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逍遥游教案7篇
  • 逍遥游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22

    逍遥游教案7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 创意十足的教学课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点,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逍遥游教案”,经过阅读本页你会对相关领域有更多的认识!

    逍遥游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句,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汪洋恣肆的特点;

    3、辩证理解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学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战国时代,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动乱、大变革时期,策士横议,积极追求功名,庄子却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现实世界之外给自己创设了一个精神世界,反应在他笔下的文章里就使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形成汪洋恣肆的文风,而这构成了庄子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

    ((

    ((

    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4.文言句式

    ((

    ((

    ((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灵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己。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传扬)

    积极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主义绝对自由(摒弃)

    消极遁世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鲍鹏山《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5、作文布置:学习指导《庄子的翅膀》

    逍遥游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逍遥游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3)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2)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

    2、把握文章的说理方式。

    3、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从“三笑”入手明结构。

    2、重难点突破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教师提示诵读要领,学生诵读,整体感知。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简介庄子思想,熟读课文,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秋水》“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读懂后让学生谈谈庄子是怎样一个人,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补充完善。

    1、《秋水、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问: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答:说明他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行的高洁。天下无道,当然也可以有“入世”与“出世”两种选择,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庄子用乌龟来比方,入于宗庙,是“留骨而贵”,留在泥水里,则自由自在。这就是说,庄子视为生命的不是权势威福,而是洁身自好,是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

    2.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

    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解说:简介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为理解文章的思想作准备。)

    二、熟读课文

    1、对照注释,查找字典,掌握字词读音。

    2、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字音与节奏。

    3、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或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4、结合“问题设置”教师做朗读提示。

    5、学生齐读课文。

    三、问题设置

    问:《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怎样不同情感?

    答:第一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四、疑难探究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读懂课文大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2、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解说:扫清文言词、句的障碍,积累文言词、句式和虚词用法,理解文章意思,为整体感知内容提供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庄子的代表作。此篇还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希望同学们通过熟读课文来积累文言知识,来走进经典,走进大师。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逍遥游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品行的高洁

    逍遥游教案(篇4)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深受感染。

    逍遥游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识记基本文言知识点。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说理的论说方式。

    3、体会本文想想丰富,意境开阔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说理的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我们在学习前一篇课文《与妻书》时,谈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林觉民就是为了自由而抛家舍业。著名歌手许巍在《蓝莲花》里也唱道“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会幻成一朵云,贴近太阳的胸膛;会变成一缕阳光,照射到阴暗的角落;会化成一股风,追逐自由的方向;会凝聚成一个笑脸,铺满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会不尽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庄子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原应为富贵人家,但是在战国时家道衰败,沦落为社会底层,他大约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岁。庄子的五点基本情况:第一, 庄子是一个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第二, 家境贫困,生活艰苦,靠打草鞋过活。有一次他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有一次,他穿着有补钉的布衣和破鞋去访问魏王,魏王问他何以如此潦倒,庄子说,我是穷,不是潦倒,是所谓生不逢时。第三,有点像“隐士”,庄子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在职不久就归隐了。楚王以厚币礼聘他为丞相,他拒绝不就﹙可见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骜不驯,怪不得文学人士说“庄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学生,不过,他一生寂寞,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与他经常往复辩论,而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庄子的妻子死了,他却‘鼓盆而歌’。第五,他为人旷达,看破生死。

    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因为唐玄宗天宝元年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所著书《庄子》奉诏称为《南华真经》)一书,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闲适自得、无拘无束的样子。马叙伦曾说过:“开宗不解‘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 足见《逍遥游》之魅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逍遥游》,大家跟着它一起逍遥游哈。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生: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师: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师: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之二虫又何知”,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从“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辩也”,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那么,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第一部分。『解释翻译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写了哪两种动物?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写了鲲和鹏,鲲和鹏都很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对,写了鲲和鹏。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蓝色大海里,有一条大鱼在穿梭遨游,这条大鱼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突然间,它忽的腾空而上,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变成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朵一样。哇塞,这是不是很够神奇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呢。这只大鸟还要乘着大风遨游到几万里外的南海。﹙教师描述时可加点生动的表情和手势语﹚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鲲鹏呢?这里勾画了怎样的境界?

