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内容8篇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17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内容8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必备条件,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相关内容下面请您看详细的介绍,我们为您提供这些资料作为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能对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作者用诗化含蓄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十年动乱的残酷、荒谬,摧毁了少年一切美好的生活的社会现实。《白色鸟》是一篇散文化小说,即不以塑造人物、编织故事为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色鸟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白色鸟》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小说当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了解那十年给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冲击,形成对的正确认识。

    3.体会小说当中对童年生活的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小说所描写的优美的生活场景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以及轻松的氛围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时数] 总计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主题。

    1、小说当中的白皙的少年是哪儿的人?它从小跟着谁长大的?它和外婆的关系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内容中看出来的?

    白皙的少年来自城里;他从小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外婆非常喜欢他。这从文中“‘城里人没得用’”、“白皙的少年也就极喜欢外婆炒的喷喷香的马齿苋干菜”、“他是外婆带大的,童年浪漫如月船,泊在了外婆的臂弯里,臂弯宁静又温暖”、“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等内容可以看出来。

    2、引导学生理解“却忽然有一天,外婆就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的原因。

    外婆的生活受到了不明因素的冲击,不然的话,哪一个城里人会愿意专门从城里到乡下来住呢?

    3、仔细阅读第43自然段,看看外婆的举动有何反常,这种反常预示着什么,在此处你能感觉到吗?

    平时,“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但是今天,有一个好大的声音隔了田塍喊外婆,外婆就叫来了他的朋友“一起去玩,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而且“随便”地玩,“‘没断黑不要回来’”……这种反常,预示着今天下午在外婆的身上要发生一件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外婆还不愿意让白皙的少年知道。

    4、那么这件事情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阅读课文“忽然传来了锣声……今天下午开斗争会”几段。得出结论:今天下午的斗争会的斗争对象,就是外婆。外婆不愿让自己心爱外孙看到这种难堪的场面,不愿让自己心爱的外孙的生活受到冲击,所以专门叫来了黝黑了少年陪外孙“远远地到河边上去玩”,“‘没断黑不要回来’”。因此,这篇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我们就清楚了。外婆之所以从城里到乡下来住,也就是在躲避这场政治风暴的袭击。可是宁静的乡村也没能使她逃过这场荒谬的政治狂热给她带来的灾难。

    5、帮助学生理解这篇小说表达主题的独特方式。

    这篇小说通过两少年在河边尽情的嬉戏,对美丽的大自然、天真纯朴的少年、自由快乐的小鸟等如诗如画的描写,反映了十年“”给人的正常生活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和它的荒谬。

    三、体会文中对纯美自然的描写及由此营造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氛围。

    1、小说中乡村的自然风光,干净、朴实。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对大自然风光的描写,体会环境的美。

    “河堤上或红或黄的野花开遍了,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河水“粼粼闪闪”,“小鱼小虾蹦蹦跳跳”,“卵石好洁净”;蝉声“抑扬”,野蜂“嗡嗡营营”;“绿色的岸”,“远远淡青的山”;岸边水草“葳蕤”,芦苇“汪汪的绿着”;水鸟“雪白雪白的”,甲虫在软泥上爬。一幅多么美丽的乡间田野图!在这样的大自然中,一切多么纯洁、透彻,与少年率真的心相互辉映,让人感到一种净化的美,质朴的真。

    2、这篇小说营造出一种诗一般的氛围和意境。让学生齐读、朗读、默读下列内容,细心体会从中所流露出来的诗情画意。

    (1)“在那黑点移动过的地方,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足印,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从堤上飘过来的野花的芳香”。

    (2)“间或一页白帆,日历一样翻过去了,在陡然剩下的寂谬里,细浪于是轻轻腾起,湿浸浸的舔着天空舔着岸”。

    (3)、文中对芦苇的描写、对水鸟的描写、对少年的描写。

    归纳:这些优美的画面,营构了全文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少年天真烂漫的纯真和如梦如幼的感觉。

    四、复述课文内容,复习巩固。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课外阅读积累

    《白色鸟》课堂实录

    师:今天上课,我们首先讨论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话题,板书(童年)

    生:哦,童年

    师:对,说到童年,我看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喜悦的笑容,大家有话与老师说吗?

