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碳的性质教案锦集
  • 碳的性质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22

    碳的性质教案锦集。

    我们根据您的实际需求仔细编辑了“碳的性质教案”,欢迎您阅读我们的内容我们将不断改进网站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制定好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核心素养之一。

    碳的性质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是常见的气体氧气的性质新授课,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三部分。以氧气的化学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介绍氧气的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从而为学习化学变化、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的制法的迫切愿望,因此本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化学中纪实内容和理论概念相互联系起来,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以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学情分析

    1.通过学案的抽查和批改,了解到学生对本节内预习情况基本可以,重点内容理解也可以。

    2对本节内容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对火焰和光不好区分,对氧化反应中的氧和氧气难以理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理解

    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联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知道对人和动植物呼吸非常重要的一种气体是什么?我们经常和氧气接触,知道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

    导入演示: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内盛放的是什么气体呢?这瓶气体就是在空气中体积分数占第二位的氧气。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氧气。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展开课题

    一、(1)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2)想一想:氧气有味吗(3)氧气溶于水吗?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于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

    二、[提问〕 如何检验氧气? 提问:氧气能和哪些物质反应 1.察硫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注意现象有何不同 2.碳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现象(2)在氧气中产生的是光还是火焰(3)反应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 3.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思考]①什么集气瓶底要装少量水或细沙?②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什么?③丝末端系一根火柴根作用是什么?

    三、结合上面文字表达式归纳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四、氧气有哪些用途呢 [回答〕 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①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学生总结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1.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描述

    2.学会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由一般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欲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有三态变化

    二、化学性质

    1.氧气的检验: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如复燃则为氧气。2.硫的燃烧 结论: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硫+氧气---→ 二氧化硫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火焰更明亮。碳+氧气---→二氧化碳

    4.铁在氧气中燃烧

    〔结论〕铁在空气中不易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总结〕1.可燃物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要剧烈。

    三、化合反应: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就叫做化合反应。氧气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气化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坚持燃烧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名记分员,对每名学生回答给予打分,然后组内成员分数累加,小组之间再评比优胜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正确分析,能较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碳的性质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难点: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和联系。

    教法学法:教学中我以让学生探究发现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为教学重点,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对于比的基本性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会应用,即化简比。这一过程的教学则采用自学成才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教法、学法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疑添趣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知道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先完成下表。填表后再说一说比与除法、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2、复习——铺垫

    ①4?5?8?15?2???

    问:根据什么填的?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

    ② 3????4169

    问:根据什么填的?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为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事物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随着问题的迁移,将新旧知识连成一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动手得到答案走出课堂。)

    (二)合作交流 探求新知

    1、大胆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而比与分数、除法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那我们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

    (设计意图:在这里直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和在猜测中不断质疑的能力得到锻炼。)

    2、全班验证:表扬敢于猜想的同学,不过,猜想毕竟是猜想,它还是有待证明。你们能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让几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

    ①根据分数、比、除法的关系验证。

    ②根据比值验证。

    ……

    3、明确:通过验证,刚才大家猜测的规律成立,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4、再次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强调0除外,并让学生讨论出产除外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中,应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这一环节教师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不断验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理念,并使之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的这一过

    程中,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在新概念介绍结束以后,对概念进行应用迁移,以达到巩固提高。例题讲解是数学课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节课的例题就是对新概念的完美补充。

    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提问:在我们以前学习过程中,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处?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有什么用处?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1)分小组先讨论你们是怎么猜想的,意见一致后,请一个同学把文字叙述记录下来,其余同学想办法举例说明这一猜测是正确的。

    (此时老师巡视,主要指导学生如何举例证明自己的猜想。)

    (2)学生肯定能联想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分数,从而猜想到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是不是可以化简比?

    (3)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

    (4)问:我们化简分数是要把分数化成什么样的分数?(最简分数,分子与分母互质)那么我们要把比化成什么样的比呢?

