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2024奇偶性课件收藏十一篇
  • 奇偶性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17

    2024奇偶性课件收藏十一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如何做好教案课件的编写呢?编辑为您整理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奇偶性课件”,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机会!

    奇偶性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

    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

    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

    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

    汇报成果:

    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3、深化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3、游戏。

    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

    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

    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

    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

    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

    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

    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

    奇偶性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11387+131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习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奇偶性课件 篇3

    尊敬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最后一节课《数的奇偶性》。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

    1、教材分析

    《数的奇偶性》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奇数和偶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通过主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小船“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画图、列表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活动二:探究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通过两个活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数的奇偶规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学有生命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乐趣。

    2、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但在学习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也是他们不可缺少的外力因素。

    二、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根据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个目标我将在第二个环节落实。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

    偶性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这个目标将落实到第三个环节。

    三、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发现奇偶性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具学具的准备:

    1、故事引入(小船摆渡)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2、创设操作情景,(翻硬币、翻纸杯、抽奖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四、教学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于这个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教材中“划船”这个教学情境对于班级的学生来说,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远。因此,我通过《兔子与狐狸》这个童话故事,将教材中小船摆渡的情境有机地融入到故事中:小兔子是怎样回答的,是否会被狐狸吃掉,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划船中的奇偶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猜看小免子回答的是南岸还是北岸,再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测,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到可以应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加以升华——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出示书上的试一试让学生填一填,再自已动手验证,从而使学生发现翻动奇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反,偶数次与开始状态相同的变化规律。学生在完成试一试后教材安排让学生利用硬币提一个类似的问题,我将这个练习改成了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提出类似的问题,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有趣的互动活动中反馈所学知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有奖游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长方形与圆中分别任意选两个数相加,得数是几就可以得到礼品单中对应的奖品,一下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想得奖,可是在游戏中又怎么也中不了奖,这样的抽奖游戏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为什么中不了奖,这个问题就会很自然的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此时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研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研究讨论验证,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体会猜想、验证、归纳的学习方法,学生则在不断猜测验证中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学习,发现了为什么抽不到奖的原因。总结出加法中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的变化规律。要使每个参加抽奖的人都得到奖怎样修改规则呢?学生在改变游戏规则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了加法中奇偶的变化规律。最后让学生判断一组算式得数的奇偶性使学生感受到了“规律”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同时再次体会学习的方法。(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这样设计作用,一句话或者两句话都可以。)

    奇偶性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方法,并验证自己的结论。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2。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是要求我们对哪些方面作一些探索?

    2、想一想,题目中的问题可以怎样表示?

    引导学生整理和改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经历将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用简洁的方式表达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奇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我们先来探究“奇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你有什么办法?

    (2)独立思考,展开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我们可以随意找几个奇数和偶数,加起来看一看,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奇数:5,7,9,11,…

    偶数:8,12,20,24,…

    奇数+偶数:5+8=13,7+12=19,9+20=29,11+24=35,…

    和都是奇数,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这个结论正确吗?不能确定怎么办?我们能不能尝试其他方法呢?

    方法二:图示法(用奇数和偶数的特征来判断)。

    因为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2没有余数,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除以2仍余1,所以奇数+偶数=奇数。

    大家如果理解有困难的话,我们不妨用画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列举法是同学们较容易想到的方法,但这样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图示表示奇数和偶数相加的特征,利用直观来推断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初步验证刚才结论的正确性。

    2、探究“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的奇偶性

    (1)有了刚才的“列举法”和“图示法”,你能自己判断“奇数+奇数”“偶数+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2)独立思考,汇报交流。

    方法一:列举法。

    方法二:图示法。

    (3)初步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一定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并能与同学充分交流。

    (三)回顾与反思

    1、刚才得出的结论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我们可以找一些大数再试试。

    (2)你觉得哪种方法好?

