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内容11篇
  •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18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内容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教师自身教育的必要途径,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详尽文献资料,本文或许能帮你解答疑问希望你喜欢!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究人物做法,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4、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的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3、感悟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一、导入:

    上课前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2)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3)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了什么?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述故事情节。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提出明确要求: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故事发生的时间?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我”为什么不下来?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们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是“冒险”,后一部分可谓是“脱险”,请一位同学复述“冒险”,一位同学复述“脱险”。

    在复述过程中可以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读应该如何改进。把经验记下来。

    3、文章结构(提问)。

    板书: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4、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5、主旨研讨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3)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本环节是课文悟读,师生畅谈自己的理解:面对巨大的困难,往往心怯了。其实只要不要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脚踏实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莫顿亨特先生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三、拓展延伸:

    阅读文章,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

    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提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

    五、布置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导入: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老师对达芬奇谈自己画蛋的体会,他说:“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了。

    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也谈过类似的体会,他仔细观察过庐山,然后作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则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画画,才能画出新意;观景,才能观出新意。对一些意蕴丰富的文章也应如此,应从多个方面去想,读得有创意,提高阅读质量。

    二、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三、多角度阅读。

    讨论: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3、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4、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5、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相关的分析:

    父亲角度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

    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师总结: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杰利角度

    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的角度

    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之极。

    师追问:患难见真情,好朋友应当有难同当。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四、总结感悟: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三、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四、补充阅读:试着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

    附:信念的力量

    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

    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

    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

    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

    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

    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

    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

    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

    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

    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

    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

    阅读指导:

    从“老教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

    从“姜村”村_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

    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4、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和体验。使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查找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竹图展示,导入课文。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在晚上看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画过竹子吗?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没有的话,现在画一画。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这篇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2、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3、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本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孩子们的游戏之中蕴藏着他们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语言品味,互动释疑。

    你品味到美了吗?

    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此题让学生注意课文充满儿童情趣的描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认识。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

    如: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

    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

    ……

    四、合作探究,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梳理父亲讲述的中国画特点及有关画家的一些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学习愿望。

    梳理: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体验拓展,走进童年。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 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3、竹之游戏:大家在童年时做过哪些跟竹有关的游戏?请用简洁的语言的叙说出来。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2、课外延伸:

    ①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②写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跟竹有关,语言自然、清新,尽量表现童真、童趣。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结束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4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地学习,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难点:学生领悟文中三个事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1.老师搜集有关杏林子的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师:在《永生的眼睛》一文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生命就能得到永生。”(师板书:生命)那“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你有思考过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指名说,学生可能会有很大的难度,不做过高要求把)

    师简单评价学生的发言,过渡:我和你们一样,从没想过“生命是什么”的问题。但是,有人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杏林子。

    师简介:杏林子是(我国)台湾一位著名的作家,杏林子从12岁时就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瘫痪不能行动,写作时,要弯着腰、弓着背,比正常人辛苦数倍。但饱受病痛煎熬的杏林子,却以她遭受的肉体苦难来体验生命的礼赞,用手中的笔来歌颂对璀璨生命的热爱。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是思考生命问题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再板书:生命)学生齐读课题。

    师:你发现了吗,这个题目和我们以前经常读到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题目“生命”这个词出现了两次。)

    师:我们一般认为重复都显得啰嗦。但这里为什么要重复呢?

    根据学生发言,师总结引导:是啊,这样的重复叫反复,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像你们说的它起强调的作用。在这里强调生命的重要与宝贵。请大家带着感受,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鼓动 跃动 欲望 冲破 坚硬 沉稳 震撼 糟蹋 动弹

    短暂 有限 珍惜 听诊器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2)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3)齐读所有词语。

    3.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把新词放入文中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讲了相关的几件事?

