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登泰山记教案十三篇
  • 登泰山记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22

    登泰山记教案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预先准备教案课件,有助于我们理清教学思路和难点。也许以下内容“登泰山记教案”合你需求,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将它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登泰山记教案 篇1

    一、研习第一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1、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万壑争流的景象,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在哪里?“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作者怎样介绍日观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长城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给第一段图画命名。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作者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五)背诵第一段

    二、研习第二段

    (一)齐读

    (二)指名口译

    (三)重点字词讲解

    (四)品读

    1、全段由几幅画组成?根据画面划分层次。(三幅)

    2、为第一幅画命名:旅游路线图。

    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游兴之豪创造了条件。“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旅途漫长、行程艰辛,顶风冒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归返自然,纵情登山。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幅画命名:登临泰山图。

    5、划出登山的时间及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

    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点明节令,为下文作铺垫。

    登山路线: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6、请用一个字概括途中景象特点,并说明是如何在文中体现的?

    险。①崖限当道,世谓天门;②雾重冰坚,磴滑难攀。

    7、为第三幅画命名:泰山夕照图。

    8、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

    9、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银装素裹,富有神韵。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半山居雾:一个“居”字,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这几个词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表态。

    (五)背诵第二段。

    三、作业

    检查课后练习完成情况。

    登泰山记教案 篇2

    《登泰山记教案》


    一、教案的背景介绍


    《登泰山记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理解《登泰山记》一文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文化内涵以及意义而设计的。通过教案的实施,学生将更好地掌握文本知识,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准确理解文章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2. 能力目标:学生将能够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 探究式学习法: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15分钟)


    通过呈现太平天国的历史背景和《登泰山记》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 情感体验(20分钟)


    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泰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气息,引发他们对泰山文化的情感共鸣。


    3. 文本理解(3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登泰山记》,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历史事件、文化内涵和意义。


    4. 拓展延伸(2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某一句话、某一段落或某一个情节,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并结合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


    5. 总结归纳(15分钟)


    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一起总结探讨的结果,并进行概括性的归纳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表达能力,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 作业评价: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议,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视、投影仪、音响等。


    2. 视频资源:与《登泰山记》相关的景观和历史文化影像资料。


    3. 教辅材料:与《登泰山记》相关的教材或纸质副本,以及相关阅读材料。


    通过《登泰山记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综合分析。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登泰山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试读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

    当其/南北分者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

    是日/观/道中石刻

    其远石刻/尽漫失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2.以下几处凡须连读以明确语意的,用底线标示:

    余始循以入

    磴几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极天云一线异色

    视日观以两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至日观数

    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二、第一段导读

    1.汶水,济水怎样分流?诵读原文语句。

    “泰山之阳,??阳谷皆入济”。首先介绍泰山突兀于汶、济二水之间,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济水淙淙东去,“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点出了万壑争流的壮美景观,名山傍水,分外壮观。

    2.古长城横亘于哪里?诵读原文语句。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这句既点出古长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处,成为两水分界线,又写出泰山形势之险,依山筑城。

    3.怎样介绍日观峰?诵读原文语句?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以古

    长城作为参照物,写日观峰,既点明泰山最高点,也为这次泰山之行树起了一块指路牌。

    4.小结:这幅泰山地理概貌图,犹如电影的远景镜头,又如绘画中的鸟瞰图面。作者系用由“面”(两水)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的写法,为后文的叙述设下伏笔。

    5.诵读。要求层次分明,字音清晰。前两句重音在“阳”“阴”“阳谷”“阴谷”上;后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

    三、第二段导读

    1.由三人分读第二段,并全段由几幅画组成?

