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微课程教案
  • 微课程教案

    发表时间:2024-07-02

    微课程教案。

    这是一篇非常棒的“微课程教案”网络文章值得大家看看。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如果我的解决方案对你有所帮助请把它收藏起来以备查看!

    微课程教案 篇1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另一种是通过网络课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来促进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达到显著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具体方法。

    一、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

    1.什么是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指,通过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即通常所说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或计算机辅助学习(CAL) 软件。多媒体课件可大可小,小的多媒体课件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一般称之为“堂件”),较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涉及众多知识点,例如涉及一个教学单元,甚至1 门课程。

    2.多媒体课件有效运用要点

    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管是只涉及一两个知识点的“堂件”,还是涉及众多知识点的较大型课件),要想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即想要达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目标,关键是要充分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

    要点:

    (1)要充分了解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适用场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一般适用于以下三个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

    ① 用于创设情境。

    ② 用于突破重点难点。

    ③用于促进自主学习。

    (2)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恰当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特性。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要把多媒体课件仅仅看成是供教师演示的直观教具,更要把多媒体课件看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

    (4)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要正确、形象、生动、丰富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涉及动画、照片、图表、声音和视频。

    二、网络课程的有效运用

    1.什么是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 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2.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来说,应当首先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教学设计是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这种教育思想是否确实具有先进性;

    二是教学设计建立在什么样的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基础之上--这类教与学理论是否能适应网络课程的特定需求(传统的教与学理论可以满足课堂面授的需要,但不一定能适应和体现网络教育、网络课程的特性与需

    求;

    三是要考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主要看所用模式是否能反映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新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同模式要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法去实现)。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必须适应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以满足网络教育与网络课程的新需求,并要在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和网络教学活动的安排上充分体现出来。

    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是要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之取长补短,丰富的教学资源前提较强的交互性这就要求网络课程教学设计除了应当考虑诸如情境创设、启发思考、实验仿真、案例分析等与启迪诱导和主动建构的教与学方式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

    更多地关注信息资源提供和增强多重交互这类教学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是网络课程的两个最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课程(至少不能算是优秀的网络课程)”。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实施“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方法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主要面向老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与该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 在上述两种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法、策略;

    ④ 在上述两种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⑤ 进行施教,并在施教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问、测验、考试、察言观色等等);

    ⑥ 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适当调整。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它主要包括下列环节:

    ① 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情境;

    ② 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③ 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便更好地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优势互补,形成“学教并重”的.新型教学设计,才能相

    得益彰。除此以外,要想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多重交互手段),如下图所示:“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④ 协作学习策略设计--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⑤ 组织与指导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在建构意义的基础上(即对当前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掌握的基础上),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上述两种教学设计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前者是只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难以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后者则相反,只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难以体现新型的教学方式。

    所以最好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才能较好地满足上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需求。这种教学设计在过程和方法上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因而包括下列环节:

    ① 教学目标分析。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与该目标相关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②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③ 教与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既包括传统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也包括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等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④ 学习情境创设;

    ⑤ 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⑥ 在教学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并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策略作适当的调整。

    实践证明:在有信息技术支持(特别是有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中,若能自觉运用“学教并重”新型教学设计理论去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教学活动,定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20 世纪末以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营造了信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崭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正在发挥着任何时代无与伦比的作用。任重而道远,如何进一步融合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创新人才是我们必须不断面对的课题,我们将为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我的感想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以下简称:整合课)的研究在中小学成为十分热门的话题,也是各种观摩活动、评优活动、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关整合的理论观念也应运而生。然而,实践表明,因受到对整合课盲目地推崇和炒作的影响,不少教师对整合课的真面目认识不清。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整合课才要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才要建构“主导-主体”模式的课堂教学结构;也有教师认为,只要整合就一定是有实效的,就一定会比不整合好。这些观点都极大地制约了整合课的研究和实践。

    一、整合课的基本特征

    1、整合课应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性。

    整合课不是游离于新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也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形式,它必然具备常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

    在“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背景下,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一样,都应该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互动方式的变革,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整合课的专利,是对任何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因此,不能把整合课与常规课堂教学对立起来,认为只要整合就是好的或整合课就比常规课好的观点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2、整合课又具有其个性特征。

    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四者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为此,整合课必然具备了四个方面的个性特征。

