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干湿地区
  •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干湿地区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jk251.com - 降水和干湿地区】

    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初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干湿地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板书〕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

    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

    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布置作业〕练习册同步内容。

    〔引入〕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各地的降水状况都不一致,相对来说,受夏季风影响大的地区,降水较多,相反,降水就较少,这样就使得各地的干湿程度不一。

    〔板书〕三、干湿地区

    〔讲授新课〕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状况”〕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挂图〕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 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2.季风的规律

    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

    偏北

    干冷

    大部分

    夏季风

    偏南

    暖湿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4.雨带移动与雨季

    三、干湿地区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使学生增强读图和分析图表的能力;帮助学生记住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的规律。

    活动具体思路:

    1.安排学生读图4.15,并且描述各个城市在降水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以100毫米降水为界线,看看四城市的降水是什么时候开始增多,什么时候开始减少的。

    3.思考:降水量的增多与减少意味着什么?(降水量增多意味着随着雨带的移动,该城市已经处于雨带控制的范围;降水量减少意味着雨带已经南移)

    4.给学生几条红色的纸带,用它来表示雨带,安排学生按照图中所示,按照时间的顺序,将雨带贴在不同位置,并在旁边标明时间,最终总结出规律。

    Jk251.coM编辑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降水的分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与前一节的气温分布有类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节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降水的来源→降水量的测定→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分析成因,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大气降水是从空中降落下来的雨、雪、雹等总称。教材通过一段文字讲述了降水的来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动态过程,水汽从这里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质是在一刻不停运动着的,而运动是由一定规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测定首先是学生形成年降水量的准确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测定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教材体现了降水的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数量概念的结合。在降水的空间分布中,教材通过提问对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叙述,而在降水的季节变化中,偏重定量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另外,教材用提问、图像、小结的形式,反复说明一个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图像能够较直观地反映降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课本提供的读图问答,引导学生读图思路,降低难度和训练思维;课文中对规律的总结归纳,可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于“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的教法建议

    对于降水的分布,同样也分为时间(季节)和空间(世界)的变化。某地降水的时间变化用降水柱状图,降水的空间分布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引导学生明确年降水量世界分布中“等降水量线”的含义,可以与等高线、等温线对比,知识迁移。

    2、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按照提出问题→读图分析→总结规律→分析成因的步骤进行。提出问题可以参照课本商有关内容。最后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展示,表格的“列”的排列是从低纬到高纬,如果画成半球图展示,更直观,效果可能更好。总之,是知识系统、条理清楚,便于学生理解。中纬地区东西两岸先不填写内容。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3、对于降水柱状图,首先要识图,了解绘图方法,找到它与气温曲线图的不同之处。其次要读图: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什么季节多雨?什么季节少雨等,充分利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最后归纳出世界降水季节分布五种类型。

    4、将降水柱状图中涉及的几个城市,依照2表格中归纳的降水空间图中找到它们的大体位置。如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所以为全年多雨型。完成表格中中纬东西岸的内容。对降水时空分布形成的原因,本节教材涉及的不多,都放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一起讲解了,教师提前在这里引导学生简单的分析、讲解,可以起到及时了解原因、分散难点的作用。

    这节内容不太难,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认真观察、讨论,找出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使学生在读图、析图、归纳上有所提高。

    关于“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的教法建议

    对于本节课,首先应使学生明确降“水”的来源,可以用举例、动画、朗读等方法,从感性入手认识到水汽的来源是海陆水体蒸发及植物的蒸腾。通过动画使学生认识到降水形成的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降水与降雨的不同之处。

    对于“降水量的测定”,学生看课本雨量器示意图,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设计简易的雨量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观测。测定降水量时应每天定时观测(每天8时、20时),不是等降水后才测;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mm);降水量是指某个时段(日、月、年)降水的总和(以便与气温区别),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该地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可引导学生计算多年平均降水量;教师可以选择补充降水等关于“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大气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教学手段】

    录像:降雨和降雪的片断

    计算机课件:(1)降水的形成过程动画;(2)雨量的测定---雨量器;(3)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4)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5)表格;(6)降水柱状图;(7)降水量季节分布

    【教学过程】

    (录像引课)大气降雨和降雪片断

    (提问)下雨、雪是常见的天气现象,我们将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思考降的“水”从何而来?

