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风筝教案13篇
  • 风筝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08

    风筝教案13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编写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先导。经过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的积极收集和整理这篇“风筝教案”呈现在大家眼前,阅读本文是您锻炼自我思考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风筝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三维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三)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难点:学生提出疑问并在教师引导下作深入思考。

    (四)课时安排及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二、说学法指导

    (一)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3、课前可以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4、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5、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三、说教学方法及手段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阅读《风筝》一文,我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风筝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感知小棕熊和红松鼠之间的友情。

    2.借助图片理解故事内容,并根据前半段故事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体验宽容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感受道歉所需要的勇气。

    活动准备:

    2.教学挂图:《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

    录音机。

    4.幼儿已学会唱歌曲《好朋友》。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段。引起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2.教师出示小棕熊和红松鼠手偶,讲述《49只风筝和49只纸船》故事的前半段。

    3.教师:故事里有谁?小棕熊和红松鼠住在哪里?他们会做什么事让朋友高兴?

    (二)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仿编故事。

    1.教师:可是有一天,两个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结果,谁也不让谁。山坡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也不再有漂流的纸船。小朋友,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俩和好呢?

    2.教师组织幼儿讨论,鼓励幼儿想出各种让小棕熊和红松鼠和好的办法,尝试仿编故事结尾。

    (三)集体欣赏故事结尾。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讲述故事结尾,鼓励幼儿说说:小棕熊和红松鼠后来是怎样和好的?

    2.教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互相体谅,那样大家才能快乐。

    (四) 出示教学挂图,带领幼儿完整地欣赏和阅读故事。

    引导幼儿看图阅读故事,鼓励幼儿根据画面和教师的身体语言参与讲述故事内容。

    (五) 集体完整的欣赏故事录音。

    (六)表演音乐活动“好朋友”。

    随着音乐的节奏,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边唱歌边两两结伴表演《好朋友》”,让幼儿感知体验同伴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快乐情感。

    活动延伸:

    长方形纸等让幼儿进行折纸船做风筝等活动。

    风筝教案【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作者是鲁迅,体裁为散文诗。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自然”“科学”主题之后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设的单元。在本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风筝》是意蕴最丰富的一篇,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好教材。《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2、课文的特点:

    《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诗,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悲忧交集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全诗情词真切,思想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厚意蕴的散文诗,学生则容易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引导、多给学生鼓励。

    4、重点、难点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七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感受兄弟手足之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5、目标的预设及依据:

    根据以上四个方面的情况,从“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确定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⑴ 认知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读描写“误解和冲突”的语句,进行语言积累。

    ⑵ 能力目标:圈划文中表示“误解和冲突”的内容,体会赏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⑶ 情感目标:感悟“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风筝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依、奔、丧”等5个生字。会写“奔、磨、丧”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初步认识文章的总起句和中心句,以及作者是如何把“做风筝”这一件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

    4、能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以及我们的动作,体会“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

    重点难点:抓文章重点词体会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快乐;积累文中描写快乐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辨析、比较等方法,会读“依、奔、丧”等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奔、磨、丧”等部分生字;

    2.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抓重点词“憧憬”以及描写我们动作的词体会我们童年做风筝和放风筝的快活心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认识文章的总起句,以及第三自然段的总分写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把“放风筝”这件事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新旧联系,谈话揭题

    1.秋天来了,你最喜欢干什么?

    2.可是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喜欢干什么呢?——出示文章第一段: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3.你们放过风筝吗?你放的风筝是什么形状的。欣赏各种风筝图片。

    4.揭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风筝》这篇课文,和课文中的我们一起体会做风筝和放风筝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梳理内容

    1.读书要求:第一遍,大声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第二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结合课文题目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反馈1、字词:第一组:凌空而飞翩翩飞舞垂头丧气

    第二组:憧憬磨坊拼命

    重点音:拼命,丧,多音字“磨”。

    练习:小马驮着一袋麦子到磨()房里去磨()。

    指导书写:奔(中间部分),磨(结构),丧(笔顺,不添笔)完成抄写本。

    3.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什么?结合课题用一句话来说。

    句子: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4.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它还在课文开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总起句。把这个词写在这句话旁边。

    5.快速找出课文哪几自然段都是写了我们放风筝和做风筝的乐趣的?

