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诗歌年教案合集
  • 诗歌年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20

    诗歌年教案合集。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诗歌年教案合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年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生背诵几首边塞诗--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杜甫《兵车行》。

    (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2.盛唐之诗风: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王维的《老将行》、《陇头行》贝反映了将军有功不赏的不平。

    4.描绘边塞的奇异风光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七、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两首诗都表达了        主题。

    [2]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风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旧别情”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风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妇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2)在碛里出征的三十万士兵因听到《行路难》哀怨的笛声,顿生思乡之情,情不自禁同时望月的形象。

    (3)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2.(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

    (2)相同点: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点: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等词语;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片尤为明显。

    (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

    4.(1)精锐的部队,用了借代的手法。

    (2) “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诗歌年教案(篇2)

    《远与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一、朗读并背诵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首诗(出示PPT),XX同学,请你朗读,好吗?

    生:(朗读)

    师:非常好,请坐,第一个同学朗读的时候,把儿化音加上去了,“一会儿、一会儿”。好,后面那位同学,请你继续朗读,好吗?

    生:(朗读)

    师:非常好,请坐。第二位同学朗读的时候,他有意强调了第一个字“你”,在这首诗里面,“你”是一个核心,是关注的焦点,值得强调。这首诗中也有别的地方可以强调,每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强调点。继续,接着往下读。

    生:(朗读)

    师:非常好,请坐。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远”,第几声?

    生:第三声。

    师:嗯,第三声,它有一个拖长的音调,对吗?而“近”呢?是第四声,很短促。所以“yuǎn”距离很远——有这样一种声调的对应,对吗?“jìn”,(靠近身边的学生)我们很近。这在刚才的那位同学的朗读上有所体现,最后,请你朗读一遍,好吗?

    生:(朗读)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请注意这首诗分成两节,中间要有适当的停顿。当然,每一节和每一节之间,也许还应当有适当的停顿。我们通过不断的朗读,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领读)一、二,开始。

    生:(齐声读)

    师:默读一遍,记住它。

    好,各位朝我这里看,请看我,不要偷看云啊。“你”,一、二,开始。

    生:(齐声背诵)

    师:很整齐,好。(示意背诵)

    找两个学生背诵即可。

    二、诗歌初感知

    师:非常好。我们花了一点时间,把这首诗读了几遍,并且记住了它。那它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你遇见这首诗的感觉。

    生:飘忽不定 。

    师:是的,飘忽不定,诗里有表述时间的词是——

    生:一会(儿)。

    师:没错,一会儿。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时间词,它在短暂的前三节诗里连续出现了两次。一会这样,一会那样,确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

    生:有点哀伤。

    师:为什么你觉得有点哀伤呢?

    生:因为“我”一直在看“你”,可是得不到相称的回应。反而,觉得在“你”的眼里很遥远。

    师:你触碰到了这首诗的内在感觉。首先,这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的,好像写的都是“我的”——

    生:心理感受。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第四节——“我觉得”

    师:好,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有没有人知道?

    师:这首诗是顾城写的。(出示PPT)

    师:在结识顾城之前,综合大家的感受。这首诗像一朵云一样飘忽不定,并且,这里出现三个意象,你我和云。我和你似乎很远,你和云很近。(画一朵云)

    三、诗人简略介绍

    师:好,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顾城。(出示PPT)

    师:顾城是一个很可爱的诗人,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他的帽子很像牛仔裤上剪下来的一截裤腿。以大家要问他:你干吗戴这么一顶帽子啊?

    他有几个很好玩的回答——

    他说:这是我的家,我老待在家里很安全。

    第二个答案:我生气的时候,这是烟囱。

    第三个答案:今天,要是谁乐意往里面放钱,也并不太坏。

    所以这个诗人很喜欢戴一顶帽子(出示PPT)

    师:这首诗也有一顶帽子,但是被老师给摘掉了。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请你对这首诗拟定一个你个人觉得最恰当的、最为精妙的标题,拟一个题目,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大家对这首诗现在已经非常熟悉了,都能够背诵了,但是它缺少一个题目,请你认真地思考,慎重地下笔,给拟一它个恰当的题目。好,各位有几分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现在开始。

    (生思考、书写,师巡视)

    师:各位在考虑的时候,要注意这么几点。第一点,你拟的标题应该体现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们在拟题目的时候,是对诗歌进行解读和概括得过程,你可以进行多样得解读,但是不要脱离诗歌本身。第二点,它是一个题目,请注意“题”,“题”这个字的意思就是脑门,“目”的意思是眼睛,对吗?其实我们看人也是一样,看的是上面头部这一块,你不要把题目拟得太复杂,越简练越好,这是第二点。第三点,你所想到的题目其他同学也都能想到,所以尽可能要想得跟别人不一样,但是要有道理。好,各位还有一点点时间,继续想。 (生思考,师巡视指点)