    生:没有,鲲鹏是作者杜撰出来的,是想象出来的,勾画了一种雄奇壮丽,开阔宏伟的境界。

    师:所以,这一段就描述了鲲鹏形象。同时说明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大鹏展翅翱翔,是不是就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第三段。『解释翻译第二第三段』回到刚才的问题,大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大鹏飞往南方需要凭借大风。

    师:对,大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为了说明大鹏翱翔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个观点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或者说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生:比喻。写积水负舟就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大鹏。另外还用“野马”“尘埃”作对比。

    师:对,说明这两段的内容就是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比对,表明外物皆有所待。为了证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来说明。大鹏志向远大,想要飞往几万里外的南海就要凭借飓风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没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用飞那么远,比如像蜩与学鸠,这是不是就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解释翻译第四段』这一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这一段同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行路备粮的比喻来反驳蜩与学鸠。不管是大鹏还是尘埃,抑或是蜩与学鸠,他们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可是,虽然都不自由,但还是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那就是有着“小大之辩”的区别。什么叫“小大之辩”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解释翻译第五段』这一段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解释翻译第六段』这一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在这46两段里,蜩与学鸠、斥鴳它们都在嘲笑大鹏,赋予人的情性,这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拟人﹚。从课文开始,一直到这里,作者都在说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类社会呢?人可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我们看最后一段。『解释翻译最后一段』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达到逍遥游境界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师:他们是因为追求功名利禄,被世俗所累而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禄呢?像宋荣子那样,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辨明荣辱的界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呢?﹙没有﹚这样也没有达到逍遥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样御风而行,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师:列子与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都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究竟怎样才算逍遥游呢?至此,庄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哪种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为什么?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

    师:对,到了这里,文章的主题就豁然明朗。其实要摆脱依赖和局限,就要做到“无己”。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脱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好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艺术特征:

    ①借用寓言说理。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鴳,对它们赋予人的特性,利用它们进行说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写鲲鹏的大,鲲变成鹏的场面和鹏飞往南方的场面。

    ③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逍遥游》同步练习

    1.异体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辩也。(辨)

    而征一国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气之辩。(变)

    2.一词多义

    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异义

    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逍遥游》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二)内容结构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作顺序。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事物形象地说明:无论是“扶摇而上”的乘天大鹏,还是“决起而飞”的蓬间小雀,也无论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那些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不必说,就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之流仍是“犹有未树”;列子虽然己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是仍然“犹有所待”,待于风,算不上逍遥游。

    怎样才能“无所待”地去作逍遥游呢?庄子在本段的最后说: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唯有“无己”的“至人”。“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三)庄子文章的艺术特色

    1、神奇瑰丽的艺术想象

    庄子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创造出一种宏伟瑰丽的艺术境界。那不知几千里的北冥之鲲,化鲲为鹏飞往南冥,怒而飞大鹏激起千层波涛,以及那“野马”、“尘埃”构成无比壮丽、雄伟、奇特、生动、鲜明而又瞬息万变的画面。这是庄子全凭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个奇妙的境界。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丰富,夸张手法的神奇,语言的绚烂多彩不能不使我们为之惊叹。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腐朽为神奇。如用人们所见到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鹏在空中激荡起的尘雾,接着用人们仰视高空的碧远比喻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下视的所见。这种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

    3、对比手法的运用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象,将大与小推想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对比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汉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抟(tuán)弄 山坳(ào)北冥(míng)

    B.夭阏(què)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数(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丧

    D.恶(ě)心 决(xuè)断  蜩(tiáo)蝉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我决起而飞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

    3.下列各句中红色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培风 B.亦若是则已矣

    C.而御六气之辩 D.彼且恶乎待哉

    4.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①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远的地方,须三个月前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D.①到千里之远的地方去,三月份就开始储备干粮。 ②哪里用得着它往南飞九万里呢?

    5.下列没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南冥者,天池也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辩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释句中红色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9.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

    ①蟪蛄不知春秋。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汤之问棘也是已。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北冥海者,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红色字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11.对下列句中红色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②则知明行无过矣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12.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

    13.辨别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①而彼且奚适也?  (  )

    ②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

    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④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大王来何操?