    三、学文,体会快乐心情

    学生默读2、3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我们的快乐。用笔划出来。

    1.学习“做风筝”体会幸福。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我做风筝的幸福与快乐?

    (2)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地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A理解什么叫“憧憬”。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这个词和什么有关。查字典或利用《词语手册》理解憧憬的意思:向往。

    B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会憧憬些什么?指名说。

    正是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所以,(课件出示句子)——风筝做好了,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读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2)为什么你要把名字写在上面?如果风筝上写着你的名字,飞得那么高,你会怎么想?

    (3)自己仿佛和风筝一样,飞得那么高,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带着这样的体会再读读这段话(可以指导学生带着憧憬的表情读这个句子)。

    那么,我们放风筝的快乐又体现在哪里呢?

    2.学习放风筝(15分)

    句一: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而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的飞快地跑起来。

    A指名读。B、指名填空:一个人用手()着,另一个()线,()远远的地方,()“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而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的飞快地()起来。C、你发现了什么?读着这些动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D边做动作边读。

    句二: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1)体会快乐。

    A从哪里看出我们放风筝的快乐?

    B看到孩子们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你会想起用哪个词形容他们此时的心情?(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C读出孩子们这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D再读这个句子,哪个词一下子就跳入你的眼中?

    学习“翩翩飞舞”,结合字形“羽”字旁,形容轻而美的东西,指导有感情朗读。

    难怪作者会说:(出示总起句)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带着这样的快乐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介绍做风筝的过程。

    (2)体会写法:

    A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B先写了(我们去放风筝),再写(我们怎样放风筝),最后写(我们放风筝的心情)。作者在介绍放风筝时很有条理。

    C教师小结,我们在写一件事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有顺序有条理地介绍,读者一读就非常清楚明白。

    师:无论是做风筝还是放风筝,这小小的风筝带给我们多大的快乐啊,难怪作者会说:(出示第一段,回读这一句:)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3.教师小结:可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现在请你拿出作业本,把描写我们快乐的句子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任凭第3题的收藏屋上。开头要空两格,注意写字姿势。

    四、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3题,完成句子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8自然段,运用表演和想像等方法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继续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来理解句子,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2.结合文章开放性的结尾,想像练笔,体会风筝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引导孩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授

    1.开火车认读学过的生字词,并用一分钟的时间快速记忆;

    2.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道题,当堂讲评。

    二、学习课文,体会心情变化

    1.其实,这一段中还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们放风筝的快乐,你能找出来吗?

    句一: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1)指名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我们放风筝的快乐?

    (2)“似乎飞到了云彩上”是不是比喻句?放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风筝飞得这么高,我们多快乐啊!带着这样的体会读句子。

    2.可是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们还是这么无拘无事、快乐无比吗?

    句二: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想像当时的情景,理解“大惊失色”。你在什么时候见过谁有这样的表情?

    (2)如果你也是“我们”中的一个小伙伴,你会怎么呼唤飞远了的“幸福鸟”?

    3.“幸福鸟”最后有没有找到?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

    结合学生回答,体会我们找“幸福鸟”的心情,结合理解“垂头丧气”,请学生表演,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注意要说清楚“垂头丧气”的理由。

    4.小练笔:水磨坊好像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可是“幸福鸟”究竟有没有在那儿呢?我们的心情又会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你拿起笔,结合我们上堂课学习到的表示心情的词语,来写一写故事的结尾。(教师课件出示课内和课外表示心情的词语:难过,兴高彩烈,喜出望外,快乐,满怀憧憬……

