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乘法分配律教案汇集8篇
  • 乘法分配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13

    乘法分配律教案汇集8篇。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可以通过课堂反应得出结论,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这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乘法分配律教案”的最新信息,欢迎大家把这份资料推荐给身边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得到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提问:请同学们自己求一下新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不同的解法

    反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应当有两种解法,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应加以引导

    (课件出示两种解法)

    谈话: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计算的结果也相同,能把它们写成一个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一写,请学生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2、比较分析,深入体会

    提问: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组内交流。

    反馈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相机引导: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使学生明确:等号左边是10加6的和乘4,等号右边是10乘4的积加6乘4的积。

    设疑: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学生举例验证。

    组织交流反馈。可适当的选取一些数字很大的和很小的例子以及有乘数是0的例子等特殊情况。

    3、规律符号化,揭示规律

    提问:像这样的算式,写的完吗?

    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这个规律,同学们自己试着在小组内写一写,说一说。

    反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规律。

    小结揭示:两个数的和乘另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另外的数再相加。用字母表示:(a+b)×c=a×c+b×c,(板书并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6×25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18-8)x5

    265×105-265×5265×(105-5)

    结论:适用【2】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机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你

    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

    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师::“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时行驶的路程和。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

    的两种思路。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

    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110×2+90×2=400(千米)。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

    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110+90)×2=400(千米)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

    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

    师: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1、瞻前顾后填一填。

    (10+7)×6=□×6 + □× 6

    8×(125+9)=8×□+ 8×□

    7×48+7×52=□×(□ + □)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师小结: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找朋友

    (10+6)×4 10 ×4+6 10 ×4+ 6 × 4

    5 ×(7+9) 5 ×7+ 5× 9 5 ×7× 9

    3 ×25+7 ×25 3+7×25 (3+7)×25

    5、对口令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脑筋急转弯。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木×(1+3+2)=?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5

    教学资料

    课题名称 乘法分配律 学科 数学 总课时 1

    单元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页码 36 执教者 彭素娟

    版本名称 人教版 年级 四 册次 下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继续由主题图引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透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我探究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再透过类比,让学生理解并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使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相对简便一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潜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透过比较,对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

    教学难点 对乘法分配律好处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导入投影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第1课时)

    一?知识回顾

    1?口答:说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2?口算:40×23×25125×16

    要求学生回答出结果,并口述在口算过程中,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二?类比感知

    1?投影出示:

    4×(5+8)8×(4+5)(7+6)×3

    4×5+4×88×4+8×57×3+6×3

    2?分组讨论:(1)上方各组算式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根据这个特点,每组中的两个算式能够怎样连接起来,用以表示它们的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透过让学生讨论举例,让学生初步体会出乘法分配律在形式上与前面学过的乘法的运算定律的不一样,对将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先有个初步的认识】

    三?质疑释疑,研究归纳

    1?出示主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让学生讨论,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根据状况给予解答。

    3?提出例3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群众交流不一样算法的解题思路。

    方法一:(4+2)×25方法二: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6?分析比较:观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一样?

    7?建立表象:以上两种算法的结果怎样?(4+2)×25=4×25+2×25

    8?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板书)

    9?探究规律:

    结合以上几个等式,让学生分组讨论:

    (1)这些等式的左边是怎样的?右边呢?

    (2)结果又怎样?

    (3)从以上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在语言表述上有困难,教师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4)你能再举出乘法分配律的例子吗?

    (5)能用字母表示吗?

    (6)抢答:a(b+c)=?

    (7)归纳乘法分配律并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四?知识巩固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3+25)×4=×4+×4

    18×(31+16)=18×+18×

    (25+26)×a=×+×

    53×a+47×a=+×a

    48×a+×b=×(a+b)

    25×36+25×64=25×+

    2?连线

    (25+24)×5(25+75)×16

    25×16+16×75a×b+a×c

    a×(b+c)a×c+b×c

    (a+b)×c25×5+24×5

    五?课堂总结

    这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它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什么不一样?

    六?知识拓展

    你会算吗?

    111×999999×222+333×334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探究,透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作业:教材38页6?7。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结合律:(a×b)×c=a×(b×c)(4+2)×25=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学生举例;……

    ……

    ……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生1:(我+你)×他=我×他+你×他,我和你都是他的好朋友,也就是我是他的朋友,你也是他的朋友。

    生2:(爸爸+妈妈)×我=爸爸×我+妈妈×我。

    生3:(A+B)×C=A×C+B×C

    生4、(a+b)×c=a×b+a×c

    生5、(○+□)×◎=○×◎+□×◎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努力验证了这个规律,你觉得用那一种表示这个规律更好一些?

    生:第三个用小写字母的那一个。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好?

    生:这样简单好记,而且前面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也是用字母表示的。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通过读式子,完善语言表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师:相等的式子我们都找到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计算出它们的结果。

    生1、我算的是(20+4)×5=20×25+4×25,结果是600.

    师:你是把两边的式子都计算了吗?

    生1:没有,我是算的右边的那个式子。

    师:你为什么没用左边的式子计算呢?

    生1:右边的那个式子计算起来简单。

    师:看来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简便计算,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

    生2:我算的是38×99+38=38×(99+1),结果是3800,我算的是右边的那个式子,右边的括号里是100,38×100好算。

    师:大家来观察这个式子,这是我们发现的那个乘法分配律吗?