    ①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呈现方式。

    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从过去的纯文本的、静态的、线性的呈现方式,转化为集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五种信息的外在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的、动态更新的、非线性的呈现方式,会更具激发性、针对性、延展性和实效性。

    ②可实现网际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共享资源,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内容不在只是课本和有限的文本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要,重组和取舍网络化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也可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网际合作学习平台,这样,学生的学习路径和学习半径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会更方便、快捷、有效。

    ③可实现网络互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

    网络既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创设情景、提供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互动研讨,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④可实现超越时空的多重交流方式。

    网络环境改变了课堂上过去唯面对面的限时的单向的交流方式,实现向非连接的可持续的多向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网络之间的交流形式更多样化,可更广泛、更持久、更深入,使合作学习、教学评价更有效。

    在此,我们不难给整合课下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谓整合课就是利用网络环境实施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会打上网络的印记,同时各种方式的选择更为多样。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凸现整合课哪一方面的个性特征,要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实效而定。

    二、整合课的有效评价要素

    总体来讲,有效的整合课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用其来营造一种特有的教学环境。这种特有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资源之间的多重交互,能实现资源共享;能有力支持情景创设、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启发思维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构建,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课堂的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具体来讲,笔者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因素。

    1、网络化教学媒体运用的合理度。

    网络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整合课区别于其他课堂教学的个性特征,其运用的合理才能实现整合的有效。网络媒体的合理运用体现在网络教学媒体的设计制作合理、使用合理等方面。

    在设计与制作上,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设计的要求,资源组织合理、有层次、无科学性错误、程序运行稳定、播放流畅、资源链接快捷、操作简便、导航方便合理等,同时教师要降低预设资源的量,而采用提供学生学习路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搜索、整理、分析、处理和应用有效的资源。

    在媒体的使用上,要有利于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新型教学结构的建构。如利用网络创设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可利用网络课件或CAI辅助教师的过程评价,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可利用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丰富有层次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发现性学习;也可利用网络创建良好的交互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多重交互等。值得强调的是,媒体不是用得多、用得频、技术含量高就好,在教学实践中忌讳媒体的堆砌或者技术运用的喧宾夺主,如,能够用语言的交流就不要用所谓论坛或QQ的交流形式;能够学生亲历实验的就不要观看模拟实验等。

    2、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建构度。

    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要总体把握好学生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不在忙于灌输所谓新的知识,而是要参与、协作、促进和引导学生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首先应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激情;其二是要调控好学习的节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空间,要兼顾差异,各个环节的过渡要水到渠成;其三是要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网络化媒体进入使学习的路径更为广泛,教师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引导正确的学习路径;其四要组织好交互研讨与评价。有效的研讨与评价才能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能力的培养,切不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就是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创设,学生处于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教学中全体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也不是被动地观看同伴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的面广、参与的时间长,学生的思维活跃,交流、讨论、质疑有深度不留于形式,学生既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又有高层次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到良好的状态。

    3、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任何一节课对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二是教学目标的是否达成。

    所谓合理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总要求,针对学科的特点。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差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潜能,学有所得。在注重知识意义的建构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亲历体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所谓达成是指学生的达成,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完成了什么,而是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他们学习了什么、训练了什么、培养了什么。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刀切的,不同的学生经过努力其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但每一位学生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同时,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一步到位的,其必须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也就是说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定必有其明确的教学子目标,只有每一个子目标达成了,总体教学目标才能达成,由此也可以判定哪些环节是必须的,哪些环节是多余的。

    其实,并非每一个学科、每个学科的每一节课都适合整合。不适应整合的课,若牵强的去做,相反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违背整合的初衷,也是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同时,一节整合课是否上得有效与教师的学科教学基本功有直接的关系,网络化教学媒体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但却无法改变教师的基本功,因此,在改变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提高整合课水平的根本途径。

    微课程教案 篇2

    《秋天的雨》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深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变化不分明,感受秋天对当地孩子有一定难度。因此,抓住“留意”一词重点感悟。

    2、尊重孩子个性,放飞想象和联想,提供展示的情境和机会。

    3、“激趣—兴趣—乐趣—情趣”相结合,以读带讲,以读带思,以读带悟,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渗透和感染,感受秋雨的无私品质。

    4、语文的积累和生活化走进课堂。

    教学过程:

    一、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画秋天,谁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呢(边看画边介绍自己画的秋天)?

