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汇集12篇)
  •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28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汇集12篇)。

    我希望您会喜欢我为您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解决您的困扰。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1】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和 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今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

    本课的难点是: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指导学生模拟郑和下西洋,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将明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了。用比较法有利于加快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进程。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图,点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有关纪念三保的史实,设置问题;三保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设计目的是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兴趣,点题。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郑和下西洋。步骤一,了解“三保”。组织学生自学小字部分有关三保的资料,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步骤二:郑和下西洋。师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在比较中将重点解决。教师小结:明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郑和才能下西洋展开主动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

    环节二,戚继光抗倭。步骤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继光。组织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在正反面比较中体验民族英雄。步骤二,探讨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人评事,培养学生综合评人评事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情境中使重点突出。

    环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欣赏音乐《七子之歌》,设置问题: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组织学生自学,由学生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布置作业:1、组织学生分组分段模拟郑和下西洋,发挥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念出相关地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难点得以解决。

    2、联系我国神七发射成功这一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设计的目的回到了“以史为鉴”,使学生知、信、行上达到统一。

    (四)、课堂小结: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资本主义强大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强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2】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题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本课属于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的内容来看,五代十国以后,中国进入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和相互学习。在相互交往中,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因此,《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在本单元乃至本册书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由此来进入到对本课的教学。

    2、新课探究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方便学生的识记我将按照教材的子目为线索来进行讲授。

    首先讲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澶渊之盟,介绍辽北宋建立的情况,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与和,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其次,讲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宋夏和议,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宋夏和议的内容以及影响。

    最后,进入到本课的最后一个子目,碰撞中的融合,让学生找出契丹与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

    3、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子目内容讲授完以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强调教学重点及难点。

    4、课堂练习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实际,进行课堂练习。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3】

    学习灿烂的宋元科技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伟大、

    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了解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三大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和应用

    3、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养学生振兴中华、赶超世界先进科技的历史责任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 )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 )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3、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 )的特性,制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 ),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时期,广泛用于航海事业。

    二、【意义】 。

    (4)火药是我国古代( )发明的。

    (5)火药的应用:(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4、沈括可郭守敬:阅读课本74页小字,概括沈括和郭守敬在科技方面的贡献。

    1、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请根据自己对培根这段话的理解,试评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

    2、列表概括我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1.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火药很早就用于军事,下列战争中最不可能使用火药武器的是

    1、是什么因素促使宋元时期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1、注重发明和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

    2、当时在海上航行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个“当时”是指:( )

    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其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的发明是( )

    4、生活在南宋的读书人,要想印刷精美的书籍,他会采用的印刷方式是( )

    5、有很多发明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发现和实践,那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 )

    7、“以火箭射城外茅屋,延及官军营”,这是史书对我国古代一次起义军作战情况的记载。起义军使用火箭的现象最早发生于( )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上材料最早应写于什么时候?根据是什么?

    (2)从以上材料中能获得什么信息?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你知道指南针是在什么时候传到欧洲的?试谈谈指南针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情景模拟,移情深入到历史场景,根据史料并加以合理地想象,分析出“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和商业繁荣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2.学生概括出“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主要措施,认识到“开元盛世”是唐朝达到全盛的历史地位。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能力教强的学生向全班展示小组成果,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体会到“开元盛世”的繁盛是多方面的,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5.学生感受到唐朝统治前期的繁荣,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2.教材以杜甫的《忆昔》导入,从宏观上介绍唐朝开元时期的繁荣富庶景象。第一部分为“开元之治”,介绍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为人节俭,以身作则的情况。第二部分为“盛世经济的繁荣”,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介绍开元盛世经济上的表现,具体包括: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耕技术,新品种蔬菜从西域传入,江南盛产茶叶,曲辕犁、筒车的创制;丝织技术高超,唐三彩;长安坊市制。教材继而小结“开元盛世”的表现,是唐朝的全盛时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为“唐朝的衰亡”,介绍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继而灭亡。第三部分是小字部分,略讲即可。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或观看影视作品,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比较了解,尤其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和安史之乱的史实,加上此部分在教材是小字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学生对唐玄宗前期的情况知之甚少。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去把握一个时代的特点的分析方法。学生也可以从提供的史料中提炼关键词,但分析和概括能力有待提高。七年级的学生对故事和古诗比较感兴趣,要补充一些关于“开元之治”的小故事,提供古诗时要加上注释,让文言文水平较低的学生也不会产生障碍。学生对图片能产生直观的感受,促进理解,因而要给学生提供曲辕犁、唐三彩和唐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空间。另外,我校提倡“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自主建构”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小组合作参与度也是较高。但实际教学中很有可能小组的分析可能不够深刻和不到位,教师要加以补充和引导。在小组合作中,有部分同学比较内向,教师要鼓励每位小组成员对小组成果有所贡献。

