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主要产业
  •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主要产业

    发表时间:2022-03-09

    科代表组织复习自测:4月3日

    1、高技术产业一般分布在什么样的地区?

    2、19页,识记高技术产业三大产业带、四大密集区。

    3、列举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4、24页图,识记南北向7条,东西向3条铁路,主要铁路枢纽。

    5、25页活动第4题,会根据需要选择列车车次。

    6、北方和南方沿海航区的中心分别是?

    7、26页图,主要海港,谁是沿海开放城市?谁是特区?

    1、识记第5页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图上位置;

    2、说出南北方耕地类型、作物熟制、农作物、居民主食的差异;

    3、第6页图:说出我国主要糖料、油料作物种类及分布;

    4、第6页图:说出棉花主要分布地区;

    5、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是--,主要牧区及代表畜种;

    6、第12页:能源工业包括哪三类?我国第一大能源是-,-省产量最多,第二是-省区。第二大能源是-。

    7、12页阅读:识记这些煤矿的图上位置;

    8、第14页图:识记13页最后说的这些钢铁工业基地图上位置;

    9、识记武汉和上海钢铁工业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

    选择:

    1、我国以“黑土”著称的平原是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成都平原d、宁夏平原

    2、东北地区重工业集中的核心地带是:

    a、沈阳附近b、哈尔滨附近c、长春附近d、齐齐哈尔附近

    3、东北地区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有:①土地肥沃②雨热同期③冬季漫长严寒④土地资源丰富⑤农作物一年三熟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

    4、在下列农作物中,不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的是:

    a、春小麦b、大豆c、甜菜d、棉花

    5、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

    a、黎族同胞说:我们种的苹果个大香甜;

    b、朝鲜族同胞说:我们种植的甘蔗又获大丰收;

    c、藏族同胞说:我们用青稞酒招待远方的来客;

    d、壮族同胞说:泼水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6、下列河流,不流经商品粮基地的是a、湘江b、黄河c长江d、珠江

    科代表组织各自然小组长进行阅卷并及时作出成绩分析

    jK251.COm精选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河流


    课题:长江、黄河学习目标:1、了解长江、黄河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2、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黄河各段的水文特征;3、了解长江、黄河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32"connectortype="straight">学习重点:1、各段的水文特征;2、长江的开发利用及治理保护。学习难点:。1、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植被关系的分析;2、读、析长江干流剖面图;学习过程:一、看书回答问题:1、请同学们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2、请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沅江、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3、你知道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吗?长江与世界著名大河比较河流名称长度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能蕴藏量千米位次亿立方米位次万千瓦位次尼罗河66701840550004亚马孙河64802693001279002长江6300396003268003密西西比河602045800449005刚果河437051414023900014、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受那些因素的影响?长江所在南方地区的外流河有什么共同特征5、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

    6、问:河水在穿山越岭(横段山脉和巫山)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

    7、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

    8、问:到下游水流还会不会左右摆动呢?看图下游的河道也越来越怎样?下游的特点

    长江对人类最主要的作用是灌溉、航运、发电。1、精华区域,“鱼米之乡”问: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那两项?所以有什么之称?

    2、“黄金水道”

    问: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这么大?3、“水能宝库”问:主要那段的水能资源最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多少?可以用来干什么?问:想了解它的作用吗?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5、为什么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学生会用大量的数据说明。)

    6、黄河造成水土流失如此严重的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是什么?

    7、携带了这么多泥沙的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水速怎样变化?携带泥沙的能力又怎样变化?最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用一首诗歌,对“地上河”的形成作一个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奔腾入渤海;卷走黄沙十六亿,填充华北沉降带;走南闯北拐大弯,泥沙滚滚多危害;淤塞河道高筑堤,造就悬河飞天外.9、黄河的问题,历来是指它的水患问题,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河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水患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10、断流现象是黄河下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断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什么?解决黄河断流的措施有哪些?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民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工农业

