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品14篇
  • 春江花月夜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06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品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的重要手段。我们为您量身打造一篇有关“春江花月夜教案”的文章希望您满意,不防你参考一下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

    一、教学要求

    1.阅读本诗,体会诗中江、花、月三种意象的构建。

    2.分析三种意象与春、夜的结合。

    3.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习要点

    1.体会本诗情景交融、华美感伤的意境。

    2.联系中国古代其他描写江、花、月的`诗歌进行比较,寻找共性与特性。

    三、作者生平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是初唐后期著名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材料很少,只知道他是扬州人,曾经做过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已扬名于京都,玄宗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四、作者作品

    张若虚的诗留传至今的统共只有两首了,除了这首《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

    附:代答闺梦还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着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五、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见PPT)

    2.课文分析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蒙眬。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是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2】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为了让学生体会速写艺术的魅力,我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速写作品,期望通过欣赏名作、佳作,领略其中的韵味,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表现水平。

    二、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的美术特长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素描训练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物象也有一定的绘画功底、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技法上还是比较薄弱。通过速写练习,可以提高他们对线的认识,对线条的利用,增强审美感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速写的认识、学习速写的方法以及速写的表现形式。

    四、作业内容与提示:

    采用以线条为主的形式,进行人物的写生练习。

    要求:线条流畅,构图饱满。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每人准备人物全身照片一张。

    (一)导入课题:

    师:每人取出一张32开白纸,把自己手中的照片里的情景用线画下来,注意整体感。

    学生认真描摹照片中的人物。

    师:你们以前画过这样的作品吗?你们知道这是属于什么形式的绘画吗?

    学:线描

    师总结:刚刚我们大家所画的画就是用线来构筑形象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简捷地捕捉物象的方法,那就是——速写种类之一的线描。

    (二)欣赏范例

    师:欣赏儿童画和大师作品四幅

    什么是速写:

    看字面的解释,顾名思义快速书写,在较短的时间内用简练、概括的手法,敏锐地抓取所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速写作为记录和反映生活的有效手段,其特有的真实、生动与鲜活是其他表现形式难以替代的。

    师:第一幅人物画是以什么样的表现方式表现画面?

    学:线条表现

    师:第二幅儿童人物画呢?

    学:线面都有

    师:第三幅速写是什么表现方式?

    学:线条

    一次类推••••••

    师总结:

    速写的表现方法:1、以线为主,线面结合2、以面为主3、线描

    师: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第一种表达方式,以线为主,线面结合。

    讲授新课:

    师:速写学习中线条的运用极为重要,同学们再欣赏几件作品,体会线的作用与表现。

    通过绘画元素来分析(形体结构、光影明暗、空间透视、质感量感、物象的内在力量与意蕴、物理性质、人的内心世界)

    学生通过专业绘画语言的元素分析画面,

    学生1:第一幅画面以色调为主,黑白对比明确,体积空间感强烈。

    学生2:第二幅画面不具体,主要是用线描作画,能看出形似,感觉作者画的比较轻松。

    学生3:第三幅自画像运用素描的语言来表现,结构清楚,透视正确,形象特征突出,有黑白对比,但是比较弱。

    学生4:画面抽象,不是素描的基本元素表现,不太懂,有黑白对比,没有空间变化,感觉人物内心不正常(此时学生哄笑)

    学生5:这幅画不像在生活中看到的树木,不是写实类的,但是还能看出是树木,黑白对比弱,形体不具象,空间趋于平面。

    师总结:以上几幅画面都是速写的种类,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主观表现在线条运用上,可以看出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造型艺术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三)技法表现:

    出示几件作品学生欣赏

    思考问题:1.这些作品在表现风格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你能给它们分类吗?

    3.你喜欢哪幅作品?你觉得哪幅作品中的线条最美?为什么?

    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思考以上问题并回答。

    学:比较喜欢写实的作品,最看不懂的就是最后一幅抽象画,好像是个人物,但是太难看了。不理解。

    学:第一幅很漂亮,第二幅也很具体,是一张嘴,速写太乱了。

    师总结:

    1.写实性速写——以展现客观物象真实感为目标的线条绘画。

    2.表现性速写——表现画家对客观物象主观感受的线条绘画方法。

    3.抽象性速写——为表现事物内在的精神、用纯粹形式符号进行非物象化表现的线条绘画。

    速写教学中离不开线条的表现,请同学们列举一些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线(如地平线、沙滩的波浪线、冬天的树枝、电线、人的轮廓、山峦流水、云彩等等)

