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化学教案范本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14

    化学教案范本。

    如果您在寻找优质文章建议您阅读“化学教案”。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师编写教案的态度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方法让您掌握实用技能!

    化学教案(篇1)

    本周,来自于师大的巡回老师来到了我们的学校,由于考试时间的原因,我们没有进行讲课,而是就讲过的课进行了说课,关于这次的说课我的主题是刚讲过不久的《空气的成分》这节课,下面是我对本次说课的反思。

    在说课的开始我首先就本节课在课本中的意义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等知识,之后还会学习空气中的成分如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在整本书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的有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之后又关于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但通过这次说课我才清楚,在目标的制定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不需要按照三维目标的规则进行书写和安排,但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实际,安排合理。之后我又进行了学生的学情分析。指导老师指出我安排的环节有失误,应该先说学情,教学分析最后说教学目标并且在说课中,应该先整体说课稿中,关于分析占得篇幅过多,没有强调说课过程的主体作用。

    之后,我又进行了新课的引入,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从实际出发,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先从日常生活中了解空气,用人们感受到风吹到脸上时的触感来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由此,引本节课的知识,让同学来思考一下空气的成分。指导老师提出我的`引入是让同学们较为容易理解的,学科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便于学生学习,这样让同学们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化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后,再就拉瓦锡的实验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由于学生还未接触压强的相关知识,有关的原理我利用填充面粉的类比来讲述的,讲解时间过长,也过于抽象。在学生简单理解了原理之后,让学生迅速又阅读书上红磷的相关实验,但关于整体的教学过程,指导老师也指出说课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过程,而我关于这方面的叙述不够具体,过于表面化,没有理解说课的主要含义。

    同时,这次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在说课过程中,要少说结论性语言,要多从实际出发,特别是清楚地明白了在讲课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要让他们参与进来,自主的学习,而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在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需要进步的地方,感谢这次的指导让我能发现问题并有机会去改正问题。

    化学教案(篇2)

    电解属于电化学的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电解与物理学科中的电学、能量的转换有密切的联系,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知识综合运动。电解教学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电离平平和原电池知识后教学符合化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本节教材可分为二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本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须+选修)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该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平台。本人采用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然后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应用中;力求做到“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2)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

    (3)知道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以及阴、阳极上产物的分析判断。

    (4)初步掌握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5)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投影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电能,我们把实现这种转化的装置叫原电池;我们也知道:能量之间可以实现相互转化。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呢?在初中,我们接触了电解水,当电流通过水时,水被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那么,当我们把电流通过水或水溶液时,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电解池。

    【投影演示实验】提醒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板书:实验)

    【演示实验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电解槽中,浸一会儿取出。

    (引导学生观察碳棒表面上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结论:碳棒和氯化铜不反应。)

    【演示实验2】用导线连接两根碳棒后再浸入CuC12溶液一段时间,取出观察。

    【演示实验3】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让不家务事观察两极的现象。(提醒学生连接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的两极)

    [找学生回家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学生发言】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铜),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问题】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了什么过程?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师生小结】(投影实验装置)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投影设问1】氯化铜固体即使在加热的时候也很难分解,为什么其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会分解成铜和氯气呢?

    【投影设问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

    1)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

    2)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当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

    3)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3、想一想,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讲座回答如下问题,教师及时点评。

    【投影】链接运画投影“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让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加深对电解过程的微观与宏观认识。

    【讲述】为了与原电池的两电极区别,我们把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与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阴、阳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教师纠正。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当电流通过氯化铜电解质溶液时,离子定向移动到阴、阳两极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过渡】大家能明白什么是电解,什么是电解池吗?

    【板书】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投影设问3】思考2:根据以上电解氯化铜的装置,以及联系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你能否总结出电解池的一般构成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予以适当引导。

    【投影设问4】思考3:在电解过程中,电子、离子是如何移动以形成闭合回路的?