    (5)让学生猜想——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6)教师再次肯定学生的猜想。

    (7)板书:最简整数比。

    (8)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最简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互为质数)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下列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

    14:21 0.3:0.4 30:10 2:7

    24:5 1.25:2 3:7 2:1 8453

    (2)学生尝试——将余下的比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提问:根据比的基本性质你能将余下的比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吗?(先讨论后试做)

    (3)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因为有最简分数做基础,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什么是“化简比”?什么是“最简比”?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开放型”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对“化简比”的深刻理解,更有助于与“求比值”的区分。)

    4、小结化简方法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再化简;

    ②比的前项或后项是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然后再按照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整数的方法化简;

    ③比的前项和后项是分数时,?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将其转化成敔数?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

    碳的性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盛会,知道是什么吗?(世博会)

    对,老师也去参观了,参观中,老师还拍下了我最喜欢的建筑(出示:中国馆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中国馆)

    对,中国馆的造型很独特,寓意也很深刻,老师想把他放大放到家里做装饰品,看看,哪一副图是按比例放大后的照片,为什么?

    生:第二幅只扩大了长,宽没变,第三幅图只扩大了宽,长没变,第三幅图长和宽都扩大了。

    二、探索新知

    师:通过观察选择了第三幅图,如果给出相应的数据,你能结合前面学习的比例知识和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选第三幅图吗?

    (给出数据: 20cm、10cm, 30cm、15cm) 师:有道理,根据这两幅图,你还能写出哪些比例? (生独立写)

    反馈板书: 20∶30=10∶15

    30∶15=20∶10

    10∶15=20∶30

    20∶10=30∶15 讲解:内项与外项

    刚才我们用四个数组成了多个比例,在数学里,我们把组成了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中间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内项,外面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外项。(板书)

    观察:组成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你有什么发现,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反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同意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0×15=30×10)

    师:每一个人再写一个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

    学生写并小组内交流。

    谁再来说一说这一发现?

    师:PPT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a×d=b×c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结果怎样?

    说一说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的两个比例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313115 ∶ 和 ∶ 511133( )×( )=( ) ( )×( )=( ) 填一填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3=4∶( )(口答) 再出示:

    2∶4=3∶( ) ( ) ∶3=4∶2 让学生填一填 为什么都填的是6?

    看来用

    2、

    3、

    4、6可以组成不同的比例,还可以组成哪些比例呢? 学生自己独立写一写。

    反馈:有什么好方法能写的又对又快。

    三、课堂小结

    碳的性质教案 篇4

    今天听了冯老师的这节公开课后,给我的触动很深,她扎实的教学功底,严谨的教风很值得我们学习,本节课的亮点有:

    1、复习题的设计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为概念的学习作好铺垫。

    本课中,教师抓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点,设计了铺垫练习,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好准备。先是用填空题的训练,给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说一说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设计复习题,有助于学生通过寻求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建构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

    2、很好的运用了猜测——验证——应用的教育理念。

    首先让学生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然后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想,再自己举例验证,或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除法与比,分数与比)、各种方式(同乘,同除)的验证情况。接着得到了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教师通过找关键词的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活学活用的练习。

    (1)4:5的前项扩大2倍,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该

    (2)、如果3:2的后项变成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该为()这两题及时巩固了新知,非常合理。最后学生会发现学习逼得基本性质的作用是为了化简比,进而学习如何化简比的方法,顺理成章。

    3、练习形式多样,扎实有效。

    既有随着知识学习的反馈练习,也有集中练习,既有口答的练习,又有动笔完成的训练,真正起到了练习的效果。

    建议:给予学困生思考的时间,放慢语速就更好了。

    碳的性质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教材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商不变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知识类比迁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在理解比的基础性质上,尝试化简比,并掌握化简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自主探索新知识和能力

    (4)、在化简比的过程中体会、掌握转化的思想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突出重点。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通过师生交流互动突破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并不难,关键是在于应用,即化简比,对学生来说,如何将分数比和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可能是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猜想激趣,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类推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尝试、讨论等方法进行化简比,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什么是比?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除法和分数)

    2、判断

    6÷8=60÷80 ( )