    15.翻译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这一段中援引“汤之问棘”一段话是否与文章第一段的内容相重复?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B  6、D

    7、

    (1)这(只) (2)记载   (3)奚以……为?  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

    (4)饱的样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③长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14、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16、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复,在内容上是对第一段的补充,从结构上,与第一段相照应,论证了“小大之辨”。

    17、(略)

    逍遥游教案(篇6)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进取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梦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资料;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齐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我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此刻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日就一齐来走进庄子,经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期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到达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期望自我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解题:

    今日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那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貌。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能够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确定句。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明白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明白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齐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那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可是也就像这个样貌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述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之后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样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一样,也有相同之处。尘埃能够成为雾气,鲲能够成为鹏,积蓄就能够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靠,有所待。】

    7.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那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能够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狂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此刻这样飞到南方去。(注意:前三句话有三个“则”,解释为“那么”,所以要补出四个“若”,解释为“如果”,从而使语意连贯。)

    明确:运用了(1)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待。

    (2)比较论证,有两重比较,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比较,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比较,都是为了鲜明地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补充:类比和比较都是两个不一样的事物进行比较。比较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比较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一样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4.下头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文章第四段,其他同学来思考这个问题。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决:迅疾的样貌。抢:突过,着落。榆枋:两种树名。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议为“飞不上去”。控:投下,落下来。奚以:介宾倒置,何以,凭什么。为:句末疑问语气词。奚以…为:为何要…呢之:去到,动词。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

    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反:通“返”,回到。犹:还。果然:饱的样貌,古今异义。适:去,往。宿:那里指一夜。之:这,代词。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

    译文:寒蝉与小灰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着榆树和檀树的树枝,常常飞不到而落在地上,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带上三餐就能够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7.我们明白,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那此间有没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先请一个同学来阅读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大家思考一下这段主要是讲什么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知:通“智”,智慧。及:动词,比得上,那里意译为“了解”。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朝:清晨。晦朔:一个月的最终一天和最初天。蟪蛄:即寒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冥灵:传说中的大龟,一说树名。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此句之下当有“此大年也”一句,但传统本子均无此句。彭祖: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乃今:而今。以:凭。特:独。闻:闻名于世。匹:配,比。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怎样明白是这样的呢清晨的菌类不会懂得什么是晦朔,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资料;“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那文章又是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9.你们认为朝菌、蟪蛄、冥灵、彭祖、大椿是逍遥的吗众人期望和彭祖一样长寿,如何理解作者的“不亦悲夫”

    明确:不逍遥,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年的限制。人只看到了自我的寿命没有彭祖长,而没有看到其实彭祖的寿命相对于冥灵、大椿还是很短的,而即使大椿、冥灵能活多少万年,它们的寿命仍然是有尽的,而不是“无穷”的。所以,庄子认为人们可悲的地方在于不懂得彭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样受到年的牵制。那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10.小结:本段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他们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必然见识短浅。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的关系。也就是说这段是对上段文字的再深入。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可是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重点字词句解释: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已:矣。【“是”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证明下头的例子蕴含的道理和前面的一样,那么这个道理指什么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焉:兼词,于此,在那里。修:长。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绝:穿过。斥鴳:一种小鸟。彼且奚适也:倒装句,奚:代词,何,哪里,适:动词,到,往;(彼且奚适也: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仞:古代长度单位。至:极点,飞之至:飞翔的境界。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那里,作者对斥鴳嘲笑鲲鹏的态度如何呢从那句话能够看出明确:反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用一个适宜的成语来来概括斥鴳对鲲鹏的笑叫什么明确:燕雀焉知鸿鹄之志。】

    译文:商汤询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没有人能够明白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鹏,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奋起而飞,翅膀拍击急速旋转向上的气流直冲九万里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可是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不一样了。

    3.看到那里,有些同学不免要发问,那里不是对第1—4段资料的重复吗大家看看是不是再写鲲鹏有何作用

    明确:

    不完全重复。一是详略不一样,描述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二是资料也不一样,汤之问棘是史事,《齐谐》是俳谐之书,记载怪异之事的,所以用贤君贤人作印证;那里明确将凭借云气,上文形象地称“野马”“尘埃”;那里是斥鴳嘲笑,上文是蜩与学鸠嘲笑。那里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资料的补充、印证,与篇首资料照应。

    4.我们明白,文章一开始就向我们论述了万物皆有所待。第1-2段描述了鲲鹏变化时神奇莫测及奋飞时气势壮美的景象,但鹏鸟南飞,必待巨风,它要凭借“海运”“六月息者”“风”才能离开,如此神奇巨大的动物它也是有所待的。紧之后,作者经过“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为舟,杯水负载”的例子,运用类比和比较的论证手法向我们论述了这一道理。还举了蜩与学鸠,无知小虫的例子,论证自然界万物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作者还用“行路备粮,所待不一样”的比喻进行论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紧之后作者又向我们论述了小知不及大知实际上是因为——小年不及大年。小年有:朝菌、蟪蛄、众人;大年有:冥灵、大椿、彭祖。第六段作者运用汤之问棘的史实,大的代表鲲鹏,小的代表斥鴳,进而揭示小大之辩。

    5.可见,自然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还有所待都有小大之辩。那在社会中呢社会中的人是不是也都有所待呢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1)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知”通“智”,才智。效:胜任;比:贴合;合:投合;征:使动用法,使信任。那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请一生回答)所以那些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品行顺应一乡的风俗人情,品行能够贴合一国之君的要求,而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我,也像这样。

    第四句话是对前三句的概括,实际写的就是一种人,即“征一国者”。

    对这几种人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呢明确:“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他们看自我也像蜩、学鸠、斥鴳看自我一样,可见,作者也是反驳的。

    (2)宋荣子。作者说“宋荣子犹然笑之”,犹然:喜笑的样貌。宋荣子为什么笑呢他又是怎样的呢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举:全。誉:赞誉,夸赞。加:更加。劝:劝勉。非:非难。沮:沮丧。定:认识。分:分别。辩:通“辨”,分别,分辨。境:界限。数数然:那里可解释为急功近利。那这几句话连起来怎样解释呢(一生回答)明确:全世界的人都夸赞他,而不更加感到劝勉,全世界的人都非难他,而不感到更加沮丧,审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分,分别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在世上没有急功近利的样貌。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又如何呢明确:反驳。“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即使这样。可见,宋荣子也还是不自由的。

    (3)紧之后,作者又举了第三类人:列子。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夫:发语词。御风:乘风。泠然:轻妙飘然的样貌。旬:十天。有:“有”通“又”。反:“反”通“返”,回到。致福:求福。列子乘风而行,轻妙之极,十五天后回到,他对于求福的人来说,没有急功近利。

    那作者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虽:虽然。在作者看来,他还是跟大鹏一样,要凭借大风。

    6.我们刚才讲到了三种人,他们都是不逍遥的,未达逍遥之境。那什么才是逍遥游呢怎样才能到达逍遥游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乘:顺应。御:驾御,把握。六气:即阴、阳、风、雨、晦、明。辩:“辩”通“变”,变化。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他们还凭借什么呢。整句话什么意思呢(请一生回答)明确:顺应天地万物的法则,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什么人才能到达这样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自然的人没有自我的偏见,神人没有要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没有名实的偏见。无己:自我的偏见;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无名:没有名实的偏见。

    无己即: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到达恬淡自适的境界。无功即: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无名即:忘怀荣辱得失,褒贬任人。

    2.完成《导与练》相关资料。

    逍遥游教案(篇7)

    (一)导语 设计

    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

    (二)听录音,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识记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 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飡(cān) 蟪(huì) 蜩(tiáo)

    2、通假现象

    ((

    ( (

    ( (

    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 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 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 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 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 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 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

    ( (

    ((

    6、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7、固定句式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明确:至人、神人、圣人,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他极写鹏之大、椿之寿,一则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还有什么意义,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3)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无己,但是,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对人世间的绝望,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他把至人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他虽然提出无己,物我不分,却发自内心地认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五)总结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难怪鲁迅先生会说: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庄子的逍遥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逍遥游教案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