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最新水循环课件
  • 水循环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25

    最新水循环课件。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终身教育提供的必要手段。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主题相关内容:“水循环课件”,想要获取更多相关信息请定期浏览我们的网站!

    水循环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 “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趣为载体,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主线,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提供“观察、探究、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使学生对 知识全面客观。

    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以阅读、讨论、归纳、思考、辩论、练习为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学生自主学: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教师引导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六、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

    形 升华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水的汽化、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感知水的运动、水状态的改变,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探求它位置的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二)、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课本59页内容及图2-39

    学生练习:水循环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间、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根据水循环的区域、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导学问题。即: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水循环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练习: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主要环节、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水循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简要辨析三类水循环,为引入后面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作过渡。即为什么海陆间循环是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自主学习:教材P60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并课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1)黄河三角洲的形成、(2)三峡电站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即“改变地形”“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降水进入陆地”;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交流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过渡“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课堂导学。

    讨论与交流 : 1.结合图片,针对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降水、蒸腾)。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吗?

    学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理论到实际,认识到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吗?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评估课堂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五)课外调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主线明确,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体现态度价值观。

    5、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目标意识强。

    6、由于关注教材,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水循环课件 篇2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

    【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

    【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

    【学生讨论回答】不会。

    【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

    【板图】(教材第59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

    水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

    (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

    (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

    (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

    (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

    (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

    【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

    水循环课件 篇3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学习使学生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最基本的地理素养都没有,地理读图能力、理论归纳能力、知识运用能力、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较弱,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课标标准:理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设置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意义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小组合作,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②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五、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六、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和图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宇宙的地球以及地球的运动的相关知识,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我们将学习地球上的水,然后播放视频《水说》,从而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习目标】

    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课前预习检测】

    PPT展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先由学生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再作解答,从而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课堂中加强相

    1 应的知识要点。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学习一】结合图,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三态分布有什么特点?

    2.地球上的水体分为哪三大类? 比重最大的是哪一种? 3.陆地上有哪些水体? 其中淡水主体是哪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并强调可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仅为总体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水是有限的,应该倡导节约用水。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合作探究一】:展示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学生自主讨论)

    师问: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生答:大气降水、高山冰川或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师问: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展示两张河水与湖泊水的图片,学生判断其补给方向并说明理由。

    生答: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丰水期,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枯水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 【过渡】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往来。而自然界的各种水体却是“礼尚往来”。

    【拓展】假设河流水位与地下水水位存在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并用简图画出其补给关系。

    生答:丰水期,地下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位较

    2 高,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播放河、湖水互补关系动画)

    师问:地下水都会补给河流水吗,读图分析黄河下游的河水与地下水之间水体怎样补给。

    生答:河流水位补给地下水,因为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河水的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

    【小结】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水体,水体之间是相互补给的,且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降水补给。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诗仙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真是这样吗。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自主学习二】:结合图,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水循环?说出水循环类型有哪些?有哪些环节? ②结合水循环示意图,绘制简图并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总结(展示课件),利用西沃授课助手在电脑上展示学生绘制的水循环简图,其他组对其进行修改、评价。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并分别演示三种水循环简图。

    PPT展示:未登陆的台风、《长江之歌》中唱道:“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塔里木河的水分别属于那种类型的水循环?

    PPT展示: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合作探究二】人类活动会影响和干预水循环的环节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自主讨论,并归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1发言:略 小组2发言:略 小组3发言:略

    3 老师对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和总结,PPT展示图片并总结:

    【过渡】了解了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那么水循环对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学生阅读课本56页归纳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归纳水循环的三点意义。 ① 更新水体,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② 促进海陆间物质交换和能量的转移 ③ 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播放图片后提问】图片中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个意义? 【播放视频】水循环的意义及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

    【小结】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环节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八、板书设计

    4

    九、课堂检测

    PPT 展示题目,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完成,掌握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以便下节课强化。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2.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在冰期相对较低

