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题西林壁教案
  • 题西林壁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26

    最新题西林壁教案。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学科教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会全力以赴制作一份让您满意的“题西林壁教案”,不防你参考一下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题西林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题西林壁教案(篇2)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

    正音

    浑 豚 重

    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

    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③纵横杂乱。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

    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咱们还可以换个说法,因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为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而叹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点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句诗。有的同学已经背出来了,谁来适一适?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学习《游山西村》一、二句:

    1.学了《题西林壁》,我们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书:赏景明理)下面我们随着诗人陆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诗人陆游因为被朝廷罢官回归故里,途经山西村,他此时非常沮丧,非常郁闷,乡亲们又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请读读一、二句。

    3、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见乡亲们说了些什么?指导朗读。

    六、学习《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课件显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眼前柳绿花红,又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陆游此时的心境相吻合吗?被罢官的陆游本以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朴实的乡亲们却给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这份欣喜之情,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

    七、配乐朗诵,感悟情境

    同样的触景生情,同样的耐人寻味,让我们随着诗文再次来赏景明理。

    八、课外链接,拓展延伸

    其实,还有很多诗像这样于写景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把它找来,读一读,背一背。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题西林壁教案(篇3)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夏姑娘悄悄地退到幕后,秋姑娘粉墨登场,苏轼带着他的老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妹妹苏小妹一起去庐山游玩

    庐山的空气真是太新鲜了,苏轼深吸一下,真像进了天然氧吧一样。苏轼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岭一座挨着一座,像一只只绵羊,又像一条条青绿色的蛟龙,它们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半山腰轻轻地笼着一层薄雾,一座座山就像一位位仙女披着面纱在舞动……庐山真是名不虚传!(对山的观察很细致,动静结合的描写形式,让读者也切身感受到庐山的美。)

    苏轼一边牵着老父亲,一边喊弟弟妹妹跟紧了。他们沿着蜿蜒的小路,缓缓前行。路旁许多参天的古木挺立着——银杏树拿着小扇子,枫树在摇摆着自己的身子,好像在展现它那优美的身材,展示它如火般的热情……(过渡句运用恰当,自然引出诗人在路上欣赏到的美景

    沿着山峰前行,突然奇迹出现了——庐山的山岭改成了山峰的模样!山峰有的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有的像一把利剑……那里怪石嶙峋,千姿百态。苏轼拿出毛笔,挥笔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题西林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望庐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案(篇5)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我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述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构成岭,从侧面看构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比较,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我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一样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篇6)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背景资料: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描写山的诗歌: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

    (4)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案(篇7)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

    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

    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

    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二)、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四)、范读古诗,讲读法。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记号。

    小黑板出示: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朗诵分析古诗并背诵: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检查背诵情况3、总结: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的效果不同)所感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案(篇8)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1.教材特点: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3.教学突破点:

    用简笔画来理解诗行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中哲理。

    (一)导入:

    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1)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

    (2)师解释题目的意思。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

    (1)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2)读第一行,解释一下。

    (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4)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

    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

    (5)指导朗读。

    (6)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的景色(所见)。

    为什么看到的庐山千姿百态?

    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指读,再读。

    (1)谁来说说后两行的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2)生读全诗,谈体会。

    【最新题西林壁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