    师:这些景物中运用了哪几种线?这些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成组讨论并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总结:

    直线——刚强

    曲线——温柔

    粗线——豪迈

    细线——精致

    斜线——飞跃、前进

    水平线——静止、平和

    垂直线——严肃、动感

    锯状直线——焦虑、不安定

    师:绘画中的线和数学中线的概念不同,它具有方向、形态、质感、明暗、虚实等特性,线之间也有远近、疏密、前后、曲直、横斜等对比变化。

    通过上述的学习,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线的感觉用笔修改你刚才的作品,注意线条的表现力

    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作品。并请两名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绘画内容以及采取了哪些线条的表现形式。

    (四)本课总结

    师:本课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了解什么是速写

    2.速写的几种表现方式

    3.了解作品中线的运用。

    4.归纳了几种线形的区别

    5.注意整体把握对象和线的形态和走向。

    (1)写实性线描写生

    整体——局部——整体

    (2)表现性线描写生:

    整体观察(局部——整体)

    老师示范:现场作画

    (五)家庭作业:

    作业题目:我的同桌同学

    表现形式:以线为主,以面为辅

    纸张要求:16开大小一张

    画笔材料要求:铅笔、炭笔、钢笔等

    高中美术说课稿范文三:素描常识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作画步骤,构图知识,美术术语的基本含义

    重点、难点、及措施:重点理解构图知识和美术术语的含义

    教具:几何石膏、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举生活中的生动图片。

    二、素描的含义;

    1、用单色的点、线、面的结合表现物体的形体,色调明暗层次等造型因素的绘画。

    2、写生素描从内容上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

    3、工具可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

    4、作画时间可分为长期素描,速写,默写。

    5、从绘画传统的角度分为;中国传统的素描(白描)、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三、素描的表现语言

    1、线条、色调。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会用线条表现形象,即学会用线条打准轮廓及把握比例,透视关系等。

    2、初学者注意表现形体的明暗和色调的深浅。

    四、素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

    1、感觉能力

    2、知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

    3、技巧:勤,练。

    五、观察能力: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研究,分析形象的特征。要坚持多看,多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如观察表现。

    1、首先分出两大明暗体系。

    2、用比较的方法分出两大体系中不同色调的变化。

    3、在比较不同的色调时,要时刻注意形体结构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形面,在色调的处理上,有些地方要细腻柔和,有些地方要简练,概括。

    六、素描的要求:

    1、物图得当。

    2、造型准确。

    3、质感空间感强。黑白的关系,近实远虚,近大远小。

    七、素描考试指导:构图定整。结构明确。层次分明,刻画深入,总体感强,注意形象(局部)。

    八、静物写生:

    1、构图,上下左右均衡。

    2、切点定形。

    3、形体分析。

    4、铺大调子。

    5、深入刻画(整体-局部-整体的素描原则)。

    6、整体调查。A、形体比例处理。B、形体色调表现。C、形体背景有空间感

    D、物体质感。

    九、教师从总体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十、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临摹一幅石膏素描。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的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

    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1、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2、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1、提示: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2、放映课件字幕及配画,指名一学生朗诵本节。

    3、评价学生的诵读,并加以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哲理。

    重点读出“江天一色”的辽阔与苍茫,“空中孤月”的寂寞空旷。

    “何人”“何年”应重读,以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

    “人生代代无穷已”应读出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读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惆怅。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五、再次欣赏教师诵读这首的配乐范读录音

    学生跟随录音,轻声吟诵,细细体会诗歌美好而幽远的意境。

    六、作业

    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G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

    CAI教学系统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好工具范文网 FaNwen.hAo86.cOM)

    A欢快跳跃B委婉恬静C深沉低缓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3、视唱

    4、归纳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四)渔歌唱晚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五、全曲欣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七、课堂练习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八、设计意图

    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氛围。

    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引出课题

    了解作品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内容。

    通过设问、聆听、思考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让学生自身实践去感受旋律特点。

    进一步理解“鱼咬尾”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

    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

    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

    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度速度节奏上的变化。

    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

    进一步提升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品所带给他们的美。

    给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机会。加深理解和体验。

    教学延伸。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5】

    【设计思路】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探究,悟得方法,然后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整合。注重朗诵,充分发挥选修课的功能,让课内课外结合,课堂和考试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目标】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掌握鉴赏写景抒情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学术界有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更是赞美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为什么她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赏析。

    二、因声求气,读出诗韵

    1、一读,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正音通意,整体感知诗歌。

    2、二读,把握语速,停顿。

    3、三读,注意语气语调,读出味道。

    (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诗歌语言节奏,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一)整体把握

    问题:题目“春江花月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哪一个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明确:“月”统领所有景色,“月”贯穿全诗,整首诗围绕着月的变化过程展开,由“月生”写到“月落”,描绘了一幅幅月下风景变幻图。

    (二)品读悟法

    下面让我们循着月光走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先一起来品味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问题①:这几句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诗人选取“春江”“春潮”“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波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处处春江处处月的雄浑开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问题②“生”换成“升”好不好?“共”为什么用得好?

