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地球自转课件经典
  • 地球自转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25

    地球自转课件经典。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有效科学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有没有写教案课件方面的苦恼呢?栏目小编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断努力整理出了今天的“地球自转课件”,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不妨分享给您的朋友们看看!

    地球自转课件 篇1

    《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地球自转课件 篇2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昼夜变化》单元的起始课。昼夜现象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运动以及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通过猜想、假设、模拟实验等手段,使学生理解昼夜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尝试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解释,并且进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难点:

    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教学准备:

    小地球仪(或乒乓球)、手电筒、实验记录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播放课件,由描写日出和日落的诗句和昼夜变化的图片引出昼夜现象。

    2.提问:日出和日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每天,我们都能看到白天和黑夜交替的出现。同学们,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吗?昼夜现象又为什么会交替着出现呢?(板书:昼夜变化?)

    二、通过实验探究提出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或解释

    1、 教师演示实验:

    (1)如果让地球仪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2.小组通过模拟实验提出假设或解释:

    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上述四种情况都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们观察的昼夜现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用模拟实验来证明。

    三、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1、分别对这四种情况进行检验

    师生讨论: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④地球自转;这三种情况与我们知道的事实相悖;所以只有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是正确的。(板书:与地球自转有关)

    2、探索地球如何进行自转:自西向东

    提问:我们知道了昼夜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但是我们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出示图片)

    学生:北京

    教师:事实的确是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要保证北京先迎来黎明,我们做实验观察一下,看看地球必须怎样转到才能做到?

    3. 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得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四、课后小结: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并且了解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相关昼夜变化的知识,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与昼夜有关的还有哪些知识?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地球自转课件 篇3

    《地球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自转的周期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疑惑一、地球自转的速度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 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地球自转课件 篇4

    (1)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圆弧AOB为晨线。

    (2)成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②特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①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到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

    ③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一区;在中时区以西,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依次为西一区至西十一区。

    ④东西十二区各跨7.5°,合为一个时区。

    (3)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时区的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

    (3)产生影响:地转偏向力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天体是就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而言的,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决不同的系统。

    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粒称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降落到地面未能燃烧尽的流星体的“残骸”则称陨星。

    昼夜之分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命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分。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季风是一种大范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义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现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jK251.CoM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告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岩石圈=地壳十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基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地球自转课件 篇5

    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是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公转及其意义。选自湘教班新课标必修一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分为4个课时,而我要讲的是第三课时,主要内容为:

    1、地球公转运动基本状况,包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太阳所处的位置等。

    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节课,主要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五带的划分。

    这节课的内容在地球的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后,讲述的是地球的另一种基本运动方式――公转运动。而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有全面的掌握这两种运动方式,才能全面,系统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同时,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也是学生正确理解下一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知识基础。只有正确的理解黄赤交角的意义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内容,学生才能够理解各地的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以及四季更替等内容。可以说本节内容在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这节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数学知识,历法知识,和物理知识,这为他们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奠定的知识基础。但他们还缺乏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且他们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变时期,抽象思维还不十分成熟,这给我们这节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把目标做了如下安排:

    1、学生能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以及黄赤交角的`大小。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关系,学会抽象思维。

    3、学生能熟记地球五带的划分,并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太阳直射点在移动与黄赤交角的内在联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抽象思维尚不完善的高一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它也是解释其他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由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演示法、绘图法、知识迁移法、小组讨论法。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展开内容,解答疑惑――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先给学生讲一个案例,这种提问式的导课,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激发他们的听课的兴趣,同时有利活跃的思维,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第二个环节――展开内容,解答疑惑:在这一个环节,我播放地球公转的动画并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例如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形状,太阳在轨道中所处的位置,近日点、远日点等。

    在讲解近日点、远日点时我再次设置悬念,“按照常识,地球距离太阳越近就越热,为什么在近日点时,我们这里是寒冷的冬季,而在远日点时是这里反而是炎热的夏季”,使得学生继续带着问题学习。并由此进入下一环节。

    第三个环节――模拟实验,重难点突破:先用绘图法讲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再用手电和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然后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时,在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最北点时和移动到最南点时这三个最具有典型时刻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3、当太阳光直射在最南最北点时,在地球自转过程中,有没有无昼夜交替现象的地方?

    随后,就我们就可顺势引出五带划分的问题,并且提出,这五带在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大小方面是不同的。热带最多,寒带最少。

    然后,解答案例和上一环节提到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使得这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感受带探索问题的乐趣。

    最后我们进入总结结和巩固的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堂课主要的知识点,并布置一个课后研究性问题:在日历上注明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日期和时间为什么每年都不一样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应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即先发现有思考价值的探索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

    本节课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而设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地球自转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新课〗

    1. 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 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

    1. 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 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度的变化。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度;③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④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⑤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板书: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某点地平面的倾角(一天中,正午最大,早晨和黄昏为0度)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地方时的教学〗