    (再次投影“微观模拟”,分析总结电解过程中电子、离子的移动方向)

    【投影设问5】思考4: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移动到两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阳离子移向阴极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移向阳极后,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我们把阴离子失去电子而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叫放电。

    【投影设问6】思考5:在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Cu2+、H+,阴离子在OH-、C1-,为什么首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在阳极上放电的是C1-而不是OH-?离子的放电——也即离子的得失电子有先后顺序,那么,离子的放电先后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教师引导分析。

    【学生回答】离子的放电先后应是由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决定的。

    【点评归纳】影响离子放电顺序的原因有很多。高中阶段,我们仅讲座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对其影响。根据氧化还原的知道,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离子的放电顺序不同,氧化性强的离子先得电子,还原性强的电子先失电子。所以在CuC12溶液中Cu2+和C1-先放电。

    【师生小结】共同总结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H+(浓度较小时)

    S2->I->Br->C1->OH->(含氧酸根)>F-

    【讲述】教师对上述离子放电顺序作简单的说明。

    【投影设问7】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氧化钠,其结果又如何呢?试写出电极反应。

    【投影设问8】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硝酸银,其结果又如何呢?试写出电极反应。

    1、用石墨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和电解总反应。

    CuBr2 Na2CO3 CuSO4 H2SO4 NaOH HC1

    2、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H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3、结合已经学习的原电池,查资料自主列表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的联系与区别。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引导,讲座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有目的的知识归纳,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电解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案例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视觉上能让学生感知阴、阳离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然后再运用到实际应用中;遗憾的是:实验仪器不足,使学生不能自主实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电极:阴极:与电源“-”相连,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3)有外加直流电源,并形成闭合回路、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

    S2->I->Br->C1->OH->(含氧酸根)>F-

    化学教案(篇3)

    烃的燃烧通式是:CxHy + (X+ )O2 XCO2 + O2

    1)当温度高于100℃,生成物全部是气体,气体体积变化量为:△V=V前-V后 =1- 分三种情况:

    ①当y=4时,△V=0,体积不变。

    ②当y0,体积减小。

    ③当y>4时,△V

    通常把△V=0的情况称为氢4规律,即分子中含有4个氢原子的烃分子在温度高于100℃时完全燃烧,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如CH4、C2H4、C3H4等,与碳原子数无关。反过来也可以根据燃烧前后体积不变来判断烃的分子组成。

    2)当室温(或者低于100℃)时烃完全燃烧,由于水是液体,体积计算时水的体积被忽略,则△V=1+ ,此时,△V均大于0,即体积不会不变,也不会增加,只能减小。

    ①物质的量相同的烃,(X+ )越大,耗氧量越大,若两种烃(X+ )相等,则耗氧量相同。

    ②质量相同的烃, 越大,(相当于含氢量大),则耗氧量越多,若两种烃的 相等,质量相等,则耗氧量相同。

    ③质量相同的烃, 越大,(相当于含碳量大),则生成的二氧化碳越多,若两种烃的 相等,质量相等,则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均相等。

    4)任意比混合方面的潜在规律:

    ①最简式相同(如C2H4和C3H6等)的两种有机物以任意比混合,只要总质量固定,必然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完全燃烧后产生CO2的量是一个定值。

    ②分子中具有相同氢原子数的两种有机物,以任意比混合,只要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固定,燃烧后产生水的量是一个定值。

    【典型例题】在常温常压下,取下列四种气态烃各1mol,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剖析】选D,依据规律:物质的量相同的烃,(X+ )越大,耗氧量越大,即可得到答案。

    【变式训练】若1mol某气态烃CxHy完全燃烧,需用3mol氧气,则( )

    A、x=2 y =2 B、x=2 y =4 C、x=3 y =6 D、x=3 y =8

    【剖析】选B,由题意知,X+ =3,讨论:x=1时, y=8(不存在);、x=2时,y=4(乙烯);、x=3时,y=0(不合理)

    【思维提示】1)解题时,根据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进行计算,此时应注意反应条件,100℃以上水为气态,100℃以下水为液态,

    2)烃类燃烧通式的计算可用于混合烃平均分子式的计算。

    化学教案(篇4)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试管架。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1、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3、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4、资料“绿色化学”。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得提倡的。

    化学教案(篇5)

    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细胞中,是构成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物质和功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

    第一节课:

    第一节概述

    一、蛋白质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1.什么是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是由许多不同的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一条或多条肽链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2.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1)酶:作为酶的化学本质,温和、快速、专一,任何生命活动之必须,酶的另一化学本质是核酸不过它比蛋白质差远了,种类、速度、数量。

