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教案设计14篇
  • 教案设计

    发表时间:2024-08-21

    教案设计14篇。

    如果您需要更多的“教案设计”相关推荐请参考下面的建议,只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切勿泄露或用于其他违法用途。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编写完整的教案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教学的基础。

    教案设计(篇1)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温故导入

    小朋友,在拼音王国里,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拼音朋友,这儿有几位老朋友可想念大家了。来,跟他们打个招呼:出示卡片:ɑi、ei、ui、ɑo、ou、iu开火车读。

    今天我们还要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三个新的复韵母朋友。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学习ie

    1.出示“树叶叶”,问:这是什么?(树叶)

    2.对,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一位新朋友“ie”的读音就跟树叶的“叶”的读音差不多,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复韵母,它是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的?

    3.指出:对,它虽然是由i和e合成的,但这个e在这里要读成ē。发ē时,舌头的位置比较低,舌头前伸,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咧,跟老师发ē。在这个音前面加上一个i,连起来读就是ie。跟老师读。

    4.观察发ie时,口形有什么变化?口形是这样变的,但我们发i时要轻短,中间气不断,快速读ie。谁来试试?

    5.学习üe

    出示:“月”字,小朋友认识这个字吗?读什么?把第四声改读第一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朋友üe了。下面同桌讨论一下,怎样读好üe?记住üe?看谁的办法最好。

    6.学习er

    ⑴小朋友,你们摸摸自己的小耳朵,说说小耳朵都能帮我们干什么?

    我相信小朋友的小耳朵都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大家一定想知道我们下面要学什么了吧?下面学的这个复韵母就跟我们的耳朵的“耳”的读音差不多,只要把第三声改读第一声就行了。(出示:er)谁愿意告诉大家怎样记住它的样子和读音?(指出:er是特殊韵母,不与声母相拼,发前面的e时,舌头同时向上卷起,对准上鄂正中。所以,er又叫卷舌音)跟老师读ererer。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三、看情境图,巩固新知。

    ⒈今天你在拼音王国里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⒉今天我们认识的三个复韵母朋友就藏在这幅图中(出示情境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画,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⒊听语境歌,跟读语境歌

    4.指导书写,描红。

    课中操

    四、学习四声

    ⒈给ie加上声调,帽子应该给谁戴?为什么?(出示ie的四声,齐读)

    ⒉给üe加上声调,帽子应给谁戴?为什么?(出示:üe的四声,练读)

    ⒊帮er戴上帽子它就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了,er的帽子给谁戴?为什么?(出示:er的四声,试读,选择二、三、四声进行组词,帮助巩固发音)

    五、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⒈问:ie想自成音节给汉字注音,小朋友有没有好办法?怎样使ie变成音节?(指出:把i换成y,ye就是音节了,它不需要拼读,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⒉ie和ye有什么不同,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给ye加上声调,帽子又要给谁戴?(出示:ye的四声yēyéyěyè,指名组音节词读)

    ⒊üe看到ie变成整体认读音节能给汉字注音,可急坏了,它也想成为音节为汉字立功呀,怎么办呢?好心的大y说:“别急别急,我来帮助你。”于是就跑到üe的前面。üe连忙叫ü把眼镜摘下来,感谢大y。(出示:yue)

    ⒋观察:yue和üe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⒌给yue加上声调,帽子给谁戴?出示yue的四声yuēyuéyuěyuè指名读,齐读。

    六、游戏巩固

    今天我们在汉语拼音王国里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小朋友高兴吗?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个在拼音树上摘果子的游戏,谁摘对了,老师就把果子奖给他。看小朋友今天学得怎样,能不能摘到拼音树上的果子?(出示拼音树,树上挂满了果子)摘对了,领读两遍。

    七、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教案设计(篇2)

    1、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乃”“则”“其”“而”等用法,积累“军”“击”“刑”“活”等重要的实词意义和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根据教学设想和目标,本课的教学环节安排为: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对于课文当中出现的特殊的字词或者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应及时加以归纳总结,切忌只重故事情节,而忽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项羽,是一代君王,志向高远;项羽,是一位勇者,乌江兵败,拒绝救生,面对身后的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失败的英雄。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艰辛写成《史记》,又称《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即项羽率军屯兵的地点新丰鸿门,“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项羽、刘邦谁能夺得天下,这次宴会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S(xì)  玉i(jue)     _(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重点突破文言字词句(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课堂上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具体归纳如下: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7)婚姻 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 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2、梳理情节脉络,分析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1、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赏析人物形象,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刘邦项羽)。

    明确: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4、结合具体情节,讨论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可以谈其一点,也可面面俱到。)

    有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i,“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 ”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项羽和刘邦共同点:

    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i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宴上东向坐。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有勇无谋,被动。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7、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    ),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伟大的(     )、思想家、文学家,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汗将李陵辩解,触弄了汉武帝,获罪入狱,被处以宫刑。三年后出狱,发愤著书,历经10年艰辛写成《史记》,又称(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    ),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本纪,(    )世家,(    )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       )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诗六个生字,认识会认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理解本诗的意思和作者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意,体会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与喜爱之请。

    教学准备:庐山风光资料。

    基础知识:

    庐:简陋的房子;姓。(注意里边不是“卢”)。组词:庐山、庐舍、茅庐。

    三顾茅庐:1.原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2引申为刚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经验不足。

    瀑:瀑布、飞瀑。炉:火炉、锅炉、炉子。遥:遥远、摇不可及、遥控。疑:怀疑、疑问、质问。银:银河、银色、白银、银子、银两。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联系自己积累的有关古诗、名句等。

    二、小组学习本诗中的生字。

    三、小组合作,根据预习资料和书中主力理解诗意。

    1.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江南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高峰。它山峰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聚伞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得名。

    四、配乐朗读本诗。

    五、尝试背诵古诗

    六、背一背,看谁会背的李白的诗多。

    七、补充《早发白帝城》。

    诗意:黎明,为我送行;彩云,笼罩着白帝城。一叶轻快的小舟,会把我带到千里外的江陵,两岸的猿猴,不停啼叫。小舟载着我的欢乐,穿过了,重重高山,重重险峻。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帝山上。东汉末公孙述据此,据称殿前井内首有白龙跃出,囚自称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

    八、作业:1.背诵两首古诗。2.写生字。

    教案设计(篇4)

    ɑneninunün

    教学目标:

    1、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un、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yu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准确拼读音节,读准三拼音节,复习ü上两点省写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想学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un、ü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yun。

    教学难点:掌握en、in、yun的读音,掌握整体认读音节yuɑn。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前鼻韵母ɑ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

    教学难点:掌握en、in、yun的读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卡片认读复韵母:ɑi、ei、ui、ɑo、ou、iu、ie、üe、er。

    小结:我们已经学了8个复韵母,1个特别韵母。

    2、出示整体认读音节ye、yue,让学生找出和它们读音相同的复韵母。

    二、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鼻韵母,板书:ɑn、en、in。这三个复韵母后面都有-n,这个-n,不是声母n,只表示鼻音。发音时摆好发“n”的准备,舌尖顶住上颚的前部,让气流从鼻孔出来。(教师用手势演示。)

    三、学习鼻韵母ɑn和整体认读音节yuɑn。

    1、看插图说话引出ɑn:图上画着什么?(天安门)领读,读准“安”的音。指名读“天安门”。简介天安门,天安门的“安”就是韵母ɑn。

    2、教学ɑn的发音。

    (1)讲解发音要领:把ɑn和-n合在一起,先发ɑ,口不宜张得太大,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出来,要念成一个音。

    (2)教师范读、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ɑn是怎么写的。先写ɑ,再写n,团结友爱不分开。学生书空。

    3、ɑn的四声练习:ān(天安门)ǎn(俺家)àn(黑暗)

    4、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ɑn,看图,图上画着什么?