    生:童年非常好玩。

    生:童年很值得回忆。

    师:在童年,有哪些事情好玩?

    生:捉螃蟹,游泳啊

    生:我最爬山啦

    师:呵呵,爬山最考验一个人的毅力了,看来你的毅力不错。

    生:我最喜欢掏鸟蛋了。 (众笑)

    师:看来同学们的童年过得的确有趣,可是,不同时代,孩子们的生活也一样吗?要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童年仍然这么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何立伟的这篇小说—白色鸟(板书课题、作者)

    师:刚才在早读时,同学们都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我都读了3遍呢。

    师:看来你的速度很快哟,可是光讲速度还不行,还要真正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下面我就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吗?

    生:写的是小伙伴的游戏。

    师: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写的是两个小伙伴在河边痛痛快快地玩耍。

    师;非常好,你不光说了他们的活动,还把他们活动的特点也告诉我们了。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生:小说。

    师:那我们学小说需要学习什么?

    生:学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吧。

    师:对,可是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知道吗?

    生:三大要素

    师:能详细点吗?

    生;有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师:环境描写有描写自然的,也有交待故事背景的。可是还差一个要素啊。

    (没人回答了)

    师:那说到《西游记》你会想起?(生:猪八戒、孙悟空)说到《鹿鼎记》你会想起?(生:韦小宝),呵呵,你们刚才回答的叫什么?

    生:故事的人物

    师:对,人物形象。那本文写的人物是?

    生:两个小伙伴。

    师:各有什么特征?

    生:一个白皙一个黝黑。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是外貌特征,请再补充。

    生:白皙那个穿西装,黝黑那个缺门牙。

    师:不错,他们还有没有身份上的特征?

    生:白皙那个是城里来的,黝黑那个是农村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很出色。刚才有同学说他们的游戏很痛快,非常有趣。那作者为了突出“痛快有趣”这个特征(板书:痛快有趣),是用哪些片断来体现的?你们说我来写。

    生:白齿苋

    师:白齿苋是一个活动片断吗?

    生:是采白齿苋。

    师:好,同学们就按照这种格式回答。第二个?

    生依次回答:拔霸王草、打水漂、考问题、比赛划水、捉蛇、看鸟。

    师: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片断?

    生:看鸟。

    师:为什么?

    生:因为鸟儿很白很漂亮,他们都喜欢。

    师:好,看来同学们回答问题很积极哦。可是,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说出来看看大家能不能解决。

    (没人回答了)

    师:看来同学们很团结,都不想把同学难住。

    (众笑)

    生:老师,“设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师:大家看呢?

    生:“假如”的意思吧,也可以说成是“倘若”。

    师:解释得不错。同学们提问不光可以提字词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深入到课文的内容。

    生:老师,课后作业有个问题,“课文标题是写白色鸟,怎么重点在写人呢”?

    师:好,这个问题提得很有研究价值,也是课文的一个重点,谁来解答?

    生:课文重点是在写人,但是这两个孩子就像白色鸟那么纯洁天真,应该是象征吧。

    生:白色鸟象征孩子们那种纯真灿烂的童年

    师:象征?什么叫做象征手法?

    生:象征就是用一个具体事物象征某种精神,含蓄表达作者的某种意思。

    师:同意吗?赞成的同学请鼓掌(大多数同学使劲鼓掌)

    师:刚才那2位同学回答得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其实,我们以前也学过类似的文章,比如?

    生:《白杨礼赞》

    生:比如《驿路梨花》

    师:呵呵,同学们反应很快呢。那还有问题吗?

    生:老师,你刚才怎么不说外婆?

    师:作者写外婆的语言太少,老师就不说了。

    生:不,外婆把两个孩子赶出去,不让他们在家里睡午觉,里面肯定有原因。

    师:那是什么原因?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找找看文中描写外婆的有几处,看看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生:孩子喜欢外婆做的喷香的菜,说明外婆很爱他们。

    生:外婆带着包袱就到乡里来了,说明她不喜欢城里的生活。

    生:外婆把孩子们赶出去玩,说明她肯定有什么事情不想让孩子们知道。

    师:知道是什么事情吗?(没人回答了)那同学们看看家里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开斗争会了。

    师:开斗争会是怎么回事?