    (2)学生汇报,师梳理并板书:飞蛾求生、砖缝冒瓜苗、倾听心跳。

    4.熟读课文,加深印象。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注意点评。

    三、布置课外作业

    1.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正确抄写词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并阅读杏林子的相关资料或者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学习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生命生命》(板书: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初读,我们了解到,课文共写了 “飞蛾求生”“砖缝冒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事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想一想,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哪些思考?生命究竟是什么呢?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含义

    (一)感悟飞蛾求生的强烈

    1.师:谁先来读第一个小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找感觉,你认为哪一幕最令你意想不到或者令你震撼?请你划出来。(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2.师引导学生体会。

    (1)体会飞蛾的生命脆弱。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师:同学们,伸出手来,想象小小的飞蛾被我们大大的手掌捏住,稍一用力,〈辅助动作〉你觉得飞蛾的命运会怎样?(生还的机会渺茫,飞蛾的生命很脆弱)

    (2)体会飞蛾求生的强烈。

    师:飞蛾的生命那么脆弱,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那飞蛾是否坐以待毙呢?

    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飞蛾的生命这么渺小,生命才只有几天,却要如此苦苦挣扎,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师:“欲望”是什么意思?(自己心里的想法)

    师:作者怎么感受到了飞蛾心中的想法?(学生抓句中关键词发言)

    师:那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如果此时它能够开口言语它在对自己说什么呢?

    师:它会对杏林子说什么呢?

    师:是啊,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想求生,极力鼓动自己的翅膀,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命)杏林子真切地感受到了——原来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的翅膀,求生的欲望……)

    (3)指导朗读

    师:是啊,作者震惊了!以至于忍不住放开了这原本令人讨厌的不速之客。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你的震惊!(指名读,评价)

    师:我相信这只顽强不屈的飞蛾不仅写在了文字上,同时也印在了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里。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已经印到了我们脑海中的文字,把这只飞蛾再一次带到大家的眼前吧。(生齐读本段)

    引读本段,师:小小的飞蛾生命是那么脆弱——(生读: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可它又是那么顽强——(生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以至于我被她深深感动——(生读: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4)小结:从飞蛾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求生欲望。(板书:强烈)让我们带着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再一次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3.感受瓜子的顽强。

    过渡:那娇嫩的小瓜苗又会那些令我们意想不到呢?

    (1)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勾画相关句子。

    (2)学生汇报并体会。

    (3)师引导学生能够体会。

    师:一连使用了两个“竟”字,说明什么?(出乎意料,丝毫没有想到)

    师: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为什么作者为这粒种子感到震惊呢?(联系上下文理解:是“掉”而非“种”;扎根砖缝而非泥土,没有阳光,“阳光、空气、水”可是植物生长三大要素啊,哪怕有一线光明也要长。)难怪一连用了“竟然”和“竟”来表达作者的意外!

    师: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瓜苗害怕吗,退缩吗?(不!冒!冲!不屈!茁壮!)字理分析比较:屈→茁 读“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师:同学们,合上手,闭上眼,假如你就是那粒香瓜子,会怎么想?(我要出去迎接光明,我要长!)

    师:小芽,别长了,你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温暖的阳光,你会夭折的,你能活几天呀!(珍惜我的生命,只要有一丝光明,一线希望,哪怕只活几天,我也快乐无憾!)

    师:杏林子就坐在墙角,注视着这株小小的瓜苗,她在感叹,你听,她说生命就是墙角——(砖缝中的小瓜苗);生命还是——(顽强不屈地坚持向上)。

    师:这个时候的杏林子还仅仅只感到不可思议么?还有——(震惊、震撼、敬佩)

    师:冰心老人也曾说过:“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这才是生命的意义和真谛呀!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勇敢、带着顽强、带着敬意读。

    (4)回读课题,表现顽强向上——生命生命(板书:顽强)

    4.倾听心跳,学会对待自己的生命。

    (1)师过渡:一只小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为了争得一寸光阴、一线生机而顽强拼搏着。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2)师:请每个同学把右手搭在左手的动脉上,体验脉搏的跳动。你感受到了吗?闭上眼睛这就是脉搏的跳动,生命的跃动。有一天,作者也用医生的听诊器听到自己的心跳,我们一起读第四自然段。(生齐读)

    师:是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很多的意思,我再请一个同学读这段话,请其他同学们听一听,看看你能想到什么?(指名说感受)

    (3)抓重点词理解感悟。

    师:知道什么叫“白白糟蹋”吗?(浪费)怎么做是糟蹋生命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言)

