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探究型教案精华。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所以在写的时候老师们就要花点时间咯。仔细研读教材有助于教案的编写,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深入阐述“设计探究型教案”的重要性,欢迎阅读这篇文章希望你会喜欢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1)
魏然 王志东 江西省东乡一中
内容提要: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点、长处和方式、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对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设计展开论述,并从可行性,软、硬件设施要求,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 网络教学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社会发展的优势蕴藏于知识和科技之中,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各中小学所关心的比较重大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
网络教学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技术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内容。建构主义是现代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对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网络技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方法变得更加新颖、多样化,教学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资源,借助媒体手段,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将抽象内容形象化,深奥内容浅显化,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以多种形式拓展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辩能力,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网络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智能环境
1、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必然
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需要创新精神,而创新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国力的竞争,知识经济的竞争将最终演变成为对人才的竞争,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教育面临着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同时,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机遇。
所谓素质教育,其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是注重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2、现代教育技术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方法论
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如何发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毫无疑问,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为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并非指单纯的物质技术,不是为技术而技术,强调的是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即探索如何为教学建构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或学习空间。传统教学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刺激——反应,教师的作用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当中忽视了学生内在心理反应。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学生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函,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种主张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这一理论,来整合的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
在中国,现实的教育现状是:教育比较落后,发展很不均衡,需要接受教育的人口特别多,这种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面向学校班级的课堂教学,虽然素质教育是开放的(学校、社会、家庭),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也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实施。这给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夫论如何,网络技术是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3、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特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实施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资源是开放的、共享的;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环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但一旦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组织起来,必然带有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在当前大都没有脱离学校模式、班级模式的课堂形式下,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尝试。
4、我校校园网的建设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物质保证
我们为适应时代要求建立起校园。计算机硬件设施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初步建立了一支有强烈教改意识和一定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多媒体软件研究队伍。我们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设计出符合本校教学实际的教学网站,使广大教师能够在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方式和手段,改变落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实施素质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拥有三个微机室,两个多功能语音室、一个多媒体电化教室、两个教师多媒体制作室,学校现共有200台586以上的电脑,两台视频投影仪,三机一幕已全部进入教室。学校将于省重点中学验收前建造校园电视台、广播电视系统、校园网络系统、视听阅览室、软件制作中心等。由于校园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目前师生们在各个办公室、计算机实验班和计算机专用教室的工作站,已经能通过校园网络完成获取各种教育、教学信息、通知、电子邮件、视频点播、运行多媒体课件等,现在我校已具备办公无纸化的基本实力。校园网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难以使学生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的呈现出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完成从形象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秦兵马俑的录象,在学生面前真实地展现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心灵得到震撼,达到“未学文,先有感”的效果。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阅读、理解课文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什么难事。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学习课文时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发言,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所感。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学生展示一些美丽的与课文相融的图片,可愉悦学生的心灵,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一步步踏入老师所营造的情境中,产生共鸣。自清先生的《绿》,“格调清朗,节奏明快,充满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反映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更动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情境,背课时准备了大量的精心挑选的色彩明艳浓烈的图片,其中有一张堪称美仑美奂的“梨花带雨”图片,以及与“绿”课有关的大量的录像片段,还有和本课有关的背景资料,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地链接在一起,以网页形式在学校的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发布,上课时,学生一人一机,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获得,网页上的图片和相关录像,加深了同学们对《绿》这篇文章的美好印象,在课上同学们可以在网上了解他想了解的一切。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占了多数,很多学生在看到“梨花带雨”这个图片时,不由得惊呆了,任课老师趁机“从大家眼神中,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2)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意义
