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十篇
  • 小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5-08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十篇。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估依据。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类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希望以下总结能够对有需要的人带来一定的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吸管、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我们的校园美吗?听着音乐,感受着鸟语花香,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这里熟悉吗?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温馨的教室。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

    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图形朋友,你看出了吗?

    二、观察探究,新知建构

    1.观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指给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

    (2)纸工袋上的角,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3)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指一指?(根据学生的介绍,闪烁课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会是什么样的?闭起眼睛,想到了吗?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

    (3)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两条边)

    (5)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一起说一说。

    3.再认,建构认知

    我们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认识了角,现在你脑中的角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画角)完整板书。

    4.练习判断,巩固认知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体核对,错的起立。

    (2)通过做这道题,在判断角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5.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带着大家的提醒,现在如果我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你会吗?把你带的材料倒出来尝试着做一个角吧!(放音乐)

    (2)同学们成功了吗?把你做的角高高地举起来给别的同学欣赏一下。

    (3)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角,你看,还能变大变小。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的角也像这样可变大变小?(随学生的举例展示物体)

    (4)下面咱们比比赛,比较我们角的大小(老师指导比较方法),对于角的大小比较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看来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对于角的大小还有了很多珍贵的感受。

    对于角,我们来些挑战如何?一张长方形纸,看上面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猜想一下,自己实践,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角除了在我们这些学具上存在,生活中它们更是无处不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你看!(播放视频)……今天这节课对于角你都有了哪些认识与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

    教材分析:《营养午餐》的这一内容的设置,是为了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透过生动有趣的营养搭配、调配系列活动而呈现出来,进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健康常识,知道吃好午餐的重要性。

    2、会用专家的建议正确地分析午餐菜肴中营养成分,能设计调配科学、合理午餐食谱。

    情 感 目 标 :懂得科学、合理营养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 学 重 点:能合理地调配午餐食谱,对学生平时不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所改变

    教 学 难 点:理解“不低于、不超过”的含义

    教 学 准 备:整合课件,电脑,白板。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

    (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吃。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精美的菜肴图片想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出示菜肴图片)

    (2)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3)你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你认为自己吃得科学、合理吗?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营养师。

    二、小小营养师

    (一)分析菜谱

    1、叮叮餐厅推出10款最新菜款,欢迎您的光临。(课件出示)

    2、这些菜可以进行如何分类?(肉类和菜类或荤菜和素菜)

    3、这些菜中,哪几种你们最喜欢吃?

    (二)初次点菜

    1、让学生按照个人喜好,任点三个菜

    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点菜员吧。请你们从这份菜谱中点出自己最爱吃的3道菜来,你想吃什么就尽情点什么。好,现在开始,看谁能当好小小点菜员。

    2、点完三种菜后,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所点的菜热量和、脂肪和、蛋白质和各是多少。(填入表格中)。

    请三名学生汇报不同的菜谱(菜式热量总和很低、脂肪总和很高和合理的菜谱各一份)。

    你对他们所点的菜有没有意见?同学们的话说得有道理吗?

    (三)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营养专家是怎么说的

    1、出示专家建议。让学生阅读饮食与健康(专家建议)。(课件出示)

    2、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不低于”和“不超过”的具体含义。

    师:看了营养专家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 50克。(生边说师边板书: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克)

    师: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有很多,但最基本的是热量和脂肪。

    师:营养专家说的“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中的“不低于”是什么意思?“脂肪不超过50克”中的“不超过”又是什么意思?

    3、师:按照专家提供的这两条基本的营养标准,每个同学都检验一下,看看自己刚才点的菜符不符合这两条营养标准。跟同桌同学谈谈自己点的菜为什么符合或为什么不符合标准。

    (四)合理调配

    师:那么,你们觉得怎样配菜容易达到这两条标准呢?请各小组讨论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荤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热量能符合标准,但脂肪不符合标准。)

    (2)如果三道菜点的全是素菜,热量和脂肪都能符合标准吗? (脂肪能符合标准,但热量不符合标准)

    (3)怎样配菜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荤素搭配容易使热量和脂肪都符合标准。)

    师板书:搭配

    师: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科学、合理的配菜方法。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搭配这些菜,使它符合营养专家所说的两条标准。标准是:科学、合理

    (五)选五个不同搭配上台演示。介绍自己的菜式

    哪一种搭配获取的蛋白质最多?