    四、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提问法

    教学资源:学案(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课件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在经济上的表现

    教学难点:农业工具的改进

    六、教学过程

    6.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第3课 “开元盛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3课 “开元盛世”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读诗悟史

    阅读杜甫《忆昔》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分析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社会特点: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代入的角色并提供材料。小组情境代入,收集学案中的材料、教科书、《历史地图册》中的相关材料

    (1)第1、2组假设是开元时期的玄宗身边的重臣,了解政治生活。

    材料一:一天,大雨不停,道路泥泞。唐玄宗在便殿休息,想与姚崇讨论政务。但这种天气,年纪不小的姚崇要进入皇宫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唐玄宗命令侍者用皇帝的御辇抬姚崇进宫。

    材料二:宰相姚崇在拥立和辅佐玄宗治国方面的功劳特大,居官甚清,乃至于居无府第,久住佛寺,玄宗对他非常爱敬倚重。但姚崇晚年对两个儿子疏于管教,两子、广收赠礼,而姚崇又为一个受贿下属说情,玄宗便允准姚崇辞去宰相职务,对受贿者照惩不误。

    材料三:有一天唐玄宗照镜子,见自己脸庞消瘦,闷闷不乐,旁边的宦官说道:“陛下用韩休为相,凡事力争,弄得陛下心情不好,何不将其罢免,改用萧嵩为相。”唐玄宗正色答道:“朕貌虽瘦而天下必肥。萧蒿为相,凡事唯唯诺诺,从不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退下去后,我总是夜不能寐,唯恐事情办不好。韩休为相,诸事力争,他退下去后,我睡觉很踏实。”

    (2)第3、4组假设是唐朝江南地区的一名农民,描述耕作的新变化,概括这些变化对生产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唐玄宗开元时期共修水利38处,天宝时又修8处,共46处,约占唐朝所建水利工程的20%。唐玄宗命令大臣对于破坏水利工程者严厉查处。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推进犁评,犁箭向下,犁铲入土则深;提起犁评,犁箭向上,犁铲入土则浅,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前进的阻力,同时,通过翻覆图块断绝草根的生长。曲辕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同时提供曲辕犁结构图)

    材料三:“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

    ——(唐)陈廷章《水轮赋》

    (3) 第5、6组假设是唐朝的一名手工业者(陶瓷业或丝织业),介绍在手工业方面的技艺和成就。

    材料一:

    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皮日休《茶瓯》

    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陆羽《茶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咏秘色瓷器》

    材料二: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者何人衣者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白居易的《缭绫》(节选)

    (4) 第7组假设是唐长安城的一名商人,介绍一天的生活。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材料二:朱雀大街长5000米,宽155米,将长安城平分成左右两半。长安的商业区称“市”,东市对内贸易,西市对外,有很多阿拉伯人、波斯人都在西市经商。街道中间的部分叫“坊”,是住宅区,共有108个坊,每个坊都有名字,都有门。清晨,有人负责击鼓,坊门打开。集市每天中午开市,营业到太阳落山。晚上有禁宵,专门有士兵查夜,人们必须在坊中。白居易、韩愈、柳宗元、魏征等人在长安的坊间长期居住过。

    ——根据侯磊《唐诗中的大唐》整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教师巡视,给每个小组提供必要的帮助。

    活动3【活动】小组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上台汇报研习成果并指导台下的同学完成学案,每组有2分钟的汇报时间。

    2.每个小组汇报后,其他小组对不明白的提法提问或提出质疑,汇报的小组进行解答 。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活动4【讲授】全课小结对全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指导学生做笔记和记忆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忆昔·其二》后半部分的节选,慨括唐玄宗统治后期社会的特点。

    2. 收集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唐诗,了解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5】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风气盛行。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

    (2)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二、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1、启发式教学结合网络教学

    2、自学探究式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进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的基本概况。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图片供学生讨论,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并要求学生用橡皮泥或胶泥制作一种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体会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艰辛,通过实践提高感性认识。

    3、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导出夏商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当时的农牧业已相当发达的结论,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4、设置二个动脑筋题:

    (1)组织学生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提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问题,供学生讨论,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5、教学小结: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6、课堂验收:摘星星专栏,以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重点。为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你认为我国是世界文明故国吗?学生大体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国,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横相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附: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2、到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的有司母戊鼎————至今发现的青铜器和四羊方尊

    3与商周同期,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青铜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7】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和 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能下西洋反映我国当时的造船业和经济的发达,还有大无畏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燕过留声,人过留名”,至今亚非人民纪念郑和,意义非同一般,需重点掌握。戚继光抗倭成功是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它的影响也是非同小可。

