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孔乙己课件实用十五篇
  • 孔乙己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15

    孔乙己课件实用十五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乙己课件”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教案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保证。内容丰富的文章欢迎品味!

    孔乙己课件【篇1】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思想;

    2.体会精巧含蓄的布局;

    3.理解环境描述的作用;

    4.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难点:

    本文思想的理解。

    教学时数:

    3课时。

    导入新课

    鲁迅的小说中,哪一篇最好学生讨论,老师带给鲁迅本人意见:鲁迅先生有一位好朋友孙伏园,他也向鲁迅提过这个问题。鲁迅回答,他最喜欢《孔乙己》。原因是,“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述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作风。”这天,我们就学习鲁迅最喜欢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请先看“预习提示”(指名朗读)。

    预习质疑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借助字词典和课文注释,自学生字词。

    3.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忙填写: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姓名曾用名或绰号照片

    性别年龄

    籍贯现住

    外貌特征

    身材

    面容

    衣着

    语言特征

    性格行为特征

    职业及工作单位【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最后露面时的状况

    时间

    地点

    事由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见证人

    推测下落

    联系人姓名地址

    档案填写人

    年月日

    4.提出你的疑问,个性是“无疑之疑”。

    课文阅读与研讨

    一、指名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研讨以下问题。

    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能够吗为什么答案:不是离题。这是交代社会环境(板书)。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人物生活在必须的环境之中,交代环境,是塑造人物之必需。

    2.本段交代了在酒店喝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有什么作用答案:一种是“短衣帮”,他们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喝。另一种是“穿长衫的”,他们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那里一里一外,一坐一站,一贫一富,比较鲜明。用短衣和长衫区别两种人,具体形象,又为孔乙己的不伦不类埋下伏笔。板书:短衣──站,外,贫;长衫──坐,里,富。

    3.“大抵”是什么意思查字词典,纠正课文注释之不足。答案:(1)大概,(2)大都。那里应是“大都”,课文注释不准确。

    4.“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为什么答案:不是,因为本文是小说,其中人名、地名是虚构的。

    5.作者塑造“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我”是孔乙己杯具的见证人。这种第一人称写法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2)写“我”也是为塑造人物、突出主题服务──写“我”的“职务”实际上是表现掌柜对长衫主顾,惟恐伺候不周;对短衣帮则往酒里羼水,能欺就欺。人心如此势利冷酷,孔乙己的不幸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6.归纳:前三段为孔乙己出场作了哪些铺垫答案:先交代环境,次交代职务的无聊,然后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能够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引出。这样写,布局精巧,行文自然,衔接紧密。

    二、指名朗读“孔乙己出场”一段,研讨以下问题。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持续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持续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杯具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杯具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三、继续阅读,研讨世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能够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杯具是“笑声中的杯具”,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杯具,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透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保密,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好处!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但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四、阅读孔乙己被打折腿一段,讨论:

    1.掌柜是怎样想起孔乙己长久没来了这说明什么答案:由结账想起,说明孔乙己的价值在掌柜眼里还比但是十九个钱。

    2.下面加下画线的词句能够删去吗为什么(1)这一回,是他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答案:不可。借酒客之口,反映丁举人权势赫赫,横行霸道,凶恶残酷。(2)之后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答案:不可。“打了大半夜”说明打得时间之长;“再”说明是故意打折了腿,表现丁举人心狠手毒,十分残忍。(3)许是死了。答案:不可。表现口气淡漠,人心冷漠。

    3.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置孔乙己于绝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以上描述,说明科举制度是一种罪恶的制度,吃人的制度,戕害读书人的制度──同是读书人,爬上去的,就成为人上之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残害爬不上去的;爬不上去的,就成为人下之人,贫穷潦倒,横遭欺凌。科举制度,是一把杀人的软刀!析字:“戕害”的“戕”就带着一把“刀”。

    五、阅读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一段,讨论:

    1.这段的环境描述和“我”的外貌描述起什么作用答案:写秋风天凉,给孔乙己的末路增加悲凉气氛;写靠着火、穿棉袄,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2.再次写孔乙己的外貌,是什么用意答案:表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表现丁举人的罪恶,控诉科举制度“吃人”。

    3.这时掌柜怎样对待他请加述评。答案:见面先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在他眼里,孔乙己的命运轻于他的十九个钱。然后,“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然后又是“笑”。此时的掌柜,已麻木冷酷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4.“摸出四文大钱”的“摸”,可否换成“掏”或“拿”为什么前文“便排出九文大钱”为什么不用“摸”而用“排”答案:不可换。“摸”说明这四文钱是仅有的,以此表现孔乙己生活窘迫。前文的“排”是他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也在只用四文钱买一碗酒的短衣帮面前显示一下阔气,还能对酒客们的耻笑表示若无其事。