    (1)教学发音,yuɑn是整体认读音节,板书yuɑn。教师范读、领读。

    (2)yuɑn的声调标在ɑ上,进行四声练习:

    yuān(冤家)yuán(原因)yuǎn(遥远)yuàn(庭院)

    四、学前鼻韵母en。

    1、看插图说话: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板书:en

    2、教学en的发音:启发学生用学习ɑn的方法练习en的发音,提示,先发e,马上用舌尖顶住上腭的前部,使气流从鼻孔中出来。

    3、教师领读、指名读、齐读。

    4、en的四声练习,声调标在e上。ēn(恩情)(周恩来)èn(摁铃)

    五、学前鼻韵母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

    1、看插图说话,引出in和yin: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荫”的韵母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又一个前鼻韵母,在in的前面加上声母y,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in,它的读音和前鼻韵母in相同。

    板书:inyin

    2、练习发音:谁能学着发ɑn、en的样子,发in的音?(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

    3、请学生想一想in的声调标在哪?怎样标调。(i上,去掉i的点。)

    4、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

    5、拼读音节练习。

    六、巩固练习。

    1、认读ɑn、en、in,对比发音,教师发音,学生辨别。“开双列火车”对比发音,看哪对小朋友读得好。

    2、“摘花瓣”游戏,认读音节。

    将一些音节写在几朵花的花瓣上,读对一个摘下花瓣送给读的同学,看谁摘的花瓣多。

    七、书写指导。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几个前鼻韵母接受的比较快,对于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有些混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前鼻韵母ɑn、en、in及整体认读音节yuɑn、yin。

    2、学习声母与ɑn、en、in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复习ü上两点省略的书写规则。

    3、培养学生拼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声母与ɑn、en、in组成的音节,读准三拼音,复习ü上两点省略的书写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卡片认读前鼻韵母ɑ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yuɑn,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尾音是什么?(它们的尾音是“-n”。)

    2、对比读:ɑi—ɑnei—eniu—in读后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3、听音,说说是哪个韵母,是第几声。

    安全()黑暗()恩情()摁门铃()

    二、拼读ɑn、en、in构成的音节。

    1、出示:sh—ānshānzh—ēnzhēnl—ínlín(分别说声母、韵母各是什么?)

    2、指名读、齐读四声练习。

    shān(高山)shǎn(闪光)shàn(扇子)

    zhēn(打针)zhèn(地震)zhěn(枕头)

    līn(拎东西)lín(树林)lǐn(凛冽)lìn(吝啬)

    三、学习带ɑn的三拼音。

    1、出示:ɡ—u—ǎnɡuǎn等三拼音。问:这是一个什么拼音?介母是什么?ɑn和声母做朋友,中间人既可以是i,也可以是u。

    2、填空:j—ü—ɑn()q—ü—ɑn()x—ü—ɑn()复习ü上两点省略规则。

    四、课堂小结: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这段时间的练习对于拼读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认读音节还需练习。

    教案设计(篇5)

    政治家似乎都有着坚忍不拔、永不服输的品格与精神,他们始终坚信自己的政治信念,至死都不会向自己的对手或政敌低头认输,他们仿佛就是一块钢铁,坚韧无比,在百炼中成就起来。其实,作为真正从事政治事业的人来说,从他们一开始涉及政治,到他们官居要职,无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在走的,有的甚至是连滚带爬一路艰险地走过来的。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故土和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他们苦心经营的事业,政治事业对于他们来说,有的时候甚至比他们的生命更重要。

    《游褒禅山记》作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并于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了此文。由此我们知道,此时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不得志的,可是,在本文中,我们非但没有丝毫看到王安石有任何的消沉丧志之感,相反,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他极为进取、昂扬、坚定的一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哦,原来他的主动辞职,实际上他已经在酝酿着他理想中的政治道路,并伺机把它带向现实,他在以退为进。暂时的失利与引退丝毫没有对他造成打击,反而使他越挫越勇,这就是王安石政治人格中的重要。而且此时的大宋王朝,在北方少数民族一次次强烈的撞击之下,加上自身内部的腐化堕落,早已是风雨飘摇了。宋室当中的许多士大夫在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良知的防线早已崩溃,他们背离了光明,与黑暗,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成为反动势力。在这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王安石毅然擎起大柱,誓言要复兴大宋江山昔日的强盛。他很清楚,他将要面临着一群强有力的政敌,稍有不慎,他,还有他的改革事业,都将永无翻身之日,因此,对于他的政敌,他必须以强硬手段应对,绝不能手软,他必须更狠!更辣!

    而对于他的出台的政策,必须要缜密,要让广大人民接受并得到他们的欢迎,也要让他的对手抓不到把柄,这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让他的政策在各地方都能得到全面的落实,而不打一点折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还不是最难的,事实上,最难最难的,是要让他的改革措施不倒,这才是王安石最担心的。因为从他的改革一出台,就遭到了相当一部分人反对,在实施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反对的浪潮更是一波接一波,最后就连神宗皇帝的祖母和母亲也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且跑到神宗面前哭哭啼啼的。我们可以想象,王安石在实施改革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何等的阻力与困难,可是,他未曾退缩过,也未曾动摇过,甚至连神宗皇帝出面对王安石的变法表示有所顾虑时,王安石的态度和立场依然坚定。王安石很清楚,只要他稍有动摇,情况就十分危险了。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坚忍令人为之钦佩,这深深地影响到他日后继续从政以推行的政策,影响到他日后在大宋王朝推行改革。

    最后,王安石的事业失败了。或许我们会有很多如果:如果神宗皇帝更坚定一些,让王安石变法坚持下去,或许王安石会有一番大作为,历史也必将被改写。

    可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王安石的毅力异常坚忍,他是一个英雄,虽败犹荣的英雄。

    作者在此文中所抒发的感想: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无讥无悔,同时还应该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对于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也强调立志,我们所说的“志”,和王安石所说的“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借鉴意义。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记叙和议论有机结合,照应严谨。在游记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而文章的内容中心就在议论,这是《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的特点。

    一、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如第一部分的最后几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句。

    二、两个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如“平旷”与“夷”,“记游者甚众”与“游者众”……

    三、记叙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这两部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把治学处事比作游山,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围绕着这一共同特点进行记叙和议论。

    《游褒禅山记》的记叙和议论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古代的游记,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偏重记事描述,另一类则是在描述、叙事的基础上铸入议论。这篇游记,属于后者这一类型,作者将游褒禅山的见闻作为比喻,引发议论,论述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的志向,创造伟大的事业或研究学问,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既要不避“险远”,还要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富有哲理的真知灼见,是很可贵的。

    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完美统一的。好的内容一定要凭借好的形式来表现。《游褒禅山记》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记叙为议论服务,议论是记叙的升华。在这过程中,重点突出,详略得宜。

    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呢?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在记叙方面,作者惜墨如金,“前洞”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后洞”。在记“后洞”时,也没有着色绘景,只用三个概括性字眼“深”“难”“奇”从感觉上状其主要经历。这既是游洞经过的高度概括,又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作者是怎样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的呢?他笔锋一转,巧妙地写出原委:“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这样一来,议论的客观条件大体具备了。本来,文章便可以从记游过渡到议论,但作者却不就此作罢,而是峰回路转,波澜再起,笔锋又转到回忆游洞时所见,从一个普通的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乍看似乎是一种聊以自慰的心理,实际上正是为以后的议论层层准备条件,并且仍然含有记游写实之意。记游到此,看来已到山穷水尽,但余波突起,又转回退出时的情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埋怨自己盲目跟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慨叹,便是下文议论的导火线。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议论部分,是在第一部分记游的基础上,写因游悟出的哲理。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上,使文章由第一部分的记游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议论;启下,统领下文的感叹。这个领起的“叹”字,意味深长,一是赞叹古人,二是慨叹世俗之人。接着作者就游华山洞不能“极夫游之乐”的遗憾,具体抒发感慨,纵横古今,层层披露出因游山所悟出的哲理。作者先分析“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能“求思之深而无不在”。进而联系对照自己游山的所见所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据此,作者得到启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所罕至焉。”进而,作者又以自己游后洞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教训,体会到要想达到人迹罕至的险远,欣赏“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应该具有三方面的准备:既要懂得“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也要懂得虽已立志,“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还要懂得主观条件之外,在客观条件上“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最后作者运用对照形式写出结论:主观上本足以“至”而居然达不到目的,那便“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反之,主观上尽了全力而仍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则自己可以“无悔”,自己不悔,别人也就无法讥笑了。这是作者写这篇游记所要阐明的道理,是本文的中心所在。这里作者论述“志”“力”“物”三者对治学处事取得成功的作用的观点是正确的,既强调“志”,又重视“力”与“物”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作者向上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末了,作者用“此予之所得”作这段议论的小结,照应段首“于是余有叹焉”,使文章前后呼应,首尾连贯。