    (六)对于班上偏胖或偏瘦同学的饮食习惯,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师:同学们,不科学的饮食一定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选择食物时,不能只想着好吃,也要进行合理的搭配,让我们吃得更合理、更科学,使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因此,老师建议你们:在日常饮食中要克服偏食、挑食、厌食的不良习惯,可以做到吗?

    三、全课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本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启示?

    《营养午餐》教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午餐营养问题设计相应的数学综合应用活动,组织学生调配符合营养标准的午餐,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综合应用简单的排列组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念也从纯粹按自己的喜好点菜到考虑菜式的科学与合理性,有效促使了学生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成科学饮食的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圆》。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用圆设计的图案,发现数学美,提高学习的兴趣。

    2、掌握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3、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感受圆的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大家科学的探究态度,发展大家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规定大小的圆。

    学具准备: 直尺 圆规 纸片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图片《美丽的圆》: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

    一、直观感受-----体会生活中的圆

    1、谈话:今天这节课丁老师将带着大家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

    2、课前同学们欣赏了一组图片《美妙的圆》,现在你能说说哪些地方看到了圆?全班交流。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片,球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圆形。

    3、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板书:圆是由曲线组成的平面图形。曲线图形还有吗?

    二、动手操作----画圆中感受圆

    1、想办法画一个圆,在小组里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归两类:一类借用物体的圆面描画,一类用圆规来画,你觉得哪种更好些?

    2、介绍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3、用钉绳画圆。师生比赛,学生用的绳是有弹力的。思考:要画好一个圆,关键是什么?强调:绳的长度不能改变。 那用圆规画圆呢?关键是什么?(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变。)

    4、思考:我们用圆规画圆,用钉绳画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强调画圆时要定点、定长。

    介绍圆心(o )、半径( r)、直径(d )。

    指出:这固定的一点,绳子不变的长度,在数学上还有专门的名称呢。

    揭示:固定的一点是圆心,用字母“o”表示。问:用圆规画圆时圆心就是什么?出示定义:圆心: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这条绳子的长就是半径,我们可以用线段把它画下来。用圆规画圆时半径在哪里? 出示定义: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 你还能找一条半径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他对不对呢?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素:直径。直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出示定义: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思考:半径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d=2rr= d/2

    那是不是两条半径就是一条直径?

    5、 女生画一个半径4厘米的圆。 男生画一个直径6厘米的圆。

    指名介绍怎样画的,使学生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直径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比一比男女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三、探索发现----进一步探究圆的特性。

    1、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提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全班交流,说说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得出:

    (1)圆上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中每个半径都一样长,每个直径也一样长。

    (3)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还有什么发现?指名说一说。

    介绍:2400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对圆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圆,一中同长也”,这句话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在运用中深化。

    1、 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在两个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

    2、在一个边长沙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cm,半径是( )cm。

    3、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画圆的过程中感受圆的三要素,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进一步探索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中提升学力,突显出主体地位呢?在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学习了张齐华、张振宇等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又大胆进行课堂结构的调整,能够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深深地被吸引,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1、将“半径和直径之间关系”这一环节提前。

    在试上时发现,如果按教材内容编排,“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被安排在最后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的探索发现环节,而学生在画圆:女生画半径4厘米、男生画直径6厘米时,学生就要根据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来明确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定为几厘米,显然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大胆进行了调整,在教学半径直径概念后就直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样适时引领,完全迎合了学生的学情。事实上学生在学习直径概念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两条半径的长相当于一条直径的长。

    2、精心准备教具,突破教学重点。

    为了让学生体会画圆时要定点、定长,以及让学生直观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设计了两个画圆用的“钉绳工具”,为了让这个“钉”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让绳子灵活旋转,我特意跑到裁缝店取来了两个有孔的铁线圈,又买来绳子和牛筋。事实上我的功夫没有白费,课上当我用“钉绳工具”和同学展开比赛时,我画的圆和学生画的歪歪扭扭的圆产生了鲜明的对比,那位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老师,我们用的绳子是牛筋的,有弹力,怪不得画不圆呢?”在同学的笑声中,大家深刻体会到,要画好一个圆,关键绳子的长度不能改变,同样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也是固定不变的。从而使学生在做数学中深刻体会了同一个圆中半径不变的特性。

