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课件经典13篇
  • 二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8-04

    二年级数学课件经典13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幼儿园教案内容吗?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二年级数学课件经典13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1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8的乘法口诀。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乘法口诀,为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编制8的乘法口诀,运用8的乘法口诀求积。

    难点: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突破:通过口诀的编制理解口诀的意义,从而养成在生活中合理、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体味到“有价值的数学”、“有乐趣的数学”。

    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编制8的乘法口诀,找出规律,巩固口诀。培养学生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乘法的意义、口诀的与编制规律来进行口诀的熟悉,多读、多练、多背加强口诀的记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口诀的编制与整理过程中,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进一步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时,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贯穿教学的始终。

    3、课堂组织民主、科学、和谐,这种气氛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三、教学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体现生活化。

    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2、教学过程体现活动化。

    摆方块活动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学数学”。

    3、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

    在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构建探索平台。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谁能背给老师听听吗?指名背诵。

    谁能回忆一下昨天我们是如何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说说看。

    预设:A用小三角摆小船

    B用连续加的方法

    2、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大胆尝试的机会,让你们仿造用三角摆小船的方法研究一下如何编制8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用回忆7的乘法口诀推导和编制过程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

    (二)自主探索,尝试解决问题。

    1、拿出昨天老师要求你们准备好的小正方体,摆一摆,再填书上的表。小组合作。

    出示一个由8块小正方体搭成的正方体。

    数一数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摆1个大正方体用8个小正方体,摆2个大正方体要用几个小正方体?摆3个呢?……摆8个呢?

    合作摆一摆,分别说一说,再填书中表格

    据此,你能编出8的乘法口诀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再指名说说。

    在让学生观察说说每一句口诀有何变化?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上面探索新知这个方面,我就完全秉持了这个理念,让学生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三)回顾探究过程,自然生成新知。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摆正方体,探究了8的乘法口诀,谁能把我们刚才动手的过程简单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每次都用8个小正方体?(1个8)

    为什么每次都比上一次多摆一个大正方体?(多一个8)

    观察口诀表,看看每一句与相邻的两句有什么关系?

    预设:A结果或多8或少8。

    B每次8 不变,8的个数不同。

    在同学们充分观察讨论之后,老师小结:8的乘法口诀以1个8 为基础,依次增加一个8;每相邻两句口诀都相差一个8这就是8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了解了这个规律,有助于我们记忆8的乘法口诀。

    2、先观察“想想做做”第一题,想好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二题,直接填空。订正时,请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回顾探究过程,梳理知识形成的要点,培养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新知应用,体会知识价值。

    1、“想想做做”第三题,对口令练习。让学生根据8的乘法口诀说出相关乘法算式,在活动中进一步熟悉8的乘法口诀。

    2、第四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巩固对口诀的记忆。

    3、第五题,要求学生从中获取的信息是:每袋乒乓球有五个。

    4、第六题,要求学生仔细看图,获取的信息有:一共有7人参加收割向日葵的劳动,每人收8棵,一共收了多少棵?

    5、第七题,让学生根据口诀填空。通过填未知乘数,既巩固了有关的乘法口诀,又为学生自主探索8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

    形式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既避免了学生单调乏味之感,又从不同角度多种视角巩固了新知。趣味化、活动化的组织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符合新课标“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新知”的理念。

    (五)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1、学习了这一课之后,你有哪些收获?

    指名好、中、差各一名学生说说。

    让不同的学生谈谈收获,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概念。

    2、师生齐背8的乘法口诀。

    五、 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个人认为做到了一下几点:

    首先,体现了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构想。

    其次,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第三,教学任务明确,抓住了重点。

    六、板书设计:

    8的乘法口诀

    1个8 8×1=8 一八得八

    2个8相加 8×2=16 二八十六

    3个8相加 8×3=24 三八二十四

    4个8相加 8×4=32 四八三十二

    5个8相加 8×5=40 五八四十

    6个8相加 8×6=48 六八四十八

    7个8相加 8×7=56 七八五十六

    8个8相加 8×8=64 八八六十四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第16页《需要几个轮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5和2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学习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借助摆三角形的活动编出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学了5和2的乘法口诀,已经掌握了一些编口诀的诀窍,所以3的口诀可以由学生自己整理。较多的时间应用在熟练口诀和算式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小棒、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乘法转盘。

    学具准备:

    小棒,乘法转盘。

    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摆一摆、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

    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儿童三轮车)同学们,谁小时候骑过儿童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

    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二、实践操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

    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师生对口练

    一个“小”字有3笔,一三得三

    ,两个“小”字有6笔,二三得六。学生接着自己往下编。

    (2)乘法转盘

    师转动转盘,生说口诀。也可以掺杂2和5的乘法口诀。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记住口诀而不会计算或者会计算,没记住口诀。教师及时的给以补充和总结。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5×3=15 三五十五

    6×3=18 三六十八

    7×3=21 三七二十一

    8×3=24 三八二十四

    9×3=27 三九二十七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3

    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会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部分学生还曾在生活中见过,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对于路线图并不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游乐场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在情感态度方面,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思考方面,要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在新授环节,教材呈现的公园里的四季亭、盆景园等场景是学生不熟悉的,我把公园平面图换成学生喜爱又常去的游乐场平面图,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欢快的音乐中展示一幅幅游乐场里人们欢快游玩的图片,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并以此很快引入新课。接着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平面图,使学生了解要描述路线图,就要知道游玩景点、明确方向再确定路线,通过认识小明和小芳的游玩路线帮助学生学会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路线。对于个别描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方向板描述方向。

    在练习环节,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路线图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直接意义和作用,我拍摄了汽车上的行车路线图、街头路牌分别添加在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的前面。同时,在试上中发现学生对于书上的城市平面图没有感受,因此我把这幅平面图改成了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情况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得也会比较有兴趣,也让学生在模似情景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环形车问题,由于学生并不都具有这方面的乘车经验,而仅根据教材中的简单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环形车的概念,因此我把这题融入第5题的城市地图中。先让学生观察站牌,初步明白环形车的特点,再在地图中演示行车路线,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环形车概念。

    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小组活动是在新授环节,学生初次学习描述小明游玩路线时。小组交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放松地畅所欲言,各人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描述路线,学生在描述中相互补充,达到理解上的共识,并完善结论,再通过全班交流的形式寻找自己与他人在认识上差距。

    在认识了公共汽车的路线图后,我按排了同桌互相提问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学生已有的乘车经验,学生的提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如一个学生提出需要转车的问题。个别学生对转车有经验,班上出现了两种答案,这时我是引导者,点拨、引导学生选择更合理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全班共享解决回答的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自己解决了。

    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会了确定路线图的方法,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路线,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真心希望我们的这次交流能为师弟、师妹们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那也更真诚希望各位能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一课。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教材的意图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机结合,整堂课以学生的参与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等方面来谈一下我对本课的教学构思与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操作等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三、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小兔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四、说学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律

    运用课件出示路边的景物,与学生一同欣赏美景中,回顾学过的数学规律,从而引入本课主题“找规律”。接下来出示小兔家的密码门,与孩子们一同探讨密码的设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感。

    (二)合作探索,寻找规律

    出示小兔家墙壁和地板的设计图片,找出其中的循环排列规律。在寻找规律环节中,先请学生独立观察思考,探索规律,在学生充分讨论和观察后,通过课件用动画演示图形排列的循环规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图形的排列规律,加深认知。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感知规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热情好客,出示按一定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学生接着往下排。

    然后在此基础上老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学具摆摆,加强感知。以猜一猜、摆一摆、排一排等环节,取代练习中单调的顺时针排列的图形,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经历实践,创造规律

    以帮助小兔乖乖设计窗帘图案为主线,让同学们应用今天学的知识,做个小小设计师。最后通过设计 “窗帘”图案的游戏,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探索,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使课堂内容得到了延伸,增强了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升华规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数学规律的合理应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多姿多彩,所以亲爱的孩子们,我们要善于用自己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规律,用勤劳的双手去运用规律,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装扮得更加美丽!

    以上我就从几个方面交流了我对本课的构思与设计,当然,还有很多的缺憾与不足,还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导。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叶澜教授的一段话,她说:我们之所以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锁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上。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那么,真心希望各位师弟,师妹们能从我的说课中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更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多学,多看,多练,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虽平淡却浸透着精彩,工作,虽劳累却饱含着充实与快乐!