    师:可是,我们不能够白白的糟踏生命。杏林子在这段话中所没有说出来的话在文章的第五段都说出来了,我们一块来读一下。(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其实,我觉得杏林子是最有理由放弃自己生命的人。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了解杏林子。(出示杏林子的照片)简介:每一位看到杏林子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她一脸的微笑,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呀,也是这阳光般的微笑,让我震撼!她让我感觉到了她非常的快乐,非常的幸福,非常的乐观。但是你知道吗?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就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作了整整五十年,想到了吗?杏林子说地震有五级之分,我的病痛也有五级之分,小痛,中痛,大痛,剧痛和狂痛。在他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但是,你看这一脸的微笑,这一脸的阳光,从这阳光般的笑容里,你感受到了吗,她现在也许正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其中有小说,有散文,有影视评论还有影视剧本等等,这四十多本著作的出版,是杏林子成为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而且还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同学们,你想到过吗?同学们,打你们再一次了解了杏林子以后,你觉得生命仅仅是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生命还是什么?(学生发言)

    (4)指导感情朗读。

    师: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与震撼都融入到朗读中吧。(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总结升华情感

    1.师:杏林子从三个事例中想到了什么?(学生柑橘课文内容回答:杏林子从三个事例中,想到了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能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师:课文学完了,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开头提出的问题:生命什么呢?现在你有什么看法?(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发言)

    3.总结升华。

    师: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板书:珍惜生命、活出价值)让我们再一次记住杏林子的话,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生齐读)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3.读补充阅读,完成练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5

    《地震中最坚强的人》

    教学目标:

    1、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导入新课

    1、讲述故事《地震中最坚强的人》汶川县的映秀小学的一女生,没了左腿还是爬了出来!------

    2、提问:为什么她能够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3、请学生简单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阅读与概括

    1、快速阅读

    要求:默读、 注意速度、 抓住内容要点(教师巡视,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2、概括主要内容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三、细读文本

    1、粗读课文后,你觉得“我”被困沙漠中,总的感受是什么?(痛苦)

    2、请用“——”划出我遇到的苦。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感到呼吸困难。#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

    3、对这些痛苦,作者心情如何? 请用“~~~~~~”划出表心情的语句。

    #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勇敢乐观

    具体分析过程中加强词句的朗读、赏析。

    四、质疑探究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2、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朗读、学生发表见解、教师补充纠正、朗读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故事背后的感悟

    《地震中最坚强的人》中的女孩为什么能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那是因为她心中有一种巨大的信念。因为她期盼着自己能够活着……

    《在沙漠中心》是以真实的故事为材料的,故事中的“我” 是作者以自己为原型的,大家知道他后来究竟怎么样了吗?

    2、走进作者

    这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1900年生在法国里昂。

    1921年在法国空军服役。

    1926年开始从事航空事业。

    1939年参加抗德战争。

    1940年埋头从事文学创作。

    1944年执行第十次飞行侦察任务时消失于地中海上空,从此一去不返。

    他就是被称为“蓝天白云耕耘者”的法国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

    3、集体朗读文章结尾,感受作者的乐观、坚强。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

    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

    (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主人问病,曰:“患疟也。”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

    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②乞药:求医问药。乞:求取。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④明德:光明的德行。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⑥病:损害,祸害。

    2.引入《世说新语》,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阅读课__释一,结合PPT补充关于《世说新语》的介绍。(指导学生批注“志人小说”,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二)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考虑文中涉及哪几个人的言语?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朗读完后,可以在课文上做一下简单的批注,批注你认为朗读相应词语或句子时应注意的方面。(指导学生做朗读批注时要注意断句,注意批注声音的轻重、长短和语调。)

    2.请大家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同前)

    3.全班分小组担任不同角色齐读。

    4.我们在反复朗读中已经能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请大家结合注释,同位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之后请学生在班级讲这个故事。

    (三)比较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结合课文评价谢太傅。

    1.同学们,刚才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的很是生动有趣,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兄子的比喻还是兄女的比喻,为什么呢?

    我们发现,在比较比喻句的时候,要关注本体的特征状态,喻体的特征状态与本体越吻合越恰当。此外,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的最后一句仿佛与这个故事无关,就是交待兄女的具体情况和后来发展情况。这部书的编者在这里看似闲笔,其实是更为关注谢道韫的,也说明了编者是更为欣赏谢道韫的比喻的。

    2.刚才我们已经比较分析过两个比喻句了,也关注到了编者的态度,你们觉得谢太傅听了这个两个句子心里会不会有一个答案判断?但是他是怎样反应的,他为什么没有直接作出评判呢?

