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平均数教案9篇
  • 平均数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04

    平均数教案9篇。

    教师范文大全搜索并整理了“平均数教案”,以下是相关内容,希望本文能够解答您的疑惑让您更加明白。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教案和课件的完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

    平均数教案 篇1

    教学设计

    平均数

    (第一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均数”第一课时.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 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权的意义.引导

    设计目的: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①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②实际问题中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③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归纳: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精确到公顷).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和这三个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中15,7,10分别是、0.

    21、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称为三个数0.

    15、0.

    21、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

    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平均数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怎样列式解答?

    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

    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

    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

    2、思考并回答:

    (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

    (2)必须要知道什么?

    (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

    (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

    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

    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

    ①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

    ②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

    ③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

    列成综合算式是:

    (2.5×12+3×11+3.2×10)÷(12+11+10)

    =95÷33

    ≈2.9(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三、课堂实践

    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

    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三的第2题。

    2、练习三的第1、3、4题

    平均数教案 篇3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以下3点:1、让学生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3、渗透统计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学情分析:

    学生的数感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目标: 1、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建构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能

    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元旦快到了,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举行元旦晚会,你们准备怎样布置教室呢? 生:挂彩带、画画、挂气球……

    2、师:那我们就举行一场吹气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男女生每个组派出4名同学,限时20秒吹气球。 比赛开始……

    二、解决问题,探究问题。 1、感受平均数的产生

    (1)每对先推选一名队员参赛,比赛的结果:女队的成绩:4个

    男队的成绩:7个,男队获胜。

    生:不行,一个人不能代表大家的水平……

    (2)学生讨论后要求所有的队员参赛,继续比赛……

    (3)女队的成绩:2、3、5,,男队的成绩:5、8、4,男队获胜,女生情绪低落。

    (4)师:我看你们玩得那么高兴,我也想参加欢迎吗?我是女生就加入女队,师吹了6个后,让学生重新计算女队的成绩,最后的结果是女队获胜。

    (5)生:这不公平,男队4人,女队有5人……

    (6)师: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办法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比较哪队的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

    生:把这几个数匀一下……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1)师:我们怎样求平均数呢?(2)生讨论并交流方法。

    (3)小结:女队:(4+2+3+5+6)/5=4,男队(7+5+8+4)/4=6.通过求平均数,得出男队获胜。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师: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你怎样认识理解6这个数?(2)生:6是它们的平均数

    有的人成绩比6大,有的人的成绩比6小……

    (3)师:平均数不是一个人具体的吹气球的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吹气球的平均水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比最小的数大,比最大的数小些,在它们中间 4、学生举出生活中平均数的例子。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宁夏科技馆十一期间的门票统计图,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1)师:估算一下,这7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2)师:如果你是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 2、小强会遇到危险吗?

    (1)课件出示图中的平均水深和小强的身高。(2)讨论:小强会遇到危险吗?为什么? 3、课件出示小明家去年4、5、6三个月用电量的统计表

    (1)求出平均每月的用电量。(2)请你们估计出下个月小明家的用电量,并说明理由。四、全课小结。

    平均数教案 篇4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平均数教案 篇5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平均数在统计上的意义。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的作业,有三位同学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励给他们。大家看统计图,哪三位做得最好,分别获得了几支铅笔?(叶雨7支、叶茹5支、李新3支)(课件展示)

    师:你们觉得这样分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把叶雨的7支拿2支给李新,这样每人都是5支。课件展示)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板书)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15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5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板书)。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从不等变成相等,都是5。

    教师指出:这里的“5”就是“7、5、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能简单的说一说什么是平均数吗?(学生思考或者讨论,教师在听取汇报后总结。)

    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说到平均数,同学们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的哪个数学概念。(平均分)是呀,平均数是5,那么他们每人的铅笔支数应该都是5,是这样吗?(质疑,区分平均数和平均分)

    师:难道,老师真的不公正吗?他们的铅笔到底要不要重新平均分配呢?告诉你们,不能。这样做是因为叶雨书写最干净,而且明显进步,而李新最近书写有些下降了。同学们觉得老师做得公平吗?刚才的平均数只是一个反映今天奖品发放总体情况的数,不是真的把奖品平均分了。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平均数?说一说。(见课件)

    看来平均数的用处还真大,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哟!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同学们,上个月我们班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很多小红星。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统计结果。

    第一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茹李新吴玉刘超

    14111013

    第二小组上月获小红星个数统计表

    单位:个

    叶雨付涛张新江南夏丽

    15128119

    其中,叶雨的个数最多,我宣布第二小组为优胜组,你们同意吗?

    生1:不同意,她一个人怎能代表全组,就算叶雨最多,可是张新才8个。

    师:那你们说怎么比呢?

    生2:可以把每个组的个数加起来,看哪个组的个数最多,哪个组就好。

    生3:可第一小组比第二小组少了一个人呀!怎么能比?

    同学们认为怎样比最合适呢?(平均数)

    对,把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也就是把两个小组的平均数分别求出来再比较。(大家领悟到比较平均数最公平,从而认识平均数在统计中的用处。)

    下面,我们就各显神通,先求出第一小组的平均数吧!

    小组讨论、汇报。

    (将叶茹多的两个分给吴玉,刘超多的一个分给李新,这样,她们每个人都得到了12个,也就是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个。)

    不错,方法很简洁,他用的什么方法?有不同的方法吗?

    (先求出四个人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的个数。)

    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会求吗?

    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先合再分法)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法比较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我们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数是12,可是14、11、13、10这几个数里,没有一个是12的,它们有的比12大,有的比12小;第二小组的平均数是11,可是15、12、8、11、9这几个数里面也只有一个11,并不是每一个数都是11,它们有的比11大,有的比11小。所以说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p。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平均数教案 篇7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

    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

    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教学中要实现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权”的作用,恰当利用PPT的演示功能、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几何画板的动画和计算功能,通过设计简单的程序,直观、形象地展现“权”的意义和作用,感受过程的真实性,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

    五、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1 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同学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前几天我校三(1)班举行了套圈比赛,想不想去看看?

    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他套中几个?(套中几个?(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平均数教案 篇9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平均数教案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