    (1)学生想像练笔;(2)学生练笔讲评:重点讲评有没有运用词语把我们的心情给写出来。

    三、朗读全文,积累词句

    四、课堂作业

    1.完成作业本2、4题。

    2.听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风筝教案【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筝》(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 风筝 》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间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就是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告诉人们: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风筝》写于20世纪代,而面对的学习群体则是刚进初中的出生于90年代末的花季少年,他们也是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由于时代背景的久远,再加上初一学生理解力有限,而鲁迅先生的作品向来思想深奥、意蕴丰富。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向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口语交际相结合,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学法具体如下:

    1、 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风筝,飞吧》,欣赏美丽的风筝图片,创设情境。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风筝是报春的天使,是孩子们的梦想。同学们都放过风筝或看过放风筝的吧?当时是什么心情?(学生各抒己见)

    是啊,看见风筝,我们便会忆起诗一样的童年生活,内心充溢着愉悦与激动。可是,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为什么却感到“悲哀”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的一篇散文《风筝》。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正如新课标建议“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这节课我确定的学习目标是(同教学重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首先指名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鲁迅,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文学常识的积累。

    1、师生合作配乐朗读课文,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3、讲述故事(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4、交流听读感受(此环节设计是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过渡:同学们的感受真是丰富多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宝贵的阅读的经验走进鲁迅,把握他在这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吧!

    品一品:兄弟二人对风筝的态度各是什么?从那些描写可以看出来?(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

    读一读:你能读出这种态度吗?(新课标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学生对兄长的评价意见不一,于是教师补充介绍一下当时鲁迅先生的家境: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这次冲突就发生在老大与老三之间。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并且做他们的保护人。这样介绍之后,同学们也许就更能理解鲁迅不许弟弟放风筝的原因和”有出息“的含义了。

    (在学生有疑问和分歧的时候再进行相关背景介绍,有指点迷津的作用,学生豁然开朗)

    过渡: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在20多年以后,在已步入不惑之年的鲁迅先生心中又掀起了怎样的情感波澜呢?请同学们探究课文5——12段。

    想一想:20年后是什么原因使鲁迅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明确:看了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懂得了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心里沉重起来。

    (2) 心灵对话(屏显:心灵对话 哥哥(弟弟),我想对你说:————)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过渡:兄弟二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当年那件事,是不是也体现了浓浓亲情呢?其实这样的亲情故事在我们的家庭中也经常上演。让我们走进心海,感悟至爱亲情吧!

    (屏显:讲一讲:让我们一起荡起记忆的小舟,走进心海。讲一件曾经触动你心灵的事,诉说亲人之间的爱,体现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

    . 1、师:此时此刻,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心海也在汹涌澎湃,我想讲一讲我和我的父亲。师深情讲述:《我终于读懂了父亲的爱》

    2、师:同学们是否也有过和老师类似的经历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师的讲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基于新课标建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此环节让学生走出文本,体验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实现了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4、师小结:亲情不仅在温柔的话语里,也不仅在细心的呵护中,更在父母严格的管教和兄弟姐妹之间磨擦的火花里。以一颗宽容、谅解之心善待亲人,你会拥有更多的爱!

    过渡:一出风筝事件,牵动着鲁迅的心,也牵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这篇散文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2、 师小结:在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3、 一篇名作,带给人的思考总是深厚而丰富的,思想家的文章尤其如此。当你尝试着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篇作品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此环节设计基于新课标建议: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风筝教案【篇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1925年1月24日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七年级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本文时,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动身,偏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关于童年游戏心理的描写以和“我”因童年时曾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而发生的悔恨和悲痛的情感的描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本文时宜淡化政治色彩,注重人文情怀,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动身,充沛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多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兄弟痴迷风筝的童心,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酷以和“我”由此而发生的痛悔和无法掌握的悲痛,从而使学生受到一次人文情怀的教育。

    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依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和,我的处置方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1、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理论。

    语文是学习、生活、工作的工具,传授语文知识,教会学生阅读和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它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承当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

    2、主体教育思想。

    主体教育观要求语文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在具体的教学中,要真正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充沛尊重学生的自我知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经验。

    3、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精髓,它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沛尊重、激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经历。

