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物理教案分享十四篇
  • 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16

    高中物理教案分享十四篇。

    我希望我的“高中物理教案”能够成为您的最佳选择。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请您对这篇文章品味细品!

    高中物理教案【篇1】

    初中物理复习课计划——两力平衡

    【教学目标】

    1.掌握什么是平衡状态。

    2.掌握两力平衡的条件。

    3、根据两力平衡的条件,若已知平衡状态,则得到平衡力;如果平衡力已知,则判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能够在现实中体验两种力平衡的广泛应用。

    [要点与难点]

    1.判断物体的平衡状态,两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2. 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相互作用力。

    3.物体在两对平衡力的作用下,以及三对力平衡。

    【教具学具】木板、钩码、滑轮、细线等

    【课前准备】

    1.独立回顾知识框架并补充,发现自己的问题。

    2.完成评价手册中的两力平衡练习,并独立复习。

    3. 复习两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和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I.图片介绍(2分钟)

    1.总结一下什么是平衡状态

    问题:悬浮的直升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问题:打开降落伞一段时间的跳伞运动员在降落前可以大致思考什么样的动作?总结: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是静止的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对象处于什么状态?答案:静态

    答案: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平衡

    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复习什么是平衡状态

    2.确定平衡状态的练习(5 分钟)

    示例 1 以下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是 (d)

    a 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b 人造地球同步卫星静止在地球上空

    c 缓缓停在直线轨道上 火车d 沉到石头底部

    以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d)

    c 同学们匀速绕着圆形花坛奔跑 d 石子匀速下沉

    点评:最高点的小球停了一会儿,但小球只受重力影响,下一秒球不再静止。总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回答为什么d.

    a运动轨迹不是直线b相对静止,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c 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d 静态

    a

    c

    d

    保持一段时间不变

    学生回答:球在减速运动湾。轨迹不是直线。尽管速度保持不变,但方向正在改变。它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移动。使用练习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什么是平衡状态。通过延伸题,学生可以理解瞬时静止不能称为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应该是在一定的

    三两力平衡条件(时间3分钟)

    问:两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示例 3 评估手册问题 4 展开 e 选项

    示例 4 评估手册问题 13

    动画演示了基于三个元素的两个相同的力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释。

    e作用于两个物体

    学生回答:两个力完全一样,但并不相反。

    通过扩展选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力平衡的条件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两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阶段和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第四,如果力已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分钟)

    例如:起重机吊起2t货物,以下情况,钢丝绳的拉力为2×10n,则此时货物的状态时间不能是( ) (g=10n/kg)

    a 货物停在空中 b 货物匀速上升 c 货物匀速下降 d 货物加速上升

    小结 物体受到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一个学生走到黑板前分析货物上的力,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完成受力分析,培养学生的受力分析能力,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5.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的影响已知运动状态(5分钟)

    a 正在从地面起飞的“长征二号”火箭 b 垂直向上抛出的石头

    c 小球滚下光滑斜率 d 匀速行驶水平道路上的速度

    评估手册第7题

    用绳索将一个重量为10n的物体悬在空中。当物体静止时,绳索对它的拉力为n,当物体匀速上升时,绳索对它的拉力为n。

    这道题还有一种情况,拉力还是10n,能告诉我是什么情况吗?学生掌握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后,帮助学生理解逆向思维。通过延伸题,测试学生是否真的处于平衡状态,并获得平衡力。

    6。区分一对平衡力彼此的作用力(6分钟)

    评估手册第5题

    当一个物体放在地面上时,平衡力它所承受的力是( )

    < p> a 地面对物体的支撑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b 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和物体的重力

    c 地面对物体的支撑力和物体的重力 d 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

    4个学生走到黑板上画画四个选项的力量分别。让学生掌握绘图并分析受力。它是一种解决力学问题的学习方法。

    教学阶段和时间分配、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练习:同学说:一匹马-拉着马车,马车也拉着马。马给了战车一种力量,而战车也给了马一种力量。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应该抵消,所以马应该不能拉车,车应该不能拉马。其实马能拉车,请帮他分析一下。

    学生回答,并自行决定如何区分一对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作用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力。

    测试学生能否通过练习清楚地区分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

    7.两力平衡扩展(15 分钟)

    评估手册第 10 题

    评估手册第 15 题

    评估手册第 14 题评估手册

    讨论:

    评估手册第15题16题

    一辆公共汽车在笔直的道路上匀速行驶。站在马车上的人是否会受到水平方向的力?