    3、读水循环各环节示意图,回答问题。 (1)把图中箭头补充完整

    (2)写出各字母所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 F __________ G ________ (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个环节关系最密切?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季风的环节是 ________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思路清晰,主题包括两大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课程内容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但在上课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时间比较紧张。在介绍陆地上的水体时知识拓展耗时较长,下次课在基础知识授课方面系统介绍即可,不用详细讲授,这样更有利把握课堂进度,合理分配时间,达到最佳课堂效率。

    水循环课件 篇4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营造充满探究的地理课堂环境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掌握地球各种水体类型及各种水体之间的转化规律;

    3.培养学生利用图示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的地理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 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教材共有三个知识模块:

    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性:是连续、不规则;利用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河流水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

    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利用台风登陆实例让学生主动探究来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本节重点一是水圈的特点,二是水循环的原理。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设疑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展示图片“宇宙中的地球”]

    [教师引入]在宇宙中看地球,为什么是一颗蓝色的星球?

    生: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

    师: 地球上 71% 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有 亿 km 2 ,因此地球又被人们 称为是“水的行星。”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你能结合日常生活谈谈水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吗?

    [学生讨论]

    (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阅读图表,明确概念内涵

    师: 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这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就一直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师: 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

    学生讨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师: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你能说说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学生讨论: 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

    生: 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展示“水圈的构成图”]读图明确水圈的构成特点,并要求学生用“结构图描述水圈的主要构成。”

    教师帮助学生完善水圈的构成图。

    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 通过讨论、读图思考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用图表加以归纳,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

    [阅读材料]南极的冰山。

    师: 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水圈中, 陆地水体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水量仅为全球的 % ,但它自然界中的作用十分巨大,而这些陆地上的水体尤其是淡水,主要集中于冰川, 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 %,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 利用阅读材料,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

    三、读图探究,建立知识联系

    [ 承转 ] 水圈具有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 因此各种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给的。

    [展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观察思考:

    (1) 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学生观察并讨论]

    师生归纳: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展示“地下水和河流水的关系”]

    [思考]:河流水与地下水有着怎样的补给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

    [归纳小结] ] 由图可以看出河流水和地下水补给是相互的,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潜水补给河流

    地下水补给是可靠而稳定的。

    [进一步思考]

    (2) 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生: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湖泊起了泄洪的作用。可见湖泊对河流有着调蓄作用。

    ( 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自主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 )

    [承转]就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冰川水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水体,谈谈它们的转化和意义,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如何发生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又有什么意义?接下来我们学习下一个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情境创设]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话是否正确呢?

    [教师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学生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找出构成海陆间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标出每个环节的含义。

    2.在示意图上,画出海陆间水循环四个主要环节的循环运动方向,并在图上注明含义。

    师: 谁能简练的语言,表述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吗?

    生: 地球上的海洋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大气降水、陆地径流等环节,最后又返回海洋,形成了海陆间水循环。

    师: 在海洋内部和陆地内部也存在着水循环运动。陆地循环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形成水汽,水汽凝结又形成陆地水。这就是水的陆地循环,但不论是其发生的空间领域,还是参与的水量,陆地循环都不如海陆间水循环的规模大。因此,海陆间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影响最大。

    [学生活动]要求画出三种水循环的简易模式,并在图上标出各个环节的含义。

    ( 转绘图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 [阅读探究]展示台风登陆图,学生验证水循环的原理。

    四、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规律

    师: 地球上的水是不断地运动更新着的,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来说,水资源的总量是稳定不变的呢?以溧阳市为例,我们如何衡量本市各年水资源的变化呢?(停顿)好,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有哪些因素可以引起本市水资源的变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呢? 生: 应考虑一年中新增的水资源和减少的水资源。

    [进一步引导]非常好。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可引起水资源的增加或减少呢?

    [ 学生讨论]引起水资源增加的因素有本区的大气降水、地表和地下流入本区的水资源;引起水资源减少的因素有本区的蒸发、地表和地下流出本区的水资源。

    [引导]大家能否给出一个计算本区水资源变化量的公式。

    生: 水资源的变化量 =| 降水量 + 流入量流出量 | 师: 设计这个公式的依据是什么?(质量守恒定律)

    师: 可以这样说: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也是水文学家们给出的一个重要原理 —— 水平衡原理。

    [引申]刚才我们讨论的是一个地区,如果将其扩大到一条外流河的整个流域,那么就没有径流量的流入,公式即可变为:储水变化量 = 降水量径流量。如果是一条内流河的流域,那又如何呢?这次还得去掉径流量。

    [阅读图表]展示全球水平衡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海洋、陆地外流区域、陆地内流区域、全球的水资源变化量。

    师: 这说明什么呢?

