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经典十五篇)
  •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19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经典十五篇)。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创造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教案和课件中体现出来。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以下仅供参考的内容!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1: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 (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精编导学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 (1)3+b=2b+1 (2)4+x=7

    (3) 0.7x=1400 (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xxxxxxxxx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x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xxxxxxxxx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分类,熟练的写出某集合中的数。

    过程与方法:感受分类的思想,分类的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的对称美,

    课堂教学过程

    一.情境问题:

    到目前为止,你能举出哪些数,你能把这些数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有理数: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有理数:正有理数

    负有理数。

    二.尝试应用:

    1课本第8页练习。补充: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判断:1.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2.小数不是有理数。

    3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4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是有理数。

    三.补偿提高:

    将下列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中。

    -,6,-21/5,0,-200,+13/5,-2,35,+86.

    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分数集合:

    非正数集合:

    自然数集合:

    思考: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是什么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是什么数?

    四.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用到得思想,重要知识,注意问题,你的疑惑.

    教后反思:

    本节对有理数的分类:按正负来分,按整数和分数来分。明确分类标准。能正确的写出某些数的集合。

    本节需要学生熟练。再有理数的分类的探讨上二班较流畅,但是正负来分为落实好。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索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寻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藏的数的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比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按照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相信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方便,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相同。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老师都能立刻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奇。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因为我有一件神秘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比赛计算速度,且每次老师胜利,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明的同学们一定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行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部分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想一想:正方形中表示的涂色部分与空白部分和整个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涂色部分等于“1”减去空白部分)空白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那么涂色部分还可以怎么算呢?(),也就是说。

    (2)继续演示,谁知道除了通分,还可以怎么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演示:那么计算就可以得到?()。

    3.看到这儿,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4.小结:按照这样的规律往下加,不管加到几分之一,只要用1减去这个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5.这个法宝怎么样?谁来说说它好在哪里?你学会了吗?

    6.尝试练习

    【设计意图】将复杂的数量运算转化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转繁为简,转难为易,引导学生探索数与图形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知识提升,探索发现

    1.感受极限。

    (1)刚才我们已经从一直加到了,如果我继续加,加到,得数等于?()再接着加,一直加到,得数等于?()随着不断继续加,你发现得数越来越?(大)无数个这样的数相加,和会是多少呢?

    (2)这时候你心中有没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学生猜想:这样一直加下去,得数会不会就等于1了。)

    (3)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在刚才加的过程中在正方形上不断涂色,那空白部分的面积就越来越?(小)而涂色部分的面积越来越接近?(1)也就是求和的得数越来越接近?(1)最终得数是1吗?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得数就是1?

    (学情预设:学生提出书本的圆形图和线段图,若没有学生提出,教师自己提出。)

    2.利用线段图直观感受相加之和等于“1”。

    (1)书本上有两幅图,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一幅是圆形图,一幅是线段图,你能看懂它的意思吗?请你想一想,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想法。

    (2)学生看书思考。

    (3)全班交流,课件演示,得出结论:这些分数不断加下去,总和就是1。

    【设计意图】利用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直观体会极限数学思想,并让学生经历猜想得数等于“1”,到数形结合证明得数等于“1”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精神。

    3.课堂小结。

    对于这种借用图形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是的,“数”与“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你会发现许多难题的解决变得很简单。

    4.举一反三。

    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我们解题,你能想到些例子吗?(如学生有困难,教师举例:一年级加法,分数的认识,复杂的路程问题线段图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基础练习。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回顾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2.小林、小强、小芳、小兵和小刚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小林已经下了4盘,小强下了3盘,小芳下了2盘,小兵下了1盘。请问:小刚一共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

    解决问题

    (1)全班读题,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连线(课件演示)。

    (4)结合连线图得出:小刚一共下了2盘,分别和小林、小强下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直观性和变难为易的特点。

    四、课堂总结

    快下课了,请你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达到以简驭繁的目的,例2中,用举例的方法求出等比数列的有限和,都不能证明无限多项相加结果为1,但是接近 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是多少呢?电子白板呈现出圆形模型和线段模型来表示“1”,使学生结合分数意义,在圆上和线段上分别有规律地表示这些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和线段就会把整个圆和整条线段占满,即和为“1”,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什么叫无限接近,什么叫直观形象,同时,一个极其抽象的极限问题,变得十分直观和便捷。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

    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

    二、例题分析

    三、巩固训练

    课本p10练习

    自我检测

    (1)数轴的三要素是;

    (2)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侧,与原点的距离是个长度单位;

    (3)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单位长度,有个点;

    (4)如图,a、b为有理数,则a0,b0,ab

    四、课堂小结

    (1)数轴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作业

    1、课本14页习题1、2

    2、完成“自我检测”

    3、个性补充

    ⑴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

    ⑵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00。

    ⑶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⑷在数轴上标出-5和+5之间的所有整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正数与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重点:会判断正数、负数,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负数的引入.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让同学感受高于水平面和低于水平面的不同情况.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举出一些生活中常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温度是零上7℃和零下5℃,买进90张课桌与卖出80张课桌,汽车向东行50米和向西行120米等.

