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8篇
  •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14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8篇。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交换律的教案8篇”,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的意义及乘法交换律的运用。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3460305040

    245234264

    3012127173

    2、竖式计算。

    1251830536

    二、新授。

    1、引出课题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2、乘法的意义

    (1)出示例1用鸡蛋盘放鸡蛋,如图(略)一盘可以放几个鸡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或:65=30(个)

    答:一盘可以放30个鸡蛋。

    (2)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

    师:第一种用加法,第二种较简便。故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乘号前面的数叫被乘数,乘得的数叫做积,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因数。

    (3)一个数和一相乘仍得原数。

    一个数和0相乘都得0。

    3、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观察例1。用乘法算的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最后概括。

    相同点:得数和相乘的两个数都相同。

    不同点: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

    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师:前面我们曾经使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应用乘法的意义说明下面各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1)一幢宿舍楼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可以住15户,一共可以住多少户?

    (2)一头牛重50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是这头牛的10倍。这头大象有多重?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填上适当的数。

    1232=32□341=□□

    □a=□1002574=□□7

    3、计算下面各题,用交换因数的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3225105424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25(52)

    =1252=1025

    =250(桶)=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25(52)

    254=425=1252

    =1025

    ┆(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教学内容: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5020=1000

    254=100258=20xx512=3002540=1000

    1258=1000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小结: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3】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1.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加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办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策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是要求学生按照运算定律来判断哪些算式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集体讨论哪些是正确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其中第2、3小题符合加法交换律,第4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都是正确的;第6小题因为交换的是两个因数是正确的。第1小题和第5小题,虽然等号两边算出的结果相等,但不符合运算定律。

    2.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这一道题中的第1、3、4小题都是正确的,第1和策4小题都符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小题是不对的,这一题先计算的是16和49然后才能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如果把6和4交换,它既不符合加法交换律,也不符合乘法交换律,所以这个算式是不正确的。

    3.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4.第16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造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着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7题。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一些简便的运算。

    2、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研究、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学生口算练习。

    2、谈话:你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定律吗?

    二、猜测、探索

    1、大胆猜测。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

    (1)情景导入题意。

    你们喜欢踢毽子吗?看,(出示例题图)这些同学在开展踢毽子比赛呢!

    教师: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后,教师要求学生编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2)计算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引导学生得出:53=35

    让学生猜测这种运算律的名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规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指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3)填空促进体验。

    156=6()()46=()54

    □0=()()a8=()a

    3、学习乘法结合律。

    (1)教师出示例题:

    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有23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2)学生独立列式,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思路:

    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再算出6个年级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种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级,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请学生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小组学习。

    ①独立写出两个这样的算式。

    ②组内交流等式,仔细观察,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③一起给这个规律取名。

    ④讨论并写出用字母表示的等式。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说出做得快的诀窍。

    4、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指名板演。

    集体讲评。重点讨论第2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三、巩固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计算,再比较。

    讨论:每组中哪一道算是计算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62页想想做做第4题。

    教后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验算方法的基础上,并经过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铺垫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学生通过前两课所学的加法运算定律这一新旧知识迁移的生长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也比较乏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些教学情境,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冲动,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由感知感觉感受的内化过程向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5】

    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过的乘法的运算规律。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么,大家回忆一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公式又是什么呢?)

    1、由生活引入,通过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换的含义。

    数一数:本班男生的人数和本班女生的.人数,求本班一共有多少人?

    结果无论哪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分析比较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突出强调“交换”的意思。结果表明:两个式子的加数交换了位置,但和不变。再要求学生自己举一两个例子来试试看。

    2、出示题目: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很丰富,看,有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先算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28+17人,再算全部的人数:(28+17)+23人。

    方法二:先算一下女生,再算一下他们加起来一共是多少人:28+(17+23)人。

    结果表明,计算出来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3、再举书本中的例子来说明结合的两个数的条件和原因。

    =(50+40)+(7+9)因为50+40=90,90是一个整十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1、书本P47(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下列各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置。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xx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7】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1.出示:

    你能在下列的 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28+320=320+ ;

    (27+138)+62=27+( + );

    35+ = +35。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

    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 (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如果填加号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如果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3.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法中的运算规律,首先来研究乘法是不是有交换律呢?