    (3个) 老师很高兴,同学们积累了很多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句子和古诗,甚至还有自己写的,老师真高兴。那我也知道一个和秋天有关的词:秋雨绵绵(幻灯)

    二、那么秋天的雨到底是怎样的呢?

    1、齐读第一段,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把秋天的雨比作钥匙。

    3、“留意”换词:留心、注意、发现、察觉等

    4、带着你的体会感受再读。(轻、慢、温柔)师范读,读好“打开了”。

    5、师总结过度:原来秋天的雨是这样地清凉、这样地温柔又这样地让人不知不觉。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地去看看它,看看它给大地送来了什么吧!

    三、默读第二三段

    1、秋雨给大地带来了什么?色彩和好闻的气味(板书)

    2、在第二自然段中具体给谁送来了什么呢?找一找。

    把自己当做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自我介绍。(叫三个不同的,其他的同桌互相介绍。)听了他们的自我介绍,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特点?觉得哪个句子最特别,为什么?(色彩很多—概括五彩缤纷(板书);换词(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五光十色、色彩斑斓)、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拟人,当作人来写,做动作: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第二段第一句话划起来。这一句话就是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也就是说这段话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是对这段话的总的概括。这样的句子有时在一段话的开头,有时在中间,还可以在段的结尾,叫中心句。这是一个新知识,同学们要记住哦。

    那第三段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呢?划出来。用一个词概括一下:瓜果飘香(板书)

    3、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和瓜果飘香,此时此刻,你觉得秋雨象什么呢?为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写。

    四、写话——秋天的雨, 画家/厨师/雷锋/丛飞/魔术师。

    板书:11、秋天的雨(画简笔)

    色彩 气味

    五彩缤纷 瓜果飘香

    反思: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和生活化。我的导入很好的体现了这两点。学习本课之前布置同学们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和心目中的秋天画下来,然后在旁配上语言。有的同学配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有的配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句子,还有的干脆自己写才过瘾。然后将这些作为“学生边看自己的画边介绍”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把积累、生活与课堂结合,把画—写—说结合,激起了学生学习本课书的兴趣。板书“雨”不用文字而用简笔画,这样的设计又增添了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同学们就有了学习的劲头,同时也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由于深圳的四季变化不分明,孩子们的感受也不清晰。因此要借助文段、设立情境进行理解。我抓住“留意”一词,/article/让学生换词品味,他们知道了秋天是趁人们不注意、没留心,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来到人们身边的。此外,秋雨的清凉、温柔、轻轻地,是可以直接从文段知道的,由于学生的语感较好,他们能用读理解好了。而且文段一第一句话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学生也知道了这是一个比喻句,但还是很抽象,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好这句话,我抓住“打开了”,并运用气声进行了范读,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教学第二文段时,为了理解“五彩缤纷”这个词,先让学生找出表示颜色的词,结合课件,再进行概括和换词,透彻地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并体会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中心句的作用。(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三文段,自己找第三文段的中心句,并用一个四字词概括文短意思:瓜果飘香。)我还根据学生善于表演和个性鲜明的特点,让他们选择喜欢的角色(银杏树、枫树、田野、菊花)进行自我介绍,不仅很快熟悉了文段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个性的展示和关怀。让我很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落到了“秋雨姑娘很慷慨大方,象雷锋,象丛飞,/sjbwz/为大地做好事,没有她的浇灌就没有这么五彩缤纷的颜色,和瓜果飘香的气味。所以我们要感谢秋雨姑娘。”这一点上。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最后的小练笔:“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和瓜果飘香,此时此刻,你觉得秋雨象什么呢?为什么?用一两句话写写。” 有同学说象画家、象厨师、象雷锋、象丛飞、象魔术师……为大地带来了色彩、气味、具有爱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及把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能力,也表达了同学们对秋天的爱。

    本节课,把“激趣—兴趣—乐趣—情趣”相结合,被评价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学生的个性表演和口头表达能力让人惊叹,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读带讲,以读带思,以读带悟的方式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无声的渗透和感染。

    微课程教案 篇3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含蓄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赏析,是学习诗歌的最基本的一步。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作者从山居之景,山居之人两个角度诠释了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堂课我围绕“把握节奏――理解诗意――想象画面――领悟感情”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基本流畅,孩子们都能够积极发言,参与其中,很快解决了重点字词和诗意的理解。但是在想象画面,领悟作者情感方面,还是做得不到位。