    想一想以上都是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小学算术中的数来表示出每一对量吗?你能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该如何表示它们呢?

    为了用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把具有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如零上温度、前进、收入、上升、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把具有与它意义相反的量,如零下温度、后退、支出、下降、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用算术里学过的数表示,负的量用学过的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来表示(零除外).

    活动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一同学说出有关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由其他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讨论什么样的数是负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0是正数还是负数?自己列举正数、负数.

    总结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在正数前面加“-”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点.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提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前”与“后”、“高于”与“低于”、“得到”与“失去”、“收入”与“支出”等.

    【例2】在某次乒乓球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过标准质量0.02g,记作+0.02g,那么-0.03g表示什么?

    【例3】某项科学研究以45分钟为1个时间单位,并记为每天上午10时为0,10时以前记为负,10时以后记为正.例如,9:15记为-1,10:45记为1等等.依此类推,上午7:45应记为()

    A.3B.-3C.-2.5D.-7.45

    【点拨】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45与10:00相差135分钟.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除零外)的数,在正数前加上“-”号就是负数,不能说“有正号的数是正数,有负号的数是负数”.另外,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下表是小张同学一周中简记储蓄罐中钱的进出情况表(存入记为“+”):

    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

    (元)+16+5.0-1.2-2.1-0.9+10-2.6

    (1)本周小张一共用掉了多少钱?存进了多少钱?

    (2)储蓄罐中的钱与原来相比是多了还是少了?

    (3)如果不用正、负数的方法记账,你还可以怎样记账?比较各种记账的优劣.

    2.数学游戏:4个同学站或蹲成一排,从左到右每个人编上号:1,2,3,4.用“+”表示“站”,“-”(负号)表示“蹲”.

    (1)由一个同学大声喊:+1,-2,-3,+4,则第1、第4个同学站,第2、第3个同学蹲,并保持这个姿势,然后再大声喊:-1,-2,+3,+4,如果第2、第4个同学中有改变姿势的,则表示输了,作小小的“惩罚”;

    (2)增加游戏难度,把4个同学顺序调整一下,但每个人记作自己原来的编号,再重复(1)中的游戏.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填空题:

    (1)如果节约用水30吨记为+30吨,那么浪费20吨记为吨.

    (2)如果4年后记作+4年,那么8年前记作年.

    (3)如果运出货物7吨记作-7吨,那么+100吨表示.

    (4)一年内,小亮体重增加了3kg,记作+3kg;小阳体重减少了2kg,则小阳增加了.

    2.中午12时,水位低于标准水位0.5米,记作-0.5米,下午1时,水位上涨了1米,下午5时,水位又上涨了0.5米.

    (1)用正数或负数记录下午1时和下午5时的水位;

    (2)下午5时的水位比中午12时水位高多少?

    提升能力

    3.粮食每袋标准重量是50公斤,现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重量如下:52公斤,49公斤,49.8公斤.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六)课时小结

    1.与以前相比,0的意义又多了哪些内容?

    2.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其中具有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

    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

    (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

    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

    (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

    ②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③展示文曲星、商务通

    (3)师:文曲星、商务通的主要功能不是计算,但它们也有计算功能,可以作为计算器来使用。

    2、过渡指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

    3、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1)师:大家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试试!准备好了吗?(请你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2)小黑板出示:

    75+47=24×7.6=6.28-0.95=

    (3)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的。

    (4)指名学生上演示(实物投影)

    (5)问:6.28-0.95的操作有不一样的吗?

    用新方法操作,学生齐操作。

    (6)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7)小黑板出示:0.092÷1.15×25

    问:计算这题,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可以吗?

    为什么?(因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8)看谁算的最快,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演示

    问:有没有不一样的?

