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三国鼎立的教案十四篇
  • 三国鼎立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4-06-01

    三国鼎立的教案十四篇。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份完整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今天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与“三国鼎立的教案”相关的文章,请注意本文中的关键词!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1】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

    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2】

    2.赤壁之战----形成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形势。

    230年,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难点解析]

    1.比较战前袁绍和曹操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下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你能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他却因此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失败,投奔了曹操,曹操虽然兵力上处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了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2.你认为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天意吗?对于那天晚刮东风你怎么看?

    古人所说的“天实为之”把孙刘联军战胜曹军归结为天意,那是一种迷信说法。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土,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

    至于赤壁之战当晚刮起东风,为孙刘联军火攻曹操提供了方便条件,这有两种看法:一是诸葛亮周瑜等懂得气象知识,选择了刮起东风的一晚前去攻曹营,二是那晚刮东风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相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各自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战胜对方,各自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重点考点]

    简介:宗法制指的是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意义和影响:宗法制是分封制得以实行的理论基础,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确保了周天子天下大宗和政治共主的地位。

    在纸尚未发明之前,古埃及人曾用纸莎草,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巴比伦人用泥砖,古罗马人用蜡板,欧洲人则用中亚细亚人制作的小山羊皮等当作记事材料。

    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则用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事材料;此外,还曾将抽丝织绸和制取丝棉时残絮的薄片用于书写.上述材料有的笨重,有的昂贵,有的来源较少,不能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 、鱼网等植物原料,经挫,捣、抄、烘等工艺制成的纸,人称蔡侯纸,是现代纸的渊源.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区分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间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战争胜败原因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客观评价此时期的历史人物。

    课后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片段,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凭个人喜好而定。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较熟悉,思维肯定很活跃,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历史事件间因果联系的分析能力也较弱,同时由于思维的散乱,往往不注重阅读书本知识,不肯从教材中提取与归纳信息,凭主观意识学习,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认识容易现出单一和绝对的偏向。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重点解读: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出形成,东汉末年以来的格局分裂局面开始了局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处理方法:借助地图、文献资料,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战争的背景、曹操胜败的原因,从而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历史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因素。

    2、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解读: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在教材中介绍得较分散,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三国鼎立形成是历史进步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裂、局部统一、大统一之间的关系。评价曹操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区分文学塑造的形象与真实历史的差异,传统评价与客观评价的差异等。

    处理方法:教师指定学生阅读相应的内容后再由学生概括。三国鼎立形成的进步性主要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学生比较东汉末年和三国鼎立形成后的政局、经济发展等方面得出结论。评价曹操主要由教师列举各家不同的评价观点,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各自的长处或不足,从而形成全面的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利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导语:此片是哪部剧?中国历史确实出现过三国鼎立时期,此时战争频繁,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你知道哪些三国人物?(学生先说),他们对这段历史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将在三国鼎立一课中细细品味。

    设计思路:三国人物让学生先说,打开他们的思维,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用时30-35分钟)

    (一)曹操统一北方

    学生读图:《东汉末年形势》图

    问题1:结合书中P102页书中介绍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问题2: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哪些?实力最强的有哪几家?

    问题3:在军阀混战中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最渴望的事情是什么?(统一、安定)

    过渡:是谁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为什么他能统一北方呢?

    学生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后教师总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问题1:阅读课文P102页导读内容、官渡之战一段、P103页小字,每段文字总结一点曹操强大的原因。

    问题2:赏析《龟虽寿》(部分),提炼曹操强大的又一原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部分)曹操

    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官渡之战表格(以小组比赛的形式)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设计思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难点主要是教材介绍得较分散,教师指定学生阅读相应的内容后再概括,学生完全可以做到。

    过渡: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其他一些军阀,统一了北方,曹操下一个目标会是什么呢?

    学生看图:《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判断曹操下一步野心会是什么呢?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二)赤壁之战

    教师介绍:刘备和孙权各自力量的发展概况。

    学生活动:

    从《官渡之战后形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实力最弱,根据你的`课外知识,说说刘备为积蓄力量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探究:

    资料:《隆中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问题1:根据《隆中对》节选部分,分析诸葛亮给刘备提出哪些建议

    问题2: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刘备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问题3: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哪些?

    设计思路:学生对诸葛亮的事迹了解较多,培养学生根据材料全面分析问题,也是对赤壁之战的背景形势有总体了解。

    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赤壁之战的基础知识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影响

    合作讨论: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处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从中你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将这些经验教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你会怎么做?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客观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从历史中吸取智慧。

    过渡: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又如何呢?

    学生读《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分析形势发展出现什么样的历史趋势

    (三)三国鼎立

    学生自主学习:

    1、分小组概括三国建立情况,教师出示三国幻灯片,使学生对于三个国家形成空间认识,并完成三国鼎立示意图。

    2、由学生结合书中内容,概括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反馈:

    完成教材P106页“找一找”,并将错误之处改正过来。

    过渡: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有哪些人物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回答:如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是最有争议性的,我们来看看前人和今人是怎么评价曹操的。你的观点又是什么呢?

