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2024化学教案(热门9篇)
  • 化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25

    2024化学教案(热门9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案可以让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2024化学教案(热门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教案 篇1

    一、 设计思路

    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都知道氧气的发现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因此“空气”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提供一种化学情境,使学生开始了解化学的历史以及化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意义,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并逐步学习这些比知识更鲜活的经验。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教学流程是:

    温故知新,了解空气重走科学路,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对空气组成的实验设计实践上升为理论

    探究是指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模式,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体会科学的探究过程,并能够模仿此过程完成自己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实验、做出报告。

    二、教案

    课题

    化学教案 篇2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什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记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板书设计】

    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b.木炭是否燃烧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重新组合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原子一.原子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化学教案 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化学教案 篇5

    《铝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铝片的外观,知道铝是一种在空气中易被氧化的金属 2.知道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下发生钝化,以及铝的应用

    3.通过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掌握铝与酸和碱的反应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探究方法;

    2.通过铝与浓硫酸、浓硝酸反应以及铝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现象的探讨,了解对比这一重要科学方法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自实验或观看演示实验,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通过实验或观察或找出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联系生活和社会。

    二.课程地位

    铝的性质是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3 从矿物到基础材料 中的第一单元所涉及的,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铝与酸碱的反应 难点:铝的钝化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铝的制取,物理性质以及应用,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铝的新知识——化学性质。请大家看一下这几张图片,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这是铝制用品,这是铁制用品,从图上我们很清楚看到铁制用品发生了严重的腐蚀,而铝制用品却完好无损。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铝比铁活泼,应该说铝更容易被腐蚀,但实际却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

    请大家认真看一下我手中的这两根铝条,左边的这根铝条我用砂纸打磨过,右边的铝条则没有做任何处理,注意观察一下这两根铝条表面有什么不同?(左边的比较亮,右边的较暗) 【实物展示】

    右边铝条比较暗说明铝条表面有覆盖一层物质, 【讲述,指导】

    至于这层物质是什么,请大家阅读一下课本P6

    8的第一句话。

    【板书】

    铝的性质

    【讲解】

    【过渡】

    【提问】

    【板演】

    1、与非金属的反应: 4Al + 3O2 == 2Al2O3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铝表面的这层物质其实是一层氧化膜,是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程式。(完成方程式)从这句话我们还知道这层致密的氧化膜是牢固的覆盖在铝的表面,阻止了内部的铝和空气接触,从而防止铝进一步别氧化,因而铝在空气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而铁之所以会严重腐蚀是因为表面没有这层致密氧化膜。根据铝的这一性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增加氧化膜的厚度,比如说可以对铝进行着色以加强对铝的保护。

    这些就是在表面着有不同颜色的的铝制品。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氧化铝和氢氧化铝都具有两性,既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那么,铝会不会也有这样的性质呢?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下铝和稀盐酸,氢氧化钠的反应。

    在大家的实验桌上摆放的有铝条,6mol/L的稀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几根洁净的试管,砂纸。大家自主完成这两个实验。给大家提醒一下,实验之前一定要记得打磨铝条,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大家实验也都差不多完成了吧,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他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两根试管都有气泡产生)

    生成的气体我们可以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判断,化合价有升高的一定又降低的,只有H+能降低,所以气体是氢气。那根据这个反应

    规律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判断出绿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生的气体也是氢气。

    2Al+6HCl==2AlCl3+3H2↑

    2Al + 2NaOH-+ 2H2O == 2NaAlO2 + 3H2↑

    从这两个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知道铝既可以和酸反应又可以和碱反应,和氧化铝,氢氧化铝一样具有两性。

    那是不是所有的酸都可以和铝反应产生气体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铝和浓硫酸,浓硝酸的反应。

    这是两根已经打磨过的铝条,现在我把它们分别放在两根洁净的试管,再加入3ml的浓硫酸和浓硝酸,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实验现象。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一下他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现在我把铝条拿出来大家在注意观察一下铝条表面上下部分有什么不同。

    (变暗了说明了铝条的表面有覆盖一层物质,那大家猜一下这层物质是什么?)

    (引导)大家可以从刚才学习的铝条在空气反 应的产物,以及浓硫酸和浓硝酸有强的氧化性去考虑)

    没错就是致密的氧化膜,在常温下,铝遇浓硫酸,浓硝酸会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钝化。利用铝这个特殊的性质我们可以用铝槽车来运输浓硫酸和浓硝酸。

    在常温下,铝在浓硫酸,浓硝酸中钝化

    从这几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出Al容易失去电子,而表现出还原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是利用铝的还原性,比如在焊接铁轨人们常将铝粉和氧化铁点燃,由于反应放出的大量热,置换出来的铁以熔融态形式流出,而流入铁轨的缝隙,冷却后就将铁轨牢牢粘结在一起。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反应方程 【提问】【过渡】【讲解】

    2Al + Fe2O3 ===Al2O3 + 2 Fe

    其实在工业上,人们常用铝粉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我们将这类反应叫做铝热反应,我们用一个总的方程式来表示: 高温