    (板书)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降水的来源

    (学生朗读)“小水滴的旅行”

    (计算机动画1)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总结降水形成的过程)

    (承转)为了研究气候的特征,我们必须研究降水的分布特征,因为降水是气候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所以必须先研究降水量及测定方法

    (总结板书)二、降水量的测定

    (投影片2)测量降水量用雨量器,介绍雨量器的用法。同学们自己也可以制作简单的雨量器,回去可以试一试。用雨量器可以量算出一个地区日、月、年的降水量,与气温的平均值不同的是,降水量是求和。每天要定时观测,不是下雨才测的。

    (投影片3)这是一张某地年降水量测量值示意图,图中的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求多年降水量的平均值)单位是什么?(mm)你能否按照所学的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的制作方法,

    按照20mm间隔,画出该地的等降水量线图?点击投影片,出现绘制结果,和同学的比对。

    该图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由西到东逐渐减少)

    (提问)我们了解降水量图的绘制方法和读法后,来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板书)三、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学生活动)参照课本P44问题,小组讨论并完成下面表格

    (投影片5)

    降水

    分布

    赤道附近

    南北回归线附近

    中纬地区

    两极附近

    常年多雨

    大陆西岸

    大陆东岸

    大陆西岸

    内陆

    大陆东岸

    降水少

    常年少雨

    夏季多雨

    冬季多雨

    夏季干燥

    降水少

    夏季多雨

    原因

    分析

    气温高,空气上升降温,易成云致雨

    副高控制时气流下沉;信风控制时,风从陆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受西风影响多雨,受副高控制少雨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风从东部海洋吹向陆地

    温度低,冷空气下沉,不易降雨

    (教师总结)点击投影片,完成表格,黑体字部分先不做。其中原因分析部分要教师讲解。

    (讲授)大气降水时间分布也不均

    (板书)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投影片6)我们将不同月份多年的降水量求和制作了降水柱状图。读图思考课文P44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根据世界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可以将降水的季节分布概括出以下五种类型,找出每种类型代表的城市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中的位置。并完成表格

    (投影片7)

    (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1、为什么位于内陆的天山上会常年被积雪覆盖?

    2、学校所在地属于哪一地区,哪种类型?

    【设计思想】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图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归纳规律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降水形成的过程,给学生一个事物是不断运动和联系的启示。学生的朗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更有想象发挥的空间。降水很容易和降雨混淆,所以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降水概念的含义。

    第二个环节是降水量的测定,因为在前一节将天气和气温的测定时,学生已经知道天气要素观测的内容,没有更多的讲解,这里重点使学生了解到降水量与气温的不同之处:气温是平均值,短时间的降水量是这个时期降水多少的总和,而一个地区多年降水量是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与多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一致。

    第三个环节设计等降水量线的画法,主要是知识的迁移,只是单位不同。因它是世界年降水量图制作和阅读、分析的基础,所以设计了画图和总结规律,以使学生更明确。对于年降水量分布图,充分利用了课本提出的问题,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教师是引导者、点播者,如果学生条件好,就多讲解些影响因素,如果学生较差,就使他明白现象即可,重点是了解规律,在读图讨论过程中培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分布图。首先是明确降水柱状图的制作方法,有读气温区线图的基础,按照课文问题分析并不难,所以让学生充分活动,以培养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由于时空分布内容联系较紧密,所以设计表格,将二者结合起来总结。

