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最新地势与地形教案14篇
  • 地势与地形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17

    最新地势与地形教案14篇。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身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学到知识,所以,很多老师会准备好教案方便教学,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你知道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最新地势与地形教案14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课题是地势和地形。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八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大下了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并能解释重要山脉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讲解”结合法

    图表分析、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模型图、中国地形图

    学生准备:地图册、直尺、纸张

    三、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回顾以下。(3分钟)

    (2)导入新课: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那我们熟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自然环境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板书: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1分钟)

    (3)讲解新课:()

    ①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的总体地势和地形(1分钟)

    ②分析课本P22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读懂分层设色图,再配以直观形象的“楼梯”形状,让学生得出“阶梯”的分布特点。(活动:让学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楼梯图,只要求画三步。)(6分钟)

    ③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地形”,读出每一级阶梯的位置以及海拔高度。(板书:1、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5分钟)

    让学生再对照书本,确定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对于重点的一些字眼用笔画下来。(板书)(3分钟)

    ④分析P22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让学生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同时能够归纳出第一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三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3分钟)

    ⑤讲解:在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东流入海的河流将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在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区,不仅岛屿星罗棋布,同时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⑥分小组讨论:(5分钟考虑,8分钟回答)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面向海洋,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大陆内部,带来降水)

    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使大多数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举例:如中国的三大河流

    对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阻碍了南北的交通往来。)因此,在我国古代就修筑了京杭大运河来沟通南北的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时,落差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能不能举出一项工程(现在谈论的比较多的)。

    (4)巩固新课:(3分钟)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请学生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5分钟)

    ①我国的地势特点是---------,呈---------状分布。

    ②让学生完成P23“活动”,在图2.3上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6) 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提问(2)

    附:板书示意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状: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20xx米

    第三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对气候: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富的降水

    对河流:使大多数的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对交通:沟通东西,阻碍南北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

    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敕勒歌》,其中经典的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内蒙古高原北齐时代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东部还有三列山脉,请同学们快速在图中找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西南部为祁连山脉,南部为阴山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

    教师:山脉和高原只是我国多样地形中的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脉包围,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地形分布还有哪些呢?我国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备注:括号内文字小结时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用彩色笔将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沿着排列顺序把山脉名称连接起来,你发现山脉名称排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设计意图: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接着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形种类与分布,地形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第二课时,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但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上节课主要介绍了地势呈阶梯状的内容,这一节课是在建立了地势西高东低的系统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地形复杂多样的微观知识,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围绕这种关系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

    2、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采用了如下3种教学方法: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2、媒体教学法。利用媒体动画教学,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3、注重地图教学,让学生在地图中学习知识,获得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认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

    (2)能说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及走向。

    (3)能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感性的地图资料。

    (2)通过动画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指图、识记的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及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3、重点:

    1、认识不同走向上重要山脉的名称和位置。

    2、认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和特点。

    4、难点:

    地形区的判读

    三、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一)以诗激情,引入课题(二)漫游动画,兴趣引入(三)课堂活动,认识主要山脉、地形区名称和位置(四)动画练习,高效突破(五)自主学习、有效落实(六)漫游动画欣赏,直观感受

    2、教学程序:

    (一)以图激情,引入课题

    以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打开学生兴趣点,引导学生说出古诗中描述祖国河山的诗句,将学科间的知识进行有效结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复杂多样的地形,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这样引入,创设美好的语言情景,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实现高效学习。

    (二)漫游动画,兴趣引入

    我们一起来一次中国地形旅行,通过地形名称的三维动画显示,跟随着地形区的变化粗略的认识主要的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位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认识主要山脉、地形区名称和位置

    我国的主要山脉及走向,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三步:

    ①复习山脉的走向,我在黑板上版图出东南西北的方向,引导学生一起说出方向,并着重强调出东北—西南向和西北—东北向。

    ②动画展示“中国地形图”,通过不断闪烁的山脉标记,请学生在课本上查找到正确的位置,并圈画出名称,在闪烁的过程中从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南北走向的闪烁山脉图标,以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动手兴趣,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中认识山脉走向。

