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曹刿论战教案十篇
  • 曹刿论战教案

    发表时间:2024-08-02

    曹刿论战教案十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发现了一篇关于“曹刿论战教案”的网络文章非常值得一读,本文所述信息仅供参考请权衡实际情况!

    曹刿论战教案【篇1】

    1.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进一步培养利用工具书自觉学习的习惯;养成理解品味语言的习惯。

    2. 学习曹刿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爱国精神,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1. 理清行文思路。

    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课时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 454)。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选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鲁庄公十年(前684),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本文义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

    正音。刿( ) 又何间焉( ) 鄙( )弗敢专也( ) 小惠未徧( ) 玉帛( )小信未孚( ) 公与之乘( ) 辙( )夫战( ) 轼( ) 旗靡( )

    1. 听读理解。

    (1)曹刿为什么要去求见鲁庄公?

    (2) 交战双方是哪两个国家?获胜一方由谁指挥的这场战争?

    2. 课文解析。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生动突出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特点,行文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记言名篇。

    1.熟记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2.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习题。

    曹刿论战教案【篇2】

    《曹刿论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潜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2、欣赏作品资料,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透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曹刿小信未孚小惠未(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潜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带给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潜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持续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能够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用心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角度分析。

    c、从鲁庄公“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能够”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潜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构成用心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篇3】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课文1—2遍

    2: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求朗读注意人物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四、试译文章

    五:结构分析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七:小结: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八.创新训练:

    从《曹刿论战》谈____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鲁庄公鄙乎?”

    曹刿论战教案【篇4】

    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把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有些内容与《春秋》的记载是一致的,有些则与《春秋》不一致,并比《春秋》多写了十三年。《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鲁国史官丘明所作。

    【中心】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独特的政治思想。

    【古今异义】

    1.又何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狱)

    3.弗敢也(古义: 虚报 今义: 增加)

    4.玉帛(古义: 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 为革命事业献身)

    5. 肉食者,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译:能,行)

    7.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8.齐师我(古义:进攻 今义:砍伐)

    9.齐伐我(古义:军师 今义:师长)【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的许多史料,比较详细而完整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左传》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它的文学价值很高,极善于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也善于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心理活动,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当时,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境内(齐都临淄,鲁都曲阜),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公元前682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庄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入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载的齐鲁长勺之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③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的平民,为了鲁国的利益,他主动为鲁庄公谋划。又亲临战场,协助鲁庄公指挥,为战胜齐国起了重大作用。但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论”字,可见课文侧重要写的是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表现曹刿的战略思想,而不是侧重记叙长勺之战的战况。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战)。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并派管仲半路去刺公子小白,公子小白装死,公子纠他们就慢慢走,哪知公子小白已经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份怎样?

    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位卑未敢忘忧国”。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这样才体现了鲁庄公对曹刿的重视。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1.关于人物塑造

    (1)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关于比照映衬

    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3.关于详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

    课题的中心是“论战”,文中紧扣“论战”来写。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和作战中的战术以及总结胜利原因详写。从这些言论中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详写。对无助于表现曹刿性格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实力、战斗场面和战后处理一概不写。而一些与“论战”有关的事,也只是一笔带过,使文章能衔接即可。

    二、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小大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由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编纂,孔子为其修订。

    5.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指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 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③ 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 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 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 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 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一场灵魂中的战争。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 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 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 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们智慧的杰作。他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人物分析】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曹刿论战教案【篇5】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教案【篇6】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鲁庄公鄙乎?”

    曹刿论战教案【篇7】

    2、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围绕中心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含全文主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回顾史上“以少胜多”战例)及作品简介。

    三、 学生自渎讨论,借助课下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四、 学生就词句讨论,提问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五、 学生自由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忠:古义:                       今义:

    情:古义:                       今义:

    可以:古义:                     今义:

    间:古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故:                        以:

    焉:                        之:

    肉食者未能远谋  ,     曹刿斯言非妄语 ;

    明白人自有高见 ,      长勺一战证雄才。

    求信于神,神弗福也                 战略思想(详)

    战争经过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中指挥(略)

    战后总结 : 彼竭我盈 故克之                      战术思想(详)

    肉食者未能远谋  ,     曹刿斯言非妄语 ;

    明白人自有高见 ,      长勺一战证雄才。

    曹刿论战教案【篇8】

    一、课前检查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篇9】

    科目:

    九年级语文

    设计人:

    董文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传》文学常识,了解文言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对话描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学习曹刿机智沉着、敢于以弱胜强的精神。

    第三教时wwW.jk251.cOM

    一、学生表演自编话剧。

    分三大组进行。

    二、教师适当点评。

    探究:

    一、对“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怎样理解?

    二、怎样评价鲁庄公?

    作业:

    1、思考文后练习。

    2、背诵课文。

    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记叙了鲁庄公十年春天,齐鲁在长勺作战的故事。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策略,终于战胜了强齐,成为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敌的著名战例。

    重难点:

    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

    曹刿、鲁庄公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预习、展示、反馈。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指导预习:

    1、师生制定目标。

    2、题目解说。

    3、作品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一部古代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250余年历史,包括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情况。

    4、完成学案设计内容。

    作业:

    熟读课文,编成话剧,下节课展示。

    第二课时

    一、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教师指导:

    师:军队。公:鲁庄公。曹刿(ɡuì)。间(jⅰàn)。鄙(bǐ)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何战。以,凭、靠。

    异义词: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祭品。今义:指为了国家或他人而舍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

    狱:古义指案件,今义指关押犯人的处所。

    句式:

    可以一战:省略句,即可以(之)一战。可,助动词,可以。

    二、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三、结构图解:

    求见公将战(主动关心)

    乡人劝(爱国热情)

    论何

    以战

    (作战

    思想)衣食分人-小惠-神弗福

    分析祭品弗加-小信-神弗福

    断案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曹从战指挥

    刿驰-未可-齐人三鼓-可-遂逐齐师

    论能战胜敌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抓战机)

    战(战术思想)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克(果断)

    军事思想

    作业:配套练习1——6题。

    董文玉

    曹刿论战教案【篇10】

    1、古今词语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间:古义:参与 ; 今义:中间

    鄙:古义:鄙陋,目光短浅;今义:卑鄙

    牺牲: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今义:为了正义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古义:尽力做的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2、词性活用

    福: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神弗福也

    鼓: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公将鼓之

    3、通假字

    编:同“遍”,遍及 小惠未偏

    4、一词多义

    请:1、请求 曹刿请见;2、请让我 战则请从

    从:1、跟随 战则请从;2、服从 民弗从也

    故:1、缘故、原因 公问其故;2、所以 故克之

    5、虚词

    以:1、凭 何以战;2、把 必以分人

    之:1、代词 指这件事 肉食者谋之

    2、助词 的 小大之狱

    3、代词 他,指曹刿 公与之乘

    6、句式

    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2)省略句: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进军X土气)衰弱了。

    3)倒装句:何以战 凭借什么作战?

    【曹刿论战教案十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