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窦娥冤的教案十五篇
  • 窦娥冤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30

    窦娥冤的教案十五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老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提供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窦娥冤的教案十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窦娥冤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四、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五、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六、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生命啊。(板书:忍冤)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七、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讨论,逐一填表。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八、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只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可否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讨论,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九、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讨论,明确:

    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

    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十一、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2.完成《学习风暴》。

    窦娥冤的教案(篇2)

    【设计思想】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世界有名的悲剧它是一部感天动地的现实主义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窦娥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窦娥冤》也是引领学生进行悲剧审美体验,学习悲剧审美的绝好课文基于此,我设计让学生在了解元杂剧特点和熟悉剧本情节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悲剧形象,探讨悲剧根源,体验悲剧审美,体味悲剧魅力通过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和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艺术成就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JK251.com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教师点拨:悲剧往往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进行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灵魂深处的良知今天我们学习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体验悲剧审美,感受悲剧魅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生字词和有关元杂剧的知识

    三、朗读比赛,熟悉课文

    (将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表演楔子、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戏,开展分角色朗诵比赛)

    设计意图:依据戏剧的易于朗诵与表演的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比赛,让学生熟悉课文情节,并且加深对元杂剧特点的了解

    四、品味鉴赏

    1、窦娥之美——赏析悲剧形象,感受悲剧魅力

    问题:你发现窦娥有哪些美的地方?她的哪些地方震撼你的心灵?(要求结合剧情圈点勾画,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了解其悲惨遭遇)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1)正直善良,义重情深对自己的亲人,窦娥异常温存,关心备至,不惜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婆婆病了,她熬药送汤;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就赶紧阻拦衙役,情愿屈招药死“公公”;被押赴刑场时,她央求刽子手绕到后街去走,怕婆婆见了伤心;见婆婆后,她不顾自己死将临头,还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

    (2)刚强自守,决不妥协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的权力欲招其父子入门时,窦娥坚决不从,毫不退让,反复劝告婆婆说明窦娥有主见有立场,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3)倔强刚烈,顽强反抗前往法场受刑时,她指斥天地鬼神,实际上是对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责,对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底层妇女来说,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临刑前,她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说自己的冤屈她至死也不放过张驴儿,变成鬼也要为自己鸣冤昭雪

    (4)悲惨不幸窦娥三岁失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丧夫,二十岁冤死刑场窦娥的遭遇让人怜悯同情,唏嘘落泪

    综上所述,窦娥是一个遭遇不幸但灵魂美好,心地高尚,令人敬佩的封建社会的下层妇女这样一个可爱生命的毁灭实在可悲,震撼人心,发人深思!窦娥的悲剧引发人们深思,当时善恶、清浊与社会秩序究竟颠倒、荒谬到了什么程度!

    2、窦娥之冤——探讨悲剧根源,把握悲剧主题

    问题: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选代表发言)

    师生归纳明确:

    (1)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

    (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

    (3)吏治的,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

    (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3、《窦娥冤》之美——赏析悲剧艺术,体会悲剧特色

    (1)理解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问题: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并且这三桩誓愿都实现了(第四折里交代楚州大旱三年),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学生朗读“三桩誓愿”部分,讨论明确:

    ①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

    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寄托作者鲜明的爱憎;

    ③使作品既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教师总结:作者不甘心善良美好、正义合理的东西被无辜蹂躏,他要使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到昭雪,因此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吸取前代流传的有关传说加以改造创新,创造了血溅白练、六月下雪、三年大旱的浪漫主义情节,更强烈地表现了窦娥至死不屈的精神和民众的意愿,使剧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2)品味本色自然的语言

    问题: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所谓本色,就是不事雕琢,朴实自然,既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又具有艺术韵味读第三折,选出你喜爱的语句进行赏析,然后全班交流

    (3)比较阅读

    问题: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变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试和原作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并谈谈理由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注意关汉卿原作是怎样用人物身世之苦来加重剧作悲剧气氛的,并加深对原作中窦娥强烈斗争精神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黄克先生称道它“笔力苍劲,故事本色,鞭笞得力,悲愤酣畅,堪称元杂剧之极致”,所言极是从窦娥的悲惨遭遇中,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丑恶,感受到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到了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