    讨论明确:“生”,赋予了明月和潮水蓬勃的生命力。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共”写出了春江、明月共同生长、相伴相携的情态。

    小结:同学们在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要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到诗人的时空情境中,看诗人所见,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要学会抓住诗歌中选取的意象特点,通过品味文句、感受意象、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自主赏析,展示交流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以上的鉴赏思路,分小组赏析诗中的内容。(把后面的内容分成5部分,一个小组赏析一部分。)

    1、要求(投影)

    ①抓住意象,从画面特点、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注意品味炼得妙的字,独特的意象等。

    合作探究,每小组推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修改补充。(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完成鉴赏任务。)

    2、展示与交流

    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选取了“江流”“明月”“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描写了月光的清辉洒在鲜花、树林上,就像雪珠一样洁白晶莹,闪烁发光,银色的天地清丽、空明、宁静的春江花月夜的美丽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

    “花林”“流霜”“白沙”等意象都是为了衬托月亮的皎洁,月光把整个世界都照亮了。

    小结:诗人像一个丹青妙手,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春江花月夜朦胧空灵的水墨画,营造了一个月照江天,天地一派清明澄澈的美妙境界。(景)

    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澄静明净,浩瀚无边,孤独的诗人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不禁情思翩翩,望月发问:是谁最先在这江畔看见明月?月亮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的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宇宙永恒,明月常照,对于个体而言,生命如此短暂。

    “待”拟人手法,富有人情味。移情与物,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引到下一个画面。

    小结:这部分由写景转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以明月常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富有哲理。(理)

    ③“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通过“白云”“清枫浦”等意象,营造出幽远空寂的意境,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诗人由远去的.白云,想到扁舟离家的游子。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飘忽,象征了游子的行踪不定。“一片”写出游子的孤寂。

    “谁家”与“何处”是互文见义,由一家一处联想到人间千万家的离愁别恨。

    青枫浦上,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和《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隐含感伤离别之意。

    ④“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照在她的梳妆台上,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捣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亲人,这种愁思无法排遣。想要随着月光向爱人飞去,却又不能实现。鸿雁不停地飞翔,飞不出无边月光;鱼龙在水中跳跃,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天长海阔,难通音讯啊!只能共望明月,互相思念。通过“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逐”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思妇的相思、哀怨之情。“徘徊”,拟人化的手法,既写出了月光的不忍离去,也写出了人的孤枕难眠。其实是化用了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卷不去”“拂还来”,月光无处不在,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李清照:“剪不断,理还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逐”用得好,写出了思妇思念之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鸿雁”典故出自《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鱼龙典故出自《国史补》:旧言春水时至,鱼登龙门,有化龙者。“鱼龙”是善于游水的神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指书信。南朝梁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也写到这两个意象。鸿雁和鱼龙指信使。

    ⑤“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花落了,春去了;月落了,夜更深了。游子思妇,一在北方的“碣石”一在南方的“潇湘”,地北天南,道路绵长,相隔天涯,相聚无期啊!只有那落月的余晖,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木。

    用落花、流水、残月、海雾等意象,营造了惨败黯淡凄清的氛围,烘托游子的思归的孤寂、惆怅、凄苦之情。

    四、涵咏深思,悟出诗味

    1、全诗赞颂自然美景,讴歌真挚爱情,思考宇宙人生,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与人生感叹浑然一体。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发现和感悟?(总结上一个环节并引入对艺术手法方面的赏析探究。)

    ①语言优美典雅。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大量的修辞如比喻、拟人等。

    ②对仗工整,韵律婉转。四句一韵,九次换韵。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

    ③意象丰富,意境优美。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④联想想象,虚实相生等。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吟诵、美读。

    五、作业

    把《春江花月夜》改写成一篇散文。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这篇文章,依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延伸等七个方面来说。

    一、我们来看教材

    《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三、目标分析: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即“听读?朗读?品赏?迁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讨论质疑法。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音乐美。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本诗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现诗歌的情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方说此诗中月亮的变化,此诗月亮与其它诗歌的月亮有何异同。

