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世界地图教案集合
  • 世界地图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04

    世界地图教案集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好越充分,老师教学水平也不会很差。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世界地图教案集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地图教案 篇1

    【浙 江省杭州市长寿桥小学 章可循】

    〖以递进的问题解决〗

    多数深奥的文章的学习,可以问题为深文浅教的支点。问题,可以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然后老师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也可以由老师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帮助学生解决。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教学,以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

    【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 刘勇良】

    〖关注学情 发挥老师的课堂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巧妙的“变动”,正是面对“学情”临场开发教学资源的最佳策略。就在本学期,我教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我想布置课堂作业。可学生的眼睛分明地告诉我,课文内容激起了他们对地球奥秘的好奇,窃窃私语起来,哪有心思听我布置作业呀?我连忙改变初衷,趁势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呀?”

    “老师:大陆版块会漂移呢的话,那我们中国有一天会漂到其他地方吗?”

    “老师:如果有一天我们大陆和台湾漂移在一起那不就统一了吗?”

    “地壳能产生那么大的力量呀!那人类可以利用这些力量吗”

    “老师:地球版块会重新合拢吗?”

    ……

    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惊人呀!有些问题我想都没想过,说实在话有些还真是我也想知道的,怎么办?师不必贤如弟呗!师生一起来做作业!

    几天后我们开了个“地球研讨会”,你可想而知,学生们个个像“地球专家”,对比之下,我这个做老师的还真的贤不过弟。教室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你看这个临时改变的作业多么的精彩!

    下课后,我久久沉浸在学生们带给我的激情中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它越来越开放,而开放的程度愈高,它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干扰就越多,“意外情况”发生的概率也就愈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运用教育机智去因势诱导,化被动为主动。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工作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重视学情,关注学情,就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这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师者的一种教学习惯。

    【重庆市黔江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徐月华】

    〖在学生的需求中“生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因文而异,因需而设,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而语文教学的现实是多数课没有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因为老师怕学生的问题问难问偏,浪费时间。一位教师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堂上进展似乎十分顺利,老师也认为学生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因此也就没安排提问的时间。下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学会了什么?他们却连连摇头提出了一大堆问题: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学生怎么能对课文有较深刻的感受呢?我们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课文,去看待学生,而必须让学生以他们经验来发现和提出问题。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学杂谈]

    世界地图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收集资料,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4、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寻找大陆漂移的动画演示,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

    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跟课文有关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揭题

    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揭题,读题

    2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3 自学反馈

    学生读生字,正音,齐读。

    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4 师生交流理解大意

    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

    他有什么发现?引导读第5段,质疑。

    他是怎么发现的?引导读第2段,打出世界地图,学生对照理解。质疑。

    他有什么证据证明?引导读第7段,

    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交流,说明了什么呢?

    5 现在,大家是否已经清楚了魏格纳发现的地球的秘密。

    一起观看大陆漂移动画,看完说说你的感想。

    6 大家来交流一下我们搜集资料的收获。

    小组交流,专人汇报。

    7 结语

    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许多多,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像魏格纳。

    8 写感受

    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互相点评。

    9 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世界地图教案 篇3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说说初读课文应该做什么?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自学情况

    1、读认读生字词理解词义。

    2、按自然段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分组观察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五、师:魏格纳为了印证自己的发现,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抽读第七自然段,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六、出示课文填空,回顾课文内容。中龙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七、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八、留作业: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世界地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⑵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让学生听范读,更正生字读音,感知课文内容:

    ⑶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⑷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提示: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比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怎样得出来的。

    (教师提示: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教师提示: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学习生词,同时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⑴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解释:“静谧”是宁静的意思。

    分析: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⑵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⑶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教师提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利用媒体资源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识。

    3、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教案 篇5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5、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

    准备小黑板,将重点语句呈现出来。

    学生准备:

    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⑴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⑵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⑶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偶然发现——陆地海岸线惊人吻合细致观察敢于思考