    5.关于孔乙己“满手是泥”的描述,和前面“脸上黑而且瘦”等外貌描述连在一齐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这样写,行文自然。

    6.孔乙己是怎样离开咸亨酒店的答案: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他是“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生活,在笑声中离去”。他的杯具,是“笑声中的杯具”──以笑衬悲,杯具更悲。(板书)

    7.“十九个钱”重复了几次说明什么之后不提了,为什么答案:四次。说明孔乙己是可有可无和被社会抛弃的人,掌柜只有在结账时才想起他,表现其命运的悲惨。之后不提了,说明他已经被冷漠的人情、世情吞噬。

    8.“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应怎样理解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不是病句。孔乙己本来就“不会营生”,又被打折了腿,失去了生存潜力。在那样残酷冷漠的社会,他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所以说“的确”死了。但是,孔乙己是一个对社会没用和被社会抛弃的人,他没有家人,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人关心他的命运,没人了解他的状况,即使他“的确”死了,也没人了解确切状况。他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像秋天的树林里飘落了一片黄叶,就像冬天的大地上枯死了一棵小草,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大约”、“的确”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厚的、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的大师!

    六、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组织讨论。

    巩固深化

    1.归纳、记忆本课字、词、文学常识等知识要点。

    2.完成课后练习。

    3.叙述性说话练习:请按照下面的提纲,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1)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2)好喝懒做,不会营生;(3)心地善良;(4)思想麻木。此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完成。

    4.议论性说话练习:请你以下面这句话为开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说说孔乙己的杯具是怎样造成的──造成孔乙己杯具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戕害,二是冷漠世情的摧残,三是自身性格的缺陷。此题由优秀生完成。

    5.想像性小作文:假如孔乙己中举。(能够此导入《范进中举》)

    课外活动

    将《孔乙己》改编成小话剧剧本,设计好服装、道具、布景,再配以效果,然后排练演出。此题由特长生完成。

    孔乙己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  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学生活动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色。 一.通过实物导入  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酸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答案。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进入作者角色,体会情感(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 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阴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本节总结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补充资料 伊瓦什凯维奇: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他的诗集《另外的生活》(1938)、《奥林匹克颂》(1948)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屠杀各国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辫子及其他诗歌》(1954)、《阴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节》(1963)、《一整年》(1967)等,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生活、大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中篇小说《圣女约安娜》(1943)描写17世纪波兰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编成电影。长篇小说《荣誉和赞扬》 (1956~1962)描写波兰贵族地主和其他阶层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的生活。他曾三次获得波兰国家文学奖一等奖,1969年获得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授予的约里奥・居里金质奖章,1970年获列宁奖金。

    孔乙己课件【篇3】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联系。

    《孔乙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中的第一课。小说这一体裁在第三、四册略有接触,第五、六册曾系统地学习小说的文体特点,本课承接已有的知识,先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深入学习本文结构的安排和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备课的指导思想。

    因此我在处理这节课时本着这样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注意线索清晰,是教材知识系统化;第二符合普遍认识的规律,方便学生记忆。

    三、备课原则。

    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精华,我在备课之前本着这样几个原则: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2注重学生双基能力的培养,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3把握好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

    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梯度性,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注意全面性。

    5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及时有效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6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备课原则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2、知识目标:

    1)字词的积累,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叙述特点。

    3)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①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③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象。根据以上理论及我教的班级的现状,

    六、重难点。

    我把以上目标均作为重点,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确定为难点。

    七、如何突破重难点。

    那么,我是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第三,以“笑”为突破口,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深入浅出情境教学的效果。

    八、确立教法学法的依据。

    以新大纲“教学中在重视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教材特点为依据,采取以下教学法进行教学:

    1分层次教学法。

    2目标导学法。

    3教师“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自主式”的分析归纳法。此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生的能力训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

    教学媒体:采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

    九、预习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勾画、圈点、作批注、摘抄名句(习惯的培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不同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十、教学设想:

    1、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2、分层次教学,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他对其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这样导课的优点是这样不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另外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期待欲,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保持对课文内容的审美注意,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除了擅长写小说,还擅长写杂文,鲁迅的杂文象匕首,象投枪,对反动派进行无情的揭露,鞭笞。因此,他对反动派左边一巴掌,(18)右边一巴掌(81),合起来为鲁迅的出生年(1881)两巴掌加起来是(36),即鲁迅死于(1936)年。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入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间写下的14篇小说,记忆口诀如下:

    狂人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为了一件小事闹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刷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

    3、 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4、字词教学

    5、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考虑以下几个问题,教师幻灯打出。

    6、分层次教学

    教师提示:1、衣着可笑

    2、名字可笑

    3、动作可笑

    4、神态可笑

    5、语言可笑

    6、事情可笑

    A: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B:这些笑说明了什么?