    以上各个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呈现的教学方式、方法各有不同,第一个环节从感性入手,引起兴趣;第二个环节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第三、四个环节,由于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此类地图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利于学生从多个头绪中找到联系。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测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经典初中教案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学目标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要求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构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内容点析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详见教学建议)。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南极的环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教材通过两个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别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②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③“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第二,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④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心,会造成比北极更大的气压梯度力,所以南极会有“风库”之称。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更多的例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可以被南极的大风吹得光亮如新。”4.将生物资源直接放到自然环境的后面,而没有与其他资源一起介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为了突出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的生物造成的影响;第二,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是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们本身就是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5.图10.3和图10.4使学生能够了解两极地区在景观上的差异及各自的代表性动物,并通过文字体会这些动物对极地地区特殊环境是如何适应的,进一步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6.教材通过两则新闻报道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南极建设的两个考察站。同时,在活动中又提出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时间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结合实际体会“极昼”、“极夜”现象给极地地区带来的具体问题。7.教材将极地地区的自然资源放到标题“科学考察的宝地”下,更突出了这些资源的科学价值。在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未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环境当中,有的是由于其他地区日益缺乏而显得更加珍贵,但对人类意义更大的应该说是原始的自然环境,它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极地地区之所以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们的特殊位置。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寒冷的气候使得那里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正是因为极地地区具有这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所以人们应该合理地利用,并且保护好“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因此,从逻辑关系上看,这一标题既是上一标题的结果,也是下一个标题的原因。8.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9.图10.6以其简单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考察的基本过程,同时也便于学生理解活动的第2题中秦大河的那段话,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10.阅读材料“穿越南极”,通过对人类的一次穿越南极活动的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南极地区恶劣环境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科学真理,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11.对日本捕鲸的报道引出了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主要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间的合作,如《南极条约》的签定,教材107页的那段课文,使学生了解到国际间对此做出的工作,以及我国对此问题的态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另一方面是个人的行为,教材通过108页的阅读材料介绍南极考察队员的环保行为,这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师可将本章的教学分为2课时。【新课引入】对于本节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来进行导入和组织教学。假设学生就是一位将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人员,那么他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首先需要对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是气候状况,以便做好着装上的准备,其次需要确定考察时间,这是由它们特殊的纬度位置决定的;第三,要考虑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这样就促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科学研究的资源),同时可以讨论一下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最后还需要组织学生讨论:“在科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主要涉及到对极地地区的和平利用和保护问题。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会很自然地将一系列教学内容组织起来。为了让学生体会南极地区与北极地区的差异,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让他们分别进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和思考,最后各自来汇报,这样个别活动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地思考,在比较的过程中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冰雪覆盖的地区】1.教师在引入教学内容时,除了按照上述的思路之外,还可提出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地球上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只有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有没有几条经线同时经过的地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这样做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考察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②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③深入理解极地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特殊性,为后面的学习作一个铺垫。2.教师可以结合后面的活动1让学生读图,了解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和范围,为理解其自然环境打下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①两地的海陆状况如何?②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哪个方向?问题一是为活动2打下基础,问题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极地投影图的能力。极地投影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可采取一步步深入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思考:①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②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③图中以南极点(或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表示什么线?④图中的方向如何确定?⑤地球自转方向在这张图中如何标注?3.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这一部分,可先让学生来谈对南极和北极的印象,然后再读关于冰山和南极大风的两段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几幅照片,最后总结概括。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对比一下两极地区的情况,并探求原因,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对“白色沙漠”可能不会有体会,这时可让学生查找撒哈拉地区及其他沙漠地区的降水状况,比较的结果可以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4.指导学生看图10.3和10.4,结合文字体会动物对极地地区严寒气候的适应性。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两地区从景观上有怎样的差别。5.活动2主要是让学生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作一下对比,活动要结合前面对两幅极地投影图的观察来进行。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南北极的温度和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一下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第二步再对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明确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科学考察的宝地】1.这部分可以通过几个问题来让学生来考虑:①人们最初去南极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②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③科学家是怎么进行科学研究的?④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⑤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⑥对两极地区的考察已经分别到了怎样的程度?2.这一部分也可以这样来引入:先让学生阅读两则新闻,了解我国现有的两个南极科考站,另外还可让学生看一下前面极地投影图,了解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情况。同时结合前面的活动2提问:“南极的自然环境这么恶劣,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这样引发学生去了解其中的原因。3.在讲授南极的大量固体淡水资源时,可以将冰川在淡水中所占的比例介绍给学生,突出南极地区的淡水资源对人类的意义。而南极的科学价值,则需要让学生结合“图示科考”和后面活动中秦大河的那段话来讨论。同时在明确其重要的科学价值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南极会有这么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最终又落实到了南极的自然环境上面。4.教师在介绍极地地区的矿产资源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煤应该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形成?”(温带地区,有大片的森林)“那么为什么在极地地区会出现煤矿或油田、气田?”当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从大陆的漂移来考虑,这是对前面知识是否灵活掌握的检验。5.阅读完“穿越南极”这段材料之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如何改变的?”这是对前面读图能力的巩固。6.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可以对比来看,教师可以在这一节的学习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列表对比。南极北极海陆状况中间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是亚、欧、北美三洲的陆地和岛屿气候状况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大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资源状况矿产,冰川,海洋生物,原始的自然环境主要为矿产资源代表动物企鹅北极熊【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关于日本捕鲸的报道,并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学生会认识到一些国家虚伪的面目,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的经济。结合活动1讨论:“面对着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定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教师可以利用活动2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做北极地区环保与利用的宣传活动,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相关的事件与知识,又在教育别人的同时教育了自己。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日本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地图以及各种日本自然、社会、文化方面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社会、文化风貌,了解日本的工业、农业、渔业现代化程度高,主要海港、主要工业区及领土组成。