    2Al + WO3 ===Al2O3 + W 【讲述】

    【小结】

    我们来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铝与氧气【作业】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反应生成的氧化膜可以用于保护铝进一步被氧化,与酸碱的反应体现了铝的两性,常温下,与浓硫酸,浓硝酸发生钝化可以用来运输贮藏浓酸。铝热反应,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注意条件“高

    温” 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复习这节课的内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然后把课后习题和习题册相关内容做一下

    化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f

    教师准备:1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

    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

    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

    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B案)

    【教学目标】

    1、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是什么呢——“果冻”,但这种假果冻是不能吃的。

    师:谢谢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同时感谢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

    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

    密切相关。

    (将喷雾壶内液体向一张白纸喷去,白纸显示出红色的“化学大世界”。)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二、动画展示

    教师课前制作由不同图片组成的动画: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生欣赏动画同时思考问题: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何关系?

    三、讨论交流

    学生欣赏动画、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然后全班同学交流对化学的认识。

    四、探究活动

    1、阅读教科书、研究插图

    2、小组竞赛

    (1)说出你所知道的化学家。

    (2)列举生活、生产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或事例。

    (3)展示带来的相关资料和实物。

    3

    五、图片展示

    1、 西班牙西北部海岸被污染的海滩。

    2、 3、 堆积如山的工业有害废物。

    4、 工业废料“红尘”滚滚。

    5、 资料“绿色化学”。

    6、

    六、探究小结

    未来化学将是朝着“绿色化学”的方向发展;同时

    七、课堂整理

    1、

    2、

    揭开了化学学习的序幕,既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又寓意着“化学探----猜测----设计----实践----结论----反思”,同时暗喻了学生是化学学习的主体。

    课堂内容选取触目惊心的“反面教材”显示了化学另一面,很自然地向学生呼唤出“绿色化学”。

    这种教学处理对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在化学第一课学习中,就涉及到了学生“化学学习成长袋”,这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的学习评价实践和新的教育评价观的具体体现,这种作法是值

    得提倡的。

    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xx与xx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xx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

    (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

    [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

    (3)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

    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四)总结、扩展

    1、总结

    钠-教学教案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2、扩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

    八、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x 。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x溶液:

    B、x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x溶液与少量x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x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x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时,反应过程中当x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x单质生成,则x的值为x。

    参考答案

    1、思考题

    (1)不能。因为x会与水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x和x,反应方程式为:xx

    (2)补充:①AC ②6。9克③x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钠

    一、钠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1价

    二、钠的物理性质(见课本第28页)

    三、钠的化学性质

    化学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迷你句子网 wwW.jZD365.Com]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化学教案 篇9

    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一化学教案范文【三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了高一化学教案范文【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式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

    希望能帮助到您

    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 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5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

    希望能帮助到您

    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C: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C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希望能帮助到您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1.写出 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C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K、22Ti、24C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5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同一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5、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K~K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K:1s22s22p63s23p64s1; 钙Ca:1s22s22p63s23p64s2; 铬C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Fe:1s22s22p63s23p63d64s2;

    希望能帮助到您

    钴Co:1s22s22p63s23p63d74s2;铜C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氪K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K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1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Cr:1s22s22p63s23p63d54s1; 29号铜C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5)、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 。图1-2

    希望能帮助到您

    -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课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基本营养物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希望能帮助到您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希望能帮助到您

    1.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物质的检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鉴别一些常见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进行检验和鉴别,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检验和鉴别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的化学

    1、请你说说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

    希望能帮助到您

    例如:、、、、等。 2、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鉴别出上述几种物质。

    活动二、合作过关----巧辩试剂 第1关:任选一种试剂鉴别

    两瓶失去标签的试剂分别是HCl、Ca(OH)2,你有多少种方法鉴别它们?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归纳整理常见酸性溶液、碱性溶液、碳酸盐溶液的鉴别方法。

    第2关:加入一种试剂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三种无色溶液,选择加入一种试剂来鉴别。(小组交流讨论并发言,请学生到讲台进行演示实验) 所加试剂\ 现象 HCl Ca(OH)2 NaCl 第3关: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现有HCl、Ca(OH)2、NaCl、CuSO4四种溶液,不添加任何试剂就能鉴别出来。

    要求:1、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希望能帮助到您

    2、利用实验药品和仪器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药品:A、B、C、D四瓶试剂。实验仪器:试管若干、滴管4支) 3、记录实验现象,鉴别出四瓶溶液。组长汇报实验方案和结论。

    A B C D 溶液名称

    活动三、我会整理 1、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 物理方法:看、闻、溶……

    化学方法:①任选试剂鉴别②加入一种试剂鉴别③不加任何试剂鉴别 2、检验及鉴别物质的一般步骤:取样、操作、现象、结论。 活动四、科技前沿 1、酒精测试仪 2、指纹识别仪 3、便携式DNA分析仪

    【2024化学教案(热门9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