    2.为第一层内容拟标题:旅游路线图?/p>3.划出自京师至泰安的有关动词,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风雪随作者驾驭,比“冒”“顶”多一份生动。“乘风雪”乃全文点睛之笔,作者悄悄埋下一条贯穿全文的伏线,为登山之难,览之豪兴创造了条件。“历”“穿”“越”“至”,一气读来感到作者不辞漫长的旅途和行程的艰辛,正顶着风雪由远而近,快速行进,以归返自然,纵情登山揽胜。其游兴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为第二层

    内容拟标题:登临泰山图。

    5.划出自山麓至山顶的途径,品读登山之险。

    作者从南麓出发,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经由中岭,复循西谷,到达山顶,重点表现一个“登”字。作者好像一个导游,引导我们一道攀登,突出“险”字。“成如容易却艰辛”,山高达四十五里,石级竟七千有余,从中岭到山巅,有不少山崖像门户一样挡着山路,人们称之为“天门”,峰峦险峻,雾重冰坚,攀行何其艰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诗中所写:“坚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险才到顶”,登山充满苦趣,但乐趣亦在其中。

    6.为

    第三层内容拟出标题:晚清文照图

    7.登山固然艰难,但登上极顶,那陡然呈现的泰山气象万千的景色,又激动着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组成一幅其妙无比的泰山夕照图,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这幅瑰丽的风景画描述出来吗?学生自由朗读,描述画面。

    提示:

    座座青苍的山峰,身披皑皑的白雪,通明的银光照亮了南天,苍山与白雪相互衬托,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凭高俯瞰,远处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静地沐浴着夕阳余辉,汶水和徂徕山相依拥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宛如轻柔的腰带在飘荡,朦朦胧胧,恍恍惚惚,似动非动,别具风味。当我们和作者一起沉浸在这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审美氛围之中时,我们又禁不住问姚鼐,你说是画,又像哪一幅?作者没有回答,因为这群山的青色,积雪的白色,夕阳的余辉构成的场景只存在于每一个人想象的画面上。而这一明朗而开阔的画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认为这幅风景画中哪些词语用得精妙?

    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承受着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苍山宛如一位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着一层厚厚的银装,多么富有神韵。

    明烛天南:“烛”是一种光化反应。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呈现出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

    登泰山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等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

    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记教案 篇5

    一、情境创设

    任务布置寒假将至,你和几个同学约好寒假去游览泰山,你作为领队,请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请根据文本内容绘制你们本次登泰山的游览图并写好解说词。

    2.临行前,天气预报泰安地区将有大雪,有同学以“雪中泰山没什么看头和雪天登山不安全”为由打退堂鼓,请你以领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劝说同学如期前行。

    二、情境任务说明

    1.任务驱动学生探究文本。

    依据上文列出的教学目标,任务1指向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文学文化常识,画出作者登泰山的路线图。但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教师的讲授,而是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的主动学习,自我建构。想把这个游览图画好,并配上解读词,学生就必须细读文本,了解泰山之“阳”与“阴”各是什么、泰山三谷的走向、作者登山路线的几处景点以及山顶上三座祠堂的位置关系。而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完成了文言实虚词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倒逼学生研读文本,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被动学习”的形式。而且因为学习小组最终要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各小组都想表现得更加优秀,所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激发出来,他们在绘制游览图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研读课文,还要借助一些其他文本资源,才能把游览图绘制得更加全面和出众。在解说词的撰写中,学生自然就会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这样让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学习知识,效果远远强于那种抽象的讲授写作方法。

    任务2指向欣赏“泰山日出”片段,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技法,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因为同学以“雪中泰山没什么看头和雪天登山不安全”为由打退堂鼓,那么说服这些同学就要告诉他们“雪中泰山更美”。这就要求学生在仔细研读“泰山日出”一段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再描绘出来。这样的任务不露痕迹地考查了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的能力,并且不只是翻译,还要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雪中泰山的美景,这就让学生在无形中鉴赏并学习了作者写景的方法,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开始真正地热爱祖国壮美的河山。

    因为如果自己都不能欣赏这种美,不能描绘这种美,他(她)是不可能说服别人的。而且“雪天登泰山不安全”的确是事实,这就要求学生要关注文本中“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这样的细节之处,并想出应对的方法。这就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和提升了他们的思维品质。

    2.真实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寒假将至,你和几个同学约好寒假去游览泰山”,这样的情境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现在的高中生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大多都有旅游的经验,在他们中也有些学生真的去过泰山,甚至是雪中登过泰山。这样的情境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但是要完成“绘制你们本次登泰山的游览图并写好解说词”显然不是简单的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并完成任务的动机。而说服不想去的同学,是团队生活中常常发生的事情,也是学生在当前或未来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问题,富于挑战性和实用性,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动机。

