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政治必修四教案经典8篇
  • 政治必修四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04

    政治必修四教案经典8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障。经过精心搜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找到了一些关于“政治必修四教案”的资料,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启示!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 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频道小编推荐: | |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2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说课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说教材

    1、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二框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市场经济,即共性,为本框题内容做了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个性,它结合了第四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及第七课社会公平的内容,从而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信社会主义道路。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原因、手段、目标。

    (2)能够针对宏观经济运行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角度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生活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信念;通过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感悟社会主义能够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认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举措。

    3、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国家宏观调控。

    (2)难点: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及调控手段

    二、说教法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和漫画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讨论法:针对本课内容需要设置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本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讨论中、思考中分析问题,并结合教材归纳得出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4分钟)

    (多媒体课件展示漫画)话题导入,激发兴趣———今天早上你吃了吗?继而引入新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讲授新课:(35分钟)

    (1)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市场经济不姓资也不姓社,既可以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特征,接下来我们就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哪些特征呢?我先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并思考两个问题。

    自学指导①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

    由此讲解社会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并辅以练习,由学生通过练习总结归纳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

    (2)通过承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同点,使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为了克服其固有的缺点,所以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此,温故而知新,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加强宏观调控,并且通过刚才温故而知新的环节,我们自然讲到了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

    (3)那么什么是宏观调控?接下来我们学习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通过含义的分析,宏观调控目的是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很自然的'我过渡到了宏观调控的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20xx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节选的一段,使学生思考: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如何体现的?使学生学以致用

    (4)国家是通过什么手段达到这些目标的呢?也就是回答是怎样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学习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分析漫画(多媒体展示),使学生自己判断出分别属于哪些手段?而后教师逐一的讲解三种手段的内涵和三个手段的之间的关系。最后辅以练习“练一练”,使学生在练习中更好地区分三种手段并达到掌握。

    (5)总结:(请学生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用一句话形象的总结就是有形手,无形手,手拉手,向前走。

    五、板书设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

    2、基本特征

    (二)加强宏观调控

    1、为什么

    2、是什么

    3、调什么

    4、怎么调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作业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3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

    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五)教法学法

    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郑州地铁

    上课之前呢,同学们先思考一个问题:我国的第一条地铁是在哪里建成的,何时竣工?

    (同学们回答,教师放映PPT1)

    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线在北京建成;40年后,郑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工,郑州从而成为中国“地铁俱乐部”的第19个成员城市。那么这条东西走向的路线就是地铁一号线,同2号线一起贯穿郑州的东西南北,预估在底一号线开通后可以极大地环节我市的交通压力,到时候我们同学来上学的时候就更加的舒适快捷了。

    (教师放映PPT2)

    这是我市规划的六条地铁线路,预计总投资在1000亿元左右,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此巨大的投资又是从何而来呢?

    (同学:国家税收)

    很好,大家已经非常接近问题的本质了啊,咱郑州市地铁的修建大部分资金确实数却是来自于国家税收,但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资金会来自于国家收入的其他方面。总的来讲,其实是靠国家财政的巨大支撑,国家才有如此雄厚的实力来修建地铁等大型的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那么,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国家财政(PPT3放映)。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什么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二,什么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作用是什么?(PPT4)

    (二)国家财政

    1.国家财政的含义、目的与本质

    现在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迅速阅读课本64页,并思考以上三个问题。第一,国家财政的含义是什么;第二,国家财政的目的是什么;第三,国家财政的本质是什么。

    (此环节较为简单,在第三个问题上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课本的大标题。学生思考一分钟后请学生起来回答)

    2.国家预算与决算

    很好,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加明确了国家财政的内涵了,那么看书看得仔细的同学会发现我们阅读的课本中除了国家财政之外,还提到了两个专业名词,那就是

    (同学: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PPT5)

    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国家预算,什么是国家决算?请看报告。

    王春山,我们郑州市的财政局局长,他在我市13届-常委会议上做出报告,称

    ,郑州市财政收入502亿元,完成预算的113.3%。财政支出566亿元,完成预算的96.9%。预计市政府财政收入578亿元,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589亿元。

    1.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502亿与数字566亿说明的是郑州市的什么情况?而数字578亿和数字589亿又说明郑州市的什么情况?