建构试教学当中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乐趣,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能力吸收,但是现在我国的课堂有效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对于像数学这样的工具类学科,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阿赫进行有效性教学,所以一时间各个院校各个教师之间开始开发有效性教学的方式。这些方式综合来看无非是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快乐教学”的,许多学校与教师一致认为,快乐教学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因此快乐教学并不适合数学,反而让人有一种为了“快乐教学”而教学的违和感;第二类是导案教学,也就是针对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教案再设计,从最初的教学目标到最后的教学巩固,都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保障设计的复合孩子的发展,从而帮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知识。但是这样的设计无一例外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学习发展,忽略掉了一批无法跟上教学设计原则的孩子,因此这一方式也不完全。所以我们还是要确实的回到有效性上看待问题,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对此进行重新的判定与审视,帮助有效性教学的发挥,这才是高中有效性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已经能够了解到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片面化”、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严谨的“学科”研究过程,任何片面化的教学方式注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学科”的掌握。因此我们应当统筹的看待这一问题,要增强“快乐教学”的把握程度,使快乐教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设计的到岸教学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发展,要针对掌握快的学生、掌握适中的学生、掌握慢的学生分别进行设计调整,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始终跟上教师的较大速度,从而显现出这些教学方式的真正有效性。有效性的第二个问题是过于片面化的思考,现在许多专家与教师喜欢将有效性教学放到一个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看待,认为有效性教学首先是要符合教学环境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过为了强加给有效性学习一些理论上的框架,就显得本末倒置了。什么是有效性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发展以及现有的师资环境和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教学,任何能够帮助孩子促进孩子成长的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做是有效性教学。这就不再区分你用什么样的形式让孩子获得知识,要知道任何能够帮助到孩子的教学模式都是好模式,关键是看教师和孩子所处的环境适合什么样的模式教学,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将有效性教学与数学结合起来,从数学的本身出发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找出有关的问题漏洞,站靠查遗补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持续吸收。
三、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的探讨,是国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教学过程有效的探讨,肖凌惹认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有:面向全体、问题驱动、展示过程、变式探究。基于数学活动有效的思考,邓友祥认为,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四条:一是给学生提供可“再创造”的数学活动机会;二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教学;三是加大数学活动探索性成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基于数学课标理念的落实,汪江松认为,有效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落实两个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当好“三者”(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完成?n程目标。谢全苗认为,符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六条:变式教学策略;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嵌于传统教学之中的策略;示错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及时评价与激励策略;运用“过河式”模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由惑到悟”的策略。基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李克民认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张志勇认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卜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预设,关注课堂生成;二是加强感性体验,促进理性建构;三是注重学习反馈,提高智力参与。基于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徐卫东和土克亮认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要把握如下七条策略:常翻课标和教材、优化课堂模式、合理统筹安排、审题分析、探索思路、反思拓展、概括提炼。
四、结语
在漫长的有效性教学摸索当中,我们一直认为有效性教学的理论来源于对新技能的掌握,其实忽略了有效性的根本,我们再如何提升教学的技术水平如果这一水平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孩子那么也仅仅是“花式”教育而已,数学本身是工具学科,我认为,只要能够提升数学教学的方式,都可以看做是有效性教学,不用刻意的用死板的教条式眼光看待这一教育模式。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3)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并提出一些问题,这既是教师拥有的“常规性武器”,也是课堂活动中的最基本环节之一。就语文教学而言,那种传统型、浅层次式的“碎问碎答”现象比比皆是,它虽然对学习思维具有引领性,却难以摆脱“碎敲碎打”“事倍功半”的性质。在“核心素养观”指向下,极具“实、活、巧”特征的“主问题”概念脱颖而出,并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大“亮点景观”。所谓“主问题”,与随意性连问、简单性追问和习惯性碎问相对而言,它是指课文研读教学中能够“一问抵多问”“牵一发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一、以整合文本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特征,并且要求教学活动在“整合与优化”上多做文章。既然强调任务目标、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的整合,为什么不能“整合”相应的文本内容呢?以古诗词教学为例。比如,笔者把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整合在一起,通过设计“同是写西湖美景,两者有何不同”这一“主问题”,来引领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而为,一方面积极有效地改进了“逐首”“逐环”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大力提倡的,就是淡化内容解读,重视赏析诵读,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诗境中悟情感意,从景情中达成融合。一言以蔽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基本素养。
二、以关注细节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是很有道理和实在意义的。教育现象同样如此。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成功课例正是抓住了文本内容的“细枝末节”,设计并提出了一些“主问题”,从而在“触动神经末梢”中寻得了“精彩点”,进而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起来。比如《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通过了上课和放风筝两个方面典型事例的生动描写,刻画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突出了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有鉴于学生对写板书时圆木棍描写的关注,笔者设计了如下“主问题”:文中几次写到了刘老师的圆木棍?画出并阅读相关语句,并思考它对刘老师来说意味着什么。文中对“圆木棍”的多次描写,尤其在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描写,于文本主题而言那就是细节。然而,笔者抓住了上述“主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与思考,深刻感悟与体会,热烈讨论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贯通全文,而且能够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刘老师那忘我的工作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中攫取了激荡人心的效果。
