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我们花费了不少时间搜集整理了“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相关内容。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设施。请把这篇文章收藏也许对您会有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常量到变量,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次重大飞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号这一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比、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在过去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数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课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本节课的设计,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认识、调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铺垫衔接。

    1.谈话:看到“正比例的意义”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结合现实情境回忆常见的数量关系。

    【设计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正比例的意义建立在对常见的数量关系间变化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回顾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有效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并联系这辆汽车的行驶过程,体会表中行驶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表中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组织反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汽车的行驶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谈话: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表中数据,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喝路程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预设:

    (1)一种量扩大到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量缩小到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路程除以对应时间的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都是80。

    根据学生的交流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规律的,及时引导学生写出机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括号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说上面的例子中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吗?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对变量有比较充分的感知。为此,在呈现表格后,先引导学生联系汽车行驶的过程体会到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再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体会到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变量的特点,又渗透了变量和自变量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讨论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规律,并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预设,既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具体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达式后,让学生交流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结合文字表达式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促使学生对已经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为进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义做好准备。】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主读题,根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先想一想购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怎样变化的,再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看这两种量是按什么样的规律变化的。

    提问:这里总价好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关系式,判断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让学生继续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积累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经验,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3.抽象概括

    请大家回顾一下,例1和“试一试”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的两种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顾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字母表达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已经积累的的感性经验上升的理性认识,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准确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符号化的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三、分层练习,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讨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的呢?请大家先写几组相对应的的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这个比值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题中几种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组织反馈。

    提问: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后,请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在独立进行判断,并交流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第1题。

    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发现订阅数量与总价的变化规律的,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为什么说订阅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4.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题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填表并比较填出的数据,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关键看什么?

    【设计说明: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悟函数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认识

    谈话交流: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 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4和练习二余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xx.4≈20xx(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2、练习二第17题

    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求用彩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减去(78.5×2)平方厘米,再组织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4、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0、15、20题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学生有上一节课扎实的表面积教学作基础,这节课例4的学习显得十分轻松。在这一环节,学生共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求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几部分的面积总和?”“结果20xx.4按四舍五入法保留整十数应该约等于20xx,可为什么教材中应是约等于20xx?”我在此环节,将教学重点放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所求问题到底是求什么,即要求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完例题后,运用一组选择题,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目如下:

    做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

    圆柱形水池的占地面积

    做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铁皮

    做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铁皮

    卫生纸中间硬纸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

    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贴瓷砖的面积

    压路机滚筒滚动一周的面积

    (1)求侧面积;(2)求1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3)求底面积;(4)求2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

    指导练习内容较多,难以在一课时完成,所以准备再补充一节练习课。

    两个惊喜

    1、没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袁文杰)通过比的知识发现了底面积与侧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利用这一关系提高求表面积的速度。因为底面积=πr2,而圆柱体的侧面积=2πrh,所以S底:S侧=(πrr):(2πrh)=r:2h,2S底:S侧=r:h。当已知圆柱体底面半径和高求表面积时,如果先求出圆柱体侧面积,就可用侧面积÷h×r快速求出两个底面的面积,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2、没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江赐阳阳)会用课前我查找资料中所介绍的转化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推导得出新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正因为了解到这种方法,在练习中计算已知底面周长3.14米,高5米,求表面积时,全班前30名同学完成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方法,体现出这种方法对于已知周长和高求表面积的简便之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