    2.通过读“东亚地图”“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日本工业分布图等”,及北京和东京的气候比较图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使学生了解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

    3.通过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学生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理解其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加深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理解。通过学习日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的理解。

    4.通过对日中贸易即日本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和从我国进口产品的调查和讨论,使学生逐步树立国际意识,增强主人翁观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小,人口稠密。自然地理特征,多山、平原狭小;海岸曲折、港湾优良;多火山地震;矿产资源贫乏;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等方面。它们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教材首先讲这些特征,为讲经济发展准备条件。

    教材的发达的经济部分,主要从两方面讲述。一方面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许多自然资源缺乏),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群岛多港口等,大力发展航运,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迅速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说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工业部门和对外贸易概况。教材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说明许多重要原料依靠进口。

    关于日本的工业分布,教材指出了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一带,并指出在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讲完工业分布以后,附带讲一下首都东京的情况。

    渔业和农业在日本经济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它们与日本的自然、社会条件和人民生活密切联系。北海道附近海域因有寒暖流相汇,饵料丰富,鱼群密集,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渔场。发达的造船业又为其提供了庞大的捕捞工具。因此日本捕鱼量常占世界第一位,鱼也成为日本人的重要食品。日本的耕地少,对农业发展不利,但日本人民因地制宜,精耕细作,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使粮食生产基本自给,在农业上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关于“发达经济”的教法建议

    讲述“发达的经济”一段教材,可按以下步骤:

    1.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通过阅读“教材用“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图,让学生说出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工业原料和燃料,哪些重要原料依靠进口。从世界几个大洲进口原料、燃料占多大比重。

    3.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出当地输出日本的后从日本进口的货物引申介绍日本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贸易情况。在讲述日本经济发达,工业部门齐全,主要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应指出,由于原料燃料主要靠进口,产品主要靠出口,日本经济受世界经济影响大。讲述日本经济的时候,适当交代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些背景情况,使形式认识到日本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4.讲述日本工业的分布时,应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都是优良海港,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5.渔业和农业这部分,首先说明北海道附近海域多渔场,是发展渔业的有利自然条件;然后讲述日本利用发达的造船工业和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建立强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而农业特点,也要联系日本地形、气候、劳力和经济技术条件。

    关于“自然地理特征”的教法建议

    国家是一个综合体,要认识一个国家,首先是明确它所在的位置和组成。明确日本的位置和组成,便于认识日本自然环境特点和内在联系,从而了解这个国家的资源情况和为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基础和可能性。

    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先找出日本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太平洋、日本海、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约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通过读日本政区图并填图,使学生掌握日本的领土组成和位置特征。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从日本所处的位置—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比较东京和北京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结合亚洲气温大陆的降水分布图,说明日本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联系地形和气候的特征,说明河流短促、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降水的丰沛使日本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点出其矿产资源贫乏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

    【教学媒体】日本政区图、日本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东亚气候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政区图

    日本是我们的近邻,但是日本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很多人并不清楚。今天我们首先从读图和量算距离开始认识日本,先找出东京、长崎,量算出北京至东京有多少千米?乘飞机约多长时间到达?上海至长崎约多少千米?,乘船约多少小时到达?(北京至东京有2000千米;乘飞机约2.5小时到达;上海至长崎的距离是800千米,乘船约27小时到达)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是个怎样的国家?

    问题1: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全世界的经济大国?是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是有优越的自然环境?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首先看自然环境特点。

    (板书)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环境特征

    (示日本政区图)

    (1)日本是一个岛国,都有哪部分组成?

    (2)日本滨临哪些海洋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学生回答。(日本四大岛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临海洋:太平洋、日本海。隔海相望的国家是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提问)日本虽然面积小,只有3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的云南省)但海岸线却比我国还长,为什么?

    学生指图回答:日本是个群岛国家,海岸线曲折。

    海岸线曲折,使沿岸多优良港湾,在图中找出两个著名的港口:神户和横滨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是太平洋沿岸曲折还是日本海沿岸曲折?学生读图回答太平洋沿岸。

    (板书)1.群岛国家,多港湾

    (示日本地形图)

    (提问)看日本地形图,看一看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日本国土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沿海一带分布这狭小的平原,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日本不仅多山,还多火山、地震,这是为什么?