    ③动画互动练习,学生通过自己的电脑操作,在中国地形图动画图上反复点击主要山脉名称,查找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的位置,并反复操作、反复练习。

    这种由形象、直观的中国地形动画图,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可以较好的突破重点。

    (四)动画练习、高效突破

    这次课堂练习设计的意图旨在通过三个动画练习,从地形区的填写、东西向山脉填写、东北西南向山脉填写层层推进,步步练习,有层次有目标的进行练习,学生经过点击式互动练习后,进入到不一样的动画练习方式,则用拖动地形名称到指定位置的方法,熟记住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的名称和位置,练习设计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点击“判题”,可以马上看出练习的正确性,如果没有显示出正确,则再次练习,以这样的手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生演练,互动学习

    当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分别请学生在全班中就中国地形图上的主要山脉进行位置的判断,首先从简单的1—7项山脉填写开始,进而过渡到10—18项,在学生的自信心上升到一定程度并具备了知识能力后,请一位同学完成全部的山脉速记练习,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以个别检查全班遗落知识点,不仅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更带动了全班学习气氛,再通过全班自主练习完成知识巩固。

    (五)漫游漫游动画欣赏,直观感受

    通过学生自主练习中国地势图动画漫游,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中充分感受中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地形。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主要山脉

    二、四大高原

    三、四大盆地

    四、三大平原

    五、三大丘陵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并能够说出其分布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特征,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并适当地运用数据,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初步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和地势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方法。

    ■教学策略

    “地形和地势”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地形图等各类地图的技能以及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讲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美丽的科尔沁草原》(摘自《走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带学生游览“故乡呼伦贝尔草原南部的科尔沁草原”。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草原上蓝天碧草,晴空万里,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野雁、湖鸥自由自在地栖息,牧民和这些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绿野之中……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后附的“中国地形图”,在图上找到老师的故乡──科尔沁草原(科尔沁沙地的北侧),它位于哪一个地形区?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内蒙古高原

    教师:内蒙古高原横亘在中国的北部,我们在语文课文中学到的《敕勒歌》,其中经典的语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内蒙古高原北齐时代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东部还有三列山脉,请同学们快速在图中找出来。

    学生回答预设:西南部为祁连山脉,南部为阴山山脉,东部为大兴安岭

    教师:山脉和高原只是我国多样地形中的一部分,内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脉包围,在中国类似这样的地形分布还有哪些呢?我国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

    板书:中国的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备注:括号内文字小结时板书)

    教师: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用彩色笔将祁连山脉、阴山山脉、大兴安岭沿着排列顺序把山脉名称连接起来,你发现山脉名称排列有什么特点?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设计意图: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

    活动一: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三步)

    步骤1──认识山脉走向和我国主要山脉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国的山脉主要有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2)给出四种山脉的走向示意图,要求学生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进行判读。

    ①走向②走向③走向④走向

    (3)打开教材p25,阅读“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在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等。

    (4)提供“拓展知识”

    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阅读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找一找: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中印、中尼边境),它是由几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脉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山峰大多集中于此,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明确山脉走向的概念。

    (2)仿照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下方方法指导,学会判断山脉的走向:①东北─西南走向、②东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东南走向。

    (3)在教材p25“图2.6 中国陆上主要的山脉分布”上分走向找出我国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部的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台湾山脉,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小兴安岭、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4)了解山脉的作用和珠峰知识,拓宽视野。

    设计意图:规范认识山脉走向概念,简笔画判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走向概念,熟悉我国不同走向山脉名称、分布,为进一步学习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奠定基础。

    步骤2──认识我国镶嵌在山脉网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

    教师布置任务

    (1)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图2.6 中国地形分布”上分别将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观察:连接以后形成的图形特点。