    (四)练习与拓展

    1、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4小题。

    (1)猜一猜。

    (2)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预设:奇数×奇数,就是奇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和仍然是奇数;奇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奇数相加,所以得到的是偶数;偶数×偶数,就是偶数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2、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6小题。

    (1)改编问题,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奇数+()=偶数”;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实际上问题就是“偶数+()=偶数”。

    (2)分析解答:因为“奇数+奇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奇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奇数;因为“偶数+偶数=偶数”,所以当甲队人数为偶数时,乙队人数也是偶数。

    【设计意图】这是一题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来解决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改编问题情境,有效降低难度,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奇偶性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及单调性来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取一张纸,在其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可作为函数图象的图形,然后按如下操作并回答相应问题:

    1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并在纸的背面(即第二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图形可否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若能请说出该图象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函数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答案:(1)可以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并且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若点(x,f(x))在函数图象上,则相应的点(-x,f(x))也在函数图象上,即函数图象上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它们的纵坐标一定相等、

    (二)新课教学

    1、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像上面实践操作1中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即是偶函数,操作2中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即是奇函数、

    (1)偶函数(evenfunction)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学生活动):仿照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oddfunction)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注意:

    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2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典型例题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教材P36例3)应用函数奇偶性定义说明两个观察思考中的四个函数的奇偶性、(本例由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具体方法步骤)

    解:(略)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1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确定f(-x)与f(x)的关系;

    3作出相应结论: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或f(-x)+f(x)=0,则f(x)是奇函数、

    (三)巩固提高

    1、教材P46习题1、3B组每1题

    解:(略)

    说明: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应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是即可断定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2、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补全函数的图象

    (教材P41思考题)

    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说明: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依据、

    (四)小结作业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课本P46习题1、3(A组)第9、10题,B组第2题、

    四、板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

    一、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

    二、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

    三、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奇偶性课件 篇6

    一、教材与学生

    1、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的奇数和偶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这个知识才刚刚从中学数学,或小学奥数系列进入教材学生不熟悉,,教师也陌生,我就想,能否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奥数并不神秘,同时能在快乐中去学有价值、有难度的数学。

    2、学生

    五年级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基础的差异,环境的不同,后天开发的不等,故我在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同时,准备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动手探索。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中自然认识奇数和偶数;掌握数加减的奇偶性;

    2.运用设疑--猜想---验证—运用的教学模式,培养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思考、学习,增长数学兴趣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三、教法和学法

    主要是自主探究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1、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并全程参与。

    我想,什么也不能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我感冒了。不想说,也不想动,就说:孩子们,今天讲台就交给你们了,我就是一个擦黑板工。同学们笑了,尽管我讲的是租船和租车的复杂问题,但孩子们讲的头头是道,写的一丝不苟。为什么不在适当的时候把课堂还给学生呢?!

    2、大胆开放,抛弃束缚。

    我的教学不想拘泥于一点,不想修建一个房屋让孩子们在里面玩,在思维的国度,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这难道不是北大的思想吗?开放式教学不是我们北大附中的精髓吗?

    因此我打破了教材的局限,设计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四、教学设计和思路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一:6只小鸭子、5只蝴蝶找伴

    2、游戏二:转轮盘

    (1)讲要求:指针停在几上就再走几步;

    (2)独白:A请他们全班去吃饭,地方吗

    B学生开心极了,当听到是东方饺子王………一片赞叹

    C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有的指责我—骗人

    (我—我怎么骗人了?)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如果游戏一是感知数的奇偶,开始了微笑,那么游戏二就彻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笑声中,叹息声中,在失败中开始了思索,在思索中寻找答案。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

    3、 板书课题,加以破题,加以过渡。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1、 为什么没有人中奖呢?(学生猜想,教师板书)

    2、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加以验证)

    (我在验证的同时,表扬学生达到了一年级水平,二年级的高度,三年级的容量,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愉悦,在开心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而在我展现了验证的过程后,开始表扬自己,这个人多帅,多聪明,像不像我------,哈哈不服气,你来呀!?)

    (三)大胆猜想,细心求证

    1、独立来写(写出了加法,又写出了减法,我提示—有没有乘除呢?)

    2、小组合作验证纠偏

    3、小组展示(满满的一黑板,加减乘除都有.而且欲罢不能,我就在表扬学生的基础上,圈出我们今天应该掌握的加法的奇偶性.)

    (四)坡度练习,层层加深

    1、填空

    2、判断(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难及易,层层推进)

    3、填表(着重讲解了这一道题—因为它是例题,我把填表作为要点,学会观察与思考,从而得到规律.)

    4、动手(有动脑的,动口的,这里的翻杯子就是动手了.)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想说的?