    3.在活动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要完成这两个任务,就必须读懂文本,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熟悉文中所说的泰山各景点的位置、作者登山的经过,并将其转化为图形表现出来,还要配上文字说明。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而要说服“雪中泰山没什么看头”的同学,首先要自己能够欣赏出文中所描写的雪中泰山之美,并把这种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正是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中完成了语言的运用和思维的发展。“为何要雪中登泰山”,这不仅是为了欣赏泰山的另一种美,还涉及“登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它是胸怀的象征,也是一种意志品质的象征,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所以,这项语文活动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4.在阅读教学中整合写作教学。

    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写作面临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不愿写;二是没的写;三是不会写。

    荣教授认为写作教学首先应该解决“为什么写”,再解决“写什么”,最后才解决“怎么写”[3]。在这个情境中设计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一个写作任务,而这个任务很好地解决了“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两大问题。首先,“为什么写”。目的很明确,为了说服不想登山的同学,这就让写作有了真实的意义。同时,写作还有明确的写作身份——领队;清楚的写作对象——不想在雪中登山的同学;限定的写作体裁——劝说类文章。

    有这些要素,写作就成为“真实写作”。其次,“写什么”。写雪中泰山的美景,写如何安全登山,而这些内容是不需要学生苦思冥想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就可以找到的。有了清楚的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写作就不会再让学生望而生畏了。这样的任务,也很好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用阅读促进写作,用写作强化阅读。

    三、学生活动,成果展示

    这篇课文的教学共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在情境任务的驱动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同学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分工合作,有同学负责设计,有同学负责绘图,有同学负责写解说词,有同学负责撰写劝说文章,有同学负责讲解,相互协作完成任务。第二课时,主要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教师参与其中并进行点评。当把课堂让给学生展示时,我们发现学生给了我们很多惊喜。这里仅给大家展示一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游览图见上,劝说文章见下,解说词略)。

    致雪天不能前行的同学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们由天气预报得知,泰安即将下雪,届时泰山上将白雪皑皑,山上景色也将更加出奇。冬天登泰山,可以欣赏泰山的苍茫劲挺,感受泰山从容的霸气,放眼望去,心情豁然开朗,登的是一份心境,是一份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登山。

    泰山冬季偏冷,但可以看到日出的机会大大增加。更何况雪后的泰山没有了旅游旺季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在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下,更能展现它亘古不变的气势与威严。行走在山路之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幅“远方山黛,近处墙红,庙檐堆雪,树挂雾凇”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恍惚行走于云端。如果你毅力再好一些,待到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泰安城上,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则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那又是另一番景象。

    中华阴阳之理蕴含着相互转化的奥妙,智慧可以把严寒的磨砺转化成骄阳的丰收,温暖心念的传递也可以让寒冬萌出春的新生。每一次日出都是极深的夜与崭新一天的交替,清晨登上圣山之巅,是观云海赏日出的绝佳时机,更是成就更新更好的你的一次转瞬即失的美好时刻。

    当然,雪天登泰山也极具挑战性,因此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登山前,应选择合适的衣服、装备及食物。内衣应选择保暖排汗的,外衣则要选择防风、防水、透气性好的,如冲锋衣、羽绒服。衣服备齐,但也不能穿太多,上山容易出汗,衣服湿了反而容易着凉。防滑性好的厚底登山鞋或运动鞋也是必不可少的,还要记得带上双肩包、保温壶以及适量的轻便的适合补充体力的食物。

    登山途中一定要注意: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雪天要特别注意防滑,雪地行进前后间隔约一米距离。雪地中若无脚印,可用登山杖做试探,确保安全才可行走。通过艰难路段时,若有登山安全绳,大家就要连成一线前进;若无,则手拉手行走。我们还会邀请一位登山经验丰富的家长随团前行,所以,只要你做到以上几点,请相信你一定能够安全到达顶峰,看到你在平时看不到的雪中泰山之景。

    同学,你还犹豫什么呢?给我们一个机会,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巍峨的泰山在等着你,壮丽的东岳在向你招手,洁白的雪花在向你呼唤!来吧!让我们共同开启这次难忘的雪中登泰山之旅吧!