    C:从这些可笑的地方,反映出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提示“我”,众人,小孩,掌柜

    A:分辨他们的笑有什么含义?

    B:从他们笑的含义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C:从中挖掘出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分层次教学的优势:

    根据我所教班级的现有基础,特划出三个层次:

    A:20%左右的学生对学科基础较差,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方法不良,而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作为A类层次对待。

    C:30%左右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基础知识较扎实,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C类层次对待。

    B:50%的中间生作为B类层次对待。

    教学目标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

    作业训练分层

    考试评价分层

    层级由本人自愿,老师衡量而定,但此种分类是动态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调整,这样分层次教学可以使学生们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受表扬的机会,人人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有效地激发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归纳板书

    孔乙己是一个特殊人物,正因为如此,他成了人们取笑的对象。他被笑声包围,这恰恰就是人物的可悲。人们不无恶意的取笑,正如一支支利箭刺向他,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言而喻。

    7、 小结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小说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的小说的悲剧效果。

    教学的预期效果

    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能体会作品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

    另外,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训练,如说话、概括、表演、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作业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布置,不作统一要求。

    1)创作课本剧,

    2)发散性思维训练。

    3)写作训练,

    2)题目:《孔乙己离开酒店以后……》

    《20xx版孔乙己》

    要求:不改变原小说的主题,充分发挥想象,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

    性格。

    字数:300字以上。

    3)内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孔乙己课件【篇4】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说明什么?答案:说明孔乙己的奇特身份:站着喝酒,说明他在经济上和短衣帮一样穷困;穿长衫,说明他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虚荣心十足,自命清高。板书:站──穷困;长衫──自命清高。

    2.孔乙己的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有什么思想特征?答案:思想特征有二:一是四体不勤,好喝懒做;二是总想保持读书人的臭架子,在他看来,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板书:好喝懒做。

    3.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答案:和穿长衫一样,是炫耀读书人的身份,卖弄学问。说明他的迂腐。板书:迂腐。

    4.为什么别人问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他“不屑置辩”,而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答案:他识字,是毫无疑问的,也是他自傲的资本,所以“不屑置辩”。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一步步爬上去。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这也是他最疼的一块疮疤,因此,每当触及到这一点,他便颓唐不安。板书:失意,潦倒。

    5.是什么原因使孔乙己如此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答案: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6.为什么说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学生讨论,教师讲: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因为从根本上说,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和选拔官吏的。这一点,连封建统治者也直言不讳。据《唐摭言》记载,有一次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投影)因而李白曾写诗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投影)宋真宗为吸引天下读书人参加科举,也写了著名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必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投影)这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说。从读书者个人来说,则是在统治者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的引诱之下,走“读书做官”之路。这样,考上的,就成了丁举人,有钱有势;考不上的,就成了孔乙己,贫困潦倒。因为他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没什么实际用处,于是就成了百无一用的废人!

    孔乙己的悲剧就在于他已经成了废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废人,是牺牲品,反而还自命清高,经常迂腐不堪地向别人炫耀他那些知识垃圾!

    孔乙己课件【篇5】

    学习目的: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认识小说的主题。学习重难点: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3、认识小说的主题。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导读课。教学设想:《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预习要求: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教学步骤:

    孔乙己课件【篇6】

    1.酒客们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指名读)这说明什么?答案:有两段写怎样对待:(1)“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2)“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教师归纳:一是“笑”,把他当作自己取乐的工具。二是“叫”、“嚷”,即嘲弄,戳他的疮疤,并以此为快。

    2.指导以上两段的朗读,重点是“叫”、“嚷”的语气。教师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朗读,让学生辨别优劣,体会作者用词的匠心,然后模仿。注意叹号、问号、省略号等标点的作用,还可讨论它们是否可以删去、换去。

    3.“笑”有多种(初一时我们学过《谈“笑”》一文):微笑、讥笑、嘲笑、哄笑、耍笑、奸笑、窃笑、哈哈大笑、莞而一笑、皮笑肉不笑……酒客们的笑应是哪一种笑?答案:哄笑、耍笑。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是“笑声中的悲剧”,而这一段则是“在笑声中出场”。(板书:笑声中的悲剧,在笑声中出场)

    4.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哪个对孔乙己伤害最重?答案:酒客──哄笑;掌柜──引人发笑,是“笑”的组织者,伤害最重;“我”──附和着笑。

    5.作者这样写众人的笑,目的何在?答案:揭露世人的冷漠与麻木──封建科举制度、等级制度不仅毒害了孔乙己,也毒害了广大世人,包括这些酒客的灵魂,使他们思想麻木、冷漠、不辨是非。对于通过科举制度爬了上去、成为残酷凶暴的统治者的丁举人,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谴责,不敢抨击,甚至还怀有敬畏之心;而对于爬不上去,和自己地位一样低下的孔乙己,却百般嘲笑、耍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辛酸与不幸上,却意识不到自己也处于奴隶的地位,自己的命运也是一样的悲惨!

