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加法结合律教案十篇
  • 加法结合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09

    加法结合律教案十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要写好教案课件,有没有好的范文可借鉴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加法结合律教案十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的《加法结合律》,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学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经历加法结合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我确定目标的依据是

    一是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新课标中指出:“经历运算与建模等过程,建立符号意识,初步形成运算能力,发展抽象思维”。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价值。”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对数学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加法结合律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三是基于学情的认识,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的意义 ,具有初步的推理概括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发现、举例论证、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并会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说教法

    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课中我确定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学生认知特点及教材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谈话引入喜羊羊骑车锻炼身体的图片,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 探究新知环节(依据教材内容,我主要安排以下四个环节)

    (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首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了解图意,试着画出线段图,我再引导学生分析线段图,列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也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观察等式,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观察等式,说出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和相等。不同点是左边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一步步概括出加法结合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猜测、论证,得出结论

    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会是这样的?让学生举例论证。学生举例后再问:能写完吗?有没有一个式子能把所有的算式都表达出来?从而引导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最后再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加法结合律。

    这一环节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数学模型。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回顾小结

    通过回顾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让学生明确运用加法结合律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运用,知道学习加法结合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争先恐后填一填

    2.判断下面各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提高计算能力。

    四、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首先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加以评价和总结。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促进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2)

    (一)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互相垂直、垂线等概念.

    (二)初步学会画垂线的方法.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是教学重点;学生画垂线是学习的难点.

    1.指出下面图形中的直线、射线和线段.

    2.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说出各是什么角.

    我们今天要在学过直线和角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概念:垂直.(板书课题:垂直)

    1.认识垂线.

    (1)理解垂直的含义.

    ①教师演示:

    用两条颜色不同的毛线表示两条直线,使它们相交.

    提问: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角)标出∠1,∠2,∠3,∠4.

    ②转动其中一条直线,使其中一个角变为直角.

    想一想,为什么其他的角也变成了直角?

    引导学生明确,把一条直线分成两个角,∠1是直角,∠2也会变成直角,180°-90°=90°,同样∠3=90°,得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观察下面几组图形,看哪组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引导学生观察并测量得知:图(2)、图(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图(2)、图(3)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

    (2)建立垂线的概念.

    师指出:上图中的(2)、(3)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引导学生明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就叫互相垂直,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

    如果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说说这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直线A与直线B相交成直角,直线A和直线B就互相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

    请你观察教室里有没有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呢?并指出垂足.生举例……

    (3)学生操作,巩固垂线概念.

    同学们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指出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标出垂足.

    2.教学垂线的画法.

    (1)过直线上的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直角顶点与A点重合.

    从A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过A点新画出的直线,就是原直线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直线上的点的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教师巡视指导.

    (2)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例  过直线外一点B,做这条直线的垂线.

    画的方法和步骤:

    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沿直线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另一条直角边过已知B点.

    从直角的顶点起,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新画出的这条直线就是过线外B点所求的垂线.

    指名到黑板上试画过线外一点的这条直线的垂线,其余同学在本上试画.

    教师巡视指导.

    3.理解垂线的性质,建立距离的概念.

    (1)过A点向这条直线画4条不同长度的线段.

    一人在黑板上画,全班同学在本上画.

    (2)测量每条线段的长度.

    (3)你所画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引导学生得出:从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这是垂线的重要性质.

    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实际上距离就是垂线线段的长度.

    4.画垂线的应用.

    我们可以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例  画一个长2.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画的步骤如下:

    先画一条2.5厘米长的线段;

    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画两条与它垂直的线段,每条线段长2厘米;

    把这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同学们在本上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行间巡视,加强指导.

    5.小结.

    启发性提问:

    (1)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什么?

    (2)什么叫做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做什么?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可以画多少条线段?什么样的线段最短?

    2.过直线上A点,直线外B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过直线及角的知识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一种特殊位置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要使学生建立垂直的正确概念,同时还要重视画图方法的教学.

    新课过程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理解垂直的含义.通过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引出垂直的概念,说明什么是互相垂直,在理解互相垂直的意义基础上,认识垂线和垂足.

    其次学习垂线的画法.通过教师边指导、边画,让学生掌握画垂线的步骤,先画过直线上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再学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掌握画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是理解垂线的性质.通过学生观察,自己动手画,测量等手段,使学生认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从而引出距离的概念.

