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总九篇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18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总九篇。

    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感恩光临希望我们的资源对您有帮助。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具备严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做出好的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的第二节内容,在教材上包括63页69页内容。本次说课是针对其中《笔算乘法》第一课时内容:笔算乘法中的不进位乘法(63页64页)。

    本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介绍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中不进位的算法,再进行进位的算法。本节内容既承接了之前乘法学习中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内容,又为之后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该学段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技能,并能够运用计算法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些要求可以通过本课的教学得以体现。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思维快速发展,注意力和表达能力强等认知和学习特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同样具有个体差异大、情感变化强、意志力薄弱等弱点。可以说,在教育这个阶段的学生时,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科学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是重中之重。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在接受新知识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计算中仍然存在马虎大意的问题,在运用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迁移难度。 这些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

    三、说目标

    与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以非整十不进位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二)数学思考目标:通过两位数乘以整十两位数到两位数乘以非整十的不进位两位数引导,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通过估算活动,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然后自己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比划的单位长度准不准。

    3、不用尺子测量,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用尺子量一量,然后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准、更直。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的本领最棒。

    二、新课学习。

    1、根据第一次的差距再画一次,并检测是不是画得更准一些了。

    2、例5

    (1)摸一摸数学练习册的封面,是什么形状的?(是长方形的。)

    (2)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又要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自己思考的过程。)

    (3)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把数学练习册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

    (4)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估测的时候,虽然我们手中并没有尺子,但我们心里应该有一把尺,1mm、1cm、1dm、1m都已经在我们的脑子中有了印象,再加上身体或者其他物体的辅助,相信让我们的估计会更加准确。

    三、巩固练习:第46页做一做第1、2题。

    1、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2、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怎么样估计的更准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3

    《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出示长方形的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的硬币)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测量它们的面的周长?你能想到哪些好方法?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比较: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名片的周长,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了周长,你有收获吗?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你对周长的认识,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认识了周长,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其实,周长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你发现了吗?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 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三角形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找一找,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师:从这么多图形中的找到三角形,在生活中对三角形并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二、动手操作,构建概念

    1.画一画,探索三角形的定义

    (1)师:你们会画三角形吗?现在就在练习本上画一画吧。(学生画三角形)

    (2)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对比、评价一下你们画的三角形。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师:同学们说了自己的想法,到底谁说的更准确呢?别着急,老师先请大家帮个忙,判断老师邀请来的图形朋友是不是三角形好吗?(出示下面图形)

    (4)全班交流,说说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为什么?

    学生汇报预设:图①不是,因为它有四条边。图②不是,因为有一条边弯曲了,不是线段;图③不是,因为没有封闭起来;图④不是,有一条线段多出一部分了;图⑤是三角形;

    (5)师: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呢?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2.自学课本,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在自己画的三角形里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3.介绍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师: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让学生给自己画的三角形标上字母,起个名字。

    三、动手操作、学习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订校服。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课件出示

    3.学画三角形的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1)学生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指名学生板演,并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2)尝试在三角形上画出另外两条高。讨论:三角形有几组高和底?

    (3)全班集体评价,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教师选出几幅作品让学生集体评价。注意指导学生如何画直角三角形的高。

    三、实验解疑,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寻找三角形的特性

    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看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为什么这些地方要用到三角形呢?

    2.游戏激趣,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游戏:拉一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哪种图形更牢固?(板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解决问题 ,应用三角形的特性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1.填空谁最棒。

    (1)由三条线段( )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 )条高、( )条底。

    (3)三角形具有( )性。

    2. 思维大比拼。

    小白兔和小猴子都用篱笆围了一个菜园,谁的方法更牢固些?为什么?

    五、总结评价,回顾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具有稳定性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2、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千米、米之间的换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复习单位

    师:这个是一份上海市的地图册,老师也带来了一张,同学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张地图册的厚度是多少呢?生:3毫米

    师:那它的宽度有多长?生:7厘米

    师:现在我把这张地图册展开,现在它的宽度变成了多少呢?生:1米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三个长度单位,你能给这三个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生:毫米、厘米、米(老师板书)

    它们用字母如何表示?生:mm、cm、m(板书)

    (2)生活中的mm、cm、m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蚂蚁,硬币的厚度

    你觉得1毫米是长还是短? 生:很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指甲盖的宽度、回形针

    你觉得1厘米是长还是短? 生:短

    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红领巾

    你觉得1米是长还是短? 生:有点长

    1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米

    1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米

    1000个红领巾连起来是多长?1000米(板书:1000米)

    (3)引入

    这是哪里? 上海迪士尼乐园在今年开园了。

    我们康城学校距离上海迪斯尼乐园大约有5()千米

    以前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太小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更大的长度单位“千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千米的认识”。(板书:千米的认识)

    2、认识千米

    那1千米有多长呢?