    (2)观察(1)任务的图形,对照“图2.2 中国地形分布”,按照图下方的提示,在图中分别找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将找到的地形区填写在表2.1中。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江南丘陵+两广丘陵+浙闽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对照教材p22的“图2.1 中国的地形类型”和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13地形景观图片、卫星图片,进一步认识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特征,感受我国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景观千姿百态的特点。

    天山山脉──海拔高,顶部高耸,雪峰连绵。

    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梯田景观。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牧羊成群。

    东北平原──地面广阔平坦,田野庄稼茂盛生长。

    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起伏和缓的丘陵。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学生先连接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燕山山脉成一线,连接昆仑山脉─秦岭─大别山成一线,连接喜马拉雅山脉─南岭成一线,再将长白山脉─武夷山脉连接起来,将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连接成一线,将贺兰山脉─横断山脉连接起来,观察图形发现:山脉将中国的陆地分割成很多网格,而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

    (2)在图中找到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完成表格。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名称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3)在教材后附“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的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观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观图片、卫星图片,感性认识每一种地形类型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而高原、盆地、平原镶嵌于其中,观看景观图片和卫星图片:其一,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感性地认识不同类型地形的特点、我国地形多样的特点;其二,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我国的地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地形表象。

    步骤3──认识我国地形的特点

    教师布置任务

    (1)观察“图2.3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阅读教材p23的最后一段,说一说:山区的概念。

    (2)根据步骤1、步骤2,结合“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说一说:我国地形特点。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比较大。明确山区的概念: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统称为山区。

    (2)归纳我国地形特点: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的面积广大。

    学生通过数据的对比知道:其中平原的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山区的面积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广大的国家。

    设计意图: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图片资料和数据概括我国地形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概括的地理能力。

    活动二: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布置任务

    阅读中图版《地理图册(八年级上册)》p12“山区综合开发的示意图”和教材p24的阅读材料“地形与民俗”、p26的阅读材料“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与你的同伴一起探究: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对我国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探究提纲: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第一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影响。

    第二组: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山区易发生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可造成山区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说明地形要素在我国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有利、不利影响分析,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组织、协调、沟通、分享与合作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阅读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和观看视频资料,我们不仅学习了“地形特点及其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习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为我们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具备了地形和地势的基础知识,针对中国这样特定区域的地形和地势知识,需要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归纳,在学习中培养从地形图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中国地理的《地形和地势》一节和七年级下册各区域中地形内容相比,难度不大,更容易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学生更宜于接受感性材料为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视频资料、地形图、景观图片和卫星图片多种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构建认识中国地形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知道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7)

    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势和地形》第二课

    时教案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种类型?

    学生回忆回答。

    温故而知新。

    整体感知

    展示:“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

    提问: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地形具有什么特点?

    总结: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读图得出结论: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学习

    主要

    山脉

    .讲解什么是山地和山脉。

    2.讲解: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犹如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

    3.举例讲解山脉走向。

    4.展示:“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

    指导学生分组读图完成教材26页活动1。

    5.指导学生在教材26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27活动3。

    .分小组相互合作讨论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上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确定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3.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完成活动3的填表格练习。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欲望,培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自主读图,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建立。

    学习

    地形

    对人

    们生

    产和

    生活

    的影

    .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景观。

    要求学生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2.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地表形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4.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欣赏景观图,读“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回答。

    2.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

    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4.阅读教材26页“地形与民俗”资料。

    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环境,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使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内容

    总结

    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延伸

    拓展

    找出我国古诗中形容我国地形特点的诗句,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形容内蒙古高原的景象,“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等等。

    实践活动

    绘制中国地形图:在空白的中国图中标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将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标在相应位置。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8)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到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到,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本“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以及要求作图时,没有刻意强调注意横坐标下的经度数,因而当我换了一幅地形剖面图(北纬30度)时,要求学生在图上划出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时,学生划错范围的有不少!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9)

