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历史必修一教案8篇
  • 历史必修一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25

    历史必修一教案8篇。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根据您给出的指示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历史必修一教案”文章,感谢你留意我的作品我会继续创作更有价值的故事!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1

    1.孔子生平第1课 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的学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

    2、孔子的思想学说

    1)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礼”即每人要”克己复礼“,言行要符合等级名分制度。提倡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

    2)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用德教化,逐步改良政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怀疑鬼神的客观存在,主张人应当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第一位。

    4)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学生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与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5)编订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经》《书经》《礼》《易》和《春秋》

    3、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 1.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2、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4、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老子的学说

    1、老聃和《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

    2、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学概念。提出“天发道,道发自然”否定了“天命”人格神的绝对权威。

    2)提出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守静”可以“以弱胜强”。

    3)政治上“无为而治”,反对使用权谋,威逼百姓,要以“无事取天下”。4)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

    3.评价

    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高中新课改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那么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我们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我们的课本,展开我们的教学活动呢?今天我将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节教学过程说一说我的一些尝试。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时是人教版高一历史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教材紧扣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罗马法的相关基础知识。教材利用多类罗马法的相关原始资料,说明了罗马法的形成过程、内容及影响。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个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作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课前准备:

    事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并翻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翻阅初中的历史教材。

    六、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主要采用适当、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下面我将利用一个小故事导入新课。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发生在外国某个大学食堂。一天中午,学生到食堂打饭。外国学生在学生窗口整齐地排队,中国学生则是一窝蜂地冲教师窗口。还有几个中国学生讥笑美国学生:“美国人真傻,还排什么队。”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法制观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更好完成情感训练目标,调动学生探究法律起源的积极性,同时导入新课。

    什么是罗马法?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广义上的罗马法指通行于古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上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

    罗马共和国早期,卢修斯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卢修斯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其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

    ①法官会怎样判决?为什么?

    ②如果你是平民面临上述的结果,你是否愿意?当你的权利受到不公正的损害,你会怎么做呢?

    ③如果还是这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

    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联系教材《十二铜表法》的内容节选进行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十二铜表法》颁布前后,古罗马司法程序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观看地图后,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是由罗马帝国的扩张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罗马帝国扩张的过程,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罗马法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中,以上内容除习惯法外,都可以作为罗马成文法的代表、

    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材料二:保护奴隶制度: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摘编自《民法大全》

    材料三:担任高级官职的人必须选自出身自由的人,特别规定自治市中已获公民权者对被释奴隶的各种权利。 ————根据罗马帝国西班牙行省自治市市政法

    材料四:[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马克思

    学生活动:讨论后由一名同学总结,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产生的作用:

    2、稳定社会秩序;3、巩固帝国统治等,同时点出罗马法的实质。

    (2)罗马法对于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一:《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出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遍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wWW.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材料二:“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一起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四:“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学生活动:对比罗马法与给出的案例,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阅读教材内容后回答:

    罗马法如何影响到以后各国的立法?

    小结:

    1、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典、

    2、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奠定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

    4、对中、日的法律制定也有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并突出了重点。

    (三)课堂总结:

    学生小结:罗马法的定义、发展过程、作用及影响。教师点拨完善。

    设计意图:小结有利于学生对一节课的整体认识,学生自己小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并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四)课业评价:

    材料:在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之前约一百年,也就是公元前536年,中国正处于春秋时代,在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子产的政治家把当时的法律条文铸造在一只大鼎上,使法律条文不能再改动,也使得人人都可以看到这些条文。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许多贵族纷纷对子产发起攻击,认为这种做法会引起社会大的动荡。一个叫叔向的人给子产写信,信中说,我们的祖先都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量刑的,现在你把所有的法律条文都公布出来了,那么犯案的人就会拿着这些条文跟你争论不休,甚至会盗贼蜂起,牢狱人满为患,国家都有可能因此而灭亡。然而子产却毫不动摇,他认为叔向的这番话简直就是因果倒置,明确法律条文并不会导致盗贼蜂起,相反人们都搞不清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反而会导致盗贼蜂起。那么子产这个铸鼎的举动到底引来了什么后果呢?据史料记载,子产做了郑国丞相三年,郑国的社会治安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罗马人颁布的《十二铜表法》和中国的子产铸鼎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要不要把法律公之于众。请思考:

    为什么要不要把法律公之于众这件事情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它说明了什么?通过本课学习,写一篇你眼中的法律是什么?