    其实,这种麻木、冷漠,以揭别人的隐私,戳别人的疮疤为快乐的行为,也是一种“国民劣根性”。作为“国民劣根性”代表的阿Q,不也是以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小D为快乐吗?──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认识到这一点,并把它写进《孔乙己》、《阿Q正传》等小说。因此《孔乙己》有其极高、极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6.孔乙己与“我”的对话十分绝妙:一老一少,一冷一热,孔乙己越说越起劲,“我”却爱搭不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答案:(1)表现孔乙己的善良(板书:善良);(2)连小伙计都看不起孔乙己,表现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之低,也更显示出世人对不幸者的麻木冷酷。

    7.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细节,表现孔乙己什么特点?答案:善良和迂腐。

    8.“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答案: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

    孔乙己课件【篇7】

    目的要求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学习文中通过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3、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毒害。

    教学重点

    文中的典型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孔乙己一生的命运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点拨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收录机、磁带。

    课时

    45分×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用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念一遍:(1分钟)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概括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二、导入(2分钟)

    板书课题,并释题。教师提问:“孔乙己”是什么意思?同学门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三个字?

    现在普遍流行的“欧金”牌,还有过去小孩练字的描红本,上面写的是“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

    教师再问: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是古人所作歌颂孔子的三字经,“孔乙己”指的是孔丘,他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鼻祖。

    本文是否写的是孔子呢?为什么要以“孔乙己”为题呢?大家读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相互间讨论以下,并完成“学习目标”上规定的任务。

    三、指导自学

    1、听课文录音,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20分钟)

    2、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写出阅读提要。(6分钟)

    四、讨论交流

    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下面的任务

    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0、5分钟)

    讨论后明确:人物、情节、环境。

    2、以情节划分小说的结构,一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0、5分钟)

    明确: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3、检查自学情况。点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概括课文的一句话。(6分钟)

    学生修改后明确:孔乙己科考失意,生活无着,因偷窃被打致死。

    4、点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阅读提要。(与上面的要求分组同时进行)

    学生修改后明确:

    开端(①~③):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与人等级森严,商人重利轻义,社会冷漠)

    发展(④~⑨):记叙孔乙己的生活经历,表明其社会地位及个性。(不被人尊重,穷酸,迂腐)

    高潮(⑩~⑾):被打折腿。

    结局(⑿~⒀):死。

    5、学生提出相互间讨论后还没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作总结。(5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1、学生说本文的情节结构。

    2、学生评议各小组的学习情况。

    六、作业

    同学之间口头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3分钟)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念一遍(1分钟)

    1、通过读、练、讨论,理解典型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刻画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2、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其作用。

    二、导入(3分钟)

    点学生口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引入新课

    三、指导自学(10分钟)

    要求学生读课文,思考:

    1、文中开头描写酒店的环境起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描写孔乙己的语句,分析所表现出的人物个性特点。

    3、找出文中几次写到“笑”,分析作者写“笑”的用意。

    4、文中自己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20分钟)

    检查自学情况,分小组进行,根据各小组的表现给各小组打分。

    1、点一般的同学回答文中开头描写环境的作用,再让较好的同学补充,

    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人与人等级森严,商人重利轻义,社会冷漠

    2、文中通过对孔乙己的描写表现出他怎样的典型性格特点?

    明确: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爱卖弄学问,迂腐麻木

    3、文中关于“笑”的描写极其作用。

    明确:表现国民的麻木,以乐衬悲,显得更悲

    4、试归纳本文的主题:

    明确:

    通过孔乙己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描写,揭露了封建字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冷酷与暴虐,展示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反动与腐朽及其必然性。

    5、孔乙己被打致死,为何安排死在丁举人手下?

    明确:表现封建科举教育地失败。读书任人熟读四书五经,获取功名后却不按四书五经的教义去做,露出凶残的本质。

    6、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⑴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⑵国民的冷酷、麻木,

    ⑶封建统治者的迫害。

    7、本文为何以“孔乙己”为题?