    这个1千米和我们1000条红领巾连起来的1000米有什么关系?一样长

    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呢?

    (1)操场绕的1千米

    你们去操场上跑步过吗?100米跑过吗?操场上的这一段直线跑到就是100米,整个一圈跑道是400米,想一想。1千米要跑几圈呢? 2圈半

    (2)直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走出校门,沿着康新公路往南走1千米能走到哪里呢?

    11号线康新公路站

    (3)竖着的1千米

    想一想: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陆家嘴金融中心聚集了很多高楼大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千米比这些高楼都要高很多,要2幢上海环球中心大厦叠起来那么高。大概需要300层楼那么高。

    你觉得1千米长不长? 长所以:千米通常用来表示较长的路程或者长度。

    3、认知千米的练习

    (1)填合适的单位

    (2)请你改一改(练习纸)

    小胖的爸爸妈妈在迪士尼开园不久,就带他去游玩了,小胖还特点写了一篇日记来介绍迪士尼。但是同学们看了这篇日记之后都偷偷的笑了,为什么呢? 有错误 请你帮助小胖改一改,完成练习纸第一大题

    (3)请你填一填(练习纸)

    这是什么?中国地图,下面的这条线代表的是我国最长的河长江,上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他们的起源地是同一个地方就是时间上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上有世界是最高的山峰,就是珠穆朗玛峰,你能填一填他们各自的长度和高度吗?(同桌讨论一下)完成练习纸第二大题

    4、单位转换

    (1)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里会运用到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小胖说:我去迪士尼的路上看到过2次,第一次是这。

    但是没有千米啊,原来公里就是千米,是千米的另一种说法。

    小胖说:第二次是高速公路上就看到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你看。

    这个指示牌上没有千米啊?Km就是千米的字母表达式。

    距离我们可以用路牌表示,还可以用数射线表示。

    看到路牌的地方就是0,那下一个出口在哪里?A出口呢?B出口呢?

    上海工业区呢?

    1000米就是1千米,观察数射线1千米里有几个100米?

    我们学校出发去迪士尼需要5千米?

    5千米里有()个1千米,几个这样的1000米。所以,5千米=5000米

    (2)一起练

    8千米=8000米(8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7000米=7千米(7000米里有几个1000米)

    2千米=20xx米(2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6000米=6千米(6千米里有几个1000米)

    (3)自己练

    2km= m 5km=m

    11km= m4000m= km

    6000m= km 28000m=km

    8km+1km=m 12km-6km=m

    5000m-2km=m

    5、总结

    今天你学到哪些关于千米的知识?

    评价

    对比这张课堂评价表的要求,你觉得你这节课,上课表现得怎么样?能给自己打几颗星?请你说说看。

    你的同桌呢?也请你来说一说。

    板书:

    千米的认识

    很长

    毫米mm(很短) 厘米cm(短) 米m(长)

    1千米(公里)=1000米

    1km=1000m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三维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 新授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 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 体验1秒钟

    ①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

    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 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

    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 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四:1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 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如练习十四第3题)

    教学后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公里)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正确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直接性”和“可视性”的体悟或者从感受经验比较抽离,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会在走路上学、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中接触到千米(公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考虑到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实际长度概念时选用学生熟悉周围环境,这样既能有效化解难点,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相应的换算。

    2、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1千米究竟是多长”,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千米,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教学难点:

    通过体验,形成对“千米”的量感

    教学关键:

    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1千米究竟有多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关于长度的单位,说一说,你学过哪些长度单位?你能不能把它们从大到小排列一下?

    板书:米(m) 厘米(cm) 毫米(mm)

    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下面的括号中填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课桌的长度约是100(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492( )

    学校运动会比赛跑200( ) 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约是2( )

    (说明: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3、师:国庆节,老师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指示牌显示距离南京还有268(?),后面应该是哪个长度单位呢?

