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名认真的高中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做好一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高中教案?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中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第3节一、教学目标:
【知识】: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技能】:
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难点)主动运输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预习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利用“问题探讨”,用幻灯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1、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3、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4、其他问题观察图表,思考问题(二)被动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概念被动运输:首先水进入细胞的方式,再以氧、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方式为例,说明自由扩散的概念协助扩散:回顾问题探讨,以葡萄糖进入细胞为例,强调蛋白质载体的参与。(三)主动运输举出一些逆浓度或者逆电化学浓度进行跨膜物质运输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些物质怎么样进行跨膜运输,需要什么条件?(同时展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模式图),启发学生对新出现的跨膜运输方式进行观察,对比。对主动运输的概念进行归纳。强调主动运输的特点: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为什么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练习一(略)观察,思考,可以允许讨论,说出观察的结果(四)大分子的运输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文以及播放flash动画学生根据阅读文字和观看动画,经过讨论,组织语言对大分子跨膜运输进行描述(五)与社会的联系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六)小结及《技能训练》以填表格形式,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共同完成表格根据曲线图进行讨论,分析哪些例子分别通过主动运输排出或进入细胞。jK251.COm精选阅读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 精选版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板书:6.定容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板书:7.摇匀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板书:8.装瓶贴签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课堂练习: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答:(4)(5);(3)(6);(1)(2)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教学设计示例三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先求n(NaCl),再求c(NaCl)。板书:解题步骤(略)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参考答案:2g。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换算关系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1)已知溶液的质量。(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板书:c(浓)V(浓)=c(稀)V(稀)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参考答案:3.0mol/L。小结:本节主要内容作业:教材P61-P62板书设计: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2.计算类型(1)有关概念的计算cB=nB=m/M(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c(浓)V(浓)=c(稀)V(稀)
高中教案化学教案 物质的量 精选版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物质的量”。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物质的量”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板书]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mol
K
cd
[讲述]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设问]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板书]2,物质的量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投影]阅读提纲:
1、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其近似值为mol-1。
[讲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投影]: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物质的量(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3、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NA
[投影练习]
1、1molH2O含个H2O;molHmol质子。
2、0.5molH2SO4中含个H,molO,mol电子。
3、0.2mol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个,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有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mol。
4、0.2molNaOH含Na+mol,含OH-mol,与molBa(OH)2所含OH-相同。
5、在MnO2+4HCl=MnCl2+Cl2+2H2O中制取2molCl2,需molHCl,其中有molHCl被氧化。
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出输入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技能】: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性透过膜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引入复习旧知识,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的进出。提出问题: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膜的呢?(二)问题探讨问题探讨:用幻灯片展示实验,提出问题: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如果换成纱布,会怎么样,说明玻璃纸有什么特性?什么物质跨越了玻璃纸?如果内外的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液面会怎么变化?补充资料:什么是半透膜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幻灯片展示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试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资料分析后的讨论题。学生完成讨论并交流后进行归纳和总结:红细胞的细胞膜是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略)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和动物细胞有区别吗?用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与动物细胞的有什么不同。引出原生质层的概念。以提纲的方式知道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提出问题(价值高的)、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阅读资料分析,讨论相关问题,并且回答交流讲出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设计(4人小组,书面)学生完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情感】:了解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性
三、教学用具:ppt
四、教学准备:预习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提出问题:细胞膜为什么能控制物质的进出;生物膜之间为什么能互相转化;细胞膜为什么能发生形态上的改变(变形虫的图片,或者视频)
学生思考,并回顾相关的知识
(二)
高中教案物质的量的浓度[三时](小编推荐)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板书:1.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板书:2.称量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板书:3.溶解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板书:4.转移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板书:5.洗涤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板书:6.定容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板书:7.摇匀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板书:8.装瓶贴签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课堂练习:1.用98%的浓硫酸(=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答:(4)(5);(3)(6);(1)(2)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板书设计: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装瓶贴签第12页
物质的量[时]
教学设计方案二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
物质的
式量
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
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
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1mol钠离子含有个钠离子,是23g。的式量为17。1mol氢氧根离子含个氢氧根离子,是17g。
[学生思考]由以上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规律?