    总产值

    粮食

    原油

    铁路通

    车里程

    卫生机

    构床位

    1952年

    37.9亿元

    1582万吨

    5.2万吨

    3787千米

    5711张

    1992年

    3053.6亿元

    5670万吨

    1316.1万吨

    13143千米

    375377张

    增长

    79.5倍

    2.6倍

    252.1倍

    2.5倍

    64.7倍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管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可以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农业


    教案示例

    ——“种植业”

    【教学重点】

    1.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

    计算机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引言)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方面的有关知识,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

    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

    (板书)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

    (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

    (提问)什么是农业?我们首先要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广义上的农业或叫大农业,即通常所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

    (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

    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

    (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

    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

    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

    (展示)农机作业图片

    (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

    (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

    所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大农业的五业当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

    (承转)下面我们就从种植业谈起。(转入第一节的教学)

    (提问)什么是种植业?制约种植业的因素有什么?

    教师明确给出种植业的概念:种植业是指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部门。它深受多种自然条件的影响。

    (提问)那么,这个生产部门有哪两个必需的自然条件呢?

    引导学生分析种植业的两个必需自然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一是土地,二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因此,土地质量的好坏以及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气候因素就都会影响到种植业的类型和特点。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种植农作物?(高山、戈壁、沙漠等土地不能种庄稼)

    什么样的土地可以种庄稼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提问)是不是所有的耕地都完全一样呢?

    (展示)水田、旱地、梯田的图片

    (提问)(转入气候条件)为什么北京不能种椰子,黑龙江不能种香蕉,新疆不能种水稻?

    请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因为任何一种农作物的生长都需要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

    综合上面的分析,既要有耕地,又要有适宜的气候,两者都具备,才能发展种植业(转入种植业的地区分布)。

    所以,世界上温带和热带的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往往成为人类发展种植业最早的地区,并因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请学生说出世界著名的文明发祥地(南亚的印度河—恒河平原,西亚的两河平原,北非的尼罗河三角洲,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我们已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农业大国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氏族公社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就已出现了原始的种植业。直到今天,种植业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我国都种植什么主要作物,在什么地方种植。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从地形、气候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国满足上述两方面条件的地区在什么地方?

    (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分布图,指导学生阅读,得出:我国种植业为主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展示)练习的图片,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提问)整个种植业区内是不是全种植一种农作物?(不是)

    (展示)动画:中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辨认农作物并了解各种农作物主要分布的地区。

    (总结)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

    (提问)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

    因为,就是在种植区内,各地的热量、水分等气候条件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和农作物种植的次数都不相同。尤其我国南北方之间,这种差异最显著。

    (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

    一边看动画概括,一边指导学生填下面的表。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提问)这些农作物都是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才种植它们;但每一种农作物人们需要的数量并不一样多,那么,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量最大、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类作物?(粮食作物)

    (提问)为什么粮食生产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1)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2)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要量大;(请学生计算一下,我国12亿人口,每人若按400千克的粮食标准,每年需生产多少粮食才能满足需要?)

    (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引导学生阅读“我国粮食总产量及其人均值的变化”图,请学生思考家里平时吃的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其他地方运来的?);

    (4)自然灾害频繁,粮食产量波动大。

    (小结)所以,粮食生产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政府历年都把努力增产粮食放在首要地位。

    (活动)我们下面请同学们筹划一下我国如何努力发展粮食生产的问题。

    请学生分析回答(提醒学生不要脱离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得出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要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视情况补充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从我做起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也就是说,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是目前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

    (提问)谁能在这方面做做文章?

    引导学生从种田的科学方法和自然条件上分析,找出商品粮基地。

    因为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首先要找那些自然条件优越(面积广大、土壤深厚肥沃的平原,热量充足、降水较多且灌溉便利),生产水平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用科学方法种田(种田的科学方法一般包括:优良种子、先进的种植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些地区就叫商品粮基地,目前全国有九大商品粮基地。

    (展示)九大商品粮基地图(课上做练习:先在投影图上请学生练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指,另一个学生答;然后,指导全体学生一起在中国空白图上填注)。

    (提问)商品粮基地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呢?

