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弧面积课件
  • 弧面积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21

    弧面积课件。

    今天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将为您准备有关“弧面积课件”的精彩文章。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阅读之后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弧面积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知道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使学校数学向生活数学延伸,升华对圆的认识。

    2.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3.通过介绍圆,培养主动建构的能力;通过学生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彩色纸剪一个平面图形、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一张方格纸

    教师:圆规、直尺、一个圆、一根长绳、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圆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举例、欣赏、想象基础上的两次剪圆、套圈基础上的探究活动,实现对生活数学的提炼和向学校数学的过渡;通过用圆形物体画圆、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实现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精密结合;通过设计汽车轮胎、测量实物圆的直径、利用圆设计图案,实现学校数学的提升和向生活数学的延伸。

    学生对生活中的圆是认识的,对数学中的圆也是有一定基础的。通过两次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通过讨论、猜测、验证,理解对圆的认识;通过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通过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通过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教学预设活动:

    一、剪圆,感知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板书圆。你见过圆吗?在哪里见过?

    师:放课件,欣赏生活中的圆。

    师:请你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勾画一下圆的形状.

    师:直接剪出你印象中的圆。

    师:剪下来的图形跟你印象中的圆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师:怎样才能剪出你印象中的圆呢?在刚才的基础上剪一剪。

    师:通过剪圆,你觉得圆与带来的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二、探究,理解对圆的认识

    师:我有一件礼物,谁先抢到就送给谁,你认为现在这种排列合理吗?为什么?怎么排队最合理?我应该站在哪儿?你怎么跑?哪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最远?

    师: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在这个圆中表示出来,分别怎么表示?分别叫什么?

    师:直径真的是最长的吗?怎么验证呢?

    师:请你猜想一下,圆会有哪些特征?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

    师:你能验证这些猜想吗?请你试一试。如果一个人验证有困难可以找人合作。

    师: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补充吗?在验证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吗?

    三、画圆,提高对圆的认识

    师:我们知道要剪圆先要画圆,你以前画过圆吗?你是怎么画的?

    师:如果想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借助什么来画会比较方便?你会画吗?

    师:谁愿意展示你是怎么画圆的?先说再画。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若想改变圆的大小,我们可以怎么做?半径的作用是?

    师:若想改变圆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做?圆心的作用是?

    师:你还知道其他画圆的方法吗?

    师:我想到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谁愿意示范?用这种方法画圆要注意什么?

    四、建构,掌握对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圆进行了研究,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五、应用,升华对圆的认识

    师:如果你是汽车设计师,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不设计成其它形状呢?

    师:其实利用圆还可以设计出非常美的图案,欣赏用圆设计的图案。

    师:你能利用圆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吗?

    六、练习。

    弧面积课件【篇2】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3,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平均数是149。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1.应用一。

    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

    2.应用二。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3.应用三。

    师:星期天,小丽高高兴兴去学游泳。她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是126厘米,小丽身高134厘米,她在这个游泳池中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1)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3)学生评价。

    师: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他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高,可能比126厘米深,也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推荐作业:1、现在你对教师上课开始的问题“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能解决吗?这一问题就留给大家课后去解决。

    教学反思:

    悟学理念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出“五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感动、感觉、感知、感悟、感恩”。从本节课的教学可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平均数” 的相关知识,因而我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借助各种资源——同学的互助等,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主动建构关于平均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

    悟学理念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教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把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而是进行了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研究、去感悟的活动内容,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这才是我们在当前设计教学时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再求出所有差的和;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弧面积课件【篇3】

