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分式的课件
  • 分式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16

    分式的课件。

    接下来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会为大家分享“分式的课件”,品味这篇文章带你进入新的世界。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来提升教案制定的水平。

    分式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2. 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边角边公理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和证明的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等”的方法.

    4.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问题的规范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证明问题的分析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实例演示,发现公理

    1. 教师出示几对三角形模板,让学生观察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并根据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动手操作,加以验证,同时写出全等三角形的数学表达式.

    2. 在此过程中应启发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可用移动三角形使其重合的方法验证图3-49中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全等,并根据图中已知的三对对应元素分别相等的条件,可以证明结论成立.如图3-49(c)中,由AB=AC=3cm,可将△ABC绕A点转到B与C重合;由于∠BAD=∠CAE=120°,保证AD能与AE重合;由AD=AE=5cm,可得到D与E重合.因此△BAD可与△CAE重合,说明△BAD≌△CAE.

    (2) 每次判断全等,若都根据定义检查是否重合是不便操作的,需要寻找更实用的判断方法——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

    (3) 由以上过程可以说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必判断三条边、三个角共六对对应元素均相等,而是可以简化到特定的三个条件,引导学生归纳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画图加以巩固.

    教师照课本上所叙述的过程带领学生分析画图步骤并画出图形,理解“已知两边及夹角画三角形”的方法,并加深对结论的印象.

    二、 提出公理

    1.板书边角边公理,指出它可简记为“边角边”或“SAS”,说明记号“SAS’的含义.

    2.强调以下两点:

    (1)使用条件: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

    (2)使用时记号“SAS”和条件都按边、夹角、边的顺序排列,并将对应顶点的字母顺序写在对应位置上.

    3.板书定理证明应使用标准图形、文字及数学表达式,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如图3-50,在△ABC与△A’B’C’中,(指明范围)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1.充分发挥一道例题的作用,将条件、结论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

    例1已知:如图 3-51, AB=CB,∠ABD=∠CBD.求证:△ABD≌△CBD.

    分析:将已知条件与边角边公理对比可以发现,只需再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即可,这可由公共边相等 BD=BD得到.

    说明:

    (1)证明全等缺条件时,从图形本身挖掘隐含条件,如公共边相等、公共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等.

    (2)学习从结论出发分析证明思路的方法(分析法).

    分析:△ABD≌△CBD

    因此只能在两个等角分别所在的三角形中寻找与AB,CB夹两已知角的公共边BD.

    (3)可将此题做条种变式练习:

    练习1(改变结论)如图 3-51,已知 AB=CB,∠ABD=∠CBD.求证:AD=CD,BD平分∠ADC.

    分析:在证毕全等的基础上,可继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即AD=CD;对应角相等∠ADB=∠CDB,即BD平分∠ADC.因此,通过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可证明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相等或和角相关的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垂直、角平分线等等.

    练习2(改变条件)如图 3-51,已知 BD平分∠ABC, AB= CB.求证: ∠A=∠C.

    分析:能直接使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有AB=CB,所缺的其余条件分别由公共边相等、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这样,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需做一些准备工作.教师板书完整证明过程如下:

    以上四步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基本证明格式.

    (4)将题目中的图形加以有规律地图形变换,可得到相关的一组变式练习,使刚才的解题思路得以充分地实施,并加强例题、习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熟悉常见图形,同时让学生总结常用的寻找所缺边、缺角条件的方法.

    练习 3如图 3-52(c),已知 AB=AE, AD=AF,∠ 1=∠2.求证: DB=FE.

    分析:关键由∠1=∠2,利用等量公理证出∠BAD=∠EAF.

    练习 4如图 3-52(d),已知 A为 BC中点, AE//BD, AE=BD.求证: AD//CE.

    分析:由中点定义得出 AB=AC;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BD=∠CAE.

    练习 5已知:如图 3-52(e), AE//BD, AE=DB.求证: AB//DE.

    分析: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DB=∠DAE;由公共边 AD=DA及已知证明全等.