    生1:不是.

    生2:是,就是把它给倒过来用的。

    师:是的,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也可以用来简化计算。

    生3:我算的是36×15-26×15=(36-26)×15,结果是150,是通过右边的式子计算出来的,那样简便。

    师:看了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们刚才做的都是带“+”的,可是这个是“-”。

    师:看来我们的乘法分配律还有新的内涵呢。

    补充板书:(a-b)×c=a×c-b×c

    师:有没有计算(42+25+33)×26=42×26+25×26+33×26这个等式的?

    生4:我算了,结果是2600,算的是左边的那个式子。

    师:看了它,你有没有想说的?

    生: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题是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是4个、5个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还能用分配律吗?

    生:能。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四、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总结。

    五、总评: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教师注重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式子,引导学生在研究讨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随后的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7

    乘法分配律教案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算定律,也是学生最难掌握的一个运算定律。下面是学习啦为你的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习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习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习题目,(完成在练习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习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 ) (2)(13+79)×12=13+79×12 ( ) (3)(34+61)×43=34×61+43 ( ) (4)(2+4+3+1)×5=2×5+4×5+3×5+1×5 ( )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习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在全校领导和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乘法分配律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和展示,课堂中展示了如下几个亮点:

    一、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渡到乘法分配律是可行的。

    自我感觉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乘法分配律问题完全可以退一步,来更加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譬如学生碰到101×37 99×26等等类似的题目计算起来将更加游刃有余,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误的发生。

    二、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的自然过渡。

    这样的设计与执行,教师的导引学生的观察,而后的给左写右,然后的仿写,说一说。整整操作过程以庞大的数据说明问题,很大程度上自然有序的实现了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这个阶段奠定了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基础的理解和其字母形式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连续性的发展和练习中的应用。

    三、情景剧的适时引入,促使学生认知更上层楼

    生活中的握手问题与乘法分配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此,在判断部分加上情景剧,其主要目的是提前的预见性,在学生没有形成问题的时候,我们预感到这里会出现问题而提前预设,从而生成学生的纠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

    四、评价给力,激发学生思维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给自己的鼓舞。正是这样的兴奋才能促使孩子又不断地想法不断迸发出来,去发展,去实现教师所希翼的内容甚至还能出现更高的突破性发展,这正是良性评价的优点,也正是我在课堂上所使用的,这只需要我们教师适时的适度的给孩子们一个合理的良性的评价,而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评价而评价。

    存在不足:

    一、细节之处仍存有瑕疵。

    个别之处感觉总是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感觉放不开,不敢放开,这样的感觉制约了课堂的发展,同时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需要我们做好积淀的同时,给学生一个个升华的机会和时间以及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能够当家作主,用他们的语言进行阐述,进行思考。 二、落实上面书写部分尚显弱化。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听课现象,我大力落实学生听课制度,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关注黑板,关注教师,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这样确实提高了学生听得质量,课下反馈,学生听得不错,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会造成另一个极端的不良现象,这更不是我想要的。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提高自己课堂组织能力,给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发展机会和机遇,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能够玩的开心,听得进去,说得出来,写的正确。保证人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人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研修将全面结束,磨课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教学却在新的平台上全面铺开,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我们以研修的精神为引领,以磨课的态度对待平时的每一节课,使我们的每节课尽量精品化,教师和学生能力增长化。让进步成为一种习惯,让成功一次次倍增叠加。

    认知不当之处万望批评指正,不胜感激。谢谢! 猜你感兴趣的:

    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3.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4.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5.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优秀教案设计

    内容仅供参考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共4篇)

    “乘法分配律”教法和难点分析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试讲稿

    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 具: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生1:(72+28)×2

    生2:72×2+28×2(板书两个算式)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生计算。

    师:请选择第一个算式的同学,说出你的计算结果。

    生: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

    师:谁选择的第二个算式,结果又是多少呢?

    生:我算的结果也是200米。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生:可以

    板书:(72+28)×2=72×2+28×2

    出示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生计算,汇报)

    生1:我列的算式是32×64+18×64,结果是6400元。

    师:有没有用不同的方法的?

    生2:我列的算式是:(32+18)×64,结果也是6400元。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评析:教师创设了求长方形的周长和学校买校服的情境,提出“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出两式相等。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在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的计算后,便于学生发现新的知识规律。同时,产生这样一种数学体验,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存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二、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师:对于可能存在的规律,仅凭这两个等式就能说明它是成立的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

    生:找更多的这样的等式。

    师:既然找到了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式子,验证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生举例验证)

    汇报:

    生1:(3+2)×5=3×2+2×5

    师:你计算过了吗?

    生1:算了,两边的结果都是30.

    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2:(30+50)×5=30×5+50×5

    生3:(24+76)×2=24×2+76×2

    ……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生:是。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生思考)

    生:老师,我能。

    师:你说说看。

    生:比如(72+28)×2=72×2+28×2,左边括号里算出是100,就表示100个2,右边是72个2加上28个2,也是100个2,所以两边的结果一定是相等的。

    师:同学们,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你能用这个思路说说你举得例子吗?

    生1:我写的是(53+22)×4=53×4+22×4,左边是75个4,右边是53个4加上22个4,也是75个4

    ……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有没有可能像这样的式子两边不相等?

    生:不可能,两边的结果一定相等。

    【评析:学生在已经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乘法分配律教案汇集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