    4、揭示课题:用米、厘米都太短了。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

    板书:千米的认识

    (说明:从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探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如:

    1、出示图片。

    图1:路标。

    图2:限速。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小结:表示铁路、公路等比较长的距离时,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师:各位同学,请大家看运动场的跑到图,它的环形跑道一圈是200米,这样跑几圈刚好是1000米?(5圈)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练一练:

    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

    想:2千米就是2个1千米,即20xx米

    5千米=( )米

    想:5千米就是5个1千米,即5000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学校周边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周围的地图,从校门口出发,你认为走到哪里是1

    千米呢?(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以情激趣,使学生感到生边处处有数学,由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

    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三、练习巩固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看看同学们的掌握

    情况。

    1.填空

    8千米=( )米 4千米400米=( )米

    3千米25米=( )米 2750米=( )千米( )米

    让学生独立尝试,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交流反馈。

    2.选择题

    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约4( ),每小时能跑40( )

    A.厘米 B.米 C.千米

    海拔最高的大河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雅鲁藏布江,平均高度约为海拔4( )

    A.厘米 B.米 C.千米

    四、联系生活,学会应用

    1、十一期间,小丁丁没有选择出门旅游,他在少年宫参加完活动准备去图书馆,请问,有几条路可以选择?

    620m

    620m

    小丁丁觉得路太远了,他决定打车,请你任选走法,计算一下长度,如果选择出租车,你的选择起步价够吗?

    五、课后实践: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估一估走一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说明:千米的实际长度的感知,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k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000米=1千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第56-58页【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分类(2)》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几何小实践》中的图形概念教学内容,本内容的教学分为2个课时,教材第一课时呈现了小亚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的情境,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的小棒来拼搭三角形框架,也就是不同长度的边来拼搭三角形,并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从而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体会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教材第二课时是通过“折一折”与“画一画”等具体操作活动来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利用对称性了解等腰三角形两底脚相等,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相等。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还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也对三角形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拼搭三角形框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在操作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按边的长短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并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发现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3、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渗透分类思想和数学思考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

    能按边的长短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类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教学准备】

    彩色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复习三角形知识

    谈话引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出示帆船。这艘帆船是由多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组成的。

    回忆: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反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板书:三角形)

    【策略说明:通过复习回顾已有的有关三角形知识并揭示课题。对于能够很好反馈出二年级所学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生,老师应该予以肯定。】

    二、实践操作,探求新知

    1、拼搭三角形框架

    (1)观察学具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相同颜色的小棒长度相同

    操作要求:选好学具先在桌面围三角形,能围成三角形的再进行拼搭。

    小组合作:用所提供的学具拼搭三角形框架,比一比哪组拼搭的不重复的三角形最多。

    合作要求:轻声讨论怎样搭不重复,再独立拼搭。

    (3)交流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把拼搭的三角形框架展示在黑板上。

    【策略说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二年级已学过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用小棒拼搭三角形框架的过程中,为了搭出更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会思考寻找一定的方法,从而提高了有序思维的能力,同时为三角形按边的特点进行分类奠定基础。并且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合理分工,体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分类比较,探究特征

    (1)分类比较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小组合作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三角形框架。谁搭的和他们不同呢?

    看来查找不方便,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寻找起来了更方便?(让学生思考方法,体现分类的需求)

    小组讨论:还有没有新的方法将这些三角形分类?

    预设: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可以按颜色来分,分成三根小棒颜色都相同的三角形、两根小棒颜色相同的三角形、三根小棒颜色都不相同的三角形。

    小结:三角形按颜色分,其实也就是按边的长短来分。

    汇报交流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将自己拼搭的三角形按边分类,边分边介绍方法。(其他小组一起分类)

    特例分析

    思考:为什么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因为两根蓝色的小棒的长度和与一根红色小棒的长度相等,所以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策略说明:在寻找能拼搭的所有不重复三角形的活动中,渗透数学思考的逻辑性,不重复、不遗漏的有序思考思想。在查找分类的过程中组织学生研究有特例“用两根蓝色的小棒和一根红色的小棒能否拼搭三角形框架”,来完善学生的认知。】

    探究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1)认识三角形名称

    归纳:这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板书)

    (2)小结并补充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把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类。

    (3)巩固复习:请同学们轮流将自己搭的三角形框架放回学具篮,边放边说它是个什么类型的三角形。

    (4)同桌互评:在整理学具的过程中,同桌已经知道按边来分这些三角形的名字的小朋友举手。

    【策略说明:通过整理学具巩固新知,学生之间的互评也是对新知掌握情况的及时评价。】

    归纳总结,完善分类

    (1)介绍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人们形象地将等腰三角形两条长度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条腰所夹的角叫顶角,一条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底角。

    观察:每个等腰三角形都有2条腰,1条底。有1个顶角和2个底角。

    找一找:等腰三角形框架中的腰

    (2)提问:你能在等边三角形里面找到腰吗?(等边三角形中有三组相等的边)

    反馈: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完善分类

    小结:由此看来,三角形按边的长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等的三角形,一类是等腰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练习巩固,内化知识

    判断下面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手势表示。

    1、等腰三角形

    2、等边三角形

    3、三边不相等的三角形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在书本p56-58,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想,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知道什么?