    (五)课后探究:

    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在其著作《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最为持久的征服。”谈谈你对此话的理解。

    本节课通过多个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历史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在过程中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整个过程都以故事为导引,吸引学生注意力,效果应该不错。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3

    1.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4

    一、设计思想:

    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内容作为初中历史的重要内容,对高一学生来说已经比较熟悉,一般的知识点已掌握,但是所获得的知识范围较狭窄,内容也相对陈旧,在历史事实上没有较多的补充,在观点上也没有更多的辨析,如果现在再一味重复教材,通过讲授强化学生对教材的印象,这样,不仅激不起学生对这块内容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甚至容易使学生形成以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为全部的历史现象的错觉,这对学生是极为不利的,无论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深度或广度,还是学生探索研究历史现象的一般能力。基于这一点考虑,笔者在充分体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并利用2005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的契机采用一种活动式、问题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这节课。

    二、教学内容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所进行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武装侵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是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这节里,从三方面描述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苦历程。第一目“全民族抗战”阐述了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侵华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然后进一步阐明了国共两党领导的两个抗日战场的情况;第二目“日军的滔天罪行”则通过三个事例揭露了日军在中国烧杀淫掠的强盗暴行;第三目“抗战的胜利”,先以百团大战和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同日军作战为例,描述了中国军队在国内外战场英勇抗日的情景,紧接着概述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及胜利意义。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和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学习这一段历史,可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人类战争史的奇观,它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抗战,加深对外来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的认识,充分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所具有的特别突出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准备(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明显,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在性格特征方面,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他们身上矛盾地统一着。

    高中学生对待历史课,在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因为历史课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历史学科在他们心目中可能已是兴趣的边缘。就这点来说,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

    抗日战争的历史内容对高中学生来说已不再陌生,一般知识的陈述和讲解已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因此,选择好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质疑探究的欲望显得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审视抗日战争,对抗日战争形成独到而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

    例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2)掌握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3)掌握侵华日军的罪行,归纳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通过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来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

    (4)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5)综合比较中国近代发生的几次日本侵华战争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

    (4)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5)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为原则的学习方法,以召开研讨会的形式学习和研究大量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对抗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通过对抗日战争这一课的学习,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五、教学重点

    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抗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课后作业

    书后习题以及练习册上相关作业

    十、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歌曲,营造气氛)

    师:200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世界各国理所应当对战争作深刻的反思,然而日本却悖逆世界人心之举,对过去的侵略战争不仅没有任何反思,而且变本加厉。据中新网2005年3月5日报道,日本外相声称要求中国“改善”历史教育,包括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示方式等。2005年4月5日,由日本右翼势力支持,严重歪曲事实的《新历史教科书》已经被日本文部科学省宣布通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抗日战争》,重温那段真实的历史。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师:《抗日战争》这节课大家都很熟悉,初中时都已经学习过,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的主要素材,平时接触的也很多,因此课前我已经让同学们进行了以抗日战争为题的研究性学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1、你已经知道抗日战争的哪些知识?

    为此我设计了这节课的讲解思路,那就是教材中涉及的同学们都很了解的相关知识点一带而过,重在介绍新知识、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当今中日关系,战争给人类的启示等。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日军侵华地图)

    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在一起,充分说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迅速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所以说,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的过程,因此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

    师:日军在抗战期间的暴行惨无人道、令人发指,下面请同学为大家介绍。

    (学生上台演示电脑课件)

    师:听完同学的介绍,不知大家有何感受。(请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同学们发表的意见都以你们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激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凶残,什么是野蛮,什么是人性的泯灭。但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还有一些强烈的不安与恐慌,我也许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在放飞“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灾祸”。我又想起有同学给我提过这样的问题:为何日本人在中国胡作非为却得不到报应?为何我们不能让他们血债血偿?我不想直接来回答大家这个问题,只想告诉大家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板书)

    师:上面我们已经简单向大家介绍了抗日战争教材叙述的相关内容,即抗日战争的经过,下面我们就教材中未能涉及,但源于教材同学们又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

    (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指导学生填表,之后启发他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老庄之学产生的社会基础。

    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记住:法家代表除了上述三人外,还有吴起、申不害等。法家内部形成重“法、”重“术”、重“势”三个不同学派,韩非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三、建议分组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那么,儒家思想又是怎样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后小结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6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时间:1956年

    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7

    清朝政局的变化

    重点: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难点:中外反动势力“合作”新格局为什么出现

    教学过程:

    利用ppt文件向学生介绍本章学习内容。

    通过提问学生: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清政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导入新课。

    向学生提出其在自学中所要回答的问题:

    清朝政局何时开始变动,怎样变动,为何要变,变化带来了哪些直接影响?

    由学生分组进行自学,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整理出本学习小组在自学中遇到的本组学生无法理解的问题。

    先由学生回答教师在前面提出的问题,之后,各组派出一名代表提出本组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一下问题:

    “清朝政局的变化为什么是在19世纪60年代,而不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60年代前的中国为什么不设立外交机构?”、“列强和慈禧为什么都要重用奕訢?”等问题。

    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教师应将这些问题根据本课内容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类,按照课文内容的编排顺序逐一解决。并穿插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多少提出问题:

    “总理衙门何时设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是什么?”、“为什么要设立总理衙门?”、“宋朝市舶司与总理衙门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在辛酉政变之前,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何时发生的辛酉政变?”、“何人发动的辛酉政变?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辛酉政变?”、“为什么列强对辛酉政变采取“无异议”的态度?”、“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哪些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辛酉政变后,在清政府中掌握实权的是哪些人物?他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列强对待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为什么会由‘中立’转为协助清政府剿杀?”、“清朝对内对外政策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年代发生如此生变化?”、“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清朝为什么改变倚重满族官员的既定方针开始重用汉族官僚?”、“被清政府倚重的汉族官员主要有哪些,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历史必修一教案 篇8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①“--”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历史必修一教案8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