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宋明理学课件11篇
  • 宋明理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12

    宋明理学课件11篇。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上课时幼儿园的老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知识能够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优秀的教案能帮老师们更好的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有了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宋明理学课件11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宋明理学课件(篇1)

    一、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本课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可能会感到十分陌生,一方面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宋明理学”的内容基本上没有涉及;另外一方面,思想史内容本身就不易理解,突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所谓“气”、“理”、“心”等抽象名词和大段的理学人物及其观点论述,对于毫无思想演进和突破的高二学生来讲,基本上是“对牛弹琴”和“雾里看花”。

    但是也不是说本课的所有内容对该阶段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这里仅举一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两篇名文,即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其实就和本课的关系甚大。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讲述的其实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修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内外相较而言,刘禹锡更看重的恐怕是“心”的感悟和修为,因此才会感叹“何陋之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明显受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思想的冲击,更确切的说这正是本课隋唐时期“三教合流”内容的真实反映,如果我们从前至后读一下“曹操——陶渊明——王维”这一线的诗文,我们对这一思想史的发展线索就会更有体悟。而《爱莲说》其实是作者周敦颐借用“莲花”这个载体来阐述自己的理学观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天地之理、万物之理和人伦之理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因此,充分地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旧有认知来展开教学,建构起学生旧有图式和抽象的宋明理学的图式之间的律动关系,恐怕是本课教学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内容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是讲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即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以来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岳麓版和人教版称之为“三教合流”仅仅说了一个层面,学者陈来将之称之为“唐宋的社会历史特质”恐怕更具有说服力。从政治环境来看,是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的转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一个低潮走向了另外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一点,北宋的程颐在《河南程氏遗书》中就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见人民版教材“资料卡片”)。如果再具体点说,那就是随着科举制的采用和推广,旧有的“门阀体制”面临崩溃,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贵族时代”已经结束,最高统治者充分利用儒学工具,从上至下对国家和士大夫进行了无声般的严密控制,这是北宋统治者历经汉末至隋初的3**和唐末军阀割据和农民大起义做出的重大历史“决策”。从社会环境来看,是知识分子从热烈的匡扶社稷走向冷静的自我人性剖析。汉代至唐宋之前的这段历史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时期之一。胡族的入侵、家园的沦丧、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使知识分子们对汉代旧有的儒家正统地位产生了动摇,相对于出仕做官,知识分子们更偏好于隐逸和自修。从文化思想上来看,是从儒家一尊到“三教合流”。汉魏之际正是佛教东来、道教大兴的时期,这种文化思潮的演变正好顺应了知识分子追求上的改变。这种全方位的改变到了中唐时期使一部分有良心的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儒学本身,因此产生了所谓的文化上的三大动向,即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这三大运动其实直接导致了宋明理学的产生。

    第二模块是理学本身,或者是指狭义上的理学,有人称之为程朱理学或新儒学。透过名称本身我们就可以明确,本模块的学习重点是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至于北宋其他三子的内容,我们稍作分析即可。

    第三模块是心学。心学其实也是属于理学的范畴,只不过是对程朱理学的一种反叛和深化,我们只需阅读一下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经历就可以明了理学和心学的关系。在这一模块内容的讲授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心学和理学观点的对立性和对比性。

    其实从宋明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陈来的《宋明理学》一书不仅是在总结以往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单就其理解和阐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上来讲,本书都不可不参考。

    三、本课教学内容主要为解决什么问题

    本课的中心内容其实是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宋明理学在整个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问题,换一句话说就是从整个时代发展的脉络和儒学大背景下来透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其实在这个大题目的内部缠绕着几个小的子问题,即儒学(宋明理学)与佛道学的关系问题,理学和心学的关系问题以及理学内部的内在理路问题。这几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理学家们和他们的观点就会被孤立地被理解,显然会人为地加大知识点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主要理学家的主要观点需要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师的作用则是负责引导学生分析宋明理学的背景和内部及外部的发展线索,以及解释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名词现象。