    练习6已知:如图3-52(f),AE//BD,AE=DB.求证:AB//DE,AB=DE.

    分析:通过添加辅助线——连结AD,构造两个三角形去证明全等.

    练习 7已知:如图 3-52(g), BA=EF, DF=CA,∠EFD=∠CAB.求证:∠B=∠E.

    分析:由DF=CA及等量公理得出DA=CF;由∠EFD=∠CAB及“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出∠BAD=∠EFC.

    练习8已知:如图3-52(h),BE和CD交于A,且A为BE中点,EC⊥CD于C,BD⊥CD于 D, CE=⊥BD.求证: AC=AD.

    分析:由于目前只有边角边公理,因此,必须将角的隐含条件——对顶角相等转化为已知两边的夹角∠B=∠E,这点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实现.

    练习 9已知如图 3-52(i),点 C, F, A, D在同一直线上, AC=FD, CE=DB, EC⊥CD,BD⊥CD,垂足分别为 C和D.求证:EF//AB.

    在下一课时中,可在图中连结EA及BF,进一步统习证明两次全等.

    小结:在以上例1及它的九种变式练习中,可让学生归纳概括出目前常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途径.

    缺边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边;②中点概念;③等量公理④其它.

    缺角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角;②图中隐含对顶角;③三角形内角和及推论④角平分线定义;

    ⑤平行线的性质;⑥同(等)角的补(余)角相等;⑦等量公理;⑧其它.

    例2已知:如图3-53,△ABE和△ACD均为等边三角形.求证:BD=EC.

    分析:先选择BD和EC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D与△AEC,已知没有提供任一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直接条件,均需由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提供.

    四、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由定义的六条件减弱到至少几个?边角边公理是哪三个条件?

    2.在遇到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用全等证明线段、角的大小关系时,最典型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你体会这样做有些什么优点?

    3.遇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边、角的直接条件不够时,可从哪些角度入手寻找非已知条件?

    五、练习与作业

    练习:课本第28页中第1题,第30页中1,3题.

    作业:课本第32页中第6,7,8,9,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1.课本第3.5节内容安排3课时,前两课时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重点练习直接应用公理及证明格式,初步学习寻找证明全等所需的非已知条件的方法,以及利用性质证明边角的数量关系及直线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加以巩固并学习解决应用题和两次全等的问题.

    2.本节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必要性“列为教学目标之一,目的是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研究判定方法的必要性,才能从思想上接受判定方法,并发挥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本节课将“分析法和寻找证明全等三角形时非已知条件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意在给学生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以便将它作为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种技能加以强化.

    4.教材中将“利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方法做为例5出现,为时过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提前到第一、二课时,就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并从各种角度加以训练.

    5.教师可将例题1和几种变式练习制成投作影片(图3-5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使用时,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上,并体现出题目之间图形的变化和内在联系.

    6.本节教学内容的两课时既教会学生分析全等问题的思路——分析法和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又要求他们落实证明的规范步骤——准备条件,指明范围,列齐条件和得出结论,使学生遇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既会快速分析,又会正确表达.学生学生遇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既会快速分析,又会正确表达。

    分式的课件 篇2

    ●课题

    §3.4.2分式方程(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2.了解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独立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会解分式方程的必要步骤.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思想中的“转化”思想,认识到能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找到解分式方程的途径.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2.运用“转化”的思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重点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熟练掌握分式方程的解决.

    2.明确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明确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探索发现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分式方程是如何转化为整式方程,并发现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的几个问题,我们根据题意将具体实际的情境,转化成了数学模型——分式方程.但要使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则必须设法解出所列的分式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我们不妨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也许你会从中得到启示,寻找到解分式方程的方法.

    解方程+=2- [师生共解](1)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6,得

    3(3x-1)+2(5x+2)=6×2-(4x-2).

    (2)去括号,得9x-3+10x+4=12-4x+2,

    (3)移项,得9x+10x+4x=12+2+3-4,

    (4)合并同类项,得23x=13,

    (5)使x的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23,x=.

