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2024现代诗课件(收藏九篇)
  • 现代诗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30

    2024现代诗课件(收藏九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关“现代诗课件”的内容。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完善的教案和课件能促进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这篇文章探讨了某一主题的多个方面和细节欢迎大家借鉴和思考!

    现代诗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师: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诗人、文学史家。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巢(cháo) 芦苇(wěi) 剪秋罗(luó) 眠(mián) 霸(bà)占(zhàn)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 白茫茫 香喷喷 金灿灿 亮晶晶

    水汪汪 黑压压 沉甸甸 红彤彤 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现代诗课件 篇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苇、罗”等6个生字。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用身边的事物来勾起回忆交流齐读课题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一)初读诗文,学习生字

    2、分小节读诗文。

    (二)范读诗歌,整体感知出示诗文(课件出示4)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自由朗读课文听师读说一说观看课文配图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2、赏析《秋晚的江上》这样美的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出示《秋晚的江上》。

    (1)读诗歌,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这情景好比一幅画,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而不是静的。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板书:归巢的鸟斜阳白色的芦苇美景)欣赏古诗《花牛歌》。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出示《花牛歌》。

    (1)读这首诗,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也表现了归巢的鸟儿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对现实的抗争。

    ((板书: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练习读诗读诗歌,品诗意思考回答边读边想讨论诗意思考回答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比一比,组词语。

    渡()倦()坐()度()卷()座()

    2、课文整体梳理。

    《秋晚的江上》描写了一幅倦鸟、斜阳的画面。

    《花牛歌》中描写了、等景物。

    自由做题,指名交流答案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归巢的鸟斜阳美景花牛在草地里睡觉童趣白色的芦苇教学反思

    现代诗课件 篇3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诗人以自己的一片赤诚的童心,描绘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世界。

    2、体会诗人依照儿童的心理,以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丰富的想象描绘的儿童的奇思妙想。

    过程与方法:

    以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朗读感受诗歌中的童真雅趣和奇思妙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体会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诗人怎样通过奇思妙想描绘儿童的天真和雅趣。

    1、查阅资料:泰戈尔与《新月集》。

    2、从语言、动作、思想等方面想象儿童的天性,并可用一些比喻句对儿童进行描绘。

    活动一:用语言描绘儿童的天性

    活动目的:课前蕴造气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儿童,了解儿童。

    活动时间:7分钟

    活动方法:小组比赛

    活动步骤:

    1、老师导入话题,并将班上同学分成四人为一组进行比赛。

    2、两分钟后开始比赛,可任选一个角度,如语言、动作、思想等,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儿童,看谁说得精彩,对说得好的给以热烈的掌声。

    3、小组比赛大约5分钟后,教师总结:同学们用了如此优美的语言对儿童进行描绘,靠的是对儿童的热爱和丰富的想象,那么泰戈尔又是怎样描绘儿童的天真和充满幻想的呢?进入课文《纸船》的学习。

    4、朗读《纸船》,勾出诗中对儿童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

    活动二: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儿童的童真雅趣?

    活动目的:描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抢答,看谁找得准

    活动步骤:

    1、教师作活动说明:同学们在朗读课文时,认真思考诗中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特有的描绘,说得正确的,将其姓名写在黑板上并在后面写上他(她)的寻找结果。

    2、学生自我感悟,抢答,其余同学当裁判。

    3、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作适当评价。

    4、比赛结束后,教师点评:写事物要抓住特点。

    1、《纸船》对儿童进行了哪些生动的描绘和想象?

    ① ② ③ ④

    2、先是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想到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他期望什么?梦想什么?

    4、小作文:以“儿童”为话题,抓住其特点,写一段话,文体不限 。

    (1)泰戈尔

    泰戈尔,即接宾特兰纳. 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长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反战和平团体;致力教育改革,创办国际大学。作品反映了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印度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了摆脱殖民主义和封建鸶势力压迫的愿望;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代表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剧本《红夹竹桃》、《邮局》,长篇小说《沉船》、《戈拉》等。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1913年获诺贝乐文学奖。

    现代诗课件 篇4

    这节课主要是介绍戴望舒,让同学们走进戴望舒的情感世界,感知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他的作品中也透露着忧伤、迷茫、感伤的气息较重,体会《雨巷》情感,读这首诗。由于介绍作者过多,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在八班上课时,我把时间把我的适中,给学生适量的时间去读这首诗,学生品味情感就好些

    这节课我主要领着学生找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适中的美,分析情感。同学们能很快把意象找出来,这让我很欣慰,证明了我在《沁园春.长沙》第三课时讲“意象”是成功的。接下来分析意象、意境,并且让学生通过诗中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为设置一个丁香姑娘的出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把丁香姑娘想象的很是美。接下来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层次了解读了这首诗,并重点分析了“我”“雨巷”“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思路很清晰,但由于在七班开始上课时,我放的朗读声音怎么也调不大,所以在八班就没放朗读,所以学生进入课堂有些慢,《雨巷》的“美”感受的不太到位。只是到后来分析丁香姑娘时他们才真正进去了课堂,所以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在于课堂开始时没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氛围。

    现代诗课件 篇5

    我们在在前阶段的学习中先后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这两首诗歌都是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可以结合前两首诗来谈。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1. 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现代诗课件 篇6

    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后背诵篇章。这首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是一幅写意画,是诗人意识流动中的一个境界。内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园》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可是我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想中的这种效果。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紧接着共同探究三个问题:“《雨巷》象征了什么?”“为什么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诗中的“雨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断篱残墙被迷茫的凄风苦雨笼罩着。从这雨巷我们可以联想到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被环境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的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带着心灵上的创痛在思索着,追求着。而那梦幻般出现又幽灵一样地消逝的清丽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吗?