    你的依据是什么?

    补充练习11:张宁在探索二和天平的条件时,选择了一个木块、两个滑轮、一些重物、细线和一个普通的桌面。整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节目。

    学生独立回答,教师总结。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如果有摩擦,则只有一种摩擦力,没有两种摩擦力。如果有摩擦力,则水平方向的物体不受平衡力,不能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推断物体不受水平方向的力

    < p> 1。对象处于什么状态?

    平衡态

    2.我的结论:当两个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可以不相等

    还有一个摩擦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

    3。如果你想获得正确平衡两种力量的条件,改进设备? 减少摩擦

    4.为什么选择卡?

    卡片的重力远小于卡片上对勾的拉力。通过练习,检验学生对两力平衡的掌握情况,并结合实际情况解决两力平衡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并以此实验带动上一课实验的复习。通过选择不同的乐器,回顾上一课为什么选择卡片教学阶段和时间分配。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评价手册17题。

    如图所示,氢气球下系着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一些物品.当整个装置的总重量为5n时,气球匀速下降,已知空气阻力为1n且不变。

    (1)此时整个装置受到的浮力为____,方向为_______;

    (2)如果从盒子里取出2n的重物,整个装置只是/p>

    如果匀速上升,此时整个装置上的浮力为

    _____,方向是__________。

    动画,气球运动。

    总结一下,所有向上力的大小等于所有向下力的大小。分别了解气球的运动轨迹,分析气球两次发现,因为运动的方向不同,摩擦的方向也不一样。理解实验物体在3个力的作用下平衡,解决膨胀问题,物体的平衡状态已知,受3个力的影响,找到一定的力

    反馈练习( 3 分钟)

    踢出一个足球在水平草地上滚动。在以下例子中的力对中,平衡力为 ( )

    a 球上的重力和球上的摩擦力 b 球上的重力和球的支撑力草对球的压力

    c 球的重力和球对草的压力 d 球对草的压力和草对球的支撑力

    < p> 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分析。

    注意不要从脚部承受到足球的力。

    垂直方向受力平衡。通过反馈练习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引导下一节课知识(2分钟)

    回到上一个实验,将重物从木块上取下,改变摩擦力的大小,并使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并引出下一班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总结一下这堂课的现状,既是新课后的复习,又是实践课,是为下一节知识做准备。

    高中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反冲运动,能举出几个反冲运动的实例;

    2、知道火箭的飞行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实际例子,理解什么是反冲运动;

    2、能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对反冲现象做出解释;

    3、进一步提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培养学生善于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热心科学研究的兴趣、勇于探索的品质。

    2、通过介绍我国成功地研制和发射长征系列火箭的事实,结合我国古代对于火箭的发明和我国的现代火箭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先烈,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知道什么是反冲。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正确处理喷气式飞机、火箭一类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反冲运动。

    教学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总结归纳得到什么是反冲运动。

    2、结合实例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冲运动。

    教学用具

    反冲小车、玻璃棒、气球、酒精、反冲塑料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演示]拿一个气球,给它充足气,然后松手,观察现象。

    [学生描述现象]释放气球后,气球内的气体向后喷出,气球向相反的方向飞出。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气球这样的运动很多,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

    新课教学

    (一)反冲运动 火箭

    1、教师分析气球所做的运动

    给气球内吹足气,捏紧出气孔,此时气球和其中的气体作为一个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松开出气孔时,气球中的气体向后喷出,气体具有能量,此时气体和气球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气球就向前冲出。

    2、学生举例:你能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类似于气球所作的运动?

