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赤壁赋教案集合
  • 赤壁赋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19

    赤壁赋教案集合。

    想要了解“赤壁赋教案”的最新动态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已经为你收集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如果你觉得有用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的准备有助于新老师有更多的自信。

    赤壁赋教案 篇1

    【理论支持】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活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限于认识的方面的发展。据此我们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让学生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养。【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教学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少()焉徘徊于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扣舷()而歌桂棹()兮兰桨溯()流光渔樵()幽壑()嫠()妇苏子愀()然山川相缪()舳舻()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江渚()一叶之扁()舟举匏()樽而相属()寄蜉蝣()于天地二、知人论世苏轼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三、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因为写的诗因为讽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幸亏亲友的营救,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被贬黄州之后的苏轼已经年过半百,他常来到赤壁,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写下《赤壁赋》。四、整体感知概括各段段意。

    赤壁赋教案 篇2

    1、思考:掀起情感波澜,触发主客对答的源头在哪里?还记得幽咽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吗?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执着的希望

    难免有失望

    师:“望穿秋水”,望的是什么?你听到歌者的心里话了吗?

    赤壁赋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美人”——圣主贤臣、美好理想“渺渺兮”——深沉的情怀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歌者复杂深沉的情怀无心流露,借助客人的箫声传达,高山流水遇知音,而引发了主客问答(借助“水”和“月”)

    2、披文以理解心声

    (1)讨论:主客思考宇宙人生的分歧在哪里?(“变”与“不变”)

    各自如何借助“水”和“月”喻理?

    分析:

    (客)由眼前所见长江、月亮——人生与宇宙对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江月永恒、人事沧桑。

    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变”)

    (主)还是拾取眼前的“水”和“月”说起;

    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逝,但始终源源不绝;月亮虽有圆缺盈虚,周而复始,而月亮仍是千古不变那个月亮。

    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

    超然物外,功名富贵、荣辱得失如过眼云烟,精神自由。(“不变”)

    (客)托悲于风,叹息有志无为。

    (主)“无穷”江月为“吾生”所享用,“明月清风不用一钱买”,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白发渔樵……)——“客”也解脱忧愁。

    板书:吾生须臾

    (客)——人事沧桑(变)——托悲于风

    长江无穷

    望——水、月

    逝者如水

    (主)——物我无尽(不变)——共适江月

    盈虚者如月

    (2)师:我们有幸听取了主客间一场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对答,实际上主客对话均作者一人的内心独白(借主客问答以抒情写志乃赋的常用手法)

    ①这意味着什么?是苏轼怎样的心情写照?

    波澜起伏的是苏轼一人的矛盾心情,人事沧桑、物我无尽均是苏轼一人探求的结果。

    ②你是否理解苏轼在贬谪逆境中寻求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并非完全的超脱,难免有志无为的苦闷,而又力求在自然美景中超脱,在自然规律中追求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精神境界(老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物图卷中又一个显赫的名字。

    (3)师:也许在以“望”为立足点感悟文章在“水”和“月”中融会的“理”和“情”后,我们方真正理解苏轼泛舟赤壁时的心声(共鸣)。

    诵读:带着“我理解”的心态诵读第四段,加深领悟。(配乐《渔樵问答》)

    赤壁赋教案 篇3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二、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

    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

    第一段 间,天,然,仙

    第二段 桨,光,方; 慕,诉,缕,妇

    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

    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

    第五段 酌,藉,白

    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

    (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悟文本。)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三、赏析评价

    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乐甚

    (2)为何而乐呢?

    明确:美景、畅饮、友情……

    (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

    学生描述……

    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

    (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

    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① 注释:

    皎:皎洁光明。 佼(jiǎ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窈纠(jiǎ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

    劳心:思念。懰(liǔ):音刘,妩媚。

    慅(sao):音骚,心神不安。

    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② 译文:

    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

    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

    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

    ③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

    “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

    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

    学生作答……

    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

    学生思考作答……

    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

    (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

    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

    (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

    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赤壁赋教案 篇4

    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提示: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初步接触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赤壁赋教案 篇5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齐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学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点鉴赏文中写景的语句以及道士化鹤的寓意。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之上,同时兼顾语文的人文性,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现了写景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的鉴赏,学生可能无所适从,教师可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鉴赏,也可以让学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语言扩充语段。对于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学生也很难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让学生说出一些与“鹤”字有关的一些成语或熟语,从而提取鹤这一象征意义。至于道士,让学生明白他们的职业以及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以追求长生不老、超然物外为终极目标,这些教师只做点拨即可。

    (四)知识链接:古典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传统意义。

    设计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动物的意象进行积累,方便以后的文言词赋的学习,掌握这一内容,相信学生在以后答题的过程中能较好、较快、较准确地答题。

    (五)全文总结: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板书设计:

    游前 乐

    赤 游中 悲

    游后 怅

    赤壁赋教案 篇6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5、南、西:乌雀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6、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7、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作动,砍柴)

    8、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徘徊:徘徊于斗牛之间(①古义:明月停留。②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①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义:美貌的人。)

    3、凌:凌万顷之茫然(①古义:越过。②今义:欺侮。)