    艰难考证——中龙同时见于巴西东部和非洲西南部……

    提出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坚持不懈勤奋钻研

    世界地图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

    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

    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世界地图教案 篇7

    我这样上了一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一大早,我从家里抱了个小地球仪向教室走去。教数学的王老师看见了问:你们语文还用地球仪呀!我微微一笑,没有回答,心里却在无奈地想:语文课文涉及的面太广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写出篇文章来都能当语文上了。你要讲不到呢就说你挖掘教材不深,你要讲多了呢又会被批判成不是语文课了。我最近也不知怎么了,心烦意乱的,越看书越觉得自己不合格,对自己的教学越来越没有信心,我甚至不知道语文该怎么教了。

    进了教室,把地球仪往讲桌底下一放,开始听写上一课的词语。听写后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学第八课,课文读过了吗?下面有说读过了,但声音不够整齐也不够响亮,明显的底气不足,我说:打开课本,给大家点时间读一读吧。学生们开始读了,有朗读的,有默读的,有自己读的,也有同桌轮流读的,当然也有走神聊天的,翻看后面课文的。我就沿着桌椅之间的空隙不停地巡视,捧着书愣神的我就让他出声读,翻错页的我就站在他旁边等着他把书翻到正确的页码上,想趁机嬉笑聊天的我就神色严肃地瞪他们一眼,发现能在书上圈圈画画的就大声地夸奖一番:我发现xxx真会学习......读书的声音小了,虽然有的还在读,但大部分学生已经表现出没事做了,准备开始闲聊了。我用板擦敲了敲桌子,让大家安静下来,问道: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没人举手,但感觉他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听不清说什么,就是觉得乱。也许是因为生病了,没什么力气,也不想因为他们对我的问题置之不理而发火。我很平静地说:想知道我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吗?大家开始发愣,也不聊天了(至少不是全班嗡嗡响了),把目光投向我。我听到有人说:想。于是慢悠悠地说:我觉得很晕。大家还在发愣,他们也许很诧异我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什么非洲南美洲,什么巴西几内亚湾,我被这些词搞得晕头转向,不能集中精力读下去,并开始后悔小时候没有学好地理。有人笑了,原来老师也有不懂的东西。我继续问:你们想知道我之后是怎么做的吗?看地图!问别人!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猜测了。我找到了它。我弯腰拿出地球仪托在手心,我在地球仪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又耐着性子把课文重读了一遍,我终于弄明白了。我顿了顿,环视了一下教室,继续说:所以,我希望你们第一遍是朗读,出声读可以让你发现自己是不是读得正确流利。当你第一遍没读明白时,就安下心来再读一遍,一定会有收获。这一次可以默读,有助于你集中精力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于是,大家开始默读,教室里安静下来,我在黑板上板书:谁

    什么事,在谁的下方写下魏格纳。

    大家读完了,我让他们合上课本,指着黑板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魏格纳。他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举手的人很少,站起回答的学生说讲了魏格纳住院时发生的一件事。我心想这跟没回答一样,但为了保护这极少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我还是微笑着说:说得不错,19xx年的一天,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你们有过住院的经历吗?有什么感受?

    很无聊。觉得没事干,很想早点出院出去玩。......

    魏格纳在医院里有什么表现?

    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有人开始读书上的句子了。

    是啊,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他喜欢到处去考察,去探索,现在让他待在安静的医院里,他当然坐卧不安了。那怎么办呢?

    看地图!画海岸线!

    假设这个地球仪就是世界地图,谁来当魏格纳演示一下它是怎么做的

    最前排的睿智自告奋勇对着我的地球仪比划起来。地球仪太小,有些学生可能并没有看清。我故作惊讶地问:咦?魏格纳,你怎么手指巴西,眼睛却盯着几内亚湾呢?有些学生笑了,也许是在笑我把睿智叫成了魏格纳,也许是在自作聪明地笑睿智表演出了差错。睿智表现很好,他笑着说:我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部分竟然可以吻合。哦?是这样吗?我还在继续装傻,托着地球仪在大家面前晃了一圈。看过的同学都惊讶地说:真是这样!