[结论]①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②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③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此处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引入得出结论。例如:通过推导得出
[讲解]因为任何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的1/12为标准所得的比值。所以,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比,就等于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由此我们可求出x值和y值。
计算得出x=16gy=32g
[得出结论]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那么由原子构成的分子,1mol分子的质量应该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而对于离子,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这种离子的式量。)
[板书]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讨论]为什么1mol任何物质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分析]相对原子质量是以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如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一个碳原子的质量跟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1mol碳原子与1mol氧原子含有的原子数相等,都约为,所以1摩尔碳原子质量跟1摩尔氧原子质量之比也应该是12:16。1mol碳原子质量是12g,那么1mol氧原子质量就是16g,同理1mol任何原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因此1mol任何分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离子是通过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电子质量微小,可忽略不计,所以1mol任何离子的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离子的式量。根据以上分析得出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1.填写下列空白
(1)原子质量是克
(2)分子质量是克
(3)分子质量是克
(4)离子质量是克
(5)离子质量是克
(6)质量是克
[回答]原子是64g;分子是32g;分子是44g;离子为35.5g;离子是23g;质量为58.5g。
[设问]能否说一说什么是摩尔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数值怎样确定?
[讲述]我们将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也就是说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量之比。摩尔质量的符号是M,常用的单位为g/mol或kg/mol。
[板书]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投影]课堂练习
2.回答下列问题
(1)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
回答:(1);
(2)
[投影]课堂练习
3.下列物质各多少克?含粒子数多少个?
(1)(2)
回答:(1)质量是1800g,含有个分子。
(2)质量是1.7g,含个
4.下列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含有多少个粒子?
(1)90g水(2)56g氮气
[回答](1)90g水物质的量为5mol,含个分子
(2)56g氮气物质的量为2mol,含个分子
[设问]通过以上练习,能不能总结出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三者间的关系?
[回答]物质的摩尔质量是该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根据物质的质量和摩尔质量可求出物质的量,反之根据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也可求出物质的质量。
[板书]三、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依据
[板书]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投影]例1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分析]我们可以通过的相对分子质量,得知的摩尔质量。然后利用关系式计算出的物质的量。
解: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摩尔质量为。
答: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投影]例2中含有和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分析]的电离方程式为:
从的电离方程式中我们可以看出,可以电离出和。
我们可以利用的关系,首先计算出的物质的量,然后再计算出和的物质的量。
解: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2,摩尔质量为。
则的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的量为0.5mol。
答:中含有的物质的量为1mol,的物质的量为0.5mol。
[讲述]通过以上例题,明确了解这类型题的步骤和方法。在今后的计算中应该注意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投影]练习1.中,氧元素的质量是多少克?
[分析]氧元素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由已知条件可先求出的物质的量,再根据如下关系:求出氧原子的物质的量,进而求出氧元素的质量。
参考答案:中,氧元素的质量是12.8g。
[投影]练习2.含有个分子的物质,其质量为0.7g,求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根据所给粒子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首先求出物质的量,再根据已有的质量和物质的量求摩尔质量,因为物质的摩尔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所以通过求算出摩尔质量即可知道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答案: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
[板书]2.不同物质中,某粒子数相当的计算
[投影]例3多少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3.65g10%盐酸所含的分子数相等。
分析:要满足二者分子数相等,只要满足二者的物质的量相等即可。
解:设质量为的硫酸所含分子数与3.65g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硫酸)(盐酸)
答:0.98克硫酸所含的分子数与3.65g10%盐酸所含分子数相等。
[讲述]解此类型题的思路是:找准不同物质间的物质的量关系,然后列方程求解。
[投影]课堂检测题
中所含的原子数与多少克中所含的离子个数相等?
(参考答案:)
板书设计
二、摩尔质量
1.1mol物质的质量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都与该粒子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2.摩尔质量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2)单位:g/mol或kg/mol
(3)数值:等于物质或粒子的式量
符号表示:
三、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
(-)依据
1.准确掌握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
2.掌握好有关物质质量(m)、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的关系。
(二)类型
1.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和粒子数之间的相互换算。
2.不同物质中,某粒子数相当的计算。
高中教案光的反射【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反射定律,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2、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知道什么是虚像,掌握平面镜成虚象的作图法和和利用几何知识进行光路控制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1、知道反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2、知道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会画成像的光路图,
3、知道像的特点,能够证明物和像是镜面对称的.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认识自然界,从而热爱生活,用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建议
关于光的反射、平面镜的教学建议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是其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做过初步的学习,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内容上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学,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镜的成像上.
学生思考:
何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列举光的反射现象.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做图.
教师讲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物体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被照明而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据这像来识别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时,不能片面认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符合与入射角相等的直线有无数条,只有加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才能确定.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线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体表面,产生漫反射、平行光线在粗糙面上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显得杂乱无章,但对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时,反射光线一定沿入射光线光方向反射.