    好,接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分一下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要交换意见,每个小组要推选一个最有水平的题目,这个题目要能让你们傲视群雄。,让其他小组得人觉得“哇!你们这个小组太牛了!我怎么没想到”。要选出这样一个题目,把它写下来。

    好,明确了,六人一组,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你的题目是什么,要知道其他五位同学的标题分别是什么,然后各位定一下,看看哪一个题目最好,哪一个题目别的'小组都想不到,哪一个题目最能代表自己小组的水平和才华。等一会儿,我要请同学把思考的结果写到这块黑板上来,有字为证哦,所以,加油!现在开始。

    师:已经确定题目的小组,可以派同学上黑板来书写。写出题目后签上自己得名字,你得任务就完成了。

    师:我们来看黑板,大家知道了创作是很艰难的。哪怕只是想一个题目,一两个字而已,我们都想破了脑袋,六个人商量了很久,结果我们才很艰难地把结果呈现在黑板上。先一起来看一遍。

    (先把题目分类,想类似得放在一起,然后深入挖掘)

    题目是跟“距离”有关

    这首诗写的就是“你,我和云”之间的距离。这是对三者的概括,但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吗? 关于距离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

    哪些是表现距离得关键词——远 近

    我和你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吗?

    我们会发现,在这首诗的第四行,也就是第二小节的第一句话是哪三个字?

    生:“我觉得”

    这是我得一种——感受

    感受也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

    题目是跟“望”有关

    这个小组用了“望”当题目,望是一个表示眼睛活动的词。

    在原诗中表示眼睛活动的是哪个词?——看

    为什么你们要用“望”来代替“看”呢?

    生:因为望更显出距离的遥远。

    关键词还是落在了“距离”

    题目是跟“远近”有关

    你们觉得这首诗最重要的是远和近这两个字吗?

    其实你们这组拟的题目是和顾城得原题最接近得。顾城的原题就是《远和近》。

    虽然几个小组得名字各不相同,可是最后的落点都落在了“距离”上。

    我想问一个问题,在这首诗里面得“你”和“我”,你觉得他们的真实距离到底有多远?他们的真实距离到底有多远?像什么样的距离?

    比如像同桌?

    在这首诗里我们会发现有几种距离?

    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那一种距离是不变的?物理。但是心理距离是在不停地发生变化的。

    题目是跟“障碍”有关

    你们组给我们谈一谈“障碍”的问题。关于诗的理解,我们的确有很多障碍。

    “障碍”,就是我和你之间有一种心理上的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是在她旁边却不敢跟她说话,有种胆怯的心理。

    从“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用云衬托出我们心理之间的障碍。

    因为云离你比较近,我离你比较远,所以云是在你和我之间的,说明了你和我之间有一层像云一样似有似无却又无法跨越的障碍。在这首诗里面,你和我虽然挨得如此之近,却仿佛隔着千山和万水,对吗?他们之间有“云一样的、若有若无的”障碍。

    题目是跟“自然”有管

    在这首诗中你、我、云,三者都是处在大自然中的,是密不可分的

    请各位抬起头来,抬头往上看,我们能看到云吗?不能。

    看到聚光灯。所以他们这个小组给出的题目很有意思,告诉我们这首诗所发生的情境,必须是在敞开的自然中,因为对方抬头就可以看见云,是吗?而且这首诗它的确很自然,大家有没有发现,一首好的诗,它并不一定是用非常深奥的语言,恰恰相反,它用的是3岁小朋友都认识的语言,但它却讲出了我们直到30岁都还无法完全参透的话语,对吗,这就是好的诗句。它的表达是自然的,读起来也是很顺口的——这是好作品的评判标准之一。

    那么我想说的是,他们的观点和诗人本身的观点非常接近。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顾城本人的看法。(出示PPT)

    生:这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所以说,如果顾城本人来拟一个标题,有可能他也会很喜欢“自然”这个标题,这跟他的本意非常呼应。

    结尾:

    师:好,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作品。(出示PPT)

    师:我们来一起读一下,它的标题叫做《远和近》。远和近,顾城,一、二开始。 生:(齐声朗读)

    师:好,我想再请两三位同学来说一说,他有他的题目,他有他的帽子,我们用我们的帽子变了很多戏法,然后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到现在为止,你最喜欢哪一个题目?你来说。

    师:很好,请坐。我们再一起来背诵一下。

    生:(齐声背诵)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师:明天天气放晴,大家有空要抬头看一看云。好,下课。

    诗歌年教案(篇3)


    一、活动背景


    诗歌是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在中班教学中,通过诗歌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增加对诗歌的了解和喜爱,同时也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情感交流。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2.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促进幼儿情感交流;


    4.培养幼儿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增加对诗歌的了解和喜爱。


    三、活动内容


    1.诗歌欣赏:教师向幼儿播放各种风格的诗歌音频,引导幼儿聆听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增加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表演:幼儿分组进行诗歌朗诵,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展现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3.诗歌创作: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4.诗歌绘画:幼儿可以根据所学诗歌的内容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将诗歌的意境通过画笔展现出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诗歌游戏:教师设计各种有趣的诗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诗歌,增加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活动流程


