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地理鲁教版教案4篇
  • 地理鲁教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06

    地理鲁教版教案4篇。

    这是一篇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认为非常优秀的“地理鲁教版教案”文章值得一读。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要获取更多资讯请到我们的官方网站!

    地理鲁教版教案【篇1】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一)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三)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客观上:对所学习的知识一目了然,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地理鲁教版教案【篇2】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工业生产活动

    (一)工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工人(工人、技术人员等)使用电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工业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二)工业的投入—产出

    共同投资工业生产:土地、原材料(件)、水、工、电、资等

    ③ 副产品:工业三废(处理达标排放**利用)

    (3) 工业生产的特点是:1)区域灵活性;

    ② 季节性连续生产(部分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除外);

    ③ 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④科学技术投入加大

    (四)分类

    1、按投入分,工业的不同类型

    资源密集型产业(如矿业、糖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加工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

    能量密集型工业(如有色冶金)。

    思考:以下部门应该属于什么样的部门?(连线)

    工业生产工业类型地区分布

    a、 卫星制造技术密集型工业技术发达地区

    b、 水果罐头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c、 大型乙烯生产基地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区

    d、 家电装配资源密集型产业

    e.有色金属冶炼能源密集型工业经济水平高地区

    f.精密光学仪器厂

    2、按产品用途分类

    轻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生活(主要是生活资料);重工业-产品主要用于生产(主要是生产资料)

    3、按生产对象分类

    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业

    (五)工业的发展

    1工业部门越来越多,资源投入越来越少,科技投入越来越多。

    2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利用率和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如垃圾发电厂

    三。行业对劳动力数量和物质投入的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知识和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4产业布局在扩大,但仍然集中

    世界上有四大工业区:欧洲工业区、北美工业区、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日中工业区

    (1) 分布:集中分布(欧洲、北美、日本、中国、俄罗斯和乌克兰)

    (2)主要国家工业扩散方向

    美国——东北部有工业区向西部和南部扩展;日本-领土的南端和北端;

    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以东;德国----由北向南扩散;中国----由东向西扩展

    5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发达国家:70年代后衰落,发展中国家:崛起(工业化进程)

    6工业生产方式从标准化向产品定制发展

    生产标准化决定于卖方市场; 定制品决定于买方市场

    (六)、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对比

    二、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读下面两幅图,填出下表

    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原材料、电力(能源)、劳动力、市场

    交通、土地、水、**和政策等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原材料对厂址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厂址的影响逐步加强。

    (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

    2交通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三。工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但对劳动力数量和体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弱

    4.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5.环境和政策因素不可忽视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

    **其社会效益包括:巩固国防需要;缩小地区差距;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家乡经济(个人偏好)

    材料1:“长虹”是我国电子电器工业的民族品牌。生产基地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这是一个军事企业。是50年代初与国防需要而建立的。

    材料2:目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安排许多工业部门在西部落户,目的是缩小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差异。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许多侨乡经济发展迅速,得益于当地华侨华人的投资

    思考:1。在不是棉花产区的包头建棉纺厂。

    220世纪60年代,一些沿海企业迁往中国大陆。

    3、驰名世界的美国微软公司没有建在“硅谷”,而是建在比尔盖茨的家乡西雅图。

    4影响鞍钢、宝钢选址的共同因素有:

    a、 靠近原材料和燃料**地b.劳动力资源充足

    c、靠近消费市场d、科技力量雄厚

    决策者选址的目的:低成本、高利润

    可分为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

    工业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思考:以下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类型和区位选择依据是什么?

    a、 以核工业劳动力为导向的工业科教发达地区

    b、 纺织工业技术型产业劳动力充足区

    c。 石化厂市场化产业接近能源基地

    d。 有色冶金厂的电力主导产业,靠近市场或交通便利

    工业区位论:1、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

    2影响布局的三个因素:交通、劳动力和集聚

    3、寻找成本最低点

    原料指数:>1:原料指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

    1:接近原料产地或消费市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产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区工业城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中的投入产出关系(产品连接)

    (1) 零件生产与装配厂的关系(p69)

    (2) 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的衔接(生产线联接)(布料加工)

    2非生产性联系——地理空间(基础设施)联系(第69页)

    三。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工厂之间的信息联系将越来越重要。

    (二)、工业集聚

    1.概念: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集中趋势和过程。

    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聚集在一起,这被称为工业集聚。

    2.集聚的有利影响:

    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集聚的不利影响:

    引起工业的“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

    (三)、工业的分散

    老工业区分散现象: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土地、水资源短缺,环境条件差

    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使新企业走出了老工业区;

    (四)、工业地域

    1概念:产业集聚形成的区域称为产业区。

    2形成:自发形成-具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在地理上自发地相互接近,以降低生产成本。

    规划完成:先建设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中国多地新兴技术开发区)

    思考:1。分析了辽宁中南部产业基地形成的主要条件。

    在形成初期,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等矿产资源,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区内有发达的水路运输条件、陆上公路、铁路网密集,临海地区拥有众多港口,有利于原燃料和工业产品的运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此外,该地区地处平原,地形开阔,农业基础良好,辽河等河流贯通,水资源丰富。

    人口相对密集,劳动力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

    2、归纳辽中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

    这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既有鞍山、本溪、抚顺、沈阳等多个工业枢纽,又有若干有色金属、煤炭、菱煤矿等矿山工业区以及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工业城镇。

    主要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造船

    采掘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

    飞机制造

    四、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有限的资然资源和能源的矛盾日益突出。

    2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直接破坏环境。

    补充:世界主要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二)、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以传统产业为主体,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

    (三)、传统工业区分布

    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东北部等

    (四)、鲁尔工业区

    区位优势:1。煤炭资源丰富。靠近铁矿区。充足的水资源

    4水陆交通便利。广阔的市场

    地理鲁教版教案【篇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摘要:地理小专题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构建完整知识结构,实现知识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和推介。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专题、案例描述、绿色通道

    地理小专题复习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是很有必要的,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组织得当对学生能力提升和学习方法培养将很有成效。专题实际上就是对相关知识的归纳、整理、贯通和应用。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仍然在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突出表现在高考试题主要以专题知识呈现。设计专题可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自然与人文、自然与区域、人文与区域知识之间的重组与创新,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对重难点内容采用小专题突破不失为上策。本文以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教学为案例作分析推介。

    案例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断是是历年高考重要考点,对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十分头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气候类型的归因、气候特征的理解和气候分布的定位。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小专题———《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的复习便可以构建起提高学生认知层次和知能应用水平的平台。

    以下是该小专题设计的四个环节:

    一、架设框架,构建模块,突破思维

    气候成因 分布规律 判断方法

    太阳辐射 定带 气候模式图

    空间变化 定位法

    大气环流 定型 气候分布图

    气候因子 变化特征

    下垫面状况

    气温:文字描述 定性法

    人类活动 时间变化

    降水:数量估计 定量法

    展示上述框架,师生互动:

    释疑:影响气候形成的因子有哪些?相互关系怎样?

    生答: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

    归纳:对地球大气而言,太阳辐射是外因,但却是形成各气候带的最基本因子,并影响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具有双重性质。下垫面状况主要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人类活动间接和直接影响气候……

    释疑:它们如何影响气候类型的呢?

    归纳:太阳辐射 定带 (热量带及气压带或风带)

    大气环流(并结合下垫面分析) 定型 (降水类型)

    分析:这些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影响,不同成因组合形成不同水热状况,从而构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空间上不同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分布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根据地理事物所处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即能确定气候类型叫定位法。

    应用举例:已知地球上四个小岛的地理位置分别为: A(46°N,148°E);B(36°N,14°30′E);C(6°S,134°E);D(51°S,75°W)。那么,四个小岛的气候类型为: A ;B ;C ;D 。

    讨论作答:分别为温带季风、地中海、热带雨林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理清关系,共性个性,及特异性

    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还有特异性。

    分析举例:如上例中,A与D:共性是模式图,个性是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大气环流在影响大陆东西两岸上也存在差异:大陆西岸主要是地带性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大陆东岸主要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受不同地形、暖流和寒流等下垫面状况影响,还会形成特异性气候现象。

    释疑:下垫面状况主要有哪些不同类别?

    生答:地形、海陆分布(洋流、沿海、内陆)、生物和物理性质不同地面。

    释疑:请举例说明下垫面状况的差异对气候类型是产生什么影响?

    生答:如欧洲西部与南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比,前者由于为平原地形及受强大暖流流经西岸的影响,其所跨南北纬度的范围及东西向延伸宽度均较较后者大(各有个性)。后者除受地形限制外,其中南美西侧还因为受到的是秘鲁寒流影响之故,分布和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常年都能受到西风影响,它们均表现出温带海洋法气候特征(具有共性)。

    释疑: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及中美洲的东北部均分布热带雨林的影响因子有哪些?

    生答:纬度低、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

    释疑:这些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因子是否与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吻合?