    【策略说明:通过翻书阅读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不断思考求知的学习欲望。】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P7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5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成人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习2

    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习,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习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习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习。有时候,在练习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习必须加强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客:

    九年义务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在以前学习上下左右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境主动构建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能够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周围事物的方位。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目标,学会合作交流中学习。经历辨别方向和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的体验,学会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体验。

    教学重难点:学会利用一定的参照物识别东、西、南、北4个不同的方向。

    教学准备:

    1、实物:东西南北的方位标,太阳的图片、导游牌等。

    2、CAI:学校的平面图:大操场、教学楼、蘑菇亭、篮球场。

    生活中怎样辨认方向。(几幅图)

    芜湖步行街部分景图。(麦当劳、肯德基、鸠鹚广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手拉手学校和平乡先进小学的同学们将到我们学校参观,还要在我们的步行街玩一玩。

    1、师:大队部将招聘部分同学作为小导游带领他们参观,你们想报名参加吗?

    2、问:怎样才能准确找到想游览的景点的位置呢?

    师:看来认清方向。会看地图是本次竞选小导游的重要条件。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

    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方向的用途

    问:你会认方向吗?你们都有哪些辩认方向的好办法?

    师:同学们,你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我在网上也找到了一些资料,想看看吗?(出示司南、树林、动物图片)教师作简单的介绍。

    三、认识东、南、西、北4个方向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利用太阳来辩认方向。看着大屏幕(课件演示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板书:东]

    问:我们的后面、左面、右面分别是什么方向呢?

    师:这儿有一些小动物,他们迷了路,你们能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吗?请贴在教室相应的墙壁上。

    师:你知道吗,我们的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到了下午的时候,面向太阳,我们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闭上眼睛,我说出方向请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

    游戏:找礼物。

    请几位学生从座位出发,按照师所说的路线找到各自的礼物。

    四、模拟招聘:

    师:课前我说了关于招聘小导游的事,你们想不想报名参加?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招聘,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是评委,如果他们的表现非常好,就请为他们鼓鼓掌。

    问:谁愿意第一个来试一试?(课件)

    问:还有谁想试一试?

    (课件)师:这是我们学校的平面图,这可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这是教学辅助楼,这是我们的船形教学楼和操场。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问:蘑菇亭在教学辅助楼的哪一面?蘑菇亭在船形教学楼的哪一面?蘑菇亭在操场的哪一面?

    师:通过刚才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问:你们这节课有了什么收获?

    六、作业:

    和平乡先进小学的同学们想去在我们的步行街玩一玩,请你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为小客人设计从坞鹚广场到步行街的游玩路线。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7

    我认为重要的,在考试中占据很大比例的10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结合这些计算,还要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数的认识方面,有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在常见的量方面,有千克和克,24时记时法。2个单元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在测量方面,有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个单元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结合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5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操作型活动的比重,共4次。而场景型活动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

    第二单元 认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有三条: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克、千克;2.知道千克与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能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简单计算。感受克和千克,体会1克、1千克有多重,形成初步的观

    念是教学的重点。

    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千克。初步感受物重,知道秤可以称物重;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知道千克是计量物重的单位。

    教学克。知道克是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与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四单元 加和减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加、减口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加、减口算这部分内容里,以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为主,还有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与相应的一千几百减几百(退位)。教学的实际问题是较难的两步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各有一道例题。其他口算在练习里带出。

    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以一道例题带出一串变化了的实际问题,突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单元练习。

    第五单元 24时记时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学过时、分、秒,能够认读钟面上时间的基础上,教学24时记时法。教学目标是:1.了解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2.会使用24时记时法;3.会计算经过时间。教学内容分成三段编排。

    教学24时记时法的记时原理和方法。

    教学求经过时间,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年级(上册)知道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二年级(下册)认识了线段、直角。本单元继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三条教学目标里,可以看到教学方式的变化,突出学生的探索、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包括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教学图形的周长。包括周长的含义、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包括周长的算法和实际应用。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第七单元 乘法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内容分五部分编排。

    教学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一步。教学一般情况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

    教学比较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特殊主要表现在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数位上是0。

    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连乘两步计算的式题。

    单元练习和单元复习

    第八单元 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从不同位置观察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标是:1.认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2.通过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知道可能看到几个面;3.学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4.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些内容和目标都是以前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教学这些内容,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分二部分编排。