3.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等大、且为虚像.
关于像的问题: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线传播的观念.认为逆着射来的光就可以找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中,平面镜中的是虚像.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像是实在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1)利用对称性作图.(2)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关于平面镜成像的教学建议
在初中阶段学习时只要求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作图,现在要求学生了解根据光的反射原理作图.
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与物等大,并且相对于镜面对称、这个结论在初中阶段由实验得出,现在可以利用几何方法证明.
②加深对虚像的理解,要让学生知道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镜面反射后的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接到,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
与物等大、正立的虚像,且物与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注意:虚像人眼能够看到,照相机也能拍摄
④平面镜不改变光线性质:具体是指:平行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平行光线、会聚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会聚光线、发散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仍为发散光线
⑤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1)反射定律法:从物点作任意两光线射向平面镜,由反射定律作其反射光线,此两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即为虚像点.
2)对称法:先标出反射面,再找物点关于镇面的对称点即像的位置、由物点任意作两条入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通过像点,实际“存在”的光线或实像用实线表示,并不真实“存在”的光线即反向延长线或虚像用虚线表示,实光线方向冠以箭头.通常为了保证准确、方便,常用第二种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光的反射、平面镜
(-)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只是其传播速度小于真空中光速,当光照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光的反射现象,我们在初中也已经做过初步的学习,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部分在内容上与初中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学,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平面镜的成像上.
学生思考:
何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列举光的反射现象.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区别和联系.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平面镜成像做图.
教师讲解:
光的反射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物体的?
物体发出的光(或物体被照明而反射出来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人根据这像来识别物体.
2.光的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A、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B、在理解反射定律时,不能片面认为就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符合与入射角相等的直线有无数条,只有加上“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才能确定.
C、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D、光线照射到光滑的平面上,产生镜面反射;照射到粗糙物体表面,产生漫反射、平行光线在粗糙面上发生漫反射时,虽然反射光线显得杂乱无章,但对每一条光线而言,都遵循反射定律.
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反射光线方向入射时,反射光线一定沿入射光线光方向反射.
3.平面镜成像:
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对称、等大、且为虚像.
关于像的问题:实像是物体发出的光会聚在一起而成的像.而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在一起而成像的,而光沿直线传播的观念.认为逆着射来的光就可以找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中,平面镜中的是虚像.虚像是虚的,但人视网膜上像是实在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1)利用对称性作图.(2)利用反射定律作图.
探究活动
1.制作: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制作一只潜望镜.
2.调查生活中有关光的反射的应用情况.
3.利用光的反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高中教案力的合成【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物质的量
第三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及其单位——mol,了解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C+O2=CO2指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取12gC和32gO2反应,而无法只取1个C原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那么12gC中含多少个C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学习“第三章”。
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微观的看不见的粒子怎样与宏观的便于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呢?科学上采用将它们联系的。
[板书]第一节
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板书]一
1.及其单位——mol
基本物理量
长度
质量
时间
电流强度
热力学温度
发光强度
单位
米
千克
秒
安培
摩尔
开尔文
坎德拉
符号
m
kg
s
A
mol
K
cd
[讲述]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表中分别列出了它们的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从中可以看出,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强调:1、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用符号“n”表示。
[设问]正如1kg有多重,1mol有多少个微粒呢?
[板书]2,的基准
请大家从教材45页的第二段中找出答案。
[投影]阅读提纲:
1、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多少?
2、多少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与1mol粒子中的粒子数目相同?
3、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为常数的值,该常数的符号为,其近似值为mol-1。
[讲述]规定: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NA,通常使用6.02×1023
mol-1这个近似值。
[投影]:做以下几个练习
1.0.5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
2.2mol水中含有个水分子,个氢原子。
3.1molH2SO4中含有个H2SO4分子,个硫酸根离子。
4.1molHCl溶于水,水中存在的溶质粒子是什么?它们的各是多少?
5.1个水分子中有个电子,1molH2O中呢?