    这一段是作者此番游山真正的所得。这段文字虽纯属议论,可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这样记叙与议论就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显得自然连贯,加上语言质朴而精练,道理平易而深刻,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成为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教案设计(篇6)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1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的快慢变化,做出相应的小鸟动作。

    2、喜欢玩音乐游戏。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鸟妈妈的头饰。

    活动过程

    1、听音乐走路: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站立不动。

    游戏反复数遍。

    2、听音乐找座位:

    幼儿听"走路"的音乐,按着节奏走路,音乐停止,幼儿迅速找到任意一个座位坐下。

    游戏反复数遍。

    3、幼儿学做音乐游戏:

    教师戴头饰扮演鸟妈妈,幼儿扮演小鸟,妈妈带娃娃出去玩。

    幼儿听"鸟飞"音乐,做鸟飞动作,音乐停止,提醒有热找到家(座位)。

    教师变化音乐的快慢速度:

    "音乐有什么变化?""音乐快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很快乐,自由自在地在飞翔)"音乐慢的时候,小鸟可以干什么?"(小鸟在捉虫、休息)"音乐停止了,小鸟就干什么?"(找家)游戏反复数遍。

    活动建议

    在学会做"小鸟找家"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其他小动物的音乐,如小兔、小猫等,让幼儿听音乐做"小兔找家"、"小猫找家"的游戏。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2

    活动目标:

    1、感受4|4拍的音乐节奏;

    2、积极参与表演在情景表演中学会唱歌并合拍;

    3、激发幼儿对歌唱表现的兴趣。

    重点难点:在听音乐打节奏时示范和指导,在表演合唱中要将“一闪一闪”的跳跃感唱出来,在用手作“闪”的动作时注意合拍和跟节奏。

    活动准备:小星星粘贴及太阳月亮头饰各一个;

    《小星星》磁带、歌曲图谱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及感受4|4拍音乐节奏,欣赏《小星星》的旋律,和老师一起随着节奏拍拍手,感受44拍的节奏。

    二、图片引入主题,欣赏歌曲:每当天黑了,天空中就会出现许多许多的小星星,你们见过他们吗?

    1、你觉得小星星在天空中像什么?

    2、欣赏歌曲《小星星》;

    “星星宝宝快乐的唱起了歌。听——”

    3、歌曲里的小星星像什么?为什么说小星星像眼睛?

    三、再次欣赏歌曲,理解歌词;

    1、第二次欣赏歌曲《小星星》:“听听小星星在天空中,是怎样的?”

    小结:一闪一闪、挂在天空放光明、好像许多小眼睛;进一步熟悉歌词。

    2、“怎样唱出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教师示范,引导幼儿唱出“一闪一闪”的跳跃的感觉;

    ★运用手势配合唱出“一闪一闪”的跳跃感;

    四、和老师一起运用跟着录音带学唱;

    1、运用歌曲图谱,结合手势动作,提示幼儿说歌词;

    2、运用歌曲图谱,结合手势动作,鼓励幼儿大胆的跟着录音唱;

    3、看着图谱和老师一起唱;

    4、请个别幼儿唱,老师和其他幼儿随着节奏做动作;

    5、请幼儿来当星星宝宝唱歌,老师当月亮妈妈表演动作;

    6老师扮演月亮妈妈,幼儿扮演星星宝宝一起边唱边随歌曲有节奏的做动作;结束。

    节奏——角落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乐曲、表现乐曲

    1.角落活动中熟悉乐曲、感受乐曲节奏、尝试表现乐曲。

    (1)听赏乐曲,感受乐曲的优美,激发幼儿对乐曲的兴趣。

    说明:在角落活动中引导幼儿花几分钟的时间听一听乐曲,感受乐曲的优美。此内容可延续4-5天。

    (2)听赏乐曲、感受乐曲,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方法尝试表现乐曲。如幼儿可以用舞蹈动作表现乐曲,幼儿也可以借助各种打击乐器表现乐曲。

    说明:这一阶段幼儿在角落里玩的时间可以有10天左右。教师指导的重点是不断挖掘幼儿的闪光点,譬如幼儿用不同的乐器表现乐曲、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乐曲等。最主要的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以及幼儿初步的4/4节奏感。这里要提醒的是4/4节奏也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型,如_— — — | _ — — | ;如:— _ — | _ — _ —| ;如:_ _ _ _ | _ _ _ _ | ;又如__ __ __ __ | ___X_X_ X_ |。教师可通过每次角落游戏的讲评让幼儿体会角落活动中的成功和愉悦。

    (3)注意生活中引导幼儿多感受不同4/4节奏,

    如 _ _ _ _ | 如 _ _ _ _ | __ __ __ _ | 又如:__ __ _ | _ _ __ _ |

    请你过来! 我们都是 我们 都是 好朋 友 我呀 长大了,你 也 长大 了!

    集体活动中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2.集体活动中大胆表现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老师和幼儿共同听赏乐曲,感受乐曲优美,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小星星”,讲的是小星星的故事。

    A.游戏“快乐大转盘”。

    游戏玩法:老师扮演月亮姐姐,小朋友是满天的星星。星星围成大圈,月亮姐姐在中央。音乐前奏起月亮姐姐转圈;星星跟着音乐拍手。前奏结束前月亮姐姐要点到一颗小星星,小星星就马上起来,跟着音乐做动作(如眨眼、睡觉、或者跳舞)。其他小星星和月亮姐姐都必须马上跟着他(她)一起有节奏地动作,直至乐曲结束。待到间奏起,

    月亮姐姐再次转圈去另一颗小星星,游戏如此循环反复。

    游戏规则:小星星必须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别人做过的动作就不能再做,否则算输。

    说明:这个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兴趣和积极性。在鼓励幼儿大胆地模仿别人动作并表现音乐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放在让幼儿按音乐节奏活动,并不重复别人的动作,更应放在幼儿会用动作展现不同的节奏型。如有幼儿用_ X_X_X_X_X_| 应该表扬

    点头 点头 拍手拍手 拍手拍手

    而有幼儿用 _ — _ — | _ _ _ _ | 也该好好鼓励。

    扭屁 股 扭屁 股 拍手 拍手 拍手 拍手

    B.引导幼儿听一段新的音乐(同一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鼓励听到不同乐器演奏表现不同动作、玩法、规则。指导重点同前。

    说明:不同乐器表现同一旋律效果不同,如由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较为流畅优美,幼儿的动作应该较为舒展、柔美;而由铝板琴演奏的旋律则感觉更多的是有节奏、有弹性。不同的乐器应该引导幼儿用不同动作表现。

    3.在角落游戏中进一步体会歌曲。

    表现角中让每一个幼儿能有机会参加活动,进一步表现乐曲,感受节奏。此内容可在表演角里再延续10天左右。

    继续在角落里引导幼儿大胆地用各种动作表现不同的节奏型,在角落活动的讲评中展现幼儿的游戏,以此让幼儿体会成功体会愉悦。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3

    设计意图:《螃蟹歌》是一首老昆明童谣,加入了现代音乐风格RAP和电子等,清澈的童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螃蟹和小虾米也是幼儿生活中所常见的动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歌曲节奏感强,适合小班幼儿做动作,歌词也十分诙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能跟随音乐做相应动作。

    2.能随音乐与同伴分角色配合做动作。

    3.体验扮演螃蟹和小虾米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螃蟹和小虾米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物质准备:《螃蟹歌》音乐,螃蟹、小虾米图片,螃蟹、小虾米头饰若干。

    场地准备:幼儿围成一个弧形坐好。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扮演螃蟹,情境导入)T:(教师头戴螃蟹头饰)哇!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出去找好朋友玩。(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做螃蟹的动作)评析:教师扮演螃蟹随音乐做动作,可以让幼儿对音乐先有个初步印象,为下面学习动作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学习螃蟹的动作T:谁能用动作来表现螃蟹的样子?

