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科学课件十一篇
  • 三年级科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18

    三年级科学课件十一篇。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老师会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老师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教案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三年级科学课件十一篇,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1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 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

    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

    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2、孩子们真聪明,知道应该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学想亲自量一量吗?我们来量一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3、测量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同学们,我们能说出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吗?(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2、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

    2.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

    3.知道蚕的身体能够感知外界环境的刺激。

    4.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和积累经验,掌握正确的养蚕方法。

    2.能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幼蚕的形态特征。

    3.会借助尺子、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幼蚕的生长变化。

    4.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幼蚕身体变化及生命活动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

    2.能够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够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体会动物健康生活需要适宜的环境,人类行为影响动物生存。

    2.知道蚕丝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人类生活与动物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

    难点:认识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4龄期的幼蚕、桑叶、棉签、放大镜、尺子、蚕的幼虫生命活动观察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的视频、给蚕结茧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提前通知学生把自己养的蚕连同蚕房及桑叶一起带到学校。)同学们饲养的蚕宝宝现在长得怎么样了?(预设:长大了;长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务:蚕宝宝就是蚕的幼虫。请相邻小组之间互相观察对方养的蚕,看看哪一组的蚕长得好,并交流养蚕的成功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

    聚焦

    3.提问:大家还记得刚出生的蚕的幼虫是什么样的吗?(预设:黑色的,小小的,像蚂蚁一样,身上有很多细毛)

    4.揭题:长大一些的蚕的幼虫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长大的蚕。(板书:蚕长大了)

    【设计意图】

    通过互相观察养的蚕并交流养蚕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养蚕方法。引入幼虫的概念,使学生将生活词汇转换成科学词汇。再引导学生回顾刚出生的蚁蚕的样子,并提问“长大的蚕又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探索长大的蚕的兴趣,同时揭示本课主题。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

    1.过渡: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动呢?它们的“家”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蚕和蚕生活的蚕房,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教学提示:以学生带来的蚕和蚕房作为观察对象,若一组带来多份蚕和蚕房,可选择生长状况最好、接近4龄期的蚕进行观察;若学生养的蚕不够,教师需准备一些供观察的蚕。)

    3.提问:我们怎么知道蚕还活着呢?(预设:蚕在动;蚕在吃东西;蚕在排便;……)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预设:身体更大一些,颜色更白一些,周围的丝更多一些。)

    4.追问:为了让蚕健康地生长,我们应该保证蚕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预设:及时更换新鲜、晾干的桑叶,定期清理残叶和粪便,保持蚕房干净卫生。)

    5.讲解:蚕的生长需要进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蚕房以保持卫生。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蜕皮。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蜕4次皮。蚕每蜕一次皮增加一龄,5龄蚕开始吐丝结茧。

    探索二:观察并描述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1.过渡:我们刚才观察了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接下来,我们就来观察它们的外部形态特征吧!

    2.活动: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蚕的幼虫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学生蚕的幼虫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触摸。

    3.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幼虫是白色的,形状是圆圆胖胖的,约5厘米长,它吃的桑叶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务:蚕的幼虫身体呈圆筒形,包括头、胸、腹三部分。那么,蚕的各个部分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用放大镜继续观察,并将观察结果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中。

    5.提问:这次,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预设:蚕的头部有嘴巴,可以吃桑叶;蚕的身体有很多节,有几节上长了脚,可以帮助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小黑点;……)

    6.讲解:(教学提示:出示蚕的身体结构图。)蚕的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对胸足,主要用于协助蚕进食;腹部由10个体节组成,有4对腹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叫气门,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问:大家试着用棉签轻轻触碰蚕身体的各个部分,它有什么反应?(预设:蚕会躲避棉签的刺激。)