三、以解析课题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文本课题就像人的“眼睛”,往往起着透视主题内容的效果,又像“牛鼻子”,能够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也是最先吸引眼球的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抓住课文题目来多做文章,认真设计并提出一些“主问题”,可从中窥得文本内涵,较好地获得内容意趣,让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妙趣横生,从而赢得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夜晚的实验》,笔者以课题为抓手,设计了“是谁做了夜晚的实验?什么样的实验非得在夜晚做?夜晚实验的结果又如何呢?”这一“主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基本包括了做“夜晚实验”的.人以及起因、经过、结果(意义),有利于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学习中感悟。
四、以紧扣文眼为抓手,设计并提出“主问题”
所谓“文眼”,就是指文本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字词或语句,它具有高度的凝炼性和概括性等特征,能够充分发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的正强化作用。教师善于抓住“文眼词”或“文眼句”来设计并提出“主问题”,往往能够达成“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阅读教学目标。如《装满昆虫的衣袋》,笔者抓住了“着迷”“迷恋”“痴迷”这组“文眼词”,设计了“主问题”———“阅读课文,认真比较这三个词语的异同,你能感悟到什么道理或者现象呢?”学生们通过比较,从中体会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是越来越大和永不放弃的执著精神。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所引发的阅读活动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越远,其思考的价值就会越大。只要坚持上述四点为基本抓手,我们就能够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实实在在效果。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4)
摘 要:游戏教学是结合“游戏”和“教学”为一体的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对游戏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应用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笔者一直从事《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发现如果把游戏引入教学过程中,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本文试着从游戏教学方面谈谈《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
游戏教学是以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通过玩游戏,制作游戏达到课堂教育教学目标。其本质是“以游戏学习知识”,将枯燥的“学技术”变成轻松的“玩技术”。
在希腊语中,游戏(paidia)和教育(paideia)的词根一样,都是指儿童(pais)的活动;柏拉图的“教育包含游戏成分,游戏能够帮助教育”;卢梭的“儿童在游戏中所学得的比在教室里所学的,价值要大一百倍”等,无不强调游戏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努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游戏教学正好能把学生兴趣和知识内容很好地相结合。
同时,高中阶段又是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日期,随着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发展,无意识记忆也随之发展起来,并居于优势地位。课堂中的游戏更能引起学生的无意识记忆,既帮助了学习内容的理解,又加深了知识点在大脑中的'记忆。
程序设计,对于学生是陌生且深奥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空洞难以理解的知识、复杂的算法,学生立马会产生排斥心理。其实VB可以制作很多难度不大,但很吸引眼球的小游戏,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对于程序设计第一节课,教师需要回答“程序设计能做什么”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的“抓地鼠”“超级玛丽”“推箱子”等小游戏,吸引学生兴趣。同时教师指出,对于这些游戏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自己也能做得出来,而且能做出更好更有意思的游戏,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的游戏不是一个知识点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式游戏教学巧妙处理教材,将几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主题串起来,将教学进度在游戏中潜移默化。
不是每个游戏都能轻易通关的,有时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找出规律,才能顺利过关。游戏对学生的“诱惑”,降低了学生对“分析难问题”的排斥,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递归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玩汉诺塔游戏,比比哪位学生玩得塔层最高。一开始,4层以内的汉诺塔比较容易解决,但是要完成更多的塔层就需要分析并找出其规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汉诺塔规律引出递归的概念。通过分析汉诺塔游戏降低了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为游戏本身所具有的娱乐性,导致其具有两面性。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选择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所选择的游戏也应与之相吻合,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不能盲目地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选择不恰当的游戏,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有限的课题教学过程中起到负面作用。
在游戏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整合,特别是任务驱动法相整合。游戏教学法最大的风险在于学生游戏兴趣高昂,只关注玩游戏本身,游戏完了,却不了了之。与任务驱动法相结合,可以淡化“接收任务”“被迫驱动”的意识,巧妙地把“任务驱动”转换为兴趣浓厚的自主游戏。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千万不要忘记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不应看到教师展示的游戏好玩,就一味地玩而忘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如果那样,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不断地提醒,并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让学生能真正地通过玩游戏来学到知识。
实践证明,游戏教学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游戏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具有显着的效果。
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5)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学具: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师:(引导学生回忆这几个物理量的概念,并从中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重要的联系。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将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将如何变化?
师: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推荐,是一种定性的关系。例如:一支5Ω的电阻当它两端的电压从5V变为10V时通过它的电流会变得怎样?进一步我问大家,电流变化了多少?
生:(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不假思索回答出来,但第二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如果我们知道一段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具体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具体知道电流的值,那么就不仅仅能知道电压升高后电流会变大,还能精确地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三个物理量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定量关系。
师:既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都有关系,那么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将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的关系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形式?