    生答:显然不是。一般主要是因为处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炎热,气流辐合上升所致。前者具有一定分布规律,但有别于常见的热带雨林分布规律。

    释疑:非洲赤道地区东部又是为何未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呢?

    生答:因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改变了可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应有的水热条件的缘故。其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归纳:可见个性差异是在不同的因子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气候类型的因子中有主有次,共性往往是由主要因子影响下形成的,个性则往往是由次要因子的差异造成的。。上述非赤道附近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以及赤道附近地区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情况则可视为一种特异性现象。

    三、总结规律、比较异同、归纳特征

    释疑:从气候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来看,你发现了哪些知识规律?

    归纳:1.同的纬度和大陆东西两岸分布着相应的气候类型;

    2.热带的气候最低月均温在15℃以上,亚热带在0℃以上,温带一般在0℃以下。不同的气候带降水总量和季节变化也有差异。

    分析:太阳辐射决定了气温的变化进而定带;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决定了降水的变化进而定型。它们共同的变化特点形成了不同特点的的特征类型。研究全球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通过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容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 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

    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冬夏季分别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9.各大洲中分布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及缺少的气候类型:(见下表)

    七大洲

    面积较大的气候类型

    缺少的气候类型

    亚洲

    三种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高山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冰原气候

    非洲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亚寒带、寒带

    所有气候类型、温带所有气候类型

    欧洲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的所有气候类型、 三种季风气候、 冰原气候

    北美洲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南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大洋洲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

    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极地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南极洲

    冰原气候

    除冰原气候外的所有气候类型

    四、拓宽知识,注重迁移,培养能力

    在小专题设计中还应适当注重专题知识在学科内的联系和迁移,同时还要注意与热点、焦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如气候可联系科内相关知识点有动植物、水文、地貌、土壤、气候资源与气象灾害、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等等。科际综合如气象经济、黄河文明、楼兰古国等。

    应用举例: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气候类型是 ,成因是   ,主要分布地区是 。 (2)影响该气候区的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有、 (举两例即可)。 (3)该气候的特点是 ,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该气候区主要粮食作物是 ,该作物在世界上产量的国家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托知识: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成因,以及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等。本题易犯错误多因抓不住图中有效信息,对该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特点未把握住,也可能对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不熟悉;还可能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够熟悉造成。

    解题方法与技巧:根据图中气温最冷月1月份介于0°~10℃且降水少;而7月为最热月温度在20°~30°且降水多,根据定性法与定量法容易确定该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高温多雨。依据定位法,可大致认定其分布主要在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我国江淮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当为伏旱、梅雨等;该气候特点中,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对水稻等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答案:(1)亚热带季风 由于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2)梅雨 伏旱 (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稻 中国

    综上分析,在进行第一轮复习备考时,尝试用小专题的办法来突破重难点内容实为一条提高复习备考效率的绿色通道。

    教学反思:第一轮复习便不能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但应得法。既不应只是局限于教材的顺序和知识结构;也不能抛开基础知识,置知识体系和网络构建于不顾,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能力的提升。那么采用小专题来突破重难点和关键内容的教学法应该就是上上之选。本案例即有一定说服力:气候的判断穿插于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在第一轮复习之前,学生一般积累了一定的认知,第一轮复习到此,对有关问题如不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的总结,那么学生可能仍然不得要领。实际上在进行上述教学过程中,本人发现学生普遍兴致勃勃的探究问题,教学也基本收到预期的成效,从而也为今后的二轮复习垫定了坚实基础。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精心组织好各个章节中的相关小专题,便好比开通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绿色通道。

    等值线专题复习 一、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1.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二计算,坡度的正切=垂直相对高度/水平实地距离

    2.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3.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4.交通线路选择: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间距、坡度等),一般是在两条等高线间绕行,沿等高线走向(延伸方向)分布,以减少坡度,只有必要时才可穿过一、两条等高线;尽可能少地通过河流,少建桥梁等,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投资;避免通过断崖、沼泽地、沙漠等地段。

    5.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①.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②.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③.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④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6.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7.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8.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河流流量除与气候特别是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大小有关。

