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实用十四篇)
  •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16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实用十四篇)。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作为人民教师,我们会认真负责对每一堂课做好准备,为了更好的学习,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实用十四篇),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

    弹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范性形变(撤去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物体的形变)3、弹性限度:若物体形变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撤去外力后,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

    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当于另一个物体滑动的时候,要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1)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仅受两个力作用,这两个力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即二力平衡

    (2)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三个力作用,则这三个力中的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另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3)若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作用,则宜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此时的平衡方程可写成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受力情况;

    1.共点力:物体受到的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延长线能相交于一点的力

    2.平衡状态:在共点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说明:这里的静止需要二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二是物体的速度为零,仅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静止状态,如物体做竖直上抛运动达到点时刻,物体速度为零,但物体不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不为零.

    说明;

    ①三力汇交原理:当物体受到三个非平行的共点力作用而平衡时,这三个力必交于一点;

    ②物体受到N个共点力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取出其中的一个力,则这个力必与剩下的(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③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平衡问题,则其平衡条件为:FX合=0,FY合=0;

    学过物理学的人都会知道牛顿第三定律,此定律主要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在对一个物体用力的时候同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反作用力,这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

    (1)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2)物体的大小(线度)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其方向是物体在运动轨迹上过该点的切线方向。瞬时速率(简称速率)即瞬时速度的大小。

    1.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5.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其速度均匀变化,该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不随时间改变)。

    6.速度是状态量,加速度是性质量,速度改变量(速度改变大小程度)是过程量。

    1.s-t图象是描述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的曲线。(不反映物体运动的轨迹)

    3.图象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1.v-t图象是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岁时间变化关系的图线。(不反映物体运动轨迹)

    2.图象与时间轴的面积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在t轴上方位移为正,下方为负,整个过程中位移为各段位移之和,即各面积的代数和。

    1、提高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物理的学习。其实学习每一科的时候都是由易到难的,当遇到不好理解的知识时,要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要有畏惧心理,首先老师以及各种学习站会为你的学习保驾护航,难理解的知识,慢慢来,从懵懂到知道到理解到灵活应用需要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那么怎么提高物理的学习兴趣呢?首先,物理学与生活、科技、社会联系很大。把日常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现象用物理的知识解释,会使我们感觉物理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生动有趣的,慢慢就会发现物理学习的乐趣。然后可以购买或观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或节目,你会发现物理的奥妙。

    2、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我们学习物理知识不是为了背诵定义公式,也不是为了做题,物理最大的魅力是当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时,它可以为你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比如说利用简单机械的知识,可以制作称或者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惯性的知识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交通运输中为什么货车为什么要减速慢行,火车为什么刹车距离以及启动到规定速度时距离很长。

    还有神奇的电学、我们可以看懂简单的电路图、连接简单的电路,处理简单的电路故障。利用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就可以学以致用。

    3、重点关注实验:

    物理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相关规律并能更深入理解好公式。同时物理的电学和力学实验是中考的压轴题,今年的长春中考物理压轴题就将难度加大,把浮力和电学综合在一起,很多小伙伴都没答好。对于实验,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掌握物理研究方法、学会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并能画出相关图像。学会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难度大的实验往往是中考重点,也经常出现在平时考试的压轴题中,如特殊法测密度测电阻特殊法测电功率等。还有一些小实验是需要我们自己创造条件来做,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及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4、做好练习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前提是我们正确的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适当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概念,并能达到灵活应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距离的概念与位移的模(或大小)并不完全相同。由于位移是不同时刻(运动起始和终结两个时间点)的同一物体(在质点力学下指的是质点)所处位置的矢量差,其模对应的这一位置之间的连线长。其中由于位移与不同的参考系相关,而不同的参考系可能对应的状态不同,从而带来的问题是不在同一时刻下的坐标空间两点的距离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参考系同一物理过程的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而在现实世界里,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譬如北京和伦敦隔了八个时区的距离,但是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系,一个物体经历八个小时从北京的经度移动到伦敦的精度,该物体的横向位移大小为零。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2)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资料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及相互关系;

    (3)明白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2。以实验为基础,透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潜力、概括潜力和分析推理潜力。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明白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资料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到达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2。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简单完美,记住并不难。但要全面、深入理解该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和相互关联;牢固掌握定律的物理好处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这一难点在本课中可透过定律的辨析和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加以深化和突破,另外,还有待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去体会和理解。