    生:就是打仗。

    (众笑)

    师:啊?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啊。

    生:老师,我知道,时期开斗争会就是把人拿来斗争。

    生:不知道是不是批斗会?

    师:你知道批斗会?

    生:是啊,历史上学的,“”时期把好多知识分子拿来批斗,冤枉了好多人呢。

    师:这位同学思考问题很深入,我来补充补充吧。“”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十年浩劫”,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时期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是我国历史上一块不忍触摸的伤疤。

    师:了解了社会背景,我们就知道外婆异常表现的原因了。谁来说?

    生:外婆打着包袱从城里来,城里一定在开批斗会,她想保护这些孩子。

    师:保护什么?

    生:她想让这些孩子不受到那种不好的影响。

    师:由此可见外婆的用心--(生:良苦)。可是保护住了么?

    生:没有,农村也在开批斗会,孩子们肯定会受到影响的。

    师:由此可见,孩子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玩耍,那可是在外婆的呵护之下才能拥有的啊,我想这些孩子的童年,一定含杂着孤独,这不能不说是当时那个社会的悲哀。同学们,老师也想把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告诉给大家,当我读到这诗情画意的语言、想到用心良苦的外婆,我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性之光了,可是读到“开斗争会”,我长长地叹了口气。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你们说应该是什么?

    生:失望

    生:气愤

    生:悲哀,我为那个社会感到悲哀。

    师:呵呵,你在模仿赵本山?(众笑)

    师:可是悲哀气愤又能怎样?就连大人都无法躲避。社会小说的主要目的是反映社会现实,你猜猜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者想告诉我们要认清形势,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生:作者想说千万不要让社会的悲哀伤害到孩子们。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义愤填膺,可是,在任何时期,社会生活中都会有某些消极因素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什么?

    生:乐观一点吧。

    生:开朗一些,我就经常无忧无虑的。千万不能把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

    师:呵呵,开始引用名言了,不错。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把原因也说出来吧。

    生:喜欢,因为孩子们的对话很搞笑。

    师:搞笑?

    生:不是,孩子们的对话有很多方言,有点像我们说的四川话,读起来感觉很真实。

    师:恩,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也喜欢,因为我很喜欢白色鸟,可惜最后它飞走了。

    师:恩,鸟儿飞走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宁静也飞走了。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我也喜欢这篇文章,因为里面有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

    师:能把你喜欢的句子用表情朗读出来吗?知道老师的意思吗?

    生:知道,就是读出感情噻。

    师:聪明!!开始吧。

    生读:河堤上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

    师:你最喜欢那个词?也要说理由

    生:一盏一盏,因为它写出了花开的那种动态。

    生:如歌的灿烂,这个比喻很霸道,写出了花儿的灿烂和美丽。

    师:我看你们才是真的搞笑呢。还有好句吗?

    生读:芦苇汪汪的绿着,水鸟雪白雪白的,甲虫在软泥上爬。

    生:我喜欢句子里面的形容词,因为它勾画了很美的一幅乡村自然美景,和“”这个环境不同。

    师:这应该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对比吧,自然和社会的对比。

    师:很好,可是老师也想听到不同的意见。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

    生:我不喜欢,这篇文章好长,直到最后才告诉我故事的背景。

    生反驳:这样才更好啊,设置悬念,表达含蓄。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我讨厌这样的生活,讨厌别人来影响我们。

    师:好,不过讨厌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噻,只能乐观看待了。对了,上课前张老师问大家你们的童年和文中描写的童年一样吗?

    生:不一样,我们现在无忧无虑的,比他们幸福一些。

    师: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日子。因为时间关系,老师很想在课堂上知道你们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究竟有多幸福,现在看来只能把你们的感受变成作文本上的文字了。知道老师的意思吗?