(教师板书2.这里的猜想不是一段语言表述,而是一个具体的公式,因此学生可能会没有把握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鼓励,即使有的学生说出一个公式也不一定能够说出猜想的理由,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替他向同学说出猜想的理由,理由的正确与否不重要。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
师:到底哪一种想法是对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
生:用电源和一段已知阻值的导体组成一个电路,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看三个值满足哪一个关系式。
生: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出在不同的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
师:如果你得出了结论,我会怀疑是不是因为你用的这个电阻比较特殊,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巧合,可能换了其他的电阻就没有这个规律了。
生:可以换几个电阻,测出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
师:换电阻很简单,这里老师可以给你们5Ω和10Ω两个不同的电阻;如何改变电压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电源的角度(用的电源是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怎么操作?)和从电路的组成结构角度(电路中增加一个什么元件?)进行思考]
①增减干电池的个数。
②调节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
③与定值电阻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师:由于滑动变阻器能连续调节电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里我们使用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方法改变电压。[补充教师板书3(增加“滑动变阻器”)]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所用的器材,大家现在画出用这些器材组成的一个能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引导: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定值电阻,因此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是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应与定值电阻怎样连接?要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应与定值电阻怎样连接?)
师:同学们画的电路图可能不同,但只要把握住关键的要点就可以。(精选范文网 547118.Com)
要点:
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串联;
师:记录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记录还有一定的技巧,因为大家要从这些数据中寻找规律,所以数据的排布要合理,做到一目了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格。表格大家都很熟悉,每天大家上课都要用课程表;考试结束会看到全班的成绩表。这里我们改变的是电压和电阻,测量的是电流,记录数据的表格应如何设计?
生:(有的学生会看看自己的课程表,有的学生会想到把课程表中的星期和节次换成电压和电阻,教师可在引导的过程中一步步揭示答案)
师:为了在实验完毕后能与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大家的实验条件应该相同,这里我们都使用5Ω和10Ω的两个定值电阻,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依次为1V、2V、3V(教师板书5,下表中实践部分)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设计完成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实验成功了,如果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实验可能因此功亏一篑,现在我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投影仪投影:①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还是闭合?②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节到什么地方?③如果已经知道实验中遇到的最大电流是0.6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如何选择?)
生:(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比较难,教师要进行提示,第三个问题要让学生学会从实验设计中寻找数据,教师要提示。最后教师投影答案)
师:[将学生的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补充教师板书5),每个小组都很积极地告诉老师自己的实验数据]因为任何实验都存在误差,所以大家的数据有差别是正常的,但数据差别不大,不影响我们总结规律,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投影:①观察表格的纵行。当电阻是5Ω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__倍,电压增大到原来的3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__倍。对于10Ω的电阻,电流和电压有这种关系吗?
②观察表格的横行。当电压是1V时,电阻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倍。对于2V和3V的情况,电流和电阻有这种关系吗?
③将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师: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的,因此称为欧姆定律。
师:实验完成了,大家分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
①实验的结论具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实验采用改变电压和电阻多次测量的方法,在条件改变后得到的规律是相同的,说明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性。
②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
多种情况的错误都可能引起这种结果。如: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压表是不是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电表选择的是另外的量程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读数时误将电流表当电压表,电压表当电流表;数据是不是填入表格中正确的位置等等。
③为什么多数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这属于正常误差。如:在读数时,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当遇到电表指示在刻度的半格处时,有的同学忽略半格,有的同学多读了半格;还有你们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表的准确性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不用测量,大家能不能把表格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除了应用规律求电流,我们能不能求电压或电阻?
②同学们家中使用的电冰箱阻值大约是500Ω,请你根据欧姆定律估算一下当它工作时通过的电流大约是多少?
①应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部分元件两端的电压。
②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通过某导体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
③改变实验条件多次测量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④实验要按照要求规范操作。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6)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的含义主要是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简单,所以是重点而不是难点。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①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未知的知识。
②经历欧姆定律的发现过程并掌握实验的思路、方法。
③能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的评估。
学具:
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师:(引导学生回忆这几个物理量的概念,并从中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重要的联系。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越高,通过它的电流将如何变化?当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它的电流将如何变化?
师:这只是一种粗略的推荐,是一种定性的关系。例如:一支5Ω的电阻当它两端的电压从5V变为10V时通过它的电流会变得怎样?进一步我问大家,电流变化了多少?
生:(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够不假思索回答出来,但第二个问题把学生难住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师:如果我们知道一段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具体计算出通过它的电流?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能具体知道电流的值,那么就不仅仅能知道电压升高后电流会变大,还能精确地知道电流增大了多少。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三个物理量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定量关系。
师:既然电流与电压及电阻都有关系,那么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将电流I与电压U和电阻R的关系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形式?