    2)免疫系统:防御系统,抗原(进入“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和有机体),发炎。细胞免疫:T细胞本身,分化,脓细胞。

    体液免疫:B细胞,释放抗体,导弹,免疫球蛋白(Ig)。

    凝血:

    3)运动:肌肉的伸张和收缩靠的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互动的结果,原生质环流。

    4)物质运输:运输氧的Hb,Mb,NGB。

    5)激素:胰岛素。

    6)基因表达调节:操纵子学说,阻遏蛋白。

    7)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NGF(神经生长因子),促使细胞分裂。

    8)信息接收:激素的受体,糖蛋白,G蛋白。

    9)结构成分:胶原蛋白(肌腱、筋),角蛋白(头发、指甲),膜蛋白等。生物体就是蛋白质堆积而成,人的长相也是由蛋白质决定的。

    10)贮存物质:N、C来源。

    11)精神、意识方面:记忆、痛苦、感情靠的是蛋白质的构象变化,蛋白质的构象分类是目前热门课题。

    12)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只有不确切的少量证据。如库鲁病毒,怕蛋白酶而不怕核酸酶。因此:

    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大多数蛋白质含氮量较恒定,平均16%,即1g氮相当于6.25g蛋白质。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样品中的含氮量?6.25

    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由50个以上氨基酸残基组成。

    3.蛋白质的其他组分

    1)简单蛋白质

    全部由氨基酸组成。

    2)结合蛋白质

    含有氨基酸部分和非氨基酸部分。

    非氨基酸部分:糖、脂、核酸、辅因子

    三、蛋白质的分类

    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形状分类。

    化学教案(篇6)

    --思路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力争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使教学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统一。基于以上思想设计此课,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课  题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授课人  赵军红

    学  校  黑龙江大庆市祥阁学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 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重点

    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研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难点

    探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学习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讨论归纳。

    仪器、药品

    烧杯、烧瓶、锥形瓶、试管、集气瓶、玻璃片、长颈漏斗、水槽、酒精灯、导管、铁架台、注射器、胶塞(单孔、双孔)、点滴板、药匙、较头滴管等仪器;大理石、石灰石、碳酸钙粉末、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稀硫酸、石灰水等药品。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演示:在盛有稀盐酸的烧杯里放一个鸡蛋。

    提供各种仪器和药品,检验生成气体,并为学生提供反应原理。

    问:你知道产生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提供多种药品、仪器,鼓励学生缜密思维、大胆尝试、科学总结。

    指导学生讨论,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意见

    对各组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体会。

    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

    学生回忆并进行比较。

    分工合作,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仪器并进行制取。

    进行讨论,并进行交流。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及知识的总结,并写出探究报告。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探究能力。

    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使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具有评价意识,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全面学习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

    化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思考]下列物质的晶体,哪些属离子晶体?离子晶体与离子化合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性质解释硬度()熔沸点()溶于水()熔融()离子晶体溶解性差异较大:NaCl、KNO3、(NH4)2SO4_______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化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及用途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存在和保存方法

    3.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保存和用途的思维方法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化学美

    二、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品

    学生实验用品:钠、酚酞、小刀、镊子、滤纸、烧杯、玻片、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演示用品:钠、酚酞、玻璃钠柱、锥形瓶、漏斗、导管(带尖嘴)、大头针、小灯泡、导线、电源、电极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又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

    [板书]第二章碱金属

    [设问]碱金属的家庭成员都有哪些呢?(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后回答,并写出其元素符号)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金属——钠。

    [板书]第一节钠

    [学生实验]请用镊子从你们桌上的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液体(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片上,用小刀切割,并仔细观察新切面的颜色(把切下的一小块钠留在玻片上)。

    [设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钠的哪些性质?(钠的新切面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能用刀切,说明钠的硬度小)

    化学教案(篇9)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电解属于电化学的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电解与物理学科中的电学、能量的转换有密切的联系,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电离等知识综合运动。电解教学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电离平平和原电池知识后教学符合化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规律。本节教材可分为二个部分:电解原理、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计思路】