    六、布置作业

    上网搜集有关《窦娥冤》研究和演出的情况,以加深对这部戏剧的理解和体会

    窦娥冤的教案(篇3)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第四单元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是对第三单元现当代戏剧的拓展和延伸。通过第三单元对现当代戏剧的学习和鉴赏,学生对戏曲或戏剧的特点有了一点了解,再结合这两个单元的两篇鉴赏文,应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体会其中的抒情性特点和曲辞的音韵美,以及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本文《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用法上的一些异同。

    (3)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2、能力目标:

    (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以及人们的反抗精。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窦娥的性格特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2、难点:理解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这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二、细节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一)整体感知 设计两个问题,设题意图:把握情节基本构成,了解窦娥基本性格特点。

    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二)细节探究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 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 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 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 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2)、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3)、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 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 符合认知规律 。 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 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 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三)引向深入

    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窦娥冤的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

    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

    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课堂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

    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

    教师过渡小结: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的悲剧之美吧。

    (设计意图:第三折是全剧冲突最激烈的部分,也是曲词最具美感的部分,以此为突破口,打开教学的大门,后面的鉴赏水到渠成。)

    1.分角色朗读片段;

    (2)反复朗读,品味手法:呼告、对比、对偶、感叹、反复、押韵(提醒学生做笔记)

    窦娥冤的教案(篇5)

    1重点难点

    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教学过程

    2.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导语

    《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活动2【讲授】曲牌

    文章有几个曲牌?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

    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

    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活动3【活动】朗读

    学生齐读[端正好],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活动4【活动】朗读

    试读[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活动5【活动】讨论

    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

    学生齐读[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板书:忍冤)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作者为什么要写窦娥的善良?

    举例: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活动6【练习】思考

    你怎样理解剧作家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的“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浪漫的手法,现实的含义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1﹚、《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2﹚、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2、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雪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窦娥冤的教案(篇6)

    第84-86课时长亭送别

    通过引导和讨论,使学生能--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

    1.将”长亭送别“改写成一个完整的主谓句。

    崔莺莺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她担心的事情是什么?这是一份什么样的愁?怎样表现呢?

    对照课本注解①熟悉《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正是在这样一种深层立意的基础之上,王实甫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离愁别恨图。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的交融、特定情态的描写、典故的运用、古典诗词的化用、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等。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主要是了解描写这种情感的手段。这种手段在文章写作之中是十分重要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可以说,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有关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也许一个故事并不能深深地打动人,而几句诗词却可以臻其妙境。《长亭送别》就是这样的文字。朱光潜先生在谈到美的文学时打了花架与鲜花的比喻,也打了筋与肉的比喻,早已为我们揭示了展示人物情感的秘密--赋予作品以诗的情趣。有人说诗是抒情的艺术,确实如此。此文的第一手段就是用诗的技巧来选定意象。

    第一.意象的选用。

    请大家看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3.学习古代戏曲单元可以获得怎么样的启迪?

    请大家看课文,找出含有霜林、暮霭、夕阳、古道、残照、西风、黄叶等文字的句子。

    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里有一条规律,那就是诗的意象往往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枯藤老树“就容易让我们满怀思乡愁绪,而”南国红豆“则容易让我们砰然心动,甚至满面桃红。王实甫就善于运用这些手法来达到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地方。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

    意象:蓝天白云、黄叶满地、西风凄凉、北雁南飞、霜林醉染。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

    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在每年的高考中属于考查范围,所以请大家务必积累下来。

    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实甫并没有单纯地把景物当作描写对象,而是站在抒情主人公莺莺的角度,把看到不同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感受写出来的.。见树木,则生出”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的感慨。那么其他地方有没有也用了这种手法的呢?

    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见柳丝,感受到的是”玉骢难系“,见太阳,则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技巧。

    无论是戏剧还是其他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写景,势必要写到一定的情节,有情节就有人物活动,为了表情的需要,王实甫就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定情态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滚绣球】金钏之松、玉肌之减;

    【叨叨令】懒于梳妆、昏沉思睡、衫袖温泪;

    【脱布衫】斜签席、愁眉频蹙→

    【小梁州】推整罗衣→→→→→缠绵依恋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和心理;

    了解绘画和雕塑的同学应该知道,这就是一幅幅的绘画,就是一尊尊的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一尊雕塑,那就是一种情态。无论哪一种情态,其本质都是一种情感的表现。崔莺莺的情态无不画尽莺莺内心的愁与恨来。王实甫是如此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这充分说明此文达到了文学表现上的极致。