(教师板书2、这里的猜想不是一段语言表述,而是一个具体的公式,因此学生可能会没有把握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鼓励,即使有的学生说出一个公式也不一定能够说出猜想的理由,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替他向同学说出猜想的理由,理由的正确与否不重要。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不是公式越多越好,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进行猜想。)
师:到底哪一种想法是对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
生:用电源和一段已知阻值的导体组成一个电路,用电压表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看三个值满足哪一个关系式。
生: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出在不同的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
师:如果你得出了结论,我会怀疑是不是因为你用的这个电阻比较特殊,这个结论只是一个巧合,可能换了其他的电阻就没有这个规律了。
生:可以换几个电阻,测出不同电阻情况下的电压和电流。
师:换电阻很简单,这里老师可以给你们5Ω和10Ω两个不同的电阻;如何改变电压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电源的角度(用的电源是干电池或学生电源怎么操作?)和从电路的组成结构角度(电路中增加一个什么元件?)进行思考]
①增减干电池的个数。
②调节学生电源的输出电压。
③与定值电阻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
师:由于滑动变阻器能连续调节电压,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里我们使用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方法改变电压。[补充教师板书3(增加“滑动变阻器”)]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所用的`器材,大家现在画出用这些器材组成的一个能同时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电路图。(引导: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定值电阻,因此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的是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电流表和电压表应与定值电阻怎样连接?要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滑动变阻器应与定值电阻怎样连接?)
师:同学们画的电路图可能不同,但只要把握住关键的要点就可以。
要点:
①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流表串联;
②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
师:记录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并且记录还有一定的技巧,因为大家要从这些数据中寻找规律,所以数据的排布要合理,做到一目了然。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列表格。表格大家都很熟悉,每天大家上课都要用课程表;考试结束会看到全班的成绩表。这里我们改变的是电压和电阻,测量的是电流,记录数据的表格应如何设计?
生:(有的学生会看看自己的课程表,有的学生会想到把课程表中的星期和节次换成电压和电阻,教师可在引导的过程中一步步揭示答案)
师:为了在实验完毕后能与其他小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大家的实验条件应该相同,这里我们都使用5Ω和10Ω的两个定值电阻,调节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依次为1V、2V、3V(教师板书5,下表中实践部分)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设计完成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实验成功了,如果你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错误,实验可能因此功亏一篑,现在我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投影仪投影:①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还是闭合?②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调节到什么地方?③如果已经知道实验中遇到的最大电流是0.6A,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应如何选择?)
生:(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第二个问题比较难,教师要进行提示,第三个问题要让学生学会从实验设计中寻找数据,教师要提示。最后教师投影答案)
(投影:①观察表格的纵行。当电阻是5Ω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__倍,电压增大到原来的3倍,通过它的电流增大到原来的____________倍。对于10Ω的电阻,电流和电压有这种关系吗?
②观察表格的横行。当电压是1V时,电阻增大到原来的2倍,通过它的电流变为原来的__________倍。对于2V和3V的情况,电流和电阻有这种关系吗?
③将电流I、电压U、电阻R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师: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的,因此称为欧姆定律。
师:实验完成了,大家分组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然后做出回答。
①实验的结论具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的实验采用改变电压和电阻多次测量的方法,在条件改变后得到的规律是相同的,说明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性。
②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
多种情况的错误都可能引起这种结果。如: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电压表是不是并联在定值电阻的两端;电表选择的是另外的量程自己却还没有意识到;读数时误将电流表当电压表,电压表当电流表;数据是不是填入表格中正确的位置等等。
③为什么多数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这属于正常误差。如:在读数时,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当遇到电表指示在刻度的半格处时,有的同学忽略半格,有的同学多读了半格;还有你们用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以及电表的准确性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7)
课题:《乙醇》
【教材分析】
本节为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中《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的教学内容。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乙醇的性质,二是乙酸的性质。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意图是以乙醇和乙酸两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为铺垫,学习醇和羧酸两类重要的有机物,这样设计容易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乙醇的主要性质及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与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学设计: 【设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有哪些?如食醋和酒的有效成分是什么? 【回答】醋酸(乙酸)、乙醇(酒精)【引入】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乙醇的有关性质
【幻灯片展示】请指出以下的分别描述了乙醇的那些性质。(同学们讨论后回答,会哪一个就回答哪一个)1.乙醇汽油代替普通汽油—中国汽车要“喝酒”
2.高烧病人擦酒精降温
3.碘酒、医用酒精75%
4.酒精和固体酒精
5.李白斗酒诗百篇6.洗头时在水中加适量的啤酒洗起来清新爽头油污洗即净