    4、子: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②今义:儿子)

    六、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4、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5、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6、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7、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

    9、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

    10、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1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介宾短语后置)

    12、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1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七、难句翻译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4、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

    5、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译: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以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

    赤壁赋教案 篇7

    (一) 引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板书课文题目

    (二) 教师配乐朗诵全文,要求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教师对文章感情变化的处理。

    (三) 投影展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1 着重体会景与情及内在联系。

    2 熟读并背诵一、二段。

    (四) 学习第一段

    1 抽读第一段,正音。

    2 全体朗读一遍。

    3 划出写景的句子,两人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请一个同学描述。

    4 投影一幅画面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五) 学习第二段

    1 抽读第二段,其他同学默读并正音。

    2 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3 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4 歌是欢乐的,而箫声却如此悲愁。此处有一个问题,从行文看,“主乐客悲”是明显的,而正文前的提示却说作者“力求排遣苦闷”,这个矛盾应该怎样解决?请大家认真思考之后讨论,用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假如有难度,可结合提示中“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这一句话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客的苦闷就是苏子的苦闷,问答的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身思考、排遣的过程。 就在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了。

    5 其实,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本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投影两词:《卜算子》和《定风波》。教师简述如下:第一首词作于公元1080年初贬黄州之时。写出了苏轼经历人生重大打击后孤苦凄凉而又惊魂未定的感觉,与本文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第二首词写于公元1082年三月,此时的苏轼已经能够坦然面对甚至享受人生的风雨了,最后一句最能概括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而这些情感变化合在一起恰好说明了苏轼抒写的是自己的真性情,苏轼的人生是真实的人生。

    (六) 小结两段

    (七) 下面我们利用剩余的时间背诵一、二段

    1 对于古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

    2 组织朗读。

    ① 全体齐读两段,要求不错一字,读出感情。

    ② 分成两组,各读一段,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默读。

    ③ 分男女生读,要求一组读时另一组丢开课本试背。

    ④ 学生自读三遍。

    3 组织背诵。

    ① 教师投影背诵提示一,学生根据提示自背一遍,再齐背一遍。

    ② 投影背诵提示二,全体齐背一遍。

    ③ 抽两位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④ 总结背诵方法:重点词提示法;层理思路法;韵脚法;句式法;想象画面法等。

    (八) 小结本课,投影板书。

    写景 抒情

    乐 悲

    这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苏轼初游赤壁的情怀,至于东坡先生为什么由乐转悲,又为什么总是能很快超脱,答案就在下节课,后两段苏轼对人生的诠释对我们会有更大的启迪。

    赤壁赋教案 篇8

    15. 赤壁赋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 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识记积累】

    字音:

    属(zhǚ) 窈窕(yǎo tiǎo) 少(shǎo)

    焉酾(shī) 冯(píng) 倚歌而和(hè)之

    袅袅(niǎo) 嫠(lí)妇 愀(qiǎo)然

    缪(liáo) 舳(zhú)舻(lú) 槊(shu)

    糜(mí) 扁(piān)舟 渚(zhǔ)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

    3.山川相缪:“缪”通通“缭”,盘绕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动用法,使……正。

    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5.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课文初探】

    1.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抒情方式是什么?

    2. 作者在这四段中阐述的哲理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堂上演练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 )( ) 歌窈窕之章( )( )扣舷而歌之( ) 苏子愀然( )

    舳舻千里( )( ) 酾酒临江( )

    举匏尊以相属( ) 挟飞仙以遨游(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七月既望( ) 举酒属客( )

    白露横江( ) 纵一苇之所如(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倚歌而和之( ) 山川相缪( )

    正襟危坐( ) 固一世之雄也 ( )

    哀吾生之须臾( )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相与枕藉乎舟中( )

    山川相缪( )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划线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句子。 ①《赤壁赋》(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岁赋其二。 D.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B.赵尝五战于秦。

    C.寄蜉蝣于天地。 D.其势弱于秦。

    4.指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与画线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何为其然也?(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以战?

    5.下列不同于其他句式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何为其然也? D.故凡愚者莫我若也。

    【文段精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③扣弦而歌之

    ④倚歌而和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逝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C.方其破荆州。 方:当。

    D.固一世之雄也。 固:固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下列对于这段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选文第一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选文第二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

    D.选文第二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5.翻译下列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教案 篇9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写“风月”议论“风月”的句子。(前人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风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

    明确:

    描写风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与子之所共适。

    月消: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议论风月:

    客引曹孟德写月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客借月议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借月展开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苏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二、客之三悲,苏子二论及议论层次的转换。(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两段层次,这两段是背诵全文的难点所在,对文意作一些简单讨论,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层次后背诵。)

    客主议论实为一体,反映苏轼思想的两个侧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脱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从小我的观点的出的。悲情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况吾与子……”之况。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三、写法鉴赏(结合学生作文的角度讲解,提高写作)

    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1、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总之,“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这在前赋表现尤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遗世独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箫,转到乐极生悲,产生对英雄业迹的感叹和人生短暂的悲哀,又由此推宕开去,以达观的态度自我宽慰,确具行云流水之妙。”(马积高《赋史》)

    【赤壁赋教案集合】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