    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以为无奈的渲泄。

    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诗的语言须要精炼,戏剧的表现排斥拖沓。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不仅可以丰富内涵,而且可以使语言凝炼。

    【满庭芳】梁鸿与孟光的传说、望夫石的神话;

    【耍孩儿】薛灵芸的红泪、江州司马的青衫;

    运用这些典故都包含了深刻的寓意。崔张二人的爱情是超越时代的爱情,更是于现实所不理解的爱情,所以,当然包含了对于那个时代的反叛,对于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反叛。王实甫用这些典故,表现了崔对于举案齐眉的渴望,对一往如故的爱情的坚贞,也表现了同病相怜的愁苦。

    【耍孩儿】中:

    未饮心先醉: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字之易,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任何人的创造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借鉴他人的文学成果。更何况适当地借用他人的文学成果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有趣的是,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都是借鉴前人的成果而成功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是如此,这说明文学所塑造的性格是有其鲜明个性的,而为了自己的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王实甫就是一个善于借鉴的高手。借用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感情,还有哪些地方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的?

    【朝天子】中: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形象地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收尾】: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使你想到了哪些诗词名句?

    化用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极言愁多。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

    窦娥冤的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这场戏节选自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窦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是全剧的高潮,通过描写窦娥被解往刑场问斩的经过,刻划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后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同种类、不同角色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 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著名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行动些、没来由、葫芦提、只合、则落得、无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况,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附:板书设计

    窦娥冤

    元杂剧关汉卿

    指斥天地

    情节结构告别蔡婆

    发下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可以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伤心。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内容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希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 誓愿内容 所用典故 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赖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起,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希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的教案(篇8)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

    窦娥冤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课型:教读课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què。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

    (6)曲词: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

    (7)宾白:

    指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8)科介: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二)作者关汉卿

    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楔子(序幕): 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

    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

    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

    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 怨天 (窦娥指斥天地)

    见蔡婆 遗嘱 (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五、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 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窦娥冤的教案(篇10)

    【目的要求】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

    (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内容主旨】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

    【重点语段研读】

    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

    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分析:是窦娥的第一个誓言。她发这誓,是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是她的第三个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这三个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这三桩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是全剧的高潮,也塑造窦娥这个形象最成功的一笔。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立在观众的面前。

    【解题指导】

    一、参见【.写作手法】

    二、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三、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窦娥要求去后街避开前街是怕自己的婆婆看出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个侧面。使窦娥形象更为完整丰满。

    四、1生,深甚,2糊突,混淆。3行,加在称呼别人的词后面,意为“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4则,只。

    五、略。

    【资料窗】

    (一)有关元杂剧:元杂剧揭露黑暗现实,塑造一系列被压迫者形象、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极具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现实主义是创作的主流,不少优秀作品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以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北方民间口语为基础。创作为舞台演出紧密结合,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结构上一般为四折一楔。“折”是音乐组织单元,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一折相当于现在戏曲的一场或一幕。“楔”,篇幅短,位置不定,一般放第一折前对故事做简单介绍,或折与折之间类似过场,起衔接作用。角色,每本只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音乐,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只由“正旦”或“正末”独唱。宫调即曲调,表声音的高低,“曲牌”即曲谱,韵律要求严格,实际是按谱填词。

    剧本,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调”抒情强烈,起喧染和贯穿作用。“宾白”含对白(对话)和独白。“独白”具叙事性,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作用重大。剧本还规定了角色的动作表情,“称范”或“介”及舞台效果。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姑欲嫁之,终于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汉书·于定国传》)

    窦娥冤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⒈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⒉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⒊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元杂剧简介

    ⒉关汉卿简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白朴 马致远

    ⒊《窦娥冤》剧情简介

    三、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⑴把你认为疑难的问题找出来,讨论交流。

    ⑵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四、讨论交流

    ⒈讨论交流疑难问题

    ⒉自由发言: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五、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六、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窦娥冤的教案(篇12)

    教学资料: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期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学生举一反三,自读以下两桩誓愿,填写下表:

    誓愿顺序誓愿资料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血溅白练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期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第三桩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那里又寄期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齐,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期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参考题目:《谈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评窦娥冤的情节结构艺术》