    明确:标明本文的讽刺对象──封建科举教育和封建礼教,增强讽刺力度。

    8、学生提出各自还没弄明白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作总结。

    五、小结(3分钟)

    1、情节。

    2、主旨。

    六、布置作业(8分钟)

    1、试就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与括号内的词进行比较,说说括号内的词能否替换加点的词。

    ⑴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走、跨、迈)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⑵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掏、拿、摸)出九文大钱。

    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蒙、盏、挂)上了一层灰色

    ⑷孔乙己着了慌,伸出五指将碟子罩(盖、压、蒙)住

    ⑸他从破衣袋里摸(拿、掏、排)出四文大钱

    2、简答:

    第二课时中“讨论”1──7

    附板书

    孔乙己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生活被打折腿死

    等级森严不被人尊重

    重利轻义穷酸

    社会冷漠迂腐

    孔乙己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孔乙己课件【篇9】

    五  哦!冬夜的灯光 【教学目标】 1.认真朗读课文,借助圈划、批注、质疑等学习方法,体会文章运用的环境描写,联想与想象等写法手法,逐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整体感知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感:温暖、友谊和乐观。  说明: 《 哦!冬夜的灯光》是一篇字里行间洋溢着真挚情感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不必首先直面于对文字的解读,可先创设一种情境:用以“爱”为主题的音乐作为教学导入的背景音乐,以“爱”为主题的生活实录故事作为教学的开场白。然后教师可抓住情节线和情感线,引导学生用朗读、圈划、批注的学习方法,从文字里感受着医生和农家们的平凡。学生的眼前会逐一呈现一幅幅揪心又动人的画面:一个荒凉偏僻的小镇,一个寒风呼呼的夜晚,一个充满爱心的医生,一群富有爱心的农家们演绎着人间一段最真、最善、最美的感情。随后学生继续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质疑,进一步体味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感受医生和农家们一举一动中所透射出的朴实,一种想别人所想的最真挚的朴实,正是因为这种朴实的平凡,才孕育了这般爱的伟大,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知作者笔下所表现出的美好情感:温暖、友谊和乐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用朗读、圈划、批注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质疑、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教学形式,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美好情感。   2.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联想和想象等写法手法,表现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情景创设 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这个地球上,每天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的跋涉飞雪传心的邮递员王顺友”;“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的丛飞”;“她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的大山里第一位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些都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的其中几位。(展示多媒体课件) 在英国作家莫里斯・吉布森的作品里,有这样一位医生,有这样一群农家们,他们同样在用自己的爱心演绎着一段浓浓的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哦!冬夜的灯光》。(板书课题及作者) 观看多媒体课件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中,唤醒已有的情感积累,为课文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散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学生在文中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相关语句的旁边进行批注。 1.集体散读课文 2.扫除文字障碍(容易写错的字):偏僻,厉害;引擎,熄灭,碾雪 3.谈感受 4.圈划 感动理由可能会有: 一、平时一入夜,荒野漆黑一片,当医生半夜开车去求医的人家时,沿途农家灯全部打开了; 二、平时农家用灯很节约,但给医生引路,他们把灯全部打开; 三、当医生给孩子看完病开车回家时,沿途农家的灯仍然开着,人们用自己的灯光护送医生,医生的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了,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 四、平时,医生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 五、医生在给孩子看完病后完全可以留下来,等天亮再回去,但是他没有,他心里想的是:说不定还会有病家来求诊。 在朗读的基础上,扫除文字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圈划、批注,使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读质疑小组交流 你在阅读时,对文中哪些地方产生过疑惑?请写出你所质疑的问题,并在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疑惑: 1.文章第四小节具体写病家告诉“我”他的家怎么走,而且病家认为很容易找,“我”却给他搞得糊里糊涂,路真的容易找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不容易,表明去农家的路难认,突出灯光的作用。) 2.文章第八节为什么要写“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侯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用农家平时用电的节约更能突出西部农家的互助、温暖、友谊。) 3.文章第十小节 中写到:“我就发现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句中的“恐惧”和“忧虑”分别指什么?(“恐惧”指外面已经下大雪了;“忧虑”指复杂的乡村,乡路,不认得路回去。) …… “学贵有疑”,学生在自我感知、体验的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问题,他们更愿意由自己、伙伴、老师共同来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   筛选信息 集体探究 每个学习小组筛选出最具价值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有的疑惑: 1.为什么偏僻、寒冷、荒凉的小镇在“我和我的妻子”心中充满了温暖、友谊和乐观?(文章写小镇的荒凉,实际是为了和小镇上人们的热情形成对比,在对比中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对环境的描写主要是突出环境的“冷”与人情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暗”又更加突出了深夜中灯光的“亮”。) 2.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用阿瑟查普曼的诗,其用意是什么?(从内容上说,阿瑟查普曼的这几句诗,截取了“握手”与“笑容”两个意象,非常简洁、有力的传达出了西部地区人们品质的善良与淳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支持与关爱。 从结构上说,诗中所说的笑容的“长久”,握手的“有力”,与第一段中“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一脉相承。 从表达效果上说,文章至此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3.文章以“哦!冬夜的灯光”为题,有着怎样的含义?(本文以“哦!冬夜的灯光”为标题,蕴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指在一个风雪冬夜,农家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冬夜”又喻指黑暗、寒冷,“灯光”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关爱的友情,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 师生共同参与从学习小组中筛选出来的最具价值的问题,在集体中进行讨论,使学生完成“自我感知”―――“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的三步教学体验,形成了浓浓的“自我教育”的氛围。   再次朗读 深层领悟 请学生自由朗读文中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加深情感体验 学生有感情的畅读 进一步体验文字表面和文字背面的含义,让感动久久地烙在心里。 练口训练能力迁移 在我们的身边,每天也都在演绎着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请大家一起来说说最感动你的身边人是谁?为什么? 在教师以“爱”为主题的背景音乐下,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使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感悟身边的美。 课后作业 1.请在课外查找、收集有关 “爱”的歌曲,“爱”的诗歌,“爱”的故事。 2.自选题:(1)继续发现身边的“感人”故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2)悄悄为他人做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并把它写下来,作交流。 按照要求,自行选择完成作业,实现阅读和实践相融合。 发现“爱”,感受“爱”,更需“传递”爱