    最后,我想把我工作中总结的几句话送给大家:

    干工作,相信自己;肯努力,做好自己;常反思,看清自己;多学习,充实自己。

    用反思回首昨天, 因为那里沉淀着经验;

    用踏实经营今天, 因为这里书写着辉煌;

    用惊喜期待明天, 因为那里充满着希望。

    对于教育教学,年轻的我们永远是在路上,我们坚信:只要把脸迎向太阳,撒在脸上的总会是阳光。谢谢!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5

    1、通过“一个星期有多少天”的情境以及学过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2、培养估算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投影出小熊的问题:一个星期有几天?

    2、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

    3、投影出课本第80页的图,分角色读一读笑笑、淘气他们的话,从而引出问题:二个星期有多少天?三个星期有多少天?

    二、学7的乘法口诀

    1、填表格

    (1)师: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你能算出这个表格上所要求和内容吗?

    (2)出示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这张表格的每一栏表示什么,要求什么。

    (3)学生独立填一填,小组内交流一下。

    (4)集体交流。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来报告一下你算出的结果?

    生: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4天,3个星期有21天……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生:我用加法算。2个星期是7加7,3个星期是7加7再加7……

    生:我是这样算的,2个星期是7加7得14,3个星期是14加7得21……

    师:真棒。

    生:我用乘法算,这样更简便。

    师:说得好,你已经会利用乘法算了!看来如果叫你编出7的乘法口诀一定没有问题了。

    2、编写7的乘法口诀。

    (1)让学生独立编写口诀,然后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先由学生说一说左边一列的乘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生:1×7=7,表示有1个7。

    生:2×7=7,表示有2个7。

    ……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编写的口诀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

    师:他编得好不好?(表扬)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再读口诀。

    师:今天编写的口诀里,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今天刚刚接触到的?

    生:只有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是刚编出来的,前面几句以前都学过。

    师:是的。那刚才你们是怎样算出来后面四个的结果的?

    生:我知道六七四十二,七七就是多1个7,42加7就是49了。后面的两句也是这样算出来的。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在计算时既用了乘法,也用了加法。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算的吗?

    3、变换形式,记忆7的乘法口诀。

    (1)师:我们来想办法把7的乘法口诀记下来。同学们想一想,最关键的是要记忆哪几句?

    生:今天刚学的四句。

    师:好,那我们先来把它们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学生独立背诵。

    (3)交流。

    可以让学生齐诵、个别背诵。还可以师生对口令、学生对口令等。

    三、练一练

    1、完成下面口诀。

    ( )七二十一

    四( )二十八

    ( )七四十二

    五( )三十五

    二( )十四

    七( )四十九(977139.COM 高分范文网)

    七( )六十三

    ( )七得七

    七八( )

    指名回答(开火车形式)

    2、完成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会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3、口算。(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完成第3题。

    (1)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2)独立解答。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表扬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

    5、完成第4题。

    (1)估计一天喝几杯水。

    (2)估计一星期喝几杯水。

    让学生读题进入估算情境,说一说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再利用口诀算一算:自己一星期大约喝几杯水?培养估算意识。

    6、用多媒体课件出现,想一想,看一看,7只青蛙图,看图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有几条腿?

    7、拓展题(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校大门口到大厅的一段路有21米,要在两边摆花。假如每7米摆一盆,需要摆几盆?(用标出花盆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应用7的乘法口诀,可使我们计算得更快,还能解决问题,所以大家要把它们牢牢记住。

    2、对口令背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课后记

    七、板书设计

    一个星期有几天——“7”的乘法口诀

    有几个星期 1 2 3 4 5 6 7 8 9

    有几天 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得十四

    3×7=21 三七得二十一 4×7=28 四七得二十八

    5×7=35 五七得三十五 6×7=42 六七得四十二

    7×7=49 七七得四十九 7×8=56 七八得五十六

    7×9=63 七九得六十三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九单元以亲近大海为主题的关于“统计”的知识。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属于“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统计的有关内容,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统计知识是学生第三次接触统计知识,在一年级上册以“我又换牙了”初步认识了统计。在一年级下册以

    “我们的鞋码”为主题学会了用“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形成了简单的统计意识。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有了这两部分知识做基础,我们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了以“亲近大海”为主题,学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从“统计”这两个字眼上我们不难发现,它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去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前两册统计的学习是这样的,那么本节教材的学习更是这样。这正是课程标准中提出并倡导的“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我想本节课在如何引领学生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悦上显得更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是: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感受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标是:结合实例,培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法和学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学生通过夏天海滨浴场上呈现出丰富的数学信息,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对分类统计的学习。