    自此,学生豁然明白。

    现代诗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 (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现代诗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纸船—寄母亲》;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以纸船为凭借,进行习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主题和难点探究培养学生赏析诗歌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游子对母亲深情的思念与依恋,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感情;体会诗中童真雅趣,激励学生保持一颗天真纯洁的心。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精品细读,领悟诗情,理解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思念之中的爱和悲哀;用多种方法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诗中的童真雅趣,理解诗中的大胆想象。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诗句,理解体会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的童真雅趣、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jk251.Com

    录音等音频资料、课件、作者相关背景材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学生说说自己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母爱的歌曲、母爱的名言等和大家分享。出示课件

    2、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纸船—寄母亲》。

    3、学生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补充、整理。

    4、出示课件介绍写作背景

    二、初步朗诵,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用什么一个形象来表作者自己怎样的情感呢?

    2、自读诗歌,诗歌描绘了几幅图画,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图画的内容。 出示课件(叠纸船、放纸船、梦纸船)。

    3、朗读全诗,注意停顿。(出示课件)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母亲思念的?出示品读诗歌的课件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从来不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来是一直都这样,从不破例。“从来不肯”了体现诗人对母亲的深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时的冲动。)

    在朗读中这个词应如何处理才能表现情感?

    (这句话的重音也应放在“从来不肯”,“从来不肯”的语气要坚定而深沉。) “总是留着——留着”、“一只一只”:(表明所叠纸船之多,对母亲思念之深。) “每天”、“总希望”:(体现思念的执著、诚挚和永不改变) “含着泪”、“求”:(体现了思念之强烈已达顶点。)

    2、三个小节在表达思念之情上有何不同?

    讨论小结并板书:“思念之深——执著诚挚——强烈” 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领悟诗情)

    3、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出示课件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4、出示课件读《纸船》加深体验。 (深情、柔和、低沉,表现出爱与思念)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诗人用小纸船来寄托自己的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学生自己举例感受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2、作者为什么选纸船作为抒情的凭借,而不选择千纸鹤、月亮、星星呢?

    (纸船可以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可以象征诗人的纯洁之心,符合当时海上的情境,纸船带着童稚气,适合儿女表达思念母亲之情。)

    3、出示课件用借物抒情地方法,说一段话。

    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冰心的《繁星?春水》以一个充满爱心、充满童趣、充满和谐的文学世界,让以其为代表的小诗体广为流行,使许多的读者爱不释手。出示课件鼓励阅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冰心给泰戈尔信件的课件:有冰心奶奶给泰戈尔的书信引出课题泰戈尔的诗歌

    《纸船》。

    2、出示课件学生交流自己对泰戈尔的了解,教师介绍作者。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首先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指导,然后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

    2、思考:“我”每天把纸船放在急流的溪中,“我”希望什么,梦想什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三、精品细读,领悟诗情。

    1、默读诗歌,评点,小组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1)你觉得诗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注意限制、修饰性的词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注意体会一些限制、修饰性词语的作用,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做到边品边读。)

    诗人在水边放船,眼睛应该注视水里,为什么会“仰望天空”? 出示课件 “我”在纸船上运载了些什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出示课件 (3)描绘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时间、地点、人物、氛围)

    四、品析文笔,感情内化。

    1、泰戈尔的《纸船》与冰心奶奶的《纸船》有哪些异同?

    2、如果你也有一只载梦的纸船,你会放进怎样的梦?不妨试着做一首小诗,把你的梦想写出来。

    现代诗课件 篇9

    1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学会多角度解读诗歌。

    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鉴赏,探究合作式的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朦胧的情境美。

    【主问题】《雨巷》一诗美在何处?

    1.戴望舒有“雨巷诗人”的美称,可见《雨巷》一诗在创作上极具特色之美,对此如何品评?

    2.诗人借助象征意象来创造抒情诗歌的意境治美,请体会《雨巷》情韵之美。

    3.如何理解诗歌中优美的“丁香”?

    4.根据《雨巷》一诗的意境,请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前后创作经历,你认为戴望舒作为一个现代诗人的人格之美美在何处?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也创作散文、论文等,翻译外国文学。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前期的诗,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后期的诗《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因受抗战激发,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3.写作背景:

    这成名作约作于1927年夏天,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政府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压抑,极度的苦闷彷徨,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丁香,又名紫丁香。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赠》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1、自读,交流读的感觉,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3、探究: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并从文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

    这些意象有怎样的共同点?

    4、本诗在总体内涵上显示出一种幽微、渺远的意绪与空灵寂寥的意境,表现出一种东方诗歌的特有感伤美的情韵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

    【2024现代诗课件(收藏九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