    分式的课件 篇3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模型之一。本章内容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起到奠基的作用。《分式》这第1节的内容分两课时来完成,而第一课时的内容则是分式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分式的运算及解方式方程的前提;其中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归纳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与分数的类比,探究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实际情境,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的意义、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分式有无意义条件的讨论。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分数,其实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用字母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其中包括整式与分式等数量关系.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整式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用整式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在相关的学习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启发式、探 究式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 识,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 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现实情境,增加课堂的容量,更好地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条理性。整节课体现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 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让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同 时,“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整节课的一条暗线,意在让数学课堂“活” 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__________度。 (2)小明从家到学校有3000米,如果小明骑车每小时走a米,则小明从家到学校要走____________小时。

    (3)某服装厂购进一批面料,共用了n元,已知这批面料共生产了m件上衣,那么这批上衣每件的面料成本为_______________元。

    (4)春晖小学组织学生a人、老师b人参观博物馆,如果博物馆的门票成人价为5元/人、学生价为2元/人,那么他们买门票需付_________元,平均每人_________________元。

    (5)有两块棉田,有一块x公顷,收棉花m千克,第二块y公顷,收棉花n千克,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的棉产量是__________千克。

    (6)文林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降价x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文林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元。 【设计意图】

    (1)让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分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型;体会分式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因课本上的引例太难且设问方式(等量关系)不直接指向本课核心,故改用这6个铺垫性的情景问题. (二)自主探究JK251.coM

    1、问题:认真观察上面的式子,它们还是整式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期望得到:都有一个分数线(表示除法); 分子、分母都是整式; 分母中都有含有分母.

    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就安排小组讨论,也可以让有困难的学生看书. 师生共同学习: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分母,那么称

    为分式(fraction),其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

    师生分析知识本质:

    ①概念理解:分式就是两个整式的商; ②概念要点: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从而得出分式的概念. 2、练一练:

    下列各项那些时整式,那些是分式?

    【设计意图】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例题讲解: (1)当a=1,2时,分别求出分式的值;

    (2)当a取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3)a取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归纳: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母___________零,即B___0

    分式

    有意义。

    (2)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母___________零,即B___0分式无意义

    分式的值等于零的条件:

    分子的值_______零,分母的值________零,即A____0,B______0分式=0

    【设计意图】

    (1)通过求分式的值,将“代数化”了的分式还原为分数。 (2)通过与分数类比,明确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3)学习“分式的值为零”既强化了“分式有意义”的意识,又解决“分式求值”问题中的典型问题.

    (4)意在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四)应用新知,练一练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

    2、设A、B都是整式,若表示分式,则( )

    A.A、B中都必须含有字母 B.A中必须含有字母

    C. B中都必须含有字母 D.A、B中都不必须含有字母 3、当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4、当x__________时,分式无意义;当x__________时,分式无意义。

    5、当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0? (1) (2)

    6、要使分式有意义,则x必须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

    (1)巩固练习,内化新知,既强化整式与分式的区别,又对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更加明确。

    (2)让学生体会分式的意义,知道如果的取值使的分母的值为零,则分式没有意义,反之有意义.

    (五)拓展创新 1、函数A.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B.

    C.

    D.

    2、要使分式A.有意义,的取值范围是( )

    C.

    ±1 D. 任意实数 B.3、当x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0 4、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1千克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5、一水果店购进一箱橘子需要a元,已知橘子与箱子的总质量为m kg,箱子的质量为n kg,为了不亏本,这箱橘子的零售价至少应定为多少元/千克?

    6、已知分式,当

    时,分式无意义;当

    时,分式的值为0,请求出的值。

    【设计意图】

    (1)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开放性联想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2)发现特定条件下分式恒有意义及分式问题的考虑,必须在保证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进行。

    (六)评价反馈——小测

    1、下列各式是分式的是( ) A. B.

    C.

    D.