    三、教具

    小车、木板、滑轮、钩码、投影仪。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牛顿第必须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物体运动速度发生变化,即加速度不为零。因而力又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与力有关。

    由牛顿第必须律还可知:一切物体总持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性质叫惯性。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因而加速度跟质量有关。

    那么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跟物体质量及受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透过实验来探求。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实验设计

    (1)启发学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方法:对于一个物体(使m不变),不受力时加速度为零→受力后加速度不为零→受力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用同样的力(使F不变)作用于不一样物体→质量小的易被拉动→质量越小加速度越大。

    就是说,在研究三个变量的关系时,要使其中一个量不变,即控制变量的方法。

    (2)启发学生按如下思路得出实验原理:测定物体加速度的方法有多种,如利用打点计时器、分析纸带等,这些方法较精确但费时→寻找一种用其它物理量直观反应加速度大小的办法→由

    我们的实验就是由两个小车在相同时光内的位移来反映加速度大小跟力和质量的关系

    (2)实验装置

    实验采用必修本所述装置稍加改善。在图1中a、b、c三个位置加装光滑金属环以控制线绳位置不使脱落;另外透过环a将两绳合并在一齐可直接用手操作,以避免铁夹操作的困难。这样虽然增大了阻力,但只需使木板稍前倾平衡摩擦力即可。木板侧面的刻度用以读出位移大小。

    3。实验过程

    (1)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使用两个相同的小车,满足m1=m2;在连小车前的绳端分别挂一个钩码和两个钩码,使F1=F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齐点处,记下位置。放手后经一段时光使二小车同时停止,满足时光t相同。读出二小车的位移填入表1:(投影)

    表1

    第一次 第二次

    m/kg F1/N s/m F′/N s′/m

    小车1 0。2 0。2 0。32 0。3 0。31

    小车2 0。2 0。1 0。15 0。1 0。10

    比较可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F。

    (2)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将小车1上加0。2kg砝码,使m1=2m2;二小车前面绳端都挂一个钩码,使F1=F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齐点处放开经一段时光使其同时停止,读出各小车位移记入表2:(投影)

    表2

    第一次 第二次

    F/N m/kg s/m m/kg s/m

    小车1 0。1 0。4 0。15

    小车2 0。1 0。2 0。31

    4。定律导出

    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写成数学

    (2)上式可写为等式F=kma,式中k为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取适宜的单位,就能够使k=1,则公式更为简单。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N,即1N=1kg?m/s2。

    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就能够使k=1,那么公式则简化为F=ma,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公式。

    (3)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也是正确的,但是这时F代表的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是: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公式是:F合=ma。

    5。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二定律是由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情形下导出的,但由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可推广到几个力作用的状况,以及应用于变力作用的某一瞬时。还应注意到定律表述的最后一句话,即加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关系,就是说,定律具有矢量性、瞬时性和独立性,所以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好处及关系

    F合是物体(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m是研究对象的质量,如果研究对象是几个物体,则m为几个物体的质量和。a为研究对象在合力F合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a与F合的方向一致。

    (2)定律的物理好处

    从定律可看到:一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时,加速度也恒定不变,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合外力随时光改变时,加速度也随时光改变;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就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以简单的数学形式证明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6。巩固练习

    (1)从牛顿第二定律明白,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够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但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答:没有矛盾,由公式F=ma看,F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能够使物体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

    (2)对一个静止的物体施加一个力,物体必须做加速运动,对吗?

    答:略。理由同上。

    (3)下方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

    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必须受恒力作用。

    答;B、C、D说法不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所以,B说法错误。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合外力减小但方向不变时,加速度减小但方向也不变,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C说法错误。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加速度大小不变,若方向发生变化时,合外力方向必然变化。D说法错。

    (三)课堂小结(可引导学生总结)

    1。这节课以实验为依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方法今后在电学、热学的研究中还要用到。我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设计实验、探索规律是物体研究的重要方法。

    2。定义力的单位“牛顿”使得k=1,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形式F=ma。使用简捷的数学语言表达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的特征之一,但应明白它所对应的文字资料和好处。

    3。牛顿第二定律概括了运动和力的关系。物体所受合外力恒定,其加速度恒定;合外力为零,加速度为零。即合外力决定了加速度,而加速度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况。因此,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前两章力和物体的运动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纽带就是加速度。

    五、说明

    1。本课以必修教材为依据。实验采用课文所述装置,简单直观,易得出结论。缺点是不够精确,操作亦须谨慎,否则会出现误差较大的情形。重复实验时,也可逆向操作验证。先确定二小车距终点位移,然后放手由同时到达终点验证,操作较容易。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气垫导轨、光电门进行精确测量验证。