    孔乙己课件【篇10】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孔乙己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认识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牺牲者的血淋淋的悲惨画面。至此,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也就大体完成了。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2、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这一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有人说:“写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正是从这个方面,作者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是的,孔乙己仅仅拿了几本书,就被了举人私设公堂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一脚踢出门了事,连富人家一条狗也不如!这说明丁举人这条横行一方的恶狼,是致死孔乙己的直接凶手。他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残害黎民,确实是他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成为“丁举人”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能离开作品的实际来架空分析。分析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决不能忽视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情节的。这一重要情节,作品里既没有直接交代,也不是正面描绘,而是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平常搭话中透露出来的。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对孔乙己遭受那么大的冤屈和灾难,在熟识的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和同情;而对了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的地步!这是小说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独运特别照亮主题的地方。所以我们认为,与其说了举人残害孔乙己是“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又作了进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说作品最后通过他残害孔乙己在社会上竟然间无反响这一点进一步显豁主题,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迫切任务更恰切些。

    3、怎样理解“短衣帮”的“笑”?

    分析:《孔乙己》中传出的笑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长衫人物和掌柜们的笑声,这笑声在孔乙己被打成残废、蠕动在死亡线上时显得特别起劲,这笑声里抖动着剥削阶级的残忍和冷酷,这笑声里震颤着“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残暴。”另一种是短衣帮们的笑。孔乙己穿的虽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站着喝酒”,说明他没有挤进长衫主顾的行列,而和短衣帮相近。短衣帮和孔乙己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几乎处在同一层次上,那么,短衣帮笑孔乙己什么呢?

    有些文章认为,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蔑视的感情的流露。应该说这仅仅是笑声所包含的一个内容。短衣帮的笑声所深蕴的内涵远非这一点。孔乙己这样一个备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残害的“苦人”,本应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穷酸。特别是孔乙己的最后一次露面,情景更是凄惨,孔乙己被打断了双腿,是用手爬到酒店的,他已经陷入绝境,可是店掌柜还要逼债。面对这一人间惨象,穷苦人们仍是报之一“笑”。作者反复描写短衣帮的奚落,表达了更深播的思想。其一,揭示短衣帮这样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意在抨击整个吃人的封建制度。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孔孟之道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被压迫人们,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其二,揭示不幸人们的“病苦”,目的在唤醒他们的觉悟。鲁迅曾说,他的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表明鲁迅对群众的落后不是抱着嘲笑态度,而是进行严肃的思考,探索“疗救”的方法,使群众从封建思想桎梏下挣脱出来,去担负起改造整个病态社会的责任。

    4、这篇小说有哪些语句难以理解?

    分析:

    (1)“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排”这个动作处在孔乙己被人们嘲笑的环境里做出,它表现了孔乙己当时怎样的心态,人们的理解是有分歧的。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理由如下:

    其一,从孔乙己的思想性格来看,他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是深受封建文化、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穷知识分子,他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信奉“君子固穷”。因此,值得他炫耀的并且已经炫耀了无非是“读书人”这一身分:他不肯脱去那件又脏又破但标志着读书人身分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在小伙计面前吹嘘“回”字的四种写法……他不可能以钱为荣,况且他也无钱去炫耀。

    其二,从场合看,他也不会炫耀有钱。孔乙己一到酒店就被人嘲弄、取笑,应该说,他很窘迫,不会洋洋自得,甚至连回敬几句的勇气也没有。只能不予理会,怎会在此种场合显示阔气、炫耀自己呢?