    三、结束:辨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学期总备课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     测  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课  时:7课时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  计 实际测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厘米=10毫米 教学反思:   第  二  课  时 分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3、填空:  5分米=(   )厘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厘米=(   )分米     2米=(    )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 教学反思:     第   三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流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1千米=1000米 教学反思:           第  四  课  时  千 米 的 认 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长度概念。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      1米=(    )厘米 1米= (    )分米      1分米=(    )毫米 二、学生实践( 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教学反思:      第  五  课  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题、第五题、第六题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喑(yīn)哑(yǎ)螽(zhōng)斯莴(wō)苣(jù)颚(è)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0】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A.由∠1=∠6,得AB∥FG;

    C.由∠1+∠2+∠3+∠5=180°,得CE∥FI;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1】

    数 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2.让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对实数进行分类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分类的思想,鼓励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寻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为他们以后更好地工作作准备。

    2、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兴趣;能够在师评、生评、自评的影响下,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取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来表示温度高低这一实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定义和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校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只是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只是。

    三、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丰富现实情境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好动,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学习的方法和语言概括能力,并且对基础只是不够重视,因为容易造成对概念分析不清,把握不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六、教具准备

    三角板、电脑、投影仪、PPT幻灯片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0,以及怎样来表示有理数,除了用数值来表示外,还可以用刻度来表示。

    2、让同学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些例子是用刻度来表示数值的,从而引出温度计。

    3、让同学们回忆,温度计有些什么特征,通过分析温度计的特征——刻度均匀、有零刻度等,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所有的有理数都表示在这样一条线上?然后引出这节课的内容——数轴。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数轴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识,讲授新课

    1.数轴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要表示出所有的有理数,就需要一条能够两段无限延伸的直线)

    (2)在数轴上取一个点,表示0,命名为原点。原点讲直线分成了以原点为端点的两条射线,用这两条射线,分别来表示正数和负数,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3)把从原点向右的方向标为正方向。

    (4)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3.数轴的定义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这条直线包括了哪些元素,让学生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是不是都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计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3.画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条书走,其他同学在草稿本上面画。发现同学们在画数轴时出现得错误,进行讲解,指出容易画错的地方: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数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教法说明】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①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

    ②掌握数轴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板书设计

    一、复习旧知识

    二、数轴的画法

    四、数轴与有理数的关系

    例1 正数

    +1、3 0 负数

    三、数轴的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

    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例2

    九、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从中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2】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篇例文

    七年级数学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去掉严肃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作为七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七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1

    一、有理数的意义

    1.有理数的分类

    知识点:大于零的数叫正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叫负数;如果一个正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那么加上“﹣”号后这个量就有了完全相反的意义;3, ,5.2也可写作+3,+ ,+5.2;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数轴

    知识点:数轴是数与图形结合的工具;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数轴的三元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三元素缺一不可,是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的作用:1)形象地表示数(因为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以后会知道数轴上的每一个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2)通过数轴从图形上可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3)比较有理数的大小:a)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b)正数都大于零,c)负数都小于零,d)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 相反数

    知识点: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且分别在原点的两边;规定:0的相反数是0。

    4. 绝对值

    知识点: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绝对值的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是零,即若a>0,则∣a∣=a. 若a=0,则∣a∣=0. 若a

    二、有理数的运算

    1. 有理数的加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②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多个有理数相加时,把符号相同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若有互为相反的数,可利用它们的和为0的特点。

    2. 有理数的减法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 a-b=a+(-b)。

    注意:运算符号“+”加号、“-”减号与性质符号“+”正号、“-”负号统一与转化,如a-b中的减号也可看成负号,看作a与b的相反数的和:a+(-b);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0减去一个数,应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3.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知识点: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运用减法法则统一成加法运算;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以后,可以把“+”号省略,使算式变得更加简洁。

    4. 有理数的乘法

    知识点: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bc

    5. 有理数的除法

    知识点: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数的倒数,即a÷b= =a• (b≠0即0不能做除数)。

    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倒数:乘积是1的两数互为倒数,即a• =1(a≠0),0没有倒数。

    注意:倒数与相反数的区别

    6. 有理数的乘方

    知识点:乘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乘方的结果叫幂,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乘方的符号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为0。

    7.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知识点: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遇到有括号,先算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有多层括号时,从里向外依次进行。

    技巧: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策划好运算顺序,灵活进行运算。

    【巩固练习1】一.选择题

    1. 关于数“0”,以下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 0是整数 B. 0是偶数 C. 0是自然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3.782: ( )

    A. 是负数,不是分数 B. 不是分数,是有理数 C. 是分数,不是有理数 D. 是分数,也是负数

    二、将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中。 ,-1,12,0,-3.01,0.62,-15,- ,180,-42,-45%,π,1。

    整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偶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整数: _________________ 非正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负有理数:________________ 有理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填空题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 6 ,这个数是 。 2、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 个。

    3、 的相反数的倒数是 。 4、计算:  。

    5、如果 ,那么 a= 。 6、如果规定上升8米记作8米,那么-7米表示 ______________。

    7、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的负整数是_____,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___

    8、 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m记作-0.2m,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m记作________。

    9、一潜艇所在深度是-80米,一条鲨鱼在艇上30m处,鲨鱼所在的深度是________。

    【巩固练习2】一.填空题

    1. 数轴上与表示﹣2点相距3个单位的点所表示的数是________。

    2. 数轴表示+3和﹣3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______个单位,这两个点的位置分别在_______点右边和左边。

    3. 在有理数中的负整数是________, 最小的正整数是________, 的非正数是________, 最小的非负数是________.