    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歌,并没有真正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此外,我在课堂上引导不够,对此诗的山水田园特色和本诗的风格点拨不深,孩子对想象、联想运用不够充分,不易于学生的深入理解,今后在这个方面应该加强。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加大阅读量,把读书变为一种习惯,一种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个性阅读。多给时间学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微课程教案 篇4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同点:

    (1) 集中分散、零星的课堂教学时间,为研究活动的延续提供时间和空间,使研究活动有序。 (2)涉及问题多,知识容量大,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有一种问题的类化,把所需解决的问题纳入到相应的知识层面.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的不同点: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整合各个学科内在知识体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首先要具有计算机知识,其次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才能驾驭各种计算机软件,比如几何画板软件,要用它来进行学习,要知道软件本身用法及它涉及的数学、物理等学科各方面知识,这调动了学生纵向与横向学科学习的兴趣,它使学生形成了长久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开发人力资源很有益处,这也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互联网比特量以月成倍增长,传统教师念经式上课模式,其信息量充其量是九牛一毛。在这种模式下,我们的教师、学生是否作好了准备?教师、学生要转型到这种模式下,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培训便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就教材与课堂教学实际相脱离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因而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材在教学中要科学,实用,具有可操作性.这就充分要求教师能把握好教材,参透教材.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和不容怀疑的。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教学重点和知识难点的突破,还有利于拓展师生交流的空间等等。

    但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网络教学手段的辅助性被过分地强化,过多直观形象的画面,常常替代了学生的思考;过于庞杂的信息,让学生眼花缭乱,对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师生课堂情感的日渐缺失,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够充分。在突出教育设施、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一些传统的教师理念和手段正在淡化和消失,师生课堂上情感的交流日渐减少,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成为各种课件“奴隶”的倾向。具体表现有教师的板书、语言等特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相对正在削弱,课堂上教师忙于操作课件,失去了平时教学中的潇洒自如,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创造性和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可以借助网络和书刊查阅资料、搜集教学的相关信息。并根据教学目标对资料进行删选、整合、加工,使精选的资料更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对学生的深层的思考产生促进作用。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的情感激发点、信息扩充点、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结合点,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思考具体的教学方法。

    微课程教案 篇5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大一年级开设的一门人文素质类必修公共基础课。课程以文学鉴赏为着眼点,撷取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若干“点”,编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由简要的知识概要和一组文选构成。其目的是补充完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养成儒雅修养,从而完善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辅助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工程。具体包括:

    1、掌握一定的文史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能通畅、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把握主题、辨析文路,或感受形象的能力。

    2、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3、领会汉文字之美、汉语言之雅、汉文学之丰富和汉语言文化之博大;了解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中所承载的文化,感受到文字、文学作品传达丰富复杂世界的巨大魅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的自豪感和追求祖国语言纯洁的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文学数千年来的基本发展线索,掌握各时期、各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

    2、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原理,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2、能力培养目标

    1、进一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能力,着重培养对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

    3、培养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

    3、素质培养目标

    1、了解中国语言文学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培养爱心,追求真善美,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全面提升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由文史知识和经典名篇组成。选材范围一般在专家学者公认的传统篇目中,主要有:

    1、先秦

    文史知识:希腊神话、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作品作家:荷马与《史诗》、《圣经》、柏拉图《理想国》、但丁与《神曲》、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歌德与《浮士德》、雨果与《悲惨世界》、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海明威与《老人与海》、奥斯特洛夫斯基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戈尔与《飞鸟集》等。

    建议讲读篇目:《左传.隐公元年》

    《论语》

    《庄子秋水》

    《史记伯夷列传》

    《影的告别》

    《苦雨》

    《理想国》

    《蒹葭》

    《山鬼》

    《行行重行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秋兴八首》

    《长恨歌》

    《定**》

    《永遇乐》

    《水龙吟》

    《等你,在雨中》 《世说新语》

    《惊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

    《伤逝》

    《金锁记》

    《许三观卖血记》

    各任课老师可依据学期实际周数及学生基础适当调节,在建议篇目中选择经典讲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文学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关怀生命的终极价值。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用人文精神指导课程的教学,在教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2、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安排、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个性。

    3、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改革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大力调动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演示、讨论并重,努力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给学生提供读书报告、登台演讲的机会,将课堂学习情况与课外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价。