    学生:节日燃放的礼花。喷气式飞机。反击式水轮机。火箭等做的运动。

    3、同学们概括一下上述运动的特点,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总结得到:

    某个物体向某一方向高速喷射出大量的液体,气体或弹射出一个小物体,从而使物体本身获得一反向速度的现象,叫反冲运动

    4、分析气球。火箭等所做的反冲运动,得到:

    在反冲现象中,系统所受的合外力一般不为零;

    但是反冲运动中如果属于内力远大于外力的情况,可以认为反冲运动中系统动量守恒。

    (二)学生课堂用自己的装置演示反冲运动。

    1、学生做准备:拿出自己的在课下所做的反冲运动演示装置。

    2、学生代表介绍实验装置,并演示。

    学生甲:

    装置:在玻璃板上放一辆小车,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中一块浸有酒精的棉花。

    实验做法:点燃浸有酒精的棉花,管中的酒精蒸气将橡皮塞冲出,同时看到小车沿相反方向运动。

    学生乙:

    装置:二个空摩丝瓶,在它们的底部用大号缝衣针各钻一个小洞,这样做成二个简易的火箭筒,在铁支架的立柱端装上顶轴,在放置臂的两侧各装一只箭筒,再把旋转系统放在顶轴上,往火箭筒内各注入约4 mL的酒精,并在火箭筒下方的棉球上注入少量酒精。点燃酒精棉球,片刻火箭筒内的酒精蒸气从尾孔中喷出,并被点燃,这时可以看到火箭旋转起来。

    学生丙:用可乐瓶做一个水火箭,方法是用一段吸管和透明胶带在瓶上固定一个导向管,瓶口塞一橡皮塞,在橡皮塞上钻一孔,在塞上固定一只自行车车胎上的进气阀门,并在气门芯内装上小橡皮管,在瓶中先注入约1/3体积的水,用橡皮塞把瓶口塞严,将尼龙线穿过可乐瓶上的导向管,使线的一端拴在门的上框上,另一端拴在板凳腿上,要使线拉直,将瓶的进气阀与打气筒相接,向筒内打气到一定程度时,瓶塞脱开,水从瓶口喷出,瓶向反方向飞去。

    过渡引言:同学们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得到并演示了什么是反冲运动,那么反冲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下边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反冲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1、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

    2、学生回答反冲运动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学生:反冲有广泛的应用:灌溉喷水器、反击式水轮机、喷气式飞机、火箭等都是反冲的重要应用。

    学生:用枪射击时,要用肩部抵住枪身,这是防止或减少反冲影响的实例。

    3、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举例子。

    4、要求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物理情景对几个物理过程中反

    冲的应用和防止做出解释说明:

    ①对于灌溉喷水器,

    当水从弯管的喷嘴喷出时,弯管因反冲而旋转,可以自动地改变喷水的方向。

    ②对于反击式水轮机:当水从转轮的叶片中流出时,转轴由于反冲而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

    ③对于喷气式飞机和火箭,它们靠尾部喷出气流的反冲作用而获得很大的速度。

    ④用枪射击时,子弹向前飞去枪身向后发生反冲,枪身的反冲会影响射击的准确性,所以用步枪时我们要把枪身抵在肩部,以减少反冲的影响。

    教师:通过我们对几个实例的分析,明确了反冲既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看待事物时我们要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

    我们知道:反冲现象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火箭,下边我们一认识火箭:

    (四)火箭:

    1、演示:把一个废旧白炽灯泡敲碎取出里面的一根细玻璃管,往细玻璃管装由火柴刮下的药粉,把细管放在支架上,用火柴或其他办法给细管加热。

    现象:当管内的药粉点燃时,生成的燃气从细口迅速喷出,细管便向相反方向飞去。教师讲述:上述装置就是火箭的原理模型。

    2、多媒体演示古代火箭,现代火箭的用途及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同时学生边看边阅读课文。

    3、用实物投影仪出示阅读思考题:

    ①介绍一下我国古代的火箭。?

    ②现代的火箭与古代火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途是什么?

    ④现代火箭为什么要采用多级结构?