    结合全文,你觉得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补充《世说新语》另一则有关谢太傅的材料。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覆手:手巾之类的物件。垂覆手即“挂着手巾”。

    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补充的材料,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创作的长辈。

    (四)作业

    1.熟练朗读和背诵《咏雪》课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试着根据本课所用的朗读批注对这篇课文进行批注。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 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 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__”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__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__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环节: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说出这个故事并且说出故事的作者安徒生

    2、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3、介绍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4、然后导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请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把以下字词读准。

    如:陛下头衔滑稽钦差称职炫耀骇人听闻御聘

    精致呈报

    二、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认识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先说第一个引子:皇帝爱新装。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句式总结其余几个。(开端骗子做新装发展君臣看新装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孩子揭新装)

    三、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听读皇帝爱新装部分,回答问题:

    1、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皇帝很爱新衣呀?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服

    从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二)学生听读做新装,回答:皇帝为什么会决定让骗子做新装?

    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布的颜色和图案:分外美观。

    布的特性:奇怪的特性。

    (三)学生听读看新装部分,回答:请找出老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神态、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语言: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四)听读皇帝穿新装部分,回答: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请具体分析。

    骗子加班:动作:取下衣料,裁了一阵,缝了一通。语言:请看!新衣服缝好啦!

    骗子献衣:动作:各举起一只手。语言:裤子、袍子、外衣、优点

    皇帝穿衣: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大家吹捧:合身、好看、花纹、色彩、贵重

    (五)阅读小孩揭新装部分,回答:

    1、一个小孩最后说道:“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表现了小孩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表现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用意是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后来,从小孩子到老百姓都说了真话了,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然装模作样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我不能让国人明白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

    作者这样写更充分暴露出皇帝的怯弱虚弱。

    四、品味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以“一个的皇帝”、“一群的大臣”、“一个的孩子”、“一个的骗子为句式,在人物后填入一个修饰性词语,来说明本文的皇帝、大臣、小孩是个怎样的人。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纯洁天真、无所顾忌。

    五、课堂小结:

    1、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骗)

    2、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

    六、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_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想像他会怎么做)

    (2)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9

    《春》描写和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乃至人格的追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春》教学

    【教学目的】

    1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并了解作者,感受文章思路。

    2 学习诵读方法,包括认知朗读、感知朗读、默读、声情并茂朗读,以读求知,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并且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审美赏美。享受语感默读

    2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导学

    1 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 ) 黄晕( ) 披着蓑衣( ) 涨起来( )

    宛转( ) 应和( ) 戴着斗笠( ) 抖 擞(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春》教学方法指导

    1.示范朗读全文(亦可指定学生示范朗读),朗读前先向学生说明本文分“盼春”、“画春”、“赞春”三个部分,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何分段。读完后即通过学生的回答、讨论,先弄清楚三部分的结构。

    2.第二部分“画春”,观察细致,描写具体,且有虚有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可示范分析“春草”、“春花”两段,而后让学生分析“春风”、“春雨”两段,并比较写法上的异同。

    3.请学生找出课文中所有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句式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如果不用比喻、拟人的句式,将是怎样的一个句子)。除了课文后的练习外,还可以做这样一个练习:仿照课文最后的三个比喻句(即:春天象……),另造三个句子。即“夏天象……”,“秋天象………”,“冬天象……”。一方面巩固比喻句的修辞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4.口头作文:①我为什么爱读《春》(要求有具体的内容)。②校园的早晨。

    教学要善于独辟蹊径。在教《春》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打破了自己平时的教学模式。

    “读书要知出入法。所谓‘入’,就是理解作品,所谓‘出’就是不为书的内容所囿。毛泽东同志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爱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评,故此文章常有真知灼见。朱自清先生在写春风时引了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了春风吹拂,含有柔和的情调。请同学们用一些古诗名句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的旺盛的生命力。”

    “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觉得‘万紫千红总是春’点出了春天到来以后的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观。”

    “老师,我觉得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来点评春雨可谓是浑然一体。首先‘好雨’两字写出了‘春雨贵如油’的这一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润’字可见春雨是‘雨精灵’,给大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的‘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写出了春雨濛濛的意境。”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繁花似锦,各种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翩翩起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写出了春天的鸟语花香。”