    四、课后作业

    此次寒假的“雪中登泰山”之旅取得了圆满成功,作为领队,请你写一则游记向班级中没能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介绍一些登山中的趣事或雪中泰山的美景。要求用文言文形式完成,不少于300字。

    这个作业设计同样是基于一种真实生活的情境,致力于做到读写的融合,用读的方式来促进写的提升,同时也用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研习。“掌握知识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知识”,这个写作要求,让学生在运用“移步换景和“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活动中学习了游记的写法,同时要求用文言文的形式写作,也是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和建构的最好办法。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改变了诵读、翻译、串讲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模式,尝试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虽然可能在一些文言实虚词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运用上做得不是非常到位,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保持着高度的自主学习热情,课堂小组研习文本、课间办公室查找资料、课后合作绘画撰词,都让我们感受到任务驱动、学习活动所带给学生的学习上的变化。尤其是学习成果展示环节,让我们真实地体会2017年版课标所要求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主客观条件下,如果不能全面落实主题式大单元任务群教学,那么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不失。

    为一个可行、可操作的好办法。

    登泰山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ɡ)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圆”)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登泰山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方法:

    阅读品赏 教学时数:一节

    步骤和内容:

    课前:分发学案,布置预习。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 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师:对于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师: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 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识记。

    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戊申晦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明烛天南 (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少圜 (通“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 (而) 或得日,或否 (有的)

    石苍黑色,多平方 (平的方的)

    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 (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 (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生解答,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

    (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

    生解答,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师引领回忆:

    从题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记,这种问题初中和高一时已学习过。 游记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的景物状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悟的记叙文。我们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览时间、路线成为“游踪”,把作者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称为“观感”。那么作者如何记述他这次游览呢?

    登泰山记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学方法:阅读品赏

    教学时数:一节

    步骤和内容:

    课前:分发学案,布置预习。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

    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

    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

    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师:对于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师: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

    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识记。

    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师乘风雪

    (冒着)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明烛天南(名词活用作动词,照)

    少圜

    (通“圆”)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而)JK251.coM

    或得日,或否(有的)

    石苍黑色,多平方(平的方的)

    师:依次提问多个学生,并明确关键词意或补充活用类型。

    (2)翻译句子(根据时间,机动安排)

    (屏幕)展示问题: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生解答,师总结:处于那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注意提醒“当”字的理解)(屏幕)展示问题: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为之天门云。

    生解答,师总结: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那些挡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注意提醒“崖限当道者”为定语后置)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1)老师引导复习游记的`基本知识:游记及其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

    (屏幕展示)游记的三要素(游踪、景象、观感)师引领回忆:

    从题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记,这种问题初中和高一时已学习过。

    游记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的景物状貌,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感悟的记叙文。我们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览时间、路线成为“游踪”,把作者表达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称为“观感”。那么作者如何记述他这次游览呢?

    (屏幕)出示问题:

    明游踪

    1、游览的季节:,天气:。

    2、游览的路线或景点?

    (2)明确游踪

    师:下面我们简单分组讨论,请快速从文中找出作者行踪变化涉及的有哪些地点。

    生简单分组(同桌或前后)讨论,在文中画出,筛选本文中游览的季节、天气和游览的路线或景点。

    师根据学生表情,引领细心、详细的找出来。(注意提问不常问答的学生,加强表扬。)明确:游览的季节,冬季;天气,雪后的晴天。

    提问明确:

    作者笔下登泰山有三个阶段:来泰山、登泰山、赏泰山。

    (屏幕展示)

    来泰山:京师、齐河、长青、泰安

    登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颠

    赏泰山:日观亭、三个宫祠、道旁石刻

    (注意引导:对于登山来说,路线常可以是多条的,作者走的是那条?具体而清晰的交待游踪,有助于描写所见所闻,抒发独得之感。)

    (3)品赏景象:

    生:读泰山晚日部分句子。

    师引领分析:作者写到了那些景物?怎么变换观察角度?

    图片展示——泰山之云“半山居雾若带然”,说明“若带”。

    师读泰山日出部分,要求听读时把握写景的顺序。

    师生明确,以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时间为序。,(展示三幅图片)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师: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解说日出的过程,明确光亮和颜色的变化。

    (4)拓展联想,审美想象

    师:泰山上赏日出,令人神往,但能看到,可不是很容易的事呀。同学们,你去过泰山,看过日出吗?有谁看过,请说一说?