    4、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①我国古代的火箭是这样的:

    在箭上扎一个火药筒,火药筒的前端是封闭的,火药点燃后生成的燃气以很大速度向后喷出,火箭由于反冲而向前运动。

    ②现代火箭与古代火箭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反冲现象来工作的。

    但现代火箭较古代火箭结构复杂得多,现代火箭主要由壳体和燃料两大部分组成,壳体是圆筒形的,前端是封闭的尖端,后端有尾喷管,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从尾喷管迅速喷出,火箭就向前飞去。

    ③现代火箭主要用来发射探测仪器、常规弹头或核弹头,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即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

    ④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一级火箭的最终速度还达不到发射人造卫星所需要的速度,发射卫星时要使用多级火箭。

    用CAI课件展示多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多级火箭由章单级火箭组成,发射时先点燃第一级火箭,燃料用完工以后,空壳自动脱落,然后下一级火箭开始工作。

    教师介绍:多级火箭能及时把空壳抛掉,使火箭的总质量减少,因而能够达到很高的温度,可用来完成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发射工作,但火箭的级数不是越多越好,级数越多,构造越复杂,工作的可靠性越差,目前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

    那么火箭在燃料燃尽时所能获得的最终速度与什么有关系呢?

    5、出示下列问题:

    火箭发射前的总质量为M、燃料燃尽后的质量为m,火箭燃气的喷射速度为v1,燃料燃尽后火箭的飞行速度v为多大?

    [学生分析并解答]:

    解: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所以动量守恒。

    发射前的总动量为0,发射后的总动量为(M-m)v-mv1(以火箭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M-m)v-mv1=0

    师生分析得到:燃料燃尽时火箭获得的最终速度由喷气速度及质量比M/m决定。

    巩固训练 水平方向射击的大炮,炮身重450 kg,炮弹射击速度是450 m/s,射击后炮身后退的距离是45 cm,则炮受地面的平均阻力是多大?

    小结

    1、当物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速度离开物体时,剩余部分将获得一个反向冲量而向相反方向运动,这种向相反方向的运动,通常叫做反冲运动。

    2、对于反冲运动,所遵循的规律是动是守恒定律,在具体的计算中必须严格按动量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来进行。

    3、反冲运动不仅存在于宏观低速物体间,也存在于微观高速物体。

    高中物理教案【篇3】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m/s=15m/s

    h=gt2=×10×1.52m=11.25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s下落了25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s的位移为25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m,由等式h=ggt2和h-25=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gt2①

    h-25=g(t-1)2②

    由①②解得:h=45m,t=3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高中物理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对比,提高归纳总结、对比分析的能力。

    3.提高物理学习兴趣,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难点】纯电阻、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分,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焦耳定律讨论的是电路中怎样的能量转化情况?学生回答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的情况。

    进一步提问:实际中有些电路除含有电阻外还含有其他负载,如电动机,那电动机的能量转化情况又是如何呢?进而引入新课——《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二)新课讲授

    1.非纯电阻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提问:结合生活经验,电动机是将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了吗?

    学生回答:电动机除了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以外,还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了内能。

    小组讨论:当电动机接上电源后,会带动风扇转动,这里涉及哪些功率?功率间的关系又如何?

    高中物理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中物理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弹力的存在,能提高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体会假设推理法解决问题的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

    【难点】

    接触的物体是否发生形变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前,给每个学生小组分发弹簧和尺子,让每个小组试着把玩这些物件,如用力拉或压弹簧,用力弯动尺子等。在操作过程中思考被拉或压的弹簧,弯动的尺子的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大家可否试着举出生活中其他的一些诸如这个弹簧和尺子的例子?

    物体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入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是源于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这种力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弹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概念: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提问: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会产生疑惑分歧,但教师此时可以不用详解,而是做现场演示实验1,让学生观察用手挤压时XX形变(双手握住注满红墨水的烧瓶,用力挤压底部。上插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液面上升。)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深刻的印象,也会用视频播放演示实验2:桌面微小形变的激光演示(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在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刻度尺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学生观察后思考: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那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分析得出:通过微观放大的方法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

    归纳: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形变分为很多种类,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提问: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能举出有时弹簧拉得过长就恢复不了原状。指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根据前面的铺垫,总结弹力的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例举蹦床的例子说明。

    (二)几种弹力的方向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书与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学生一起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都是弹力。

    举出实例:给出吊灯图片,做出分析。以灯为研究受力对象,链子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吊住吊灯,链子发生形变。链子被拉长,就要企图恢复形变。这里施力物体——链子,受力物体——灯。这时候链子对灯的拉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指向链子收缩的方向。

    做出总结:弹力方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绳的拉力总是沿着绳子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如下三个图片,要求学生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归纳总结:

    三种接触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1)面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2)点面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3)点点接触,垂直于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归纳弹力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预习后面胡克定律,了解弹力大小的特点。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课后小结

    小结

    一、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只在重

    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条件: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 ,只受重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教案【篇8】

    研究性实验:(1) 研究匀变速运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构造:见教材。

    2.操作要点:接50HZ,4---6伏的交流电 S1 S2 S3 S4

    正确标取记:在纸带中间部分选5个点 。T 。T 。 T 。 T 。

    3.重点:纸带的分析 0 1 2 3 4

    a.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在误差范围内:如果S1=S2=S3=......,则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S1=?S2=?S3= .......=常数, 则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b.测定加速度:

    公式法: 先求?S,再由?S= aT2求加速度。

    图象法: 作v-t图,求a=直线的斜率

    c.测定即时速度: V1=(S1+S2)/2T V2=(S2+S3)/2T

    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1.原理::?S=aT2

    2.实验条件:

    a.合力恒定,细线与木板是平行的。

    b.接50HZ,4-6伏交流电。

    3.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两根导线。

    4.主要测量:

    选择纸带,标出记数点,测出每个时间间隔内的位移S1、S2、S3 。。。。图中O是任一点。

    5. 数据处理: 0 1 2 3 4 5 6

    根据测出的S1、S2、S3....... 。S1 。S2 。 S3 。S4 。 S5 。 S6 。

    用逐差法处理数据求出加速度:

    S4-S1=3a1T2 , S5-S2=3a2T2 , S6-S3=3a3T2

    a=(a1+a2+a3)/3=(S4+S5+S6- S1-S2-S3)/9T2

    测匀变速运动的即时速度:(同上)

    (2) 研究平抛运动

    1.实验原理:

    用一定的方法描出平抛小球在空中的轨迹曲线,再根据轨迹上某些点的位置坐标,由h=求出t,再由x=v0t求v0,并求v0的平均值。

    2.实验器材:

    木板,白纸,图钉,未端水平的斜槽,小球,刻度尺,附有小孔的卡片,重锤线。

    3.实验条件:

    a. 固定白纸的木板要竖直。

    b. 斜槽未端的切线水平,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

    c.小球每次从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3) 研究弹力与形变关系

    方法归纳:

    (1)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压力

    (2)用列表法来记录和分析数据(如何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3)用图象法来分析实验数据关系

    步骤:

    1以力为纵坐标、弹簧伸长为横坐标建立坐标系

    2根据所测数据在坐标纸上描点

    3按照图中各点的分布和走向,尝试作出一条平滑的曲线(包括直线)

    4以弹簧的伸重工业自变量,写出曲线所代表的函数,首先尝试一次函数,如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如看似象反比例函数,则变相关的量为倒数再研究一下是否为正比关系(图象是否可变为直线)----化曲为直的方法等。

    5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意义。

    2. 注意事项:所加砝码不要过多(大)以免弹簧超出其弹性限度

    高中物理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项目

    备注

    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振动情况相同.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

    示例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观察现象:

    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

    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

    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

    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

    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

    (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形成的图样叫做图样。

    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

    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

    例1、水现象。

    例2、声现象。

    三、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教案【篇10】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颜色是干什么排列的,以及什么事光的色散现象?

    二、预习内容

    1、光的颜色色散:

    (1)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由条纹间距x与光波的波长关系为,可推知不同颜色的光,其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决定,当光发生折射时,光速发生变化,而颜色不变。

    (2)色散现象是指: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的现象。

    (3)光谱: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其的大小有序排列。

    2、薄膜干涉中色散:以肥皂液膜获得的干涉现象为例:

    (1)相干光源是来自前后两个表面的,从而发生干涉现象。

    (2)明暗条纹产生的位置特点:来自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所经过的路程差不同,在某些位置,这两列波叠加后相互加强,出现了,反之则出现暗条纹。

    3、折射时的色散

    (1)一束光线射入棱镜经折射后,出射光将向它的横截面的向偏折。物理学中把角叫偏向角,表示光线的偏折程度。

    (2)白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的偏向角最小,的偏向角,这说明透明物体对于波长不同的光的折射率不一样,波长越小,折射率越。

    (3)在同一种物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传播速度,波长越短,波速越。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色散现象