    (展示)“板块构造示意图”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分布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境内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80多座。富士山就是其中一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日本的最高峰。日地震频繁,人们可以感觉岛的地震平均每年1500多次,真不愧是“火山之国、地震之邦”。

    (板书)2.多山,多火山、地震

    读表:东京和北京一月和七月气温和降水量

    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降水量

    东京

    3.7

    25.1

    1610毫米

    北京

    —4.7

    26.1

    636毫米

    要求:(1)冬季,东京比北京冷还是暖?夏季呢?

    (2)降水量,哪一个多?

    (3)这说明日本的气候具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东京和北京大致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冬季东京比北京温暖,夏季比北京凉爽,且降水量比北京丰沛,这说明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点。

    (板书)海洋性季风气候

    (提问)日本多山,降水又较多,河流会有什么特点?

    多山使日本的河流短促,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由于日本山地多,且降水丰富,全国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

    (转折过渡)日本的水力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那么用来发展工业的矿产资源丰富与否呢?

    读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与“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外国进口所之占的百分比图”回答:

    日本缺乏哪些主要原料和燃料?缺乏的程度如何?这些原料和燃料都从哪些大洲进口

    (总结)日本大部分原料需要进口,而且进口的比例较大(90%以上)说明日本的矿产资源严重缺乏。日本工业原料的来源很广,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几大洲均有。我国和日本相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才13.4%,但还大量出口木材,一次性筷子等,破坏森林资源,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板书)4.矿产资源贫乏

    (伏笔)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这对它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那么日本如何克服这一不足呢?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日本

    自然环境特征

    群岛国家,多港湾

    多山,多火山、地震

    海洋性季风气候

    矿产资源贫乏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难点】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媒体】日本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图、日本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地形图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日本地形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日本的自然特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们知道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但其矿产资源贫乏。面对矿产资源的不利条件,日本人是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发展经济的呢?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日本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日本是怎样发挥其优势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利用岛国多港湾、人力资源丰富及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等优势,大力发展海上运输,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本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板书)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引导学生读日本工业在世界的位次表)

    (提问)日本的经济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地位如何?

    产品

    汽车

    发电量

    集成电路板

    磁带、录像机等电器

    产量

    11034万吨

    1348万辆

    7576亿千瓦时

    在世界位次

    1

    1

    3

    2

    1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和产品出口示意图)

    日本经济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许多产品在国际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日本的原料和产品对外的市场的依赖太强,不可避免地存在脆弱性。

    (板书)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

    (提问)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从日本进口的商品有哪些?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工业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主要是电子产品,另外日本向我国输出的还有钢材和其它工业产品,而日本从中国输入的商品有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等。其实,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其次才是亚洲和西欧

    (板书)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展示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日本工业原料需要大量进口,而工业产品有要销国外,日本的工业应分布在哪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海岸线曲折,良港多,海上交通便利,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在图上找出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并标注下来。

    (板书)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东京、名古屋、大阪、北九州等城市附近都是日本主要的工业区。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在关中平原的南部,人口有120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国内和国际交通的枢纽。那里有高速铁路通往名古屋、大阪等城市。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进行确认)

    (转折)日本处在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的相汇处,是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的渔业发展水平如何呢?由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带动了渔业的发展?依靠那个部门的带动?

    (造船业和较高的科技水平)建立了强大的海洋捕捞船队和水产品养殖业,故渔业发达。

    (板书)四.渔业发达

    (提问)日本的工业发达,农业发展如何呢?为什么日本农业多采取小型农业机械?为了提高单产,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

    日本耕地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他们合理施肥,精耕细作,农业单产很高

    (总结)日本在近代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科学技术,经过消化,成为本民族的一部分,因此,现代日本文化既有本文化的传统,又兼又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善于学习,扬长避短,重视科技和教育,保护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呢?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二、发达的经济

    1.充分利用本国有利条件,迅速发展经济

    2.工业部门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重要地位

    3.原材料和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

    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四、渔业发达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记住日本四大岛、临海、首都和主要海港及富士山。了解日本的地形、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及主要内容。理解日本的海洋性气候。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辩证法的方法分析自然条件的优劣。