    4、个性化和发明性阅读的原则。

    艺术接受心理学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是双向推荐过程,艺术创作主体是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接受主体则是体验的二度阐释者,二度阐释的价值,决不在创作行为之下。假如没有接受主体的参与和响应,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潜在的甚至是不完整的。这一理论建立了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新关系,强调了读者的在阅读中的地位,也强调了阅读的个性化和发明性。

    语文新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激趣。以一首短诗引入,同时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使用专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效果更佳。)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在学生学习遇到疑难处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1、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

    2、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阅读、去感悟。

    1、导入新课。首先用一节饱含深情的`、回忆童年的小诗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回忆童年时游戏的往事。

    3、初读课文。此时教师不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让学生获得最自然的、最富有个性的、整体的阅读感受。

    4、推荐感受。这个环节为学生搭设一个互相推荐、表达阅读感受的平台。

    5、重点品读。这个环节是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读重点段、重点句以和重点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重点品读第三段,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

    第三步:重点品读第四段,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的表格,了解主要事件的各记叙要素,并且用心去体会“小兄弟”被“我”粗暴地折断、踏坏风筝时心境。

    在这一步中还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充沛地了解“我”对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杀的残暴和淫 威,认识到它的非人道和可憎,为下面理解本文的主旨作必要的准备。

    6、探究主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各组代表发表观点。在学生充沛发言的基础上,假如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和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批判,教师要可给予引导和补充。

    7、学生质疑: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文本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标明自身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风筝教案【篇7】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

    (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风筝教案【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风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笔调清新,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失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本课拟定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

    2.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憧憬”“垂头丧气”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3)体会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幸福”;学习小伙伴们在伤心失望时仍然充满希望,不断找“幸福”的信心和勇气。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说学情

    1.思维状态

    三年级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能进行一定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本篇课文围绕风筝展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要多读多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

    2.知识能力

    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学习重点也由识字逐渐向阅读过渡。一些阅读方法掌握,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学生已有一定基础。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则是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思、读中悟。我国语文教学有“熟读、精思、博览”的优良传统,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之能和谐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书,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

    2、采用多种策略让关键词活起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学生应“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词,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感悟重点词句时,我采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联系生活实际、角色互换、理解字义、联想法等,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能讲关键词读活。

    四、说教学流程:

    一)回顾导入,搭建构架

    开课先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熟悉并走进文本,对文本内容建立一个基本框架。

    二)细读探究,品悟真情

    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地方。

    直接按文本的顺序,切入做风筝。让学生自学第二自然段,读、思:作者写做风筝时,哪些词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一种快乐。主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如憧憬、依然、幸福鸟,可根据查字典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想等方法来理解。继而感受到做风筝的快乐

    “放风筝”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现出来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如何放风筝的,再看书上是如何写放风筝的,通过抓动词对比,感悟动作描写的生动、准确。接着抓关键词句体会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越飞越高”于想象画面中感受快乐;“快活地喊叫”于角色体验中感受快乐;从孩子的不知疲惫中感受他们的快乐。接着通过感情朗读进步一渲染孩子们的快乐。

    可是快乐的心情却随着线断筝飞戛然而止了。让学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体会孩子们此刻的心情。用理解字义的方法,让孩子们从“大惊失色”这一神态中感受孩子们的伤心。引导学生由字面义到角色体验逐层深入理解“千呼万唤”,感受到孩子们的痛心。继而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伤心。接着通过抓关键词,从“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垂头丧气”中感受到寻找不到的失落。

    最后通过质疑是否用心寻找了,让孩子们知道还有希望。进而引出想象续说(写),拓展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梳理归纳,积累方法

    学完全篇后,我将对本文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时所用到的有效方法方法及作者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时所使用的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梳理。对内容梳理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而阅读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解读文本,理解文章内涵;表达方法的梳理则有助于孩子们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最后让所有的学生在学有所获中结束该课的学习。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由三大块构成:有文章内容和主线的板书(即中间部分);有阅读方法的梳理归类(左边);还有表达方法的提炼(右边),简明扼要地呈现了我这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