    2、观察薄膜干涉现象,知道薄膜干涉能产生色散,并能利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棱镜折射能产生色散,认识对同一介质,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率不同

    4、本节的重点是薄膜干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情况

    (二)学习过程:

    导读仔细阅读教材P56—58,完成学习目标

    1、回顾双缝干涉图样,比较各种颜色的光产生的条纹间的距离大小情况

    2、据双缝间的距离公式x=,分析出条纹间的距离与光波的波长关系,我们可以断定,

    3、双缝干涉图样中,白光的干涉图样是彩色的说明

    4、物理学中,我们把叫做光的色散;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就是光谱

    5、什么是薄膜干涉?请举出一实例

    6、薄膜干涉的原理:

    7、薄膜干涉的应用:

    8、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棱镜的另一侧出现什么现象?

    9、总结本节课色散的种类:

    (三)反思总结

    高中物理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的宏观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有流动性),从而了解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的微观粒子也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但液体分子没有固定不变的平衡位置.

    2、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初步说明液体表面张力现象.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教学建议

    1、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分析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分布比液体内部稀疏得出的.液体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在液体表面各部分间产生了相互吸引的力,即为表面张力.

    2、对表面张力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只要能从液体表面张力要使液面收缩到最小来解释有关现象就可以

    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堂引入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分子聚集在一起,而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质的三种状态:液态、气态和固态,便是由于分子的这两种作用而产生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为了更好的研究微观分子的排布对物质宏观性质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固体,今天,我们来研究液体。

    板书:第三节 液体

    二、新课讲解

    1、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

    问题:对比气体、固体,讨论液体与这两种物态的宏观性质具有哪些相似的特性?

    教师给一提示:宏观性质有形状、颜色、硬度、延展性等等。

    教师总结:

    (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教师讲解: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液体的性质介于气体和固体之间,它与固体一样具有一定的体积,不易压缩,同时,又像气体一样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这些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分子的这三种聚集形式。

    2、液体的微观结构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来表现分子的三种聚集形式;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是最小的,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问题:请学生们分析下面这些现象,并解释产生的原因?

    (1)雨伞的伞面有细小的孔,为什么水不会从孔里漏下去?(因为水将纱线浸湿后,在纱线孔隙中形成水膜,水膜的表面张力使得雨水不致漏下.)

    (2)将分币轻轻地放在一碗水的水面上,为什么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这是由于表面张力使得液体表面形成一个张紧的薄膜,当分币放置上后,使得液体表面发生形变,产生弹力,这样受力平衡,所以分币会浮在水面上不沉下去。

    三、典型例题解析(参考典型例题)

    四、小结

    五、分析课后习题

    高中物理教案【篇12】

    一、设计实验

    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

    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

    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实验方法的掌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由于实验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也比较重要。这些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协助,所以这次课采用启发式综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篇13】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物理高中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物理教学任务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

    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在此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大量现象表明,许多物体的机械能是不守恒的。例如从车站开出的车辆、起飞或降落的飞机、打入木块的子弹等等。

    分析上述物体机械能不守恒的原因:从车站开出的车辆机械能增加,是由于牵引力(重力、弹力以外的力)对车辆做正功;射入木块后子弹的机械能减少,是由于阻力对子弹做负功。

    重力和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机械能变化有什么关系,是本节要研究的中心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根据已掌握的动能定理和有关机械能的知识,分析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

    1.物体机械能的变化

    问题:质量m的小滑块受平行斜面向上拉力F作用,沿斜面从高度h1上升到高度h2处,其速度由v1增大到v2,如图所示,分析此过程中滑块机械能的变化与各力做功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动能定理进一步分析、探讨小滑块机械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归纳学生分析,明确:

    选取斜面底端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根据动能定理∑W=ΔEk,有

    由几何关系,有sinθ•L=h2-h1

    即FL-fL=E2-E1=ΔE

    引导学生理解上式的物理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指出:

    (1)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对物体做功,是使物体机械能发生变化的原因;

    (2)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变化量。这是物体机械能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对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外=E2-E1或W外=ΔE

    其中W外表示除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代数和,E1、E2分别表示物体初、末状态的机械能,ΔE表示物体机械能变化量。

    (2)对W外=E2-E1进一步分析可知:

    (i)当W外>0时,E2>E1,物体机械能增加;当W外

    (ii)若W外=0,则E2=E1,即物体机械能守恒。由此可以看出,W外=E2-E1是包含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内的、更加普遍的功和能关系的表达式。

    (3)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过程,其实质是其它形式的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例1.质量4.0×103kg的汽车开上一山坡。汽车沿山坡每前进100m,其高度升高2m。上坡时汽车速度为5m/s,沿山坡行驶500m后速度变为10m/s。已知车行驶中所受阻力大小是车重的0.01倍,试求:(1)此过程中汽车所受牵引力做功多少?(2)汽车所受平均牵引力多大?取g=10m/s2。本题要求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求解。

    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依据W外=E2-E1求解本题?应用该规律求解问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用W外=E2-E1求解本题,与应用动能定理∑W=Ek2-Ek1有什么区别?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给出例题求解的主要过程:

    取汽车开始时所在位置为参考平面,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W外=E2-E1解题时,要着重分析清楚重力、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以及此过程中物体机械能的变化。这既是应用此规律解题的基本要求,也是与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重要区别。

    例2.将一个小物体以100J的初动能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经过某一位置P时,它的动能减少了80J,此时其重力势能增加了60J。已知物体在运动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求小物体返回地面时动能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运动过程中(包括上升和下落),什么力对小物体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能否知道这些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比例关系?

    (2)小物体动能、重力势能以及机械能变化的关系如何?每一种形式能量的变化,应该用什么力所做的功量度?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教师明确指出:

    (1)运动过程中重力和阻力对小物体做功。

    (2)小物体动能变化用重力、阻力做功的代数和量度;重力势能的变化用重力做功量度;机械能的变化用阻力做功量度。

    (3)由于重力和阻力大小不变,在某一过程中各力做功的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相应能量的变化求出。

    (4)根据物体的机械能E=Ek+Ep,可以知道经过P点时,物体动能变化量大小ΔEk=80J,机械能变化量大小ΔE=20J。

    例题求解主要过程:

    上升到点时,物体机械能损失量为

    由于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不变,下落过程中物体损失的机械能与上升过程相同,因此下落返回地面时,物体的动能大小为

    E′k=Ek0-2ΔE′=50J

    本例题小结:

    通过本例题分析,应该对功和能量变化有更具体的认识,同时应注意学习综合运用动能定理和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练习):

    (1)运动中物体所受阻力是其重力的几分之几?

    (2)物体经过P点后还能上升多高?是前一段高度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小结既是本节课的第3项内容,也是本章的小结。

    3.功和能

    (1)功和能是不同的物理量。能是表征物理运动状态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物体运动形式发生变化,物体的能都相应随之变化;做功是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的一种方式,物体能量的变化可以用相应的力做功量度。

    (2)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不能理解为功变成能,而是通过力做功的过程,使物体之间发生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3)力做功可以使物体间发生能的传递与转化,但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自然界中,物体的能量在传递、转化过程中总是遵循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的。

    六、说明

    本节内容的处理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基础较好,可介绍较多内容;学生基础较差,不一定要求应用物体机械能变化规律解题,只需对功和能关系有初步了解即可。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2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

    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

    一、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

    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但并非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4.大小:与压力成正比F=μFN

    ①压力FN与重力G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它们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无关系,用力将物块压在竖直墙上且让物块沿墙面下滑,物块与墙面间的压力就与物块重力无关,不要一提到压力,就联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认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μ是比例常数,称为动摩擦因数,没有单位,只有大小,数值与相互接触的______、接触面的______程度有关。在通常情况下,μ

    ③计算公式表明: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只由μ和FN共同决定,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接触面的大小等无关。

    5.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的受力物体上。

    问题:1.相对运动和运动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2.压力FN的值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吗?请举例说明。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关吗?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吗?

    三、静摩擦力

    1.产生:两个物体满足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相对运动趋势时,物体间所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③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

    所谓“相对运动趋势”,就是说假设没有静摩擦力的存在,物体间就会发生相对运动。比如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就是由于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触面光滑.没有静摩擦力,则由于重力的作用,物体会沿斜面下滑。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传送带模型高中物理教案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中物理教育方案相关文章:

    高中物理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高中物理教案分享十四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