    用古代诗词评注《春》这篇文章,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一种特有的愉悦之情。

    《春》分析

    《春》的第二部分(第三到第六段),极写春的情状,却不着一个春字,但句句又都在绘春景,状春态。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将细致观察和细心体验的结果,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虽调动描写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但却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在这些段落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可以看到作者为突出春的特点而选择的各类典型景物,又可以发现高低、上下的观察点移动顺序,还有时间变化的顺序;景物的描写有动静之别。可以以“春花图”(第四小节)为例。

    在“春花图”中,作者突出一“闹”字,描绘了一幅百花争春的图景。描绘这幅画面共用了五句话,写了两类花。先写果花,后写野花。观察点由高而低,由画面的主体前景,推延到广阔的背景。写果花从详,用了四句话:先用拟人手法写桃、杏、梨花竞相斗妍(第一句)。作者不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春花,而且用拟人的笔法,写花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春,仿佛是成群结队而来,“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起笔,就为这幅画面定下了热烈的调子。接着依次写它们的色(第二句)、味(第三句)、香(第四句)。写色用排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生动形象,且用“红的”、“粉的”、“白的”依次分指桃、杏、梨花,井然有序。写味用联想,由实而虚,虚实相应:“花里带着甜味儿”,这固然是由嗅觉得到的,但恐怕并不只此,后一分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嗅到的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又以想象中成长起来的果实的甜味,来印证目下这些花儿的甜味的确实,写得多妙!写花香则用侧面烘托,不用“花香扑鼻”之类的词,连“花香”二字也不出现,而极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有大有小,其实那蜂蝶不就是由花香引来的吗?蜂喧蝶舞,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又暗暗照应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热烈的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盛景象。写野花从略,只一句(第五句),却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

    “春风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风,落笔于古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展现了一幅和煦温暖的春风图。

    无形的春风怎么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呢?文章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古人说“吹面不寒柳风”,这是“不错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那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这里作者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接着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微、芳香。“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这种气味是不太浓的,只有在微风中才能嗅到。“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风湿润、温暖,花香才浓郁,轻风徐吹,人们才能闻到,如果是东风浩荡,各种花香也就“酝酿”不成了。光是从触觉、嗅觉角度写,还形不成一幅图画。下面作者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拂下的景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大概鸟儿也闻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别惬意吧?所以也“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树上绿叶扶疏,繁花似锦,花香鸟语,树下轻风流水,叮叮咚咚,互相应和,远处青青的草地上,荫荫的河岸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百鸟迎春,春风唱和图啊!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春风中的景象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

    “春雨图”同样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描写的典范。开头一句虽没有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却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寻常的”,且绵绵不绝,“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到这儿,作者马上提醒我们:“可别恼”,引我们去细细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赏春雨的可爱。接下去,作者就象放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连串活动的画面。先是一个春雨的特写镜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春雨的形态。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镜头继续移动,拉成近景、中景、远景。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风中“密密的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视线移动,远远望去,那蒙蒙的细雨,在人家屋顶上轻轻地飘动、升腾,不正象一层薄烟在屋顶缭绕?“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一个“笼”字,也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远处的屋顶仍然可见,只是那些线条变得模糊。细雨仿佛为整个画面罩上了一层轻纱,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调子。 作者正面描写了春雨之后,又描写了雨中的景色。一共用了四句,既有远近之分,又有动静之别。第一句“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是近景描写。这时的树叶,不再是刚刚抽芽长叶时那种“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小草也不再是刚出土时那种“嫩嫩的”绿;一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这是侧面描写,更写出了春雨“润”的特点。这句中,“逼”字用得好。试想,我们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画面,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这时作者把镜头一下子推向经春雨滋润、洗涤的植物,在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中,一下子出现一片鲜亮的绿;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鲜明,夺目。但这不同于夏季烈日下叶子的反光,那是一种白亮亮的、耀眼的绿;而春雨中的草绿,虽“青得逼你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强烈效果:在整个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鲜明,夺目,但不刺目,仍旧不脱春雨中青绿的柔。一个“逼”字,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颜色感。第二句“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写的是远景。何以见得?灯光“一点点”。“点”者小也,乃远望所致;灯光“黄晕”,因灯光被雨雾蒙着,远远看去,呈现出小小的黄色的晕圈。这点点的黄光,给画面增添了一层静宓、温暖的色调。这一句写景由近至远,时间也随之推移了。第三句由静而动,镜头慢慢摇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人们珍惜春光,农民更是不误农时,雨中仍在劳作。这里虽然写人的活动,但并不热闹,主调仍然是安静、平和的。第四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又写静景,是远镜头,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由动而静,更突出春雨图安静、平和的主调。从全段看,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写景物变化,又有时间推移;景物描写中,也远近相应,动静结合,于是构成了一段连续运动的画面,围绕安静、和平的主调缓缓地展开去。