    2。透过定律的探求过程,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整个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料和任务。本节资料即为一典型探求过程:运用控制变量、实验归纳的方法研究三个变量的关系。这种方法在热学中研究p、V、T三量关系,在电学中U、d、E的关系等都要用到。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常用方法。所以本节课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二定律,更应明白定律是如何得出的。

    3。牛顿第二定律透过加速度将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联系,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即理解各物理量和公式的内涵和外延,避免重公式、转文字的现象。数学语言能够简明地表达物理规律,使其形式完善、便于记忆,但它不能替代文字表述,更不能涵盖与它关联的运动和力的复杂多变的状况。否则就会将活的规律变为死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3)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4)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3000字)

    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功率》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

    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

    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

    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 P=W/ t(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单位换算:1kW = 1000 W1W=1J/s(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 W ~ 15×10 W ②摩托车约2×10 W ③喷气客机约2×10 W ④火箭的发动机约 1×10 W ⑤ 人的平均功率约 1×10 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 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 10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等等。61324438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提出问题: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在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课堂分析结果: P=F〃v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这里的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S/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1)总结:

    ①平均功率P=Fv(v是平均速度)

    ②瞬时功率P=Fv(v是瞬时速度)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交流讨论问题:由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求出功率是平均功率。

    (2)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认识

    问: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问: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米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米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提示: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米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米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此问目的在于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①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的功率是实际功率,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会损坏机械。③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并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请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汽车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

    当汽车输出功率一定时,根据公式P=F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

    思考: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①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到达坡顶。②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驶到坡顶。

    师生共同分析:①根据P=FV 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②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少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3.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建议课后安排)

    问题: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说明:应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实验方案举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说明:①有关实验方案、原理、器材、数据的测定及同学协作等,都应放手让学生自行讨论、分工,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给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机会。

    ②方案选定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求功和功率,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测量哪些物理量?测量是否存在误差问题,如何才能较准确地测量。

    ③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实物展台进行交流汇报,师生共同观看,最后还可以进行评选活动。

    ④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通过亲身的实验,达到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同时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功率”与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在引入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等概念时,都注意通过生产、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和有趣,学生易于认识和理解“功率”概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体会比值法在定义“功率”概念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测定人在某种运动中做功功率实验,来达到内化和强化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实现知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联系。

    在“功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生活与物理,物理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较好地体现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理念。

    四、相关链接

    1.瓦特其人其事

    生平简介

    瓦特(James Watt,1736~1819年)苏格兰发明家。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格林诺克。童年时代的瓦特曾在文法学校念过书,然而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瓦特在父亲做工的工厂里学到许多机械制造知识,以后他到伦敦的一家钟表店当学徒。

    1763年瓦特到格拉斯大学工作,修理教学仪器。在大学里他经常和教授讨论理论和技术问题。1781年瓦特制造了从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蒸汽机。1785年,他也因蒸汽机改进的重大贡献,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19年8月25日瓦特在靠近伯明翰的希斯菲德逝世。

    科学成就

    1763年,瓦特修理格拉斯哥大学的一台纽可门泵,得以仔细研究了结构和工作原理,找到了热量损失消耗大量燃料的症结所在,他终于想出了加一个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汽缸外装上绝热套子,使它一直保持高温,新的蒸汽机的效率大大提高。瓦特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1781年他又制造了从汽缸两边推动活塞的双动作蒸汽机,并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瓦特还设计了离心节速器,利用反馈原理控制蒸汽机的转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蒸汽机迅速被各工业部门采用,为产业革命铺平了道路。蒸汽机车加快了19世纪的运输速度。蒸汽机→蒸汽轮机→发电机,蒸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力发展铺平了道路。

    趣闻轶事

    童年时代的瓦特和茶壶的故事

    一天晚上,瓦特和一个小女孩在家里喝茶。瓦特不停地摆弄茶壶盖,一会儿打开,一会儿盖上,当他把茶壶嘴堵住时,蒸汽顶开了茶盖。在旁的外祖母对瓦特的这种无聊动作极为不满,加以训斥。瓦特并不介意,他一心想着蒸汽的力量,从此萌发制造蒸汽机的念头。