    (根据幼儿做的动作,规范练习: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硬的壳。)T:好,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把这些漂亮的动作来做一做。

    (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节奏做螃蟹的动作,特别强调RAP部分螃蟹大钳子一开一合的节奏。)评析: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让幼儿马上跟着音乐把动作做一遍,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能把零散的动作组装起来。

    学习小虾米的动作T:小螃蟹觉得一个人玩真没劲,于是找来了小虾米和它一起玩,你们猜猜看它们会怎么玩?谁来演一演?

    T:它们到底在玩什么呢?请你们仔细看好了。

    (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扮演螃蟹,做RAP部分一开一合的动作,教师做小虾米的动作与之配合。在螃蟹钳子打开的时候,小虾米将一只手伸进去,当螃蟹钳子合起来的时候,小虾米把手缩回去。)T:原来呀螃蟹和小虾米在玩大钳子的游戏,谁来学一学刚刚小虾米的动作?

    (引导幼儿做小虾米的动作,强调手缩回来的时候要速度快。)评析: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在示范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幼儿对于螃蟹动作的掌握情况,如果幼儿有错误,可以指出并纠正。

    师幼配合表演T:现在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请你们都当小虾米,老师当螃蟹,当我的大钳子打开的时候你们就把手往我这边伸,当我的大钳子关起来的时候你们要怎么样?(把手缩回去)好,我们跟着音乐开始吧!

    (师幼跟随音乐配合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用言语来提醒幼儿,并且教师只要象征性的去把小朋友的手抓住,而不需要真的碰到幼儿的手)T:好玩吗?那接下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老师当小虾米,你们当螃蟹,我们把前面螃蟹的动作也一起加进去好不好?

    (教师带领幼儿做描写螃蟹外貌部分的动作,然后RAP部分教师做小虾米把手伸进幼儿大钳子中,再逃出来,在音乐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语言提醒:螃蟹和小虾米玩累了,打打哈欠,伸伸懒腰,睡觉休息了,并引导幼儿做打哈欠和伸懒腰、睡觉的动作。)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玩的非常开心,当老师这只大螃蟹的钳子打开的时候都抢着把手伸进来,当钳子关闭的时候又迅速把手藏到背后,幼儿在这你抓我躲的过程中情绪高涨,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结束部分幼儿集体表演。

    T:我们戴好螃蟹和小虾米的头饰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玩吧!

    (请幼儿选一个头饰扮演螃蟹或小虾米,找一个好朋友跟随音乐表演。)评析:戴上头饰后幼儿能更好的融入角色,并与同伴一对一进行表演,这节课也在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中落下帷幕。

    活动延伸:将小虾米和螃蟹的头饰投放到小舞台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复习巩固。

    活动反思:《螃蟹歌》这首歌曲节奏段落清晰,动作简单易学且富有童趣,符合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特别是在师幼配合表演的环节,教师扮演螃蟹,幼儿扮演小虾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想把手伸进老师钳子中的期盼和怕被老师这只大螃蟹抓住的紧张感,这两种复杂的情感完全的调动了小班幼儿的情绪,为了能伸到大钳子里来,有的小朋友还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当我把大钳子关上的时候,他们又激动的把手缩回去,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由于小朋友的节奏感弱,所以在与同伴配合的时候,扮演螃蟹的小朋友常常一看到小虾米把手放进来就拍上去,而不按照节奏来,所以也造成小虾米不敢把手伸进去,但这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小朋友把这个韵律活动看作了游戏,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不要被螃蟹的大钳子抓到,比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来的更重要。

    附歌词与动作:

    螃蟹外貌部分:螃呀么螃蟹哥【双手模仿螃蟹的两只大钳子放在头顶,随节奏左右晃动四次】八呀八只脚【双手置于腰前,大拇指藏于手心,四指活动并随节奏整体左右移动】两只大眼睛【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抵其余手指打开(即OK手势)放置两只眼睛前面随节奏画圆圈四次】,一个硬壳壳【双手在肚子前面环抱成一个圆形并随节奏上下摆动四次】。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4

    活动目标

    ⒈在游戏情境中初步学会唱歌曲《点豆豆》。

    ⒉乐意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出不同味道的豆豆。

    ⒊喜欢与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⒋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豆豆图片:甜豆豆一个、酸豆豆一个、辣豆豆一个。

    幼儿每人一个小标记:酸豆豆、辣豆豆或者甜豆豆。

    活动过程

    ⒈练声活动

    ⑴练习歌曲《苹果歌》

    ⑵替换歌词,练习歌曲。(将红苹果换成甜苹果)

    ⒉学习歌曲《点豆豆》

    ⑴甜豆豆

    师:甜甜的苹果真好吃,今天梦梦老师还带来了好吃的豆豆,猜猜藏在哪儿了?

    【从围兜袋子里掏出一个粉色豆豆图片】

    师:这是一个什么味道的豆豆呢?幼:甜的。

    师:为什么?(引导幼儿看豆子图片上笑眯眯的表情)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吃甜豆豆的动作和表情。(幼儿的表情很到位)

    (学唱前先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对甜甜的东西,幼儿的味觉印象较深,先从甜豆切入,同时也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师:想吃吗?我们一起来做个点豆豆的游戏,拿出你的食指来点一点,边听我唱,边玩。【教师随音乐范唱“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请幼儿跟老师一起做相应动作。】

    师:歌曲中你都听到了什么呀?

    师:这么甜的豆豆,想不想吃?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教师用比较亲切自然的语言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让他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歌唱。)

    ⑵绿豆豆

    师:呀,口袋里还有豆豆在跳呢,猜猜会是什么豆豆?(请一位幼儿摸一个)

    师:看看它的表情,猜猜看。【出示绿色酸豆豆图片】

    师:下面我们来唱唱酸豆豆吧,听听谁谁唱的声音听,动作表情最最像。

    (这里幼儿的表情不太会做,只有部分幼儿在跟着老师学做。)

    师:还有一个豆豆呢,请一名幼儿来摸出来,看看什么豆豆,用表情告诉大家。【出示红色辣豆豆图片】(幼儿的表情比较僵硬,只有个别幼儿表情丰富,几个幼儿开始游离活动。)

    (看到酸豆豆和辣豆豆的时候,幼儿的反应没有看到甜豆豆时的强烈,因为幼儿对酸和辣这两种味道的感受不深,甚至有些孩子从未尝过这两种味道,他们没有相关地经验。)

    师:三个豆豆都吃完了,还想不想吃豆豆呀?来来来,每个小朋友都有豆豆哦。【教师掀起围兜,贴满了豆子,请每位幼儿选一个豆豆贴到自己地身上,还要说说自己是什么豆豆。】

    (让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教师在表达情境语言的时候,注意将歌曲中地部分歌词融入,继续范唱,让幼儿不自觉地熟悉旋律和歌词。)

    ⒊游戏活动《点豆豆》

    玩法:师:现在我们来做点豆豆的游戏,一边唱一边点豆豆,唱到“点到一个豆豆”的时候,我们请这个豆豆上来,然后大家问:“这是什么豆?”上来的小朋友指着自己的豆豆来回答。

    示范:师:我先来点一次豆豆,引导幼儿一起唱:“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

    (游戏情境的创设,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还有部分幼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豆豆,特别是辣豆豆和酸豆豆。选完豆以后,老师可以问问哪些孩子分别是什么豆,帮助幼儿强化记忆。)

    结束:游戏多次后,请一名幼儿来点豆豆。啊呀,这么多味道的豆豆真好吃,现在跟着豆妈妈再去找找有没有别的味道的豆豆吧。

    活动反思

    ⒈选材合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选择的歌曲《点豆豆》,音乐形象鲜明,段落非常清晰,情境性强。歌曲中有趣的点豆豆游戏,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当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时,孩子们的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这样的音乐素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⑴点豆豆中,教师准备的不同颜色豆豆图片代表不同味道,请孩子们在学唱的时候观察豆豆的表情,间接地感受他们不同的味道,再假装吃一吃,并把表情、动作做出来。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动手动嘴动脑。加深记忆,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歌词转化为形象的动作。