    【活动】动手操作——探索包装纸的最小尺寸。点评

    侯先生最近搬家了。他有这样一个长方体,他想把它放在客厅的桌子上,但看起来不太好。我应该怎么办? (需要打包)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包装纸的最小尺寸吗?接下来,要求学生使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进行小组动手活动,完成学习单。 (小组活动时,老师边巡边收集学生的作业纸:1.相同大小的长方体不同计算方法(3种)。2.不同大小的长方体计算方法相同。3.不同大小的长方体计算方法不同。 cubes .) Activity 2 [教学]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点评 1. 相同大小的长方体(小长方体)的不同计算方法 学生首先完成学习单上的第一个问题:测量每条边的长度。方法一:将6个面的面积相加。 6×4+4×2+6×2+6×4+4×2+6×2 方法二:3 将相同面的区域相加。 6×4×2+4×2×2+6×2×2 方法三:3张不同面的面积×2。 (6×4+4×2+6×2)×2 2. 不同大小的长方体计算方法相同。 (3种)用相同的计算方法比较,说明长方体的规格虽然不同,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是一样的。

    Tips:如果学生的生成中只有一种计算方法,可以提问:可以用刚才总结的另外两种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两个不同的长方体3所需的最小包装纸3 .立方体的不同计算方法

    增加了6个面的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 4.一个长方体(cube)的表面积概念(ppt展示概念) 感谢各位同学的慷慨解囊,解决了老师的问题。在刚才的一系列操作中,您发现包装纸所需的最小尺寸是长方体(cube)?学生:6个面的面积之和;曲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非常好!那么听你说,(6个面的面积之和)曲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立方体)的表面积,5.你在困惑什么数量与计算的一系列“体验”活动 可能会有以下困惑:如何理解包装纸的最小尺寸?

    6.通过以上体验活动,能不能说说如何求长方体(cube)的表面积? (总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们,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那么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一个长方体(cube)的表面积。活动三【讲座】点评实际升华的题目(说说物体的表面积)

    老师:像老师手里的这个立体图,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一个立方体,表面要美化,你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包装吗?活动四【练习】知识应用点评

    最近侯老师搬了新家,家里有些地方需要装修。请老师给点意见。我想为新买的洗衣机做一个包装盒,长54厘米,宽50厘米,高95厘米,至少需要多少纸板? ① (54×50+50×95)×2 ② (54×95+54×50) ×2 ③ (54×50+50×95+54×95) ×2 单位:cm 玻璃有多大? 3。侯先生的房间长3m,宽3m,高3m。除了门窗外,房间的墙壁和屋顶都贴上了墙纸。这个房间至少需要多少墙纸? 4. 书籍 P17 第 6 题

    弧面积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 游戏新课,感知面积

    1、黑板出示:面积 关于面积你知道了些什么?

    游戏1:手心的面向上,手背的面向上,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背……

    游戏2:好,接下来,请一个同学,到讲台上来,闭紧眼睛,伸出你的手,找找老师的手是哪个面,对了,你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二)创设情境,理解面积的意义

    出示:现在,请大家看这个盒子,有面吗?

    师:是看到还是摸到的

    生:看到的

    师:再请你闭上眼睛,摸盒子的2个面,(指定)你有什么发现?还有想说的吗?

    生:面是光滑的

    生:我摸的两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上面大,右面小

    师:那就是说,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生说)(板书;面 大小)面的大小就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好,大家一起拿出数学书,和老师一起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

    引导: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国旗面的大小就是国旗的面积 师,这些物体的面可以是看到的,也可以是摸到的 在数学里,有没有什么面只能看到,不能摸到呢?

    生;2个说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张纸有4个格子,另一张纸有8个格子,你认为可能一样大吗?理由。有没有可能8个格的纸面积大呢?理由

    师:如果一个格子是一个面积单位,那么这张纸有几个。 在数学上,有专用的面积单位 1平方分米

    师:有了面积单位,就可以量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请大家量一量书面的面积 师:生汇报,你量了…、、

    思考,现在就用它6个小正方形去量黑板,好吗?不够,(生指)全班都接给你,你还想摆吗?太麻烦了,那怎么办呢?