    蒸汽机与产业革命

    罗尔特所著《詹姆斯〃瓦特》中,曾写道:“瓦特蒸汽机巨大的、不知疲倦的威力使生产方法以过去所不能想象的规模走上了机械化道路。

    2.机动车辆常见的两种启动过程

    对于汽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在静止开始启动的过程中,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满足公式P=F〃v,在P、F、v三个物理量中,若保持一个量不变,当另一个量变化时,第三个量也随之变化。关于汽车的启动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下面我们就两种常见的启动过程分析如下: ①汽车(或机车)以恒定的功率启动和行驶过程(请把握教材的难度和课标的难度)

    汽车牵引功率保持恒定时,由P = FV可知,牵引力大小与速度成反比。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 – f = ma可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的过程,随着汽车速度V的逐渐增大,汽车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直至加速度等于0,最后汽车做匀速运动。

    思考:当汽车在平直公路行驶时,前方遇到了一段较徒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应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只靠加大油门能否顺利到达坡顶?

    ②机车以恒定的牵引力启动的过程:机车做的是加速度a=(F-f)/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汽车的输出功率P随汽车速度增大而增大,直至汽车输出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匀加速过程结束。接着汽车保持功率不变,汽车通过减少牵引力,进一步提高速度,直到加速度a=0,最后做匀速行驶运动。这一过程中各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流程图来表示。

    案例来源:陈峰主编,《走进课堂——高中物理(必修)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荐初二物理《浮力》教学案例(5000荐荐初初二中物物理

    教理

    案教

    案物

    态例

    字)

    荐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和反思(3000字)荐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密度》(800字)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5)

    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

    4.加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加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量ΔV方向始终相同。特别,在直线运动中,如果速度增加,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同;如果速度减小,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相反。

    举例:假如两辆汽车开始静止,均匀地加速后,达到10m/s的速度,A车花了10s,而B车只用了5s。它们的速度都从0m/s变为10m/s,速度改变了10m/s。所以它们的速度变化量是一样的。但是很明显,B车变化得更快一样。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这个现象:B车的加速度(a=Δv/t,其中的Δv是速度变化量)

    6.注意:

    1.当物体的加速度保持大小和方向不变时,物体就做匀变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等。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

    2.加速度可由速度的变化和时间来计算,但决定加速度的因素是物体所受合力F和物体的质量M。

    3.加速度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很大时,速度可以很小;速度很大时,加速度也可以很小。

    4.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同一参考系)。任何复杂的运动都可以看作是无数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合成。

    5.加速度因参考系(参照物)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取地面为参考系。

    6.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小于90°时,即做加速运动,加速度是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特别地,当运动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之间的夹角恰好等于90°时,物体既不加速也不减速,而是匀速率的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

    7.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产生加速度,或者说力是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说明当物体做加速运动(如自由落体运动)时,加速度为正值;当物体做减速运动(如竖直上抛运动)时,加速度为负值。

    8.加速度的大小比较只比较其绝对值。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力的分类: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3.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相互接触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基本知识

    (1)内容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2)表达式

    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

    2.思考判断

    (1)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合外力为零时的特例.(×)

    (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

    (3)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没必然联系.(×)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

    二、力的单位

    1.基本知识

    (1)国际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N.

    (2)1N的定义

    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 N,即1 N=1 kg·m/s2.

    (3)比例系数的意义

    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牛顿、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2.思考判断

    关于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F=kma中的比例系数k

    (1)只要力F的单位取N就等于1.(×)

    (2)在国际单位制中才等于1.(√)

    (3)只要加速度单位用m/s2就等于1.(×)

    探究交流

    在一次讨论课上,甲说:“由a=Δt(Δv)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乙说:“由a=m(F)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提示】 乙的说法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与速度的变化量及所用时间无关.其中a=Δt(Δv)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a=m(F)则揭示了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性质

    【问题导思】

    1.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是否变化?

    3.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分力也能产生加速度吗?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这是物理上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例: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A.向右做加速运动 B.向右做减速运动

    C.向左做加速运动 D.向左做减速运动

    【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注意应用以下程序

    力和运动关系的定性分析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由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再由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分析运动性质,即同向加速运动,反向减速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问题导思】

    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加速度吗?