    地势与地形教案

    教案示例1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 分析讨论 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 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结构分析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教材的这种顺序上的安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教材中的三个小标题“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是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地形复杂多样就需要学生在读地形图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概括,而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需要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甚至经过计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在这一节的课文和图像中出现了大量的地形名称,这些名称不是都要求学生背下来。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内容点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图和图是关系十分紧密的两幅图像,对这两幅图的阅读和分析是学生理解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关键。图加注了海拔高度的网格线和经度线,可以从图中方便地读出各个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并与分层设色地形图进行比照。图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示意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不同,它的颜色不代表准确的高度。这幅图主要是便于学生分清阶梯的界线,而阶梯的内部特征和平均海拔等则要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来分析。

    3.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结合图中的景观图可以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4.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图给出了四种山脉走向,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采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兴安岭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5.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最深厚的地方,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再加上这里多暴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有宽广而平坦地面的黄土高平原被称为塬;有长条脊线的是梁;各自独立的丘状土山是峁。窑洞是黄土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型的杰作,这种特殊的“建筑”,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内向纵深掘进,挖成拱形窑洞,施工技术和工具简单,也不需要贵重的建筑材料,就获得防风避雨、冬暖夏凉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7.“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举世闻名的《敕勒歌》创作于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齐时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内蒙古大草原兴旺发达的景象。据考证,敕勒川指的就是阴山之南的草原地区。内蒙古草原宽广辽阔,一望无际。除镶嵌在东部边缘和内部几条不高的山脉外,其余大多为“远看似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状起伏高原。这里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内蒙古高原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

    8.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占全国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边缘和内部分布着一系列雄伟的山脉,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山脉之间,高原起伏平缓。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内部的山脉一般相对高度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关“地形与民俗”的阅读材料,教师在分析这一段材料时应注意,地形可以对当地风俗习惯起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11.山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上,山区具有我国70%的淡水资源、大量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广袤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山区也存在着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势。再加上山地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近年来开发强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够,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山地环境不断恶化,山地灾害频繁发生,山区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发达国家的实际证明,只要重视山区开发和山地研究,科学合理地进行开发,山区经济能够迅速发展,达到甚至超过平原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4.图片、视频引入:课前准备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图片资料,或者我国各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沛的降水。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河流流经阶梯交界处:可以自制一个透明小水槽,用实验来说明阶梯交界处的水能资源。同时可以自制复合投影片,将长江、黄河、珠江上的主要水电站的位置和三级阶梯示意图复合在一起,来说明我们对这些水能资源的利用。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教师也可补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对于教学条件较好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围绕“地形对人们的影响”这个专题,课下去搜集材料,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和交流,针对人类和地表形态的关系进行讨论。

    总之,在这段教学中,过程和结论同样重要,应该让学生体会探求知识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

    【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10)

    本节内容是本学期新增加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3、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5、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成。我在教学中充分采用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地形,根据地形的特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然后根据一些感性的认识,使学生能从地形图中认识各种各样的地形。其次学生也准备了很多去外地的照片资料,学生相互认识,了解中国的各种地形。但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有很多地方也准备得不充分,所以有些同学也掌握的不好。另外我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在层次上也欠考虑周全,对教学本课的内容的教材的理解上也理解得不够,以至于学生效果不理想。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组织上也组织得不好,教学方法也不灵活,方式很少,所以课堂显得很呆板,不是很活跃。设计的环节也有点不紧凑,显得很生硬。和学生的交流也不自然,。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不尽合理,导致两个地方时间不够充分:一是填家乡地形特点的表格的时间不够,二是在学习卡片上填的内容的时间也不够。基于这两个地方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家乡的地形,更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地形去知道地形的特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消化,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是在处理地形图上也该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和发现,更多地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地形,应该多从地形图上去认识我国的地形,有顺序地从我国地形图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去认识。从海洋到陆地,一个一个地认识,这样学生会掌握得更好些。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11)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周扬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

