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初中教案气候特征
发表时间:2022-03-13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30°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jk251.cOm扩展阅读
地理教案-气候特征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气候特征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气候特征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气候特征,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 C和3.7 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 C和7.3 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 C,北京比纽约大7.3 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 -30 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 -30 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气候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 -30 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气候特征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气候特征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析的方法,明确我国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认识我国气候的有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对祖国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增强认识,产生自豪感。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我国突出: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这三者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材从最突出的特征入手,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季风影响我国气候的突出表现。雨热同期的特征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同样受惠于季风气候,因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明显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反映了我国气候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我国自然环境复杂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对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学会分析、归纳、概括的方法。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把握了我国的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性特征。根据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规律而划分出不同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而它们的组合形成了复杂的气候类型。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以雨热同期为特征的季风气候成为我国最显著的气候类型。在分析、归纳、概括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时,不要单纯的记忆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这个过程。同时教材还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同纬度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清楚我国气候的独特性。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及造成原因,并提供相关气候资料,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其分析逐步归纳概括,并分析这种气候对国民经济生产的影响,特别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概括,学会对比,切记结论性的灌输。
本节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
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30°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经典初中教案天气气候
天气和气候7.8磅02
天气和气候
【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学手段】
录像:天气预报
计算机课件:(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4)风向示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百叶箱、温度计;(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
【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
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xx年05月28日20时至05月29日20时
城市
经典初中教案季风气候显著
本学期总第21课时本单元第21课时授课日期10、26课题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2、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及危害3、通过观看和阅读有关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具体报导,能分析有关现象的本质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难点:三种气候灾害的形成原因。教具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提问: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主要特征?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优越条件?(过渡)我国的气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你们听到或见到下列天气现象吗?讲授新课:
上述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现象就是我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一)寒潮把以下问题的结论填下表格:
(1)什么是寒潮?源地?多出现在什么季节。学生回答学生观看录像:1、寒潮与台风警报及其带来的灾害;2、水旱灾害片段
1、在亚洲轮廓图上画出寒潮侵入我国的路径。2、描述寒潮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
5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三(2)寒潮是怎样形成的?它会带来哪些灾害天气。(3)我国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哪些?(二)台风看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在亚洲轮廓图上画出台风前进的路径。2、描述台风过境时的天气变化过程3、我国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有哪些4、台风带来了哪些灾害。(三)水旱灾害1、资料展示:1998年特在洪水录像2、问题:造成我国水旱灾害的气候原因有哪些?水旱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总结: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的种类中,尤以气象灾害最为常见,影响也严重。我国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哪些。4、寒潮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台风?源地?多出现在什么季节?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防御台风。讨论:造成我国水旱灾害的气候原因有哪些?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早晚与水旱灾害的形成有什么关系?你经历过水旱灾害吗?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措施来防御水旱灾害?
10板书设计: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一、寒潮、台风、水旱灾害教后记: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地形气候
第二课时:地形和气候
设计:胡从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欧洲地形特征;
(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2、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二、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自然环境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教学重点:1、欧洲地形特征;2、温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讲、议、练
教具使用:挂图、投影片、录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师问:亚洲和非洲的地形各以什么地形类形为主?
生答: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
导入: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欧洲的地形和气候的知识。
新课:欧洲的地形特征是什么?欧洲的平原有什么特征?成因是什么?冰川作用能形成哪些地形?
1、学生活动:小组内可互相讨论要完成的内容,组长负责检查别组的学习情况,没完成一人次扣一分。并抢答问题。
2、老师:在黑板上画出欧洲西部的板图,边小结边画板图。
3、要求学生也画出欧洲西部的草图,并填上西欧平原、中欧平原、阿尔卑斯山、斯堪的纳维亚山、勃朗峰。
学生自学西欧的气候:学生读图13、9西欧的气温和降水,从降水和气温两方面分析西欧的气候特征。答:西欧气温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海洋性特征显著。
学生读图13、10西欧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讨论完成23页活动内容。并在图上填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范围。老师在板图上边画边小结。学生讨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征和成因。学生发言后老师小结:板书设计:
湖泊
地形:平原-----波状起伏-----冰川作用-----冰川地形----峡湾
u形谷
欧洲西部
特征:海洋性特征显著
特征: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季节分配均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匀。
成因:海陆位置、洋流、地形、风带
地中海气候特征:冬雨夏干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候复杂多样初中教案精选
本学期总第16课时本单元第16课时授课日期10、12课题气候复杂多样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2、记住1月0 c等温线的分布3、知道纬度位置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能力目标学会根据等温线图分析掌握我国1、7月份的气温分布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难点:同样的纬度跨度,在不同的季节,气温的分布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教具投影、背投、电脑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复习导入: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收听天气预报的作业,请学生预报当天的天气。2、复习概念: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气候要素之一。讲授新课:(设问过渡)一天中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年中有最冷月和最热的月份,即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猜一猜,我国大多数地区哪个月平均气温最低?(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过渡)在隆冬的1月份,我们来一次从北向南的图上旅游,你就会发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了。一月,它可以代表我国冬季的气温。
读《1月气温分布图》提示:等温线概念
5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设置情境)出示“北极村”漠河冬季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漠河(冬季最冷的地方)——进入山海关,北京(变得较暖和了一些,北风呼啸,只是没有了茫茫积雪和冰雕)——淮河是界线,这里河水不再结冰淮河以南,绿意盎然,羽绒衣有些穿不住了。过了南岭,到了广州,这里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地。(二)冬季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1、纬度位置是造成我国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因素比较漠河、北京、广州三地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总结纬度位置对气温影响的规律。2、冬季风以及地形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南北的温差。所以,我国冬季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突出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学生思考:那么我国冬季南北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呢?纬度位置——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冬季风频繁南下,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南下过程中,受重重山岭阻挡,势力逐渐减弱。板书设计:气候复杂多样冬季:北寒南暖,温差大我北方光照较弱且昼短+冬季风国气温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分布