    3、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领土组成,主要城市,濒临的海洋。地形、气候的特征及对该国资源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学工具:地理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除了祖国,同学们最熟悉的国家可能就是日本、美国、法国这些著名的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我们能够从很多方面发现这个国家与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课件展示】日本的书法

    实际上,日本的很多文化传统来自于中国,这得益于中日间很近的距离,便于两国的交往。

    【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北京和日本的东京,要求根据图中提供的比例尺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

    【课件展示】一衣代水的邻邦-日本的视频

    【承转】学习一个国家的地理知识,主要抓住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两个方面。其中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应该清楚该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日本位置示意图。

    【活动】引导学生确定日本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并找出日本面临的海洋。(注意应强调纬度为北纬)。

    【提问】1、从这种纬度位置看,日本应处于什么温度带上?

    2、日本与哪些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韩国和朝鲜、俄罗斯)

    3、日本的国旗图案为什么是太阳?

    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位于东亚最东部,是亚洲最先看到日出的国家,号称“日出之国”,故红日是日本的象征。)

    【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把日本称为“小日本”吗?

    日本的面积:37.8万平方千米人口:1.25亿

    【活动】根据前面的知识计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结论:日本是一个地狭人稠的国家。

    【提问】从图中观察,日本的地形有什么特征?它的山地分布在哪里?平原分布在哪里?

    对它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设问)

    结论:日本境内多山少平原,并且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狭小的区域内。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受到地形的影响,主要的城市分布在沿海地区。

    【承转】我们在概论中已经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岛国,实际上日本的国土主要是由四个大的岛屿加上南部的琉球群岛及一些小岛组成的。

    【课件展示】日本四岛空白图

    【活动】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有北向南依次确认日本四岛的名称,并标注在填充图上。教师展示四岛名称。日本的国土相当于中国的云南,但他的海岸线却比我国岸线还长,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日本海岸线的特点

    【课件展示】日本海岸线轮廓。

    【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曲折的海岸线对日本的经济及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岸曲折,有众多的良港;岸线漫长,受海洋的影响大。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注重地理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师注意总结)

    【课件展示】日本主要城市和地理事物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日本的主要城市和最大的内海及最高峰富士山。并在相应的图册中填出。

    【课件展示】日本的城市景观和富士山风景。

    讲解日本的国花樱花。

    【提问】大家在欣赏日本风景的同时有没有想到,为什么富士山的形状是圆锥形?

    【课件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及日本的位置

    【讲解】由于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这个国家境内火山众多,地震频繁。富士山实际上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火山地震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课件展示】富士山航拍图,关东大地震和坂神大地震照片讲解灾害。(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震级8.2级,死亡人数15万。)

    【转承】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日本的基本概况,对日本的地形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日本的气候特征以及它带来的影响。

    【课件展示】东亚气候类型图。

    【提问】日本主要是什么气候类型?

    日本大部分地区在45 N~30 N,属于温带地区。同中国东部相同的是,由于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日本呈现了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

    【课件展示】东京、北京气候对比表

    【提问】同同纬度的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气候有什么自己的特点?这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讲解】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它的太平洋沿岸夏秋多台风。

    【提问】日本的河流有什么特点?(注意引导学生把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联系起来思考)

    (日本的降水比教丰富,加之国家狭小,山区大,使得它的河流短小但水流湍急,故水能资源丰富)

    【提问】回过头来回忆一下课件展示,日本的风景非常优美,这中间什么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丰富)

    【课件展示】日本的林地分布图

    【讲述】日本国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日本20几种有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鼓励和嘉奖造林优异者。法律规定,凡在国家规定的防护林内盗伐林木者,要处以5年以下的徒刑或2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日本人几乎到了爱树成癖的程度。房屋还没建起,四周已种上了花草树木。不论何处,很难看到攀折花木的坏现象。在日本,绿化已深入人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转承】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比较丰富,但对它相当不利的是日本的矿产资源贫乏,很多矿产需要进口,这对它的经济起到了制约作用。

    【总结】课件展示本课时的知识联系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二节日本

    一、自然特征:

    1.东亚岛国,地狭人稠,港湾众多

    2.平原狭小,山区广大,多火山、地震

    3.季风气候,海洋性强,森林茂密,水能丰富

    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1.假设自己是一个日本人,想白手起家,应该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事业?