    粮食生产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并且,我国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那我们干脆把我国的所有耕地都用来种粮食,这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一是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二是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就必须在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贯彻“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方针,因地制宜,使农林牧副渔得到全面发展。

    请学生欣赏教材前面插页的彩图

    (小结)

    (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

    (3)抓紧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意义;

    (4)九大商品粮基地及其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七章中国的农业

    引言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节种植业

    一、种植业与自然条件

    1.种植业的概念

    2.影响种植业的自然条件

    (1)适宜耕作的土地: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

    (2)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气候条件:足够的热量、降水、光照

    3.我国种植业主要的分布地区: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4.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5.我国南、北方农业的差异

    耕地类型

    温度带

    干湿状况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熟制

    北方

    南方

    二、稳定粮食生产的能力

    1.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2.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1)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科学种田

    3.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三、适应市场,发展多种经营

    教案点评

    教案设计时充分注意了地图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析图,从图中了解掌握我国种植业的现状,在讲授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合理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已学过的我国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于投影、图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直观地认识理解我国南北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学生充分思考、消化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培养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打下了基础。

    经典初中教案第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教案


    第2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第二课时)

    第2课时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的录像:如鸟的筑巢、求偶、孵卵等行为,鳄鱼的产卵、哺乳动物的哺乳等行为。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繁殖行为

    想想议议:观察书中插图,动物和繁殖行为有哪些方面的表现?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繁殖行为?

    点拨:动物的繁殖行为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育以及对后代的哺育等。

    2、节律行为: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蝙蝠、老鼠、蟑螂等夜间出没动物的活动,鸟、狗、兔等到白天活动的动物,招潮蟹等海边活动的动物行为。

    讨论: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什么行为类型?这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随着地球、日、月的运转,动物表现出的周期性和有节律和行为是节律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利于动物的生存。

    3、社群行为

    说一说:哪些同学可以说出蜜蜂的一些特点?

    点拨: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有工蜂、雄蜂、蜂王。三种成员。工蜂数量最多,雄蜂较少。蜂王只有一只。他们各自的职责不同。

    讨论::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相似,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对他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点拨:蚂蚁的群体和蜜蜂的群体成员一样,有明显的分工,共同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利于种族的延续。

    想想议议:你还知道哪些群体生活的动物的一些特征?

    迁移:狼王、狮王、猴王等。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的是什么行为?

    例2青蛙等动物在温暖的季节活动,冬天则冬眠,这种行为属于哪种动物行为?它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例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我们学习了动物和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时,知道各种行为的特点,以及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课题名称:第一章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1课时)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2课时)

    课型:一、二课时新授课第三课时复习课

    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他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活动建议:

    1、在地图上计算出我国大致的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并依次来说明我国经度与纬度跨度大;分析我国相对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具体位置。

    2、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

    内容分析: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山河壮丽,气候类型多样;物产富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好中国地理,了解中国国情,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应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本节课就是从疆域和行政区划两方面来阐述,介绍了我国的范围、位置、邻国、临海,以及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通过学习,做到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简析及学法指导:

    例如临海、邻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等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内容的学习并不困难。在学习中国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性时,指导学生学会评价地理事物;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陆上邻国时,可指导学生总结内容,运用口诀记忆法。

    重点:

    1、中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2、中国的领土四至点、面积、临海、邻国。

    3、我国划分的34个省级行政区、简称、省会。

    难点: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策略和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学习法、读图指导学习法

    教学媒体:

    《中国政区图》挂图及拼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A引入新课,向学生简要介绍中国地理部分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时注意的问题。

    B根据上学期的知识,学生回忆中国国土面积及在世界各国的位次。

    C读《中国疆域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四至点。

    D运用比例尺的知识,量算我国东西、南北跨越的大致距离。察看经纬度,估算我国东西、南北跨越的经纬度。

    E分析中国的地理位置,并说说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学法指导:学会评价地理事物

    经济效益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方面

    地理事物→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对人类活动的不利方面

    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两方面。

    1)海陆位置:与蒙古、日本两国相比,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随之对降水、农业、海洋资源的利用、港湾对海上交通的发展、与亚欧大陆其他国家的直接往来等产生影响。

