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模板13篇)
  •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06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模板13篇)。

    俗话说,手中无网看鱼跳。。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关于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模板13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1

    《大自然的语言》是现代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此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阐述了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说明了物候学的特性与本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鲁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展示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展示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 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 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党中央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先来了解有关科学小品的知识。(多媒体展示科学小品的知识)

    一生读。

    师:请同学们注意红色画线的词句。

    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生齐读)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竺可桢到大自然去汲取科学的营养。同时请同学们注意学习科学小品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章说明了什么?

    生:物候、物候学。

    师:物候和物候学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那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课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的呢?请同学们再速读课文,勾画重点,思考这几个问题。(多媒体展示自读任务:思考①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

    生边读边勾画。

    师: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生:鸟语花香、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师:这几句话在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段。

    师:那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一年四季的景物变换。

    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自然现象,再解释物候、物候学的定义呢?这些自然现象与物候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些自然现象举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为下文写物候作了铺垫。

    师:同时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师: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文章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呢?

    生:解释了物候、物候学之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再次说明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

    师:决定物候来临有哪几个因素?

    生: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师:(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请同学们看

    屏幕。文章思路非常清晰,全文围绕物候学

    这个中心,先解释概念,在说明研究的重要

    性,然后重点介绍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并点明研究的意义。这样写,由浅入深,层

    层深入,条理清楚,读者也容易理解。

    这种结构形式,在科学小品中是很常见的。

    三、学习举例说明

    师:一篇好的说明文,光有清晰的思路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在恰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

    生:还有作比较。

    师:《大自然的语言》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举例说明。下面我们就以4、5两个自然段为例,学习这种说明方法。

    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两段课文。

    师:这两段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的?

    生: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师:举了什么例子?谁来概括一下?

    生:北京播种的时间没有根据物候现象反映的情况而改变,结果遭受了损失。

    师:由于没有重视物候观测,给农业带来了损失,一个例子有力的说明了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下面请大家有刚才的分析方法,与周围的同学合作,研读6-9段,画出运用举例说明的语句,讨论举例说明的作用。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小组讨论的情况?

    生:这几段说明了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

    师:分别举了那些例子?

    生:说明纬度的影响时,列举了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生:说明经度的影响时,列举了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比北京要迟一星期开花;又列举了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而烟台要到立夏。

    生:说明高下的影响时,列举了华南丘陵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

    生:说明古今的影响时,列举了英国1741~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

    师:举例子有什么作用?

    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师: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比较抽象的,举例说明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是事理更容易理解。

    四、品味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品味文章的语言。说到语言,我有个疑问,大家看黑板,我们知道,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用在大自然的身上,合适吗?

    生;合适。这使用了拟人的方法。

    师:文章的原名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名字改为《大自然的语言》,这样改,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这样比较生动形象。

    生:这样也说明了物候研究非常重要。就像研究人的语言一样。

    师:这样改既体现了物候研究的重要作用,也生动形象,引起读者兴趣。、

    师:科学小品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

    识,所以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

    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

    与改句那句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春回,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一个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白的像雪,粉的像霞。”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请同学们自己朗读1、2自然段,画出你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分析分析,一会儿与同学们交流。

    (生勾画、讨论)

    师:谁来说说?

    生:我认为“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写得生动,“孕育”运用拟人,赋予了植物以人的特征。

    生:我认为“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写得生动,“销声匿迹”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很生动。“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拟人,让大自然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优美的语言需要及时积累,请同学们又最快的速度读熟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说明文的朗读也需要有声有色。下面我就给大家示范背一下。(多媒体展示四季美景)(师配乐背诵)

    师:让我们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总结交流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学会了哪些阅读方法呢?请总结总结。

    生: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物候的知识。

    生:我知道了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生:我知道了说明文也可以写得生动形象。

    生:我了解了科学小品的一些知识。

    师:我们如何阅读科学小品呢?

    生:要品味语言。

    生:先要了解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师:请大家看屏幕:阅读科学小品的一般方法:了解说明内容;理清层次结构;研究说明方法;品味生动语言;总结阅读所得。

    六、结语

    师: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而且瞬息万变,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个细心人,做个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这样我们人,才能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称为自然家族的合格成员。

    师:最后,让我们在和谐、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大自然的语言》有关资料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

    春分、秋分:“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惊蛰:开始打雷,气温上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作物成熟,晚季作物抢种时期。

    小暑、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表示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名词解释

    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经验的概括。一般为通俗的韵语形式,便于记忆,对于传播生产经验和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良好作用。中国各地农谚非常丰富。如华北黄河流域一带关于播种和收获的农谚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2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2、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大鼓一面,大米、豆子,串铃、响板、碰铃等乐器。

    ①请幼儿闭眼,老师自我介绍。你们听见老师的声音了吗?,用什么听见的?敲鼓,什么声音,耳朵真能干。

    ②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

    ③出示鼓?听见了声音,鼓面振动,产生声音。

    幼儿手摸喉部,不发出声音(没有什么感觉)手模喉部,问客人老师好:喉部声带振动发出声音,丰富词汇:振动

    1、让6组孩子分别用不同的物品进行实验,并让物品发出声音。让幼儿动脑用什么方法使物品发出好听声音的?来;自.大;考吧;幼.师网;(敲、碰、敲击、打等)让幼儿自己总结并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

    大米:“小朋友们,我是大米,我可是个舞蹈家,你们想不想看我跳舞呀?”