    讨论质疑法:就一些评论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学法分析: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1、自主学习法。自己诵读,自己欣赏本文,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

    2、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六、教学过程:

    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任务。

    1、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听):先欣赏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听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旨在营造一种优美的气氛。

    2、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读与品):让同学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原因,并感受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3、欣赏此诗(让同学们品与说):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怎么来欣赏诗歌和怎么样走进诗歌的意境,然后根据同学们刚才整体的感知来谈每一部分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与深化。旨在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4、讨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说)。针对前人对此诗的相反的评价,我们来讨论,并适当的设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来引起同学们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型,拓宽他们的思路。

    (问题①:有人说这首诗哀而不伤,艳而不糜。怎麽理解这句话。

    问题②:本诗写的明明是离别相思之苦,为什么还说是情美?)

    5、板书设计:(见说课课件)

    七、教学延伸:

    1、本文最重要的意象是“月”,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月”的文章和诗歌,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并说明一下“月”这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想想为什么中国文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月亮。还有“江水”和“落花”这俩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教学延伸旨在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欣赏,发现它们中的相似点。提高同学们的欣赏水平。

    2、欣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并谈谈《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有何异同。旨在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怎么样来欣赏诗歌。并让他们找出异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欣赏水平。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7】

    《娜塔莎》(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及《战争与和平》(见教师用书)

    三.检查预习:

    1、词语积累:

    2、请学生讲述课文各部分的故事梗概。

    明确: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情节提要:舞会前的准备,舞会上的幸福;为了爱的争吵

    四、具体研习:

    (一)第一部分。

    1、在具体研读第一部分前,请同学们先把书翻到59页迅速阅读什么叫“贴着人物写”?

    贴着人物写:课文最后总结了两条: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总之贴着人物写,就是由人物的身份性格决定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有任务的身份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娜塔莎在舞会上当中爱上了安德来公爵,可是后来却爱上阿那托尔,撕毁了与安德来公爵的婚约。这样的故事发展,符合她的性格么?如果符合她的性格,那么她又有着怎样的性格?这是我们要从节选的文字中,最终寻找到的答案。

    1、说说你对娜塔莎参加舞会前心情的总体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来表示。

    明确: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

    2、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藏在他们内心的,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明确:通过外话的神态、言行等来体会。

    3. 学生读描写罗斯托夫一家进行舞会准备工作情景的文字(“娜塔莎要去赴她平生第一个大跳舞会--第一部分末”)同学们边听边找体现娜塔莎兴奋、快乐、紧张、期待、焦急等心情的文字。

    4. 讨论明确:

    如: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

    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

    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仆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

    ④“马上,马上就好了……”

    5、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这算她的心理描写,但是不是很多,作者更多的是从语言行为上来表现娜塔莎)

    6、通过外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娜塔莎即将参加舞会时的心情,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呢?

    明确:活泼可爱,充满热情,善良纯真。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

    (二)阅读第二部分

    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将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焦点。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而娜塔莎的活泼青春也感染了安德来公爵。

    1. 除了娜塔莎外,这部分提到了几位女性?

    明确:别素号娃伯爵夫人,罗斯托夫伯爵夫人,爱仑

    2. 女性分多种,比如高贵的贵妇,性感的尤物,刻板的老妪等等。以上几位分属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明确:高贵傲岸的贵妇,因为她被邀请时“微笑地举起手,没有望他,把手放在了副官的肩上”;慈祥和蔼的老妇,因为她介绍娜塔莎给安德来时是“红着脸”的,舞会前在家准备时,也是“难为情”,可见她性格温婉;性感风情万种的尤物爱仑,跟娜塔莎的对比中可见她丰满性感,“由于受到过上千人的目光的注视,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

    3. 娜塔莎和她们相比应该属于哪一种?

    明确:天真纯洁、心无城府的小女孩。

    4. 下面就让我们从外貌和个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她何以属于“小女孩”。

    找出描写娜塔莎的文字(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等)。

    外貌上看,她符合“小女孩”的称呼吗?