    2、引导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为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与同伴一起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

    3、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

    四、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作了以下准备:课件、学生2份题签等。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与一年级统计内容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让学生学会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加以统计。本节课的统计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那么如何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呢?我们的教材是呈现了一幅夏日海滨浴场这一学生特别喜爱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两个重点问题。根据第一个问题,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统计的方法。第二个问题重点就是组织学生巩固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面对教材的这种情况,我有两点自己不同的处理方法:

    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数减少了几个,呈现出了一幅比较清晰的画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人多的干扰,为顺利学习分类统计做好基础。这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作为实验教师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的说法。

    其次在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这一问题中,我们书上直接给出了两种分类统计的标准:一种是按男女分,一种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设计时感觉根据知识和经验,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探究出分类统计的方法,就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来学习,而不是直接给出按标准。我认为这样做即使学生探究不出分类的统计方法,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学生也将得到其他方面的锻炼。而且,只有在他们探究的过程中参与交流,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把握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

    有了我对教材的认识和我备课的这些想法,以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再播放一段美丽的海边录相,引出书上的主题图,再重点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2个问题?在本环节我注意了3点:第一点让学生猜一猜录像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干什么?引起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点在学生充分识图后,我注重了从下到上,有顺序的进行了一个小总结。这样做的目的.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第三点在学生提完问题后我注重了一个全面性的总结。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一幅图提出的问题是多样的,今天就重点来解决2个。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以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按不同分类标准统计“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达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了三个小环节完成:

    第一个小环节:讨论解决“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让学生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启发他们说出不同的分类统计方法,如:可以按性别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类统计,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类统计。在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不怕花大量时间,努力营造一种民主、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方法,让学生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观点,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成为一种需要。在完成统计表时,让同位合作选择一种或两种分类方法完成统计表,初步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我认为在探索活动中,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独立思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精神,但是他们因为受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局限性,有的思考结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交流能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结果积极的进行反思,逐渐走向合理。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的进行判断的意识相对薄弱,大多数学生局限在表述而非沟通的意识里。交流没有积极的反思与回顾,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采用3人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第二个环节:组织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多样性。让学生观察3个统计表,通过提出并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统计时,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类统计的意义。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在组织学生展示时把评价的大全交给了学生,如:你认为这种方法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可以吗?等等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意见和建议。在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认识,获得思维的发展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第三个环节学生独立解决“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采取的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掌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3、借助刚才统计的感性材料,比较新旧统计知识的不同,来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统计的意义和方法,在整个环节中都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探究合作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活动的主体。

    我这样分3个层次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层层递进。

    三、拓展应用,巩固深化

    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的:先由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汇报交流,并说出统计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评价补充。这样处理目的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体现了“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生数学的重要性。为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在学生探索分类统计的方法以后,我告诉学生分类统计能让我们对统计对象了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要用到分类统计,说一说你想统计什么?准备怎样统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和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数学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统 计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7

    设计说明

    1.注重运用直观的画面学习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要想让小学生把数学学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走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2.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同桌学习,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思维得到了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钟面模型

    学生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昨天我们的预习作业是小组合作画一个钟面,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在钟面上都画了些什么?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画的钟面。

    师:同学们的钟面都画得很漂亮。虽然大家画的钟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有几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钟面上都有1~12这12个数,都有时针、分针和很多刻度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认识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预习引入,通过小组合作画钟面,以及欣赏其他组的钟面,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互补、互学,了解钟面的本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意识和学习的欲望。

    ⊙预习反馈,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认识大格。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在钟面上怎样算是一个大格吗?(学生回答)

    师:每两个数之间就是1个大格,从12到1是1个大格,1到2也是1个大格。

    师:你还能说说从哪到哪也是1个大格吗?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大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不是有12个大格呢?我们来数一数。(钟面上有12个大格)

    (2)认识小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

    在小组内数一数,交流后汇报。(出示放大的钟面,一起数一数)

    师:其他大格里也有5个小格吗?再找几个大格数一数。(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小格)

    师:那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预习,对钟面上的大格和小格已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汇报和交流,加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钟面的认识更加完整、深刻。

    2.建立时、分的概念。

    (1)认识“时”。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大格和小格,那么你知道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走的吗?(钟面上的指针走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

    演示时针从12走到1的过程。

    师:时针从12走到了几?走了多少?时针走1个大格是多少小时?(时针走1个大格是1小时)1小时也称1时。

    师:时针走2个大格是多少小时?走3个大格呢?