    2、当x_____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___时,分式无意义。

    4、当x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0。

    5、当x__________时,分式的值为0。

    【设计意图】 及时反馈,便于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七)自我小结

    谈一谈,你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设计意图】

    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和挖掘新事物。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课程标准为终极目标;以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完善和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参与为依托;以“以学生为本”、“先学后教”来构建本课时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 (二)设计思路:

    1、以贯彻新课程理念为前提,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类比、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2、通过对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的探究,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3、通过对开放性问题,拓展创新题设计,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分式的课件 篇4

    分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分式产生的背景和分式的概念,了解分式与整式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认识事物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符号感. 2.培养学生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分式的形式 (A、B是整式),并理解分式概念中的一个特点:分母中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得为零. 2.掌握分式基本性质的内容,并有意识地运用它化简分式. 教学难点

    1.分式的一个特点:分母含有字母;一个要求:字母的取值限制于使分母的值不能为零. 2.分子分母进行约分.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投影片: 第一张:固沙造林,绿化家园,(记作§ A); 第二张:做一做,(记作§ B); 第三张:议一议,(记作§ C); 第四张:例1,(记作§ D); 第五张:练一练,(记作§ E).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先试着解答下面的问题: 出示投影片(§ A) 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地沙化问题,某县决定分期分批固沙造林,一期工程计划在一定期限固沙造林2400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的面积比原计划多30公顷,结果提前4个月完成任务.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多少公顷? 这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那么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要____________个月,实际完成一期工程用了____________个月.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 [生]根据题意,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实际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4=原计划固沙造林所用的时间.(1) [生]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也可以是: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30=实际

    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2) [师]这两位同学真棒!在这个问题中,谁能告诉我涉及到哪些基本量呢?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涉及到了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如果用第(1)个等量关系列方程,应如何设出未知数呢? [生]因为第(1)个等量关系是工作时间的关系,因此需用已知条件和未知数表示出工作时间.题中的工作量是已知的.因此需设出工作效率即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x公顷. [师]这种设未知数的方法恰好与投影片(§ A)中设未知数的方法相同.下面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回答投影片(§ A)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回答问题情况). [生]原计划完成一期工程需 个月, 实际完成一期工程需c 个月, 根据等量关系(1)可列出方程: +4= . [师]同学们可接着思考:如何用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列方程呢? [生]因为等量关系(2)是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根据题意,应设出工作时间.不妨设原计划x个月完成一期工程,实际上完成一期工程用了(x-4)个月,那么原计划每月固沙造林的公顷数为 公顷,实际每月固沙造林 公顷,根据题意可得方程 . [师]同学们观察我们列出的两个方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们设出未知数后,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列出几个代数式,表示出我们需

    要的基本量.如 , , .这些代数式和整式不同.我们虽然列出了方程,但分母中含有字母,要求出它的解,好像很不容易. [师]的确如此.像 这样的代数式同整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它是以分数的形式出现的,它们是不同于整式的一个很大的家族,我们把它们叫做分式.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分式,相信同学们只要去认真了解分式家族中每个成员的特性,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很迅速准确解出上面两个方程. Ⅱ.讲授新课

    1.通过实例理解分式的意义及分式与整式的区别.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问题:出示投影片§ B 做一做

    (1)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__________度. (2)一箱苹果售价a元,箱子与苹果的总质量为m kg,箱子的质量为n kg,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有两块棉田,有一块x公顷,收棉花m千克,第二块y公顷,收棉花n千克,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的棉产量是多少? (4)文林书店库存一批图书,其中一种图书的原价是每册a元,现降价x元销售,当这种图书的库存全部售出时,其销售额为b元.降价销售开始时,文林书店这种图书的库存量是多少? [生](1) ;(2) 元; (3) 千克;(4) 册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投影片(§ C) 议一议