    9.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东北地区

    【课标解读】 我国义务教育对“认识区域”部分的课程标准是这样的 1.位置与分布 ? 运用地图说出某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 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 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某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出气候特征。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阐述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 以某区域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阐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 2.联系与差异 ? ?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举例说出影响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 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 根据资料,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 ?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说明本单元通过选学我国部分区域,旨在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学习内容应体现区域地理的地域性、综合性特点,要注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有机结合,而具体的学习内容则要从所选区域的实际出发,不求面面俱到。 【高考考试说明解读】 在北方地区的学习中主要考察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地图判断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根据校本课程的自主学习,复习回顾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3、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文字材料,筛选有用的信息条件,总结区域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方法与过程目标 1.学生通过彼此交流,掌握关于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2.学生能够根据地理图标说出东北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也能根据东北地区资源的分布说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学生能够辨证地发展地认识问题,并能能够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2.通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1.总结归纳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2.理解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学习难点】 1.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解读信息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辩论 【学习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教师提前板图东北地区轮廓图。 多媒体循环播放东北图片,并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教师导入 孩子们,一曲“松花江上”,让我们难忘“九·一八”,难忘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宁舍本土,也不舍满洲”的觊觎之情、贪婪之心;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壮丽的生产情景,让我们感受东北地区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复习我国的东北地区。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感受东北的美丽富饶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同时难忘国耻“9.18”,在情感教育的基础上进入学习状态。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

    提出问题,导出目标。 提出问题 孩子们我们要认识一个区域,需要从哪些方面着眼呢? 对,我们分析一个区域,需要三个步骤,在认识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能够综合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等,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己的观念(展示多媒体)。 因此,咱们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三个环节来完成 一、东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二、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三、东北地区的综合分析。 学生回答 位置范围、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整体把握本节课的学习思路,让学生树立整体的观念,无论是在学习知识上,还是在区域分析上。 利用板图,师生互动。 首先,咱们来共同完成第一个环节, 教师板书一、位置、范围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约位于北纬……,东经……,主要包括的省区有…… 因此,咱们既可以利用经纬网定位,也可以利用特殊的地理信息定位,如轮廓、省会位置等,当然还有……(展示多媒体,分界线) 学生回答 “北纬40°至54°之间” “东经120°至130°之间” “黑、吉、辽及内蒙古的东部” 师生互动,掌握空间定位的技巧。 同桌交流,基础回归。 现在由同学们来完成第二个环节,从整体上来汇总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即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教师板书二、地理环境特征 这一部分由同学们和你自己最亲密的学习伙伴也就是你的同桌来完成,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教师指导,发现问题并处理问题。 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在学案的引导下完成对东北地区的整体认识。 1、通过相互交流,活跃学生思维。 2、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东北地区的基础知识。 区位分析,把握条件; 注意规范,切中要点。 孩子们,这些地理环境特征是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咱们就通过区位分析来认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通过问题探究来思考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方向。 教师板书三、区域分析 1、区位分析 农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工业的区位分析需要从……(展示多媒体) 注意在分析时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有所侧重,在工业区位分析时,要从工业的特点出发。 现在请同学们用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找出学生的一份学案,投影展示,让学生进行修正和补充,教师略作点评。 过渡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但又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现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今年高考新课标Ⅱ的第37题的(2)、(3)小题。 教师提问。 现在1、3组为正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是不利的;2、4组为反方,认为热量不足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有利的。请每个小组为自己的立场辩论,看本次对抗赛哪一方获胜? 教师展示参考答案。

    1、学生通过回答,回顾影响工农业的区位因素

    2、学生思考并讨论东北地区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2、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部分。 3、双方学生各抒己见。 1、学生能够用区位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问题。 问题探究,对症下药。 点击高考,体会成效。 过渡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现在咱们以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为例,来分析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应的对策。 教师板书2、问题与对策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以及德国鲁尔区发展的经验,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治的措施。 要求如下(利用多媒体展示学习要求) 学生完成后,提问学生作答。展示答案,学生做以修正。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然后讨论我国东北地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其相应的措施。 用简练规范的语言概括。 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启迪人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复习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总结了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并能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工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乡音的对策。请同学们看高考点击2,你就会发现东北的重工业基地通过改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第(2)小题,有点挑战性,孩子们有没有信心试一试? 由此可见,有问题我们才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敢于面对问题,我们就会有所提升,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敢于面对问题,不断提升自我。(展示多媒体) 请同学们核对答案,然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高考点击2。

    综合提升 教学任务完成后,对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以检测。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鲁教版教案【篇4】

    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重点: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以及地形和气候

    (四)难点:俄罗斯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形成原因。

    说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学习本章知识应当注意的问题。

    1、本章各知识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学习时千万不能割裂开来,要学会分析、推理的思维方式。

    2、北亚位置和范围的知识点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有序的说明范围方法。例如由东向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