    生:知道。

    师:好,下课。

    《白色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白色鸟》是省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文章富有哲理、极有深度,根据学生特点、程度合理安排这个“度”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此文放置七年级上学期,目的不在于深刻地理解背景下,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们(外婆她们的)世界之间的反差,构织出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悲哀、以及整个个类的悲哀;也不是让学生掌握何立伟当时开创性的小说情节淡化的写作风格。从本册书的选文角度不难看出,这本教材注重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种精神命题,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他心底还保留着多少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情怀、幻想与生活乐趣。那么在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感知“白皙的少年”和“黝黑的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幸福玩乐的独特感悟;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但是面对这样的背景,对他们比较生疏,又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小说的要素,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场景。

    ②了解白描手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场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明确白色鸟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营造的意境、氛围,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和扬景,揣摩作品对于一黑一白两个小年的描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体会小说当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 小说独特的表达主题的方法。

    4 了解十年“”给人民正常生活所造成的冲击,形成对十年“”的正确认识。

    5、体会文章象征手法的应用,把握主题。

    【教学重点】

    1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2感受小说中一黑一白两个少年欢快的生活,美好、自由在在的童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七言古诗篇幅长、容量大、用韵活的特点及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

    2过程与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进行朗读训练,体会诗中的细节描写,精当地用词的作用。[

    【学习难点】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作者杜甫,字( ),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 )诗人,因任校检工部员外郎,又被称为杜工部。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 ”),诗人被尊称为(“ ”)。

    2释题:

    (二)课内探究

    1朗读。学生先齐读,教师再范读。指导朗读,把握节奏、轻重、缓急。

    2 内容概括。

    (1)学生自己提出难解的句子,大家讨论后明确。

    (2)分别用最精练的短语概括 1—3 节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

    3 赏析第一节诗。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4赏析第二节诗。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   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5 赏析第三节诗。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赏析第四节诗。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由此可见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拓展延伸

    1相关资料。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他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二百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勃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到了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

    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胜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诵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草堂作诗题联,咏志赞叹。

    2、写出你所积累的忧国忧民的诗句。

    (四)训练检测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几句诗可称为“生花之笔”这几句诗是:

    .

    2描写茅屋被破坏,茅草纷纷下落情景诗句是:

    ..

    3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凄惨、黯淡心境的诗句是:

    4追忆自己坎坷生活的经历,表明诗句动荡的诗句是:

    5表现作者博大胸怀、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他也被誉为“诗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出示作者情况介绍。

    三、朗读诗歌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如:八月/秋高/风怒号)。

    2.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品味诗歌

    师:请大家仔细读诗歌的一二两节,看诗歌的首句交待了什么?

    生:季节,天气。

    师:在狂风袭来时,诗人的视线主要集中在什么上面?

    生:茅草。

    师:茅草是很贵重的东西吗?为什么诗人要牢牢盯住它呢?

    生:茅草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这样写可以突出诗人当时的穷困潦倒。

    师:第三节中有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吗?

    生:有,“布衾多年冷似铁”。棉絮多年未换,又老又旧,才会“冷似铁”。

    师:诗人为什么不爬上屋顶去加固一下茅草,使它不至于被风卷走呢?

    生:这可以突出其年老力衰。

    师:第二节中有这个方面的描写吗?

    生:“倚杖”,“唇焦口燥呼不得”。

    师: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个有趣

    的话题。杜甫将“南村群童”称为“盗贼”,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予以批评,你认同这种批评吗?请谈谈你的想法。

    (生讨论,发言)

    师: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杜甫的另一首诗。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解诗: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的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杜甫不但能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居住,回头还告诉吴郎请他善待西邻,这样的人,我们能称之为小家子气吗?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诗人在第二节中所写的内容呢?

    生:杜甫并不是小气、没有同情心之人。他称“南村群童”为“盗贼”是大词小用,来表明自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一定地步了,是一种焦急愤慨的心情的反映。

    师:让我们再来看诗歌的第三小节,透过诗句,你能体会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吗?