    6÷8=3÷4 ( )

    6÷8=3÷8 ( )

    意图:回顾商不变性质

    12/18=2/3 ( )

    12/18=60/90 ( )

    12/18=12/180 ( )

    意图:回顾分数基本性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想

    在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除法和分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请大家根据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一猜在比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生:有

    师:到底有怎样的规律呢?四人一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进行猜想)

    猜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师:到底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接下来我们来验证。

    2.验证

    (1)先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

    如3/4=6÷8=(6×2)÷(8×2)=12÷18=3/4

    3/4=6:8=(6×2) :(8×2)=12:18=3/4

    3/4=6:8=(6÷2) :(8÷2)=3:4=3/4

    3/4=6÷8=(6÷2)÷(8÷2)=3÷4=3/4

    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类比推理,得出了比的性质

    (2)让学生自己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吗?

    2/3=12/18=(18×2)/(18×2)=2/3

    2:3=12:18=(18×2):(18×2)=2:3

    2:3=12:18=(18÷2):(18÷2)=2:3

    2/3=12/18=(18÷2)/(18÷2)=2/3

    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通过类比推理,得出了比的性质

    (3)课中小结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我们通过多种方法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揭示主题)运用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3、解决问题

    (1)、解决例1第(1)题。

    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它他还是一个比。)

    第一面联合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15:10

    讨论:怎样才能化作最简单的整数比?

    为什么可以同时除以5?根据是什么?

    学生分别回答,在逐渐推进问题,以便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根据。

    板书:15:10=(15÷5):(10÷5)=3:2

    第二面联合国其的长与宽的比是:180:120

    个人思考完成:如何化简180:120?边思考边填写在科教书相应的位置。

    板书:180:120=(180÷60):(120÷60)=3:2

    完成“做一做”前两题。(指名板演并订正,并抽问根据及方法。) 如果分数的前项和后项都不是整数或其中一项不是整数应该怎么样化简呢?

    (还可能会出现:15:10=15/10=3/2=3:2等,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比,给予表扬。)

    (2)、解决例1第(2)题

    化简1/6:2/9

    同桌讨论:当比的前、后项出现了分数时,应该怎样来化简比呢?为什么?

    1/6:2/9=(1/6×18):(2/9×18)=3:2

    追问:为什么乘18?

    完成“做一做”第4.5小题。

    化简0.75:2.

    师:如果比的前、后项出了小数怎么办?

    0.75:2=(0.75×100):(2×100)=75::200=3:8

    碳的性质教案 篇6

    1、在这个环节我先是设计了一个练习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新知,又加深了他们的理解,为学习例题奠定了基础。

    如果x-5>4,那么两边都 ,可得到x>9

    2、学习例题环节我采用了学生单独完成的方法来进行,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的就可以完成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只需强调注意的事项即可。

    例1.用“>”或“

    (1)已知a>b,a+3 b+3; (2)已知a>b,a-5 b-5。

    解:

    【小结】解此题的理论依据就是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进行变形。

    例2.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

    (1)x+6>5 (2)3x>2x+2

    解:

    【归纳】把不等式的某一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称为移项,这与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相类似。例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讲解解题思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碳的性质教案 篇7

    教学内容:《简便运算(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9页的例1以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片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根据比赛的结果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碳的性质教案 篇8

    一、教材

    包括:(。

    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二、教法

    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 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

    三、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研究小数的性质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在米尺上找出。

    请同学们看米尺想,;,

    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所以”、“=”。

    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

    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

    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

    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

    (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2。

    教师指示,学生思考:

    ①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 )

    ②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10)用小数怎样表示?(0.3)

    ③引导学生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0.30是30个1/100,也是3个1/10。0.3是3个1/10。所以得出:0.30=0.3 。

    ④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板书如下:

    例2:0.30=0.3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为了帮助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教师强调指出: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都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举例 说明)整数是否具有这个性质?(没有,理由同上第二点)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教师谈话:根据这个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化简小数