    师:时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小时?你是怎么知道的?从12走到6呢?如果从7走到11呢?

    小结:时针的走动一般是以大格为单位的,要知道时针走了多少小时,只要看时针走了多少个大格即可。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二级年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动物聚会》。

    说教材: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设为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共同探讨获得新知。教学中我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学生掌握“移多补少”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秋天到了,满山遍野的果实都成熟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决定开一个“庆丰收”的联欢会的童话故事,引出新课。

    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接着课件出示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

    (2)解决问题:

    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3×3的意义。

    接下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列出下面两道题的算式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订正。在这儿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体会6×3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移到了后面的练习“连一连”中,因为大家在研讨时觉得这部分的训练目的和“连一连”的训练目的相同,都是让学生理解一个算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没有必要前后两次重复,又浪费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为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在上课之前我认为同学们都能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课时还是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讨论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我适当的给予表扬。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这时趁机运用鼓励性的语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学生们踊跃的回答: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用乘法表示;同时既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又加深了对“移多补少”的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想像、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去突破难点。

    四、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在总结延伸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五、达标检测

    相信通过再次实践,学生能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能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的发现问题、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各种能力一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9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物体长短,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到这一类的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但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他们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概念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有一定难度。同时他们喜欢动手,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又是学习的有利因素。

    依据新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能用直尺画出不定长的线段。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学会画线段。

    教学难点:画线段、数线段。

    教具准备:课件、毛线(长短不一,颜色不一,粗细不一)、长方形纸片,直尺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直观演示法和操作实践法,配合引导发现、讲练结合等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操作,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结合以上分析,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八个部分:

    一。直观认识。

    1.请每个同学举起手中的毛线。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观察到有长短,颜色,粗细的不一样。)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先找出线段的非本质特征。只有去掉了非本质特征,学生才能更明确到记住线段的本质特征。)

    2.请每个同学在认真观察,说说你的毛线和其他同学的有什么是一样的。这个环节学生最基本能发现手中的`毛线是直的。

    二。讲解概念

    1.通过直观的认识后,由教师讲解线段这个概念:像我们刚才手中这一条直直的毛线,就可以看做是线段。(这句话的讲解中,教师要突出直直的,这是线段的最基本特征,还有一个词是是看做是,数学的是严谨的,不能说这条毛线是线段,并让学生也举起毛线和老师一起说说这句话。)

    2.直接告诉学生:手捏住的毛线线的两头,在数学王国里叫做线段的端点。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线段有几个端点?从而得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并指导学生读读这句话。

    4.教师板书直接让学生明确线段是怎样表示的。

    三。找线段。

    1.让学生找找我们的教室里有哪里地方可以看做是线段?比如课桌的边,课本 的边,并让学生摸一摸线段,说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让学生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找线段这个环节的最后,我先让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的第一题,一个辨认线段的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说说下面哪些是线段?为什么?

    四、折线段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说:你能折出一条线段吗?然后请学生来展示他折的线段,并说说两个端点在哪里?

    2.你能折出比刚才长的线段吗?让会折的同学来展示他的折法。

    3.你能折出比刚才短的线段吗?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折痕,引导学生认识到线段有长有短;

    五、画线段。

    画线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分两步教学:

    1.先让学生运用刚刚获得的对线段的认识,尝试画线段。教师在这个环节不做示范,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画,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发挥,这样才不会限制在只会用尺子画线段。

    2.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线段需要注意什么?

    六。数线段。

    1.让学生完成教材49页想想做做第二题,下面的图形各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七、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完成49页第三题,用直尺把右边的两点连成一条线段。说说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让学生明确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完成49页第四题,下面有三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可以连成几条线段?让学生先读题,然后再画一画,最后说说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围成之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3.完成49页第五题,有四个点,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线段。这一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读懂题目,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提出每两点是什么意思,告诉学生就是每一点都要和其他点连一次。学生只有理解了每两点,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道题,画出6条线段。

    八、全课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并能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直直的,两个端点)