    上面问题中出现了代数式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与整式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上面的几个代数式的共同特征: (1)它们都是由分子、分母与分数线构成;(2)分母中都含有字母. [生]它们与整式的不同点就在于它们的分母中都含有字母,而整式的分母中不含有字母.例如: 它们都含有分母,但分母中不含字母,所以它们是整式.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前后知识理解上述代数式,很好!下面我们给出这种代数式即分式的概念: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式,其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 分式中,字母可以取任意实数吗? [生]不可以.因为分式中分母含有字母,而分母是除式,不能为零.字母的取值就受到制约即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否则,分式就会无意义. 2.例题讲解

    [师]下面我们接着来看投影片(§ D) 想一想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5x-7,3x2-1, , ,-5, , , . (2)①当a=1,2时,分别求分式 的值. ②当a为何值时,分式 有意义? ③当a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零? [生](1)中5x-7,3x2-1, ,-5, 是整式; , ,

    是分式. (2)解:①当a=1时, = =1; 当a=2时, = = . ②当分母的值等于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以外,分式都有意义. 由分母2a=0,得a=0. 所以,当a取零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有意义. ③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分式有意义,其次,它的值为零.因此a的取值有两个要求:

    所以,当a=-1时,分母不为零,分子为零,分式 为零. Ⅲ.随堂练习

    巩固分式的概念,讨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限制. 出示投影片(§ E) 1.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分析: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没有意义,除此以外,分式都有意义. 解:(1)由分母x-1=0,得x=1. 所以,当x取除1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都有意义. (2)由分母x2-9=0,得x=±3. 所以,当x取除3和-3以外的任何实数时,分式 都有意义. (3)由分母x2+1可知,x取任何实数时,x2是一个非负数,所以x2+1不管x取何实数时,x2+1都不会为零.即x取任何实数, 都有意义. 2.把甲、乙两种饮料按质量比x∶y混合在一起,可以调制成一种混合饮料,调制

    1 kg这种混合饮料需多少甲种饮料? 解:根据题意,调制1 kg这种混合饮料需 kg甲种饮料. Ⅳ.课时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何收获?(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生]今天,我们认识了代数式里一个新的成员--分式. [生]我们从实例中发现了分式和整式的不同的地方: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并且还由除式不能为零,即分母不能为零,明白了分式中的字母是有条件约束的,分式中的字母的取值必须保证分母不为零. [生]……

    Ⅴ.课后作业

    习题第

    1、

    2、3题. Ⅵ.活动与探究

    已知x= ,求 的值

    [过程]直接代入求值,显然很麻烦,由已知 x= ,得2x= +1,2x-1= . 所以(2x-1)2=5,x2-x-1=0即x2=x+1. 我们利用x2=x+1可以使 降次从而求出它的值. [结果] = = = = =

    = = . 板书设计

    § 分式(一)

    一、分式的意义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 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 为分

    式. 注:1°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分式与整式不同的是: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整式的分母中不含字母. 3°分式的值为零含两层意思:分母不等于零;分子等于零.

    二、例题

    三、随堂练习

    分式的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通过本节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2.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忽视对分式方程的解进行检验通过对分式方程的解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认识解分式方程必须进行检验的重要性.

    4.解决办法:(l)分式方程的解法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能用换元法的方程应尽量用换元法解.(2)无论用去分母法解,还是换元法解分式方程,都必须进行验根,验根是解分式方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3)方程的增根具备两个特点,①它是由分式方程所转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②它能使原分式方程的公分母为0.

    三、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解方程,并由此方程说明解方程过程中产生增根的原因.

    通过(1)、(2)、(3)的准备,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在教师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例题讲解

    例1 解方程.

    分析 对于此方程的解法,不是教师讲如何如何解,而是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使用原来的方法,去通过试的手段来解决,在学生叙述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解:两边都乘以,得

    去括号,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所以是原方程的根.

    原方程的根是.

    虽然,此种类型的方程在初二上学期已学习过,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所以有一些学

    生容易犯的类型错误应加以强调,如在第一步中.需强调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最简公分母.另

    外,在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所得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由于是解

    分式方程,所以在下结论时,应强调取一即可,这一点,教师应给以强调.