    2.材料中数字502亿和数字578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566亿和数字589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请同学对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以及财政支出做出区分)

    在上一段的材料中,我们会发现,我市这两年的财政收入似乎是小于财政支出的,那么这种情况在经济学中应该如何定义,如果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呢?我们接着看(PPT6)

    (三)财政收支

    1.财政收支关系

    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财政结余

    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财政赤字

    由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具体数字是很难预估的,所以要达到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的情况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当财政出现略微的结余或赤子情况,我们也将其归为财政收支平衡的情况中,我们郑州市这两年的财政收支情况基本上属于财政收支平衡。如果财政赤字过大,国家就要发行大量债券,将导致国家债务负担过重。同样,结余过多的话,也可能是的财政资金不能得到物尽其用,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利的。

    2.财政收入与支出(小组活动一)

    讲到财政收支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男生要会挣钱,-要会花钱。那么今天我们都来扮演一下王春山,假如我们来负责郑州市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男生队:你们将要从哪里取得财政收入?

    -队:你们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给大家一分钟讨论时间,然后请小队代表汇总小组讨论结果,每答一条得一分,得分多的为优胜者,讨论现在开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并负责记录学生所答,最后进行小队评比)

    好,不管是男生还是-,我们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出色,那么我们就具体来了解下国家的收入,到底从何而来?(PPT8)

    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四)财政收入

    1.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

    我们看到,税收组成了国家财政收入90%以上的来源,那么我国的财政收入每年都是不变的么?究竟是什么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多少呢?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影响我国居民收入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同学:经济发展水平)

    很好,那我们来一个知识迁移,影响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因素呢?

    (同学:还是经济发展水平)

    确实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其实就是一个把蛋糕做大的过程,只有我们不断地加快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我们的蛋糕才能做的又大又好。那么把蛋糕做大以后,势必就要分蛋糕。这就是影响财政收入的第二个因素:我国的分配政策。

    如何划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财富,制定出一个合理的分配政策是重中之重,那么我们的要坚持和完善的分配政策大家还记得么?

    (同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政策)

    2.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活动二)

    有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科学的分配政策的保障,我国的财政收入年年创新高,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那么这种财政收入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好是坏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活动环节。(PPT10)

    探究活动----辩论赛:

    背景资料:今年1月到6月,我国的财政收入是6.4万亿,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年的财政收入又将突破10万亿。从数字上看,我们的国家是越来越富,作为国民我们是否可以感同身受呢?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财政收入越多越好(男生队)

    观点二:财政收入越少越好(-队)

    要求:小组讨论2分钟,双方轮流发言,以上述观点为核心。

    在上一局中,我们-对略占优势,这一次男生要迎头赶上,-也要乘胜追击啊,好,大家开始讨论。

    在学生激烈的辩论之后。教师引出观点:

    其实我们的财政收入既不能越多越好,也不能越少越好。原因是,国家的收入多了,势必会削减企业和民众的收入,影响企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反,国家的财政收入少了,那么在大兴水利设施的兴建上可能就缺乏支持力,对于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也会有所削减,最终仍然会影响到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国的财政收入要适中才好。

    (五)财政支出

    以上,我们探讨的就是财政收入及其影响因素,接下来,我们来继续了解下本节课的第二个内容:我国的财政支出极其重要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作用一。

    1.财政的作用一

    这是杨老师今年去扬州玩的时候拍的一幅照片,在去富春茶社的路上,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标语牌:流浪乞讨求助电话。那么看到这一幕我们还是很窝心的,现在的社会上其实还是有很多拾荒者,流浪人员的,他们家屋定所,无处可居,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那么同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再看,十八大的解读报告中所提到:在社会保障这一块,我们要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基本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巨大支持作用。

    2.财政的作用二

    接下来,财政还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比如我国的地铁、能源,交通运输事业等,资金投入比较大、建设周期又很长,投资风险还很大,没有国家的支持,个人一般是不会出资兴建如此大型的基础设施的。