    1.诗歌欣赏(20分钟):教师播放一首简短的诗歌音频,引导幼儿聆听,并带领幼儿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诗歌表演(3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每组表演完毕后,其他幼儿可以对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赞。


    3.诗歌创作(40分钟):幼儿观察周围环境或回忆自己的经历,自由创作一首小诗歌,并在诗歌上进行涂鸦或装饰。


    4.诗歌绘画(30分钟):幼儿根据所学诗歌内容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任意材料进行表现。


    5.诗歌游戏(20分钟):教师设计有趣的诗歌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诗歌,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五、活动评估


    通过观察幼儿在诗歌活动中的表现和反馈,评估幼儿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幼儿在语言表达、想象力、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六、活动总结


    中班诗歌类活动教案的开展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和情感交流,增加对诗歌的了解和喜爱,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诗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成长。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为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诗歌年教案(篇4)

    有关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_ 2

    课时要点: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_ 2

    第二课时_ 4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_ 4

    第三课时_ 5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_ 5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_ 6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_ 8

    "意象"的把握_ 11

    第四课时_ 14

    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_ 14

    第五课时_ 16

    课时要点: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_ 16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_ 20

    第六课时_ 20

    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_ 20

    第七课时_ 22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_ 22

    诗文典故_ 22

    第八课时_ 25

    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_ 25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_ 28

    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_ 30

    第九课时_ 34

    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_ 34

    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_ 37

    第十课时_ 38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_ 38

    [附录]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_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_ 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_ 43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教案《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例题剖析】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⑵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误例: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⑶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在理解诗歌深层内涵的基础上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诗歌年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秋天的色彩美。

    2、能根据诗歌的句式结构进行仿编,并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观秋天的树木变化及菊花。

    2、配乐诗歌。

    3、课件《秋天的颜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引导幼儿讨论:秋天有哪些花开了?它们是什么颜色的?秋天的树是什么样的?

    2、导出诗歌:秋天是多么的美丽啊!这些花儿和树都要来说说它们看见的秋天。

    二、欣赏诗歌:

    1、幼儿观看课件,欣赏诗歌。

    2、分析诗歌:菊花是怎样说秋天的`?枫叶是怎么样说秋天的?松树是怎么样说秋天的?大地说什么呢?

    3、出示图片,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句式: 说:秋天是 。

    为什么大地说秋天的彩色的?

    枫叶、松树、大地说得都是什么呀?小朋友能把它们说得话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吗?谁能给这首诗歌起个好听的名字呢?

    6、配上音乐,幼儿朗诵诗歌。

    三、仿编诗歌:

    1、还有许多东西也想说说秋天的颜色,出示苹果,你觉得苹果会说什么呢?

    诗歌年教案(篇6)

    《纸风筝》是一首短小精悍,便于记忆的诗歌,诗歌内容通俗易懂,节奏朗朗上口,表现了一只骄傲自大的纸风筝,富有童趣。本活动通过欣赏、朗诵、表演等形式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表现诗歌,懂得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自满。

    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诵儿歌,表现出纸风筝的特征和诗歌的趣味性。

    3、懂得要虚心学习,不能骄傲自满。

    活动准备。

    ppt、纸偶等。

    活动建议。

    一、出示纸风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问:这是谁?纸风筝有什么本领?

    二、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体验儿歌前后情绪的变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提问:纸风筝是怎样飘在天空中的?它做了什么?

    请幼儿模仿纸风筝在天空飘的动作,重点模仿“脑袋摇,尾巴翘”。

    2、引导幼儿体验小风筝骄傲自满的心理,模仿小风筝说的话。

    3、谈话体验儿歌前后情绪的变化。

    三、出示ppt,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1、边念儿歌边做动作体验儿歌的情绪。

    2、运用纸偶边操作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小结:这个儿歌也告诉了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当自己取得了一些成绩或是有所进步时,可千万不能像纸风筝一样骄傲得意,否则离失败就不远了。

    活动延伸。

    将纸偶放置在语言区,供幼儿继续表演、朗诵。

    附:

    纸风筝。

    纸风筝,天空飘,脑袋摇,尾巴翘。

    “风儿没我跑得快,燕子没我飞得高。”风儿听了手一松,风筝落下挂树梢。

    诗歌年教案(篇7)

    诗歌鉴赏练习

    (一)《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三)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四)春水生①

    杜甫

    其 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 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五)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六)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15.(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16.(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共3页,第1页

    诗歌年教案(篇8)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 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 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 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 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重点: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1. 、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 [ 中有黄陵庙 ] 、崆岭峡 [ 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 ] 、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总说三峡: 险恶、最为险恶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惊异

    灯影峡 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 作者即景诗 轻松、悠闲 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 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 青滩叶滩不算滩 极为可怕成窄门。 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诗歌年教案合集】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