    板书偶然发现后,我问道:这能说明什么呢

    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对这样的问题,男同学总是比女同学更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两块能连在一起就能说明所有的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不是,其他的陆地也能!教室里热闹开了,这是我喜欢的热闹,不是令我厌烦的嗡嗡作响。我们一起又在地球仪上找了找可以吻合在一起的陆地。

    这次偶然的发现让魏格纳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奇想(板书产生奇想)

    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能找到我想让他们读的句子并且读出来,真好。

    你们说,这个地球仪放在我家这么多年了,我怎么就没发现这个奇特的现象呢?我在自我检讨,孩子们倒没人批评我不留心观察,只是冲着我微微笑。于是我又回到课文,问:产生奇想之后做什么呢?

    请教科学家。找证据。......(板书寻找证据)

    怎么寻找证据?找了什么证据?在魏格纳之前也有人提出过这个假想,怎么又放弃了呢?孩子们的回答依旧令我满意,我的情绪也渐渐高昂起来。

    找到证据之后怎么做呢?

    写文章。做演讲!我激动了起来,瞧,学好语文是多么重要!如果魏格纳语文不好,写不出文章,不会演讲,他千辛万苦寻找的证据,积累的经验怎么能让世人知道呢?又怎么能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呢?说到这里,我得意极了,重重写下引起震动的板书,心里豁然开朗:教语文真好,即使我不是那么优秀,我也愿意教语文。

    世界地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思维习惯和推理能力,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引发兴趣

    1、出示世界地图,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出示课件:七大洲是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

    2、师:同学们,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3、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办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部分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2、时间到!认为自己已经把课文读通顺的同学请把小腰板挺挺直。真自信!请同学们翻到书第35页,这里有个《词语盘点》,它就是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检查学习效果的。 看!读读记记中除了前两个,后面的词语全来自于我们这篇课文,请同桌马上互相检查一下。

    3、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4、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三、细读课文,解决问题

    1、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默读思考,并在书上做做相应的记号。

    2、刚才大家根据学习提示再次默读了课文,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刚才有同学讲到魏格纳在观察(板书:观察)地图时产生了一个奇想,师边讲述边演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这个奇想是凭空出现的吗?那――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还可以圈一圈、划一划。(巡视了解学情,最好找到三次发现都划出来的学生)

    指名交流,并相机引导看图。(相机板书:发现)

    我明白了,有了这三次不同的发现,所以魏格纳的脑海里才形成这个崭新的奇想,对吗?

    课件出示:

    第一次发现: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成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

    第二次发现: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第三次发现: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让我们反复读一读这三次发现,让我们也去发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

    预设发现一:魏格纳的发现一次比一次深入、细致。(三次发现的内容不同。)

    发现二:(这三次发现是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第一次发现是偶然的,不曾想到的。引导联系课文:突然、竟、这般不可思议!(读句)――无聊、消磨时光――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读句)

    第二次发现是有意识的,应证了猜想。(那么)

    当魏格纳偶然发现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和几内亚湾不可思议地吻合时,他精神大振,(心里会怎么想呢?板书:思考2、3人)心想: (魏格纳就是这么想的,)于是 (引读他”仔细端详……”),果然 (引读)

    师:亲爱的魏格纳先生,当您的想法被证实时,心情怎么样?