    明确:符合。因为“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肩膀是瘦的,胸脯是不明显的,手臂是细的”。这些都说明她还尚未发育成熟,还是“小女孩”。

    个性上看呢?看个性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明确:看个性要从神态、言行、心理等方面着手。

    “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她的脸上有“失望、焦急”的表情;面对安德来的邀请,她“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她面对安德来,“似乎用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的笑容”说“我等你很久了”,这些都说明她天真,胸无陈府,还是个“小女孩”。要知道,一个在交际圈上混迹良久的成熟一点的女孩子,一般会在众人尤其是异性面前努力掩饰自己期待的情绪。另外,她还很羞涩,还不习惯袒肩露臂的装束,“假使不是他们使她相信这是绝对必要的,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这也可见她的纯洁天真,还是个“小女孩”。

    她不被异性关注邀请,就急得“几乎要哭”,一被邀请就,脸色就“忽然明朗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一感受到被异性欣赏,就发挥出色“跳得好极了”,“穿缎子舞鞋的小脚,迅速、轻巧、灵活地跳动着,脸上现出幸福的喜色”,她和安德来跳舞是“那么靠近地扭起身子,对他那么亲密地微笑了一下”,这些都符合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这既是人之常情,也表现了她微妙的少女情怀。

    5、 这都是从正面对娜塔莎进行描写,有没有侧面的表现?

    明确:有。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却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娜塔莎的焦急不安。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一览无遗。 跟爱仑的比较;安德来与娜塔莎跳舞时后,“觉得自己活泼年轻了”,可见娜塔莎是真正活泼年轻的,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感染他人。

    (三)解读第三部分。

    1. 可是纯真的小女孩有青春的美好,却也有致命的弱点,阅读第三部分,根据娜塔莎的表现,你觉得这致命的弱点是什么?

    明确:盲目、执拗、冲动,容易受骗。

    2. 这一部分塑造人物的最主要手段是对话。请找出最能表现她以上特点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明确:“三天,我觉得,我爱了他一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他是我的主人,我是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是的,奴隶!他命令我做什么。我便做什么。……”“我没有意志了,……我爱他!”“你记着,人不能干预这种事情的……”“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他!……不是高尚的人?你要知道他是什么人,那就好了”“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除了他,我什么人也不需要,我什么人也不爱。你怎么敢说他不高尚?你难道不知道我爱他吗?索尼亚你去吧,我不想和你争吵,你去吧,为了上帝的原故,你去吧:你知道,我多么苦恼”

    五、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  至此,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娜塔莎的性格特点。

    明确:她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但又有点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还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

    2.在她身上的这些特点中,哪些是可爱的,哪些则不是太好,需要改进?

    明确:活泼、纯洁、天真、充满热情,是可爱的;盲目、执拗、容易冲动,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则需要改进。

    3. 介绍“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可见,托尔斯泰并没有因为娜塔莎是小说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展现出复杂又独特的个性特点。在小说中,这种具有复杂个性的非类型人物,我们称为“圆形人物”,与之相对的是“扁平人物”,就是那种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的类型人物,也被称为漫画人物,是那种性格特点单一,某方面特性特别突出的人物。

    两者相比,圆形人物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这样的人物往往更能体现生活本真的面貌,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矛盾的。举例:《乱世佳人》斯佳丽、瑞特、阿希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红楼梦》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等。

    扁平人物因为性格单一,相对来说,缺乏变化,比较单薄。但他们并非没有价值。一般来说,在讽刺小说里较多见,对于某方面性格的放大,可以增强戏剧效果,起到讽刺作用。举例:《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堂吉诃德》堂吉诃德等等。

    “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般的长篇小说这两种人物往往是缺一不可。举例:

    《水浒传》宋江、李逵、林冲----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

    《红楼梦》王熙凤----焦大、刘姥姥、傻大姐

    作用:衬托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品主题。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人物,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六.课堂小结:

    1.本单元的话题是人物。请你说说人物在古典小说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明确: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要素。作者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来表现小说主题。

    2、人物刻画的手法有哪些?

    明确:1、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正面描写,如语言、行动、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如环境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等。

    七.完成《思考与实践》一

    张洁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我国标题性器乐曲自身的美及内在的情感表达,感受乐曲优美、迷人的意境,体味乐曲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内涵和民族乐器的表现力,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2.通过以音乐为主线,对同名诗歌、绘画、舞蹈的欣赏,构建起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与互通,了解它们各自独特的风情和共同的神韵,加深对包容于音乐中的广阔文化内涵的体验。

    3.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及“换头合尾”的曲调处理变奏手法。

    教学重点:了解民族器乐曲“换头合尾”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民族调式的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简介《春江花月夜》

    这是一首中国古典乐曲,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乐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巧妙细腻的器乐组合,形象地描绘了“夕阳”、“渔舟”、“暮鼓”、“花影”等春江迷人的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有十部分组成:引子与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欸乃归舟、尾声。

    二、聆听乐曲

    1.听乐曲引子请学生思考:

    乐曲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能听出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2.琵琶:弹拨乐器,木制,原称“批把”,由演奏方式而得名。公元四世纪由西域传入内地,在乐队中应用相当广泛。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感受。

    3.学生随音乐学唱全曲的主要旋律谱例:江楼钟鼓

    002

    (1)聆听感受全曲的主要旋律。

    结构特点一:鱼咬尾

    提示学生注意前乐曲结尾的音与后句开头的音是相同的,乐句间连锁传递,环环相扣,使得旋律流畅,格调平和委婉。自然引出我国传统音乐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鱼咬尾”。

    “鱼咬尾”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其特点是前句旋律的尾音与后句旋律的首音形成各种形式的重叠。

    (2)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主要旋律两遍,体会旋律的委婉平静,优美如歌。

    4.学唱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春江花月夜》

    月上东山:(第一变奏)

    1.音乐与第一段对比有何变化?(旋律如何走向等)

    2.请注意结尾音调

    优雅如歌的旋律、典雅协调的色彩,形象地描绘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情景。

    花影层叠(第二变奏)

    1.这段音乐的旋律中最有特点的乐思是哪部分?为什么?

    2.结尾有什么特点?

    乐曲描写了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葱葱花木掩映月色朦胧的画面,岸边簇簇鲜花倒映在江水中,增添了江山秀丽的色彩。

    “花影层叠”与“月上东山”的收束句完全一样,又与主题的收束基本相同;而在收束前,它们的旋律都做了明显的变奏,这种创作手法叫做“换头合尾”。

    这一创作手法在后面的几个段落音乐里也被采用或者变化地采用。

    结构特点二、换头合尾

    《春江花月夜》由引子和主题、主题的六次变奏和尾声组成。尽管前面部分旋律多变,但每段结尾基本相同,将乐曲的多个画面融为一体。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水深云际(第三变奏)

    这是一段富于动态的音乐,是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变化而成的。乐曲中二胡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的曲调,忽而琵琶在高音上弹出透明的泛音。刻画了月光映入水中,水天一色、云深不知处的壮观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渔歌唱晚(第四变奏)

    听音乐、思考

    1.音乐给你什么感觉?音乐主要表达些什么?

    2.旋律中间使用了什么颇具特色的打击乐器?

    3.音乐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变化?分别描绘了什么情景?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9】

    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依据当代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实际需求、教材选编了《中国通俗音乐》的教学内容安排、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过程、感受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通俗音乐作品的魅力、并能唱两三首通俗歌曲、模仿表演片段、体验其情感及风格特点。本课重视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了解并熟悉部分优秀的中国通俗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以“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聆听音乐、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积极性。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教学活动主要由“欣赏与体验”和“活动与探究”两个部分组成。

    为了增强信息量、加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除教材所提供的音响材料外、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作品、例如:罗大佑的《童年》、周杰伦的《双截棍》及一些健康的网络歌曲作为本课的补充欣赏。另外、还参考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外通俗歌曲鉴赏》一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和直观的画面、更好地感受、体验通俗音乐的韵味;在充分感受、体验、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做DV短片、提问、吉他弹唱、集体演唱、模仿表演等多种方式、拓展探究通俗音乐的特点。

    通过视听等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讨论与通俗音乐相关的话题、参与演唱与表演、以此增强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感受和理解。

    高二年级学生都喜欢通俗音乐、但他们对通俗音乐的'了解不全面、欣赏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感性基础上。在本节课中通过音响、音像的视听以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形式对推动作品的广泛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高中学生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能力都强于初中学生、根据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音乐实践及创造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聆听、感悟、演唱、模仿通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领会通俗音乐的特点。

    1、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学生能随音乐演唱两、三首通俗歌曲并乐于参与讨论相关话题。

    3、在鉴赏通俗音乐的过程中、乐于参与“模仿秀”表演。

    4、引导学生对通俗音乐的正确认识、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品位。

    1、提前布置部分学生寻找一部以“我心中的通俗音乐”为题的DV片。

    1、DV片导入、激发兴趣:

    1)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流行音乐、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歌手及其演唱的歌曲。今天先请大家看一部DV片――“我心中的通俗音乐”。

    2)学生观看DV片、短片表现三代人对通俗音乐的理解以及他们心中留下的歌曲。(老人:《我的祖国》、《跑马溜溜的山上》;中年:《少年壮志不言愁》、《妈妈的吻》;青年:《曹操》、《欧美歌曲》)