    找、折、画、数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等候时间》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之后再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新增内容。排队论是关于随机服务系统的理论,其中的一项研究是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过排队等候的经历,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就用这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为切入口,通过演绎、例举、观察、分析、优化,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候时间的总和”,以及归纳出按怎样的顺序安排才会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本节课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相关文字,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通过讨论,合作学习,探索出各种排队等候的方案,在通过计算,对每种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到最优化方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形成寻找最优化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谈话引入课题。在谈话中,不但回顾了前两节课的内容,又导入到新课;在新课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出示导学案中的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事先让学生做了导学案,预习了排对问题,就是卸货可能出现的顺序,有6中顺序,在学生预习、讨论的基础上来让学生帮助完成我的课件-----填表格(即是卸货的六种顺序的讨论结果)。学生在展示讨论的过程中把每一种卸货顺序占用的总时间,总结出最节约时间的一种顺序都一一说清楚。

    在巩固新课中,我安排了三道练习,一道是“小明、小亮、小叶三人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他们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5分钟、3分钟、1分钟,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综合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这也是导学案中的一个巩固练习,在展示时考虑此题相对比较容易就没有再让学生来展示。

    第二道也就是实际展示的第一道,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一个提升题“是要使四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第三道题是一个巩固新知题“一个装满货物的仓库,如果用小型车装货物,需要 20 分钟装完;如果用中型车装需要 35 分钟装完;如果用大型车需要 55 分钟才能装完。仓库只能一车一车地装。要使这三辆车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装货的顺序?这样安排,这三辆车等候时间总和是多少分钟?”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探索、提高了合作交往能力,这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学习感悟的。 学生的视觉感官在多媒体课件刺激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件上完成表格,使学生民百排队等候时如何最节约时间。巩固新知的习题,层层深入,逐步拔高,使他们圆满得完成学习任务。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11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12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的加减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习万以内的连加法,为后面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把连加法的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情境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发现问题的成功,又能切实感受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一、理念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和技能训练,比较枯燥。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计算,利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3、情感目标:利用情景、协商、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算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教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四)课堂总结、激励评价

    环节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也是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根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你的学习用具中你最喜欢什么?”学生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回答,肯定有的同学会说喜欢书,我就顺势说道:“书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同学们都有好多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可是你们知道吗,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却没钱买书,他们也多么希望有几本课外读物啊!大家有好办法满足他们的心愿吗?”学生们会各抒己见,可能会说给他们捐书,这时我继续说:“正好有两所小学和我们想的一样,大家看”用电脑出示统计表。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他人的德育教育。

    环节二:探索新知、构建方法

    1、电脑出示统计表,引导观察,问学生:“从老师提供的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独立观察,发展学生从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根据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自己的问题。这一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3、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我们先选择一个问题解决,建设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

    先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估算一下得数的大致范围,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算出得数。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时,不仅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比较、分析、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自己认为好的计算方法,自觉地构建计算的基本思路。

    4、完成试一试。在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既能使计算方法迁移,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环节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75页1题,用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进行新知的巩固。

    2、应用练习。75页2题,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延伸练习。利用原型的启发,突破原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外延。48+()+567>813()+450+340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的原则,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新知的内化,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开放题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年级数学课件 篇13

    一、教学背景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的第一课时,教材第12页至14页例1、例2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认识除法打好基础。新课标指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二、根据课标要求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举例说明“每份同样多”,并能说出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学生能比较规范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学资源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实物学具,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二)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这样规定:“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基于此,在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积淀经验。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设计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二)动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应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课总结。下面就每个环节的设计流程及设计意图进行说明。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这个环节主要从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情境引入,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二(1)班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把图中小朋友分东西的场景进行描述,尤其是对“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进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应该放在哪一堆里?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情境的原因是孩子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具有浓厚的兴趣 ,这与他们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观察分食品的场景中,那种要求分的公平、一样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们内心需求的,因此,会很自然的产生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让他们初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学具图形代替实物 ,按照小组人数将这些“实物”进行分配,然后集体交流,汇报分的过程及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相对开放的,组内利用学具代替实物,各种“实物”的数量也不一样,按照4个人来分,会出现每人分得同样多,也会出现每人分得不同样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经验互补,也为教师调整教学预案提供现实情境。这个环节使进一步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

    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实物展台,选取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小组进行对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这种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设计意图:经过平均分和没有平均分的对比,让学生再次体验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过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样多。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一部分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说出平均分的过程和方法。】

    4、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课件出示练习三第2题:小红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她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是对的?先由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法,再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平均分“的概念判断“哪种分法对”,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活动中,渗透份数、每份数,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课件经典13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