【组内讨论后汇报员回答】1.乙醇可以燃烧—化学性质;2.乙醇易挥发—物理性质;3.乙醇可以消毒—用途;4.乙醇可以燃烧—化学性质;5.乙醇可以做饮料—用途;6.乙醇可以作溶剂—用途。
【新课引入】这一节课我们重点来学习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板书】乙醇—酒精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三、用途
【老师引导】分析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那几个方面考虑? 【学生分析】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
【引导】结合同学们的分析。观察你们面前的无水乙醇有哪些物理性质?请学生代表回答
【组内讨论后】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透明液体、易挥发。【学生看课本后补充】熔沸点较低、可与水互溶、密度比水小。【思考】为什么不法商贩在白酒中兑水而不易被发现?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乙醇颜色、状态与水相同且可以与水互溶。【投影】资料在线
酒的度数:酒可由粮食或水果等发酵酿造而成。酒中乙醇的体积分数,称为酒的度数;1度表示10OmL酒中含有lmL乙醇。
【讲解】在学习一种物质化学性质之前首先研究其结构 【展示】乙醇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板书】分子式:结构式: 【讲解】乙醇分子中有一羟基这样一个基团,在水中也有羟基,从结构上看乙醇与水的化学性质应该有相似的地方。
【复习】水与钠反应的现象。【学生代表回答】浮、游、熔、响、红
【分析】水可以跟钠反应,那么乙醇是否可以跟钠反应呢?下面我们来探索一下乙醇是否可以跟钠反应。
【板书】乙醇与钠的反应 【投影】乙醇与钠的反应 实验步骤: 1.取2一3mL乙醇于试管中
2.在试剂瓶中取已经切好了的钠,先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然后将钠投入乙醇中。注意事项: 1.钠要用镊子夹取
2.观察钠投入乙醇中后刚开始的位置及反应一段时间后的位置 3.比较钠与水和乙醇分别反应时的异同
4.操作员操作实验,其他同学观察现象;各组汇总实验现象,由各组汇报员回答。【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投影]钠投入乙醇中的现象
【汇报员甲回答】1.把钠投入乙醇中后沉入乙醇底部,反应一段时间后又浮上来2.有大量气泡产生;3.试管壁变热。
【汇报员乙补充】还有以下现象:1.钠四处游动;2.有嘶嘶声 【汇报员丙】产生现象的原因:1.钠的密度大于乙醇的密度因此沉入液面以下,因为产生了新的物质密度小于钠的密度因此托钠浮上来;2.反应放热;3.产生气体推动着钠游动且发出嘶嘶声。
【汇报员丁】我认为钠又浮起来的原因是因为有氢气产生附着在钠的表面从而使钠浮起来。
【老师点评】钠跟乙醇反应除生成了氢气外还生成了乙醇钠,但是乙醇钠的产生对溶液密度影响不是太大,所以密度变化不是主要因素。正确地解释是氢气附着在钠的表面使其上浮。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在投影上打出现象及原因 【flash动画演示】钠与乙醇反应的断键位置。【学生活动】写出钠与乙醇反应的方程式: 【启迪思考】试比较乙醇和水中轻基的活泼性强弱。
【教师引导】大家面前的仪器中有酒精灯,在酒精灯中燃烧的是酒精,那么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燃烧时有哪些产物?请同学们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可燃性,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板书】2.氧化反应
(1)可燃性: 【投影】身边的化学
固体酒精:在餐馆里或野外就餐时常用一种白色凝胶状的方便燃料,它就是固体酒精。但是,固体酒精并不是固态酒精,而是酒精与饱和醋酸钙溶液混合形成的一种固态凝胶。固体酒精携带方便,点燃后火焰温度高,无有害气体生成。
【投影的目的】使学生能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教师引导】乙醇除了可燃,还可以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探究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板书】催化氧化反应: 【投影】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实验步骤:1.取少量乙醇于试管中
2.将铜丝螺旋状一段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3.趁热将铜丝插入乙醇中 4.反复上述操作4一5次
纪律要求:做实验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注意试剂的拿放顺序。
安全要求:熄灭酒精灯时,盖上盖子后,拿起盖子再重新盖一下,以防爆炸。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铜丝颜色的变化
2.实验完毕 闻试管中液体与试剂瓶中乙醇气味是否相同 【学生实验】4人一组完成实验,同时观察现象。
【汇报员戊】实验现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铜丝由红色变黑,插入乙醇中后铜丝又变红色,试管中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师生共同分析】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铜丝由红变黑,发生反应,插入乙醇后又变红_说明有铜生成同时乙醇参与了反应,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生成说明乙醇与铜反应除了生成铜外还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这种新的物质就是—乙醛。在这个反应中铜参与了反应又作为产物生产出来,铜在这个反应中起的作用是—催化剂。
请同学们把上面两个方程式加起来就是这个反应的总方程式。【板书】
【投影】知识支持
乙醛: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为’C,易挥发;易燃烧;能与水、乙醇等互溶。结构式:结构简式:乙醛是工业制乙酸的中间产物,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flash动画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断键位置
【过渡】通过乙醇性质的学习以及课前引导,请同学们总结乙醇的用途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补充】
【投影】乙醇的用途:乙醇可以作燃料;做饮料;作有机溶剂;消毒;做化工原料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一“乙醇的用途”找出饮用酒是由什么制作的;喝酒对人体的好处和危害;可否用工业酒精做饮用酒;【学生回答】饮用酒是由粮食或水果酿造而成的,少量饮酒,能增加唾液、胃液分泌,帮助消化;能扩张血管、舒筋活血、怯风散寒、消除疲劳,还能延缓动脉硬化,预防部分心血管病。过量饮酒,人体肝脏一时无法使乙醇、乙醛和乙酸等全部转化,血液中高浓度的乙醇将减缓大脑中信使分子的有效传递,影响判断力。长期过量饮酒,会使人发胖,还会损伤肝脏;血液中高浓度的乙醛还能致癌,并容易导致心血管病急性发作。工业酒精中含有甲醇,甲醇会使人中毒昏迷、眼睛失明甚至死亡,因此不能用工业酒精制作饮用酒或调味用的料酒。
【投影】身边的化学
酒精的快速检测:让驾车人呼出的气体接触载有经过硫酸酸化处理的氧化剂三氧化铬的硅胶,可测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乙醇及乙醇含量的高低。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乙醇蒸汽,乙醇会被三氧化铬氧化成乙醛,同时橙红色的三氧化铬被还原成绿色硫酸铬。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一代酒精测试仪还能通过液晶显示,定量显示出饮酒者饮酒的程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总结】物理性质:色、味、态、溶解度和挥发性
化学性质:(l)与活泼金属反应
(2)氧化反应—燃烧与制醛
乙醇用途:总结乙醇的性质和用途。【作业】
1.搜集资料,回家动手做糯米酒。原料:糯米、酒曲
2.合作技能训练:复习和运用“求助一提供帮助”、“表达感谢一-对感谢的应答”和 “赞扬一对赞扬的应答”等内容。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8)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构建一个“人文、物理、社会”三维的教学课堂,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入学科教学,以此来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1、通过对科学家欧姆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通过欧姆定律的建立,使学生体验自然界各种运动和变化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受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熏陶,以此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提高连接电路及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技能。