    2)纬度位置:看图估算出南北大致的纬度,所处的温度带。与俄罗斯、巴西相比,我国跨纬度大,气候不同,对农业产生影响,适合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F通过查阅地图,读出我国的四个濒临的海洋,简介两个内海,陆上相邻的15个国家,隔海相望的6个邻国,记住它们的位置。

    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

    记忆我国15个邻国,可让学生分组编口诀,记忆起来顺口,记得又牢固,长久不会忘记。选出较好的全班展示。

    东朝鲜,北蒙古

    东北、西北俄罗斯

    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锡丹

    南部还有缅老越

    课后作业:地理填充图册P1—P4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A

    结合课文的“阅读”,让学生们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我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说说学校所在地的行政区划。(**省

    **市**区)

    B学习课文中的三级行政区划,尤其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学法指导:口诀记忆法

    a两湖两广两河山b“三字经”

    五江二宁青陕甘京津沪、黑吉辽,内蒙古、晋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青新宁、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

    内重台海福吉安川黔滇、桂粤闽,藏琼台、渝澳港。

    还有港澳好河山

    C由学生思考口诀的含义,稍作解释。然后利用三分钟时间,学生熟背口诀,领会含义。

    D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由学生互相考察。

    E在“三字经”中,涉及到简称知识。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8表,看是否能发现简称是如何的来的。

    总结:a省区名的原字b河名c山名d古代地名、国名

    F平时学生已多少有一些省会的知识,提问几个,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课堂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填注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省会(先填会的,不会的用铅笔填)。

    课后作业:1)准备中国行政区拼图(自制、购买均可),下节课用。

    2)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以及其省会、简称。

    (第三课时)——以复习巩固为主

    猜猜看!

    1、知识点竞猜:a我国第一大岛b我国第二大岛c我国最大的群岛

    d我国领海宽度e我国所在的半球(东西、南北)f我国陆上国界线长度g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h

    我国有几个陆上邻国i我国有几个隔海相望的国家j我国位置最东的省区k我国位置最西的省l

    我国位置最北、最南的省分别是m我国面积最大的省n我国人口最多的省o全国分哪三级行政区划p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

    2、中国之最能力竞猜:

    a纬度最高的省b纬度最低的省c跨经度最广的省

    d跨纬度最广的省e邻国最多的省f临省最多的省

    3、地理谜语:猜猜是哪一个省级行政区或那个省级行政区的中心?

    A船出长江口B宝地C碧波万里D银河渡口E千里戈壁F四季如春

    G久雨初晴H大言不惭I急来报佛脚J带枪的人K两个胖子

    拼拼看!

    用自治或购买的省区拼图,练习。并在组内和班级进行竞赛。

    (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选拔进行级部拼图大赛)

    填填看!

    将《地理填充图册》中未完成的1、2节内容填上,并自评。

    课后作业:《地理填充图册》中的作业整理并交上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内容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共几课时2课型新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重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type="#_x0000_t75">点难点

    利用图表资料认识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地区差异的成因。

    资源选择《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中国耕地分布图》,《中国地形区》预习设计

    阅读课本,地图填充图册

    学生活动设计

    教师导学设计

    教学反思或修改意见一,观看图表,进行数据的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陆地面积为多少?局世界第几位?

    2,人口为多少?人均绿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3.我国耕地面积1.3亿公顷,居世界第几位?人均耕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

    二.类型齐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1.土地资源分为哪几类?

    2..我国耕地面积大约有多少?占世界耕地的百分比是多少?

    3.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土地资源构成以什么类型为主?人们是采取什么措施开发利用及保护这些资源的?

    三.区域差异明显看书回答问题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什么位置?

    2.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干湿地区?

    3.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形区?

    4.西北内陆地区耕地相对集中分布的地方,一般应具备哪些自然条件?