    第二个问题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价值或者说是它的影响问题。受马克思辩证法的影响,我们历来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时候都习惯使用两分法,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单纯用好、恶的两极来概括一个事件的复杂影响显然不是很“够”——宋明理学既是如此。除了从外部理论层面不好概括,其实还有宋明理学的内在问题,即通过七八百年的官方扶植和民间信仰,宋明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位中国人的血液里,即使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习惯还是或多或少打着宋明理学的烙印。让我们来用简单的句子来评价距离我们时代较远却又依然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四、设计意图

    (一)理学的定义及范畴

    1、定义: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理学的世界观:在理学家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现。

    3、理学的内涵:内圣外王;政统和道统。

    4、理学的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二)理学诞生的前夜

    1、时代的变化:政治环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从贵族社会到平民社会)。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动荡使士大夫从关注社会到关注自己。

    思想环境——佛道的大盛和“三教合流”

    2、中唐的三大运动:新禅宗运动、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

    (三)程朱理学

    1、北宋五子:理学的开创者们

    (1)周敦颐:①理学的鼻祖 ②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源——理 ③ 孔颜之乐(爱莲说)

    (2)二程(程颐、程颢):①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仁”——天理的核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3)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张载:①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②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虚——气——万物)

    2、朱熹: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和集大成者

    (1)理气关系:

    宋明理学课件(篇2)

    【教材整合】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 ,理学于宋代兴起,到明代掀起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绵延 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学受到挑战

    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同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大力崇儒兴教,如羯族建立的后赵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大兴儒学。史书称当时儒学之盛况,“比隆周汉”。这样,经过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儒学不仅是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4、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为了重兴儒学,回应社会上礼佛、祟道的挑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弘扬积极人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二、形成过程:

    1、理学:又称“道学”,指宋及之后,以儒学为主、融合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具体指在回应佛、道的挑战时,新兴的儒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地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新儒学 ,即程朱理学。

    2、创立——“二程”

    ⑴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⑵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⑶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3、成熟——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⑴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简单理解,理在社会上表现为儒家道德规范);

    ⑵道德观: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⑶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明人画朱熹像

    4、程朱理学

    ⑴地位: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元朝曾将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继承这一趋势,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⑵对外影响: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乃至欧洲,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5、发展——心学

    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表示不满。陆王心学,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⑴陆九渊(心学创立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不是用逻辑的思辨来论证这个命题,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他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不用学习也能体会)。②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即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⑵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②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王阳明发展心学的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心学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⑶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历史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具体表现: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⑵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具体表现: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本课要旨】

    ●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思考:

    1、程朱理学的特点。

    ⑴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⑵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内容。

    ⑶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⑴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⑵不同:

    ①理学思想:前者通过“天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理”是万物的本原);后者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固有的善性(“心”是万物的本原)。

    ②哲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天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人心”(主观唯心主义)

    ③修养论(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⑶相同:

    ①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约束社会,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遏制人自然的欲求。

    ②范畴:继承了孔孟“仁”、“礼”思想,同属儒学范畴。

    ③都属于宋明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归于唯心主义。

    3、隋唐时期的儒学为什么会面临挑战呢?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4、宋明理学的“理”是什么?

    ①宇宙观——世界的本原,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②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封建等级秩序;

    ③个人——人性。

    5、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理学产生的相关因素。

    ⑴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提供文化环境;

    ⑵文化上: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⑶经济上: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宋明理学课件(篇3)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之一。宋明理学课件的编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学说,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的思想体系。下面,将详细、具体且生动地介绍关于宋明理学课件的内容,帮助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这个话题。


    第一部分:宋明理学的背景


    宋明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南宋末年和明初的政治纷争、战乱,士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个背景下,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家如程颢、程颐、朱熹等相继产生,他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发展,形成了宋明理学。