讲述:使用摩尔表示时,应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能否总结出(n),粒子数目(N)、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3、与粒子数目之间的换算
n=N/NA
[投影练习]
1、1molH2O含个H2O;molHmol质子。
2、0.5molH2SO4中含个H,molO,mol电子。
3、0.2molH3PO4有相同H原子数的HNO3为mol,有相同氧原子数的H2SO4有个,有相同的分子数的HCl有mol,有相同原子总数的NH3mol。
4、0.2molNaOH含Na+mol,含OH-mol,与molBa(OH)2所含OH-相同。
5、在MnO2+4HCl=MnCl2+Cl2+2H2O中制取2molCl2,需molHCl,其中有molHCl被氧化。
推荐:高中教案 细胞的物质输入输出 变式训练【精】
1.将洋葱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又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
a.细胞液的溶质透出细胞b.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只允许水分进入
c.k+和no3-离子进入了细胞d.水分和溶质自由地进出细胞
2.下图表示将小白鼠细胞和人体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的过程,图中的小球和小三角表示各自膜表蛋白质,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具有选择透过性
c.基本骨架是蛋白质分子d.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3.把新鲜马铃薯切成长度为5cm的长条(粗细相同)若干个,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根薯条的长度,绘成下图。请判断下列(1)、(2)两点说法的正确性()。
(1)在40g/l的甘露醇溶液中的薯条仍有膨压(细胞膨胀对细胞壁产生的压力)
(2)在100g/l的甘露醇溶液中的薯条已发生了细胞质壁分离
a.都正确b.(1)正确c.(2)正确d.都不正确
4.用蔗糖淹渍萝卜条,能使萝卜条变甜,这是因为()。
a.蔗糖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b.蔗糖分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间隙d.细胞脱水死亡,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5.回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的有关问题。
(1)下图是几个同学绘制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图。通常选用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作为观察材料,是因为该细胞具有,便于清晰地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2)在发生了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其细胞液的外围是层。这一层的外膜是,内膜是。
6.如右图所示,三只试管中各装入一小块长度与体积都相等的新鲜马铃薯,并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一小时后取出观察:
(1)甲管中马铃薯小块,由于,长度;
(2)乙管中的马铃薯小块,由于,长度;
(3)丙试管中的马铃薯小块的长度;
(4)丙试管中的马铃薯小块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1.c2.a3.a4.d
5.(1)a紫色液泡(2)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
6.(1)细胞失水缩小(2)细胞吸水增大(3)基本不变(4)对照
高中教案指数【荐】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幂的运算性质.
(1)理解n次方根,n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能根据性质进行相应的根式计算.
(2)能认识到分数是概念由整数向有理数的一次推广,了解它是根式的一种新的写法,能正确进行根式与分数幂的互化.
(3)能利用有理运算性质简化根式运算.
2.通过范围的扩大,使学生能理解运算的本质,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认识到符号化思想的重要性,在抽象的符号或字母的运算中提高运算能力.
3.通过对根式与分数幂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能学会透过表面去认清事物的本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分数幂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教学难点是根式的概念和分数幂的概念.
(2)由于分数幂的概念是借助次方根给出的,而次根式,次方根又是学生刚刚接触到的概念,也是比较陌生的.以此为基础去学习认识新知识自然是比较困难的.且次方根,分数幂的定义都是用抽象字母和符号的形式给出的,学生在接受理解上也是比较困难的.基于以上原因,根式和分数幂的概念成为本节应突破的难点.
(3)学习本节主要目的是将从整数推广到有理数,为函数的研究作好准备.且有理幂具备的运算性质还可以推广到无理幂,也就是说在运算上已将范围推广到了实数范围,为对数运算的出现作好了准备,而使这些成为可能的就是分数幂的引入.
教法建议
(1)根式概念的引入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感到根式的学习是很自然也很必要的,不妨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①先以具体数字为例,复习正整数幂,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及运算的本质是乘方,让它与学生熟悉的运算联系起来,树立起转化的观点.
②当复习负幂时,由于与乘除共同有关,所以出现了分式,这样为分数幂的运算与根式相关作好准备.
③在引入根式时可先由学生知道的平方根和立方根入手,再大胆写出即谁的四次方根等于16.指出2和-2是它的四次方根后再把换成,写成即谁的次方等于,在语言描述的同时,也把数学的符号语言自然的给出.
(2)在次方根的定义中并没有将次方根符号化原因是结论的多样性,不能乱表示,所以需要先研究规律,再把它符号化.按这样的研究思路学生对次方根的认识逐层递进,直至找出运算上的规律.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根式
教学目标:
1.理解次方根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性质,能根据性质进行简单的根式计算.
2.通过对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认清各种运算间的联系,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根式的化简,使学生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取值规律.
难点是次方根的概念及其运算根据的研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探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一节.与其说它是一个概念,不如说它是一种重要的运算,且这种运算在初中曾经学习过,今天只不过把它进一步向前发展.
下面从我们熟悉的的复习开始.能举一个具体的运算的例子吗?