    本课的难点是:空间概念多,学生在世界历史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美国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指导学生模拟郑和下西洋,再谈谈自己的感受,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图文资料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丰富的图文资料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2、比较法:①将郑和下西洋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的;②将明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进行纵向比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已经落后了。用比较法有利于加快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进程。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洋图,点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有关纪念三保的史实,设置问题;三保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三保,感受他的魅力。设计目的是身临其境,吸引学生兴趣,点题。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郑和下西洋。步骤一,了解“三保”。组织学生自学小字部分有关三保的资料,思考“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实现远航?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质。步骤二:郑和下西洋。师生合作,表格化展示郑和下西洋的盛况,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在比较中将重点解决。教师小结:明朝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郑和才能下西洋展开主动外交。但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

    环节二,戚继光抗倭。步骤一、了解倭寇,了解戚继光。组织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在正反面比较中体验民族英雄。步骤二,探讨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原因,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人评事,培养学生综合评人评事的能力,在爱国主义情境中使重点突出。

    环节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欣赏音乐《七子之歌》,设置问题: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组织学生自学,由学生讲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播放“澳门回归”的纪实片片段,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布置作业:1、组织学生分组分段模拟郑和下西洋,发挥想象力,创设各种情境,念出相关地名,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使难点得以解决。

    2、联系我国神七发射成功这一热点问题,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如何在新时代下发扬郑和的航海精神?为此我们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会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设计的目的回到了“以史为鉴”,使学生知、信、行上达到统一。

    (四)、课堂小结: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主要是封建制度腐朽,资本主义强大的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强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8】

    20xx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要求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应坚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积极引导学生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进行正确的考察,并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就历史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那么如何通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形成历史意识,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素养呢?本课中提出以下一些历史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依据课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组织灵魂,人们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本课上承第6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讲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并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遭到了岳飞等南宋军民的奋起抵抗,最终和南宋达成和议,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另一方面课文贯穿了民族交融这条暗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主动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与先进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这就需要在唯物史观引领下整体把握这时期的民族关系。

    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观察图片、地图,并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并对北宋亡国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学习岳飞精忠报国、正气凛然的精神;学习相关史实,尝试对宋金和议进行分析和评价,知道南宋偏安;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二、紧扣教学设计,落实素养培育

    本课导入部分和课文小结,都采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和《金、南宋对峙形势图》,既承上,直接点题,又首尾呼应。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到金与南宋的对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特定的空间概念。这时期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发展。根据学情,利用形势图,直观引导学生从历史的时空概念入手效果比较好。

    女真族的崛起是本课的第一子目。在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女真族不断壮大,为摆脱辽的控制和压迫,起兵抗辽。阿骨打一面与辽作战,建立“金”政权,一面改革军政体制,重视农牧业生产,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逐渐具备了灭辽,甚至灭北宋的实力。在这一子目中为了增加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不仅提供了大金得胜陀颂碑图片,而且选取了《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形成图文互证,孤证不立和多重证据的历史学习方法。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图像与相对枯燥的文字之间当然会选择前者。漫画、连环画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就很能说明问题。现在的历史教科书也顺应这一趋势,加入了大量插图并全彩印刷,大大提高了可读性。然而,这种对图像资料的偏爱也许会带来重图轻文的隐忧。因此,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图文互证的意识十分有必要。此外,史料实证注重材料必有出处、材料的科学性、证据意识等。为了求证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发展生产,颁行女真文字,给学生提供了《金史﹒太祖本纪》中有关“猛安谋克”的记载和注重农耕生产的史料,以及女真文墨锭图。对这些史料的运用,既是探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能力的重要表现。