    验证:请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怎么办?引导,用大的面积 出示:平方米

    师:更大的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师:请大家想像以下一平方米多大?请你用手比划比划 师:到底怎样的正方形呢? 生:边长是1米

    师:他讲得对吗?谁会说出到底多大的图形?

    师:那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一估,这么大的面积单位里面可以站多少人?请学生上台站一站

    师:出示小卡片,这张卡片,用面积单位来量这个卡片面积多大呢?

    思考:量这张小卡片,能用刚才的面积单位吗? 生:不能,理由

    放手问:从中你想到什么?还有更小的面积单位?

    引导生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反复说) 猜猜1平方厘米多大呢?(很小)屏幕出示(缩放)

    师:找找生活中的面积单位。 哪些物品是1平方厘米,哪些是1平方分米,哪些是1平方米。 ……、、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 的 大小 是 面积

    边长1米的正方形1平方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里米

    弧面积课件【篇5】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

    1、检查:拿出自制的圆柱,分别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2、复习:点名说说圆柱两底的关系,圆柱高的条数和关系以及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样的图形。

    3、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侧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⑴摸一摸自制圆柱体的侧面,谈一谈自己感觉到什么。

    ⑵想一想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能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你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吗?)

    小组讨论:有什么好办法求出圆柱的侧积吗?

    ⑶剪一剪自制圆柱,汇报交流结果。

    ⑷说一说:圆柱体的侧面可转化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是什么?

    它的侧面积正好等于底面周长乘高的乘积。

    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⑸算一算: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同学自己自作,交流结果。

    小结: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方法是什么?

    ⑹做一做:

    课本76页例1及77页的第一题。

    2、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⑴自读课本: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⑵练一练:(小黑板出示)

    ⑶小结:

    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周长与高的乘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两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但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有许多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求出圆柱的表面积。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1、自学课本,书77页例3。

    ⑴分小组讨论;

    ⑵学生反馈。

    2、问:要知道圆柱形的物体的侧面积,要求哪些面的总面积?

    3、只列式不计算。

    小黑板出示题目。

    4、实践练习

    ⑴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自制圆柱形实物的侧面积。

    ⑵讨论:要求出圆柱形的物体的侧面积,是求哪些面的总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怎样能测量这些数据?

    ⑶测量:测量所需的数据。

    ⑷计算:根据量得的数据。列出相应的算式并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

    弧面积课件【篇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

    师板书:长:3︰1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

    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三角形:2︰1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

    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

    (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学生交流

    弧面积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八册P5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 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2.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3. 我们先看第一个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300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20×15=300)

    你的根据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4. 那么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36平方厘米)

    你是怎样计算的?(12×6÷2=36)

    你的根据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边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 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 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 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你怎么知道它是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2. 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3. 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展示成果。

    (1)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3)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 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 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6. 揭示规律并板书: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如果我要求一个梯形的面积要知道写什么条件呢?(上底、下底、高)

    现在我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用a、b、h表示上底、下底和高,你能用这些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s=(a+b)h÷2)

    7. 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的一个方法,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出示例1):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 巩固练习。

    1. 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并计算面积。(单位:厘米)

    2. 量出自己准备的梯形的上底、下底、高,求出它的面积。

    从这个梯形上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怎么剪?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你还有什么样的问题吗?

    弧面积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面积的单位有什么?

    (2)学会面积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具: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一个小正方形纸片(1×1)、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一张正方形纸(100×100)、小正方形纸片(4×4)、小长方形纸片(4×3)若干

    学具:每组一张黄色长方形纸(18×6)、红色长方形纸(12×9)、蓝色长方形纸(12×6)、小正方形纸片(4×4)10个、小长方形纸片(4×3)10个。小正方形纸片(1×1)若干、一个正方形纸片(10×10)、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理解物体表面的面积。

    同桌两人比一比谁的手掌面大?

    谁想跟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这样用你们的小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再和你们的手掌面比一比,谁大谁小?