    ⑵在学习理解歌词的部分,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强调歌词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示:甜豆豆肯定很好吃,来来来,我们一起来吃甜豆豆吧,甜不甜?吃到甜甜的豆豆是什么表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熟悉理解歌曲,最后巩固点豆豆的游戏,并将两部分串联起来。在和孩子吃不同的豆豆的方式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⑶将整个游戏情境贯穿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最后的点豆豆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豆豆,这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把本次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⒊教师教态自然、丰富老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在这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她非常具有表演天赋,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夸张,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所以孩子们始终被吸引。教师范唱的歌曲也非常动听,在动听的歌声中,孩子们感受旋律,完整欣赏。

    建议:丰富幼儿的经验准备。在《点豆豆》中,不管是点豆豆的游戏,还是吃到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后的表现,都是需要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而表现出来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在表现酸、辣的表情和动作时不够投入,是因为他们对这两种味道不熟悉。现在的家长都什么主意孩子的饮食,会避开这种稍带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尝一尝,让他们更好的参与活动。

    小班音乐主题活动5

    幼儿老师必须有非常的才艺,才会与孩子们真正完全打成一片。

    音乐选择: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节奏很好,而且配合拍手与点头,非常适合小班的孩子们进行音乐教学。

    工具选择:

    会乐器的老师可以选择自己会的乐器,不会乐器的老师,也可以选择用伴奏带。

    授课过程:

    事先让孩子按一定的间距站好位。

    让同时授课的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做动作,也是起到了带头引导的作用。

    会弹乐器的老师开始弹奏音乐,当音乐起来,带头的老师听歌词的引导,然后做出相应的东西。包括拍拍手,跺跺脚。

    孩子们也开始跟着老师做同样的动作。

    等孩子们的动作做得差不多了,熟悉得差不多了,引导的老师,就停止动作,让孩子们自己听歌词,听音乐,自己来做动作。

    创新过程:

    对于这个歌曲来讲,主要的动作就是让孩子们来拍手,动作过于简单,而且重复,不利于锻炼孩子的音乐节奏和肢体动作。因此,可以更好地丰富一下游戏的过程。

    老师弹奏音乐,然后自己唱歌词,告诉孩子们,要按照老师唱的歌词里的动作来做动作。例如,老师要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点点头,这样孩子们就需要点头,而不是拍手了。

    因为老师歌唱的时候,其歌词是可变的,可以让孩子不断地去做不同样的动作,对于孩子的音乐节奏,听力锻炼,以及肢体语言的培养来讲,有极好的效果。

    课程验收:

    最后,老师可以问一下小朋友,有谁已经学会唱这首歌了,看看到底有没有小朋友已经学会了如此朗朗上口的节奏,如果孩子学会了,老师则可以让孩子演唱一下,也可以让会唱的小朋友唱,并带动其他的小朋友继续做动作。

    教案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赏读课文,质疑问难。

    2、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能分辨课文中写的是具体事物还是作者的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课文最后一句话中作者标点的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质疑

    出示“天堂”,教师问:

    “天堂”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它们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就像乐园一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和他的朋友一起欣赏了这鸟的天堂,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巴老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通,流利。

    2、拼读生字,理解词语。

    3、思考:

    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

    三、检查反不馈

    1、指名读词语,提出有否不理解的词语,齐读。

    2、作者和朋友几次去鸟的天堂?哪些章节写了第一次,哪些章节写了第二次?

    3、分段。

    四、再读课文,品析有关段落及句子

    1、快速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第二次游览了鸟的天堂后的感受。

    作者去了鸟的天堂后,有怎样的感受呢?找出作者游览鸟的天堂后的感受的句子。

    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是个什么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2、教师过渡:

    为什么大榕树是“你的天堂”呢?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⑴ 出示: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棵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朗读,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大榕树的?

    ⑵ 出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谁来说说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哪些词写出了大榕树有旺盛的生命力?怎样朗读这句话?

    教师过渡:

    这是一棵长有许多枝丫,枝上有生根,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或者说成为鸟的天堂还具备哪些条件?

    (农民不许捉,自然环境好,有山有水,树木枝叶繁茂等。)

    3、这里的鸟真幸福,我们也为它们高兴,一起用喜悦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4、教师过渡:

    那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这样呢?找出鸟儿们活动的句子。

    交流。

    出示:

    起初四周围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很快地,这棵榕树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通邮的在扑翅膀。

    5、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哪些词里可以看出这里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还有哪些句子也写出这一点?

    五、教师过渡,总结(略)

    教案设计(篇8)

    教学内容:

    1、初步掌握ü上两点省写规则。

    2、学会jqx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准确拼读三拼音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还要带大家去拼音乐园玩一玩,好吗?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也要跟我们一起去(课件出示:ü戴帽子的形象)。你看,它多高兴呀!

    拼音乐园到了,这里有我们认识的许多拼音朋友,你看,它们来了。课件逐个出示拼音字母:gphlkjqx(自由读——指名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把这些声母的名字都记住了。

    师:太棒了!看到小朋友们到拼音乐园里能认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们的老朋友小鱼娃(课件出示:ü戴帽子的形象)也眼馋极了,也想到拼音乐园去玩一玩。

    二、引导发现

    1、师:小鱼娃高高兴兴地来到拼音乐园,它一会儿跟b捉迷藏,一会儿和d比跑步,玩得可高兴啦!后来,它看见三个新朋友jqx,小鱼娃忙说:“jqx三位好朋友,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jqx说:“做游戏当然好,但我们有个条件,你跟我们在一起,必须摘下帽子。”小鱼娃很想和jqx玩,它二话没说,连忙摘下帽子,拉着jqx的手去玩了。听到这里。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音节:j—ü—ju

    q—ü—qu

    x—ü—xu

    3、引导小朋友,拼一拼,看看发现了什么。

    4、交流各自的意见。

    三、揭示规则

    1、jqx不和u相拼。

    2、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要省略。

    3、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去掉后忍然读ü,千万不能读成u。

    四、学儿歌巩固。

    小朋友们很聪明,谁能想个办法把jqx与ü相拼的规律记住呢?

    儿歌:小ü见了jqx,摘下帽子笑嘻嘻。

    小ü碰见jqx,去掉两点还读ü。

    jqx,真淘气,从不和u在一起,它们和ü来相拼,见了帽子就摘去。

    五、拼音练习

    小鱼娃今天还要考考我们,看看我们聪明不聪明。

    出示j—i—jia

    q---i--a—qiaxx

    x---i--a—xia

    学生自由拼读。指名拼读。

    六、扩展巩固。

    1、找朋友。五名学生分别戴着jqxuü的头饰,让jqx分别找ü做朋友,组成音节,并去掉ü上两点,全班同学一起拼读。

    2、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qìxǐjīqújúxūjiāqiàxiá

    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3、会写“喜”“重”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

    1、猜谜语

    (1)身穿黑缎袍,尾巴像剪刀,冬天向南去,秋天回来早。

    (2)一身白袍衣,两只红眼睛,是和平化身,人人都喜欢。

    2、板书:鸟

    (1)一说起鸟,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呢?

    (2)老师也收集了一首爱鸟的古诗,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鸟

    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3、有一位父亲不仅知道这些,他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最快活,什么时候最容易面临危险呢!这位父亲就在课文《父亲和鸟》中。

    板书:父亲和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父亲和鸟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请打开书快速找一找吧。

    2、学生汇报,老师出示句子: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

    (1)齐读两次。

    (2)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爱鸟

    3、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说的那样爱鸟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4、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拼读

    (2)观察音节说发现了什么

    (3)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5、说一说识字方法。

    6、教学生词

    (1)出示生词

    猎人黎明雾蒙蒙

    惊动快活热腾腾

    容易气味喃喃地

    潮湿时刻哝哝的

    (2)多种形式认读词语

    (3)指名读三字词语,发现了什么?