    这里写春雨,作者落笔即点出春雨的特点──细微,接着扣住这一特点描绘了各种雨景。写雨景并不是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移为序,而是充分考虑到其色彩、亮度乃至动静的对比效果,依次向我们推出了三幅“春日雨景图”。第一幅:“薄烟”似的细雨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色彩:绿、青;亮度:明亮。紧接着推出第二幅:“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色彩:黄晕;亮度:晦暗。这就在色彩和亮度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幅主体是物,是静景。随后推出第三幅:“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幅则以人物为主,是动景。至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不妨看作这幅以人物为主的雨景图的背景。这一幅和前两幅构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这样三个画面,两个层次,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共同组成的大幅“春雨图”就异常自然而又生动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理的布局,借助于鲜明可感的视觉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微”的特点。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照先“昼景”后“夜景”的顺序,把写雨夜景色的一句放在最后,那就完全打乱了作者的构思,效果就远没有这样好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0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结合信息技术,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嫦娥奔月视频,表明古人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展示图片重温登月时刻,开始神秘的登月之旅!

    二、新授课。

    1、抢答热身篇:?跳读课文,获取重要信息。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了解登月的事件进展。同时明确为什么作者将时间精确到秒。展示并播放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的科学知识。?登月过程的四个阶段。展示图片。?宇航员登月后做的几件事?播放登月视频。

    3、重点研读篇:人类登月的意义。

    4、美点寻踪篇:选文本中的两三美句,结合恰当的图片进行赏析,进而从中了解本文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特点。

    例:“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

    5、拓展延伸篇:通过图片、动画展示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课外探讨篇:创设情境,布置作业——你对月球知多少?

    四、结语。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篇11


    第1篇:《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

    《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散文诗两首》,两篇散文诗歌,均以母爱为主题,表达儿女对母亲深情的眷恋与赞颂,

    《荷叶母亲》是一篇赞颂母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她以荷叶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文如平静的春水里繁星的倒影,晶莹璀璨,又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文章歌颂母爱,文字质朴,情感真挚,极易引起共鸣。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章,激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感恩之情。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文章托物抒情的写法,抒发内心真挚的情感。

    【教法学法】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正确引导。

    情景创设法: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

    朗读法:学生朗读与品读相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培养朗读欣赏能力。

    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共同讨论,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篇散文诗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有感情朗读文章,体验人间真情,培养感恩的情怀。

    2、品味朴实、清丽的语言,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教学难点

    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课前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

    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或《母亲》(阎维文)

    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看到的画,所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

    对,母爱千年,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流淌于岁月的长河。她们的爱,如春雨润物无声,如太阳和煦温暖。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赞美母爱,那作为现代文学家的冰心又用怎样的语言来歌颂这份浓浓的母爱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散文诗《荷叶母亲》,一同去欣赏那感人至深的场景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⑴请大家用心去聆听朗读,标注不熟悉的字词,同时思考:

    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幻灯片录音)

    ⑵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些词的读音?请看大屏幕:(播放幻灯片注音)

    并蒂(dì)姊妹(zǐ)莲蓬(péng)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

    攲斜(qī)荫蔽(bì)白瓣儿(bàn)

    ⑶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提示:在听读过程中,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园院的莲池里一朵白莲谢了,但一朵红莲盛开了;红莲被雨点打的左右斜;

    风雨中荷叶侧过身子遮住红莲;红莲在荷叶下不摇动了;窗外红莲躲在荷叶下,窗内我坐在母亲旁…

    师:红莲、荷叶为我们组成一幅幅美丽而感人的画面。你能告诉我,这篇散文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

    师: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图画,让我们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联想到了无时不在的母爱。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地欣赏品味吧!