    再摸摸桌面,比你们的手掌面怎样?(大得多)

    像手掌面、数学书的表面、桌面等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它们的大小分别叫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提问:书面、桌面、黑板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黑板面的面积最大。)

    2、理解封闭图形的面积。

    看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这四个图形,有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你能找出来吗?(角)

    说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来看看这三个封闭图形,他们有大有小吗?谁最大?谁最小?

    看来,不仅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封闭图形也有大小,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三张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彩纸,这三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比较一下。

    重叠法比较蓝色纸和黄色纸,蓝色纸和红色纸的大小。

    黄色和红色纸,能一眼看出谁的面积大吗?我们把这两张纸重叠,能很快看出谁的面积大吗?

    也不能,那怎么办呢?能不能用别的办法试一试?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屏幕。(电脑演示素材:地板砖、手帕、豆腐),想到办法了吗?

    真不错,老师给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小纸片,想不想动手来摆一摆?有的同学手已经很痒痒了,好,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小组合作摆一摆黄色纸有几个小正方形纸片大。

    板书:黄色=8个小正方形

    同学们摆得真快,下面请大家自己从学具袋中拿出小长方形纸片作标准来摆一摆红色纸,看看红色纸上能摆多少个小长方形纸片。

    板书:红色=9个小长方形

    我知道了!是红色纸的面积大!因为红色纸有9个小长方形,黄色纸只有8个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红色纸大。有同学不同意,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小长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样大,所以没法比较。)

    你的意思是说要用同一种小纸片作标准对吗?好,那咱们就用小正方形做标准吧,试试也用小正方形摆一摆红色纸。

    板书:红色纸=8个小正方形

    现在能比较了吗?红色纸和黄色纸的面积一样大!

    这也告诉我们,在比较和测量面积时标准要怎样呢?(统一)

    是的,就像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一样,测量面积时就要用统一的什么单位?(面积单位,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收好学具)

    人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们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条边有多长?(贴在黑板上)

    也就是说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谁愿意再说一说?(指两名同学说,全班说)

    板书: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量一量,看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纽扣、开关按纽、电脑键盘上的一个键、电话上的按键)

    我们的周围和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睁开眼睛,你记住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了吗?有了1平方厘米这个朋友的帮助,我们就可以测量一些物体的面积了,请同学们拿出小长方形纸片,用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看它的面积是多少?(12平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测出了这张纸的面积大小,而且还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啊!

    1平方厘米已经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们来跟1平方分米交朋友。请大家试着从学具袋里找到1平方分米,举起来,仔细看看,再量一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吗?也就是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记住1平方分米这个朋友了吗?让我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数学书的一半,开关盖)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都和大家见面了,现在咱们再来认识1平方米这个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吓到哦。感觉怎样?你猜猜它的边长是多少?你能像这样说说1平方米有多大吗?

    板书: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估计一下这块黑板的面积大约多少平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下面就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1、物体()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测量或计算面积时,要用()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块地砖,正好放9个,这块地砖的面积是()。

    2、我能行,请你试着填一填。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有4()

    3、请你当回小法官。(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小明身高140平方厘米。()

    教室的门高2平方米()

    课桌大约长6平方分米()

    4、光明小学三(2)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学校颁发了一张奖状给三(2)班,同学们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这张奖状,发现它横着能摆5个正方形,竖着能摆4个正方形。

    你能帮三(2)班的同学们算一算,做镜框的铝条大约要多长?做镜面的玻璃大约要多大吗?(拓展练习)

    五、总结全课

    1、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想知道什么?

    除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面积单位,还有没有其他的面积单位?

    还有平方公里,我们中国的国土面积就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2、评价。

    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3、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回家后调查你家的居住面积、小区的面积、或是你喜欢的风景区的面积。

    教学后记:

    一、创设生活情景,积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二、让学生自己来“做数学”

    三、重视空间表象的建立

    四、渗透人文关怀,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弧面积课件】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