3、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控制变量并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此来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及信息的收集和交流能力。
1、提出问题: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2、猜想或假设: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结合已有的电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作出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
3、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如何改变电压?如何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画出实验的电路图,列出所需器材、实验步骤,设计好数据记录表)
全班交流,许x代表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案,由老师或下面的学生当场提问(如:为什么要使用滑动变阻器等),共同完善实验设计。
4、动手探究:动手准备,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时,该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
5、分析归纳:将学生的数据用投影仪投影,引导学生分析I与U的关系,将不同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I与U的关系。在这中间,穿插介绍欧姆的事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欧姆定律,理解了它的内涵意义。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手、脑并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动地认识和生成科学知识,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从中学到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进而真切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曲折的乐趣,从而真正感悟科学。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9)
一、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探究就是一个不断猜想与假设的过程。猜想与假设强调对未知事物做出一种合理的推理与判断。这就要求学生需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对形成问题的各种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1)猜想与假设是通过探究得到正确结论的先导,是获取实践结果的有力支撑。
(物质具有可燃性;
(2)物质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在化学探究教学中,猜想与假设经常用到以下两种假设方式:
(一)类比式假设。是指通过观察分析所探究对象,并将其与已研究对象进行类比,进而对类比状态下所探究对象的各性质假设。如在学习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探究金属钾的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金属钠的性质表现来假设金属钾会有哪些性质表现。学生很容易就通过类比方式来完成假设任务,即:金属钾与金属钠原子结构相似,所以它们应该有相似的性质表现。
(二)归纳式假设。是指对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假设,以对事物构建一般的认识。这种假设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非常之常见。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氧族元素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归纳卤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后提出假设:氧族元素中元素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变化规律应与卤族元素类似。进而展开相应探究内容教学。所以归纳假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再结合探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假设,进而完备已有的知识储备。
二、制定计划
在化学探究教学中,针对探究问题所提出的`若干猜想与假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所以,为确保猜想与假设的顺利验证,需要设计相关的方案与计划,是将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的重要环节。计划的内容既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实验等探究形式的组织实施方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实施内容的完成时间、学生的分组情况等因素,通过师生讨论协商确定探究活动方案。在“燃烧与灭火实验”课堂探究实验前,要先做好制定计划的工作。学生根据“实验提示”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用品(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薄铜片,小试管,热水,白磷,红磷),学生设计产生了不止一种合理方案。比如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之一———物质与氧气接触这个假设,学生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如(1)将薄铜片放到盛有水的烧杯口上,将两个绿豆粒大白磷分别放到烧杯里的水中和薄铜片上,用酒精灯加热垫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的烧杯;
(仪器药品、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确定并书写下来。
三、进行实验
在实验方案设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实验操作。在实验装置、仪器安装和调试工作完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施实验探究,以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教师要分析学生创设的化学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理清实验目的、原理等,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有目的地开展实验活动。同时,在实验阶段,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动手操作中注重对实验的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达的训练。
四、收集证据
收集支持猜想与假设的证据是化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学生收集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如自然现象、期刊、实验以及网络资料等,而课堂科学探究教学的证据主要源于实验操作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因为实验现象和数据是解释、结论的重要依据,所以应将实验现象和数据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做好记录,记录应坚持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五、解释与结论
收集实验证据之后,便是对证据的解释,进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其实,解释是对证据的挖掘过程,这对于探究结果的科学性体现非常重要。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并从中得出结论,以获得普遍的规律认识。在实验探究中解释与结论主要体现在探究实验报告中,通过实验报告应体现出实验证据与实验解释与结论之间的正确、合理的逻辑关系。