    2、思考题--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这节课,我以设疑—猜想—验证—运用为骨架,以激发的兴趣为血脉,加上开放的翅膀,我想是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飞翔?

    当时课上完了,似乎又没有完!

    我想说:一节没有上完的课,才是令人回味的课!就像我的说课不完美,但残缺是一种另类的美!谢谢!!

    奇偶性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个杯子。

    学具准备:

    每人一枚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一)活动一:示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二)活动二:试一试

    1、师: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2、师示范,生活动:

    摆开始状态第1次第2次第3次

    下上下(师示范,生活动)

    3、师:任说一个翻动的次数,学生抢抢抢答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4、观察杯口,找规律:

    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5、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6、学生你说我答,一人任说一个翻动次数,另一人判断杯口朝上还是朝下。

    (三)活动三:观察下面两组数:

    1、出示圆内数:121820346801652

    2、出示方框内数1149252133710187

    (1)读一读:

    (2)说一说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方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3、偶数有什么特征?奇数有什么特征?

    (四)活动四:试一试:

    1、从圆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偶数。

    同桌两人:一人说算式,一人计算和。

    师:从以上举例可以发现?

    任请一组同桌汇报,

    (1)偶数+偶数=()

    (2)从正方形中任意取出两个数相加,和是。

    (3)任意写出两个偶数,它们的和是。

    (4)任意写出两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5)分别从圆和正方形中各取一个数相加,和是。

    (6)任意写出一个偶数,一个奇数,它们的和是。

    (7)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xx=

    11387+131=

    三、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中的细心观察者,发现并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奇偶性课件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3节第2课时“函数的奇偶性”。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的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首先,来看一下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第2小节。

    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 及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它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几何意义。

    虽然“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f(x)f(x)或f(x)f(x)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

    难点: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

    由于,学生看待问题还是静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较薄弱,这对建构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数学化提炼过程”设计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学法

    让学生在“观察一归纳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

    三、教学过程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共分六个环节:设疑导入、观图激趣;指导观察、形成概念;学生探索、领会定义;知识应用,巩固提高;总结反馈;分层作业,学以致用。下面我对这六个环节进行说明。

    (一)设疑导入、观图激趣

    由于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专题性较强,所以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方式,直接点明要学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达到开始就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的效果。

    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再让学生观察几个特殊函数图象。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指导观察、形成概念

    在这一环节中共设计了2个探究活动。

    探究1.2

    数学中对称的形式也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以函数f(x)x2和f(x)=2-︱x︱以及f(x)x和f(x)1x为例展开探究。这个探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的,由于有图片的铺垫,绝大多数学生很快就说出函数图象关于Y轴(原点)对称。接着学生填表,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先把它们具体化,再用数学符号表示。借助课件演示(令, 再令,得到比较得出等式) 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应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f(x)f(x) (f(x)f(x))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严格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个特性对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都成立。 最后给出偶函数(奇函数)定义(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对图形规律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数量的规律性,从而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切实经历了一次从特殊归纳出一般的过程体验。

    (三) 学生探索、领会定义

    探究3

    下列函数图象具有奇偶性吗?

    yx3,yx[4,3]yyx2,x[3,2]4O3x3O2x

    设计意图:深化对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强调: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知识应用,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4道题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x)x4

    (2) f(x)x5

    (3) f(x)x

    (4) f(x) 2xx

    选例1的第(1)及(3)小题板书来示范解题步骤,其他小题让学生在下面完成。

    例1设计意图是归纳出判断奇偶性的步骤:

    (1) 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再判断f(-x)=-f(x) 还是 f(-x)=f(x)。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f(x)x2x

    例3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f(x)0

    例2.3设计意图是探究一个函数奇偶性的可能情况有几种类型?

    例4(1)判断函数f(x)x3x的奇偶性。

    (2)如果给出函数图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据函数的奇偶性画出它在y轴左边的图象吗?

