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小学有关梯形面积计算的教案】
随着小学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高质量的教案对小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小学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角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教案范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p27~2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投影和自制三角形面积演示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右图是一张三角形彩纸,它的面积是多少?
提问:这块彩纸是什么形状?你会算出它的面积吗?
引入: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算出它的面积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操作感知:让学生用学具并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探索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汇报、交流,总结两种转化方法。
重点讨论: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②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形成共识: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②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
板书:三角形面积=底×高÷2
(3)用字母公式表示。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a和h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为:s=ah÷2。(板书)
2.即时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前引入中的求彩纸面积的问题,并组织交流。
4×3÷2=12÷2=6(c㎡)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点。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p28“试一试”。
四、总结全课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五、作业
1.课内作业:p28“练一练”第一题。
2.课外作业:优化作业相关练习。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综合练习复习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内容:第13----14页的练习二,第15----16页的复习。
教学目标:
1、巩固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练习,帮助学生区分各种情况,克服相近内容的相互干扰。
3、通过系统的复习,初步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一定的系统认识。
教学重难点:区分各种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卡片、活动物品(第9题实景图片及盒子,钱物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口算卡片):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可选取几题说说口算的方法。
2、完成第3题
限时完成。
“通过每一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交流,从中看出:第(1)组题下一题是上一题的扩展。
第(2)组题被除数相同,可是因为除数的不同,因此,商的位数也发生了变化。
继续探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什么情况商三位数,什么时候商两位数。
3、完成第1题。
“大家能不能不用计算,就直接看出这些算式所得的商是几位数?”
让学生估算,回忆估算的有关知识:“怎样进行估算?”
独立完成,笔算出准确值。
订正结果,并将估计值和准确值进行对照,让学生体会,巩固对检验的理解。
“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实际应用。
“同学们,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出示一组对话题。(提问题填条件)
(1)301班有48人,(),可以分几组?
(2)(),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分几块?
(3)(),(),每分钟打几个字?
2、完成第4、5题
第4题教给学生完成。
第5题读题后,提问:“能直接比较吗?”
“怎样比较,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三、拓展实践
出示算式:120÷6
“你能结合你的生活实践编一道用此算式解答的实际问题吗?”
先小组自编,要求每一组可适当做好记录,并判断是否符合生活实际。
交流、评价,评出优秀组。
四、课堂作业:第2题。
五、课下准备:三个盒子(代表蛋糕盒)
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若干,每一个代表一块蛋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实践活动
1.情景设置
小组内的一名同学过生日,其他同学买来生日蛋糕送给他。
2、角色分配:组内分配,过生日的同学就是裁判,其他同学作为购买者。
3、数据提供:
小军用27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3块;
小华用30元买了3盒正方形蛋糕,每盒2块
小力用32元买了2盒正方形蛋糕,每盒4块
4、任务布置:谁买的蛋糕最贵,哪种最便宜?
5、组内表演,并记录下过程及结果。
6、汇报,说想法、策略,谈感受。
二、应用
1、第6、8题。
学生读题,“读题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可以通过组内讨论或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办法搞清楚题意。”
“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有什么地方需要特别指出的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帮助理解的。”
2、说说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三、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答案唯一吗?”
给一定时间后,小组讨论:左题中商的百位是几,除后百位有余数吗?若没有余数,则被除数的十位和除数有什么关系才能使商的十位为0?
右题中要使商的末尾是0,除的过程有几种情况。(有余数或没有余数)你是怎样分情况来解答的?
四、作业:第6、7、8题
“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⑶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学过程预设:一、出示情境图片,进入新课。⑴列式计算。(可能)29+46+5429+(46+54)46+54+29⑵灵活合理地计算。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29+46+5429+(46+54)46+54+29=29+(46+54)=29+100=100+29=29+100=129=129=129⑶感悟加法运算律的价值。交流改变运算顺序的数学根据。揭示课题——加法的简便计算。板书:数学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二、自主练习,加深理解。⑴试一试: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①69+75+25②78+(47+22)理解第②题中()所表示的意思;感悟简便计算中应用的加法运算律;正确书写计算过程。⑵总结:学生说说得到的收获,总结简便方法,特征是加法,有两个数加起来刚好是整十数,反思用的运算律。三、多项练习,形成基本技能。⑵计算175+201①竖式计算。②口算。③把口算过程写下来,并感悟数学根据。175+201=175+200+1=375+1=376⑶独立作业第60页:2、3、5题。
角形的认识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孟州市南庄镇田寺小学范希建【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4)巩固概念.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三)巩固反馈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一)
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性: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性质:稳定性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18×20
24×4015×40
15=()×()
24=()×()
30=()×()
36=()×()
二、新授
出示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12×2512×25
=(3×4)×25=12×(100÷4)
=3×(4×25)=12×100÷4
=3×100=1200÷4
=300(元)=300(元)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