    4. 用“>”或“

    1)3.5 ____ 0 ; 2) ﹣2.8 ____ 0 ; 3) ﹣1.95 ____ 1.59 ; 4) ____ ;

    5) ____ ﹣0.3 ; 6) ﹣0.67 ____ ; 7) ____ ;

    8) ﹣π ____ ﹣3.14 ; 9) ﹣1.6 ____ ﹣1.6 ; 10) ﹣( ) ____ ﹣(﹣∣ ∣) .

    【巩固练习3】一.填空题

    1.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2. 如果一个数的相反数是最小的正整数, 则这个数是________.

    3.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 , 则a与b________; 若a+b=0, 则a与b________.

    4. 在数轴上与-3距离4个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5.写出大于-4且小于3的所有整数为______________;

    二、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0.26 ; ;π-3 ;﹣a ;﹣x+1 ; m+1 ;2xy ;a-b 。

    三、 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的点,并比较大小。

    ,4,﹣1.5, ,0,1,8,﹣2,﹣(﹣4.5),∣ ∣

    【巩固练习4】一.选择题

    1. ﹣∣﹣3∣是 ( ) A. 正数 B. 负数 C. 正数或0 D. 负数或0

    2. 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 ) A. 0 B. 1 C. –1 D. 1和-1

    二、填空题 1.若a= , 则∣a∣=________; 若∣a∣=3, 则a=________.

    2.﹣∣﹣ ∣=______; ∣﹣ ∣-∣﹣ ∣=______; ∣﹣0.77∣÷∣+ ∣=_______;

    3.绝对值小于4的负整数有个,正整数有 个,整数有个

    三、解答题

    1. 已知∣x+y+3∣=0,求∣x+y∣的值。

    2. 已知 A,B是数轴上两点,A点表示﹣1,B点表示3.5,求A,B两点间的距离。

    3. 已知:∣a+2∣+∣b-3∣=0,求2a2-b+1的值。

    【巩固练习5】计算:1) ﹣ - + -( ); 2) 1-2+3-4+5-6+…+99-100;

    3) ﹣(﹣8)-∣﹣6∣-∣+8∣-(+7); 4) 。

    【巩固练习6】计算:1)( )× ; 2) × ÷( ); 3) ×(-5);

    4)( )÷ ; 5) ÷( ) ; 6) ÷(-5);

    【巩固练习7】1.计算:(-5)3; -53; ; ;(-1)2001; 3。

    2. 若∣x+1∣+(2x-y+4)2= 0 ,求代数式x5y+xy5的值。

    【巩固练习8】计算:(1)3 ; (2) (3) (4)

    (5) (6) (7) (8)

    (9) (10)–32-∣(-5)3∣× -18÷∣-(-3)2∣;

    (11) -3- × -6÷∣ ∣3; (12)(-1)5×[ ÷(-4)+ ×(-0.4)]÷ ;

    (13)如果 ,求 的值.

    一、 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答案填入表格中)

    1. 在下列各数中,-3.8,+5,0,- 1 2 , 3 5 ,-4,中,属于负数的个数为()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 计算:-6+4的结果是()

    A.2 B.10 C.-2 D.-10

    3. 一个数的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A.1 B. C.±1 D.0

    4.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任何数的绝对值一定是非负数; B.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C.一个正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D.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5. 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a>b>0>c B.b>0>a>c

    C.b

    6.两个有理数的和是正数,积是负数,则这两个有理数( )

    A.都是正数; B.都是负数;

    C.一正一负,且正数的绝对值较大; D.一正一负,且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7.若│a│=8,│b│=5,且a + b>0,那么a-b的值是( )

    A.3或13 B.13或-13 C.3或-3 D.-3或-13

    8. 大于-1999而小于2000的所有整数的和是()

    A.-1999 B.-1998 C.1999 D.2000

    9. 当n为正整数时, 的值是()

    A.0 B.2 C.   D.2或

    10. 补充下列表格:

    31 32 33 34 35 36 37

    3 9 27 81 243 … …

    根据表格中个位数的规律可知,325的个位数是( )

    A.1 B.3 C.7 D.9

    二、填空题(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1. 的相反数是 .