    第二部分: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


    (一)格物致知:宋明理学强调通过感觉联系外界的事物,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研究,来实现对人类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方法要求学者具备实际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此来发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和规律。


    (二)诚实笃行:在宋明理学看来,诚实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准则。只有具备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触摸到事物的本质,并在行为中始终秉持真诚态度。同时,行为也必须符合道德伦理的要求,以诚实为基础,做到言行一致。


    (三)依天命:宋明理学强调人与天地之关系,认为人应该遵循天命的安排来行动,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道。这一思想是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强调人应该谦卑地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


    第三部分: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


    (一)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宋明理学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塑,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宋明理学成为后世儒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儒学的各个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理论强调了思想和行为的真诚性,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三)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宋明理学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它的核心思想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相契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部分:如何编写宋明理学课件


    (一)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明确课件的教学目标。要突出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借助案例分析和图表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说。


    (二)结合宋明时代的历史背景:通过描述宋明时代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三)引用经典文献:引用程朱理学的经典文献,如《大学》、《中庸》、《论语》等,加深学生对宋明理学思想的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地展现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编写详细、具体且生动的宋明理学课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学说,让学生们在系统学习中理解和把握其核心思想,帮助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宋明理学课件(篇4)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B项孔子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弟子”,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宋明理学课件(篇5)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如沐春风);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门立雪)

    (2)主要思想

    ①“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是宋明理学的共同特点,即通过恒古不变的“理”,能够将个人与世界、儒家伦理道德与人性都统一起来。基于理的最高指导性,理学家们强调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所谓对妇女贞节的强调即是由此而发。

    ②“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③“格物致知”——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个强调不断进取从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程朱”就这样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

    (2)主要主张

    ①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a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在理学的自身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歧异。南宋时期,一些儒学家如陆九渊等在认同理学主流观点的同时,他们不满意程朱理学对于“理”探究方式的繁琐。相对而言,这批学者更受到佛、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b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这与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发生分歧。

    ②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a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b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论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知识链接:王守仁年少时,非常喜欢下棋,常常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他,但总是不能改正,一气之下将象棋扔于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志向。“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日丢,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山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做一番事业,从此发愤苦读,学业大进。明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

    (3)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①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②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③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注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三、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后探究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①相同点: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不同点: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课件(篇6)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 理学 程朱理学 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方法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 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 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 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 )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不安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 :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_____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宋明理学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课件(篇8)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学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理学家及其观点,记忆理学的代表性语录,准确解释理学一词及其

    由来。

    2.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提炼其观点,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3.分析宋明理学在压抑、扼杀知识分子自然欲求方面的影响,以及对中国人的个性、道德形成的

    作用。

    二、教学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三、教学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

    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

    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

    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

    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

    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 “独尊”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

    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

    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探究: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教的兴盛)

    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

    ,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

    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

    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

    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

    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

    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

    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宋代的“

    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

    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

    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宋明理学

    1、什么是理学?

    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2、理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1)程朱理学:

    ① 代表人物:

    北宋的程颢、程颐等人开创;南宋朱熹集大成。

    ②主要思想:

    1)“理”。

    含义:是产生万物的本源,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

    是天下万物永恒普遍原则。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三纲五常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从而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2)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认识论)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探究:从材料中看出把握理的方法是什么?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

    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清末兴办新式学堂,“格致”成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

    统称。

    要通过“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

    通。

    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3)标准:个人修养要以天理为准则,要“存天理,灭人欲”       妇女贞节观。

    材料一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

    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二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所作佛偈(佛教唱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探究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分析程朱理学与材料二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③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④地位和影响:

    元朝曾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成祖亲自主持编纂了以程朱理学为规范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作为

    官定读本和朝廷科举考试的准绳,程朱理学发展到鼎盛阶段,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1)陆九渊心学。(南宋理学大师)

    背景: 在理学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理学家们也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他们不满意程朱理