    观察常见的物体。了解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侧、上面,同时可能看到的面。

    观察3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指出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视图摆物体。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在初步认识不确定事件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体会“经常”“偶尔”等词语的数学含义,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统计手段研究可能性,初步教学条形图。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单元练习和实践活动

    第十单元 认识分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初步认识分数,教学的起点和要求都不高,以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为内容。

    包括分数的读、写与各部分名称,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在体会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其中第六单元,第九单元,一个月后可能上不到。

    我的计划是:

    每次上课,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复习上册的知识点,另一部分上下册的书。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考点,我会准备相应的练习。针对学生特别薄弱的地方,要重点讲,反复让他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8

    一、利用的数学知识

    1.组合(两个骰子上的数字之和)

    2.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列举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每个骰子上可能的结果是1至6六个数,组成的和可能是2至12的所有数,不可能是1或13等数。)

    3.可能性大小(组成的和是2至12中任一个数,但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

    二、活动步骤

    (一)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大量关于年、月、日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来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关于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方面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会判断某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把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连贯起来,把有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4、渗透爱国主义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

    平年、闰年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年历卡、草稿本、查阅的资料、预习年历上2月及全年的天数。

    教师:课件、水果卡片、2句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高兴吗?那让我们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板书:20xx年10月19日时分)

    2、20xx年,年是什么单位?还有其他时间单位吗?(月、日、时、分),我们已经学过时分秒,今天我们来研究年月日(齐读:年月日)

    二、探索新知

    (一)自学年月日之间的联系

    1、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年月日的?(课件演示:物体上的年月日),还有许多,下课自己找一找。

    2、我们的日子一年一月一日的过着,你们知道一年一月一日的来历吗?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方面的小知识(课件演示:年月日的来历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跑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跑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在绕太阳跑的同时自己也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日。),原来一年一月一日是跟什么星球的运动有关系的?(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

    3、除此以外,年月日还有许多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自学书本44页,要求填写表格,并阅读后面的文字(大声)。

    4、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大月)谁补充?(小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还有一个月呢?

    5、怎样方便的记住大小月?(拳记法、儿歌)可以用喜欢的方法记大小月。

    6、我们认识了大小和二月,下面来练一练。

    24个月=( )年

    5年=( )个月

    1星期=( )天

    小红到奶奶家作客,住了62天,正好2个月,这2个月分别是( )月和( )月。为什么是7、8月?为什么小红要住62天?

    (二)探索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1、知道了2月有28天或29天,下面进行竞赛,给一个年份,看谁能很快报出这一年2月天数和全年天数,请同学们拿出年历卡,准备好了吗?现在看屏幕。(从 1996年到20xx年的年份随机出示)观察1996到20xx年总天数,发现什么?(有365天和366天)天数是怎样算的?(平年:317+304+28闰年:317+304+29或365+1)为什么会相差一天,这一天差在哪个月?我们把2月为28天全年为365天的这一年叫平年,把2月为29天全年为366天的这一年叫闰年,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多人说)

    2、 再看看平润年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一循环)如果把平、闰年除以4,结果会怎样?用1996、1997年试一试,你发现什么?那么你知道怎样判断平闰年吗?(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 判断闰年,先看左边的2个年份(1978年、1904年),算一算。

    4、 算一算1900年,(学生发现1900是4的倍数,认为是闰年),看1900年2月的月历,28天,说明1900年是平年,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知识(课件演示:闰年的来历)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小结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现在谁能说1900年为什么是平年呢?20xx年呢?2100年呢?

    5、 会判断了平年和闰年,下面来看,我们知道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有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吗?(1世纪=100年)

    (三)综合练习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要想吃到水果必须先回答水果先生提出的问题。

    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 )天。

    请说说你出生在哪一年,那年的2月有多少天?

    今年全年有( )天,合( )个星期零( )天。

    单数都是大月吗?

    一年中有哪几个大月?

    1世纪是多少年?我们现在生活在多少世纪?

    怎样判断平闰年?告诉方法。

    2100年2月有( )天。

    (四)课外延伸

    1、 除了书本上,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 柠檬先生有个问题:东东已经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三、总结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送给同学们一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祝大家幸福快乐每一天。

    板书设计:

    年、月、日

    1世纪=100年

    大月(7个)1 3 5 7 8 10 12(31天)

    小月(4个)4 6 9 11(30天)

    2月 28天或29天

    平年:365天 3012+7-2

    闰年:366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汇总九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