    其三,就钱的来路及数目来看,他也不会炫耀。孔乙己“好喝懒做”,“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了”,便“偶然做些偷窃的事”,虽然他的钱不都是偷来的,但是,在众人的眼里,他的钱是不干净的,也许他自己也知道,因此,即使有钱他也不会在众人面前炫耀,更何况他只有九文大钱,与那些穿长衫的人比,不知寒酸多少呢。

    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细节呢?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察:

    ①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因此,我认为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②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是给伙计看的,似乎告诉伙计:九文,一文不少,请看清啊。意在表现他的“清白”,不做假。

    (2)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是《孔乙己》一文的结束语。“大约”是表或然判断的,“的确”是表实然判断的。一般说,这两类互相矛盾的词语是不能用在同一个句子中的。然而,我们在这篇小说结尾处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不认为语法和逻辑上有问题,反而觉得别有一种味道,有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

    这一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确”是对“孔乙己死了”的肯定,而“大约”又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揣测。从语法上分析,“的确”是对“死了”的修饰,作“死了”的状语,而“大约”是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修饰,是全句的状语。

    上面只是对这个句子本身进行静态分析,我们再从上文所叙述的情节发展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一组矛盾的词语,进行动态的分析。

    在小说的中间部分(即酒客议论孔乙己偷了举人家被打折了腿的一段中),已经有人说过孔乙己“许是死了”的话。但这个揣测被推翻了,因为中秋过后,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里来喝过一次酒。从此以后,孔乙己再也没有出现过。酒店掌柜在年关和第二年的端午还一直惦记着孔乙己所欠的十九个钱,然而到了中秋却不再说起,这就含蓄地表明掌柜对这十九个钱已不存指望了,因为掌柜已经猜测到孔乙己这回可真的“死了”。作为酒店中小伙计的“我”,对掌柜今年“中秋可是没有说”起孔乙己的含义当然是理解的,而且又经“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的证实,所以“我”终于断定“孔乙己的确死了”。显然,“的确”一词,是承前文而来的,这种对孔乙己结局的交代,是完全符合“我”当时的想法的。从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来看,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腿未打折,他的生计已很艰难,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别无生路,“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归结。那为什么用“大约”来表示对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猜测呢?因为在咸亨酒店里出入的人谁也没有看见过孔乙己死了的现场,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音讯,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所以小伙计悬想孔乙己悲惨结局时用了一个“大约”,表示一种推测。

    类似这一句的形式,在鲁迅别的作品中还可找到。例如《阿Q正传》中:“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父亲的病》中:“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类句子是有规律的,一般后面的“的确”或“确凿”一类词,常常是针对文中提及的一种说法或想法的肯定,而前面的“大约”“似乎”一类词,则常是在婉转推测的语气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布置预习(可在课前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一预习提示”的要求,认真做好预习,重点要求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和小说是怎样描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

    2、导入新课(先板书课题)。

    (1)可先提问学生,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作品,(主要指小说和散文、杂文)你读过的鲁迅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的鲁迅,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鲁迅一生写了三十多篇小说,他对友人说,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对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2)介绍作者写作《孔乙己》的时间、背景和写作用意。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小说。《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夜。当时,陈独秀、李大钊正以《新青年》为阵地,领导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孔孟之道进行猛烈的抨击。

    本文最初发表时,篇末有作者的《附记》,其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关于“鲁镇”和“咸亨酒店”:

    ①文中所提的“鲁镇”,在作者的小说中有好几处提到,实在是一个创造的地名;我想这个地名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作者的父亲故乡(绍兴城内都昌坊口)和母系故乡(绍兴东皋乡安桥头)的混合体,我们到那两处附近去,一定可以寻到许多迹象。

    而“咸亨酒店”却是一个真店号,就在都昌坊口,作者故里的斜对门,我还见过多少回,大概至今还在,这种小规模的老字号是不大容易倒闭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②“鲁镇”虽然含点“故乡绍兴”的意思,可是《孔乙己》,并不是写真人真事的“通讯”“报告”。……结合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像《风波》和《祝福》来看,所谓“鲁镇”,可以认作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代名词。……可见,“鲁镇”的确不是专指绍兴的。

    关于“孔乙己”的原型:

    《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我,也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3、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4、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6、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7、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小结:这篇小说,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8、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为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①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②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份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9、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小结:“终于”强调一直“没见他”;由于又没有确实消息,故用“大约”表推测。联系前文:“也许是死了”、“已经不成样子”、“还欠十九个钱”、“终于没有见”,此处选用“的确死了”表示推测的可靠。小说以这一含蓄语句作结尾,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孔乙己的悲惨结局,思索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言虽尽而意无穷。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小结: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小结:“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能……”,“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孔乙己还欠十九……”,这些话揭示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他存在的全部价值只是“十九个钱”。当“十九个钱”从粉板上拭去时,他便从那冷酷的社会上消失了。孔乙己是被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而死的,是被罪恶的封建社会所吞噬的。