    六、课程的学识和学分

    本课程的周学时数为2学时,共2学分,一个学期开设。

    七、使用教材:

    《大学语文》 席嘉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八、作业练习

    作文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全学期布置2至4篇。要重视对学生课外写作的指导,提倡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

    九、考试

    本课程为考察课,由各任课老师在学期的考前一周自行安排。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 20xx-09-24

    微课程教案 篇6

    草船借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所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以思维为核心,必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同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同时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背景及有关人物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探讨过程中学习前后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哪一方面使你感到佩服?(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研究方法。

    1、自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读读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疑问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去感悟。)

    2、交流: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解: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体会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的不同的心情。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小结学法,类化研究体验。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阅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的过程。)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提炼质疑,拓展研究范围。

    1、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实质是“通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2、质疑,解决相关问题。

    (五)开放练习,延伸研究渠道。

    1、课后练说。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课外研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物的鲜明个性。

    微课程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1.经过课前谈话,已经基本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回答中相机板书“花”,引导学生转换话题,继续谈话,聊聊见过的各种花的形状,及自己最喜欢的花。

    2.补充板书“冰”字,继续谈话:见过冰花吗?哪儿见过?让学生谈谈对冰花的.认识。

    3.引入课文:有一位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也发现了冰花,你们想知道他是怎样发现的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谈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及时地从学生的谈话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不露痕迹地转换话题。这样的设计由于遵循了“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学生乐意参与,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初读课文,激发学生识字、读文的兴趣

    1.听录音,边听边标好小节。

    2.激发兴趣,指导读文:你能像录音机里的阿姨那样读吗?碰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告诉学生读文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把拼音多读几遍)

    3.交流:

    1)哪些字你是通过拼拼音学会读的?

    (2)生字会读吗?组词。(3)检查读文情况。指导学生读准确。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注意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意了反馈评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拼音识字的妙处,乐于用拼音识字。同时在教学生字的时候,不仅关注它的读音,而且更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力求识用结合。

    三、朗读想象,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兴趣

    1.学习第一小节

    (1)刚才有好些同学愿意读第一节的,你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第一节吗?

    (2)交流,理解“一朵朵、晶亮”,并指导读好第一小节。

    2.学习第二小节

    (1)最喜欢第二节的同学站起来,齐读第二小节,指导读好“惊奇地喊”的语气。

    (2)交流: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3)当学生说出喜欢冰花的形状或样子时,让学生找找有哪些形状并板书:宽大的叶子 柔嫩的小草 丰满的牡丹

    (4)看着这些冰花,你们想说些什么?指导读好“啊,真漂亮!”并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好。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上面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由学生自己喜欢的原因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受到荚的熏陶。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做做说说,发展学生语言。

    (1)你觉得冰花可能还会像什么?你们想做一做吗?让学生拿出纸、剪刀剪自己想到的形状,剪好后贴在窗玻璃上。

    (2)交流各自做的形状,教师小结。

    (3)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用“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像,像,像一束束,一朵朵,晶亮,洁白。”说说这些漂亮的冰花。可自己说,也可几个人一起说。

    (4)指名说,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反馈评价,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1.让学生回去每天早上起来都观察一下自家窗户,哪天看到了冰花就告诉老师,看看有你想到的那种吗?还看到了哪些?及时记录下来。

    2.让学生评价自己今天的表现。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应注意与自然学科等的综合。这样的设计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热情。另外,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心中有数,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五、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1.出示今天所学到的生字:见、他、它、丰。读一读。

    2.在书上描红。

    3.交流书写笔画,在田字格本上书写,注意写字的正确姿势。[设计意图]: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地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微课程教案 篇8

    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及《关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各类课程有效贯彻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授课教师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自觉意识,结合学科特点挖掘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通过改革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广,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建设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示范系列课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三、主要举措

    1.加强教师培训。充分运用教师入职培训、专题培训等载体,提高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使教师理解课程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育所应有的题中之义,从而能够自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把科学的思维方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服务国家的理想和责任充分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基础文明的养成,即热爱祖国、爱护公物、节电节水、关爱他人、懂得感恩。

    2.激活教学组织。要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两集两提”。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磨砺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责任,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在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增补、修订教材和讲义中的相关内容。