    最后应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过线外A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3)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出示课件(主题图)  出示图:左边有6束鲜花,右边有2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评析:教材通过观察并分析例题中的几个等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规律,从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安排学生缺乏激情。所以,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创设新的学习情境,变简单的再观察为进一步的举例验证,并理性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这样的归纳推理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

    提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评析: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这一问题看似把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四年级学生大多不具备这样的创新能力,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去逐步抽象,也需费时费力。因此,教师将这一环节改为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怎样用优化的方法表示发现的规律才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很轻松。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沟通加法交换律与以往学习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水到渠成,并且这一环节的自学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 (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 (+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评析: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管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只有层层剥笋,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18+25+75

    【评析: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之后不能使学生很快尝到“甜头”,学生则从心理上就不会完全将新知内化。所以通过快速口算,让学生省略书写过程,只从形式上去感受运用加法结合律带来的好处,强化学习运算律的目标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8;

    ③(+;

    ④=(+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

    ④=(+ □;

    ⑤=(+□。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①+(;

    ②+(□+□);

    ③5×4=4×□;

    ④。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评析:练习设计既重视基本知识的训练,又能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及时进行拓展训练,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最后两道乘法式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在学习加法运算律基础上去猜想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为学生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可持性发展。】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1、导入课题:口算下面两题50+70+30  240+105+95

    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针对先算70+30和105+95提出质疑:这样算对吗?有什么依据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3、效果预期:关于加法计算,我们已经有了那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加法结合律。

    1、任务呈现:

    (1)、出示例2主题图,学生说图上的信息并提问,学生对提出的题进行解答,师引导学生研究问题“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请学生自己尝试列式,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88+104)+96=288(千米)  88+(104+96)  88+104+96  104+96+88

    再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88+104)+96   88+(104+96)

    通过这两个式子,你作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说说你有什么猜想?怎样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自己归纳出“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任务二、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3、展示交流:展示学生的各种表示方法,重点介绍图形表示法和字母表示法。

    任务三、会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出示题组,请学生独立完成。

    A、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B、你能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1、出示检测题,要求8分钟内独立完成。

    ①、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560+(140+70)=(560+□)+□

    ②、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2、出示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3、反思总结: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有什么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6)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1.理解“同一平面”.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  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按老师要求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看谁摆的快、规范.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7)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30页 例

    2、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2.初步学习运用加法结合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指的是在加 法计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如果用a代表一个加数,b代表另一个加数,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就是

    a + b = b + a(右侧板书)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加法运算中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加法结合 律(正中板书课题)

    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自行车旅行的路程统计情况

    第一天88千米 第二天104千米 第三天96千米(板书)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例2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一共行多少千米?(板书)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8+104+96 88+(104+96)(板书)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能使运算简便。

    出示:(88+104)+96 ○ 88+(104+96)(板书)怎么填?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

    用字母表示:

    (a + b)+ c = a +(b + c)(板书)(5)强调:这里的a、b、c 中b和c两个加数是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的两个数

    三、实践运用,深化知识 1.运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计算: 48 + 66 + 52 先运用加法交换律交换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再运用加法结合律 让 能凑整的数先算 37 + 29 + 171 运用加法结合律让后面两个加数先算,要把它们用括号括起来!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师小结:在运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计算的时候要注意观察算式的 数的特点,让能够凑整的数结合在一起先算

    课后作业:练习五的第5、第7。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第一天88千米 第二天104千米 第三天96千米

    三天一共行多少千米?

    88+104+96 88+(104+96)=192+96 = 88+ 200 =288 = 288(88+104)+96 ○ 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 + b)+ c = a +(b + c)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和 尚 塬 学 校

    2013年3月18日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36+()=64+()

    A+700=+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贴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贴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贴合猜想。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

    (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决定,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三、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贴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2.简便计算。

    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37+26+63=37+(26+63)

    59+38+732=59+(38+732)

    (88+104)+96

    88+(104+96)

    加法结合律:(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加法结合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举例、讲解、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

    (2)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性质。

    (2)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加法结合律,例如:小明去超市买了3个苹果、2个香蕉和4个橙子,一共花了多少钱?