    请几个学生自由地谈。师也谈一谈自己的心愿。

    (5)品评作者的观感:

    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登山是有备而来):

    泰山上赏日出也不是随意都能看到,大家想一想哪个季节最适合看日出?……如果从云雾少,易看到的方面考虑呢?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选冬天登山的,也许是有选择的。)

    师:要筛选出文中描写作者游览的情形的句子,要自己的话描述。

    (生找出后,屏幕展示)

    来泰山:乘风雪

    登泰山:道中,磴几不可登赏泰山:看日出时

    看山石时

    师引导学生重点联想分析顶风冒雪、“迷雾冰滑”“大风扬积雪击面”的“击”字和“雪与人膝齐”等处描写。

    明确:作者在冬雪凛凛之时,不怕山高路险,包含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五、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经历,品味作者崇高的精神追求。

    屏幕展示:泰山远景图,问题——

    泰山巍巍,天寒路险,作者却顶风冒雪,毅然登临,领略到了独得之乐。

    你有过类似经历吗?

    你有何感悟?你还能由此联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组织语言。

    师:提示学生联系相关经历,由近到远发表感想。尽可能多提问,引导深入联想,对能深入到人生哲理的给予赞扬。

    六、生化情感,收束教学

    师引领回忆,然后师生齐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励志语句。

    屏幕展示: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名言——世之奇伟、险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教师用激情话语引领学生课余进一步深入品赏本文,品悟人生。

    (备用——屏幕:国画《苍茫泰山》

    本人自撰的评论姚鼐情怀的对联一副——

    顶风冒雪,登临绝顶,显满怀豪情。

    俯仰天地,踏雪赏日,成旷世奇缘。)

    (完)

    登泰山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登泰山记》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学习本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阴”“始”“望”“坐”“视”等文言词语的含义。掌握通假及词类活用。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3、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教案 篇10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三、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四、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记教案 篇11

    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 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 ⑤阳谷:指山南的谷水。 ⑥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 ⑦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 ⑧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但十二月初一,已是公元1775年。 ⑨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⑩齐河、长清:山东两县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3)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挚友。 (14)四十五里:古时估测泰山从下至顶四十多里,但实测约二十馀里。 (15)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著有《水经注》。 (16)天门:泰山有南天门、东天门、西天门。 (17)崖限:像门限一样的山崖。 (18)徂徕(cúlái殂来):山名,在泰安东南四十里。 (19)“而半山”句:停留在半山腰的云雾像带子一样。 (20)戊申:二十九日。晦:农历每月最后一日。五鼓:五更。 (21)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 (22)“亭东”句:亭子以东从脚下始都是迷漫的云雾。 (23)樗(chū出)蒲:赌博工具,即骰(tóu投)子,俗称色(shǎi)子。 (24)极天:天的尽头,天边。 (25)云一线异色:一缕云颜色很特别。 (26)正赤如丹:纯红如同朱砂。 (27)绛:红色。皜(hào浩):白色。驳:杂。 (28)偻(lǚ吕):曲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 (29)岱祠:一名岱庙,祭祀东岳大帝的庙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东岳大帝女儿碧霞元君的庙。也叫娘娘庙。 (31)行宫:指乾隆去泰山住过的房宇。行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32)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656-661)。 (33)漫失:石碑经过风雨剥蚀,字迹模糊不清。漫:磨灭 (34)圜:同“圆”。 (35)石罅(xià下):石缝。

    登泰山记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

    二、以自读为主,因为文章语言浅显。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桐城人)。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未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共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作手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为参照物,点明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地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的壮阔。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描写的一个重点。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

    三、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1、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文段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WEI)水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的水都流入济水,在南北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登泰山记姚鼐

    讲授文章第一自然段。

    字词:

    古今异义:阳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现无此意,今一般用于阳光,表面等。句意:泰山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

    虚词:

    当:当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词。)

    词语活用:西、东向西,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

    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判断句。)

    登泰山记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教学。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知道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利用预习的效果教学,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结合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二、三,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步骤

    作者介绍《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理清文章思路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上一篇:兼职合同集合

    下一篇:去花山日记

    【登泰山记教案十三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