    3、俄罗斯气候特点,通过读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法分析为什么这样。

    (一)课堂练习设计:

    1、选择题难度适中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程度,适用于大部分学生。

    2、读图题是对本课知识的利用,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及知识的前后联系,有点难度所以重点讲解。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师引导(设置问题)——————归纳总结————————知识反馈运用。(详见教案的新课过程)

    (三)说板书设计:

    即“本课题知识要点见教案”

    主观上: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2024地理教案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教师通常会准备好下节课的教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准备教案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2024地理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地理教案【篇1】

    美国的地理教案

    美国是一个广阔的国家,其地理面积共2,959,064平方英里。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大约需要三天的汽车旅行,其中包括尼亚加拉瀑布、著名的大峡谷和许多其他自然景观。这篇文章将介绍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位置

    美国位于北美洲的中心部分。它的东部和南部是大西洋和墨西哥湾,西部和北部是太平洋和北极圈,南部是墨西哥。美国本土包括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阿拉斯加从加拿大北部向西伸出,与俄罗斯相隔一条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夏威夷则位于太平洋中央。

    地形地貌

    美国地形地貌各异。西部和南部地区是山地和高原,包括科罗拉多高原、落基山脉和西北太平洋山脉。美国的最高峰是位于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边境的长城峰(Mount Elbert)的海拔为14,440英尺。东部和中部地区是平原,分别称为大平原和中西部大平原。阿拉斯加则是一个巨大的冰川盖。

    气候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响,美国的气候各不相同。夏季炎热,冬季则寒冷的气候主要出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和南部地区则是干旱和温暖的气候,但夏季也会有干旱和森林大火的风险。冷极气团往往从加拿大流入北部地区和阿拉斯加。

    自然资源

    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能源、金属和矿物、水资源、森林和农业用地。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也是大豆、小麦、玉米和牛肉出口国之一。美国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总之,美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一个多样化的国家,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旅游、居住和经济机会。

    地理教案【篇2】

    电教参评论文

    浅谈运用多媒体辅助初中地理教学

    慈利县苗市镇中学 曾维喜

    内容摘要

    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它能将许多客观抽象、学生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及动画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地理教学容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为地理教学锦上添花,也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关键词:激发兴趣;教学的直观性;教学容量和效果;

    正文:

    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它能将许多客观抽象、学生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及动画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地理教学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电教参评论文

    媒体课件,学生只能去寻找相关的地图册,而铁路干线图上并没有标明桂林、阳朔、北海的名称,有的学生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应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的。

    三、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增加地理教学容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分布图,河流分布图,剖面图,降水量分布图,景观图片等等很多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快速地展示所需用的地图,非常的方便快捷。如在学习《西亚》一节时,课件展示西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中东地形图、苏伊士运河图、土耳其海峡图、古代丝绸之路图、中东战争图片及西亚的景观图片等。利用多媒体按照教学程序适时地播放地图和图片,任意切换,提高了信息的传送速度和传送量,使学生对西亚的信息有了更多的感受,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复习时,应用多媒体展示全图和局部图,有效地进行全图和局部图的比较,让学生进行图文转换及大量地理信息的再现,节约了时间,巩固了知识。

    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合理适度地运用好多媒体,为地理教学锦上添花,也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1.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3.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地理教案【篇4】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中的动画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地理教案【篇5】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与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与学情:

    《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四、说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课件中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5、小组汇报。

    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证明:从太空看地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1、提问课本中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2、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又有了猜测。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学生观察试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四)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美国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中国的神州系列宇宙飞船。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学生计算猜想。

    5、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上有多大,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动。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在课件中展示若干关于地球知识的简单小问题。

    世界地理教案精华


    这是一篇非常棒的“世界地理教案”网络文章值得大家看看,欢迎大家一起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信息。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的客观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调整教学策略。

    世界地理教案(篇1)

    1.感知印度人口众多。(展示漫画“中国春运”、图片“拥挤的印度火车”“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

    2.畅所欲言——关于印度,你还知道???

    学生活动——填图、填空:要求自主阅读教材P32—34,参考《地理图册》P16,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请在“南亚地图”相应的地方标注:

    我国的_______面;西临_______海,南临_______洋,东临_______湾。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_____ __高原。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亲河),最终经孟加拉国,注入 湾。

    3.气候:印度被 (特殊纬线)穿过,以 气候为主,一年分为明显的 两季,是一个 灾害频繁的国家。

    4.人口:,印度人口已达到_______亿,目前,印度的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总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仅次于。 教师板书,板图(“南亚空白地图”),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以后,小组互相核对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务安排,派代表上讲台以板图、板书的形式展示。

    2.讲评:按照分工,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对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3.教师点拨:总体评价展示与讲评,播放视频“印度的雨季和旱季”。

    (一)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风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教材P33—34图文资料来分析)

    2.探讨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说说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计划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教材P32—33图文资料来分析)

    (二)学生代表发言,小组补充,教师点评。

    (一)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2.印度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主要受下列哪种季风的影响?