    12.若水位上升20cm记作+20cm,则-15cm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13.4个-3相乘写成乘方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14.比较大小: .

    15. 在数轴上距2.5有3.5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

    16. 用“偶数”或“奇数”填:当 为_________时,

    17. 一根2米长的小棒,小明第一次截去一半,第二次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截下去,

    第五次后剩下的长度为______米.

    18. 观察下列图形: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10个图形共有 个★.

    三、解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9. (+4.3) -(-4) + (-2.3) -(+4) 20. (-48)÷6- ×(-4)

    21. (- + - )×(-12) 22. 16÷(-2)3-(- )×(-4)2

    23. (用简便方法) 24. - -[-5 + (0.2× -1)÷(-1 )]

    25. 若│a│=2,b=-3,c是的负整数,求a + b-c的值.(6分)

    26.某牛奶厂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上设有O,A,B,C四家特约经销店. A店位于O店的南面3千米

    处;B店位于O店的北面1千米处,C店在O店的北面2千米处.

    (1)请以O为原点,向北的方向为正方向,1个单位长度表示1千米,画一条数轴.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出O,A,B,C的位置吗?(4分)

    (2)牛奶厂的送货车从O店出发,要把一车牛奶分别送到A,B,C三家经销店,最后回到O店,

    那么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千米?(4分)

    27.股民小杨上星期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每股涨跌 +2.20 +1.42 -0.80 -2.52 +1.30

    (1)星期三收盘时,该股票涨或跌了多少元?(4分)

    (2)本周内该股票的价是每股多少元?最底价是每股多少元?(2分)

    (3)已知小杨买进股票时付了1.5‰的手续费,卖出时还需要付成交额的1.5‰的手续费和1‰的交易税,

    如果小杨在星期五收盘前将全部股票卖出,则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4分)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二、新授: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 。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的: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前后的坐标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平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什么叫平移?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移动叫做平移。

    2、平移有什么性质?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中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问:一个点平移后的坐标会发生变化吗?

    二、新授

    1、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a(-2,-3)

    1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点 a1的坐标是什么?

    2将点a(-2,-3)向上平移4个单位后,得到点 a2的坐标是什么?

    2、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简称:横移纵不变,纵移横不变。

    3、问: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是a(-5,3),b(-3,0).将线段ab两个端点的横坐标都加上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 、 b1 , 连接a1 、b1 ,所得线段与原线段的大小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4、例题: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3,1)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1 b1 c1与三角形a b 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 、b2 、c2 ,依次连接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

    5、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6、思考: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这时图形在哪儿?把它画出来!(有几种平移方法)

    7、p53t1:图中三架飞机p、q、r保持编队飞行,分别写出它们的坐标。30秒后,飞机p飞到p`位置,飞机q、r飞到了什么位置?分别写出这三架飞机新位置的坐标。

    8、课内练习:

    1p53练习;

    2口答:p53习题t2、3、4、6。

    9、小结: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

    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 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

    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

    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 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 )平移 a个单位长度.

    10、作业:p55t7、8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 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

    3, 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知识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 -2,-5,+2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

    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 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规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考: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 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准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 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学生交流。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二个练习 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 相反数的定义

    2, 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 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 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 选做题 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养学生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察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知识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察归纳,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并给学生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 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 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 指出上 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 ; C表示3;D表示 ;E表 .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 ,1.5,-6, ,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

    (2)是直线(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3】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为大家分享了七年级数学数轴的课件教学,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4】

    第9课 3.4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  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3、  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4、  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5、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 (P166例1)(学生自学后,教师按以下提示点拔即可)

    求单项式5x2y,-2 x2y,2xy2,-4xy2的和。

    提示:式子5x2y+(-2 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练习:P167  1、2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口述: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练习:P167  3

    例3。(P166例3)(学生自学后,完成练习,教师矫正练习错误)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 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最好由学生归纳)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补:已知:A=5a2-2b2-3c2, B=-3a2+b2+2c2, 求2A-3B(视时间是否足够而定)

    四、小结(用投影仪板演)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可适当减少些)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设计意图: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

    二、讨论(动态研究)

    课件演示: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问: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三、讨论(静态研究)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四、探索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

    1、“当你远远地去观察霓虹灯组成的图案时,图案中的每个霓虹灯就是一个点;在交通图上,点用来表示每个地方;电视屏幕上的画面也是由一个个小点组成;运用点可以组成数字和字母,这正是点阵式打印机的原理.”说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经典十五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