    5.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6.我国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7.我国的原始林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四.单项选择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是()a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b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c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耕地后备不足d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2.我国土地资源不利的条件是()a土地资源丰富b土地类型齐全c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例不合理d土地资源多种多样为发展农、林、牧、副、渔提供了有利条件3.下列地区与土地资源利用类型连线不正确的是()a、平原-------耕地b、高原-------草地c、山地-------林地d、城市-------草地检测反馈设计课中检测完成练习册、课本活动课后巩固板书设计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人多地少二、类型齐全三、区域差异明显1.中国的耕地分布2.中国的草地分布

    中国主要铁路干线教案的教学方案


    知识目标]

    1、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2、记住:南北干线(5条),东西干线(3条),铁路枢纽(6个)。

    [能力目标]

    1、学会在填充图中准确地填出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

    2、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教学重点:

    记住南北、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铁路干线填充图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画面,就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什么有关?(火车运行画面配以音乐)

    2、师:前面我们了解到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大陆上除西藏外,已经形成了连通祖国各地的铁路网。

    3、师:同学们肯定乘火车去过祖国的不少地方,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学生发言)

    4、师:同学们去的地方可真多,可是你们想过是沿哪条铁路线去的,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城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

    屏幕显示板书:中国主要铁路干线

    5、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一生读)

    二、达标活动

    (一)学习南北干线

    1、师:我国幅员辽阔,铁路线纵横交错。我们按方向分为南北和东西干线。我们先来学习南北干线,一共有五条。

    2、师:第一条南北干线是由两条铁路构成,(电脑演示,学生看屏幕)我们以首都北京为起点,到达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这条铁路称作什么?(京哈线)大家再看,还是从北京出发一直南下到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这条铁路叫什么?(京广线)

    (1)京哈线和京广线两条铁路形成了一条贯通祖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电脑演示,铁路线闪动)

    (2)请大家找一找,京哈线和京广线途中经过哪些城市?(提示可以看地图册5页图找。)

    3、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我国建成了一条连通首都和港澳地区的南北大干线,是什么铁路?(京九线)

    (1)它北起北京,南抵香港的九龙。(电脑演示)

    (2)它是新中国建立后兴建的路线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铁路。它的建成,发挥了哪些巨大的作用呢?(学生看屏幕,一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有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有一条铁路连接了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同学们知道是哪一条?(京沪线)

    (1)京沪线是从首都北京到上海市。(电脑演示)它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2)途中经过了哪几个城市让学生查出。(提示看地图册5页)

    5、第四条南北干线先请大家看清它的起止地点及途中经过的主要城市。(电脑演示)

    (1)让学生说出城市名及所在省区

    (2)起点是山西省的太原,终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途中经过河南省的焦作市和湖北省的枝城。

    6、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西南地区修建了许多铁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宝成线、成昆线和南昆线。

    (1)我们来看宝成—成昆—南昆线的位置(电脑演示)

    (2)宝成线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途中穿秦岭、大巴山、工程十分艰巨(录像)

    (3)成昆线和南昆线所经地区地形及其险要,地形复杂。这两段铁路中的桥梁和隧道的长度差不多相当于全长的一半。尤其南昆铁路建成,标志着我国在艰难山区修筑铁路和建设桥梁的科学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7、小结:这就是我国五条南北干线,又可简称为“五纵”(屏幕展示,生记忆)8、运用“开火车接力赛”的形式,巩固所学铁路线及起止地点,进行及时反馈。

    (二)学习东西干线

    1、师:学习完南北干线,我们再来了解沟通沿海和内地的东西干线。

    2、师:第一条位置靠北的东西干线先从北京到达内蒙古的包头称为京包线,在从包头向西南到兰州,称为京包线。(电脑演示)它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铁路线。

    3、第二条东西干线也是由两条铁路构成,从江苏的连云港向西经过徐州、郑州、宝鸡,到达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电脑演示)

    (1)甘肃省的简称是什么?(甘或陇)连云港市在古代被称为海州,因而这条铁路命名为陇海线。

    (2)这条铁路与哪几条南北干线相交?(查地图册5页)

    (3)为了开发西北地区我们又修建了从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向西已经修到了边境地区的阿拉山口。乌鲁木齐是哪个自治区的首府?这条铁路的叫什么?(电脑演示)