    [归纳]在自然界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它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例出发,有利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

    五、拓展延伸,激发环境意识

    师: 利用水循环示意图,在沿海的 A 地和内陆 B 地,水循环对这两地气候、水文、植被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海陆间水循环时 A、B 两地的影响有所不同。沿海 A 地降水多,植被繁茂,地表径流丰富,且对地貌塑造作用强烈。而深居内陆的 B 地降水少,植被稀少,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也相应的减弱。由此可见,水循环对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提问] 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之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后回答。

    生: 略

    由此可见水循环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维持全球的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总之,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进一步探究]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什么影响呢,请举例说明,并运用刚学习到的水循环原理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内容,完成活动。

    关于 “ 活动 ” 栏目的教学,活动 1 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

    对于活动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同时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师生小结]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会改变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对地表水的拦蓄、灌溉、将地下水抽取到地表、跨流域调水、对森林的砍伐、减小湖泊面积、开发沼泽等。人类的这些影响对于水资源来讲大都是弊利并存,有的甚至是弊远大于利。因此,人类在利用水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合理和适度,否则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树立环境意识和全球意识。 ) 【 评析 】: 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地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初中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结合图例课件,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理解水资源的含义及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类型。对于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由于这一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如让学生读书、读图、并且画图,协助学生理解水的运动转化原理,理解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特别是地下水对河流水的补给。通过引用一些事例资料,采用“读、讲、议”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水体的运动、转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同时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做到真正学以致用。在教学中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加强对学生资源和全球观念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资料宝库

    水循环加快 中国西北地区出现变 “ 湿 ” 趋势

    由于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快,中国西北部分地区气候出现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强劲信号,这一暖干地区可望逐渐变 “ 湿 ” 。

    这是中国专家通过分析西北已转型区域的气象、水文等8项资料,并进行区域气候模拟预测后得出的结果。

    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西北地区还处于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但自1987年起,新疆以天山西部为主的地区,降雨增多,冰川消融加剧。据气象资料显示,1987-1996年间,北疆平均年降水 229毫米 ,分别比前两个10年增加16.2%和18%;南疆平均年降水 95毫米 ,分别比前两个10年增加23.2%和30.1%。

    雨水增加,冰川融化加快,促使河水大幅上涨。上世纪60-80年代,塔里木河主源阿克苏河平均年径流量还只有71.7至73. 3亿立方米 。到90年代,却猛增至84.42亿立方米。今年,新疆境内的渭干河又出现了百年难遇的洪灾。

    湖泊水位也开始上升,湖水面积扩大。最为显著的是天山中部的博斯腾湖。15年间,这座湖泊水位上升了 4米 多,超过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湖水面积也由88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0多平方公里。此外,天山西段北麓的艾比湖、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西天山的赛里木湖,水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干枯了多年的玛纳斯湖、台特马湖和东居延海也恢复了往日的碧波荡漾。

    另外,部分地区空气中的水气含量也大大加重,植被的覆盖率逐年提高。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国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方向转变的一个信号。

    为进一步确认这一变化趋势,有关专家通过模拟区域气候情景,对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气温与降水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未来10到50年间,中国西北地区年均气温升高℃ ,年均降雨量增加25%,大部分地区可望逐渐变得湿润起来。

    鉴于西北气候变湿后,山区降雨增多,专家建议在山区多建水库,蓄积水资源,以防止洪灾。

    专家称,干旱是中国西北地区环境恶化和经济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北气候变 “ 湿 ” 对西部大开发意义非凡。

    水循环课件 篇5

    本课选自现行湘教版教材高一学年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现在我就本节的教材、学情、教法和教学流程四个方面的教学加以说明。

    洋流这节内容在本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洋流的分布又对大气的运动、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是后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一种表现。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建构以下三个教学维度: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正确表示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2)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树立事物很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大纲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其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重点、难点部分,主要是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完成。