    (一)探索乘法交换律。

    谈话: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求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吗?

    提问:我们知道,每组有5个同学踢毽子,求3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式3×5,也可以列式5×3。所以,这两道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联结?

    2.举例验证。

    谈话:我们知道3×5=5×3,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

    引导:你是直接写出了等式还是先算出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结果,然后再写等号呢?

    学生交流,教师选择一些等式板书。

    电脑验证大数相乘的结果。

    谈话:像这样我们学过的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总结规律。

    讨论:你写出的每一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每组算式等号两边的两个乘数相同,积也相同,不同的是两个乘数交换了位置。)

    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提示:你能像加法交换律一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的交换律吗?

    提问:等式中的a和b可以分别表示什么数?你是喜欢用语言来叙述,还是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呢?

    4.回忆乘法交换律在过去学习中的运用。

    谈话:乘法的交换律,我们在二、三年级就遇到过,你能回顾一下,过去在学习哪些知识时用过乘法的交换律吗?(学生可能想到: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算两道乘法算式;用调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验算乘法等。)

    (二)探索乘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谈话:我们已经通过举例的方法研究了乘法交换律,那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仔细观察,现在操场上有多少人在踢毽子呢?你会列式计算吗?

    组织学生交流。选择列为(5×3)×4和5×(3×4)的同学板演。

    2.引导比较。

    提问: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两个算式中都是5、3、4这三个乘数相乘,乘数的位置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相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

    提问:两道题的运算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都是求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都是把5、3、4三个数相乘)

    3.举例验证。

    谈话: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请大家同桌合作,写一写,说一说。

    组织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一些等式。

    4.总结规律。

    讨论:

    (1)你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2)你能从这些算式中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归纳乘法结合律。

    板书: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谈话: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2.尝试简便运算。

    谈话:根据我们学习加法运算律的经验,想一想,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我们的学习会有什么帮助呢?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乘法运算律来进行简便运算吧!

    出示第62页的“试一试”,学生尝试简便运算。

    1.做“想做做做”第2题。

    观察:你发现每一组题的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谈话:每组的两道题,你可以任选一道题进行计算,看谁既会选又会算!

    2.做“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你运用乘法的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组织交流。

    3.用简便方法计算。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既然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你有没有想过减法和除法会有什么运算规律呢?你可以选择下面的一组或几组算式先计算,然后再观察、比较,看你能不能有新的猜想?你有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篇8】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乘法的意义和3个运算定律.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已经掌握,对乘法的意义也有了初步理解,知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比较简便的形式--乘法来计算.这一节是在已学的基础上,以定义的形式给出乘法的确切意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了乘法意义之后,教材又通过具体的例子概括出乘法的运算定律,并且进一步用字母式子表示,这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小节中学生参与推导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是教学重点.另外,在这3种运算定律中只有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它不仅涉及到加法运算,而且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又容易混淆,所以学习和掌握乘法分配律成为了本小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节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法建议

    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的形式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例如:在讲解乘法结合律前通过几道计算结果是10,100,1000 的口算题,让学生找出5和2,25和4,125和8三对“好朋友”,为学习乘法结合律做了铺垫.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例1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其次再让学生采用观察、分析的方法比较哪种算法简便?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的意义.

    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教师可以出示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然后再通过学生的讨论(小组、同桌、集体)、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参与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使自己成为主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

    3.借助视察、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及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的意义及其运算定律--交换律.

    教学难点: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4×3        50×30      2×50       15×4     15+15+15+15

    4+4+4+4      30×12      60× 40     4×25     9+9+9+9+9

    2.导入:刚才的口算题同学们算得很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即算得对又算得快呢?好!为了实现你们的愿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交换律.(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乘法意义:

    (1)出示例1,指名读题.演示课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1 下载

    引导学生分析:横着看或竖着看,每排放几个,一共有几排?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加法怎样解答?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或6+6+6+6+6=30(个)   (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如果要求盘里一共有多少个鸡蛋用乘法该怎样解答呢?

    用乘法计算:5×6=30(个)或6×5=30(个)(教师板书)

    (2)对比例1中的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加法计算,也可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乘法交换律的教案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