六、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学生对探究问题科学表达与否的基础,也是猜想与假设在证据、验证下的真实呈现。所以,反思与评价探究问题、结论等要素,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非常重要。其实,反思与评价应贯穿在探究教学的始末,这对于提高探究教学效果,确保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的反思与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进而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率。反思与评价中:收集的证据充分吗?结论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吗?问题解决合理与完善吗?等等,这些不同视角下的思考,势必提高化学探究教学的教学效果。八、表达与交流交流是探究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认识,发现自身在探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这是探究教学所追求的重要教学目标。当然,表达与交流也是培养学生交流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探究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地培养与化学的情感。新时期,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如何将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之中。探究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不仅符合化学教学的特点,而且迎合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对推动幼儿师范化学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新时期化学探究教学活动设计,关键在于以上步骤的有序、有效的开展。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学生自主实践,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开展化学探究教学,对密切实验与理论教学关系、确保教学完整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设计探究型教案(篇10)
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引领作用,它具有预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启发教师明确自主学习,给大家分享了物理教学设计题模板,欢迎借鉴!
一、教学思想:
《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从活动“比赛拔钉子”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在活动中认识人类对工具的了解与依赖。然后给学生提供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让同学们自己选择工具参加比赛。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简单机械的使用,杠杆的定义、认识杠杆的几个要素,并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步步深入教学。
二、教学任务:
“杠杆”一节在本教材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既是前面“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探究学习的开始,本节的学习任务我把它分成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完成对杠杆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认识有关杠杆的五要素,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进步。尤其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物理的.学习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心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定的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绘制杠杆示意图,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并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为自己提供方便的强烈意识,更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重要性。
五、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螺丝刀、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
2、教师:课件、黑板、自制简易杠杆、弹簧测力计、钉钉子及螺丝钉的木板、设计数据分析记录表及三维目标评价表。
六、教学过程:
1、在简单介绍人们对杠杆的初步认识后教学从学生活动开始,老师先把同学们分配为几个学习小组,给每组同学发一块木板,钉上九个普通钉子和一个螺丝钉,并与同学一起准备羊角锤等生活中的常见工具,让同学们参加拔钉子比赛。借以考察同学们对简单工具的使用情况并引入杠杆的教学,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探索欲。
2、用“讲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认识生活中的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3、用教师提供的带刻度尺的简易杠杆以及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实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读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
进行实验: 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次进行实验并交流讨论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讨论: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小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4、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学生知识的收获、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上收获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汇报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捕捉相关信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实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日常认知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在课堂一开始的比赛中,大家在拔出9枚普通钉子和一枚螺丝钉时,大家拔钉子的方法都一样,用的的都是羊角锤,不同的只是在于对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上,但在对待最后一颗螺丝钉时大家的方法出现了差异:有同学根据平日的经验选择了螺丝刀,有的同学却直接用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且用羊角锤更有力、更高效,但对木板有一定的破坏性。这就有效地刺激了学生们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欲。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多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要完全拘泥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反思这节课让我越来越多的感受到物理教师不能墨守陈规,而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不断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