    本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须+选修)选修4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三节《电解池》中的第一课时内容。该内容是中学化学中电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解知识平台。本人采用实验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一系列的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升华,然后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应用中;力求做到“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的原理。

    (2)能够准确判断电解池的阴、阳两极。

    (3)知道惰性材料做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以及阴、阳极上产物的分析判断。

    (4)初步掌握书写两极所发生的反应及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会判断两极所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5)通过一些设问及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总结的能力,以及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投影及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的过程,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渗透由现象看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离子放电顺序、电极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讨论

    【教学用具】 电解槽 碳棒(4支) 学生电源 导线

    氯化铜溶液 KI-淀粉试纸 烧杯 玻璃棒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引言】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化学能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电能,我们把实现这种转化的装置叫原电池;我们也知道:能量之间可以实现相互转化。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呢?在初中,我们接触了电解水,当电流通过水时,水被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那么,当我们把电流通过水或水溶液时,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课题:电解池。

    【板书】 第三节 电解池

    【投影演示实验】提醒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板书:实验)

    【演示实验1】将两根碳棒分别插进电解槽中,浸一会儿取出。

    (引导学生观察碳棒表面上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结论:碳棒和氯化铜不反应。)

    【演示实验2】用导线连接两根碳棒后再浸入CuC12溶液一段时间,取出观察。

    (碳棒表面也没有新物质生成。结论:没有构成原电池,不发生反应。)

    【演示实验3】浸入CuC12溶液的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电源,让不家务事观察两极的现象。(提醒学生连接的是交流电还是直流电的两极)

    [找学生回家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教师适当进行补充。]

    【学生发言】一个碳棒覆盖有一层紫红色物质(铜),另一个碳棒表面有小气泡生成,。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检验产生的刺激性气体,试纸变蓝色,说明该气体是氯气。

    【问题】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我们发现了什么过程?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师生小结】(投影实验装置)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氯化铜溶液受到电流的作用,在导电的同时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铜和氯气。

    【投影设问1】氯化铜固体即使在加热的时候也很难分解,为什么其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会分解成铜和氯气呢?

    【板书】(电解氯化铜溶液原理)分析

    【投影设问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1、通电前

    CuC1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作如何的运动?

    2、通电中

    1)溶液中的离子运动情况有何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变化?

    2)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子流向如何?当阴、阳离子移向碳电极表面时,哪些离子发生了变化?

    3)你能写出两个碳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指出反应的类型吗?总反应如何呢?

    3、想一想,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讲座回答如下问题,教师及时点评。

    【投影】链接运画投影“电解氯化铜微观模拟”,让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加深对电解过程的微观与宏观认识。

    【讲述】为了与原电池的两电极区别,我们把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与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

    【板书】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阴、阳两极上的电极反应,并指出反应类型。教师纠正。

    【板书】阳极:2C1-2e=C12↑ (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总反应:CuC12电解Cu+C12↑

    【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当电流通过氯化铜电解质溶液时,离子定向移动到阴、阳两极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在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过渡】大家能明白什么是电解,什么是电解池吗?

    【板书】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投影设问3】思考2:根据以上电解氯化铜的装置,以及联系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你能否总结出电解池的一般构成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予以适当引导。

    【板书】3、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1)两个电极(能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

    (2)电解质

    (3)有外加直流电源,并形成闭合回路

    【投影设问4】思考3:在电解过程中,电子、离子是如何移动以形成闭合回路的?

    (再次投影“微观模拟”,分析总结电解过程中电子、离子的移动方向)

    【板书】4、电子的流向

    阳极 → 电源正极 电源负极 → 阴极

    5、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 → 阴极 阴离子 → 阳极

    【投影设问5】思考4:电解质溶液中的阴、阳离子分别移动到两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讲述】阳离子移向阴极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阴离子移向阳极后,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我们把阴离子失去电子而阳离子得到电子的过程叫放电。

    【投影设问6】思考5:在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有Cu2+、H+,阴离子在OH-、C1-,为什么首先在阴极上放电的是Cu2+而不是H+,在阳极上放电的是C1-而不是OH-?离子的放电——也即离子的得失电子有先后顺序,那么,离子的放电先后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相互讨论,思考。教师引导分析。