    3.挖掘育人元素。在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教书育人能力的前提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涵的育人元素,善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体现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通过课堂教学,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四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发挥示范作用。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责任、教育方针和教育体系,其使命在于价值引领、人格塑造和政治素质的养成与提升。制定《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明确改革目标、实施步骤和任务要求。先行开展小规模试点,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学校首批将重点支持30门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方面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示范课程,发挥引领作用。

    四、实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2.促进协同联动。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和学院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的研讨交流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强化工作考核。跟踪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4.提供经费支持。通过教改立项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立项课程给予1~2万元的建设经费。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学院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微课程教案 篇9

    【设计依据】

    儿童的心灵世界里装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梦想,有的想成为太空人,有的想变成毛毛虫,还有的想有一对会透视的眼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幻想和夸张,让学生在作文中把天真的梦表达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善于想像和幻想,是小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他们对世间万物用稚嫩的眼光去理解、去想象、去创造,如同原始的古人一般。这是人之初最纯真的秉性,如何抓住时机扩展而不抑制其自由发展和无拘无束地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正是中央教科所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想像作文的目的。

    想像作文的操作思路是:

    (1)科学设计训练教程。

    (2)创造性地提供合作时机。

    (3)合理安排训练程序。

    (4)综合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5)培养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的习惯。

    【操作流程】

    一、谈谈——激发兴趣,对话发散

    “人之初,性本善”。同学们,每个人的心灵世界里都有一个个善良、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大卫·科波菲尔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魔法师该多好;当你感到寂寞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所有的玩具都会讲话该多好;当你看到车祸夺去一个个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有一种仪器像张衡的地动仪一样会预报危险该多好……如果把各种反映自己的理想、愿望、向往和追求的奇思妙想大胆地写下来,给人以某种启迪,并能激起别人的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将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二、议议——启发点拨,开拓思路

    1、发散思维,扩充信息。同学们,写想像作文,写什么都可以。你可以进行角色想象,把自己想象具有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物体,一条甲胄鱼、一只苍鹰、一棵果树、一块会说话的石头、一枚导弹……你也可以穿越时空,把自己想象成古代的、现代的、未来的任何人,秦始皇、屈原、萨达姆、哈利·波特、太空人……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生活经历不一样,因此,每个人想像的内容也应该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

    2、出示命题,合作讨论。教师出示 “假如我是——”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印象将题目空白处补充完整,然后引导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说说自己选择这个材料写的理由。

    三、说说——扶放结合,合作构思

    为了减缓训练的坡度,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构思,重点引导学生在求异思维上下功夫。让学生明白:同一个愿望,可以想像成多种不同的人或物,同一个人或物,情节结构的安排也可以多种多样。

    1、汇总。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角色,教师进行分类汇总:植物类、动物类、人物类、怪物类等。

    2、筛选。从每一类角色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角色,交流这个角色的背景信息。

    3、合作。师生围绕某一个角色,合作编写一个故事。

    4、互说。围绕自己选择的角色,自由练说故事后与同桌交流。

    四、写写——自由表达,激励指导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材,独立完成习作初稿。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下笔不停,下笔不语,把想法尽情表达出来。遇到不会写的字词不轻易提出,以免打断别人的思路,可以用各种符号替代,等完稿后集中处理。

    五、改改——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自改——要求明确

    在学生进行错别字和病句常规修改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下列要求进行独立修改。

    (1)是否通过假设中的人或物来实现自己某种愿望的?这些人或物是否具有人的思维和行为?

    (2)想像是否奇特、合理,假设的推测是否有理有据?情节是否生动有趣?

    (3)你的习作是否能给人以某种启迪?

    2. 交流——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大组总结归纳改法。

    3. 互改——小小组合作修改。

    为自己的作文确定一个“主治医师”。“主治医师”通读作品数遍后,静心运用学过的方法修改。修改过程中不随意停止自己的或打断别人的修改思路。

    4、自改——“主治医师”汇报修改情况及再改建议,被修改对象独立再加工自己的作品。

    六、评评——欣赏佳作,激励发表

    1、 分四人小组自评自赏。(教师巡视、筛选、指导)

    2、 小组推荐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师生进行示范性评赏。

    3、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少儿报刊投稿。

    微课程教案 篇10

    小学四年级下册《跳水》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置问题的方法;同时明白遇事应先考虑后果,不要一时激动,渗透生命维护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小朋友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和最后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小朋友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那可是一种惊险、刺激的体育竞赛项目啊!不过,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竞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会被紧张的情节所吸引。