    (4)这两条铁路构成了横贯我国东西最长的大干线。尤其兰新铁路经过的地区气候干燥,多风多沙。铁路建设者要一边筑路,一边治沙,工程量相当大。

    (5)陇海—兰新线在新疆境内的阿拉山口与中亚铁路接轨,向西和欧洲联网,形成“亚欧铁路大陆桥”,这条铁路大陆桥的起止地点是哪里?作用如何?(屏幕展示,一学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第三条东西干线大体与陇海线平行,是由四条铁路连贯而成。先请学生说出各段铁路的起止城市的名称以及它们分别在哪个省区?(学生回答)

    (1)师:从上海到杭州称为沪杭线;从杭州到株洲称为浙赣线;从株洲到贵阳称为湘黔线;从贵阳到昆明称贵昆线。(电脑演示)

    (2)学生在填充图中自己画出。

    5、小结:这就是我国三条东西干线,又可简称“三横”。

    6、运用“看谁回答的快”的形式,回答东西干线铁路线的名称及起止地点,及时进行反馈。

    (三)学习铁路枢纽

    1、师:东西干线和南北干线交会处形成许多重要的铁路枢纽。

    2、电脑演示:北京、徐州、郑州、兰州、株洲、成都这些铁路枢纽的名称,提问学生它们分别是哪几条铁路线的交会处?(学生回答)

    3、师: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录像)

    4、让学生在填充图上标出。

    三、练习反馈

    1、练习一:快速用直线画一幅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交会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乘火车由哈尔滨到广州,选择最近便的铁路线,并说出沿途在哪些城市与其它主要铁路干线交会?(电脑演示,反馈纠正)

    2、练习二:

    (1)题目:有一个旅游团,从天津出发,准备乘火车到以下一些地方旅游参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上海浦东、春城昆明,最后返回天津。请设计一条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2)学生回答后,反馈纠正,并用电脑演示最便捷的旅游路线。

    (3)答案:从天津乘京沪到上海,转乘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到昆明,在沿成昆—宝成到宝鸡市,乘陇海线到西安后在到郑州,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最后从北京乘京沪或京哈线到天津。

    四、教学总结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五条南北干线,三条东西干线和六个铁路枢纽。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师:当前我国的铁路部门正致力于火车提速,预计到20xx年火车时速将达到200千米左右;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掀起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建设热潮。此外,我们诸城市快要通火车了,我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坐火车,真是高兴。同学们可以谈谈对于铁路建设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学生发言)我想同学们中间肯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铁路建设者。

    五、板书设计

    一、南北干线1、京哈-京广线2、京九线3、京沪线4、太焦-焦枝-枝柳线5、宝成-成昆-南昆线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人口


    教学要求:1、记住我国的人口总数;

    2、知道我国的人口分布、城乡人口比例以及华侨和侨乡;

    3、提高阅读人口密度图及柱状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数量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人口密度图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教具:幻灯片若干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前几节课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共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区?(学生群答:34个。)那么我们石家庄市属于哪一个省区?(学生群答:河北省。)假如我们出了河北省,我们应该说我们是哪里人?(学生群答:河北省人。)那我们要是出了国之后,别人问你是哪里人,你怎样回答?(学生群答:中国人。)如果再问你是哪个民族,你怎么回答?(学生群答:汉族。)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识,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对我们国家的人口和民族的情况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板书)。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板书)。

    [授新课]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进行全国的人口普查,谁知道这是第几次全国人口普查呢?(学生答或老师说出:第五次。)这次人口普查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统计一下我国现在的人口总数。如果我问你现在我国的人口数是多少,你能回答上来吗?(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能。)我们只能看一下最近的一次人口统计情况。据199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全国人口资料,1997年我国的人口为12.36亿,而当时的世界人口有59亿,因此我们可以算出,我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板书:97年12.36亿占世总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板书)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国的12.36亿人口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到什么程度。