    把大米放在鼓上,放音乐,敲击鼓面,大米在鼓面上跳舞。拔根芦柴花>

    (引导幼儿感知大米的跳动是因为鼓棒敲击鼓面,使鼓面振动才让大米跳起来的。

    1、教师分别播放好听的音乐及杂乱的音乐,请幼儿听听有什么感觉。乐音:好听舒服愉快……噪音:难听刺耳……

    2、学会分辨什么样的声音是乐音?什么样的声音是噪音,噪音对人身体有害?教育幼儿不要大声说话,要保护声带,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教师和幼儿一起用会发出声音的物品配上音乐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2.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读法读懂文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材重点和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大自然的语言》(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小节,知道了。

    ().

    2.互动交指导点拨。(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1)课件展示(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5

    2、让幼儿知道面食的制作过程,并享受制作面食的乐趣。

    3、教育幼儿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

    活动准备:

    泡过的小麦粒,大枣,面包,馒头,麻花及馒头片,胸卡,干净湿毛巾,面板,发面,百宝箱,《大馒头》的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活动过程:

    1、出示百宝箱,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百宝箱,以神秘的口吻问:“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百宝箱,你们猜一猜里面有什么好东西?”“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数完一二三的时候再睁开眼睛看一看,”教师一一将麻花、面包、馒头呈现在幼儿面前,启发幼儿说出更多的面食。

    2、观看课件,了解面食的种类。

    教师:“面食大家庭里的成员可真不少,就像小朋友说的有糖包、花卷……老师这里有很多面食的照片,它们到底有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播放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面食的种类。

    3、请全体幼儿品尝馒头片,启发幼儿探索馒头片的来源。

    4、结合课件,欣赏歌曲《大馒头》,了解面食的来源。

    5、出示小麦粒,请幼儿咬开小麦粒,黄黄的麦粒里面有白白的面粉,探索麦粒与面粉的关系及面粉来源于麦粒。

    6、现场演示面食的制作过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重点突出团、搓、揉、压等动作技巧。

    7、幼儿自制面食,将幼儿带入已经布置好的场地,请幼儿自制面食,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将面食做出花样。

    8、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9、游戏:《面粉妈妈找宝宝》。通过游戏巩固所学内容。最后带幼儿出教室。

    玩法:

    分发胸卡,老师扮演面粉妈妈,幼儿分别扮演馒头宝宝、水饺宝宝、包子宝宝和面条宝宝。

    “馒头宝宝”马上到面粉妈妈跟前来,排成一队,面粉妈妈开车带宝宝回家。到家后,幼儿回到座位上游戏重新开始,最后,所有宝宝都上车有妈妈带出教室。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6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7

    教学目的: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第一课时)

    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会运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教学设想与要点:本文为说明文,但文章开头二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生动说明语言的典型段落。因此,本课教学着力点为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并安排课内的练笔,力求一课一得。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

    1、我们学过许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参考:

    春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可以从第六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一些)

    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出示课题)

    二.学习课文第1、2段——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1、默读1-2段,思考问题。

    出示问题:

    1、阅读第1段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

    2、用“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有什么好处?

    2、研读第1自然段。

    (1)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说一说。

    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

    A.“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

    B.“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C.“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

    D.“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

    E.“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3、研读第2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2 段。

    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麦插禾。”

    (2)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参考:

    (1)认为第一句好,运用拟人、引用的修辞方法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

    (2)认为第二句好,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整齐美。

    4、品读题目特点。

    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 “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个则显得呆板、乏味。

    三、课堂练笔:二选一

    (1)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2)仿写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四、布置课后预习:阅读3-12段,用一句概括各段内容,并想想作者在介绍时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五、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用词生动传神:翩然、簌簌等

    生动形象: 句子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引用

    标题新颖传神:比喻、拟人

    六、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蚂蚁天气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9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活动难点: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生字和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11

    主题目标:

    1、 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结合已有经验讨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2、感受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对自然现象的形成产生兴趣。

    3、用合适的动作表现自然现象中的情景,并体验身体运动的乐趣。

    4、通过记录观察,尝试了解简单的气象规律。

    主题内容:

    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露,日出日落,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幼儿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本主题以小水滴旅行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测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赋予直观的自然现象以生命。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在三周的活动中,我们带着幼儿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12

    设计意图: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作者试图将深奥的物候学知识通俗而生动地表达清楚。阅读说明文,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明白说明文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原因,即明白表达这样的内容所采用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等。因此,本文的教学这样设计: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拓展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

    2、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我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明确: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