    例2 解方程

    分析:解此方程的关键是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而转化为整式方程的关键是

    正确地确定出方程中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由于此方程中的分母并非均按的降幂排列,所

    以将方程的分母作一转化,化为按字母终X进行降暴排列,并对可进行分解的分母进行分解,从而确定出最简公分母.

    解:方程两边都乘以,约去分母,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检验:把代入,它不等于0,所以是原方程的根,把

    代入它等于0,所以是增根.

    原方程的根是

    师生共同解决例1、例2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

    例3 解方程.

    分析:此题也可像前面例l、例2一样通过去分母解决,学生可以试,但由于转化后为一元四次方程,解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应寻求简便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部分 和互为倒数,由此可设 ,则可通过换元法来解题,通过求出

    y后,再求原方程的未知数的值.

    解:设,那么,于是原方程变形为

    两边都乘以y,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得

    解得;

    当时,,去分母整理,得

    检验:把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分母,各分母均不等于0.

    原方程的根是

    此题在解题过程中,经过两次转化,所以在检验中,把所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中的分母进行检验.

    巩固练习:教材P49中1、2引导学笔答.

    (二)总结、扩展

    对于小结,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出.

    本节内容的小结应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学知识采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

    本节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在已有的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在具体方程的解法上,适用了转化与换元的基本数学思想与基本数学方法.

    此小结的目的,使学生能利用类比的方法,使学过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认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50中A1、2、3.

    2.教材P51中B1、2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1

    解方程:

    分析:若去分母,则会变为高次方程,这样解起来,比较繁,注意到分母中都有,可用换元法降次

    设,则原方程变为

    或无解

    经检验:是原方程的解

    探究活动2

    有农药一桶,倒出8升后,用水补满,然后又倒出4升,再用水补满,此时农药与水的比为18:7,求桶的容积.

    解:设桶的容积为 升,第一次用水补满后,浓度为 ,第二次倒出的农药数为4. 升,两次共倒出的农药总量(8+4 )占原来农药 ,故

    整理,

    (舍去)

    答:桶的容积为40升.

    分式的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式加减法则。

    2、会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有的题目中涉及到分式的分母做适当的转化能运用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过程较为复杂。

    学习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同分母分式相加减法则: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做一做

    1.填空:

    2.一只袋了中有m个球,其中有n个是红球,其余都是黑球,从袋中任意取一个球,取到红球的概率是______,取到黑球的概率是________,

    则两者的概率之和=_____+_______=________.

    3.计算,

    正确的结果是()

    4.计算:

    5.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2.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

    下列运算对吗?如不对,请改正.

    变式:

    1.(口算)计算:

    2.计算:

    应用探究

    台风中心距A市S千米,正以b千米/时的速度向A市移动,救援队从B市出发以4倍于台风中心移动的速度向A市前进。已知A,B两地路程为3s千米,问救援队能否在台风中心到来前赶到A城?

    拓展提高

    计算:

    教后反思分式的加减,学生最容易错的是异分母分式进行加减,需要同分才可以进行计算。在同分的过程中要找到最简公分母。

    分式的课件 篇7

    “分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从分数到分式”,通过学生对熟知的实例的思考得出一些具体的分数与分式,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观察、分析、类比,找出分式的本质特征,及它们与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归纳得出分式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实例进一步揭示了分数与分式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并且引导学生去类比思考,从而得出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

    本节课教材的编写有以下三个特点:

    1、背景:从典型实例出发引出分式概念。

    2、思想:通过分数与分式的类比,渗透“类比”和“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性:全部内容都是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而展开的。 本节课教材的以上三个方面特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式的含义,能区分整式与分式。

    2)理解分式中分母不能为0,会求分式中字母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有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

    2)通过“思考”、“观察”、“归纳”等活动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分式概念的实际背景,体会数学概念来源于实际,发展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思考”、“观察”、“归纳”等栏目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类比与观察,由学生自己抽象出分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

    “问题——活动——达成”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活动

    (一)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章前图,自学本章导言,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过去学过整式,请你举出几个整式的例子。

    2、观察两个式子与,指出它们的特点,它们属于整式吗?