    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

    (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看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那大家说说看,我国有几种地形呢?(五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一、地形类型多样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

    大家观察这幅图,里面提到一个词:山脉。什么是山脉呢?(延着,某一个方向延伸,呈现脉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

    很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就像我们民族的脊梁一样,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大家知道,山脉总体上是延着某个方向延伸的,那么,这个延伸的方向叫就叫做山脉的走向。山脉的走向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展示右下图片,学生回答四种走向)

    好。我们来看一幅图:陆上山脉主要分布。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山脉都是什么走向呢?哪种走向居多呢?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1.分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东北—西南,东西,西北—东南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读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按照活动2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

    (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教师活动]3.“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25页活动3。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活动]5.课件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读图了解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其中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

    明确: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探究问题: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4.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A组讨论有利条件,B组讨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6.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展示本节课课堂习题。[学生活动]5.完成教师所示思维导图和习题内容。[教师活动]7.布置课后作业。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授课人:周扬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现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充分运动多媒体教学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微视频《江山如此多娇》导课,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2分钟的视频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图、填图,分析地图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本节课授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即时评价的多样性、过渡性语言的有效使用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改进不足,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学习圣殿。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而设计的。内容包括“地形复杂多样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 呈三级阶梯分布”两部分。因此,学好本课,能为学好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

    地形是中国地理中比较繁杂的内容,本课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要求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形图,归纳总结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特征。

    2.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活动,初步形成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

    2.通过组织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2.通过读图用图方法的指导,培养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势的整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说明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作简单的评价。而后者因为学生年龄偏小,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总结出来。据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分别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地形、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和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学过世界地理,已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观察,敢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据此,本节课应重点采用读图导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在学法指导上,应以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为主,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图中提取有信息,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地理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从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入手,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参照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我国不同地形区的地形特点。通过指导学生完成绘制“我国各类地形百分柱状图”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出我国地形“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的结论。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为了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地形、地势特征的认识,在让学生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归纳我国地形、地势两大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进行两个方面的学习活动。

    (二)教学流程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运用一组地图和卫星图片,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入手,导入本节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主要任务。

    ●指导读图、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教学

    从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入手,通过连线练习、判读地形区景观图片,进而让学生思考回答地形图上多样而复杂的颜色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

    然后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类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柱状示意图上展示山地所占比重,要求学生绘制其他四种地形的柱高。(在学生绘图间隙,教师绘板图,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展示学生绘制的柱状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哪两类地形所占比重,得出“山地高原面积广大”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绘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掌握我国地形特征。

    第二部分——“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教学

    先让学生了解地势的概念,再利用课件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观察我国地势从东到西按海拔有什么明显变化,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征。

    指导学生阅读“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为使学生建立剖面的概念,可对比生活中切蛋糕的场景。对比课件展示的两幅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判读哪幅示意图与我国地势特点相吻合。

    之后在板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主要山脉”图,找出作为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将它们落实在板图“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上。并完成学案中的填图练习。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从解析地势概念入手,通过教师绘图的动态过程,以及对学生读图、记图、填图的训练,加深学生对地势特征的认识。大胆将地势剖面与蛋糕切面做类比,化抽象为形象。降低学习难度。

    ●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1.举例说明不同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我国的地势特征对降水有何影响?

    3.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河流(流向、水能)有什么影响?

    4.我国的地地势特征对交通(水运、陆路)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讨论的方向适时加以引导,同时出示相关图片以及在板图中绘出相关地理信息,降低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

    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最新初二地理说课稿地形地势特征,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13)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用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流程(我这节课在多媒体教室完成)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多媒体放映“中国各大地形区”图片,同时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从学生的最熟悉的图片入手,首先让学生对地形有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接着复习两个概念:地形和地势。以前学过亚洲的地势,让学生回想亚洲地势特点,那么,中国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呢?很自然的导入新课。

    2、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同时打出一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完成这一组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老师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中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的结论。