    (4)指名说aab或abb式的词语。

    7、再一次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喜”“重”

    2、观察:这两个字里哪一种笔画较多?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3、老师范写

    4、学生书写,老师巡堂

    5、展示学生的书写

    四、小结

    教案设计(篇10)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能力训练目标: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提高在写作中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情意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1.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了解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而又渴望自由生活的思想,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重点:1.揣摩特定语境中的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感情。

    2.体味作者写景语言的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和评价文中的“我”。

    春兰,秋菊,冬梅,夏?→荷,请说出有关写荷的诗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板书课题)

    【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回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提问】除此之外,同学们对朱自清还有哪些了解呢?”

    明确: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而他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在这个地方曾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 “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的确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是清华园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浪漫的“荷塘月色”吧!请大家一边听朗读一边注意体会文章中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文章中的语言,并思考一下应该如何为文章划分层次。

    【教学媒体】用录音机播放《荷塘月色》全文。

    1、字音 袅娜(niǎo) 蓊蓊(wěng) 敛(liǎn)裾   羞涩(sè) 独处(chǔ)

    酣(hān)眠     弥(mí)望      颤(chàn)动     霎(shà)时   参(cēn)差

    脉(mò)脉      倩(qiàn)影    煤屑(xiè)       踱(duó)步

    [提问]听完了录音,文章给大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提问]全文的层次如何划分?每个层次说了些什么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点明题旨)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及荷塘归来。(偏重抒情)

    [提问]作者为什么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含有“很、非常”之意,表明了“不宁静”的程度。“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这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文章的文眼。“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来寻求解脱,这就突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了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作者家里的矛盾呢?显然不是,因为文章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上没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既然不是家里的矛盾,那我们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看,我们可以从此得出答案。1927年春天,国民党反动派继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又在广州发动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使中国天空布满了乌云。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他不满现实, [板书](不满现实) 但对革命力量还缺乏认识,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在歧路之前,我只有彷徨罢了。”“那里走”这个问题,只要有余暇它就来直扰心头,挥也挥不去。作为自由知识分子,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是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可这样做又使他产生一种放弃社会责任的负罪感。所以,他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和自谴。这就是朱自清“颇不宁静”的根源。

    一、复习导入:检查落实生字注音,默写词语。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这荷塘月色。

    [提问]大家看看这部分各自然段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第2、3自然段写了来路,第4自然段写了荷塘,第5自然段写了月色,第6自然段写了四周。作者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也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来使得情景交融。

    板书:(二)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提问]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其中幽僻是基本特点,而曲折、树多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运用了对比手法,白天(少人去)--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讲解]“寂寞”一词用得很妙,一方面夏夜的荷塘,难有寂静,另一方面作者的心境,“寂寞”更为确切。面对“四一二”大屠杀,作者彷徨、苦闷、不满现状,意欲超脱现实,心境寂寞是十分明显的。作者不说内心的寂寞,而说路的寂寞,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的路。这正是一种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提问]这一段将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样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让学生朗读第4至6自然段]

    [提问]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样的顺序?

    [解答]本段在总写了荷塘概貌(广角镜头)后,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即荷波以及流水。这是按照观察的角度、视线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依次精雕细刻,用一组特写镜头,把荷塘的主宰物用大写真推到读者面前。

    [提问]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

    [讲解]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比喻吧。“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句中“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既新奇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叶子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明珠”写荷花之洁净,“星星”写荷花之明亮。“刚出浴的美人”既写出了纤尘不染,使人想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雾中花,灯下看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

    再来看一下拟人,拟人手法主要体现在“袅娜”与“羞涩”这两个词上。“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羞涩”也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于此,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之状,忸怩之态。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涵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释]“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的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受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美丽也就出来了。

    [解析]当微风拂过塘面,叶子与荷花荡起了波痕,平静的荷塘有了动态美。作者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动到静,写出了波痕的青翠欲滴。流水是脉脉的,脉脉即无声地用眼神传递情意,满含深情地望着你,作者正式运用了巧妙的联想来唤起读者的美感,水虽然被荷叶遮住了,但它却无声地向我们传递情意。

    [解析]本段中作者用了许多叠词,如“曲曲折折”、“田田”、“层层”等,不但传神地描摹了眼前之景,同时,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本段中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在,是抓住月、结合月来写的。荷叶、荷花等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作者把盛开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这是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是银白色的。荷香,像远处飘来的歌声悦耳醉人,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里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断然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波,快速而细微的颤动,也只有在月光下才能觉察,“凝碧的波痕”则是荷叶印下的月光的痕迹。

    [提问]在第5自然段荷塘下的月色中,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显得呆板,用“泻”字则境界全出,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将无形化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解析]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织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提问]除了写月色,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叶子、花、灌木、杨柳等这些景物?

    [解答]这是为了衬托月色。因为月色毕竟单调得很,正面是难以描摹的,于是作者借其他不同景物,通过不同的角度--衬托手法写月色,使“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月色的特征就丰厚了。

    [解析]本段末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视觉通感于听觉,就像用小提琴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曲》,那声调该多么悠扬、多么轻柔,那音韵多么和谐、多么有节奏。

    [解析]这段写了荷塘的四周,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几“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水中的热闹反衬出周围的宁静,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和苦闷。

    [讲解]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发思乡之情并从荷塘归来。

    [讲解]在现实生活里既然“我什么也没有”,凝望荷塘,便不免思接千载,“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先引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接着又引出《乐府古诗》里的采莲歌《西洲曲》,为什么产生由今及古的联想?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在。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触景生情,联想到江南的采莲风俗,表现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为了寻求不宁静的心绪中的大解脱。但在对古代采莲盛况的赞美中,又不紧回想到“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过人头’了”;“只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联想又由古及今,包含着今不如昔感叹,淡淡的哀愁又袭上了心头。

    无论是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还是对江南的惦念,都无非是想把自己从不宁静的心绪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正当作者浸沉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从美好自由的追求回到了冷寂的现实之中,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统观全文,面对现实的苦闷与无法排遣的不宁静的心绪,作者徜徉于月色之下,荷塘之畔,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清淡朦胧的景色和“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夹杂着总难摆脱得了的淡淡的哀愁融成一体,反映了作者企图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二) 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记住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解文章大意,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记住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学生先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学习,大体了解文章大意,教师引导理清文章结构及写法。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导人。

    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喜欢竹的名人很多。如清代的郑板桥画竹、写诗赞竹。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院无竹”的说法。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由“竹”引出的文章――《竹溪记》。(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

    唐顺之,字应德,明初文学家,世称荆川先生。著有《荆川先生文集》。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大体理解文章的意思。

    2.把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说出划分理由。标明记叙的段落。

    3.任君贵竹与京师人贵竹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的含义的`?

    4.读了本文你有何启发?请你就中学生“追星”现象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绝徼  芟  臭味  偃蹇孤特

    明确:(指几名同学注音,让其他同学纠正。)

    2.解释加点词语。    ’

    明确:(尝:曾经。  斩竹而薪之:名词动用,当作薪。  人去乡:离开

    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岩石的作用及地壳的变化。

    3.在对话中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趣质疑:

    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出现一本书,书上一页出现四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找出问句,读好对话。

    1.为什么觉得川川是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呢?

    2.交流,快速读读课文,把川川提的问题找出来,看谁速度最快?(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3.川川这样刨根问底到底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来读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吧!

    4.小朋友们,学着刚才的样子,同桌两人读读对话,边读边想,从叔叔的话里,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知道了什么?读完之后,同桌还可以交流一下。

    三.朗读感悟,刨根问底:

    1.爱刨根问底的川川们,从叔叔回答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

    2.汇报交流:

    (1)解决第一个问题:哪里有书啊?

    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四小节

    ②指导朗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书里有字吗?(2和3随机调控)

    ①出示第六小节。

    ②什么是书里的字呢?

    ③课件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3)解决第三个问题:这上面有图画吗?

    ①岩石上的图画是怎么样的?想看一看吗?

    ②结合课后资料袋学习

    ③指导朗读

    (4)想象朗读,解决第四个问题:这能说明什么呢?

    ①别急,叔叔来告诉我们了,听……师范读

    ②你想说些什么?

    ③指导朗读

    (5)第五个问题:读了岩石书有什么用呢?

    1.叔叔还告诉我们读懂这本岩石书用处可大哩!……(引读第十二小节)

    2.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读最后一小节。你能猜出他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拓展实践,课文延伸

    1.今天,我们跟着川川去爬山,去刨根问底,从叔叔那里知道了有关岩石这本最大的书里的很多知识,现在,你想对川川说些什么吗?