    金灭辽及北宋是本课的第二子目。首先侧重于讲战争的.过程。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讲述战争过程的能力是战争史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最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它不但涉及大量的地名,特别是古代的地名,还有交战双方的具体位置以及战略战术等,所以必须借助地图才能讲清战争的过程。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教学中,借助于地图册中金灭辽及北宋的示意图,教师示范讲解金灭辽的过程,然后再请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内容讲解金灭北宋的情况。这样引导学生读图识图,以图释文,了解金灭辽、灭北宋的史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能力,一种穿越历史场景的能力。其次,提供史料分析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学生通过前面所学,对北宋的政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能够对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通过材料解读与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南宋的偏安这一子目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南宋建立、岳飞抗金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如何正确看待岳飞抗金,辩证地分析和评价宋金和议等问题是这部分的重难点。为此,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岳飞抗金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初步认识岳飞抗金,再提供金军南下的史料,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尊重和爱戴岳飞?引导学生明白,人民之所以将岳飞视为民族英雄,这是因为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抗金斗争中,他率领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岳飞和岳家军抗击金军南下,为南方地区创造了相对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南方人民免受战争灾难,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了南宋人民的利益。他站在正义的一面,因此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对于宋金和议,补充了相关资料,让学生对照相关内容一一分析影响。总之,第三子目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反思课堂实践,推动教学共生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一节课下来,切实体会到一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本课第一子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备课时,教师首先就得翻阅一些史料,如《大金得胜陀颂》碑文和《金史》等,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印证。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学识,在教学时,我们方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二是要引领学生自我积累。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通俗读物,浏览相关历史网站,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三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利用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可以拉近历史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本课课前调查了解到,一部分学生们去过杭州岳飞墓。学习岳飞抗金时,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热情高涨,而且感受到历史的“有用”,求知的欲望更浓。四是开放课堂,教学相长。如今的初中学生成长于新世纪,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可以有序、有效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说,踊跃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9】

    课标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①武则天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②“贞观遗风”;③唐玄宗

    前期的统治措施;④开元盛世;⑤曲辕犁和筒车;⑥唐都长安。

    1、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对开元盛世局面的形成及其表现的分析,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内在联系,初步掌

    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武则天由后妃到皇帝的历史过程及其政绩,认识武则天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运用两分法评价武则天。

    2、通过对唐太过、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的综合分析,说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基础及其

    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武则天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

    盛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

    人物。

    2、唐玄宗在贞观之治和武则天业绩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其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

    的局面,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唐都长安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引导学生认识

    大唐盛世的历史地位,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如何评价武则天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学程序:

    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指出:649年,唐太宗死后,

    贞观之治的局面如何发展?唐朝的国势走向如何?接着,板书课题。

    一、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掌权和称帝2、“贞观遗风”

    二、开元盛世: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2、开元盛世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4、唐都长安

    (导学小结)通过小结,简要介绍唐朝从建国、强盛到衰亡的历史过程,使学生对唐朝的历

    史有大致了解。

    课后作业

    1、()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她是废唐中宗而自立皇帝,改国号为()。

    2、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期,史称(“”)。

    3、描绘“开元盛世”的基本情况:()。

    4、唐朝改进的生产工具,主要有()和()。

    5、负有盛名的“唐三彩”产于()。

    6、唐都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人口达

    ()万。

    7、写出诗人杜甫称颂“开元盛世”的诗: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篇12】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三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㈢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教法构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正确、灵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本课共有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教学中合并为一个部分。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课前导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学法分析: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搜集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作业跃跃跃欲试。这届学生还有个现象,学生分化较大,学困生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学习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到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特点,本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组织预习和指导,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等方法,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两宋经济繁荣发展的资料,能力强的可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导入,问学生:读完这首诗,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宋代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尽管两宋时期军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强大,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经济高度繁荣和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迫切的愿望,本环节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

    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问:课本65页的思考题——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并在归纳学生的回答中强调为躲避北方战乱,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丰富了课本内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

    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问:南方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经济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宋书》中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冶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宋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索,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经历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问:从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展示图片,宋人“农耕图”、南宋“耕织图”、“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醒学生观察比较南北方经济区数量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二、经济发展的表现:

    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那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前布置预习收集相关资料,现在请各组将整理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

    学生讨论,分四组派代表介绍两宋经济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具体表现,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各组的介绍,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地区及特点。注意补充学生未收集到的资料,用图片、音像资料展现,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如宋朝占城稻与现代杂交水稻,介绍袁隆平;商业的繁荣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海外贸易展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出土文物等。此环节有可能出现各组介绍各自为阵,整体性印象不够深刻,教师要用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去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课堂练习】

    精选几道选择题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达到巩固新知,完成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

    【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与表现: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2、过程:最终完成于南宋

    3、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苏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

    1、农业:人口超过1亿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煤的开采、金属冶炼、景德镇

    3、商业繁荣:城镇、交子、汴京

    4、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三大港、贸易范围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重新整合处理教材,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在介绍手工业时,能力好的学生制作出课件,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繁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注重对中下学生的知识巩固,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导课用《题临安邸》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加之公开课,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出现片刻冷场。有提议改为以上册的江南发展人口南迁导入可能更适合学情,可我认为两宋时期军事政治“弱”与经济“强”之间的反差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探究价值,故本课在教材编排上放在政权分立之后,有它的含义,这个现象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到,关键还在问题如何设计,能够更好引导学生。

    3、时间掌控有点难度,在学生发言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时,要把握好时间。本节公开课在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时浪费了一些时间,未能进行抢答练习,略显余味不足。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汇集12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