    生:这实在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啊。诗人的境遇十分悲惨,他是如此的年老力衰,以致秋风卷走了他屋上的茅草,他无力维护;南村顽童在他的眼前抢走了茅草,他也无力阻止。他又是如此的穷困潦倒,在常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的茅草,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无比珍贵的东西,最疼爱的小儿子夜里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师:通过阅读前三个小节,我们会发现,诗人在不经意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画像。那么,此时矗立在你眼前的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生:一个穷困潦倒,忧思不绝的诗人。

    师:在此时,杜甫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用诗歌咏叹着自己的不幸,传达着自己的忧思。这样的一个形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了。可是,如果你以为此时你已看清了杜甫的全部,那就想得有些简单了。

    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第四节,看看一个既老且贫的诗人,在经受了这些精神上的鞭打及煎熬后,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能得到千万间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

    师: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另两位古仁人在这方面的表述。

    【呈现资料】

    白居易——同情他人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垅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孟子——推己及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杜甫——先人后己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我们无意于对这三位古仁人进行比较,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显然,这三个人的理想是有其层次性的。杜甫的这种“先人后己”的博大胸襟更能使我们感动不已。

    师:杜甫的这种博大胸襟不仅能通过悲哀的诗句加以传达,即便是表现自己的喜悦,杜甫一样能传递出这种深沉的情感。

    【呈现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诗:这首诗作于763年春。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杜甫喜极而涕。诗人的“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这样的诗句在杜甫的诗中

    是数不胜数的。难怪前苏联的文艺评论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要这样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师:通过第四小节的阅读,我想现在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杜甫的形象一定更为充实丰满了吧。

    通过诗歌,杜甫已经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大厦,这并非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厦,而是一座精神的大厦。他的这种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不仅温暖着当时的每一位寒士,也必将光耀千古,永载史册,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鉴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方案一】

    教学角度:开发课文资源,探究说明技巧,从语言角度把握文体特征。

    主要教学步骤:

    1.下发同题材不同文体,引导辨析文体,初步感知说明文语言特征。

    2.听读、跟读,自行筛选整理文中介绍的知识。

    3.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图文对照,揣摩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本文语言技巧:

    ①善作比喻形象说明外形;

    ②借引诗文准确说明特征;

    ③妙用拟人描摹事物情状;

    ④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⑤多列数字提供说明依据;

    ⑥巧作比较突出对象特征;

    ⑦适时穿插历史性评价;

    ⑧偶用术语进行科学定义。

    5.全班交流,作旁批评点。

    6.运用说明性语言口头介绍:

    我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我熟悉的一个生活用品、我爱用的一件学习用具、我珍爱的一样纪念品……

    7.自由选题,交流评议。

    【方案二】

    教学角度:立足课文,延伸课外,培养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点击,观察桥的图片,多角度介绍各种桥,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明其特征。

    2.范读、齐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对象特征及说明特征的主要方法。

    3.点读、自由读第四至八段,自行设计表格比较赵州桥、卢沟桥的历史、形状、构造、功能和成就,明确选例说明的作用与要求。

    4.集体探讨:说明事物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教师教学小结。

    5.课外尽多收集古今中外桥的资料,选择有特色的桥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并建立小档案。如:①造型奇特的桥;②创世界之“最”的桥;③用途特殊的桥;④故事生动的桥。

    6.组织主题为“多姿多彩的桥”的图片文字展。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难点:

    1.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2.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籍。

    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那么,他读的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酷(kù)似掺(ch1n)脊(jǐ)背枉(w3ng)读

    2)解释下列词语: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凄惨:凄凉悲惨。奥秘: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酷似:极像。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我的第一本书》的朗读,初步感知全文。

    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

    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

    明确:“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学生,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地补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交待?

    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生活与人生。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

    明确: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的,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的凝练和富有内涵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旨,培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一、课题导入

    你见过100万亩的大芦荡吗,那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景象。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如今的命运如何呢,让我们共同去关注《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3分钟读完课文,准备概述文章大意。

    2、指名概述:

    大芦荡的风景、芦苇的生长和给人类带来的福利。从芦荡的命运联想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提出能源与资源问题。从崇明岛的芦苇写起,提醒人类应理性的生存,保护我们的家园。

    三、理解重点语句,品味语言内涵

    1、以“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的大芦荡”开头,有什么作用?

    以“我”之小,面对“100万亩”之大,从而引出我对大芦荡的关注和思考。

    2、“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如何理解这句话?

    以珍稀禽类被害,写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指出人必将自食其果。

    3、“大芦荡的困惑,其实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如何理解这里的“困惑”?

    “困惑”是指不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穷凶极恶的破坏环境。

    4、人类越来越“不去思想、不会思想、不像思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类愚蠢贪婪行为的极度愤慨。

    四、理解“守望”的含义,领会文章主旨

    1、文中多次出现“守望”意思有什么不同?