    (放幻灯片: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

    我们看到的这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的人口比较图,想一想,这四个国家是怎样的四个国家?(学生答: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四个国家。)好,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在四个表示人口数量的柱状图中,属中国的柱最高,要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国家,说明我国的人口要远远多于其他三个国家。那我们中国的人口分别是和我们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和加拿大的多少倍呢?我们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得出结论:中国人口分别是美国和加拿大的4.6和42.6倍。

    刚才我们也提到了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也就是说,在世界上,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人。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赤道40多圈。

    此外,在世界上,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国家,就被称为人口大国,而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就有9个。

    学生活动:读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图。先找到9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河南、山东、四川、江苏、广东、河北、湖南、安徽、湖北;然后先其中的河南、江苏、山东,读出其人口数:9300万、7200万、8800万。

    其中河南省人口超过了9000万,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和9000万的国家分别有多少。

    (让学生看表1)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人口众多,可以称为人口的“超级大国”。

    下面我们想一想,我国各省区的人口数相差非常悬殊,那是不是名省区的人口密度也相差很多呢?(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一定,因为各省区的面积大小不一样。)我们来算几个省的人口密度,看一看我国的人口密度是不是各省区都是一样的。

    学生分组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密度。

    (老师提示:注意图中和表格中的单位是不一样的。)

    学生回答计算结果

    好,我们看到,在这四个省区中,江苏和山东的人口密度很大,达到每平方千米500人到700人以上,而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密度非常小,其中西藏每平方千米不足2人。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学生群答或老师引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

    二、人口分布不平均(板书)

    我们知道了我国各省人口密度相差很大,其实我们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和其他国家人口密度也相差悬殊。1997年,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130人,当时世界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千米43人,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的3倍多。下面我们重点学习中国的人口密度。

    (放幻灯片:中国人口密度图。)

    (先看图例,然后让学生找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区域:河南、山东、江苏;四川;东南沿海及台湾西部。)

    我们看到这些区域都集中分布在我国的东部(老师指图),人口密度达到500人以上;而西部的新疆、西藏以及青海等地人口密度非常小,每平方千米在50人以下。

    (老师指图,让学生找出黑河腾冲线,然后分析。)

    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人口密度非常大,而在西北部,人口密度非常小。

    (看表2讲解。)东南多,西北少(板书)

    我国东南部面积仅占我国总面积的43%,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面积占57%,人口占6%。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引导学生回答。)

    在讲世界人口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都分布在什么样的自然条件下(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而我们中的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多,人口密度大。另外,在我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也就十分发达,城镇也就多,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我国的人口地区分布不平均,那么我国农村和城镇人口一样多吗?(学生答或老师说出:不一样。)

    三、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板书)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绝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1949年,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而城镇人口只占10%。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事业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97年达30%,农村人口下降为70%。但全国12.36亿人口中仍有8.6亿在农村。

    我国现有城镇人口3.7亿,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看我国、世界及美国的农村和城镇人口比较表

    我国城镇人口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新型乡镇,大小城市有机结合,使我国的城乡人口布局变得合理。

    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布局正变得合理,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十月一日就要到了,可能许多同学家里正准备出去旅游。现在在许多地方,出国旅游成为许多人所接受。假如你出国以后,可能会遇到许多象你一样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但是在当地长期居住的人,他们可能就是你的同胞,中国人,我们说他们是华侨。

    四、华侨和华人(板书)

    在国外,约有3000多万华侨和华人分布在世界各地。那么,华侨和华人有什么不同呢?华侨指的是长期侨居国外的中国人;而那些已经定居国外并加入了居留国的国籍的则是外籍华人。你知道的、著名的华人和华侨有谁?(学生答或老师提示:杨振宁、张德培等。)那么,我问一下,台湾人是不是华侨和华人呢?(不是)我国的海外华侨多的县市常被称为“侨乡”(板书:“侨乡”),如福建的厦门、广东的汕头等。

    我国政府一向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广大侨胞也热爱我们的祖国,关心和支持祖国的建设,并为发展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小结]

    [做练习]做填充图册第四页一、二、三题。

    本文网址:http://www.jk251.com/jiaoan/16072.html

    【经典初中教案中国的主要产业】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