    三、品读赏析

    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文章,勾画出具体描写红莲和荷叶的句子,并用一两个词语点评:这是一朵的红莲;这是一张的荷叶。

    生配乐自由探究研读。

    ⑵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朵怎样的红莲?

    A生1:这是一朵美丽的红莲。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1:我是从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师:哪些词语展示了它的美丽?

    生1:亭亭、立,这两个词语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表现红莲笔直立于碧波荷叶之上的婀娜的身姿、在作者笔下这朵红莲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少女。

    师:菡萏是什么意思?(荷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含苞欲放的荷花)

    师:有些词语我们应该理解它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含义。

    B师:你还读出了怎样的莲花?请继续谈。

    生2:这是一朵幸运的红莲。

    师:哪里体现出幸运?

    生:我是从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的幸运。

    师:对,朗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作者的惋惜与惊喜!一起试一试。

    C师:同学们读得很仔细,请继续谈。

    生3:这是一朵承受风雨的红莲。这是一朵痛苦的红莲。这是一朵无助的红莲。

    我是从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教案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起斜。

    师:哪些词语体现它的痛苦无助?

    生3:左右欹斜,写出荷花在大雨的打击下快要承受不住了。

    师:这雨大不大,(大)文章怎么描写的?

    生: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繁密的雨点。

    师:对,雨越大,反映了红莲?(写出红莲遭遇的困难很大)

    师:在这么大的雨中红莲显得好无助。假如你就是那朵风雨中的红莲,此刻你的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

    生:要是有人帮我遮雨就好了;要是雨停了真好;要是有妈妈在我就不怕了…

    师:诗人看到风雨中的红莲内心是怎样的?

    生:担心但又无可奈何。

    师:那诗人为什么不去保护红莲?

    生:因为诗人就像红莲一样害怕风雨的打击,她去给红莲遮风挡雨,那谁又为诗人遮风挡雨呢?

    师:读到这里,我也为红莲的命运深深地惋惜了。请继续说,红莲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D生:这是一朵幸福的红莲。

    我是从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不摇动:写出荷花在荷叶的保护下,再也不惧怕风雨的打击了,就好象躲进妈妈的怀抱一样温暖,幸福。

    师:我们该怎么读不摇动了

    生:坚定,自豪,幸福

    师:让我们抬起头,挺起胸,面对风雨用幸福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吧!

    ⑶风雨中,红莲躲在荷叶的怀里好幸福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张荷叶。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

    生1:这是一张慈怜的荷叶。我是从一回头忽然看见…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倾侧覆盖:写出荷叶对红莲的怜爱和保护。它为了不让红莲受到伤害,宁愿弯下身子为红莲遮风挡雨,而且动作还很轻柔。

    慢慢地:能深刻地体现荷叶对红莲无微不至地照顾。

    师:面对这样一张慈怜的荷叶,你的头脑里会出现谁的影子?(母亲)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深情、缓慢,内心充满感激)

    生朗读、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省略号,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话没说完。

    师,那你能否想象一下,荷叶遮住红莲以后还有哪些爱的举动?。

    生:(略)

    生2:这是一张勇敢的荷叶。我是从雨点不住的打着…无力的水珠。

    如此大的雨,一碰到荷叶就变成流转无力的水珠,这充分体现了荷叶的坚强勇敢。

    四、探究思考

    读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诗人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描写红莲和我内心的感受,描写荷叶和母亲的句子却很少,显然文不对题。我们将题目修改一下,可以吗?

    生:红莲的美丽,幸运。幸福都源于荷叶,没有荷叶就没有红莲的一切。诗中描写红莲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荷叶。

    生:她是故意的,她把红莲写得越美,越幸福反衬荷叶越伟大。

    师:荷叶的平凡正是她的伟大的最高体现。这正是母亲的形象的`写照。让我们一同吟诵作者对母亲的真挚的赞颂:

    学生齐读: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师:什么是心中的雨点?