    2.继续刨根问底:听了叔叔的介绍,你的脑海里还有什么问题吗?

    3.这么多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你们也会刨根问底了!这许许多多的奥秘让我们课外再去探索,再去刨根问底,好吗?老师向你们推荐几个网站,还可以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哦!

    4.小朋友们,不仅仅岩石是一本书,大自然中还有很多藏着奥秘的书呢!你觉得还有什么也是书呢?

    是啊!大自然就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啊!在这些书里,藏着无穷的奥秘,让我们用心去观察,用眼睛去发现,多问一个为什么,学好眼前的这些书,长大了才能去读懂大自然中一本又一本的书!

    五.写字指导

    1.今天,我们还要来写写这几个字呢!出示:质厚底

    2.指导书写

    教案设计(篇13)

    1、了解徐志摩及“新乐派”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反复吟咏全诗。

    3、深刻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培养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离别的。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31年11月19日,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从南京回北平,不幸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 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太可惜了,是吧?

    1、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诵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诵读后谈感受。

    很美。意象包含“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星辉”。别离诗,但离而不伤,别而不愁。语言华美,算得上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2、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的课件,听录音,初步品味。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情味?

    比喻。让“金柳”幻化为美丽的新娘,这是绝美的比喻。柳宗元“一树春风万千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细、嫩、柔、软,春风吹来,万千枝条婆娑起舞,婀娜多姿,牵扯着离人的愁绪,弄得人心烦意乱。志摩是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让康河畔的金柳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里一定有离情,也体现了诗人唯美的情怀。

    2、“荡漾”换成“浮现”,可以吗?为什么?

    “荡漾”写出了一种心泉摇曳的美。心泉波动,荡起层层涟漪,写出了诗人温柔而又缠绵的情怀。那康河畔的艳影,会永存诗人的心间。我们可以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如“你的笑容荡漾在我的心间”。

    3、“油油的”换成“轻快的”,可以吗?

    “油油的”,有一种光滑、细腻、随意的感觉。写出水草色浓,青翠碧绿;写出水草态美,美好轻盈。

    4、“招摇”换成“摇摆”“摆动”,可以吗?

    诗中贬词褒用,写出水草的无拘无束,有一种自在地狂野。诗人想做一条水草,隐身于水底,接受康河的爱抚和洗礼。 “招摇”,也有“摆手”“招手”的意思,康河里的水草向诗挥手致意,对诗人的到来表示欢迎。

    5、“甘心”有何情味?

    心甘情愿的意思。物我合一,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感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徐志摩至情至性,一生的三大追求是爱、自由与美。“甘心”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求。

    6、“揉碎”这个词用得好吗?是不是有点破坏情调呢?这个词换成“辉映”,可以吗?

    一方面,说天上虹辉映在拜伦潭中,但是浮藻掩映,斑驳陆离,才会形成破碎感,用得很准确。 另一方面,表面上说虹碎了,实际上是说梦碎了。拜伦潭有诗人最美好的记忆,诗人曾在榆阴下读书、乘凉、遐思。梦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康桥唤醒了志摩内心的浪漫和诗意,滋润他饥渴的心田。但他唯美的情怀,他浪漫的情致,在这里得到了极致的张扬。但一别数载,物是人非。“揉碎”这个词里,有世事的变迁,有人生的无奈,有岁月的沧桑,有生活的艰辛。

    7、“沉淀”一词好在哪里呢?有何情味?

    历时久远,经时间岁月的筛选,最终保留下来的,都是最真最美的记忆。“沉淀”一词,写出了梦的永存。梦虽破碎了,但残留于心底的,最终会成为晶莹璀璨的记忆。

    8、“漫溯”一词换成“慢游”,可以吗?为什么?

    “溯”,逆流而上,写出了追寻之状。“漫”,自由自在,随意,写出心情的愉悦。

    9、船能“载”满星辉吗?“载”字有何妙处?

    “载”字写出了星光斑斓、波光闪亮、晶莹澄澈的境界。星辉可载可感,这是人的浪漫。古典诗词就有“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十里湖光”的句子。我们今天说的“你的眼中写满哀愁”“我的心中盛满忧伤”“你的眉宇之间,锁着我的爱恋”,同样也是化抽象为具体,让感情可盛可载。

    10、为什么“悄悄”“轻轻”地“来”“走”?换成“匆匆地”可以吗?

    一则,不忍破坏情境,不忍打破这寂静无声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致的情怀、体贴入微的心境,这种悄无声息恰恰是一种最深刻、最美丽的情感。

    二则,物是人非、孑然一身、形单影只的愁思。康桥已非昔日的康桥,志摩已不是先前的志摩。亲切中有些许陌生,熟悉中有些放疏远,这种感情又有多么幽微多么难言,这便是志摩的“别”。

    11、不带走“云彩”,有何深义?

    (1)连一片云都不带有,不忍惊扰康桥,这是一种温暖细致的情思。(2)感伤、眷恋,还有绝决的情感。康桥于自己,是灵魂,是归宿;但现在却有着那么遥远的距离,一切都无从寻觅,怎不让人怅然若失呢?(3)“云彩”,体现了诗人飘逸、浪漫、洒脱的情思,古典诗词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片云天其远,永夜月同孤”的诗句,其实志摩又何尝不是天边那朵飘逸的云呢?

    连用三个“轻轻地”,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一别几载,康桥已接纳了那么多的学子。熟识的校园,陌生的面孔,物是人非。“轻轻地”三字,蕴含了诗人此时此刻那种淡淡的愁绪、那种难言的生疏、那种幽微而又细腻的情感。

    “新娘”“河畔的金柳”,此时幻化为美艳的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要响要亮。诗人此时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地陶醉和幸福,要读出这种感情的跌宕。

    “荡漾”一词,要读出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荡”感,要读出心泉摇曳的多姿。声音要低柔悠长,满含深情。

    “油油的”一词,要读出滑滑的、润润的感觉,要读出“青荇”这种水草的特质。 “招摇”一词,声音可以张扬一些,读出自在无束的感觉。

    “天上虹”这个词,要读出“虹”的绚烂明丽,声音要亮要美。 “揉碎”一词,要读出破碎的感觉,声音要低要柔,情绪黯然。 “沉淀”一词,要读出沉淀感来,声音低沉。 “梦”一词,要读出梦幻色彩,声音要有飘忽迷离感。

    “漫溯”,声音要悠长深远,读出追寻的色彩,读出对“青草更青处”的想往“星辉”,声音要满含欣喜,读出星光粲然的感觉。 “放歌”,声音要高亢喜悦,此时此刻,诗人的情感已达到高潮。

    “但”字后,要稍作停顿,因为诗人并没有放歌,并且也不能放歌。这个“但”字,要读出顿挫感,要读出深沉凝重的色彩。 “悄悄”一词,要轻轻地读,此时,诗人的情感回到“别离”的情境,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别离”一词,要读出感伤的色彩,声音低沉舒缓,满含哀愁。 “沉默”一词,回环往复,声音尽量拉长,读出叹息,读出沉重。

    “悄悄地”一词,连用三次,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读,要用声音把诗歌推向那种默无声息的境地,声音要略带忧伤,略含无奈。