    8.讲解:蚕的头部还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肤等器官来感知环境的。

    【设计意图】

    先从多个方面观察蚕的幼虫的生命活动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对蚕的幼虫的生活习性的认知。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细节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蚕的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帮助学生了解蚕的幼虫并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研究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过渡:蜕完皮的蚕下一阶段会怎样呢?(教学提示:播放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2.讲解:蚕蜕皮4次后再经过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发黄发亮,并开始寻找吐丝结茧的地方。如果熟蚕没有合适的地方来结茧,就容易出现丝中毒而死亡的情况。

    3.布置任务:为了让蚕更好地吐丝结茧,请大家利用课后时间在蚕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纸做些小格子,为蚕结茧做准备。然后观察蚕吐丝的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学生将具有即将结茧特征的蚕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设计意图】

    告知学生准备开始结茧的蚕的特征,并指导学生为蚕制作结茧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以便及时观察和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第1课就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对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养蚕经验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观察蚕的颜色、形状、大小,认识蚕的头、胸、腹三部分结构,然后用放大镜重点观察蚕吃东西用的口器、运动用的腹足和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气门),从而建构对蚕的外部形态的认知。最后针对前面的观察活动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基于观察记录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蚕的幼虫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动现象及生长变化过程的认识。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2、知道科学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3、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学生接触科学的第一课,对“科学”这一概念不能够深刻理解,只能获得表面意义上的理解,所以本课一开始用“当你听到‘科学’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凭已有经验,学生会把科学和科学家联系起来,和自己无关。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来谈谈自己亲身的体验,学生很容易说出:由于好奇才做出这些事,这恰恰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课后应布置学生搜集更多科学家的研究故事,让学生从这些科学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本课谈科学是什么,应从外延上谈,而不是从内涵上去灌输,教学中不可要求学生谈什么是科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 (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录音故事、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 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课件二: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7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8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9

    1、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

    (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

    (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

    (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

    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三、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1、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四、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3、学生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五、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辨识水的特征,了解水的毛细现象与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实验,从实践中引出真理。

    教学准备: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一、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象?

    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师小结:水具有使其表面尽量缩小的力,这就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你见过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吗?请你来给同学们说一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导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神奇的水的两个神奇的地方,就是水会自己向上爬,水还会象人一样团结在一起,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水的神奇。

    一、会喷射的水。

    实验:

    用钉子在瓶上从上向下把3个一样大小的孔,观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清洁工人用巨大的水龙头来冲洗海岸。

    通过实验和图片观察,你发现了水的神奇之处在哪里?

    加压后,水可以从孔隙中喷射出来。

    二、会“托举”的水。

    实验:

    拿一个玻璃杯装半杯水,然后不断往里面丢东西,看看水可以托举起哪些东西,而又有什么东西水托不动,沉下去了?

    出示图片:万吨巨轮在水面上。为什么轮船和装载的货物那么重,大海里的水也可以托得动它?

    小结:水有浮力。物体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则物体就可以浮起来,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则就会沉下去。

    你知道水还有其他什么本领吗?

    三、水溶解物质的性质探究

    动动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观察方糖的变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会变甜。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试验: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讨论: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业:

    把你的研究并总结出的水的特点写在活动记录上。

    三年级科学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学着制作一个自转旋翼,能借助简单测量工具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针对“影响自转旋翼下落速度的因素”这个事情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重点:

    落实到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由定性观察上升到定量观察阶段。并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尺(直尺、长卷尺)、秒表。

    同学们,探探、究究、奇奇、妙妙制订了一个比赛计划:

    ③选一个下降最慢的作品参加比赛。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制作自转旋翼。

    进行简单的小组比赛。

    评出每组的第一名。

    二、班级比赛自转悬翼。

    小组第一名代表小组进行班级比赛,选出班级前三名,教师对前三名的小组进行奖励。

    有前三名的同学介绍制作经验。

    三、研究自转旋翼的下降时间、翅膀大小等特点时,需要搜集实验数据。光凭感觉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据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1.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测量工具?怎样使用这些工具?

    2.教师介绍测量工具。

    总结出自转悬翼下降慢的原因和制作技巧。

    【三年级科学课件十一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