    3.读“南亚1月和7月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亚1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2)南亚7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3)每年6~9月为_____ _季,此时所吹的 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这种季风风力太强或太弱,停留时间太长或太短时,往往就会造成___ _ __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南亚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世界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 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 图表说明 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教师:出示幻灯片“ 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 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 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 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世界地理教案(篇3)

    (1)了解北美地区的位置与范围,人口特征。

    (2)了解北美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并理解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

    (3)理解美国农业、工业分布及其特点。

    (1)通过查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剖析北美地形对其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通过学生读图材料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和五大湖沿岸工业的区位条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1.重点:北美地形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美国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及其区位条件分析。

    [导入] “龙卷风袭击德克萨斯州”导入本课内容:北美地区和美国。

    [读图]对比北美和北美洲的差别,找出北美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包含的国家。

    1.经纬度位置: 北温带为主,北部为寒带(25oN—85o N,20oW—170oW)

    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读图思考] 1、北美大陆上有哪些山脉、高原、平原?

    2、归纳出北美的地形特点?

    (1)、北美东部降水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2)、北美东部和西部降水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3)、北美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狭窄,为什么仅局限于沿海地区?

    (4)、冬季,强劲极地冷空气为什么能长驱直下,直达墨西哥湾?

    世界地理教案(篇4)

    教学内容:

    1、复习、巩固唱歌《剪羊毛》

    2、欣赏歌曲《理发师》、舞蹈《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

    3、用竖笛吹奏《理发师》

    教学目标:

    1、背唱歌曲《剪羊毛》

    2、欣赏歌曲《理发师》、舞蹈《哈卡·马努马努》、《拉卡拉卡》,体验各曲所表现的感情,及其所体现的大洋洲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竖笛演奏《理发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难点:

    领会大洋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随音乐分二声部合唱《剪羊毛》。

    (设计意图:练习二声部合唱,进一步掌握声部之间的配合协调、和谐,提高学生的二声部合唱能力。)

    二、音乐欣赏

    1、欣赏歌曲《理发师》,启发学生对比《剪羊毛》与《理发师》的异同。

    (1)感情气质:一是愉快活泼,一是诙谐风趣

    (2)调式、调性:都是C大调,《剪羊毛》音域c1-----f2,《理发师》音域c1---c2

    (3)节拍、节奏:都是四二拍子,《剪羊毛》以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为特点,《理发师》以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为特点,更为单纯

    (4)旋律进行:《剪羊毛》以级进、大三和弦上行分解和音阶式进行为特点,《理发师》以同音反复和三度音程为特征。

    (5)结构:《剪羊毛》为二段体,《理发师》为一段体。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欣赏的方式,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2、随音乐跟唱《理发师》,并可自由创编动作,进一步理解歌曲的意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随音乐自由加动作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自由创编能力和想象能力。)

    3、了解大洋洲音乐的两大类型:

    一是流行于澳大利亚城市,尤其是欧洲人来到大洋洲后,较多地接受欧洲音乐深刻的影响,具有较为浓郁的欧洲风格特征的音乐。歌曲《剪羊毛》、《理发师》就属于这一类型;

    二是流行于大洋洲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等地,其大洋洲原住民比较纯粹地保持着传统风格,其音乐的审美特征是追求崇尚自然的音乐美。舞蹈《哈卡·马努马努》、《卡拉卡拉》就属于这一类型。

    (设计意图:将大洋洲音乐的两种类型摆在一起来分析,使学生对大洋洲音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欣赏《哈卡·马努马努》、《卡拉卡拉》。

    《哈卡·马努马努》是马克萨斯群岛的民间舞蹈。“哈卡”是舞蹈,“马努”是鸟的意思。“哈卡·马努马努”就是鸟的舞蹈。首先是少女的座舞,她们的两手手指尖上戴着白色的羽毛,模仿鸟的飞翔。表现出崇尚自然的特征。