    自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问世以来,人们对诗歌的主旨探讨向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诗歌运用了一系列典雅柔美,极富文化传统内涵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的珍视和告别。剖析这些意象在文化传统中的象征意义,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深刻的层面来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一)云彩。云彩往往出现在雨后初晴的天空,它高蹈尘外,秀丽飘逸;它光辉圣洁,纤尘不染;它闲游天空,自由自在;它五彩斑斓,美丽迷人。诗歌《再别康桥》首尾两节两次出现“西天的云彩”,而且前后呼应。诗人作别的不是母校康桥,而是“西天的云彩”。作别时的情态氛围是一反常态的“轻轻”“悄悄”。这些描写很容易引发人们的联想: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阵清风,轻轻地来,悄悄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打扰如情人般酣睡梦乡的母校;似乎诗人重回母校有如一位游子,无声无息地来,无影无踪地走,不愿意也不忍心惊动如母亲般忙碌操劳的母校……氛围是轻柔静谧的,情调是轻盈空灵的,意象是柔美秀丽的,“云彩”在这里被作者赋予了更多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圣洁、女性的典雅秀丽和心性的自由浪漫,读着如此诗情画意的句子,我们自然容易体察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爱,永世不忘的情和圣洁销魂的美。“彩云”凸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情结。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竹枝词》是这样写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一首情歌,写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枝;江中流水,波平如镜。第二句写歌,是她耳中所闻,江上清风,撩拨情思;情郎歌声,入耳动心。第三、四两句则就近取譬,言此意彼。晴雨不定的天气,艳丽朦胧的彩虹,巧妙地烘托出女子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云彩、彩虹成为女子心情的生动写照。如此看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别西天的云彩”,当是有根有据的。时至今天,人们仍然习惯于给女子取名“彩云”,这也说明了“云彩”(彩云)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恒远固定的象征意义。

    (二)金柳。柳树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有悠久的传统。贺知章的《咏柳》这样写:“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二两句以人喻柳,典雅秀丽。一树[绿柳,高高站立,似碧玉一般鲜润光活,光彩照人;又如美人一样亭亭玉立,熠熠生辉。裙带飘拂,腰肢款摆,婷婷袅袅,楚楚动人。三四两句用一“裁”一“剪”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大家闺秀心灵手巧,聪颖能干的形象。《咏柳》人柳一体,互比互喻,柳成了美人的象征。今天,苗条女孩的窈窕身材被称为“柳腰”,年轻女子被称为“嫩柳”,女子弯弯灵秀的眉被称为“柳眉”,男人和别的女人发生不正当的关系被说成“寻花问柳”“路边花柳”“眠宿花柳”,这些例子都表明,柳作为女性的象征有其广泛的运用和悠久的传统,而徐志摩的“金柳”意象则又把柳所象征的女性形象描绘得光辉灿烂,金光闪闪,柔美无比。“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河畔的金柳,是傍晚太阳的辉煌给垂柳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辉;“夕阳中的新娘”是那“金柳”幻化而成的形象,浓妆艳抹,光辉灿烂,深情款款,美丽动人。这光辉灿烂的新娘形象又倒映在波光艳影里,康河柔波给新娘形象涂上了一层朦朦胧胧,恍恍惚惚,闪闪烁烁的色彩。如此柔曼披拂的金柳,如此美艳动人的新娘,怎么不“荡漾”在诗人的心头,令诗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呢?

    (三)青荇。“青荇”意象也是美女的象征。青荇(今名荇菜),花开时常在阳光下泛光如金,因此又名“金莲儿”。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形态与生态近于荷花,又称“水荷”。《诗经关雎》第二章这样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水上浮着长短不齐的荇菜,那姑娘左右两手忙着捞它。她也是一个温柔美好的姑娘,我日夜都在想着要得到她。)诗歌托物起兴,以物喻人,以柔顺飘拂的荇菜比喻窈窕娴淑的女子,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表达了一种朝思暮想,爱屋及乌的痴恋心理。《再别康桥》是这样描绘“青荇”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歌拟物为人,赋予“青荇”以人的情态生命,把水底青荇写得活灵活现,情意绵绵。“油油”描摹色彩,油光翠绿,浓艳欲滴;“招摇”写情态,有情有意,有滋有味,青荇似乎正在向诗人招手致意,表现出一份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份似水柔情,这种轻柔姿态,多象一位脉脉含情的女子送别情人时所特有的情态啊。徐志摩借“青荇”,借“水草”写出了一种对母校如对情人般痴情眷恋的感情。

    (四)天上虹。这一意象也是美女的象征。在西方,整条彩虹被认为是圣母玛丽亚的象征,是她把天和地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在古希腊,圣洁的彩虹是女神(艾丽丝)的象征;在古代中国,彩虹被看作是阴阳结合的象征,中国民间也常以彩虹指代美人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样写“天上虹”:“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以虹喻潭,以虹喻梦,诗歌借助“天上虹”这个色彩斑斓的意象把潭和梦联系起来,渲染出一种瑰丽多姿,如梦似幻的氛围。“揉碎”而“沉淀”的“天上虹”既绚丽多彩,又破碎飘零,显示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美梦幽艳凄冷,无法挽回。显然,这种凄艳、飘渺的意象“天上虹”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女性幽怨、柔美的感情色调。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在传情达意时总是有意无意地选择那些色彩缤纷,静谧柔美的意象来表达浓郁的女性情思,这或许是与诗人对母校康桥情人般的痴恋,慈母般的挚爱的情感有关,或许也与他置身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关。一句话,在徐志摩笔下,金柳的金光灿烂,青荇的华丽鲜艳,彩虹的辉煌烂漫,云彩的飘逸高洁,将他的母校(康桥)描绘得仪态万方,美丽绝伦!诗人所依恋、眷念和痴情的美、爱与理想原来就是这样一位康桥美神!

    以“我心中的‘康桥’”为题,写一段文字。

    教案设计(篇14)

    活动目标

    图案装饰。

    2.尝试用两种颜色交替使用涂色和用深浅两种颜色叠加过渡涂色,丰富画面色彩。

    3.学习把主要物体画在中心位置,画得最突出的构图方法。

    4.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画简单的背景。

    活动准备

    1.课件

    蜡笔人手一份

    3.黑板,已画好的蜗牛轮廓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

    教师:小朋友,今天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课室里,它"没有脚,没有手,背上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躲进房里头"这是什么小动物呢?你们猜一猜是谁?(蜗牛 )

    二、利用课件,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

    教师:贝壳的颜色怎样?(有棕色的、黄色的、红色的……)

    教师:蜗牛的身体又怎样呢?(长长的、厚厚的)头上有什么?(一对触角、一双眼睛、还有一个小嘴巴)

    三、教师讲解示范。

    2、示范蜗牛的画法: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画一只美丽的大蜗牛吧。

    先在画纸的.正中间,用螺旋线画出蜗牛的壳,再画上身体、触角、眼睛、嘴巴。

    教师:蜗牛小时候很小的,后来它慢慢地长大,背上的壳也一圈一圈地跟着长大,终于长成了一个大大的壳。(提示幼儿:不要绕得太多,老师觉得绕再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在画纸上占的位置。引导幼儿把一只蜗牛画在纸的中心位置,画得大大的,让人一眼就能发现画纸上有一只大蜗牛。

    教师:接着,画蜗牛长长的、厚厚的身体,还有一对触角、眼睛、小嘴巴。

    (图案装饰蜗牛的壳

    教师:蜗牛喜欢美丽的壳,我们用线条和图案给它装饰一下。可以先用线条把贝壳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可以选用直线、斜线、波纹线等线条。

    教师:除了线条,我们还可以画上美丽的图案,如圆形、心形、云朵形等。

    学习两种颜色交替使用涂色

    教师:接着,我们给蜗牛穿一件美丽的衣服。用两种鲜艳的颜色交替使用涂色,这样看上去很有规律,也很美丽!

    (4)学习深浅两种颜色叠加过渡涂色

    教师:除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深浅两种颜色叠加过渡涂色,如我先用深绿色在蜗牛的身体上涂上一小部分,接着我用浅绿色叠加涂上去,在把剩余的部分也涂上浅绿色,这样蜗牛身上的色彩就更美丽了。(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5)添画简单的背景

    四、欣赏优秀作品,交代绘画要求。

    1、展示几幅优秀作品,让幼儿欣赏。

    2、教师交代绘画的内容和要求。

    (1)先在画纸正中间画一只大蜗牛,接着装饰一下贝壳,最后才涂上颜色。

    (2)要选用一些鲜艳的颜色来着色。

    (3)画画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五、幼儿绘画,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绘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六、作品评价

    比一比谁画的蜗牛最美丽。

    (视活动具体情况选择以下

    活动建议

    1、在幼儿下笔画之前,可以先让幼儿在画纸上徒手画一只大蜗牛,让幼儿感受大蜗牛在纸上的位置,然后再下笔画。

    并掌握这种涂色方法,效果会更好。

    【教案设计1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