    (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要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方法总结:

    1、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2、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师: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哪些语句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你找到的信息,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

    引导: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命题的形式为:

    某某词语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⑵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是:①判断(一般不能删去),②解词。(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比较。若删去,愿意就变为……与实际不符。④总结。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4人小组讨论。

    小组选代表交流。

    ⑴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一概而论,那样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⑶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当堂练习: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⑵凤翔年画基本上保持了原古版年画的艺术风格。

    ⑶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的首选之地。

    ⑶紫禁城的城墙有十米多高。

    教师小结:常见的表程度的词:几乎、比较、相当、更、最;

    常见的表估计的词:大约、可能、左右;

    常见的表数量、范围的词:多、绝大多数、大都;

    常见的表时间的词:将要、在当时、到目前为止……

    2、赏读文章1、2段,品味说明的生动性。

    引导: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性外,还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生动性。题目不说“物候”或“物候学”而说成是“大自然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那么文章中哪些段落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呢?(1、2段)

    引导:大家都觉得1、2两段生动形象,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我们在分析语言时角度很多,可以从词语的角度,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等。

    老师做个示范,大家一起看。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

    请大家细细品读,看看那些词语也富有表现力,做好批注。

    (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生交流。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使文章语言生动的'技巧有哪些?

    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下面让我们齐读1、2自然段,在优美的语言中品味美妙的物候世界。

    (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教师小结:说明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地写上“局报”两字。

    五、拓展延伸

    1、除了课文,古代的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8页,一起来读一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如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点拨: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然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提问:大家能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总结总结。

    (学生总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说明内容,品味了说明文的语言。关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继续学习。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用严谨而生动的语言把抽象的物候知识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专心研究,或许你也会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

    七、布置作业

    除了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劳动人民也是最好的研究者,他们不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积累了很多谚语。课后请同学们采集几则农谚,并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步骤:

    1.提出疑问。课文中(包括题目中)“文字”的含义有几种?

    2.跳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不同含义大体勾画出全文的内容结构。

    3.重点解读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部分。按照课文对“大自然的文字”的分类介绍再划分出它的层次。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明白作者介绍了哪些自然现象,作者怎样引领我们来破译它们,而且要掌握如下知识点:

    (1)霍雨、铁砧、漂砾、毒意等

    几个加点字的注音,在文中划出有这些字词的句子。

    (2)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落实一些重要语句的领会)。

    (3)讨论交流。

    (4)质疑问难。就文中仍有疑难的地方,师生互间互答。

    (5)布置作业。

    (解说:本过程体现了置疑激趣法、整体掌握法及研究学习法这几种适应新大纲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动机肯定是兴趣,有兴趣带着问题去探究,不仅能发挥主动性,而且能逐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精神。教学中,基本理念要贯穿始终,使教学在和谐共振中愉快地进行。)

    自读点拨1.课文中“文字”的含义。

    课文中的“文字”有两个意思:

    第1、2段中指书本上的字;第3段一转,从“也有另外一套文字’往后,“文字”就指大自然中各种能给予人对自然进行认识、了解和推想以预示和启发的自然现象。这样,课文从读者的生活经验人手,显得亲切,使人产生联想;接着引出一个科学问题,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

    2全文的内容结构把握。

    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楚,第1、2段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重心内容,末尾3段则告诉我们学会大自然的文字的方法和意义,其余段落集中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

    3.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类别?各有哪些作用?

    根据方位来分,有天上的星、云、鸟和地上的石、树等;根据各自

    主要的特征表现来分,可分为形(星、云)、声(鸟)、色(石)。星引导海上航行;云指导天空飞行;燕子告诉天气;白嘴鸦、鹤和大雁报告季节;石灰石说明沧海桑田的变化;漂砾表现自然的神奇力量。总之,正因为有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人们才能认清自然,趋利避害,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乐趣。

    4.重点语句品味。

    (1)“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充分肯定了文字的作用,加横线的词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本句还暗示了下文的大自然的文字也将会有巨大的作用。

    (2)“无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这个比喻新颖恰当,引发读者无限的想像,也为后文介绍大自然的文字暗示了行文的结构顺序。

    (3)‘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箭头的指路牌。”用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说明水上行船与在陆地上走路是不一样的,它没有具体明确的指示,自然地引出大自然的一种文字——星座门北极星)对行船的指导意义。

    (4)“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飞来说”“告诉人们”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不仅清楚地说明白嘴鸦的飞来与鹤的飞去是季节变化的预兆,也显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很有情趣。“不用日历”,拟人中有比喻,新颖别致。

    (5)“一转眼功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这些语句很有意境,雁阵在人们的眼前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但它们使我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空,它们留下了令我们回味的声音,它们使我们告别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但它们更使我们盼望一个全新的温暖的春天。我们的视线、我们的心都被那雁阵牵引着。想像和拟人手法运用得很成功。

    5.说明方法归纳。

    重要的方法是打比方、分类别和举例子。另外,拟人的写作手法对增强说明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模板13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