    10、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孔乙己课件【篇12】

    学习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蕴涵文字中的古代政治家的政治抱负和思想情怀。

    一、 导入: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究竟这水、这楼因这文而出名,还是范仲淹这《岳阳楼记》因这水、这楼出名,读完这篇千古传诵的名篇,你也许就不难判断了。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人是环境的产物,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阅读完,也许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会有所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他的思想,一个高尚的行为取决于一颗高尚的灵魂、一个崇高的信念。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2、 翻译、理解:

    1)为什么藤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2)“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3)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4)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5)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会是怎样的情形,试运用想象描述一下。(不拘一格)

    一、 细品3、4段,体味“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怀:

    1. 导入:

    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会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各有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 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讨论:(1)这两段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中的虚景?为什么?

    (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两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喜悦的心情了。”

    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学生试译,要求在直译的前提下,译成优美的写景片段。(10分钟)(小组交流)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4)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那么,作者是否赞同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呢?请欣赏文章最后一部分。

    一、齐读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学生讨论、归结: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讨论、归结: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学生归结: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四、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孔乙己课件【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这篇课文,能够用以指导学生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透过小说的人物的刻画,能够了解小说反映出社会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小说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孔乙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解他的性格,悲剧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推及其他方面,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两个方面:

    A:能力目标: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B: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即:掌握小说基础知识的,以及掌握评析小说的方法。

    而本课的难点就是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法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3)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什么叫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词语拼音障碍。

    (2)大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环境。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3)、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试从文中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生七嘴八舌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师生共同从文中总结任务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4、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5、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生死结局的探讨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不同: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穿着。

    从不拖欠酒钱到十九个钱一直未还。

    忍辱常来酒店喝酒到不再来喝酒。

    三次分辩的不同。

    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制造者。

    四、板书设计

    孔乙己(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乙己课件【篇14】

    第5课孔乙己

    教学内容

    本文在教材第28―35页。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文章通过对一个

    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较深的迂腐窘迫而又自命清高的旧知识分子的刻画,反映了当

    时整个社会的环境和当时整个国民的心态,表达了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1.通过学习掌握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2.认真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

    感。

    3.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

    4.学习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

    1.学生先查找文章中的生词,为读懂文章作准备。

    2.先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大致了解文章的线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物进行分析。

    4.通过分析人物找出决定人物命运的原因。

    5.研究作者的情感及其要表达的思想。

    1.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培养他们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情和理解弱者。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认真分析非主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态度和影响。

    1.搜集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文章风格的有关资料。

    2.把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准备好,上课时给学生进行说明。

    1.在课前把课文认真阅读一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作者和他的文章风格、社会背景。  1.认真听讲,与自己的了解进行对照。

    2.让学生回答故事发生的开端和线索。    2.回答教师的提问。

    3.对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描写方     3.分析人物,学习描写方法。

    法。

    科举制度。19科举制度废除。

    2.让学生从前三段中找出故事发生的、

    3.让学生分析长衫主顾和短衣帮的区。

    &

     

    孔乙己课件【篇15】

    第5课敬业与乐业

    本课在第22―29页。这是一篇演讲词,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角度,引用古典格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是责任感,乐业就是兴趣。”

    1.掌握旁鹜、亵渎、强聒不舍、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掌握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能够记忆文中引用的古典格言,并理解其意义。

    1.通过概括归纳作者引用的格言和故事,学习两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

    2.针对文章观点,结合时代发展和自身体会,展开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

    1.体会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乐业”的生活原则,感悟人生价值。

    2.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3.通过合作交流,认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职业观乃至生活观的影响。

    1.全面掌握文章引用的古典格言,了解文中提到的典籍和历史人物。

    2.结合文章题目,掌握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以及每个分论点的论证过程。

    1.理解作者所阐释的“敬业、乐业”的观念。

    2.结合自己的认识,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审视这个观念。

    1.通过了解作者和解读题目,直接进入1.结合预习和以往的知识积累,认识作

    课文教学。                             者,理解题目。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  2.积极讨论,掌握文章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3.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      3.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用笔标示格言

    格言和故事。                             和故事。

    4.通过问题设计,分析作者如何阐述        4.通过作者引用的'格言和事例,学习作

    “敬业”观。                            者是如何阐述“敬业”观的。

    1.调动学生,共同走近梁启超。

    1.结合预习,互相交流,了解作者。

    讲的对象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

    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中的“安其居,乐其业”。

    惟吾蜩翼之知”、曾国藩的“坐这山,

     

    【孔乙己课件实用十五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