    生:人生的风风雨雨

    师:想到这些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风雨,我又记起了作者心底的一种声音,请看: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

    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三首小诗)冰心在这篇散文诗中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在她的诗集《繁星》、《春水》中,她把母爱视为最崇高最美的东西,反复加以歌颂。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母爱、童真、自然美。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读冰心的的文章,犹如欣赏晴朗的夜空中晶莹透亮的星星,简单清澈,让人心醉,而后与胸中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推荐阅读冰心作品

    师结: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莲花和荷叶,是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情因景美而更真,景因情真而更美。使文章达到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五、迁移拓展:

    师:经过刚才的品析,我们被荷叶母亲的伟大所感动。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又何尝不是如此?还记得那则感天动地的短信?宝贝儿,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爱你!妈妈走了,但母爱将永远伴随在孩子的身边。或许你我的身边并不曾发生过如此撼动人心的事情,但母亲对我们的爱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身边。你感受到了吗?

    生谈对母爱的感受。

    师: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爱着孩子是母亲生命的习惯。能享受到母爱是我们的幸福,所以我们要以一颗感恩之心,去善待我们的父母,善待亲人,善待万物。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还有很多的话想对母亲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模仿借助某一种具体的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如:母亲啊,你是____,我是____。比比看谁想像最丰富,写的最好最美。

    学生写作、发言。

    1、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大地上绽放的花朵。

    2、母亲啊!你是春雨,我是幼苗,你滋润着我,让我茁壮成长。

    3、母亲啊!你是浓阴的大树,我是树下被你遮风挡雨的小草。

    六、结语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赶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相信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我们的母亲。

    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文章结尾处作者深情赞美母爱的句子——(师生共同朗诵)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我也相信当未来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人生辽阔的蓝天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下课。

    第2篇:《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

    这篇《荷叶母亲》七年级语文教案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听读释题,以题目为切入口整体感知课文。

    2、熟读这首散文诗,整体感知课文,积累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3、学习文章中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细致深入的品味母爱的伟大 。

    (二)过程与方法

    1、品读感悟,品味散文诗的语言,掌握朗读技巧。

    2、运用小组教学,多人讨论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扩读悟情,体会诗歌中饱含的温馨的浓浓的母爱,学会感恩。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读,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情感)。

    一、课堂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之一,是最能体现亲情的感情。在中外文学史中,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说到母爱,同学们会想到哪些文学作品呢?老师就记得我自己曾经读过一本关于母爱的书——高尔基的《母亲》,书中描述了一个原本无知、被压迫的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和理解最终成长为一个阶级母亲的故事,里面包含了高尔基对母爱的理解,这是一种深沉而伟大的感情。

    生:我知道《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句就说明母爱的伟大。

    生:我们之前学过的《散步》也是讲的跟母亲有关的故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懂得了母爱的含义,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一学冰心的这篇感人的课文。

    二、了解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她的散文和诗歌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分别被茅盾称为“繁星体”和“春水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她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她的主要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因一生刚好跨过一个世纪,被称为世纪老人。

    三、教学过程

    1、分段朗读。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分段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把重点词句圈出来,有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作者在文章重点描写了什么?

    (2)这首散文诗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你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领悟,那么你最喜欢的是文中的那一句话或哪一段?把它划出来,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课文,把文章的层次分出来,并用一句话来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4、品读文章,把握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标题是《荷叶〃母亲》,诗中哪些部分写到了荷叶和母亲,把写到的诗句找出来,读一读,感受作者对母亲的赞颂。

    师:文章一开头就写到了作者提到了两缸莲花,回忆了九年前和祖父一起赏莲的往事,这里的回忆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这是插叙。

    师:那么有什么作用呢?

    生:祖父和“我”赏莲时说的话暗示了“我”和莲花的关系。把三蒂莲初开和大家庭中增添了三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人,花瑞就是人祥,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5、再次齐声朗读文中的4至6段,请一位学生回答读到了什么。(生:“我”的情绪变化)接下来让同学分成小组,讨论“我”的情绪经历了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每八人一组,推举四个同学来说一说“我”的情绪变化,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6、质疑提问

    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体会这句话的思想感情。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句话点明了荷叶是母亲,“我”是红莲,风雨是生活中的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征服人生路上的坎坷和磨难的人。这句话充溢着对母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7、课堂练笔

    作者通过看到荷叶护莲的情景,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爱护,这种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感情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接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任务。请你以课文中学习课文中借景抒情的方法,按照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母亲,如果我是____,你就是__,让我______。

    四、布臵作业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抄写五遍,选取其中三到五个词语写一段话。

    2、作业本第10页。

    【2024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内容11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