    《卡拉卡拉》是汤加王国的颇为稀奇的一种舞蹈形式。在混声合唱的歌声中,男女分为两组,同时表演不同的动作,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愉悦情绪。这一舞蹈产生于距今约一百多年以前,原来是在非正式场合跳的娱乐性舞蹈,男女分开,各自舞蹈、娱乐。现在则把男女两组合在一起。

    三、小组创作

    1、用竖笛吹奏《理发师》:对比歌曲《理发师》与竖笛曲《理发师》的不同,以及产生不同的原因(发挥竖笛吹奏的特殊技巧,如:顿音、吐音、连音,以及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对比)。

    2、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吹奏方案,开展演奏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的吹奏方案演奏《理发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小结

    世界地理教案(篇5)

    对于区域地理知识,利用区域分析的方法,以区域分析为地理切入点,涉及的内容较多,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人文、历史、交通、土壤、经济、政治等等。本节以大洋洲为例,通过对大洋洲的区域分析,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复习区域地理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描述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及特点。 (3)理解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交通分布方面的特点及成因。

    (1)通过对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使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2)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理论解释大洋洲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和规律,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1、澳大利亚气候、植被呈半环状分布的原因。

    2、三种类型的岛屿----大陆岛、火山岛和珊瑚岛的成因及分布。

    引入:大家是否还记得,25届奥运会是在哪里举行的? 学生回忆:略

    教师引入:本次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世界地理部分的大洋洲。 板书:大洋洲

    教师提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洋洲位置、范围等基本情况。 学生总结:四至及主要国家等

    教师提问:为什么大陆面积不很大而中央沙漠面积很大? 学生探讨:结合位置、地形、气候等等。 教师提问:那么澳大利亚有什么气候类型呢?

    学生总结:若一个学生总结不完善,可由多个学生总结半环状的气候植物带(澳大利亚南纬11°—39°之间)北部沿海一带属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东北部沿海降水特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沿海一带,为地中海式气候,大陆中央为荒漠。 教师引导: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分布与什么有密切关系昵?

    学生思考后可得出结论:与纬度、地形、风带气压带及寒暖流等有密切关系。 教师引导:澳大利亚有什么样的地形呢?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大洲也有类似的地形区呢?对当地的气候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补充:美洲(北美、南美)、欧洲等

    教师提问:大洋洲主要国家的经济类型如何呢?我们分别来看。 教师引导:通过气候类型方面加以引导。 学生总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特点。

    教师补充:大洋洲人口也主要集中于这两国,其中,澳大利亚人中较多,并且多集中于东南沿海。那么,思考一下:

    1.还有哪些国家的人口分布也有这样的特点?

    2.是什么因素使得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个区域? 学生思考:世界主要国家人口分布。

    教师引导:美国、中国、巴西等国也是如此,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考虑。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资源(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基础、工业、开发历史等角度。 小结:总结了大洋洲的有关知识,包括: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等方面。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面较广,本节以大洋洲为例,从概况入手,着重地理知识的结合,联系高考,抓住本区的主要特征,培养区域分析能力,对其它区域的复习起到指导作用。即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世界地理教案(篇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教学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壳运动”一节,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再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同时,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图片,让学生讲一讲,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思路开拓了,创新思维自然会如泉般涌出。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不仅是课外做课题研究,还要与日常的学习活动相结合,而且必须落实到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如,在第一章“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的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动脑: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总结八大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结构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用科学的术语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和过程。这些都为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这类问题式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及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只要有适合的研究点,我们无论论题大小、难易,都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研究。平时勤练兵,到研究大型课题时,就不会“望而生畏”了。

    世界地理教案(篇7)

    口密度(b)。读图完成1--3题。

    柏林市,D为威尼斯市。回答4-6题:

    000 A.35N纬线而作 B.13E经线而作 C.本初子午线而作 D.40N纬线而作

    6.下列农作物不适宜在C平原种植的是( ) A.小麦 B.甜菜 C.棉花 D.马铃薯 读下图等值图,回

    A.海岸线曲折,港湾优良 B.使本区的气候具有典型的海 洋性特征

    C.一月份,两处的'气压中心均为高压 D.两处均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读右图“鲁尔区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示意图”,回答10-12题

    C.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达80%

    A.将废弃矿点改建成工业博物馆、休闲公园 B.将炼钢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C.兴建废弃物和污水处理厂 D.扩大市郊养殖场规模,满足城市要求 下图是 60°所作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3---16题。

    C:②③二地形区的大致分界线是一条自北向南流的河流,属于北冰洋水系

    15.本区中最大的国家海岸线漫长,但本国却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其原因是( ) ①:大部分海岸线纬度偏高,沿岸气温较低,港口易封冻,航运时间较短