以为例,是运算要求学生指明各部分的名称,其中2称为底数,4为,称为幂.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顾运算的由来,是从乘方而来,因此最初只能是正整数,同时引出正整数幂的定义..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回忆零幂和负整数幂的定义,分别写出及,同时追问这里的由来.最后将三条放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整数幂的概念
2.5(板书)
1.关于整数幂的复习
(1)概念
既然是一种运算,除了定义之外,自然要给出它的运算规律,再来回顾一下关于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找一个学生说出相应的运算性质,教师用投影仪依次打出:
(2)运算性质:;;.
复习后直接提出新课题,今天在此基础上把从整数范围推广到分数范围.在刚才的复习我们已经看到当在整数范围内时,运算最多也就是与分式有关,如果推广到分会与什么有关呢?应与根式有关.初中时虽然也学过一点根式,但不够用,因此有必要先从根式说起.
2.根式(板书)
我们知道根式来源于开方,开方是乘方的逆运算,所以谈根式还是先从大家熟悉的乘方说起.
如
如果给出了4和2进行运算,那就是乘方运算.如果是知道了16和2,求4即,求?
问题也就是:谁的平方是16,大家都能回答是4和-4,这就是开方运算,且4和-4有个名字叫16的平方根.
再如
知3和8,问题就是谁的立方是8?这就是开方运算,大家也知道结果为2,同时指出2叫做8的立方根.
(根据情况教师可再适当举几个例子,如,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式子的含义,I再说出结果分别为和-2,同时指出它们分别称为9的四次方根和-8的立方根)
在以上几个式子会解释的基础上,提出即一个数的次方等于,求这个数,即开次方,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
(1)次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数的次方等于(,那么这个数叫做的次方根.
(板书)
对定义理解的第一步就是能把上述语言用数学符号表示,请同学们试试看.
由学生翻译为:若(,则叫做的次方根.(把它补在定义的后面)
翻译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翻译的不够彻底,如结论中的的次方根就没有用符号表示,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不知从何入手,可引导学生回到刚才的几个例子,在符号表示上存在的问题,并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最终把问题引向对的次方根的取值规律的研究.
(2)的次方根的取值规律:(板书)
先让学生看到的次方根的个数是由的奇偶性决定的,所以应对分奇偶情况讨论
当为奇数时,再问学生的次方根是个什么样的数,与谁有关,再提出对的正负的讨论,从而明确分类讨论的标准,按的正负分为三种情况.
Ⅰ当为奇数时
,的次方根为一个正数;
,的次方根为一个负数;
,的次方根为零.(板书)
当奇数情况讨论完之后,再用几个具体例子辅助说明为偶数时的结论,再由学生总结归纳
Ⅱ当为偶数时
,的次方根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
,的次方根不存在;
,的次方根为零.
对于这个规律的总结,还可以先看的正负,再分的奇偶,换个角度加深理解.
有了这个规律之后,就可以用准确的数学符号去描述次方根了.
(3)的次方根的符号表示(板书)
可由学生试说一说,若学生说不好,教师可与学生一起总结,当为奇数时,由于无论为何值,次方根都只有一个值,可用统一的符号表示,此时要求学生解释符号的含义:为正数,则为一个确定的正数,为负数,则为一个确定的负数,为零,则为零.
当为偶数时,为正数时,有两个值,而只能表示其中一个且应表示是正的,另一个应与它互为相反数,故只需在前面放一个负号,写成,其含义为为偶数时,正数的次方根有两个分别为和.
为了加深对符号的认识,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定表示一个正数吗?中的一定是正数或非负数吗?让学生来回答,在回答中进一步认清符号的含义,再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总结.对于符号,当为偶数是,它有意义的条件是;当为奇数时,它有意义的条件时.
把称为根式,其中为根,叫做被开方数.(板书)
(4)根式运算的依据(板书)
由于是个数值,数值自然要进行运算,运算就要有根据,因此下面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根式运算的依据.但我们并不过分展开,只研究一些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依据.
如应该得什么?有学生讲出理由,根据次方根的定义,可得Ⅰ=.(板书)
再问:应该得什么?也得吗?
若学生想不清楚,可用具体例子提示学生,如吗?吗?让学生能发现结果与有关,从而得到Ⅱ=.(板书)
为进一步熟悉这个运算依据,下面通过练习来体会一下.
三.巩固练习
例1.求值
(1).(2).
(3).(4).
(5).(
要求学生口答,并说出简要步骤.
四.小结
1.次方根与次根式的概念
2.二者的区别
3.运算依据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2.5(2)取值规律(4)运算依据
1.复习
2.根式(3)符号表示例1
(1)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