    六、说预期效果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心情起伏变化,基本能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知道几种品读关键词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试着运用。

    风筝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课前准备:

    1. 自制多媒体课件。

    风筝、小熊、松鼠图片。

    课前交流:学生介绍自己或好朋友。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你们认真地看老师写这两个词,板写课题。

    2.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大家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情况

    1. 检查生字。

    2. 检查生词。

    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读文。

    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贴图:松鼠、小熊),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文2、3自然段。

    阅读理解小熊和松鼠建立友谊的过程。

    1. 小松鼠是怎样传递自己友谊的?从“漂呀漂”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试着读,体会“漂呀漂”在句中的作用,感悟句子的美。

    3自然段的读。

    5自然段。

    理解字义,懂得两个“piao”的不同。

    男、女同学比一比读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阅读理解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痕的内容,体会内心感情。

    7自然段。

    听老师读完,你们的心情怎样?练读“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痕后的内心感情。

    阅读理解友谊恢复的内容,升华情感。

    1. 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通过读第10自然段体会松鼠的心情。

    1. 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松鼠对和好充满期待的复杂情感。

    体会人物内心,读出他在纸条上写的那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1. 师生一起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课堂延伸

    纸船满溪的场面。

    2. 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种事情?

    教师总结

    写字练习

    讲解、多媒体演示“幸福”两个字的写法。

    五、课堂总结。

    课件:

    风筝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2.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教学准备

    风筝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生读谜语。

    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

    (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第二课时

    一、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梦想讨论“憧憬”的意义。

    3.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说到的这些梦想就是小伙伴们心中的憧憬,(板书“憧憬”)我们把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做联想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理解憧憬这个词吗?(生汇报)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师生对读)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红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动词)

    3.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学生说理由)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你能够运用得准确恰当,就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形象。

    4.让我们第二次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同学们可以做动作。

    5.文中的那群放风筝的孩子也像我们一样快乐,你能读读文中最能体现快乐的句子吗?(风筝越…….)

    6.请同学们带着伙伴们的这份快乐再一次去放飞幸福鸟。(一边读,一边补充词语)。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风筝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把我们的憧憬带进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示课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飞快地飞走了。风筝不见了。”是啊,风筝倏地不见了,此时此刻,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呢?(板书:伤心)轻声读读4-8自然段,把你体会到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2.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伙伴们很着急,很伤心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意思)师:我们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吃惊的脸都变色了。理解字义也是学习词语的一中好方法。

    3.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孩子们希望风筝能快回来的情感。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出示:我们都哭了……还是没有踪影。

    4.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代表——的风筝。(希望`幸福`理想`快乐`憧憬的)

    5.我们四处寻找这只寄托了我们幸福与希望的风筝,却不见它的踪影,只好垂头丧气地做在田埂上。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二、拓展延伸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我们寻找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我们在寻找幸福与快乐,我们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2.风筝是我们童年的憧憬,风筝是我们童年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

    风筝教案【篇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敢于创新的精神。

    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四、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播放视频,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题:扎风筝。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蝌蚪式风筝、六边形风筝)及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利用投影演示。(提线拴制方法。①找到中轴(竖竹条)与上横条的交点;②以交点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量一段相等的距离,穿线。

    ③在中轴与下横条的交点再穿一线。④将风筝平放桌面,提起提线,当上提线所处的平面与风筝面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结,风筝制作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动手制作、讨论、研究骨架的绑扎方式、拴提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筝的对称,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尝试,知道蝌蚪式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蝌蚪式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拴提线、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后拓展

    播放视频。传承风筝的文化,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下课后,周末里,我们再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试着发现问题,完善制作的风筝,总结放风筝的技巧。

    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实践的积极性。

    风筝教案【篇12】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过程与方法:

    1、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小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3、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彩屏显示: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2、找出文中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当“我”发现弟弟在糊风筝时,弟弟有什么反应?而“我”又有哪些行为?“我”在这件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5、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有何感触?生活中的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准备问题:

    “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3、从游戏的意义这一角度: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它吹奏了人情美的温馨之歌,使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风筝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师:同学们听出了这首歌在唱什么?(板书课题:风筝)

    出示风筝图片

    3、师:是啊,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得飞翔,我们玩得多快乐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童年,感受他们的快乐!