    3.财政的作用三

    最后一个是国家财政对与宏观经济的作用。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离不开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但是天平总有不平的时候。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时候。政府就需要出台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经济建设之初,增加税收,从而达到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将降温。

    相反,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国家相应的又要出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消费。

    那么这就是国家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六)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PPT放映出知识框架总结本课)那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呢?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大家思考一分钟,然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4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劳之将至云尔。”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湃簧朴杖耍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4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5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5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6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条:“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没前言也没后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人只能猜测。历来对这条的解释和评说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器为何物?最早,器的本义是陶器,后来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东西。按此本义,“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君子不是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东西”这个词来说人带有贬义,孔夫子听了会不满意,会连连摇头说“NO.NO!"那么他说的“器”是什么呢?“器”在古汉语中还有引申义,它常常与“道”形成相对的概念。《系辞传》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而下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礼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局限在某个具体而实用的领域。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由此看来,孔子说的“器”肯定是指物质层面实用的东西。结合朱熹的观点,这个“器”应该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用途的职业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长。

    二、君子何为?孔子认为君子不需要也不应追求某项技能,他自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种在物质层面谋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为没出息的劳力者。这是君子所鄙视的--君子是劳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干什么?那么君子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呢?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较广,主要是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与“仁”是根本,至于“艺”(专长、技艺)就无所谓了。在他们心里,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君子是干大事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他们重道而轻器的价值观十分鲜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那么如何实现“道”呢?答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情况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谁人为器?在上面的探讨中,已经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综合一下: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种手艺、技艺、专长,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无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劳动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还不成器呢。)那么君子是什么人呢?说来说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为小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农工商)之别,士为贵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不劳而获地“食于人”。可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贵族特权名存实亡,没人供饭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类大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他们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多余的人,噩梦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阶层。但是农工商是什么东西?那些种地的农民、打家具的木匠、沿街叫卖的商贩之流,怎么可以与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急人的是,士这个阶层迅速分化:少数士有造化,加上个偏旁成了仕,当了官,当然不错;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为了获取一点物质利益(谋食)而陆续加入农工商的行列,放弃了谋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 于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来,意欲力挽狂澜。他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劝,或是倔强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士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吃饱肚子,至于什么君不君子就顾不得了。此后誓死不器的君子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农工商自不必说,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又何尝不器呢?这年头,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一技之长,只凭摇唇鼓舌、坐而论道,别说不能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不成啊!我们只能抱歉地劝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 君子不气,气大伤身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不过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去看。“君子不器”虽有迂腐、不合时宜的一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还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要整个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这种倡导还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倒是个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之外,什么都不会:谋道不成,谋食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5

    高一政治教案:人教版政治必修1全册导学案(附答案)

    高一政治导学案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课时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新授课使用时间星期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

    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⑦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⑤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②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

    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标导学】

    (一)商品vv

    1、含义

    商品是用于。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含义:使用价值是指。

    (2)价值

    含义:商品的价值就是指。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

    2、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中分离出来,地充当的。

    3、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4、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它是的体现。

    (2)根源:在于货币的。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教学重难点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程

    一、人的价值

    1、哲学上的价值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有价值的事物。粮食、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这些具体事物对人来说具有什么共性?(这些事物对人都有积极意义,这些事物都能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就是哲学所要研究的价值范畴。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哲学上的价值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因此哲学上的价值与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西红柿原来是南美洲森林里的野生植物。后来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种植,进而发现它能食用,对人来说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西红柿是否天生就有价值?(西红柿如果生长在野外而不被人所发现,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是一种主体的人与客体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主体的需要与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2、人的价值

    既然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人的价值就是人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物的价值的特点在于事物能够以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满足人的需要,但事物自身没有需要,物的价值具有单向性。一个农民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副产品;一个医生的价值在于救死扶伤,为病人解除痛苦;一个老师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造就人才。

    工人、农民、医生和老师在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同时,自身有没有需要?什么需要?(最起码要求社会尊重他们的劳动,给于他们劳动以一定的报酬。)人的价值的特点在于创造价值,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人自身也有需要,人的价值是双向性的。因此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人的自我价值(索取)。