    窦娥冤的教案(篇13)

    一、简介元杂剧的常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元曲的分类:套数(散套)散曲元曲小令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类。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角色。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二、朗读课文、观看相关视频

    三、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

    示例:

    (一)强烈的反抗精神

    ⑴指天斥地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好歹,怕硬欺软,错堪贤愚。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⑵三桩誓愿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誓愿实质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冤屈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桩

    亢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在封建社会,人民不仅在人身权利及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在思想上受毒害。按当时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开始也受神权思想影响,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至于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正是作家世界观矛盾的一种反映。一方面关汉卿关心民情,洞察现实,通过窦娥指斥天地、发下三桩誓愿应验等情节表明自己对封建官吏的憎恨,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仇视封建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作者毕竟是封建时代的剧作家,他尽管关心人民的疾苦,却不能意识到人民自身的力量;他虽然憎恶封建统治,却又找不到变革现实的出路,所以最终还是让天地动容清官平冤来解决问题,这也反映了作家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

    (二)淳朴善良的性格

    诀别婆婆:走后街→说真相→立遗嘱→劝婆婆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⒊谈谈关汉卿的语言风格

    明确:

    ①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②说白,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③曲白配合相得益彰。

    王国维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三、探究阅读

    ⒈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却又在最后发下三大誓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⒉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理由如下:

    ①“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并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②“六月飞雪”――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③“亢旱三年”――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⒊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现实中这本来不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作者笔下,竟然都得到验证。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主题探讨

    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法制黑暗,官吏昏聩

    七、课文总结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也是一位熟悉民间疾苦的艺术家,他用本色又当行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善良、勤劳而又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时代的黑暗、社会的腐败,并且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形象,《窦娥冤》的确不愧为元曲之首。

    1、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本折也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文情节结构的特点

    本折戏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是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大奇愿。这三部分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

    《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元代杂剧,关汉卿撰,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它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剧中的穷秀才窦天章因借了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无力偿还,被迫把女儿卖做童养媳,反映了残酷的高利贷剥削。赛卢医在光天化日之下阴谋害命,张驴儿父子蛮横地强行霸占妇女,反映了强梁横行的*的社会现实。

    楚州太守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使无辜的窦娥死于屠刀之下,则反映了官府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当然,作品最重要的成就还是通过窦娥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善良品质、反抗精神和有冤必伸的愿望。

    窦娥是一个身兼孤女、童养媳,寡妇、死囚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卖作童养媳,十七岁结婚,不到二年又夫死守寡。这个孤苦无依的女子,不但遭受着地痞无赖的欺侮而且最终被官府无端杀害。她的一生正是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窦娥是一个本分善良的普通妇女。丈夫死后,她忍受着精神的痛苦和折磨,用命运观念自我安慰,安分守己地遵循着当时的道德教条,尽孝守节。但即使如此,她在黑暗的社会中也无法容身。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的生活,她不得不起而反抗,坚决地拒绝了张驴儿的无理要求。面对张驴儿的诬陷和见官的威胁,她毫无惧色,并且天真地相信官府是“明如镜,清如水”的。面对严刑拷打,她据理力争即使“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昏死三次,但仍不肯屈服。只是在桃机要拷打她的婆婆时,她才含恨屈招。无情的板子打碎了她对桃杌的幻想,但她还幻想上级官吏会加以复勘,直到最后押赴刑场时,她才对统治阶级完全绝望了。但她并不低头。

    在第三折的

    窦娥冤的教案(篇14)

    第一课时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⑴ 结构: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⑵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配角有副净,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⑶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注:课后可查阅“宫调”知识)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有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其后情节见课文注释①介绍。

    1、请跳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并重点讲述第三折情节。(可由多人共同完成)

    板书简示为:

    1、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2、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3、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4、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窦娥冤的教案(篇15)

    教学资料: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资料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述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我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能够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资料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悲痛。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3、学生默读接下来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看科介和唱词在资料上有何联系

    答:都诉说了自我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资料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书设计

    诉说冤屈

    赴法场怀疑质问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会

    彻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悬念)

    (怕见蔡婆)

    见蔡婆遇见蔡婆(巧合)悲(温顺善良)

    立下遗嘱(曲白相生)

    【窦娥冤的教案十五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