    20v20v

    3、本章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

    章前引言,是学习本章知识的一个“导游图”,通过对引言的学习,给学生展现一个全章知识的背景,初步了解本章将要学习哪些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

    (二) 问题

    1、填空

    (1)长方形的面积为10cm2,长为7cm,宽应为______cm;长方形的面积为S,长为a,宽应为______。

    (2)把体积为200cm2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_____cm;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______。

    2、请你观察式子

    SV,及引言中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

    20v20vaS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通过以上例子,你能归纳得出什么样的式子叫做分式吗?你能再举些分式的例子吗?

    2 师生行为:教师用投影仪展示问题1,由学生思考后口答结果,教师板书。 教师展示问题2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教师总结出以下几点: 1)这些式子与分数一样都是2)分数

    A的形式。 BA的分子与分母都是整数。 B3)这些式子中A、B都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然后教师再提一个问题:与分数对比,你能给这些式子起个名称吗?

    到此分式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教师展示问题3,先由学生说出什么叫分式,然后板书分式的定义。 设计意图

    1、“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2、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渗透类比思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3、通过具体实例,建立实际背景,抽象出分式概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

    (三) 问题

    1、分式与整式的不同点在哪里?

    2、对于分式x,由于字母x、y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当x、y取具体数值时,它就y变成了分数,请你举出几例。

    3、分式中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

    教师提出问题1,把分数与分式建立起联系,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问题2,在于进一步把分式与分数进行类比,使学生体会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二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同时也为问题3提供一个具体背景。对于问题3,教师应强调由于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教师板书,当B≠0时,分式活动

    (四)

    教学例1:本例先由学生填空,教师深入学生中,发现问题,具体指导,最后由教

    A才有意义。 B师组织全班交流。

    活动

    (五)

    练习:书中54页练习题。此项活动教师重点关注分层训练。

    七、教学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有什么发现或体会?

    学生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互相补充,师生共同归纳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小结明确本节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 【内容提示:

    1)学会了哪些知识、思想和方法? 2)你对数学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3)本节课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

    4)你对老师的教学有哪些意见和建议?你准备采取什么方式与老师沟通?】

    分式的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约分的意义和步骤。

    2、能说出最简分式的意义。

    3、能说出分式的乘、除和乘方法则,并能用式子表示。

    4、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和乘方运算。

    5、会归纳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6、能熟练地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主体知识归纳

    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约分的步骤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3、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4、分式的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5、分式的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6、分式的乘方(n为正整数)、就是说:分式的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

    7、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可归纳如下

    (1)am·an=am+n(m、n都是整数);

    (2)(am)n=amn(m、n都是整数);

    (3)(ab)n=anbn(n是整数)、

    基础知识精讲

    1、正确理解分式约分的意义

    (1)约分的根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的实质是一个分式化成最简分式,约分的关键是将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2)进行约分的前提条件:分子、分母必须都为积的形式且有公因式。

    2、分式约分的步骤是: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分母和公因式、约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若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应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当分子、分母的系数是整数时,还应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时,要先将分子、分母按同一字母降幂排列、首项为负,提取负号放到整个分式的前面,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3、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式的乘除运算,实际上是分式的乘法运算,根据法则应先把分子、分母相乘,化成一个分式后再进行约分,化为最简分式、但实际运算时,常常先约分再相乘,这样做既简单易行,又不易出错、

    (2)如果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应先因式分解,再约分。

    (3)分式运算的结果必须化成最简分式,特别地,若分子(或分母)是公因式,约去公因式后,分子(或分母)是1而不是0。

    (4)要注意运算顺序,对于分式乘除法来说,它只含有同级乘除运算,所以只要没有附加条件(如括号等),就必须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分式的课件】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