    (四)评价曹操

    资料一:文学作品中形象:“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

    资料二:史书记载:“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

    ——陈寿《三国志》

    资料三: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资料四:专家评价:曹操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想上,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统一中国,结束战乱。”

    资料五:易中天看曹操:可爱的奸雄

    “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学生讨论:你们认为曹操是怎样的人呢?

    (提示:评价历史人物的首要标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设计思路:学生在语文上学过《龟虽寿》,已经大致了解对曹操的评价,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了解人们对曹操的评价,从而总体上把握曹操的历史形象。

    【课堂小结】

    学生概括三国鼎立形成的线索,教师设计成板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多,学生思维很活跃,课堂上双边活动很充分,很多同学都能大胆的说出自己对这段历史人和事的看法,这节课再次提醒教师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学生的思维层次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目标达成度才会更高。

    2、这节课不管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合作探究,教学效果都很理想,学生能自觉的将语文、历史、课外等知识融会学习,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没预想到的,说明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3、本课的教学内容多,如果面面俱到,重点就很难突出。所以,我对教学内容有所调整,三国经济发展学生了解各自特点即可;教学重点是充满矛盾、历史上有争议的曹操,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曹操。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历史情境想像,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这一历史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

    步所起的作用。

    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谈话法、启发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6】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教材简单介绍了两个重要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电脑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七年级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策略选择:

    根据本节课故事性强和图文并茂的特点,我从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把学生课外已有的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新知识结合起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己对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谈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指出两场战役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对历史事实和透过现象寻求本质的能力。

    3、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根据史实材料制作历史图表,根据地图提炼并制作历史示意图,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熟悉三国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因果倒置,让学生探寻三国鼎立的原因。通过让学利用战役形势图,讲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本节课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收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共唱《三国演义》主题曲、齐读曹操的诗篇,使学生懂得欣赏音乐、文学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破除封建史家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曹操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2、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书明智”的目的。

    3、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告诫我们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 难 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学生收集材料、交流、展示;层层设疑问,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格归纳、历史剧表演、读诗学史、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前准备

    1、将课本中“许攸见曹操”的阅读材料改编成历史剧,并安排学生表演。

    2、安排学生课前收集三国历史小故事。

    3、课堂活动用的纸张、记号笔、胶水。

    4、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7】

    课 程 标 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00年,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07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 谋士甲 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 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 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8】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9】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 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2,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形成是 220年曹丕建魏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是222年 孙权建吴

    2、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等等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10】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

    二、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11】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以及相关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等。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

    3、学会从书本(文字、数据、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比较、统计、识图、分析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相关史实。

    2、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3、层层设疑,分组讨论。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4、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时期混战不断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对今天的和平时期更加珍惜,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更好地体会这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中所蕴含的大智慧。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4、通过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等关键人物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主要作用。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掌握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重要标准。

    5、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课件视频《三国》片段,把学生带入三国乱世这一情境,激发学生对于新课的兴趣。(教师提问:这部电视剧叫什么?其中的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大家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102页方框里的文字。)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约30分钟)

    1、我们要探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就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刚才大家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得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102页“官渡之战”大字部分的内容。

    (板书:一、官渡之战)

    2、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这个人是曹操。(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作)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统一天下是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3、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对,是袁绍。(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地图)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那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对,大家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课件分点显示)。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两强相遇,定要一决高下。曹操与袁绍展开了一次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下面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下这个表格。(课件显示表格)

    官渡之战交战双方交战时间交战地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6、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大家结合教材103页上方的小字,一起来思考一下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7、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可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我们前面提到了,曹操的政治抱负是什么?对,是统一天下。那么接下来,毫无疑问,曹操大军就要向南方进发了。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赤壁之战”下方大字部分内容。

    (板书:二、赤壁之战)

    8、我们通过阅读教材知道,这时的南方有两股势力有所发展。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江东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有了卧龙先生精彩的“隆中对”。大家一起来看教材104页左上方的图片。

    9、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接下来,与官渡之战一样,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显示表格)

    赤壁之战交战双方交战时间交战地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10、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最根本原因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1、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三国鼎立的形成”下面大字部分的内容,包括地图,之后我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表格。(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及表格)

    (板书: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魏???蜀???吴???17、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请三个组学生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提出思考问题: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约2分钟)

    总结: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欲知后事如何,窃听下回分解。

    四、课堂练习(约3分钟)

    (一)选择题

    决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的战役是()

    官渡之战牧野之战赤壁之战长平之战

    (二)思考探究

    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课后大家可以再看看三国时期的相关影视作品或者是小说,思考一下文学作品与历史真实有何异同?

    五、课外实践活动

    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学生准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12】

    教 材 分 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 情 分 析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13】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中国台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XX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中国台湾地区的联系。

    三国鼎立的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取得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说一说,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二)、探究合作,学习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出示官渡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①学生找出作战时间、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②学生讨论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 3 GB3 ③出示《龟虽寿》中句子,点出曹操具有雄心斗志:统一天下,引入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出示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①交代背景,学生介绍刘备、诸葛亮、孙权的情况。

    ②学生找出作战双方、结果、特点、结果、影响。

    = 3 GB3 ③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 4 GB3 ④出示赤壁之战前后形势变化图

    = 5 GB3 ⑤学生讨论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三国鼎立的教案十四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