    【学生回答】离子的放电先后应是由离子的氧化性,还原性相对强弱决定的。

    【点评归纳】影响离子放电顺序的原因有很多。高中阶段,我们仅讲座氧化性和还原性相对强弱对其影响。根据氧化还原的知道,离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不同。因此,离子的放电顺序不同,氧化性强的离子先得电子,还原性强的电子先失电子。所以在CuC12溶液中Cu2+和C1-先放电。

    【师生小结】共同总结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

    【板书】6、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上放电顺序(得电子先后)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H+(浓度较小时)

    阳极上放电顺序(失电子先后)

    S2->I->Br->C1->OH->(含氧酸根)>F-

    【讲述】教师对上述离子放电顺序作简单的说明。

    【投影设问7】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氧化钠,其结果又如何呢?试写出电极反应。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评。

    【投影分析】

    【投影设问8】在电解氯化铜溶液的装置中,若把电解质换成硝酸银,其结果又如何呢?试写出电极反应。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评。

    【投影分析】

    【课常小结】(略)

    【投影作业】

    1、用石墨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解时的电极反应和电解总反应。

    CuBr2 Na2CO3 CuSO4 H2SO4 NaOH HC1

    2、在利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氢气和氧气时,一般不直接电解蒸馏水,而是电解HaOH溶液或H2SO4溶液,你知道为什么吗?

    3、结合已经学习的原电池,查资料自主列表比较原电池与电解池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演示实验,启发引导,讲座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它重在探究重实践。在实验探究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更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积极性。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局面,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有目的的知识归纳,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电解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案例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在视觉上能让学生感知阴、阳离子得失电子的情况,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常见离子的放电顺序,然后再运用到实际应用中;遗憾的是:实验仪器不足,使学生不能自主实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电解池

    实验:

    分析:

    电极:阴极:与电源“-”相连,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泊“+”相连,2C1-2e=C12↑,发生氧化反应

    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2、电解池: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1)两个电极(能导电的金属或非金属)

    (2)电解质

    (3)有外加直流电源,并形成闭合回路、

    4、电子的流向

    阳极 → 电源正极 电源负极 → 阴极

    5、离子的移动方向

    阳离子 → 阴极 阴离子 →阳极

    6、离子的放电顺序

    阴极上放电顺序(得电子先后)

    Ag+>Hg2+>Fe3+>Cu2+>H+(酸)>Pb2+>Sn2+>Fe2+>Zn2+

    阳极上放电顺序(失电子先后)

    S2->I->Br->C1->OH->(含氧酸根)>F-

    化学教案(篇10)

    2Na+2H2O====2NaOH+H2↑

    [投影讨论]1.根据以上实验讨论及分析,你觉得钠的化学活性怎样?并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Na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结论]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设问]通过对钠的性质的讨论,并参阅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投影]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钠的存在及用途

    [学生回答,投影并板书]1.钠在自然界以化合态存在,主要存在于NaCl、Na2SO4等物质中,由于钠的性质活泼,所以须密闭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用途

    a.制过氧化物

    b.Na—K合金用做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c.制稀有金属如Ti、Ta、Ni等

    d.制高压钠灯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布置作业]1.钠能否和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说出理由。

    2.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火?

    3.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及现象。

    化学教案(篇1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一、使用说明:阅读课本7 页— 9页,认真分析填下列表格,并独立完成以下预习内容。

    (1)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不同,通过加热到 使沸点低的组分先汽化并随蒸汽通过 冷凝下来,从而实现与沸点高的组分分离开来。用蒸馏的方法可除去 、 或 的杂质。

    (2)主要仪器:

    1、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滴入几滴稀硝酸和几滴AgNO3(硝酸银)溶液。

    2、在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自来水,再加入几粒沸石,按图1-4连接好装置,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加热烧瓶,弃去开始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3、取少量蒸馏出的液体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几滴AgNO3溶液和几滴稀硝酸。(得到的液体中含有Cl-吗?)

    (1)概念:萃取是利用物质在溶剂里的 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分液是将萃取后液体分离开的操作。

    (2)主要仪器:

    1、冷凝管有何作用? 2.、你知道该怎样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 吗?

    3、从碘水中提取碘时,能不能用酒精作萃取剂?为什么?分液时,上下层液体如何取出?

    【化学教案范本】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