    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矢量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

    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轴或y轴,有时也可

    例: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

    (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解析】 (1)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因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故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建立坐标系时,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木块上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题意,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将各个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gsinθ+f=ma,N-mgcosθ=0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7)

    [高一物理必修一]

    绪 言 物理学与人类的文明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的积极性

    2.使学生对物理学有概括的认识,它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重要基础。

    3.知道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二、重点

    理解学习物理的方法

    三、难点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学习方法

    四、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绪言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

    五、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绪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2.对绪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阅读课文,讲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展示物理学美好的发展前景,激发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2.播放序言的视频文件(教材光盘)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技术的关系: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也改变和扩展着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5.物理学的未来: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运动状态,往往既不是完全确定,也不是完全随机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但为理解这类现象的混沌理论还远未成熟。6.怎样学好物理

    (1)学会预习,提前看书,上课认真听讲、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重视观察和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理解,讲求方法。(3)宏扬动手、动脑、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4)多问多思,独立完成作业和练习。

    三、总结

    四、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8)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9)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

    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O点起走了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v=s/t。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1)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改变量跟发生这一改变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定义式:a=

    (3)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 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②平均速度: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xn+1-xn=aT2。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g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随高度增加g的值越小,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vt=gt.H=gt2/2,vt2=2gh

    竖直上抛:只受重力作用,初速度方向竖直向上的运动.一般定V0为正方向,则g为负值.以抛出时刻为t=0时刻.

    ③ 物体下落时间(从抛出点——回到抛出点):

    ④落地速度:,即:上升过程中(某一位置速度)和下落过程中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大小总是相等,方向相反.

    【例1】气球以10m/s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从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经17s到达地面.求物体刚脱离气球时气球的高度.(g=10m/s2)

    提示:

    从气球上掉落的物体并非一脱离开气球就进行自由落体运动,而是会先竖直上抛,速度减到0之后再自由落体落下。这一点需要同学们注意!

    1、实验步骤: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并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面吊着重量适当的钩码.

    (4)拉住纸带,将小车移动至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放开纸带.

    (1)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位移。图线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不表示轨迹。

    (2)斜率表示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横截距表示物体出发的时刻,纵截距表示零时刻物体的出发位置。

    (1)横坐标表时间,纵坐标表速度。图线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2)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切线的斜率表示某时刻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横轴上方为正,下方为负)。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⑴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⑵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

    ⑴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或使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浮力、向心力等。

    ⑴地球上的物体受到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重力的作用,但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所受重力的作用都集中于一点,这个点就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的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② 一般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几何中心上,可以在物体内,也可以在物体外。一般采用悬挂法。

    ⑴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⑵产生弹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一定垂直于它们的接触面。绳对物体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在分析拉力方向时应先确定受力物体。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胡克定律:

    (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典型例题:

    如图所示,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处于自然状态的弹簧一端靠着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A,现对物体作用一水平恒力F,在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这一过程中,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觉察,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定夹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² 典型例题:

    用水平外力将木块压在竖直墙上,使木块保持静止不动,如图所示,当水平外力增大时,则木块 ( )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1)二力平衡:这两个共点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三力平衡:这三个共点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内,且其中任何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即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平衡

    1.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

    基本单位就是根据物理量运算中的实际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根据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确立的其它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在物理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与其它的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力学单位制。选用不同的基本单位,可以组成不同的力学单位制,其中最常用的基本单位是长度为米(m),质量为千克(kg),时间为秒(s),由此还可得到其它的导出单位,它们一起组成了力学的国际单位制。

    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此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

    (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vx=v0;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

    , ,α为物体的(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①线速度(v):,国际单位为m/s。质点在圆周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周上该点的切线方向。

    ③转速(n):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圈数,单位为r/s(或r/min)。

    ④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国际单位为s。

    ⑤向心加速度: 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国际单位为m/s2。

    匀速圆周运动是线速度大小、角速度、转速、周期、向心加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一定指向圆心即与速度方向垂直,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向心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可以是某一性质力充当,也可以是某些性质力的合力充当,还可以是某一性质力的分力充当。

    ² 质量为m=0.5kg的小球用长L=0.4m的细线悬挂后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在最高点的速度v1=4m/s,则当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细绳拉力多大?(g=10m/s2)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提示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回答了天体做什么样的运动。

    1.开普勒第一定律说明了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都是椭圆,太阳在不同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表明:由于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所以行星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越近速率就越大,离太阳越远速率就越小。所以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最大,在远日点的速率最小;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比值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仅与中心天体——太阳的质量有关。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同样适用于其他星体围绕中心天体的运动(如卫星围绕地球的运动),比值仅与该中心天体质量有关。

    V1=7.9 km/s(使卫星上天成为地球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最大的环绕速度)

    V2=11.2 km/s(使卫星脱离地球引力成为太阳系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抛体运动

    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

    1.基本知识

    (1)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

    (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

    (1)水平方向:vx=v0.