    师:古典是流行的沉淀、流行是古典的发展。让我们一同来感受中国通俗音乐所走过的路程。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播放由学生搜索的DV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为后面通俗音乐的介绍作了较好地铺垫。从课堂效果看、达到了目的、同学们对此很感兴趣、还小声讨论自己喜欢的通俗音乐作品。

    (1)起步曲折期(课件演示):

    师:提问:中国通俗歌曲诞生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第一位歌星是谁?(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金嗓子周璇。)请同学欣赏周璇的艺术人生。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学生对早期的通俗音乐不太了解、老师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产生兴趣、愿意去了解通俗音乐走过的历程。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2)再生模仿期(课件演示):

    师:解放后、人们把通俗音乐看成是靡靡之音加以排斥、直到改革开放后、港台音乐传入内地、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抒情歌曲风靡一时、模仿她的唱法成为时髦现象。当时有一首歌叫《乡恋》、演唱者李谷一以气声唱法演唱、轰动一时。(欣赏《乡恋》)

    师: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进入、成为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如校园歌曲广为流传、代表人物就是被称为“校园歌曲教父”的罗大佑。罗大佑创作了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欣赏《童年》。在歌词中、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吗?(欣赏《童年》)(播放课件)

    师:当时有很多校园歌曲的创作者、演唱者是大学生或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喜欢用吉他作伴奏乐器、自弹自唱。今天、我和四位可爱的大男生为大家表演《童

    师:同学们演唱非常投入、大家都对歌词产生共鸣。我想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歌词在倾诉生活。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校园歌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流行、尤其吉他弹唱这种形式风行一时。老师请四位会弹吉它的同学现场表演、必定能引起全场共鸣。从课堂效果看、学生情绪出奇高涨、对老师和四位同学合作的精彩弹唱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掀起第一个高潮。后面两段全体同学加入齐唱、也无需老师动员、大家很自然地投入进去、效果很好。

    师:这一时期“西北风”盛行。如:崔健的《一无所有》、程琳的《信天游》、范琳琳的《黄土高坡》、刘欢的《少年壮志不言愁》等。这些通俗音乐中加入了民族性的元素、带有浓厚的地方、民族民间特色。

    提问:欣赏《黄土高坡》、请说出音乐中的伴奏乐器。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喜欢通俗音乐但不喜欢民族音乐”现象、作为音乐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通俗音乐发展到今天、其中许多作品具有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成为经典作品。

    学生能讨论说出唢呐、板胡等民族乐器、通过欣赏感受和老师的点评、大家能理解这一点:通俗音乐与民族音乐不排斥、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两个元素运用得好、就可能成为经典。

    进入九十年代后、通俗音乐进入探索深化时期、特别是一些晚会歌曲广为流传。问同学:《常回家看看》这首歌、你觉得好唱吗?(随便请一位同学演唱这首歌、都能唱出旋律)这首歌曲是春节晚会推出的、第二天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有人哼哼、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旋律具有亲和力。与生活零距离是通俗音乐快速流传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其特点之一。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一时期距学生很近、他们对这时候的通俗音乐了解很多、但让学生从音乐要素来欣赏、分析作品、这是他们比较欠缺的能力、需要老师与他们共同探究、提炼出来。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讨论探究出旋律的特点、但有部分同学不太喜欢这首歌、认为太老了。虽然课堂气氛不如前面弹唱好、但能够提高同学们对通俗音乐的深层次理解。

    师:通俗音乐走到今天、在座的同学都是直接的传播者。音乐的另类、时尚、超前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就像短片中的两位同学、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喜好不完全一样。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你喜欢一位歌手、你会怎样学他?(生:模仿)今天我们来个现场模仿秀。首先请大家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请同学从演唱表情、动作、姿态、声音等模仿、尽量做到“以假乱真”

    欣赏周杰伦的《双截棍》(道具有话筒、服装、绳子做成的双截棍等)生:模仿表演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这项活动就是想看看同学心目中的偶像是谁?哪些是他们认为的经典作品?另外也看看同学的创作表演能力怎么样?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都乐于模仿、课堂上掌声、歌声、笑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但有一点很遗憾:在“模仿秀”活动中。没有一个是模仿大陆的通俗歌手、都是港台的。

    我们今天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鉴赏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通俗音乐?(小组讨论探究)

    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易于模仿、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就是通俗音乐。通俗不等于低俗、粗俗、庸俗、大俗中有大雅、流行中有经典、精英文化、让我们与通俗文化同行。

    设计意图和效果分析:

    通过学生对通俗音乐的了解、演唱、探讨、模仿以及师生共同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对通俗音乐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节课的设计贯彻了新课标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从选材、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上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兴趣爱好、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这节课能够较好地完成、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讲述通俗音乐的发展过程和代表作品、演唱通俗音乐的旋律、分析音乐特点、“模仿秀”等环节中、学生都很活跃、积极参与。这节课的成功之处集中地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都乐意参与各教学环节的实践活动、最后的“模仿秀”等。课堂上高潮迭起、掌声不断、我能够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在完成各项教学活动后的兴奋与成功感。

    从课堂教学反馈的结果看、教学目标都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学中师生配合默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

    这节课的欠缺之处在于讲述“独立发展期”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有通俗特点的作品和代表人物介绍的太少、老师只是点了一下腾格尔、李娜、、刘欢、韩红等人、没来得及听赏他们的优秀作品、以至于在后面的“模仿秀”中、无人提到大陆歌手、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但如果在教学中安排介绍这些歌手和他们的代表作、时间又来不及、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时间、部分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这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调整和完善。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0】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习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习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1】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

    《一》课件展示前四节 生齐读

    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 春江,月

    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 (板书)月

    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

    赏析“生”字 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

    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 下面还有什么月? 似霰月 如霜月

    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 朦胧)该怎么读? 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

    找学生读 指导 师范读

    展示课件白云五句 生齐读

    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 思妇 游子

    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

    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

    赏析其中的“卷”和“拂”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 这是个(相思月)

    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 生示范,指导,师示范

    《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 落花

    (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

    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游子在梦中神游故乡,花落月潭,春光将尽,身在天涯,山高水长,不能乘月归家,情何以堪?

    板书(归家月) 这段怎么读?

    (孤寂)生读,指导,师范读

    《四》展示课件江天一色 生齐读

    在这样孤寂的环境中,天空的月亮也成了一轮孤月,古代士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孔夫子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

    板书(孤轮月)他想到了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哲思? 自然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易逝 月的圆满和人的孤独

    可以说这是一句深沉的天问,有着旷世的孤寂,陈子昂曾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哭了,可他哭了吗? 他没有继续哀伤,而是写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人生代代永恒相延续,还会孤独吗? (待人月)

    这段该怎么读?(平缓)生读 指导 师范读

    《五》展示课件 最后两句

    游子带着这样的欣慰,再去看这轮斜月,可它却开始斜斜的沉入海中。最后应该读出它的悠长,绵延来。 生齐读 师示范

    这种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思念之情,哲思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令人心驰神往。

    总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体,在诗中成了诗人生命情怀,情感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寂静,“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寂静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忧愁,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空旷静寂。

    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来读出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

    作业:会背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6), 皎皎空中孤月轮(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8), 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9)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10), 青枫浦(11)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12)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13)?

    可怜楼上月徘徊(14), 应照离人(15)妆镜台(16)。

    玉户(17)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18)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19), 愿(20)逐月华(21)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22)。

    昨夜闲潭(23)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古音xiá)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 (24)无限路(25)。

    不知乘月(26)几人归, 落月摇情(27)满江树。

    赏析

    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诗歌既完美严密,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

    前半部重在写景,是写实,但如“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等句子,同时也体现了人物的想象和感觉。后半部重在抒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如长江流水、青枫白云、帘卷不去、拂砧还来等句,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更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整体。

    诗歌写了许多色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等,这些景物共同造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这种意境与所抒发的绵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

    诗歌每四句一换韵,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为了与缠绵的感情相适应,语言采用了一些顶针连环句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对偶句的使用如“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句中平仄的讲求如“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平仄变换与律诗相同,使诗歌语言既抑扬顿挫,又清新流畅。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习。

    3、学习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3】

    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和文学共同的美。

    4、学习如何将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音乐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2、作者简介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3、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二、音乐分析

    (一)江楼钟鼓(引子)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三)花影层台:

    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四)渔歌唱晚

    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G乃归舟与尾声

    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尾声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三、诗歌赏析

    (一) 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 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 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四)

    四、写作特点

    1、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2、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3、这首诗的景物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烂的色彩,很有艺术效果。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

    4、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同时,诗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诗句,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统一,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春江花月夜教案【篇14】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下面是这首诗的音乐课堂教案!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二、作品简介: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1、欣赏: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二)主题赏析:

    2、设问:——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4归纳;

    旋律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三)花影层台: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处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最明显?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飘春江的情景。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阵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飘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民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何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中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这首曲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诗词、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上一篇:加工合同

    下一篇:游水族馆作文实用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品14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