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3、知道世界主要自然景观及其分布概况。*4、能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5、初步学会说明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方法。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概况。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教学用具:自制表格,课本4.16图和4.18图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外出旅游或探亲过程中是否亲身体验到气候的地区差异呢?各地区气候不同,自然景观也不相同,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探究一下其中的原因。【自学】一、气候的地区差异【自由发言】学生自学后,可以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或到过的地方,介绍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及自然景观概况。【小结】各个地区气候不同,究其原因,是因为影响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也就是世界各地的气温高低和降水多少,以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差异很大。由此可见,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着手。下面我们具体看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学】*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部分内容为选学内容,学生自学后能够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气压带和风带、洋流因素,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地理现象即可。)【自学测评】讨论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因素是什么?1、我国江西庐山为什么是夏季避暑胜地?2、我国黑龙江北部为什么冬季漫长;海南岛则终年如夏?【自学】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填写表格: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热带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主要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寒带气候
冰原气候苔原气候特殊气候类型
高山气候
【教师引导】通过自学,我们知道组成气候的两个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所以要分析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就要看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情况,这就是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图。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例(投影“热带雨林气候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地区全年高温,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不大,也就是气温年较差很小;全年降水很多,且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由此总结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其它气候类型依此类推,不难分析出其特征和分布地区。
【练习】投影4.16和4.18图,分小组进行训练,以便使学生及时准确的分析某一种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自学】*四、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这部分内容为选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各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及其代表性的动植物就可以了。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各地区的气候和自然景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学会了分析某一种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和分布地区。同学们结合我们当地的实际分析一下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总结出我们学校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学生纷纷发言,总结当地气候特征)。
【课堂练习】略
【板书纲要】第三节世界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见投影表格)
四、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中国的气候类型教案模板
本学期总第20课时本单元第20课时授课日期10、24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类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征。2、认识我国气候的优越性。3、通过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我国气候资源的优越性的认识和利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热情。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气候的分布以及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难点:气候特征。教具电脑、投影仪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气温和降水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解释、回答几个问题:一、出示图表:地点纬度1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气温年较差那么由此可见,我国的气候具有哪些特征:结论:(1)我国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2)冬季我国要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比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4、我国冬季和夏季的降水量有何不同?1030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
三
世界同纬度地区大。二、那么为什么我国的气候具有这样的特征呢?(一)季风气候显著总结:冬季,我国盛行偏北的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大陆的气流寒冷干燥;夏季,我国主要盛行偏南的夏季风,来自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的气流暖热并且含有丰富的水汽,因此我国大多数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这种气候叫季风气候。(二)气候复杂多样总结: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区,西北距海远,为非季风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属于高原气候区。东部季风区由于所跨温度带较多,又分别以秦岭—淮河一线和北回归线为界,自北向南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全课总结:我国气候具有三大特点: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1、在世界图上指出中国的位置,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2、在亚洲季风图上画出我国冬夏季风的源地、风向。3、我国季风气候有什么特点1、我国有几个温度带2、我国有几个干湿地区3、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哪里。5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教后记:八年级上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
一、学案自学
自学课本31-43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哈尔滨的是图,表示广州的是图。
(2)1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这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
点。
(3)7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这反映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是。
(4)a图气温的年较差约℃;b图气温的年较差约℃。
二、小组合作
交流自学成果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班级展示
小组选代表发言。
四、质疑探究
听完小组发言,提出的疑惑问题,由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让学生再次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五、自悟自得
1、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测评反馈
1.下列叙述中能正确反映我国气候特征的是()
a.气候复杂多样与海洋性显著b.气候复杂多样与季风气候显著
c.气候复杂多样与灾害显著d.气候复杂多样与干旱性显著
2.我国能够大量引进国外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能找到适合的生长地区,是因为(
a.国土广大b.平原面积辽阔
c.地形复杂多样d.气候复杂多样
七、课后反思
经典初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溶解性以及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
2、了解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4、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寻找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三》徳育目标: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溶液、溶解度、溶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区别联系。
四、教具:
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
六、课型:
复习课
七、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采取边讨论边归纳的方法从溶液的组成、分类、量度、和混合物的分离等方面将本章的知识结构加以总结。
重要概念的复习:
1、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2、溶液的特征是________
3、溶液的定义_________4、溶液的组成部分_______
2、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
1、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2、一定不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
3、可能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4、溶液是饱和溶液必须指明___和___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相互转化?
6、若不限条件溶液可分为本___和____。
3、分析投影:
讨论回答:(1)概括溶解度的概念。
(2)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4、投影
讨论回答:
1、试管1、2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不是___
2、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
3、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______
5、介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和结晶
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六章的主要概念。下面我们针对这些概念做些练习。
1、在一个大箩卜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倒出的溶液还能继续溶解食盐吗?为什么?
2、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多20,不发生变化的是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C、溶液中溶剂的质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饱和溶液将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
D、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比较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第六章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