    那么,用什么图能更形象地表示我国地势西东低的特点呢?――那就是地形剖面图。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简单例子解释什么是剖面图,学生会想到比方说切蛋糕,切苹果等,这样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

    然后多媒体展示“我国东西(北纬36°)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在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请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做出纠正与评价。这种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完全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这样学生通过读图、画图会很顺利地得出中国地势另一特征―阶梯状分布。到此中国地势特征就分析出来了——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我国地势呈阶梯分布,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让学生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把三级阶梯的界线填在教材23页空白图上,并请两名同学在屏幕上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这样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明确了阶梯的界线,阶梯内部是什么样状况呢?学生继续“读中国地形图”,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4、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们生活的地区位于第几阶梯,所在区域是什么颜色,说明海拔高还是低?这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学以致用。

    5、合作交流,熟悉国情

    以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一特点对我国自然环境其它方面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这是本节的难点,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把学生分成四大组讨论四个问题: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看大屏幕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地势对河流流向的影响,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我让学生想想哪些诗或歌词里面有描写我国江河向东流的,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歌曲入手,激发学生在兴奋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给学生展示虎跳峡、壶口瀑布急流图片得出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然后展示我国几座大型水电站图片。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降低了难度。

    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会想到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联系,这时老师就要告诉同学们,看待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之间是高大的山脉,这些山脉就成为东西交通的巨大障碍。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知道: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等都产生重要影响。让我们再想一想,如果我国的地势不是这样,比如“东部高,西部低”那会是怎么样的情况呢?(引导学生沿着上面各题的思路反向思维,根据时间把握展开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参考答案:气流难以深入内陆,干旱面积扩大;河流自东向西流;交通不便,不利对外交流;)

    以上这几个问题根据难易程度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了国情。

    7、整合练习,转化能力

    接着做一个整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转化能力。

    8、课堂小结,交流评价

    最后以学生谈收获结束本课

    地势与地形教案(篇14)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案:《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明中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节为第二课时,知识内容分三部分: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节内容紧承接前面对中国地势的学习,与后面“四大高原、三大平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共同组成对中国地形的学习。

    2.本节核心内容是主要山脉极其地理位置,学习本节,构建骨架,才能较好的把握其他类型的地形分布,进而形成中国整体地形分布特征。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本部分知识是零碎、杂乱的,需要系统化。必须交给认知方法和思维模式。

    2.克服学生的惰性,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地图找、填、画。

    3.引导学生对方法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复杂多样地形2.读图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3.理解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培养在地图上查找地理事物、描绘地理事物,绘制简单分布图的能力。

    5、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及其地理位置;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地形复杂多样

    二、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布

    三、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全班分成三组,看“多媒体课件《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听着优美的旋律,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引导对五种地形基本知识的复习,再指导看中国地形图

    指导按走向找山脉,注意其位置

    教师:请同学们用彩笔在教材山脉图上分别将同一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如,先把天山、阴山、燕山连成一线,将昆仑山、秦岭、大别山连成一线,……,观察形成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板画,并用不同的彩粉笔连接山脉)

    教师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纠正;最后归纳总结。

    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学生:简单地讨论,比较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如: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走向

    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活动4: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活动5:全班分成三组,看“多媒体课件《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听着优美的旋律,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看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第二组:看图片、录像、欣赏名曲、赏析《敕勒歌》,讨论地形与农牧业的关系。

    第三组:看图片、录像,讨论地形与民俗的关系。(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学生:共同归纳出——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

    总结练习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真实感知地形的复杂多样

    意图是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位置

    巩固提高性练习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地形复杂多样

    二、我国主要山脉及其分

    走向

    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南北走向

    弧形山脉

    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横断山

    横断山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南侧

    北侧

    天山

    昆仑山

    三、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的优点是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学生活动多样。

    2、方法指导到位,如山脉按走向把握、把握山脉骨架其他地形填充其间、地图的阅读等。3、“复杂的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习需要改进。

    【最新地势与地形教案1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