    4、出示《风筝》,齐读课题

    5、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还把风筝称作什么呢?(板书:幸福鸟)

    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师在幸福鸟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预习感知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筝是幸福鸟?

    2、反馈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师:是啊,他们在做风筝、放风筝、甚至是找风筝时都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3、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②、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  憧憬  依然  踪影  似乎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第二课时

    一、唤起情感,复习导入

    师: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师:那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做风筝时的快乐吧!谁能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写出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

    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师:我们精心地做着风筝,在做风筝的时候大家会想些什么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2)、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这时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依然——它可以换成什么词?(依然、仍旧、还是)

    3)、师:为什么呢?为什么做出的风筝什么也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4)、师: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象,但是我们的憧憬, 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 ,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

    5)、师: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

    (自己读———个别读)

    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师:风筝做好了,此时大家最想干什么?(放风筝)

    2)、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放风筝时的乐趣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仔细体会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们放风筝时的快乐。

    出示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乐的心情?(拼命)

    3)师:他们拼命的奔跑,拼命的喊叫,你觉得他们会在喊叫些什么呢?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

    师:让我们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

    (范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交流)

    4)师:真开心呀,你觉得此时飞起来的仅仅只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出示填空: 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____也飞起来了。

    生交流

    5)、小结:是啊,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幸福也都飞起来了,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

    6)、拓展。

    ①、师: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诗歌,引导读背:

    《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②、师:《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诗歌、图片,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③、师: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诗歌,引导诵读: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师引读:是啊,放风筝的我们是多么的开心啊,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了一阵风,线嘣的一声断了。接下来小朋友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呢?请赶快默读4-5自然段。找出描写我们心情的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2)、师: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我们会怎么呼唤呢?

    3)、师:可是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埂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动,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出示句子:“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 ‘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 “幸福鸟”……

    4)、师:那儿找过了吗?学生读:“没找过,说不定 ‘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多叫几个学生。知道朗读该句,有希望的语气。

    5)、师:于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同学们,这里用了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省略了他们有没有找到,省略了他们去了很多地方寻找……)

    6)师总结:是啊,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我们对于自由,对于快乐,幸福的追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附1、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憧憬   依然快活

    放风筝:拼命

    找风筝:垂头丧气

    教学后记:

    《风筝》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文章再现了作者儿时与伙伴们的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快乐场景,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快乐不言而喻。。

    教学之初,我先让孩子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孩子们找到文章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层次来写,紧紧抓住最大的快乐这个词语来教学文章的前两部份,让学生细细体会哪些词句能体现出作者的快乐。

    “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当孩子找到这个句子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憧憬”一词,我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想象你在做风筝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想法,孩子们说: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够做得漂亮,希望自己的风筝能够飞得很高很高,希望这个风筝能够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快乐……“是啊! 你们这些美好的愿望就叫——憧憬”孩子们一下子理解了。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教学这个句子时,我让孩子们利用换词来理解“依然”的意思,并让他们用“依然”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放风筝这段时,能体会出孩子们快乐的词句就更多了,结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运用书中语言的描绘,让他们到台前表演,在现了文本,也再现了生活实际。

    前两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最大的快乐”来展开教学,回旋反复,多次品味,想象着创造一个完美的课堂。但疏于准备,与理想还是有很大差距。尤其是想对前两段词句的品味朗读达到极至的快乐与第三部份极至的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能体会到文中孩子们的失落与沮丧,在对“垂头丧气”这个词语进行想象时,首先让他们做一做垂头丧气的样子,再让他们说一说文中小朋友的心情、模样,他们说仿佛看到:孩子们个个低着头、眉头紧皱,甚至有的孩子在默默地落泪不肯回家……多么好的想象啊,这不就是我要的教学效果吗?

    【风筝教案13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