    (2)竖直方向:vy=gt.

    (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

    (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

    【提示】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

    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答案】BC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

    (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

    3.探究交流

    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

    【提示】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

    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

    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

    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

    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

    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Jk251.cOm

    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

    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答案】ACD

    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问题导思】

    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

    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分运动

    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问题导思】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

    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

    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

    1.平抛运动的时间

    A.tan φ=sin θ B.tan φ=cos θ

    C.tan φ=tan θ D.tan φ=2tan θ

    【答案】D

    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

    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思考判断

    (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

    【提示】在斜上抛运动的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见课件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教学]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F/m

    师:如何把以上式子写成等式?

    生:需要引入比例常数k

    a=kF/m

    师:我们可以把上式再变形为F=kma.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om/s2 .

    可见,如果各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则k=1,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们踊跃回答这个问题.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呢?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只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才具有加速度

    B.力恒定不变,加速度也恒定不变

    C. 力随着时间改变,加速度也随着时间改变

    D.力停止作用,加速度也随即消失

    答案:ABCD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生: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合力.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师:好,我们看下面一个例题.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

    A.物体始终向西运动 B.物体先向西运动后向东运动

    C.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生l: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3)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选取合适的单位,上式可以,简化。前面已经学过,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其实,国际上牛顿这个单位是这样定义的:质量为1 kg的物体,获得1 m/s2的加速度时,受到的合外力为1 N,即1 N=1 kgom/s2 .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师:牛顿第二定律不仅描述了F、m、a的数量关系,还描述了它们的方向关系,结合上节课实验的探究,它们的方向关系如何?

    生:质量m是标量,没有方向.合力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师:对,我们如何用语言把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出来呢?

    生: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我们说牛顿第二定律具有同向性。

    [讨论与交流]

    (多媒体演示课件)一个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开始受到一个方向向右、大小为5 N的恒定外力作用,若物体质量为5 kg,求物体的加速度.若2 s后撤去外力,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少?物体2 s后的运动情况如何?

    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a=F/m,代入数据可得a=lm/s2,2s后撤去外力,物体所受的力为零,所以加速度为零.由于物体此时已经有了一个速度,所以2 s以后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2s后物体不再受力,那么他说的对不对呢?

    生:不对.因为此时物体仍然受到重力和水平地面对它的支持力.

    生:仍然是零,因为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牛顿第二定律中物体所受的力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力.

    师:非常好.以后我们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即用物体所受的合力来进行处理.

    [课堂训练]

    讨论a和F合的关系,并判断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教师点评:牛顿第二定律是表示力的瞬时作用规律,描述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是产生加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是由该物体在这一时刻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决定的.当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发生变化时,它的加速度随即也要发生变化,F=ma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即使再小的力也可以产生加速度,那么我们用一个较小的力来水平推桌子,为什么没有推动呢?这和牛顿第二定律是不是矛盾?

    师:如果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应该怎样求物体的加速度呢?

    生:先求物体几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产生的加速度.

    (例1)一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现使其中向东的一个力F的值逐渐减小到零,又逐渐使其恢复到原值(方向不变),则…………………( )

    生l:物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由于原来合力为零,当向东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应该向西逐渐增大,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方向向西.当物体向东的力恢复到原值时,物体的合力再次为零,加速度减小.所以加速度的变化情况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2:物体的加速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速度也应该先增大后减小.

    生3:这种说法不对,虽然加速度是有一个减小的过程,但在整个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所以速度应该一直增大,直到加速度为零为止.

    师:对.一定要注意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要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速度就一直增大.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篇14)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教师通过对初中内容复习、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如用弹簧拉动钩码,或者拍打桌子等实验现象展示力的效果以引导学生总结力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指出了力的物质性.

    (1)、马拉车,马对车的拉力.

    (2)、桌子对课本的支持力.

    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就有受力物体,有力作用,同时出现两个物体.

    强调:在研究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二、提问、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的测量:力的测量用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演示压缩、拉伸弹簧,演示推门的动作.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并得出力的三要素来.

    先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标度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讲解例题:用20N的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正方形物体向右匀速运动.用力的图示表示出推力.

    教师边画边讲解.注意说明:

    1、选择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以不同;

    通过作图练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作图规范.

    让学生体会力的示意图与力的图示的不同.

    五、力的作用效果:

    六、力的分类:

    教师总结力的分类,强调高中阶段按照力的性质划分,在力学范围内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

    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力、磁力等等;

    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支持力、压力等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实用十四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