    ②:本国以内需为主,无需大量跨海运输 ③:陆地地形平坦,管道及铁路更易铺设 ④:货流以煤、石油、天然气、木材、建材和粮食为主,铁路和管道运输快捷安全 ⑤:有些海岸线沿线地区政治复杂,不易通过

    读下左图为某区域图,回答17---18题。

    下图是世界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9-21题。

    读某大陆沿10°E的剖面示意图,完成22--25题。

    A.水温高、盐度高 B.水温高、盐度低 C.水温低、盐度高 D.水温低、盐度低

    25.图中波河附近、多瑙河附近、汉堡附近三地自然环境的更替主要体现了( )

    右图为世界某大陆地形剖面图,回答第26-27题:

    A.③处所在地形区易出现寒潮飓风等灾害性天气B.②处由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

    A.东南部已形成世界巨大的城市群B.西海岸地区的科技优势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中部地区乳畜业发达 D.南部形成以纺织、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读下面“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5~7题。

    32.下列关于美国工业和城市的叙述,

    A.东北部工业区有丰富的石油和煤铁资源B.城市①是美国重要的宇航和石化工业区

    C.城市⑤附近有美国最重要的新兴工业区D.城市①是美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读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8~9题。

    ①植被覆盖率 ②土壤类型 ③水源分布 ④种植业区 ⑤工业区 ⑥人口分布

    读下面区域图,回答35~36题。

    35.图中20℃等温线表示七月份某大陆局部地区和临海地区的等温线分布,虚线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其中能正确表示地区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分别为( )

    意图”,回答37-38题。

    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

    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 20 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39~40题。

    39.1848年后,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农产品集散中心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C.位于密西西比河航运的上游起点 D.位于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的转运地点

    大班体育活动教椅子乐教案范文


    设计意图:

    椅子是孩子们最熟悉的物体之一,从小班到大班,每天他们都与小椅子亲密接触。在平时带班时,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和小椅子玩游戏,从椅子上跳下来,跨过去,当马骑,玩得不亦乐呼,在玩椅子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各个关节都得到了锻炼,平衡能力,身体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室内活动空间狭小,不安全,限制了孩子们的运动,孩子们在室内玩椅子的兴趣却始终浓厚。于是我一直在思考着,何不把这一有利的因素在体育课上充分利用好呢,借助最熟悉的椅子来开展一次体育活动,一来可以满足孩子们玩椅子的欲望,二来也充分挖掘了身边的素材开展有益的体育活动。《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开发运动资源,于是我就以幼儿开心、开窍、开朗为原则,利用椅子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开展本次体育活动。幼儿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是;玩中学吧,于是我结合《再见吧,幼儿园》这一活动主题,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椅子这一幼儿园最平常而又每个幼儿都有的工具,以;玩中学来指导设计;玩椅子、;钻同洞、;过小桥等游戏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平衡、跳跃能力,锻炼幼儿的体能,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勇敢挑战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目标

    1.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发挥想象尝试椅子的不同玩法。

    3.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1.平衡过小桥

    2.游戏规则

    3.合作难点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走过不同难度的小桥

    准备

    音乐、事先学会椅子操、小椅子人手一把、场地布置图两张、幼儿人数一半的红蓝标记程序进程场地负荷时间准备

    环节

    1.师生问好

    2.集体整队

    3.准备活动(带椅子):跟着音乐做椅子操(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全身运动)

    中3游戏;玩椅子

    游戏名称:玩椅子游戏方法:人手一张椅子,幼儿探索椅子的玩法指导要点: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椅子玩法散点中3游戏;钻山洞

    游戏名称:钻椅子游戏方法:将两张椅子反扣着放,用椅背搭出山洞状,幼儿从下面钻过指导要点:山洞空间狭小,幼儿身体贴近地面、屁股压低,像解放军匍匐前进小3游戏;走小桥

    游戏名称:过小桥游戏方法:小组合作,每组小朋友用你们的小椅子一把一把拼成一座小桥,看谁走得稳。

    指导要点:过程中教师引导变化拼小桥的方法,逐渐增加难度。

    中大9比赛;过小桥

    1.看场地布置图2.按照比赛的要求:钻过山洞走过小桥跑回起点把手上的小旗传递给下一位小朋友3.幼儿布置场地4.分组进行比赛5.表扬胜出的小组,分享经验6.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比赛中10放松结束环节1.放松鼓励小22.总结3.师生再见

    【地理鲁教版教案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