    2.板题,齐读课题。

    3.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谁跳水?为什么会跳水?得救没有?为什么以“跳水”为题?)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初读情况。

    (1)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

    写字指导:“模、唬、瞄”均属左合右分型,书写时右部要上下靠紧,对正,并与左旁靠拢。“撕”,左中右结构,不可写得太宽,中间的“其”适当缩窄,两边向中间靠紧,同时各局部的笔画注意互相交叉躲避。“帆、摔、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摔”右边比较复杂,注意不要多笔少画。

    (2)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3.交流初读收获。

    三、抓联系,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考虑:这篇课文讲了几个角色?角色和角色间发生了什么关系?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应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概括故事梗概。

    4.疏通文理:联系课文,结合板书,说说这个故事分几个阶段进行?(据此给课文分段)

    第一阶段:水手拿猴子取乐。(第1自然段)

    第二阶段:猴子戏弄小朋友,拿起帽子。(第2、3自然段)

    第三阶段:小朋友追猴子,追到了桅杆顶端。(第4自然段)

    第四阶段:船长用枪逼迫小朋友跳水。(第5、6自然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抓住联系,理清脉络。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请学生读“水手逗猴子”这局部,其他同学圈画与后面将要发生的故事有联系的句子。

    2.交流点拨。

    (1)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往回航行。(因为船正返航,水手们才会如此悠闲自在地拿猴子取乐寻开心。)

    (2)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正因为“风平浪静”天气好,水手才有闲心逗猴子,船长才敢叫小朋友往海里跳。)

    (3)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的.“放肆”才导致后面事情的发生。)

    相机理解“显然”并练习造句。

    用“显然”造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设计接句小游戏:由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也可用学生说,教师接,必需用“显然”这个词,看谁接得好。

    例:

    ①小明拿着试卷,无精打采地走进了家门,显然()。

    ②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前排的一位大胡子叔叔两眼瞪得圆圆的,嘴张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显然()。

    3.小结:正是这种环境、条件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二)学习2—4自然段:

    1.默读2—4自然段,想想小朋友的情绪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变化的,圈画相关词句。

    2.交流汇报。

    小朋友情绪变化的几个阶段: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身的头上,很快爬上了桅杆。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小朋友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从“哭笑不得”“眼巴巴”体会到由于猴子的戏弄和水手在一旁“大笑”,使小朋友感到十分尴尬。)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小朋友却气得脸都红了。

    (水手们的哄笑使小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很生气,一心想制服猴子。)

    引导想象:此时,气极了的小朋友心里想的可能是什么?

    (我一定要追上猴子,夺回帽子,再狠狠地教训猴子一顿……)

    (我一定要挽回面子,不能廉价了这只可恶的猴子,不能让水手们在一旁看我的笑话。)

    (3)小朋友气极了,他的

    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此时小朋友已气愤到极点,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没有考虑后果有多严重。)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读出小朋友心情的变化。

    3.体会处境的危险。

    (1)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小朋友的处境十分危险?谈谈自身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课文插图灯片,引导学生体会情况的危急。)

    (2)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3)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处境危险或情况紧急的词语?(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火烧眉毛、十万火急、生死攸关)

    4.议一议:对小朋友的这种冒险行为能谈谈你的看法吗?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会怎样做?

    (三)学习第5、6节:

    1.有感情地读第5节。(指导读出船长坚定、冷静的语气。)

    2.在危急关头,船长是如何做的?联系他的做法,想想在当时的情形下,船长是怎样想的?

    3.讨论: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小朋友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可用什么方法救小朋友?

    其他方法可能有:(1)让水手们手挽手,站在甲板上接着;(2)甲板上铺上厚厚的棉被,让小朋友跳;(3)架设云梯救小孩……

    分析各种方法的可行性,让学生明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其他方法既费时又不一定平安。船长借助枪的威慑力逼迫小朋友跳水,最平安有效。

    4.出示填空练习:

    这是一位()的船长。

    二、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2.你有什么话想对水手或小孩说吗?

    小结:这则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赞美冷静、果断、机智的船长之余,也带给了我们许多考虑和启迪。最后,老师有三句话想送给同学们:做人要宽容,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

    三﹑作业。

    1.积累好词佳句。

    2.收集列夫 托尔斯泰的有关作品读一读。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著名作家,曾写出了《战争与和平》

    【微课程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