    地理必修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湘教版的教材是建立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编订的。对好多的地理基础知识都进行了删减,但对于整体来说,学生初中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为零。虽然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仍存在部分同学学习热情较低,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我拟定以下对策。

    1、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地理课的魅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充分挖掘本节课新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体会和网上资源,简化地理知识。

    3、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学法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因此,我在学法方面,采用了“导--读---思--结--绘—探”的学法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读图分析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和探究能力。

    结合教育理论、新课标和我校的学生实际,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法上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图解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读图分析法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一) 导入:有美国海滨漂流瓶的故事导入课堂(学生讨论:为什么从澳大利亚漂流出的瓶子怎么回到美国弗罗里达海滨?老师留个学生悬念,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然后通过水盆实验导入洋流,从而引入海水的运动形式------洋流。)(导入采用神秘的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洋流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教学定向: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整体课堂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1、定义中要特别强调“表层”“常年”“大规模”“一定方向”“稳定”几个关键词。把洋流与其他的海水运动方式----海浪、潮汐区别开来,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的定义。

    2、如何区分寒流、暖流?鉴于学生早已遗忘了初中地理知识,所以教师归纳洋流的分类:寒流----由低温流向高温或者由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暖流----由高温流向低温或者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用口诀“高来寒,低来暖”,帮助学生更快记忆。

    3、洋流主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自主阅读教材61页第三段,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洋流的形成成因:近地面风带。如:在东北信风的吹拂下,洋流自东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形成南赤道暖流;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西风漂流。

    教材重点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而不是分布,但要想理解规律,必须先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

    分布主要采用图解法,结合洋流的成因和分类方法,总结:洋流名称=所经地区地名+寒(暖)流,然后和学生一起绘制世界表层洋流模式图,帮助学生更快记忆洋流分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能力和绘图能力;知识讲解中和学生合作探究:日本暖流为什么又叫黑潮暖流? 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并引起学生注意。

    规律采用启发式提问为主,先启发学生北印度洋季风的变化,总结出冬逆夏顺的规律;南纬30°—60°是带状的西风漂流;然后从洋流的分布-----8和0, 着手详解分析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区分布规律。因为借助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规律。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述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一:影响沿岸气候,列举爱尔兰都柏林和纽芬兰圣约翰斯的一月份气温差异与洋流的关系的探究来说明暖流增温增势,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

    影响二: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采用合作探究的办法,总结世界四大渔场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影响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利用麦哲伦两次航行的时间差引入,顺流加速,逆流减速的原理。

    影响四:影响海洋污染物,一方面扩大了污染物的范围,另一方面减小了污染,列举英吉利海峡石油污染事件作为示例。

    (四)温习巩固,通过泰坦尼克号的事例,让同学们探索安全的航道,了解学生们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受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四个主要的洋流环流圈:北半球的“8”字环流圈、南半球的“0”字洋流圈以及北印度洋的夏顺冬逆洋流圈。如果形成于副热带海区就叫副热带洋流圈,若形成于副极地就叫副极地洋流圈。洋流能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沿岸气候、航海及海洋污染物,世界各种奇怪的现象均与洋流有关。

    水循环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3)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1)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寻找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xx

    水循环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双基落实】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真题选粹】

    (20xx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真题选粹】

    (20xx课标卷I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根据大屏幕展示图片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提示:沼泽广布的原因从水循环的角度考虑主要是地表水来水量大,排水不畅、下渗少、蒸发量小,其影响因素与地形、气温、冻土、凌汛等有关。

    【深度探究】

    (分组讨论,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以下四个问题的形成原因)

    1.分析死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2.分析修水库对河流径流及库区的`影响

    3.分析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因

    4.分析城市内涝的原因

    【高考选粹】

    (20xx新课标I卷)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完成下列小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 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 种植土层和砂层

    C. 砂层和砾石层 D. 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知识点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双基落实】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实现了________、大气圈、岩石圈和____________的相互联系;

    (2)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________________;

    (3)调节圈层间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能量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4)使地表物质发生________。

    【高频考点】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措施

    提示:自然原因(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发达,需求量大;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