    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提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把小数末尾的"弄清题意后,学生回答,教师板 书:0.70=0.7;105.0900=105.09。通过这组练习巩固新知,为以后小数作结果要化简作准备。

    口答:课本“做一做”第1题。

    (2)把整数或小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

    教师谈话: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如:2.5元=2.50元 3元=3.00元

    出示例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小组讨论后,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订正,表扬。

    0.2=0.200 4.08=4.080 3=3.00

    练习:口答课本第65页的“做一做”第2题。

    讨论小结:改写小数时一定要注意下面三点:

    A.不改变原数的大小;

    B.只能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

    C.把整数改写成小数时,一定要先在整数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后再添"

    例例4掌握小数性质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指名同桌对口令,其余学生当小评委。

    第2题: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先在书上填好后,再提问找朋友。一个同学在第一栏里按顺序报数,其他同学准备当朋友。

    第。

    第4题:化简下面小数,采取抢答来完成。

    第5题:先填书上再口答订正。

    2.练习十三第6题: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钱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2人板演,其余学生齐练, 评价鼓励。

    附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

    ←──────

    例2:0.30=0.3

    碳的性质教案 篇9

    ﹤不等式性质

    一、选择题

    1、已知ab0,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b2

    ab

    2、已知a0,b1,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ab

    2 b2bb2ab

    3、若a,b,c,d四个数满足条件:1dc;2abcd;3adbc,则()

    Ab.cddc ba dc a

    4、如果a,b,c满足cba,且ac0,则以下选项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baac0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a.b,kN*akb,c1

    c1c1

    ba

    b,cdab

    cd2

    b0,cd0abdc

    6、如果a,b是满足ab0的实数,则()

    baa a b

    bab

    7、若a0,b0,则不等式b1

    x

    a的解为()

    A.1bx0或0x1aB.axa或xb或xa

    二、填空题

    8、若m0,n0,mn0,则m,n,m,n的大小关系为

    9、若1ab1,2c3,则abc的取值范围是

    10、若0a1,给出下列四个不等式,其中正确的是

    1○

    1log111a111a1aloga1a○2loga1alogaa

    a1a

    ○3aa○4aaa1

    1、已知三个不等式:1ab02

    cad

    b

    3bcad,以其中两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可以组成个正确的命题。

    、设x,y为实数,且满足3xy2

    8,4x2y9,则x3

    12y

    4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

    、(1)设2a3,4b3,求ab,ab,ab2

    13b,ab,a

    的取值范围。

    (2)设二次函数fx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且3f11,2f23,求f3的

    最大值和最小值。

    14、(1)已知

    1a0,A1a2,B1a211

    2,C1a,D1a

    ,试将A,B,C,D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

    bc0,比较aabbcc

    与abc

    abc

    (2)已知a3

    的大小。

    15、火车站有某公司待运的甲种货物1530t,乙种货物1150t。现用A,B两种型号车厢共50节

    运送这批货物。已知35t甲种货物和

    15t乙种货物可装满一节A型货厢;25t甲种货物和35t乙种货物可装满一节B型货箱,据此安排A,B两种货箱的节数,共有几种方案?若每

    节A型货箱运费是万元,每节B型货箱运费是万元,哪种方案的运费最少?

    碳的性质教案 篇10

    (一)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后创设教学情景。如:出示我国古代文物越王勾践剑的图片,指出菱形花纹,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图案的应用图片。由此引出课题,可以吸引同学的注意,使其产生学习菱形的兴趣。之后,我安排了由平行四边形到菱形的动态演示,得出菱形的定义。随后又展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关菱形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欣赏到菱形的图形美。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菱形性质的探索

    菱形性质的探索分成两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二是菱形的对称性。对于这个地方,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思考与分析,同学间互相交流,分小组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在巡视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组织组与组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菱形的性质。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为了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接受知识到探索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三)题目训练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1、请你当裁判

    与定义、性质等相关的一些判断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此题直接运用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起到及时巩固的作用,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议一议