    学对于“理”的探究方式的烦琐,相对而言,更受到佛教、道教强调个体修养作用这一思想的影

    响,提出了“心即理也”等观点。

    内容: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主张“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以此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

    人心所固有的,是永恒不变的。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简单明了,不许要旁求他索

    ,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烦琐而无用的求证方法,人们要了解、认识客观事

    物,只要悟得本心就可以了,甚至连书都不必多读。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

    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

    ③反对“格物致知”(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封建统治提供理论根据的,反对人民为

    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

    2)阳明心学。

    背景: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其本身也逐渐地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

    的敲门砖。而明中期以来,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起义也频繁发生,程朱理学不能

    够回应这些变化。一些儒家学者认为,人心混乱是由于思想界的混乱导致。在官学话的程朱理学

    之外,他们通过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心学”来挽救理学和更新儒学,“阳明心学”由此产生。

    内容: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理学大师。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即本心和良知即是理,天理本在

    人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需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强调加强自我修养,激励人们奋

    发立志。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

    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

    难”

    材料三 唐代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派首领神秀的同门、南派首领慧能所作佛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探究: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

    理吗?

    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分析陆王心学与材料三所反映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

    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之处?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

    原是“理”。2、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

    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2、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

    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三)巩固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

    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

    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履之中。

    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

    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反思:本课内容较难理解,儒学思想在宋明时期逐渐发展到一种极致,并于日后为统治者借鉴,

    成为统治人民、禁锢百姓的思想武器。我们常说的“三纲”、“五常”,《四书》、《五经》都

    是在这个时候为人们熟知。通过本课的讲述,学生心里仅仅知道了理学当中一些最基本、最简单

    的观点,但这还远远不够。纵览必修三思想文化历程,其中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内容都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即便是在思想专制时期。仅仅学习一些皮毛,不但不容易分析出该思产生的社会影响

    ,而且容易使思想家形象标签化,无法全方位、立体地认识一个人。如晚明思想家李贽的故居就

    在我们学校旁边,古今中外多少学者专门从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民主义解决的问

    题: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三者共同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作用:①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②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③“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宋明理学课件(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嵩阳书院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嵩阳书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这里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清雅静谧。北宋时期,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聚众讲学,从此书院名声大振,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同时,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理学大师曾在这里讲学吗?而理学与儒学又有何关系呢?

    【推进新课】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1)宋代为加强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o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致知”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归纳总结】

    4、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制度,压抑、扼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归纳总结】

    【合作探究】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

    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合作探究】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都压制、扼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小结】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里程碑。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3课宋明理学

    一、选择题

    1.(2014o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2.(2014o广东文综)《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2014o大纲文综)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2013o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5.(2013o广东文综)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6.(2013o福建文综)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即理学家认为人的本质为善,但是私欲容易蒙蔽人的本性,所以要经过后天的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才能克服私欲,回归人的本性,由此可知B、C两项错误。A项只提到人性本善,不全面,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问题。B项孔子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项也不正确。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与理学的关系。重血缘、重宗法、以家庭为本位、以孝悌为基础的宗法观念与程朱理学倡导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因此,C项正确。宗法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无法解释修家谱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破坏,但其影响延续后世。

    答案:C

    4.解析: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突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作“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统治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三纲五常”的内容,排除A;题干材料是“请诸父老”教导“后生”,而不是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且仅讲去恶从善过于片面,排除B;“以农兴业”思想与题干材料所述无关,排除C;题干讲述的是“理性”的生活秩序,故选D。

    答案:D

    宋明理学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子目:第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第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第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第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导入新课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二、阅读指导

    在学习中,首先要分析清楚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有助于理解理学产生后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出的思想特征。在整体把握理学发展脉络基础之上,加深对各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另外,还要结合相关资料分析理学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其代表人物的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再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三、“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讲述了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要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回顾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

    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分析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2第一段及“学习思考”与“资料卡片”等,归纳原因。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不必多讲,但要交代两点:

    (1)先声——韩愈、李翱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宋明理学课件11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