    【考向透视】

    亚马逊雨林在地球的水循环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更多高中地理教案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环和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读“亚马孙平原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来自本地区的水汽经上升、冷却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相当于亚马孙河流域总降水量的50%,另外50%降水量来自( ) 带来的水汽。

    (2)据调查,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空气湿度下降,降水量减少约20%,但是流入亚马孙河的水量及洪水次数反而有所增加。结合水循环原理,解释以上现象。

    水循环课件 篇8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知识结构

    内容点析

    1.对水圈的概念和特点的阐释。本节教材先由水圈的概念讲起,按“相互联系的水体” 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方面来论述地球水圈的构成和运动特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相互联系的水体”是从水圈的构成和水在地球上的分布角度来说明水圈的两个特征,即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三态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由于水的三态变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又因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这两部分内容都强调了水的动态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要素总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观点。

    2.水的分布特点。图与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明水的分布。从水的三态形式看,存在着明显的分布差异,数量最多的是液态水,分布最广而数量最少的是气态水,固态水数量少,且分布受一定条件限制。从赋存的空间上看,水存在于海洋、江河湖泊、土壤、地下、冰川、大气以及生物体中,构成了各种水体。其中海洋水是数量最多、占地表面积最大的水体。陆地水的水量虽然仅占水圈总量的%,但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淡水来源,也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之一。图反映了构成水圈的各种形态的水体,以及水在地理环境中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

    3.“读图思考”中的设问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通过读图观察,可以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中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第二个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当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补给关系时,假若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则存在两种情况,即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由河水补给湖泊水;反之,当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由湖泊水补给河水。

    4.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材主要从水循环的概念、类型、过程与环节,以及水循环的意义几方面介绍了水圈的运动特点。教材所给的水循环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其含义主要指地球上自然界的水是连续运动的过程。这一概念突出了水圈水体运动的最主要的特征,并从水的运动角度反映了水圈连续性的特点,即正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水循环运动,才使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可以进行相互转化,使水圈成为一个连续性的动态的圈层。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即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小循环(内陆循环)。这三种类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中大循环包括的环节多,涉及范围大,下垫面条件复杂(包括海洋和陆地),另外两个循环包括的环节少,涉及范围较小,下垫面为性质单一的海洋或陆地。这里虽然把海上水循环叫做海上小循环,但是应当让学生了解,海上小循环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大约为海陆间循环的九倍。这三种循环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系的,通过水汽输送将它们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5.“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内容组织。这段教材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二,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对地表太阳辐射能的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第三,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一方面通过水循环,海洋向陆地不断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另一方面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营养盐类。第四,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总而言之,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之一,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的地理环境。

    教学设计建议

    【引入新课】

    1.借用本章引言部分的内容,从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出发,引入“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来导入新课。 2.从学生生活体验出发,先让学生列举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然后教师说明“地球上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其原因与地球上水的分布和水循环运动特点有密切关系。”由此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学习新课】

    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在讲清水循环概念之后,再结合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三种类型,讲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三类水循环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包括的环节多少、涉及的范围大小、下垫面的条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等方面。它们之间的联系则表现为三种循环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相互独立的运动过程,而是相互结合共同构成整个水圈的水的循环运动。

    (2)关于“活动”栏目的教学,活动1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可以将其纳入水循环的教学过程中完成。活动2建议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如分小组收集有关黄河断流和济南泉水断流的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上述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并将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和展示。教师也可以另行选择活动内容,特别是指导学生研究和关注自己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有利还是有弊?例如当地地表植被若遭受严重破坏,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和过程的变化,进而可能引发哪些自然灾害或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3)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建议教师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如陆地平均每年可以得到多少来自海洋的水汽;水循环对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热量平衡所产生的影响;水循环运动对地表面貌的塑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图片;陆地河流及其搬运作用对海水盐分的影响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活动参考答案】 活动1.(1) 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济南近几十年来的泉水断流现象,也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地下水位的下降。确保泉水长流的措施,一方面可以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入手,如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土等措施,增加地下水的渗入量。另一方面应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措施,如关闭自备水井,实行地下水开采许可证制度等,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最新水循环课件】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