    生:很高兴、很兴奋,兴奋极了等

    师:请再次表达一下您的心情,好吗?齐读

    此时,正如同学们体会到的那样,当时魏格纳师――兴奋极了(引读)。

    (5)小结:魏格纳就这样不断地观察不断地发现又不断地思考,然后又不断地观察、发现、思考,所以他的发现才越来越深入。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发现,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奇思妙想:――齐读

    (二)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1、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魏格纳又展开一系列行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话,看看哪些地方使你感受最深,待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2、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回读中心句: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这部分的教学较略,随机抓以下几处进行点拨。

    枉费心机 你懂吗? 是呀,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回读

    考察:(板书:考察)考察就是---到实地观察、调查。魏格纳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亲自到各大洲去考察,足迹遍布美洲、欧洲 非洲、南极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先后考察了山系、地层、动物化石、植物化石和冰川等。当时魏格纳的身体尚未康复,医生千方百计进行劝阻,但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始终没有放弃。回读

    浩如烟海 你懂吗?是呀,在这样地资料中寻找犹如大海捞针呀!回读

    2、引读最后一段。

    魏格纳这样持之以恒地考察、考证,终于――引读。

    3、面对魏格纳大陆漂移的假说,老一代地质学家并不承认,当时的人们更是嘲笑他荒唐,斥责他不知天高地厚,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但魏格纳仍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继续坚定执著地为自己的假说寻找着证据,。最终于1930年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地质事业。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在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许多,课后让我们继续找一找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读一读,也可以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六、自主选择、分层作业

    1、读一读魏格纳或其他科学家的故事。

    2、找一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世界地图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学习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看到题目有什么疑问?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根据课文内容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凹进精神大振

    端详叩开枉费心机

    起源资料浩如烟海

    静谧宁静大陆漂移

    (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世界地图教案 篇10

    【教材简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地球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标出自然段,画出认读的生字,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认读生字词 理解词义。

    3.再读,画出不懂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

    1.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1)观察地图和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五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2.师: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1)请你快速的读读第七自然段看看魏格纳是怎样进行推理的。

    (2)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3.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四、交流感受

    1.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师: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3.中心:《世界地图会引出的发现》通过叙述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执著)

    世界地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问,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老师发现今天咱们四(5)班的小朋友今天特别精神,坐得非常端正。前两天下雨天气转凉了,一走进校园,我就发现小朋友们都换上了秋装;我还发现下过雨后花儿开得更加鲜艳,树叶看起来也绿得更新鲜了。细心的小朋友听出出我刚才说了几个“发现”?

    看来你们都很细心,那你能来说说生活中你发现了什么吗?(引发谈话)

    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观察与发现的课文。(揭题)

    (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魏格纳(生说,师补充)

    魏格纳,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在书中,他综合地貌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事实,从不同学科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和论据,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2、出示重点段落,自由读一读

    指名学生读,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及时纠错

    3、检查生字

    齐读生字,请学生当当小老师领读

    三、探究课文,解决疑难

    1、默读2—5自然段,思考: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发现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师巡视,读书方法指导)

    生汇报: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

    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

    如果是你有了这样的发现,心情会怎么样?

    (激动,自豪,兴奋等)

    我们应该怎么朗读呢?自己试试看

    (齐读,读出魏格纳当时的兴奋心情)

    2、学习第5自然段

    魏格纳兴奋极了不光因为有了发现,还因为他有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在课文中用横线画好句子(女生读)

    3、出示地图,直观感受

    一张小小的世界地图引出了这么多,那么咱们也来看一看地图,是不是真的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指一指几内亚湾,巴西的大概位置;所有大陆块连在一起的情形)

    (过渡)多么伟大的发现啊!就是这个发现,后来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为什么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能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呢?

    4、自由读6—8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能引起地质界的震动呢?

    学生汇报,理解“浩如烟海”, 谈体会。

    最终找到什么有力证据?(出示地图,结合书本描述推理,说给同桌听听)

    你觉得魏格纳是个怎么样的人?(坚持不懈)

    四、总结课堂,交流体会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学生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重大发现 魏善于发现

    艰难考证 格坚持不懈

    提出假说 纳细心耐心

    【世界地图教案集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