    例4设计意图加强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学生的推理过程的表述。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对函数的奇偶性认识、理解和应用都能提升很大一个高度,达到当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总结反馈 在以上课堂实录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学法中的互动模式,“问题”贯穿于探究过程的始终,切实体现了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的特色。

    在本节课的最后对知识点进行了简单回顾,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应积累的解题经验。知识在于积累,而学习数学更在于知识的应用经验的积累。所以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错误的预见能力是提高数学综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层作业,学以致用

    必做题:课本第36页练习第1-2题。

    选做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A组第6题。

    思考题:课本第39页习题1.3B组第3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人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进一步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上是我对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的简要说明。 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为了简洁明了的给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及讲解,我将黑板版面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函数的奇偶性定义;第二部分用来演练例题;第三部分用来学生黑板演练习题;第四部分用来进行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任重而道远,在此引用一句古人的诗句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完毕。

    奇偶性课件 篇9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以实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新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例如在教学“数的奇偶性”,我不急于让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做“数学”,用游戏的形式将数学表达出来,并及时给予学生的想法肯定,并引导学生思考别的方法,最终验证这一方法。课堂气氛骤然活跃,问题也在讨论中得到解决。这样通过观察、操作,激起了学生表现自我才能的欲望。另外“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更为重要。

    例如: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

    让同学先试着做,教室里可热闹啦!不久,同学都纷纷举手说:“我做出来了”小组汇报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数

    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个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我感到特别欣慰,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这样,把大量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奇偶性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

    (二)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三)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二、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增强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有定义域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图略),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f(-x)=-x(1-x),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内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内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奇偶性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14~15页《数的奇偶性》。

    学情分析:本班现有学生65 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1人。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索。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

    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学习中加强方法的理解与灵活运用。3、数学文化的渗透与感受。

    难点:使学生应用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师:同学们,上课前先做个游戏,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8个小组,现在听好老师的口令开始做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看来大家对奇数和偶数已经掌握,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没有信心?就让我们进入本节探索的内容:数的奇偶性(板书)。

    (1) 体育课里有一个项目叫50M往返跑,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合学生所说,课件展示示意图。

    (2)如果我们把跑50米叫跑一次,现有我从南边出发,跑了11次后,想一想:我在哪边?为什么?大家都明白?我还是不太相信,我跑都没跑,你怎么就知道我在北边?我出去跑一下?这样,想想办法,把你们的思路直观地表示出来,让我心服口服。

    (4)全班汇报。师写算式,我也有一种方法,能通过这个算式解释吗?根据这个道理继续想一想:

    (5)如果超人来回跑了100次呢?10001次呢?

    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的位置?

    看来,数的奇偶性决定了人的位置。怎么决定的呢?

    当跑奇数次时,就在北;当跑偶数次时,就在南边。

    如果从北边出发呢?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1) 利用上面的发现,请大家观察并思考;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 (教师演示)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005次呢?

    (2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

    (3)现在我想让杯口向上,可翻动多少次?如果想要杯口向下呢?

    (1 )你能举出和今天学习的类似的例子吗?

    总结:这样的情况很多,大家说得很好。虽然情况不同,但却有共同的特点,

    (可提示,南北、南北正反正反)只有两种状态。今天学习的知识,其实就是周期为2的运动,正好能用数的奇偶性来判断物体最终的状态。

    4、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我们对数的奇偶性是有特殊感情的,生活中,我们常把奇偶说成是单双或阴阳,比如好事成双。再比如,十二生肖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

    师:大家真棒,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为了鼓励大家,老师给你们带来了2个抽奖箱,可不是随便抽的哦,听老师的规则,(投影)装有奇数和偶数2个箱子,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2张,如果2个卡片上的2个数的和是奇数,你就可以上来转转盘,转盘停在哪,那的奖品就是你的哦!

    师:是他们的运气不好吗?还是这里面隐藏着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有转转盘的机会吗?

    生: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板书)。

    师:现在大家发现了原因,你能不能修改一下游戏规则,保证能有转转盘的机会呢?

    1、停电了,正在教室过道上经过的37人每人都去按了解一下开关,请问来电后是开还是关,

    2、冲锋舟每次可运送救灾物资1吨或群众20人,摆渡101次可运送多少物资和群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其它问题能解决吗?掌握好规律,就能。老师希望大家能多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去发现、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数的奇偶性”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学过了质数、合数等知识,也认识了奇数、偶数概念以及特征,本节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开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

    告知学生生活中有许多地方应用到数的奇偶性,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合生活情境,发现奇偶性规律,进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通过生活化的活动,学生能明白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数的奇偶性。让学生通过翻杯子游戏,来感受数的奇偶性,这个活动学生很熟悉,很快能发现规律。用符合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发现规律:“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2024奇偶性课件收藏十一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