    3、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首先,课前我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美妙的圆》,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建筑设计中的圆、工艺设计中的圆、标志设计中的圆、工业生产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让学生从感官入手,直观接触圆,亲近圆,接着,我在让学生找身边哪些地方看到圆时,突出了球和圆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球是立体图形,圆是平面图形,球体的切面才是圆形。在学生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后,我引导学生思考:汽车轮子的面为什么是圆形?汽车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让学生体会在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4、做一个虔诚的引者。

    课堂上,我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有意识地把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而不是一味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尽量避免让枯燥乏味成为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

    教并探索着,我会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1、结合实际认识一年、一月、一日的时间长短

    师:问你知道多长时间是一年?多长时间是一月?多长时间是一日?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所了解的)

    师:为了看着方便,人们把日历册制成挂历和年历卡。

    2、请同学们拿出1900年、1993年、1996年的年历卡,认真观察一下,看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师:习惯上人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叫小月。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规定每月的天数吗?

    电脑讲述故事。

    3、计算全年天数

    生计算后汇报。

    师板演:31×7+30×4+28=365,平年二月:28天,全年365天;

    31×7+30×4+29=366,闰年二月:29天,全年366天。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这节课是从图形到角的活动中学习新知,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关系,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为学习更深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具备有关角的生活经验,而他们脑中的角既有数学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正确辨别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学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2.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动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

    小棒、硬纸条、图钉、长方形纸、吸管、毛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活引入

    我们的校园美吗?听着音乐,感受着鸟语花香,让我们稍稍地静静心。这里熟悉吗?我们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温馨的教室。今天我们的研究就从大家熟悉的物品开始。

    观察这些物体虽然形状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图形朋友,你看出了吗?

    二、观察探究,新知建构

    1.观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儿?指给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个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吗?你还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指给同桌看看吗?我们来看看电脑上的演示。

    (2)纸工袋上的角,谁上来指给大家看看?

    (3)挂钟上的角谁来说一说、指一指?(根据学生的介绍,闪烁课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刚才演示的这几个角都藏在物体上,如果我们拿掉这些物体留下的角,会是什么样的?闭起眼睛,想到了吗?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我们用这样的小标记标出。

    (3)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数学上把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两条边)

    (5)谁上来指一指这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呢?一起说一说。

    3.再认,建构认知

    我们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认识了角,现在你脑中的角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画角)完整板书。

    4.练习判断,巩固认知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全体核对,错的起立。

    (2)通过做这道题,在判断角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5.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带着大家的提醒,现在如果我们要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角,你会吗?把你带的材料倒出来尝试着做一个角吧!(放音乐)

    (2)同学们成功了吗?把你做的角高高地举起来给别的同学欣赏一下。

    (3)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角,你看,还能变大变小。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的角也像这样可变大变小?(随学生的举例展示物体)

    (4)下面咱们比比赛,比较我们角的大小(老师指导比较方法),对于角的大小比较你又有什么想说的?

    三、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看来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角,对于角的大小还有了很多珍贵的感受。

    对于角,我们来些挑战如何?一张长方形纸,看上面有几个角,如果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猜想一下,自己实践,看看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角除了在我们这些学具上存在,生活中它们更是无处不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你看!(播放视频)……今天这节课对于角你都有了哪些认识与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理解 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总数里有这样的几份。

    理解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

    会说平均分的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我们来帮一帮这班小朋友租船玩吧!

    有24人要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他们要租几条船?

    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几条船?

    把结果说一段话 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6条船。

    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因为每份都是4个

    引导学生说:24人,4个4个的分,可以分成6组。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抛出问题,引起思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他们有事要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

    1、出示书本第15页做一做

    (1) 说图意。

    (2) 动手分。

    (3) 说一段完整的话:12根筷子,每2根一双,一共有6双。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 练习三第4题

    (1) 说图意。

    (2)动手圈。

    (3)说一段完整的话: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只红萝卜,可以分给3只兔子。

    (4)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 练习三第5题。

    (1)有18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分给(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如果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 开放题

    1、用15个长方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 )个木块。

    2、每个长方块用3个木块,可以摆( )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四、总结

    今天,我们继续学了平均分,知道一个总数,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分几份也是平均分。

    【小学数学教案精品十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