    1. 板图:在北极投影上每隔45°划一条经线,并划出由一侧照射的太阳平行光线,由学生说出各条经线的时间。

    2. 讲解:在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就不同。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在同纬度地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日出,时刻来得要早些。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个小时,也就是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这将给交通和通信带来很大的麻烦。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按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一小时。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还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半区时等。

    3. 板图:世界时区划分图

    4. 练习:已知某时区的区时,计算另一个时区的区时。

    5. 板书: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时区:经度间隔15°的区域

    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

    1. 读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

    2. 讲解:由于海潮的顶托作用,长江入海口处形成众多的沙洲,将长江口水道分为南、北两支。长期以来,人们发现北支水道不断淤塞,沙洲逐渐与长江北岸相连,而南支水道则出现向南的侧移。江北由于泥沙不断的淤积,发育成广阔的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地球自转偏向力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会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明显偏向。越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越大,偏移越明显。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气流和水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活动步骤】

    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

    (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2)当摄像机在转盘上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转盘顺时针转动时,以转盘上的物体——小孩为参照,则看到小球沿着其本来的方向向左偏转了,正好与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相似)。

    (3)当转盘中的小孩水平抛球时,小球的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转盘上的物体为参照,小球运动方向也发生同样的偏转)。

    (4)当水平运动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时,偏转有何新变化?

    三、除了本录像看到这种模型,还可以设计怎样的模型可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请学生自己动脑筋。地转偏向力对地球上的什么现象有重要影响?

    【成果展示】

    可以通过自制的实物模型或者自制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地转偏向力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主席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很好,既然在北极点俯视是逆时针转动,那么很显然从南极点俯视的话呢就是?

    很好,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有事怎样的呢?大家看到课本17页的阅读,这上面告诉我们地球的周期有两个,一个是恒星日23时56分4秒,另一个是太阳日24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那个主要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恒星日是选择恒星作参照物,假设地球上有一个A点正对着恒星,地球转360°A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所需的时间是23h56′4″,而太阳日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地球公转,A点正对着太阳,自转360度所花的时间里地球也在公转,这样一圈后A点就不能正对着太阳,需要再偏转一点角度才可以,偏转这个角度的时间是3′56″,所以太阳日就是24时。明白?(7分钟)

    很好,自转的相关知识大家都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呢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在空间上的位移,所以它就存在一个轨道的问题,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正圆的椭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太阳是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大家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有时会离地球远有时会离地球近,我们分别把离太阳最近的点和最远的点称作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的一月初太阳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讲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一月我们离太阳那么近我们却觉得那么冷而七月离得那么远却觉得那么热呢?别着急,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到了接下来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很容易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黄赤交角(画图讲解)。来看图,我们把地丢公转轨道平面的延伸面称作黄道面,将赤道平面的延伸面称作赤道平面,大家看,这个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是不是存在一个夹角?是的,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好的,这个黄赤交角大家都清楚了吧?

    很好,我们接下来就在黄赤交角的问题上来探讨一下二分二至日的问题。所谓的二分二至日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

    学生:“二分二至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的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看做是不变的,因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由于黄赤交角大小是23°26′那么太阳直射点能到达的最高维度是南北纬23°26′(画图讲解),大家来看图,假设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北移动,那么这个时候在赤道的时间是在3月21日前后,我们把这一点称作春分点,直射点北移到达最高点23°26′N时间是6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夏至日,到达这里以后太阳直射点就不能再往北了所以开始往南移再一次经过赤道的时候呢就是9月23日前后了,这一天就是秋分,然后直射点到达23°26′S,这一天

    就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然后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太阳直射点是不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5分钟)

    好了,我们今天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相关内容,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解答学生疑问)(1――3分钟)

    那么我们今天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自转从两个极点俯视时的自转方向,脑海里要很快能构架起这个图来,还有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这个图要做到信手拈来。课后大家好好消化今天的内容,然后去预习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和考点希望大家重视。(1分钟)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地球自转课件 篇8

    一、新课展开

    【生】4人一组讨论。

    【师】(1)抽生回答。

    (2)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昼夜交替边讲解昼夜产生的原因。

    (3)提问:太阳上有昼夜之分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5)小结:地球是一个不透光的球形固体,阳光只从一侧照射。

    2、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三部分“从北极上空看昼夜交替现象”边讲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2)提问:昼夜交替有规律吗?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一次)

    1、晨昏线(圈)

    【师】

    (1)边播放“地球的自转”第四部分边指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

    (2)提问:晨线和昏线在地球的位置是否固定不变?

    【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

    (3)抽生回答。引出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4)晨线和昏线的定义。

    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黑夜变为白昼的界线即为晨线。

    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由白昼变为黑夜的界线即为晨线。

    二、小结回顾

    【师】(1)提问:地球的自转有何规律?

    【师】(2)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3)提问: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发展有没有好处?

    【师】(4)抽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三、作业

    1、书面作业:

    作业本练习1—8小题。

    2、活动作业:

    在晚上,利用自制地球仪,用手电当作太阳,体验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晨线、昏线和晨昏圈的含义。

    上一篇:施工管理报告

    下一篇:日子高中作文

    【地球自转课件经典】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