    为什么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方面的内容,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华盛顿的价值不在衣着上,那在哪里呢?(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国父,为美国的独立和建国作出了贡献,实现了社会价值。

    华盛顿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华盛顿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人通过创造价值实现了社会价值。)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和世界水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因此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同志不畏艰险,敢为人先,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赢得了巨大荣誉。国家授予杨利伟同志“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国家为什么要给于袁隆平和杨利伟以奖励?(袁隆平、杨利伟已经为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国家给于袁隆平和杨利伟以奖励是对他们的肯定和满足。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了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要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人通过享受价值实现了自我价值。)

    3、人的价值的评价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我们究竟以哪方面去衡量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为什么要把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社会价值作为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标准?(当贡献为零——社会不可能存在;当贡献 = 索取——社会停止不前;当贡献〈 索取——社会萎缩退化;当贡献 〉索取——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不幸因公殉职。不久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全国妇女联发出通知,授予任长霞同志全国优秀公安干警、全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有些人认为社会对他的人生价值的承认来得太迟了。荣誉和一个人宝贵的生命比较起来,显然后者更可贵。你怎样看待这样的观点?(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是活者还是死了。任长霞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一方百姓平安,在贡献中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她牺牲后社会对她的无私奉献给予承认,这恰恰是对任长霞同志人生价值的最充分的肯定。)

    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及其作用

    什么是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婚姻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古代人们认为子女的婚姻应该由父母做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的这种认识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这是受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愚孝观念的影响。)在现代人们认为男女婚姻自由,受国家法律保护,现在的这种认识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这是受新社会提倡的人人平等观念的影响。)人们的认识受什么支配?(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树木有多方面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产生氧气的价值;鸟类栖息地的价值;生产纸浆的价值;制造家具的价值。树木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对于这些价值,人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有人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其结果如何?(会使得森林覆盖率下降,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人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兼顾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其结果如何?(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再生,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导致不同选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丛飞,一名普通的青年歌手。8年间,为助残、助学、赈灾义演达300多场,资助178个贫困孩子,捐献300多万元帮困扶弱。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家挤在58平方米的简陋小屋。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2005年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卖官受贿被依法查处。该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查处的最大卖官案。马德在其任职过程中,收受17人的贿赂共计600余万元。此人生活腐化,小姐给他捏一次脚就给20万元。丛飞和马德的人生价值观有何不同?(丛飞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马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人的安逸和享受。)丛飞和马德的人生道路有何不同?(丛飞选择了帮困扶弱,马德选择了贪污腐化。)丛飞和马德的不同价值观与他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之间有何关系?(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丛飞的人生价值观使丛飞选择了公义,马德的人生价值观使马德选择了私利。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

    2、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

    要发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作用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有拜金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小团体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我们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即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三峡工程涉及上百万居民动迁,要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故土,对于许多居民来说恋恋不舍。但三峡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绝大多数居民着眼于大局,服从国家调配安排,做到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认为三峡绝大多数居民顾全大局,坚持集体主义就应该放弃个人利益,否则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个人的正当利益不等同与个人主义,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指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而个人主义是指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前置性补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表现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新知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1)性质:

    (2)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3)依法执政:

    2、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

    1、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

    2、依法执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民主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

    4、支持人民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由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形成性检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据此回答1——2题。

    1、“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B、它的执政地位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是一致的

    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据此回答3——5

    3、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

    ①共产党执政规律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④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党的执政地位B、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D、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5、关于依法执政说法正确的是()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依法执政有利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③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执政④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考】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框一、判断BBBAA二、DBABC

    政治必修四教案 篇8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其形成和发展是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之中,体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的主体,具有。

    例如:

    阅读教材77页探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②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发展有什么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

    阅读教材78页综合探究,思考:①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②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材79页探究,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阅读教材第80页综合探究,并思考: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_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与要求

    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这说民族精神具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中断性D、实践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②民族精神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

    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7、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便于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⑵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AADDACD

    19.⑴材料一说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⑵A、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政治必修四教案经典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