    性质的简单运用。

    设计意图:稍微加深,进一步巩固菱形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

    3、练一练

    菱形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并由此总结菱形的面积公式。即菱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设计意图:这组练习包含了例题。要求学生不但可以顺利完成简单的基础填空练习,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例题的解题过程。教师及时查漏补缺,规范解题格式。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4、学以致用

    设计花坛,修建小路,求路长与花坛面积。这是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同时又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经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四)小结、布置作业

    菱形的性质与识别条件,由学生进行小结。布置书上课后习题,体会本节课你所获得的成功经验,写好数学日记,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碳的性质教案 篇11

    你认为本专题的研究为你解决了化学2教学中的哪些问题?(1)如何处理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教学?(2(2)如何安排元素周期律单元教学的具体内容?(3)(3)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教学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认识?(4你认为在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你认为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通过对周期律的学习,怎样进一步认识新元素的性质?该讲到什么程度?(2)微粒半径的比较要求到什么程度?

    你的建议是什么?

    按照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一定的应用理论的机会,让学生应用周期律进行不熟悉元素或物质性质的推测。

    请您从下列必修化学2的栏目清单中选择一个栏目,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栏目设计意图分析、栏目实施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即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和表现)和反思与体会。

    栏目名称: 第3章第3节标题一下的“活动探究”栏目 栏目设计意图: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

    1、根据学生已有钠与水、酸反应知识,做[实验探究1]钠和乙醇的反应,让学生进行大胆预测,并进行实验验证,学会用比较分类法解决问题;由理论到实验。

    2、引导学生亲自做[实验探究2]无水乙醇的催化氧化:并就铜丝表面颜色改变及闻到的气味引起思考,由实验到理论。

    3、根据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乙醇结构中的断键位置,对有机化学原理有初步认识,帮助理解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教学实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 :(1)、钠与水反应现象 反应方程式为:。

    (2)你根据水与乙醇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原理,预测乙醇分子可能的断键位置在哪儿?

    学生活动:

    1、思考,讨论完成(1)(2)

    2、[实验探究1]钠和乙醇的反应: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做实验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乙醇与钠反应的现象。

    1、反应的剧烈程度

    2、钠的位置

    3、有关现象

    【多媒体播放】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录像。学生活动:与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对比得出结论

    1、钠、水、乙醇的密度比较:

    2、水和钠、水和乙醇,哪个反应更剧烈呢?

    3、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与水中的氢原子谁活泼? 钠与乙醇反应方程式: 思考1:被Na置换出来的H是乙醇分子中哪个H呢?断键位置是?

    答: 教师活动:[实验探究2]无水乙醇的催化氧化:

    【提问】乙醇能燃烧,改变反应条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教材实验2,观察如下现象:

    1.铜丝伸入乙醇中有什么现象? 2.取出后有什么现象?

    3.再次伸入乙醇中有什么现象? 4.闻一闻液体的味道。

    【提问】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现象? 【小结】乙醇的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教师活动:比较归纳

    【提问】比较乙醇燃烧与催化氧化反应,思考2:反应条件改变,反应产物还相同吗?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讲解】乙醇催化氧化反应与燃烧反应的共同点: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反应中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了,故都称为氧化反应。不同点:不同的反应条件使得前者是部分氧化,后者是完全氧化。

    【归纳】

    1、有机氧化反应的概念

    2、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教师活动: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乙醇的化学性质,了解了乙醇的氧化反应和与活泼金属的取代反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小结】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教师活动:

    作业:

    1、课下书写乙醇有关的方程式;课下交流对乙醇认识;

    2、酒酿如果保存不好,容易发酸为什么?如果保存得好,酒香扑鼻,这种香味又是什么物质呢?

    3、结合机动车驾驶员饮酒造成严重交通事故案例,自我认识谈谈饮酒的利弊。

    反思与体会: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是以学生探究为主,围绕学生以有知识展开,让学生亲自动手,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精心准备,提供条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设计方案。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少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实验操作不规范,不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更注重实验规范操作的训练及探究能力的培养。

    【碳的性质教案锦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