    2.联系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阐述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中国经济?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长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板书]略

    [出示图表]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千米)

    位次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

    位次

    水能蕴藏量

    (万千瓦)

    位次

    尼罗河

    6670

    1

    840

    5

    5000

    4

    亚马孙河

    6480

    2

    69300

    1

    27900

    2

    长江

    6300

    3

    9600

    3

    26800

    3

    密西西比河

    6020

    4

    5800

    4

    4900

    5

    刚果河

    4370

    5

    14140

    2

    39000

    1

    [提问]长江在世界的河流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长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补充]在我国的众多河流当中,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看,长江都位于全国第一,因此我们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提问]长江的水量这么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量大。

    [转折]下面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各河段的特征。

    [板书]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活动]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提问]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长江的长度,各流经地点的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

    [追问]结合前面学过的中国的地形地势,想一想,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然后又进入第三级阶梯)分别穿过了哪些主要山脉?(横段山脉和巫山)山被切断,形成什么?(峡谷)

    [追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板书]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转折]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活动]读“治理荆江工程示意图”思考

    [学生回答]在中游地区河道变得弯曲了。

    [补充]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从湖北的枝江到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的河流长度为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和水流有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说法。

    [提问]有没有解决办法?

    [学生读图回答,老师补充]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

    [转折]现在请大家看长江的支流,在数量上和分布上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数量比较多,且呈南北对称分布。

    [启发分析]结合前面所学的雨带移动,想一想这种南北对称的支流分布对长江干流的水量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在一般的年份中,南北支流在不同时期进入汛期,洪峰可以错开,从而削减洪峰,所以一般来说,这样的支流分布对干流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但是如果有些年份,南北支流所在地区同时降水较多,那么就会同时涨水,这时就会加大长江中游防汛、抗洪任务的难度,1988年就是如此。

    [补充]另外大家注意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

    [板书小结]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转折]长江的下游有什么特点?

    [讲解]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以一直开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会受海潮的顶托,泥沙大量堆积,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它是我国第三大岛。

    [板书]3、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板书设计: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一、长江概况

    1、源远流长

    2、主要支流

    3、分段地点

    二、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3教学设计示例2

    [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1/5

    人口1/3

    稻谷70%

    棉花1/3

    淡水鱼60%

    轻工业产品1/2

    工农业生产总值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可见,长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最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经典初中教案青藏地区西北地区时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本学期总第46课时

    本单元第15课时

    授课日期

    12,27

    课题

    第三节西北地区(1)

    课型

    新授

    1、知道地理位置和范围。

    2、记住主要城市:兰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州、包头、呼和浩特、银川、乌鲁木齐。

    3、理解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原因。

    4、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分布,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和主要牧场分布。

    理解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原因,

    知道灌溉农业的条件和主要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分布,知道畜牧业发展条件和主要牧场分布。、

    教具

    电脑、背投、投影仪

    教法

    识图法,自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全国可分为四个区域,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为北方地区,那么大兴安岭以西为哪个分区呢?

    讲授新课: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东——大兴安岭

    南——长城、阿尔金山[来源:学#科#网z#x#x#k]

    范围: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北部。

    面积:30%,人口:4%

    (二)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1、变化:地表植被由东往西,依次从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

    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课本指出的山脉,地形区,河流的名称。

    5

    35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来源:学.科.网]

    、荒漠。

    2、原因: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等草原,夏季降水较多;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降水稀少。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畜牧业发展条件及产品

    西北地区草场广布,草质优良。[来源:学.科.网]

    产品有羊毛杉、皮革制品,肉、奶等。

    2、分布:内蒙古牧区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以东:呼伦贝尔盟草原,锡林郭勒盟草原。新疆、宁夏牧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山麓和山坡地带[来源:学科网zk]

    (四)灌溉农业

    1、农业发展条件: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平原地区

    2、农业种植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绿洲

    3、农作物分布:粮棉瓜果之乡、葡萄、哈密瓜、长绒棉。

    总结。

    学生在地图册“中国地形图”上,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实际直线距离,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说一说两地降水量差别的原因。

    思考:1、为什么本区植被,由东到西,从草原变为荒漠和荒漠草原。

    2、为什么在西北广阔的荒漠地带的河岸附近还能生长有少量的胡杨林。

    [来源:学科网zxxk]

    5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1)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二)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四)灌溉农业

    教后记:

    本区主要讲述景观是如何变化的,及其变化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通过图形,通过位置的比较,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经典初中教案地理教案-降水干湿地区】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