    (2)让学生尝试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 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性质

    (1)定义: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c,有a+(b+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2)性质:加法结合律具有交换性、分配性和恒等性。

    3. 举例说明加法结合律的性质

    (1)交换性:a+(b+c)=a+b+c,那么(a+b)+c=a+(b+c)。例如:2+(3+4)=2+3+4,(2+3)+4=2+(3+4)。

    (2)分配性:a+(b+c)=a+b+c,那么a×(b+c)=a×b+a×c。例如:3×(4+5)=3×4+3×5,3×(4+5)=3×4+3×5。

    (3)恒等性:a+(b+c)=a+b+c,那么a+b+c=a+(b+c)。例如:6+7+8=6+(7+8),6+7+8=6+(7+8)。

    4.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1)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计算题,例如:2+3×4,5×6-7÷8等,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计算题,然后相互出题、解答,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加法结合律的能力。

    5. 总结与反思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加法结合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方法。

    (2)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和运用加法结合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0)

    教学内容:p.56~5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地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师: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说一说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解答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列式计算,写在自备本上。

    做完后交流,老师依次随学生回答写出两个算式:

    28+17=45(人)17+28=45(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是一样的,但加数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这两个算式因为得数一样,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改写成28+17=17+28

    2、继续回答刚才的第2个问题:

    请你列式解答。再交流。同样可以得到:17+23=23+17

    3、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出几个吗?老师巡视,注意各种写法,在交流的时候有序呈现

    4、随学生回答板书,可能有的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b=b+a

    依次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重点要说清楚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没变)

    问: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呢?(a+b=b+a)为什么?(更为简便)

    指出:两个数加的时候,可以交换这两个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的。这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这节课就是要来研究运算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运算律

    运算律有多种,这种加法中的运算律谁能给它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随学生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

    5、运用加法交换律有什么用呢?

    其实我们以前做加法验算的时候就用到了它。

    出示题目:357+218

    说说你竖式怎么写?验算的竖式呢?

    三、探索加法结合律

    1、解答第3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请不同的解答的同学说一说。依次板书。

    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算式,说说每一个综合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现前面部分加括号的,指出:为了强调先算这一步,我们有时也会给它加上括号。)

    2、比较这些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因为得数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连接

    板书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看板书,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告诉我们什么?(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但括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加的顺序不同,但和是一样的)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个吗?写写看。

    选择交流,解释:(a+b)c=a+(b+c)

    问:a、b、c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也是加法中一个很重要的运算律,谁知道它的名字呢?知道为什么要这么称呼它么?

    板书:加法结合律

    5、观察(28+17)+23=28+(17+23),请你猜一猜,加法结合律会有什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个整十数,这样就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指出: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这在下一节课中将会有重点的介绍。

    四、巩固应用:

    1、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其中最后一题,要提醒学生注意:它先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了48和25的位置,再是用了加法结合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学生填写完之后,要让他们说说是应用了加法的什么律?

    观察下面两个算式,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结合律,两边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请你观察一下,你更喜欢算哪题?算一算

    看来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十整百整千,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3、哪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连一连

    学生连完后,指名交流经验

    4、补充:4+3+8+2+6+1+7

    这个算式你会怎么加?想一想,这里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指出:较多的数一起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综合运用了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全课总结:我们今天学的这两个运算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和都没变)

    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交换律是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结合律是三个加数不交换位置,但运算的顺序改变了,和不变。)

    五、布置作业:

    p.58第3题

    教后反思:

    在上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课时,我充分考虑到了新旧教材目标定位的不同。从课堂的引入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体育要闻十运会金牌数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

    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及教学过程,更多的体现了动态生成,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教师只有把握住了这个精髓才能去上好课,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前思考:

    运算律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作用有二,其一是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其二是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和加法的验算,在之前的计算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规律的发现是依靠学生观察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讨论得到,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概括,也许概括的话不是十分的简练,只要意思对就行了。而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学生应该能准确表示。

    规律的验证可让学生自己举例进行,从大量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理解运算律。

    课堂上,要告诉学生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很多时候,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是同时进行的,而交换律一步常常不必单独列出。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理解,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观察,立刻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是在运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该运算律的时候有些词不达意,但用字母或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非常快,与之前估计的一致。

    在一个混合运算中常常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就算,这时学生似乎有些迷茫。课后还需继续强调。

    课后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就如周老师所说的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学生通过算式的观察,能够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懂得语言进行表术,而且各种不同的说法,能够汇聚成同一个定律,学生用字母表示定律也练得不错。

    在一个三个数连加中,即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有用到了加法的结合律,很多同学只能看出一个规律,大多不能看出两个规律在同时运用,事实上这两个规律往往是同时运用的较多。

    【加法结合律教案十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