    “守望”是看守了望的意思。第一次出现是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守望。结尾寄托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2、齐读作者表达的观点的句子,结合课内外资料进一步理解。

    3、作者通过“大芦荡”的命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文章以理性色彩见长,主要是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占有和消费的批判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而大芦荡起一个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举出你所关注的类似“芦荡”的另一种存在,写出你的思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正确、清楚地朗读浅易文言文,以诵读促进理解。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说、玩、登、秉、所以、以、注、疏、宁、济、间。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多读勤记笔记的方法,有目的的指导。

    2、了解学生的已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其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要体会长辈教诲子女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二、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学习第一小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刘邦少时失学,闻秦始皇焚书坑儒,心中窃喜,但当了皇帝后却深感不学之苦,便以切身体验来勉励儿子学习,没有半点伪饰;傅雷洋洋万言家书,旨在教育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

    家训家书是中国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人民所诵读、手录、刻写和传承。

    从皇室宗亲、权贵重臣到大师名流、乡野庶民的各种体例的家训家书我们可以体会其散发的浓浓关爱之情与殷殷劝诫之意,更能体会到古人教诲子女弟侄方面的不辞劳累,呕心沥血之深义。

    今天我们学习被誉为这家教典范的《颜氏家训》中的一篇《勉学》。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阅读注释①,了解作品出处,作家及该书内容。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正音正字。

    为、说、华、坎壈、无间:

    4、熟读全文

    5、学习第一小节

    在熟读的基础上,参照注释自读课文第一节,教师引导订正。

    (1)重点词语累:

    “说”—同悦”,取悦。但能说之也:只会用学到的知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

    “华”—同“花”。春玩其花:春天赏玩它的花朵。

    “登”—摘取,收获。

    行道以利世也:实践自己的学问去造福社会。

    修身以求进也:努力修身为了取得高官厚禄。

    (2)段意归纳:

    古人今人学习态度对比,褒贬鲜明。以春华、秋实比喻,指出学习目的是为了修身利行。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总结全文。

    学习过程:

    6、学习第二小节

    (1)熟读第二小节,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文段。

    (2) 整理难写字词、重点词语

    坎壈:困顿,坎坷。

    专利:专一,敏锐。

    (3)下面这个语段是从原文抽出来的.,如果还原应该放在第二小节的哪里?

    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

    分析:应放在第二小节的省略号位置上。因为抽出的段落几个举例,都是围绕老了再学习读书的,正好是“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的例证。因而应该放在这里。议论文段落的学习要学会抓关键句。

    (4)思考:第二小节前半部分的关键句是哪句?为什么?

    关键句是“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因为后面是举自已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少时读书,记忆力好,是读书的最佳时机,年纪大了容易忘记。它是围绕“固须早教”这个中心来论证的。

    (5)熟读并背诵“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归纳:学习固须早教,晚学犹不可放弃。

    学习第三小节

    (6)自读第三小节,参看注释,试着翻译一下。

    所以:(1)的原因

    (2)用来-----的

    可惜:值得珍惜

    专利:专一而敏锐

    学者:(1)读书人

    (2)学习,“者”句间停顿。

    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译略

    可以参阅《点击》翻译此段

    小结:正确对待经文,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不误。

    7、布置作业:背诵“然人有坎壈------而无见者也。”

    8、课后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语言教学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播、承扬、革新的强劲而深厚的助动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给予我们的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进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现代教育生活的理想。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每个人从自我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研究学生,学习着他们的学习,生活着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开始与他们进行一种心灵的对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这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去关心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当我们意识到这种权利和义务的时候,语文教学与人的关系作为一个问题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要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的交流来解决。

    当我开始教《陋室铭》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在想这么一个问题:

    如何让学生能够承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那种雅致澹泊、豁达乐观的作风,并让这种作风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就需要想像的介入,想像是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本文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以语言为抓手,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活跃、奔腾、澎湃、充盈在体内的生命之气与作品中蕴藉的豁达之气接通,并让这种想像在课堂教学中很快就会变为现实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主体的生存、主体的精神和主体的尊严。于是,想像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为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口。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内容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